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三國志(繁體版)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作者:晉 · 陳壽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潘濬傳
       潘濬字承明,武陵漢壽人也。弱冠從宋仲子受學。吳書曰:濬為人聦察,對問有機理,山陽王粲見而貴異之。由是知名,為郡功曹。年未三十,荊州牧劉表辟為部江夏從事。時沙羡長贓穢不脩,濬按殺之,一郡震竦。後為湘鄉令,治甚有名。劉備領荊州,以濬為治中從事。備入蜀,留典州事。
       孫權殺關羽,并荊土,拜濬輔軍中郎將,授以兵。江表傳曰: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濬獨稱疾不見。權遣人以牀就家輿致之,濬伏面著牀席不起,涕泣交橫,哀哽不能自勝。權慰勞與語,呼其字曰:「承明,昔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帥;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此二人,卿荊國之先賢也,初雖見囚,後皆擢用,為楚名臣。卿獨不然,未肯降意,將以孤異古人之量邪?」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濬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諮之。武陵郡從事樊伷誘導諸夷,圖以武陵屬劉備,外白差督督萬人往討之。權不聽,特召問濬,濬荅:「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伷。」權曰:「卿何以輕之?」濬曰:「伷是南陽舊姓,頗能弄脣吻,而實無辯論之才。臣所以知之者,伷昔甞為州人設饌,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餘自起,此亦侏儒觀一節之驗也。」權大笑而納其言,即遣濬將五千往,果斬平之。遷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吳書曰:芮玄卒,濬并領玄兵,屯夏口。玄字文表,丹楊人。父祉,字宣嗣,從孫堅征伐有功,堅薦祉為九江太守,後轉吳郡,所在有聲。玄兄良,字文鸞,隨孫策平定江東,策以為會稽東部都尉,卒,玄領良兵,拜奮武中郎將,以功封溧陽侯。權為子登揀擇淑媛,羣臣咸稱玄父祉兄良並以德義文武顯名三世,故遂娉玄女為妃焉。黃武五年卒,權甚愍惜之。權稱尊號,拜為少府,進封劉陽侯,江表傳曰:權數射雉,濬諫權,權曰:「相與別後,時時蹔出耳,不復如往日之時也。」濬曰:「天下未定,萬機務多,射雉非急,弦絕括破,皆能為害,乞特為臣故息置之。」濬出,見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壞之。權由是自絕,不復射雉。遷太常。五谿蠻夷叛亂盤結,權假濬節,督諸軍討之。信賞必行,法不可干,斬首獲生,蓋以萬數,自是羣蠻衰弱,一方寧靜。吳書曰:驃騎將軍步隲屯漚口,求召募諸郡以增兵。權以問濬,濬曰:「豪將在民間,耗亂為害,加隲有名勢,在所所媚,不可聽也。」權從之。中郎將豫章徐宗,有名士也,甞到京師,與孔融交結,然儒生誕節,部曲寬縱,不奉節度,為衆作殿,濬遂斬之。其奉法不憚私議,皆此類也。歸義隱蕃,以口辯為豪傑所善,濬子翥亦與周旋,饋餉之。濬聞大怒,疏責翥曰:「吾受國厚恩,志報以命,爾輩在都,當念恭順,親賢慕善,何故與降虜交,以糧餉之?在遠聞此,心震面熱,惆悵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責所餉。」當時人咸怪濬,而蕃果圖叛誅夷,衆乃歸服。 江表傳曰:時濬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將軍,或有間濬於武陵太守衞旌者,云濬遣密使與琬相聞,欲有自託之計。旌以啟權,權曰:「承明不為此也。」即封旌表以示於濬,而召旌還,免官。
       先是,濬與陸遜俱駐武昌,共掌留事,還復故。時校事呂壹操弄威柄,奏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等,皆見禁止。黃門侍郎謝厷語次問壹:「顧公事何如?」壹荅:「不能佳。」厷又問:「若此公免退,誰當代之?」壹未荅厷,厷曰:「得無潘太常得之乎?」壹良乆曰:「君語近之也。」厷謂曰:「潘太常常切齒於君,但道遠無因耳。今日代顧公,恐明日便擊君矣。」壹大懼,遂解散雍事。濬求朝,詣建業,欲盡辭極諫。至,聞太子登已數言之而不見從,濬乃大請百寮,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濬每進見,無不陳壹之姦險也。由此壹寵漸衰,後遂誅戮。權引咎責躬,因誚讓大臣,語在權傳。
