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作者:西晋 · 陈寿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乌丸传、鲜卑传、东夷传)
       乌丸、鲜卑、东夷传《尚书·尧典》说:“蛮夷扰乱中国。”《诗经·小雅·六月》说:“犭严狁极其嚣张。”他们对中国的侵害为时久远。
       自秦汉以来,匈奴一直在边境侵扰。汉武帝虽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如东边平定东越、南越、朝鲜,西部讨伐贰师、大宛,打通邛、艹乍及夜郎的通道。但这些边远地区远离王畿,对中国没有什么重大威胁,而匈奴距王畿最近,只要骑兵向南部侵犯,那么中国便三边受敌。因此,汉朝屡次派遣卫青、霍去病等统率大军北伐,追赶单于,占领其富饶平广的田地。这以后匈奴开始保卫自己的疆地,自称藩国,逐渐弱下去。
       建安年间(196~220),呼厨泉南单于入朝廷,被留下作为内侍,右贤王统领匈奴,这个时候匈奴臣服,比西汉时还驯服。但是乌丸、鲜卑逐渐又强盛起来。又因为汉代末年极为混乱,国内正值多事之秋,没有功夫讨伐外来侵略者,因此,他们竟侵占控制了漠南之地,攻陷城市,烧杀百姓,北边也受到困扰。等到袁绍控制河北,于是安抚三郡乌丸,名义上很尊重、宠幸他们,实际上收并了他们的精锐骑兵。这之后袁尚、袁熙逃奔蹋顿。蹋顿崇尚武功,边境年长的人都把他比作冒顿。蹋顿仗着自己远离朝廷,所以敢接受袁尚、袁熙这样的亡命之徒,在少数民族之中称霸争雄。魏太祖曹操率众北伐,出其不意,只经一战,就平定了辽乱,各个少数民族无不震惊。于是曹操又统领乌丸的兵力平抚各地,从此边地居民得以安居乐业。后来鲜卑头领轲比能又控制各少数民族部落,占领匈奴固有地盘。从云中、五原以东直至辽河,都是鲜卑的领地。他们不止一次侵犯边地。幽州、并州两地深受其害。魏文帝初年,田豫为护乌丸校尉,被鲜卑轲比能部包围在马城。魏明帝时,并州刺史毕轨出军攻击轲比能时也失利。青龙年间,皇帝听从王雄的建议,派遣剑客刺杀轲比能。嗣后鲜卑部落成一盘散沙,互相攻伐。稍强一点的远远逃离,势力弱的只好向朝廷投降。从那以后,边境略微安静下来。虽然还不时发生抢劫的事,但已不能形成众人反叛的气候了。乌丸、鲜卑古代称他们叫东胡。他们的习俗历史,汉代历史书籍已经都有记载,因此,这里只是叙述汉末魏初以来的情况,以便于提供历史借鉴,应付他们的变动。
       汉末,辽西乌丸首领丘力居,统领五千多户。上谷乌丸首领难楼,统领九千余户,他们各自称王。又辽东属国乌丸首领苏仆延,统领千余户,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首领乌延,统领八百余户,自称汗鲁王,他们都智勇双全。中山太守张纯背叛逃到丘力居部落中,自号称弥天安定王,为三郡乌丸元帅,侵略青州、徐州、幽州、冀州,烧杀百姓。汉灵帝末年,派刘虞任为幽州首领。刘虞悬赏杀死了张纯,北方才平定下来。后来,丘力居死,他的儿子楼班年龄小,从子蹋顿武略出众,于是继承王位,总统三个乌丸部落,部下都听从他的指挥。袁绍和公孙王赞打仗多次,但不能决出胜负。蹋顿派使者到袁绍处求和,帮助袁绍攻打公孙王赞,结果大胜。袁绍假托君命,发布诏书,赐给蹋顿、峭王、汗鲁王印绶,任命他们为单于。后来楼班长大了,峭王率领他的部下推举楼班为单于,蹋顿为大王。蹋顿擅长出谋划策。广陵人阎柔,从小在乌丸、鲜卑部落中长大,颇得当地人的信任和尊重。阎柔依靠鲜卑的力量,杀死乌丸校尉邢举,自己取而代之。袁绍安抚阎柔,北部边境得以平定无事。
       后来袁尚失败,逃奔蹋顿,想凭借蹋顿势力,又于他手夺回冀州。这时魏太祖曹操正扫平河北,阎柔帅鲜卑、乌丸归顺于他手下,曹操任命阎柔为校尉,还持有汉朝符节,以广宁为治所。建安十一年,曹操亲自在柳城出征攻打蹋顿,秘密行军,还未行到一百里,被敌军发现。袁尚和蹋顿在凡城展开了阻击战,兵马极强。曹操登上高处,遥望敌方阵地动向,按兵不动。等敌兵稍有移动,就率兵攻破敌方阵地,并斩杀蹋顿,死尸遍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逃奔辽东,辽东把他们杀死,把脑袋送来。其余的人都投降了。