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作者:西晋 · 陈寿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王朗传、钟繇传、华歆传)
       钟繇传,魏朝的钟繇,字元常。小时候跟随刘胜在抱犊山(学习),学习书法三年,才与曹操,邯郸,韦诞等人一起切磋交流。钟繇向韦诞索要蔡伯喈的书法,韦诞因为爱惜所以不给他,钟繇捶胸呕血。曹操用了五灵丹才救活他。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找人挖了他的坟墓,这才得到自己想要的书法。因为这个缘故钟繇的笔法更进一步。他每天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书法上,以至于被子被手都划烂了,去厕所后,(因为痴迷书法而)一整天都忘记回来。每每看见什么东西,都以书法的眼光来看待,钟繇善于书写三色书,写的最好的是八分体。
       曹操任命钟繇以侍中的身份领司隶校尉,持符节督察关中各路人马,将后方事务委托给他,特别授予他不受等级制度拘束的权力。钟繇到达长安后,送信给马腾、韩遂等人,为他们陈述利弊祸福,马腾、韩遂各送一个儿子入宫侍奉天子。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钟繇送去两千匹马供给军用。太祖给钟繇写信说:“得到送来的马匹,很是应部队的急需。关右地区平定,朝廷没有西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当年萧何镇守关中,粮供充足,以至大军获胜,也不过与你功劳相当。”此后匈奴单于在平阳郡作乱,钟繇率领各路人马包围他们,未能攻下;而袁尚所安置的河东太守郭援到了河东,人数很多。众将领议论想要放弃离去,钟繇说:“袁氏正在强盛的时候,郭援现在到来,关中众将暗中与他勾结,所以还没有全部反叛的原因,不过是顾忌我的威势名声罢了。假如放弃离去向他们示弱,这里所有的居民,谁不是我们的仇敌?即使我想回去,难道能够做到吗?这是尚未开战先自行败退啊!并且郭援刚愎自用,争强好胜,必定轻视我军,如果他们渡汾河扎营,我们趁他们没到对岸时打击他们,可以大获全胜。”张既劝说马腾来会合攻击郭援,马腾派他的儿子马超率领精锐部队迎面攻来。郭援到了以后,果然轻易地下渡汾河,众人劝止,不听。还未渡到河中央,钟繇发兵攻击,打得对方大败,斩杀了郭援,降服了单于。详见《张既传》。
       此后河东卫固叛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人一同作乱,钟繇又率领众将领打败了他们。自从天子向西迁徙,洛阳百姓人口减少将尽,钟繇将关中民众迁徙过来,又招纳逃亡叛离的人口来充实,几年之内百姓户口逐渐充实。太祖征讨关中时,得以用来保障供给,因此上表任钟繇为前军师。魏国建国之初,钟繇任大理,升迁为相国。文帝在东宫做太子时,赏赐给钟繇“五熟釜”,在釜上铭刻文字说:“堂堂魏国作汉室屏障。可作相国的人惟有钟繇,实在像心脏脊骨一样重要,整夜毕恭毕敬,不知怎样安处,您是百官的师长,记在这里以为众人的楷模。”几年后,钟繇因西曹掾魏讽谋反事株连,被罢免官职。
       文帝即王位后,钟繇又任大理。到了文帝即帝位,改任廷尉,晋升爵位被封为崇高乡侯。又升迁为太尉,转封为平阳乡侯。当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同是上一朝代的著名大臣。文帝退朝后对身边人说:“这些三公,都是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后世大概难以为继了!”明帝即位,给钟繇晋升爵位为定陵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共一千八百户,升迁为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