       赤烏二年,濬卒,子翥嗣。濬女配建昌侯孫慮。吳書曰:翥字文龍,拜騎都尉,後代領兵,早卒。翥弟祕,權以姊陳氏女妻之,調湘鄉令。 襄陽記曰:襄陽習溫為荊州大公平。大公平,今之州都。祕過辭於溫,問曰:「先君昔曰君侯當為州里議主,今果如其言,不審州里誰當復相代者?」溫曰:「無過於君也。」後祕為尚書僕射,代溫為公平,甚得州里之譽。
       陸凱傳
       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丞相遜族子也。黃武初為永興、諸曁長,所在有治迹,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軍衆,手不釋書。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五鳳二年,討山賊陳毖於零陵,斬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將軍,封都鄉侯,轉為武昌右部督。與諸將共赴壽春,還,累遷盪魏、綏遠將軍。孫休即位,拜征北將軍,假節領豫州牧。孫皓立,遷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孫皓與晉平,使者丁忠自北還,說皓弋陽可襲,凱諫止,語在皓傳。寶鼎元年,遷左丞相。
       皓性不好人視己,羣臣侍見,皆莫敢迕。凱說皓曰:「夫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皓聽凱自視。
       皓時徙都武昌,揚土百姓泝流供給,以為患苦,又政事多謬,黎元窮匱。凱上疏曰:
       臣聞有道之君,以樂樂民;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樂民者,其樂弥長;樂身者,不乆而亡。夫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民安則君安,民樂則君樂。自頃年以來,君威傷於桀紂,君明闇於姦雄,君惠閉於羣孽。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辜無罪,賞無功,使君有謬誤之愆,天為作妖。而諸公卿媚上以求愛,困民以求饒,導君於不義,敗政於淫俗,臣竊為痛心。今鄰國交好,四邊無事,當務息役養士,實其廩庫,以待天時。而更傾動天心,搔擾萬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國養民之術也。
       臣聞吉凶在天,猶影之在形,響之在聲也,形動則影動,形止則影止,此分數乃有所繫,非在口之所進退也。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賞輕而罰重,政刑錯亂,民力盡於奢侈,目眩於美色,志濁於財寶,邪臣在位,賢哲隱藏,百姓業業,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破卵之憂。漢所以彊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惠及負薪,躬請巖穴,廣采博察,以成其謀。此往事之明證也。
       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又益州危險,兵多精彊,閉門固守,可保萬世,而劉氏與奪乖錯,賞罰失所,君恣意於奢侈,民力竭於不急,是以為晉所伐,君臣見虜。此目前之明驗也。
       臣闇於大理,文不及義,智慧淺劣,無復兾望,竊為陛下惜天下耳。臣謹奏耳目所聞見,百姓所為煩苛,刑政所為錯亂,願陛下息大功,損百役,務寬盪,忽苛政。
       又武昌土地,實危險而塉确,非王都安國養民之處,船泊則沈漂,陵居則峻危,且童謠言:「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臣聞翼星為變,熒惑作妖,童謠之言,生於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
       臣聞國無三年之儲,謂之非國,而今無一年之畜,此臣下之責也。而諸公卿位處人上,祿延子孫,曾無致命之節,匡救之術,苟進小利於君,以求容媚,荼毒百姓,不為君計也。自從孫弘造義兵以來,耕種旣廢,所在無復輸入,而分一家父子異役,廩食日張,畜積日耗,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而莫之恤也。民力困窮,鬻賣兒子,調賦相仍,日以疲極,所在長吏,不加隱括,加有監官,旣不愛民,務行威勢,所在搔擾,更為煩苛,民苦二端,財力再耗,此為無益而有損也。願陛下一息此輩,矜哀孤弱,以鎮撫百姓之心。此猶魚龞得免毒螫之淵,鳥獸得離羅網之綱,四方之民繈負而至矣。如此,民可得保,先王之國存焉。