对于幽州、并州等地阎柔统率的一万多乌丸兵力,曹操把他们均迁居到中国,率领他们的部落参与征战,从此三郡乌丸的骑兵在天下闻名了。鲜卑步度根即位后,部下人数有所减少。他的兄长扶罗韩也为大人,扩充了实力,拥兵几万人。建安年间,魏太祖曹操平定幽州,步度根和轲比能等通过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上贡。后来代郡乌丸能臣氐等反叛,请求归顺扶罗韩。扶罗韩统率一万多骑兵前往迎接。到了桑乾县,能臣氐等人商议说,扶罗韩部队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遂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轲比能马上派万余骑兵前来迎接,并与能臣氐一起对天盟誓。轲比能于是在宴会上杀死扶罗韩。
       扶罗韩的儿子泄归泥及众部下都归顺轲比能。因为考虑到自己杀死了泄归泥的父亲,轲比能对泄归泥特别友善。步度根因此埋怨轲比能。
       魏文帝曹丕即位后,任田豫为乌丸校尉,持节卫护鲜卑,带兵驻扎在昌平。步度根派人向朝廷献马,朝廷任步度根为王。后来步度根不断与轲比能相互进攻,其势力日益衰弱,只得率领部下万余人死守太原、雁门郡。步度根又派人对泄归泥说:“你父亲被轲比能所杀,你不想法替父报仇,反而归顺仇人。他今天虽待你不薄,其实那是在想日后杀死你的计谋。还不如回归我方,我和你是骨肉至亲,怎能和仇人相同呢?”从那以后,泄归泥率其部下逃奔步度根。轲比能想派兵追赶,可是没有追上。
       到了黄初五年(224),步度根到朝廷上贡,得到朝廷重赏。从此他更是一心守卫边疆,不再侵害中原。而轲比能的势力却越来越大。魏明帝即位,急于要缓和少数民族各部落的矛盾,以平息战争,笼络控制这两大势力。至青龙元年(233),轲比能诱使步度根彼此和亲。于是步度根率领泄归泥及部下都依附轲比能,抢占掠夺并州,烧杀百姓。皇帝派遣骁骑将军秦朗前往征讨,泄归泥率众背叛轲比能,向秦朗投降。朝廷任命他为归义王,并赐给他幢麾、曲盖、鼓吹,让他占据并州。步度根则被轲比能所杀。轲比能本来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人,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因为这个部落靠近边塞,自从袁绍占据河北,中国人有很多逃奔轲比能。轲比能教会他们使用兵器,同时他自己也学到不少中原文化。所以他统率部下,摹效中国。出去打猎,高举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的口令。
       建安年间(196~220),通过阎柔向朝廷进贡。曹操向西讨伐关中,田银在河间反叛。轲比能率三千骑兵随阎柔击败田银。后来代郡乌丸反叛,轲比能也随之为虎作伥。曹操任鄢陵侯曹彰为骁骑将军,率兵北征,大败轲比能。轲比能由此退出塞外。后来他又向朝廷进贡。延康初年(220)轲比能派人向朝廷献马。魏文帝曹丕任轲比能为附义王。
       黄初二年(221),轲比能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家魏国人驱遣出来,让他们回代郡居住。黄初三年,轲比能率部落三千多骑兵,驱赶牛马七万多口与中原通商,并派遣一千多家魏国人居住在上谷。后来轲比能与东部鲜卑首领素利及步度根三部互相斗争。田豫为乌丸校尉,促使他们之间关系改善。黄初五年,轲比能再次侵犯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击退琐奴。轲比能因此便怀叛逆之心,并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说:“少数民族不识文字,故校尉阎柔为我向天子保举。我与素利为仇,往年派兵攻讨,但是田豫却协助素利。我在阵地上派琐奴前往,听说您来,马上撤回军队。步度根处处抢掠,又杀死我弟弟,反诬蔑我为强盗。我们落后,不知礼义,但我们接受天子印绶,牛马尚且知道水草为美,何况我还有人心。将军应替我向天子讲明情况。”鲜于辅得到书信后,上报朝廷,皇帝又派田豫招纳安慰。轲比能的势力因此更强盛,统领十多万人。抢掠所得财物,他都平均分配,当着众人面处理完毕,从不私贪,所以部下愿意为他效死力。其余部落的首领都很敬畏他。但是他的势力还是赶不上檀石槐。
