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后汉书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作者:南朝宋 · 范晔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孝明皇帝九子:贾贵人生章帝;阴贵人生梁节王畅;余七王本书不载母氏。
       千乘哀王建,永平三年封。明年薨。年少无子,国除。
       陈敬王羡,永平三年封广平王。建初三年,有司奏遣羡与巨鹿王恭、乐成王党俱就国。肃宗性笃爱,不忍与诸王乖离,遂皆留京师。明年,案舆地图,令诸国户口皆等,租入岁各八千万。羡博涉经书,有威严,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七年,帝以广平在北,多有边费,乃徙羡为西平王,分汝南八县为国。及帝崩,遗诏徙封为陈王,食淮阳郡,其年就国。立三十七年薨,子思王钧嗣。
       钧立,多不法,遂行天子大射礼。性隐贼,喜文法,国相二千石不与相得者,辄阴中之。憎怨敬王夫人李仪等,永元十一年,遂使客隗久杀仪家属。吏捕得久,系长平狱。钧欲断绝辞语,复使结客篡杀久。事发觉,有司举奏,钧坐削西华、项、新阳三县。十二年,封钧六弟为列侯。后钧取掖庭出女李娆为小妻,复坐削圉、宜禄、扶沟三县。永初七年,封敬王孙安国为耕亭侯。
       钧立二十一年薨,子怀王竦嗣。立二年薨,无子,国绝。
       永宁元年,立敬王子安寿亭侯崇为陈王,是为顷王。立五年薨,子孝王承嗣。
       承薨,子愍王宠嗣。熹平二年,国相师迁追奏前相魏愔与宠共祭天神,希幸非冀,罪至不道。有司奏遣使者案验。是时,新诛勃海王悝,灵帝不忍复加法,诏槛车传送愔、迁诣北寺诏狱,使中常侍王酺与尚书令、侍御史杂考。愔辞与王共祭黄老君,求长生福而已。无他冀幸。酺等奏愔职在匡正,而所为不端,迁诬靠其王,罔以不道,皆诛死。有诏赦宠不案。
       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处。中平中,黄巾贼起,郡县皆弃城走,宠有强弩数千张,出军都亭。国人素闻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陈独得完,百姓归之者众十余万人。及献帝初,义兵起,宠率众屯阳夏,自称辅汉大将军。国相会稽骆俊素有感恩,时天下饥荒,邻郡人多归就之,俊倾赈赡,并得全活。后袁术求粮于陈而俊拒绝之,术忿恚,遣客诈杀俊及宠,陈由是破败。
       是时,诸国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者甚众,夫人姬妾多为丹陵兵乌桓所略云。
       彭城靖王恭,永平九年赐号灵寿王。十五年,封为臣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为国。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师正南,不可以封,乃徙为六安王,以庐江郡为国。肃宗崩,遗诏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国。恭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吏人敬爱之。永初六年,封恭子阿奴为竹邑侯。
       元初三年,恭以事怒子酺,酺自杀。国相赵牧以状上,因诬奏恭祠祀恶言,大逆不道。有司奏请诛之。恭上书自讼。朝廷以其素著行义,今考实,无征,牧坐下狱,会赦免死。
       恭立四十六年薨,子考王道嗣。元初五年,封道弟三人为乡侯,恭孙顺为东安亭侯。
       道立二十八年薨,子顷王定嗣。本初元年,封定兄弟九人皆为亭侯。
       定立四年薨,子孝王和嗣。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丧陵次,毁胔过礼。傅相以闻。桓帝诏使奉牛、酒迎王还宫。和敬贤乐施,国中爱之。初平中,天下大乱,和为贼昌务所攻,避奔东阿,后得还国。
       立六十四年薨,孙祗嗣。立七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乐成靖王党,永平九年赐号重熹王,十五年封乐成王。党聪惠,善《史书》,喜正文字。与肃宗同年,尤相亲爱。建初四年,以清河之游、观津,勃海之东光、成平,涿郡之中水、饶阳、安平、南深泽八县益乐成国。及帝崩,其年就国。党急刻不遵法度。旧禁宫人出嫁,不得适诸国。有故掖庭技人哀置,嫁为男子章初妻,党召哀置入宫与通,初欲上书告之,党恐惧,乃密赂哀置姊焦使杀初。事发觉,党乃缢杀内侍三人,以绝口语。又取故中山简王傅婢李羽生为小妻。永远七年,国相举奏之。和帝诏削东光、鄡二县。
       立二十五年薨,子哀王崇嗣。立二月薨,无子,国绝。
       明年,和帝立崇兄脩侯巡为乐成王,是为釐王。立十五年薨,子隐王宾嗣。立八年薨,无子,国绝。
       明年,复立济北惠王子苌为乐成王后。苌到国数月,骄淫不法,愆过累积,冀州刺史与国相举奏苌罪至不道。安帝诏曰:“苌有靦其面,而放逸其心。知陵庙至重,承继有礼,不惟致敬之节,肃穆之慎,乃敢擅损牺牲,不备苾芬。慢易大姬,不震厥教。出入颠覆,风淫于家,娉取人妻,馈遗婢妾。殴击吏人,专己凶暴。愆罪莫大,甚可耻也。朕览八辟之议,不忍致之于理。其贬苌爵为临湖侯。朕无‘则哲’之明,致简统失序。罔以尉承大姬,增怀永叹。”
       延光元年,以河间孝王子得嗣靖王后。以乐成比废绝,故改国曰安平,是为安平孝王。
       立三十年薨,子续立。中平元年,黄巾贼起,为所劫质,囚于广宗。贼平复国。其年秋,坐不道被诛。立三十四年,国除。