       臣聞五音令人耳不聦,五色令人目不明,此無益於政,有損於事者也。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迹。伏聞織絡及諸徒坐,乃有千數,計其所長,不足為國財,然坐食官廩,歲歲相承,此為無益,願陛下料出賦嫁,給與無妻者。如此,上應天心,下合地意,天下幸甚。
       臣聞殷湯取士於商賈,齊桓取士於車轅,周武取士於負薪,大漢取士於奴僕。明王聖主取士以賢,不拘卑賤,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非求顏色而取好服、捷口、容恱者也。臣伏見當今內寵之臣,位非其人,任非其量,不能輔國匡時,羣黨相扶,害忠隱賢。願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將,藩鎮方外,公卿尚書,務脩仁化,上助陛下,下拯黎民,各盡其忠,拾遺萬一,則康哉之歌作,刑錯之理清。願陛下留神思臣愚言。
       時殿上列將何定佞巧便辟,貴幸任事,凱面責定曰:「卿見前後事主不忠,傾亂國政,寧有得以壽終者邪!何以專為佞邪,穢塵天聽?宜自改厲。不然,方見卿有不測之禍矣。」定大恨凱,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為意,乃心公家,義形於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
       建衡元年,疾病,皓遣中書令董朝問所欲言,凱陳:「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國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復嚴密故迹,亦不可聽。姚信、樓玄、賀卲、張悌、郭逴、薛瑩、滕脩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願陛下重留神思,訪以時務,各盡其忠,拾遺萬一。」遂卒,時年七十二。
       子禕,初為黃門侍郎,出領部曲,拜偏將軍。凱亡後,入為太子中庶子。右國史華覈表薦禕曰:「禕體質方剛,器幹彊固,董率之才,魯肅不過。及被召當下,徑還赴都,道由武昌,曾不迴顧,器械軍資,一無所取,在戎果毅,臨財有節。夫夏口,賊之衝要,宜選名將以鎮戍之,臣竊思惟,莫善於禕。」
       初,皓常銜凱數犯顏忤旨,加何定譖構非一,旣以重臣,難繩以法,又陸抗時為大將在疆埸,故以計容忍。抗卒後,竟徙凱家於建安。
       或曰寶鼎元年十二月,凱與大司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謀,因皓謁廟,欲廢皓立孫休子。時左將軍留平領兵先驅,故密語平,平拒而不許,誓以不泄,是以所圖不果。太史郎陳苗奏皓乆陰不雨,風氣迴逆,將有陰謀,皓深警懼云。吳錄曰:舊拜廟,選兼大將軍領三千兵為衞,凱欲因此兵圖之,令選曹白用丁奉。皓偶不欲,曰:「更選。」凱令執據,雖蹔兼,然宜得其人。皓曰:「用留平。」凱令其子禕謀語平。平素與丁奉有隙,禕未及得宣凱旨,平語禕曰:「聞野豬入丁奉營,此凶徵也。」有喜色。禕乃不敢言,還,因具啟凱,故輟止。
       予連從荊、揚來者得凱所諫皓二十事,博問吳人,多云不聞凱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為凱藏之篋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董朝省問欲言,因以付之。虛實難明,故不著于篇,然愛其指擿皓事,足為後戒,故鈔列于凱傳左云。
       皓遣親近趙欽口詔報凱前表曰:「孤動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諫非也。又建業宮不利,故避之,而西宮室宇摧朽,須謀移都,何以不可徙乎?」凱上疏曰:
       臣竊見陛下執政以來,陰陽不調,五星失晷,職司不忠,姦黨相扶,是陛下不遵先帝之所致。江表傳載凱此表曰:「臣拜受明詔,心與氣結。陛下何心之難悟,意不聦之甚也!」夫王者之興,受之於天,脩之由德,豈在宮乎?而陛下不諮之公輔,便盛意驅馳,六軍流離悲懼,逆犯天地,天地以災,童歌其謠。縱令陛下一身得安,百姓愁勞,何以用治?此不遵先帝一也。
       臣聞有國以賢為本,夏殺龍逄,殷獲伊摯,斯前世之明效,今日之師表也。中常侍王蕃黃中通理,處朝忠謇,斯社稷之重鎮,大吳之龍逄也,而陛下忿其苦辭,惡其直對,梟之殿堂,尸骸暴棄。邦內傷心,有識悲悼,咸以吳國夫差復存。先帝親賢,陛下反之,是陛下不遵先帝二也。