       当时华歆也因为年老患病,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这以后三公有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当初,太祖下令,让众臣公平地议论关于死刑可以改行宫刑割势的设想。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历了圣人的设置,应该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议论的人认为肉刑不是使民众愉悦的方法,于是作罢。到了文帝主持朝政时,下诏说:“大理想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同讨论这个建议。”商讨未定,恰逢有军事行动,又停止了讨论。太和年间,钟繇上疏说:“大魏承受天命,继承虞、夏的踪迹。孝文帝改革刑法,不合于古道。先帝圣德,本来就是天之骄子,三坟五典的事业,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文帝继承前世,接着颁发明智的诏令,想恢复古刑,作为一代的法典。因为接连有军事行动,终于没有施行。陛下追随两位父祖的遗志,痛惜于斩趾的刑罚可以禁除罪恶,遗憾于被判死刑的人的无辜,让臣下好好地学习律例法令,与众大臣共同商议。建议本当斩去右趾而改划入大辟的,恢复执行斩趾的刑罚。《尚书·吕刑》说:‘皇帝清楚地询问下民,鳏夫寡妇对有苗有无怨恨之辞。’这是说尧将要废除蚩尤、有苗的虐刑,先详细询问百姓中那些有怨恨之辞的人。
       如果现在审断官司时,传讯三槐、九棘、众吏役、百姓,就让他们按照汉景帝的法令规定的那样,对那些应当执行弃市死刑的犯人,自己想要改行斩右趾的肉刑,就允许他们,对那些应当执行黥、劓、斩左趾、宫等肉刑的人,仍然依照汉文帝的办法,改为髡、笞等刑罚。能有男女奸情的人,大多数年纪在二十到四、五十岁之间,即使斩了他们的脚,还是能够生育。现今全国人口少于汉文帝的时代,臣下计算所能全活的人,每年约有三千人。张苍废去肉刑,而杀的人每年数以万计。臣下想要恢复肉刑,每年可以使三千人活下来。当年子贡问能给百姓以好处可以称为仁吗?孔子说:‘哪里仅仅是仁,只有圣人才做得到,就是尧、舜做起来也有所不足呢!’又说:‘仁难道离我们远吗?我想要它,它就来了。’如果真心地实行这些,百姓将能永久地得到好处。”奏上以后,明帝诏书说:“太傅学问优秀,才华高超,留心政事,又深通刑法理论。这件大事,众公卿大臣要好好地共同进行公正的讨论。”司徒王朗的评议认为:“钟繇要减轻大辟的律条,增加肉刑的数量,这就好像是把躺下的人竖立起来,把尸体转化为活人了。但是臣下愚蠢,仍然有与这个建议不完全符合的稍稍有异的意见。五刑之类,都明确记载在法律条文之中,法律条文本来就有减死一等的规定,不执行死刑,就是减刑了。这个规定施行已经很久了,不用等待远借斧凿来施行肉刑,然后才有比死罪次一等的处理办法。前世仁爱的人,不忍心于肉刑的惨虐残酷,因此废弃了它,不再使用。从不用肉刑以来,已经历了几百年。
       现在恢复实行,恐怕减轻死刑的文书还没显现在万民眼前,有关我们滥施肉刑的质问已经宣扬到仇敌耳中了,这可不是用来招徕边远地区人民的作法。现在可以按照钟繇所想要减轻的那些死罪种类,把死刑减轻到髡、刖的惩罚,这样惩处嫌太轻的那些罪行,可以加倍增添犯人服劳役的次数,这样做,可以说对内有起死回生不可估量的恩德,对外没有以斩足代替脚镣的骇人听闻的名声。”参加这次讨论的有一百多人,意见与王朗相同的人居多。明帝因为吴、蜀尚未平定,暂且停止了这次讨论。
       太和四年(230),钟繇去世。明帝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为成侯。钟繇的儿子钟毓继承。当初,文帝曾分给钟毓封邑。封钟繇的弟弟钟演和钟演的儿子钟劭、孙子钟豫为列侯。
       王朗传,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因为通晓经书,被任命为郎中,后升为菑长。拜太尉杨赐为师。杨赐去世后,辞去官职为杨赐守丧。被推荐为孝廉,受到公府征召,没有应命。徐州刺史陶谦考察推举王朗为秀才。当时汉献帝在长安,关东起兵,王朗担任廉治中,与别驾赵昱等劝说陶谦:“《春秋》的要义认为,求助诸侯不如为王事尽力。现在天子远在西京,应该派遣使者去接受皇上的命令。”陶谦于是派赵昱拿着奏章到长安。天子赞美他们的心意,授予陶谦安东将军。让赵昱担任广陵太守,王朗担任会稽太守。孙策渡过长江来侵犯。王朗的功曹虞翻认为力量不能抵拒孙策,不如避开他。王朗自认为自己是汉吏,应该为皇上保住城邑,于是发兵与孙策交战,战败,乘船到东冶。孙策军又追击,大败王朗。王朗这才投靠孙策。孙策认为王朗是儒雅之士,责问后没有加害于他。王朗虽然到处流浪,处境困厄,早晨不能考虑晚上的事,但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分给他们的多,从他们那里分割的少,做的有道义的事很显著。