       下邳惠王衍,永平十五年封。衍有容貌,肃宗即位,常在左右。建初初冠,诏赐衍师傅已下官属金、帛各有差。四年,以临淮郡及九江之钟离、当涂、东城、历阳、全椒合十七县益下邳国。帝崩,其年就国。衍后病荒忽,而太子卬有罪废,诸姬争欲立子为嗣,连上书相告言。和帝怜之,使彭城靖王恭至下邳正其嫡庶,立子成为太子。
       衍立五十四年薨,子贞王成嗣。永建元年,封成兄二人及惠王孙二人皆为列侯。
       成立二年薨,子愍王意嗣。阳嘉元年,封意弟八人为乡、亭侯。中平元年,意遭黄巾,弃国走。贼平复国,数月薨。立五十七年,年九十。
       子哀王宜嗣,数月薨,无子,建安十一年国除。
       梁节王畅,永平十五年封为汝南王。母阴贵人有宠,畅尤被爱幸,国土租入倍于诸国。肃宗立,缘先帝之意,赏赐恩宠甚笃。建初二年,封畅舅阴棠为西陵侯。四年,徙为梁王,以陈留之郾、宁陵、济阴之薄、单父、己氏、成武,凡六县,益梁国。帝崩,其年就国。
       畅性聪惠,然少贵骄,颇不遵法度。归国后,数有恶梦,从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梦,畅数使卜筮。又畅乳母王礼等,因此自言能见鬼神事,遂共占气,祠祭求福。忌等谄媚,云神言王当为天子。畅心喜,与相应答。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考讯,辞不服。有司请征畅诣廷尉诏狱,和帝不许。有司重奏除畅国,徙九真,帝不忍,但削成武、单父二县。畅惭惧,上疏辞谢曰:
       臣天性狂愚,生在深宫,长养傅母之手,信惑左右之言。及至归国,不知防禁。从官侍史利臣财物,荧惑臣畅。臣畅无所昭见,与相然诺,不自知陷死罪,以至考案。肌栗心悸,自悔无所复及。自谓当即时伏显就,魂魄去身,分归黄泉。不意陛下圣德,枉法曲平,不听有司,横贷赦臣。战栗连月,未敢自安。上念以负先帝而令陛下为臣收污天下,诚无气以息,筋骨不相连。臣畅知大贷不可再得,自誓束身约妻子,不敢复出入失绳墨,不敢复有所横费。租入有余,乞裁食睢阳、穀孰、虞、蒙、宁陵五县,还余所食四县。臣畅小妻三十七人,其无子者愿还本家。自选择谨敕奴婢二百人,其余所受虎贲、官骑及诸工技、鼓吹、仓头、奴婢、兵弩、厩马皆上还本署。臣畅以骨肉近亲,乱圣化,污清流,既得生活,诚无心面目以凶恶复居大宫,食大国,张官属,藏什物。愿陛下加大恩,开臣自悔之门,假臣小善之路,令天下知臣蒙恩,得去死就生,颇能自悔。臣以公卿所奏臣罪恶诏书常置于前,昼夜诵读。臣小人,贪见明时,不能即时自引,惟陛下哀臣,令得喘息漏刻。若不听许,臣实无颜以久生,下入黄泉,无以见先帝,此诚臣至心。臣欲多还所受,恐天恩不听许,节量所留,于臣畅饶足。
       诏报曰:“朕惟王至亲之属,淳淑之美,傅相不良,不能防邪,至令有司纷纷有言。今王深思悔过,端自克责,朕恻然伤之。志匪由王,咎在彼小子。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王其安心静意。茂率休德。《易》不云乎:‘一谦而四益。小有言,终吉。’强食自爱。”畅固让,章数上,卒不许。
       立二十七年薨,子恭王坚嗣。永元十六年,封坚弟二人为乡、亭侯。
       坚立二十六年薨,子怀王匡嗣。永建二年,封匡兄弟七人为乡、亭侯。
       匡立十一年薨,无子,顺帝封匡弟孝阳亭侯成为梁王,是为夷王。
       立二十九年薨,子敬王元嗣。
       立十六年薨,子弥嗣。立四十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淮阳顷王昞,永平十五年封常山王,建初四年,徙为淮阳王,以汝南之新安、西华益淮阳国。
       立十六年薨,未及立嗣,永元二年,和帝立昞小子侧复为常山王,奉昞后,是为殇王。
       立十三年薨,父子皆未之国,并葬京师。侧无子,其月立兄防子侯章为常山王。和帝怜章早孤,数加赏赐。延平元年就国。
       立二十五年薨,是为靖王。子顷王仪嗣。永建二年,封仪兄二人为亭侯。
       仪立十七年薨,子节王豹嗣。元嘉元年,封豹兄四人为亭侯。
       豹立八年薨,子暠嗣。三十二年,遭黄巾贼,弃国走。建安十一年国除。
       济阴悼王长,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东郡之离狐、陈留之长垣益济阴国。立十三年,薨于京师,无子,国除。
       论曰:晏子称“夫人生厚而用利,于是乎正德以幅之,谓之幅利”。言人情须节以正其德,亦由布帛须幅以成其度焉。明帝封诸子,租岁不过二千万,马后为言而不得也。贤哉!岂徒俭约而已乎!知骄贵之无厌,嗜欲之难极也,故东京诸侯鲜有至于祸败者也。
       赞曰:孝明传胤,维城八国。陈敬严重,彭城厚德。下邳婴疴,梁节邪惑。三藩夙龄,党惟荒忒。

本书目录

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上
卷二十八下 冯衍列传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自东都主人以下分为下卷)
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志第一 律历上
志第二 律历中
志第三 律历下
志第四 礼仪上
志第五 礼仪中
志第六 礼仪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国一
志第二十 郡国二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舆服上
志第三十 舆服下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