       臣聞宰相國之柱也,不可不彊,是故漢有蕭、曹之佐,先帝有顧、步之相。而萬彧瑣才凡庸之質,昔從家隷,超步紫闥,於彧已豐,於器已溢,而陛下愛其細介,不訪大趣,榮以尊輔,越尚舊臣。賢良憤惋,智士赫咤,是不遵先帝三也。
       先帝愛民過於嬰孩,民無妻者以妾妻之,見單衣者以帛給之,枯骨不收而取埋之。而陛下反之,是不遵先帝四也。
       昔桀紂滅由妖婦,幽厲亂在嬖妾,先帝鑒之,以為身戒,故左右不置淫邪之色,後房無曠積之女。今中宮萬數,不備嬪嬙,外多鰥夫,女吟於中。風雨逆度,正由此起,是不遵先帝五也。
       先帝憂勞萬機,猶懼有失。陛下臨阼以來,游戲後宮,眩惑婦女,乃令庶事多曠,下吏容姦,是不遵先帝六也。
       先帝篤尚朴素,服不純麗,宮無高臺,物不彫飾,故國富民充,姦盜不作。而陛下徵調州郡,竭民財力,土被玄黃,宮有朱紫,是不遵先帝七也。
       先帝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熈,邦內清肅。今者外非其任,內非其人,陳聲、曹輔,斗筲小吏,先帝之所棄,而陛下幸之,是不遵先帝八也。
       先帝每宴見羣臣,抑損醇醲,臣下終日無失慢之尤,百寮庶尹,並展所陳。而陛下拘以視瞻之敬,懼以不盡之酒。夫酒以成禮,過則敗德,此無異商辛長夜之飲也,是不遵先帝九也。
       昔漢之桓、靈,親近宦豎,大失民心。今高通、詹廉、羊度,黃門小人,而陛下賞以重爵,權以戰兵。若江渚有難,烽燧互起,則度等之武不能禦侮明也,是不遵先帝十也。
       今宮女曠積,而黃門復走州郡,條牒民女,有錢則舍,無錢則取,怨呼道路,母子死訣,是不遵先帝十一也。
       先帝在時,亦養諸王太子,若取乳母,其夫復役,賜與錢財,給其資糧,時遣歸來,視其弱息。今則不然,夫婦生離,夫故作役,兒從後死,家為空戶,是不遵先帝十二也。
       先帝歎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於心。」今則不然,農桑並廢,是不遵先帝十三也。
       先帝簡士,不拘卑賤,任之鄉閭,效之於事,舉者不虛,受者不妄。今則不然,浮華者登,朋黨者進,是不遵先帝十四也。
       先帝戰士,不給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今之戰士,供給衆役,廩賜不贍,是不遵先帝十五也。
       夫賞以勸功,罰以禁邪,賞罰不中,則士民散失。今江邊將士,死不見哀,勞不見賞,是不遵先帝十六也。
       今在所監司,已為煩猥,兼有內使,擾亂其中,一民十吏,何以堪命?昔景帝時,交阯反亂,實由茲起,是為遵景帝之闕,不遵先帝十七也。
       夫校事,吏民之仇也。先帝末年,雖有呂壹、錢欽,尋皆誅夷,以謝百姓。今復張立校曹,縱吏言事,是不遵先帝十八也。
       先帝時,居官者咸乆於其位,然後考績黜陟。今州縣職司,或莅政無幾,便徵召遷轉,迎新送舊,紛紜道路,傷財害民,於是為甚,是不遵先帝十九也。
       先帝每察竟解之奏,當留心推桉,是以獄無冤囚,死者吞聲。今則違之,是不遵先帝二十也。
       若臣言可錄,藏之盟府;如其虛妄,治臣之罪。願陛下留意。江表傳曰:皓所行彌暴,凱知其將亡,上表曰:「臣聞惡不可積,過不可長;積惡長過,喪亂之源也。是以古人懼不聞非,故設進善之旌,立敢諫之鼓。武公九十,思聞警戒,詩美其德,士恱其行。臣察陛下無思警戒之義,而有積惡之漸,臣深憂之,此禍兆見矣。故略陳其要,寫盡愚懷。陛下宜克己復禮,述脩前德,不可捐棄臣言,而放奢意。意奢情至,吏日欺民;民離則上不信下,下當疑上,骨肉相克,公子相奔。臣雖愚,闇於天命,以心審之,敗不過二十稔也。臣常忿亡國之人夏桀、殷紂,亦不可使後人復忿陛下也。臣受國恩,奉朝三世,復以餘年,值遇陛下,不能循俗,與衆沈浮。若比干、伍員,以忠見戮,以正見疑,自謂畢足,無所餘恨,灰身泉壤,無負先帝,願陛下九思,社稷存焉。」初,皓始起宮,凱上表諫,不聽,凱重表曰:「臣聞宮功當起,夙夜反側,是以頻煩上事,往往留中,不見省報,於邑歎息,企想應罷。昨食時,被詔曰:『君所諫,誠是大趣,然未合鄙意,如何?此宮殿不利,宜當避之,乃可以妨勞役,長坐不利宮乎?父之不安,子亦何倚?』臣拜紙詔,伏讀一周,不覺氣結於胷,而涕泣雨集也。臣年已六十九,榮祿已重,於臣過望,復何所兾?所以勤勤數進苦言者,臣伏念大皇帝創基立業,勞苦勤至,白髮生於鬢膚,黃耇被於甲冑。天下始靜,晏駕早崩,自含息之類,能言之倫,無不歔欷,如喪考妣。幼主嗣統,柄在臣下,軍有連征之費,民有彫殘之損。賊臣干政,公家空竭。今彊敵當塗,西州傾覆,孤罷之民,宜當畜養,廣力肆業,以備有虞。