       太祖上表皇上征召他,王朗从曲阿展转江海,过了数年才到了中原。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当初,建安末年的时候,孙权才派遣使者称诸侯王,与刘备交兵。汉献帝下诏询问:“是否应当发兵与吴一起攻取蜀国?”王朗发表意见认为:“天子的军队,比华山、岱山还重要,确实应该稳踞着,闪烁天子威望的光芒,像山一样岿然不动。假使孙权亲自与刘备相持,旷日持久地搏战下去,智慧相等力量相当,战争不能很快结束,应当发兵来成就那形势,然后应该选拔谨慎的将领,面对着敌人的要害,考察时机而后行动,选择地方而后进行,一举成功可以没有多余的事。现在孙权的军队还没有行动,那么助吴之军就不能先征。况且现在雨水正盛,不是行军动众之时。”皇上采纳了他的计谋。黄初中,鹈鹕翔集在灵芝池,魏文帝下诏公卿大臣推举品行独特的君子。王朗推荐光禄大夫杨彪,并且称自己有病,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杨彪。皇上却替杨彪另外安置了吏卒,位次于三公之后。下诏说:“我向你求贤而没有得到,你却一下子称自己有病。不只是不能得到贤才,更是开了失去贤才的先例,增加了国家倾覆的危险。恐怕你处在这个位置说这样的话不对,要被德才出众的人厌弃吧!希望你不要再有推辞。”王朗于是重新出来做官。
       华歆传,华歆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人。高唐是齐国有名的都邑,士绅无不游行于市里。华歆为吏时,假期离开官府,就回家关门不出。议事论人公正持平,始终也不毁谤伤人。同郡人陶丘洪也是个知名人士,自认为见解明智超过华歆。当时王芬与一些豪杰人物谋划废掉汉灵帝,详见《武帝纪》。王芬暗中招呼华歆、陶丘洪共同商定计策,陶丘洪想要前去,华歆劝阻他说:“废立皇帝是一件大事,连伊尹、霍光都感到为难。王芬性格疏忽又不勇敢,这次必定不能成功,灾祸将要涉及族人,你还是不要去!”陶丘洪听从了华歆的话没有去。后来王芬果然失败,陶丘洪这才服气。华歆被举荐孝廉,任命为郎中,患病,辞官。汉灵帝去世后,何进辅政,征召河南人郑泰、颍川人荀攸和华歆等人。华歆到达后,任尚书郎。董卓把天子迁到长安,华歆请求出京任下絡县令,因病不能成行,于是从蓝田到了南阳。这时袁术在穰城,留下了华歆。华歆劝说袁术让他进军讨伐董卓,袁术没有采用他的建议。华歆想要离去,适逢天子派太傅马日銸安定关东,马日銸征召华歆为掾。华歆向东到了徐州,朝廷下诏,任命他为豫章太守,因在处理政事上清静而不烦扰,受到官吏民众的感激爱戴。孙策在江东夺取地盘,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就以幅巾束发前往迎奉。
       孙策因为华歆是年长的人,所以用对尊贵客人的礼节接待他。后来孙策死了。太祖正在官渡,上表给天子,征召华歆。孙权不想让他走,华歆对孙权说:“将军您奉帝王之命,才与曹公交好,料想情义尚未巩固,假使我得以为将军报效忠心,岂不是有益吗?现在空留下我,将军您养了个没用之人,这不是好主意。”孙权高兴了,这才送走了华歆,宾客旧友为华歆送行的有一千多人,赠送金子数百。华歆都没有拒绝,秘密地题写好标记,到了临走时,把各种礼物都聚在一起,对众宾客说:“我本来没有拒绝各位的心意,但所接受的终究太多。念我单车远行,将因怀藏美玉而得罪,希望各位宾客替我考虑。”众人于是各自收回了自己的赠品,对华歆的德行表示佩服。华歆到了太祖那里,拜官议郎,参司空军事,任尚书,转侍中,代替荀彧为尚书令。太祖出征孙权,上表任华歆为军师。
       魏国建立后,为御史大夫。文帝即位时,任相国。等到文帝即帝位,改任司徒。华歆素日以清贫自守,封赐用来救济,送给亲戚故旧,家里没有一担米的储藏。公卿曾被赏赐给犯法收官的人口,而只有华歆把她们放出嫁人。三府建议:“举荐孝廉,本来应以德行为标准,不再用考试经书来限制。”华歆认为:“天下动乱以来,六经毁坏衰败,应当务必给以保存扶持,以发扬王道。制定法令,是用来治理衰落的事业的。现在听任举孝廉不用经过经学考试,恐怕经学事业就要从此废弃。如果有特异优秀的人才,可以特别征召使用。担忧的是没有人才,哪里担忧有人才而不能得到呢?”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黄初年间(220~226),下诏命公卿举荐有独特行为操守的君子,华歆举荐了管宁,文帝用安车征召了他。明帝即位,晋封华歆为博平侯,增加封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三百户,转封为太尉。华歆自称有病请求退职,把官位让给管宁,明帝没有允许。临近朝廷大型宴会时,明帝派遣散骑常侍缪袭奉诏宣布圣旨称:“朕新近治理各种日常事务,日理万机,恐怕见闻判断不明智。依赖有德行的大臣,掌握纠正我的行为,而您几次称病辞让职位。选择考量主君,不在朝廷占居位置,抛弃荣名利禄,不去追求官位,古人已经有过这种做法,对于周公、伊尹那样的人来说就不能这样了。洁身自好,甚至以身殉节,平常人可以那样做,却不希望您那样。您还是勉力来参加大会吧,就算是给我一个人好处。我将在餐桌前站立,也让百官都像我一样,以等待您的到来,我然后才入座。”明帝又命令缪袭:“等到华歆答应出任了,你再回来。”华歆不得已,终于出任。
       太和年间(227~233),明帝派遣曹真从子午道讨伐蜀国,明帝车驾向东到了许昌。华歆上疏说:“自从军事动乱以来,已超过了两纪二十四年。大魏承受天命,陛下凭借圣德主持周成王、周康王那样的隆盛事业,应该弘扬一个时代的政绩,继承三王的遗迹。虽然还有吴、蜀两个贼国凭借险阻苟延残喘,如果圣王教化日益发展,僻远地方的人民感怀德政,也将背负幼儿前来投奔。兵要到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所以平时要刀枪入库,停止用兵,有了合适时机才可以行动。臣下诚恳希望陛下先留心于治理国家的方法,把出兵征伐作为以后的事情。况且从千里之外运送军粮,不是用兵的有利条件;通过险阻,深入敌国,难有独立克服的功效。听说今年征发兵役,颇有损于农桑业。治国的人以民为基础,民以穿衣吃饭为根本。假如中原地区没有饥饿寒冷的忧虑,百姓没有离开故土的心思,那样就是全国最大的幸运,两个贼国的灾祸,可以坐等它的到来。臣身在宰相之位,年老疾病一天天加深,将不能再效犬马之劳了,恐怕不能再向君王奉献我的愿望了,不敢不竭尽臣子的情怀,希望陛下裁决考察!”明帝答说:“您深入考虑了国家大计,我很是称赞。贼国凭借依恃山川险要,武帝、文帝二祖辛劳在先,尚且不能攻克平定,我岂敢自夸,说一定能消灭他们呢?众将领认为如果一次也不试探谋取,他们不会自动灭亡,因此出兵观察以寻找他们的破绽。如果天时还没到来,周武王军队返回,已有前代事例作为借鉴,朕将不会忘记您的告诫。”当时正有秋季大雨,明帝诏令曹真带领军队返回。
       太和五年(231),华歆逝世,谥号是敬侯。由他的儿子华表继承。当初,文帝曾分华歆封邑,封华歆的弟弟华缉为列侯。华表在咸熙年间(264~265)任尚书。

本书目录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三国志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三国志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三国志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三国志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三国志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三国志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三国志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四十六 蜀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四十七 蜀书二 吴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四十八 蜀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四十九 蜀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三国志卷五十 蜀书五 妃嫔传第五
三国志卷五十一 蜀书六 宗室传第六
三国志卷五十二 蜀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三国志卷五十三 蜀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三国志卷五十四 蜀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国志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三国志卷五十六 蜀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五十八 蜀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六十 蜀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国志 上三国志注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