且始徙都,屬有軍征,戰士流離,州郡搔擾,而大功復起,徵召四方,斯非保國致治之漸也。臣聞為人主者,攘災以德,除咎以義。故湯遭大旱,身禱桑林,熒惑守心,宋景退殿,是以旱魃銷亡,妖星移舍。今宮室之不利,但當克己復禮,篤湯、宋之至道,愍黎庶之困苦,何憂宮之不安,災之不銷乎?陛下不務脩德,而務築宮室,若德之不脩,行之不貴,雖殷辛之瑤臺,秦皇之阿房,何止而不喪身覆國,宗廟作墟乎?夫興土功,高臺榭,旣致水旱,民又多疾,其不疑也?為父長安,使子無倚,此乃子離於父,臣離於陛下之象也。臣子一離,雖念克骨,茅茨不翦,復何益焉?是以大皇帝居于南宮,自謂過於阿房。故先朝大臣,以為宮室宜厚,備衞非常,大皇帝曰:『逆虜游魂,當愛育百姓,何聊趣於不急?』然臣下懇惻,由不獲已,故裁調近郡,苟副衆心,比當就功,猶豫三年。當此之時,寇鈔懾威,不犯我境,師徒奔北,且西阻岷、漢,南州無事,尚猶沖讓,未肯築宮,況陛下危惻之世,又乏大皇帝之德,可不慮哉?願陛下留意,臣不虛言。」
       胤字敬宗,凱弟也。始為御史、尚書選曹郎,太子和聞其名,待以殊禮。會全寄、楊笁等阿附魯王霸,與和分爭,陰相譖搆,胤坐收下獄,楚毒備至,終無他辭。吳錄曰:太子自懼黜廢,而魯王覬覦益甚。權時見楊笁,辟左右而論霸之才,笁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有給使伏于牀下,具聞之,以告太子。胤當至武昌,往辭太子。太子不見,而微服至其車上,與共密議,欲令陸遜表諫。旣而遜有表極諫,權疑笁泄之,笁辭不服。權使笁出尋其由,笁白頃惟胤西行,必其所道。又遣問遜何由知之,遜言胤所述。召胤考問,胤為太子隱曰:「楊笁向臣道之。」遂共為獄。笁不勝痛毒,服是所道。初權疑笁泄之,及服,以為果然,乃斬笁。
       後為衡陽督軍都尉。赤烏十一年,交阯九真夷賊攻沒城邑,交部搔動。以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務崇招納,高涼渠帥黃吳等支黨三千餘家皆出降。引軍而南,重宣至誠,遺以財幣。賊帥百餘人,民五萬餘家,深幽不羈,莫不稽顙,交域清泰。就加安南將軍。復討蒼梧建陵賊,破之,前後出兵八千餘人,以充軍用。
       永安元年,徵為西陵督,封都亭侯,後轉左虎林。中書丞華覈表薦胤曰:「胤天姿聦朗,才通行絜,昔歷選曹,遺跡可紀。還在交州,奉宣朝恩,流民歸附,海隅肅清。蒼梧、南海,歲有舊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砂轉石,氣則霧鬱,飛鳥不經。自胤至州,風氣絕息,商旅平行,民無疾疫,田稼豐稔。州治臨海,海流秋鹹,胤又畜水,民得甘食。惠風橫被,化感人神,遂憑天威,招合遺散。至被詔書當出,民感其恩,以忘戀土,負老攜幼,甘心景從,衆無攜貳,不煩兵衞。自諸將合衆,皆脅之以威,未有如胤結以恩信者也。銜命在州,十有餘年,賔帶殊俗,寶玩所生,而內無粉黛附珠之妾,家無文甲犀象之珍,方之今臣,實難多得。宜在輦轂,股肱王室,以贊唐虞康哉之頌。江邊任輕,不盡其才,虎林選督,堪之者衆。若召還都,寵以上司,則天工畢脩,庶績咸熈矣。」
       胤卒,子式嗣,為柴桑督、揚武將軍。天策元年,與從兄禕俱徙建安。天紀二年,召還建業,復將軍、侯。
       評曰:潘濬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直,皆節槩梗梗,有大丈夫格業。胤身絜事濟,著稱南土,可謂良牧矣。

本书目录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
卷三 魏書三 明帝紀第三
卷四 魏書四 三少帝紀第四
卷五 魏書五 后妃傳第五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卷七 魏書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卷八 魏書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卷九 魏書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
卷十 魏書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卷十二 魏書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卷十三 魏書十三 鍾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卷十四 魏書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卷十六 魏書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卷十八 魏書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卷十九 魏書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卷二十 魏書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卷二十一 魏書二十一 王衞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魏書二十二 桓二陳徐衞盧傳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魏書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魏書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魏書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魏書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毋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魏書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卷三十 魏書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卷三十一 蜀書一 劉二牧傳第一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卷三十三 蜀書三 後主傳第三
卷三十四 蜀書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卷三十六 蜀書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卷三十七 蜀書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卷三十八 蜀書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卷三十九 蜀書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卷四十 蜀書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蜀書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郤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蜀書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蜀書十四 蔣琬費禕姜維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第一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卷四十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第五
卷五十一 吳書六 宗室傳第六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卷五十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卷五十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卷五十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第十一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卷五十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鍾離傳第十五
卷六十一 吳書十六 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卷六十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吳書十八 吳範劉惇趙達傳第十八
卷六十四 吳書十九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卷六十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