       太和二年(228),田豫派遣翻译官夏舍到轲比能女婿郁筑革建部落,夏舍被郁筑革建杀害。这年秋天,田豫统率西部鲜卑蒲头、泄归泥出塞讨伐郁筑革建,大获全胜。率兵返回到马城时,轲比能率兵三万,把田豫围困七天。上谷太守阎志,是阎柔的弟弟,历来为鲜卑人所信任。阎志前往解释劝说,才为田豫解围。后来幽州刺史王雄兼任校尉,对鲜卑实行安抚信任政策。轲比能多次入塞,到幽州进贡。
       青龙元年(233),轲比能诱使步度根依附,让他背叛并州刺史,并和他结亲。又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接他的家口资产。并州刺史毕轨派苏尚、董弼等部阻击,轲比能派兵在楼烦与苏尚会战,在战斗中杀死苏尚、董弼。
       青龙三年(235),王雄派勇士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素利、弥加、厥机都是部落首领,在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因距中原道远,起初没有侵扰边境。但是他们的兵力比轲比能多。建安年间,他们通过阎柔,也向朝廷进贡,并互通商业。曹操为表示宠信,分别任命他们为王。厥机死,又立他的儿子沙末汗为亲汉王。
       延康初年(220),他们又派使者献马。魏文帝立素利、弥加为归义王。素利和轲比能相互进击。
       太和二年(228),素利死。他的儿子年幼,以他的弟弟成律归为王,统领部落。《尚书·禹贡》中说:“东边至海,西边达到流沙。”四海之内,服事天事,于此可见其梗概了。但是一些边远地区,通过辗转翻译,才能懂他们的语言,交通又不便利,很少有人知道那里的风土民俗。自从虞舜以至周朝,西边地区曾进贡白环,东部肃慎氏也进贡木苦矢石纈。他们走了很长时间才到朝廷,其距离之远可想而知。汉代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探究黄河源头,经历许多国家,并设置都护府统治各地。这样,才知道西域的事,史官才能记载得很详细。魏国兴盛后,西域各国虽然不能都来朝贡,但其中一些大国如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等每年都要朝拜进贡,与汉代情形大致相近。公孙渊继承祖父三代的领域,统治辽东。皇帝考虑他统治的区域辽阔广远,便将海外的事务均交他管理,将东部少数民族隔断,不能和中原来往。景初年间,朝廷兴师动众,杀死公孙渊,收复乐浪、带方等郡,这以后边远地区无不震恐,东部少数民族也都俯首称臣。这之后,高句丽背叛。朝廷又派兵讨伐,深入异域,直到海滨。老人说有相貌不凡的人出现。于是天子军队采集各地法俗,大小加以区别,各有封号,可以详加记载。虽然这些是少数民族地区,但传统的礼仪还存留一些。中国有些失传的礼仪,在边远地区寻求,都还信而可征。因此编纂各国史实,标明他们的异同,以便于补充前代历史不完备的地方。夫余在长城的北边,离玄菟有千余里。南边是高句丽,东部是挹娄,西部是鲜卑,北部是弱水。其地方圆约二千里,八万户人家。居住地固定,有宫室、仓库、监狱。这个部落多丘陵湖泊,在东部少数民族地区,地势最平坦开阔。土地肥沃,可以种植五谷,但不宜种植果树。这里的人长得高大魁伟,性情勇敢,为人谨慎厚道,不粗鲁抢掠。国家有君主,官职都用牲畜之名,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大使、大使者、使者。这个部落有大户豪族,名下的众人都是奴仆。各个加负责管理四方事务,成为地方官吏,大的主管数千家,小的数百家。饮食时用俎、豆这些过去中原祭祀时所用的器具,吃前有会同、拜爵、洗爵、揖让、升降等仪式。在殷历正月举行祭天活动,国中召开大会,连日欢庆节日,载歌载舞,这就叫做迎鼓。每年这个时候不判犯人,相反还赦免犯人。在国内,穿衣服崇尚白色,白布大袖,身穿袍子、衤夸子,脚穿兽皮鞋子。出使国外,一般都穿锦绣正服,首领加饰狐狸、..白和黑貂的裘,并在帽子上用金银装饰。出使让翻译的人传达信息,都跪下来,双手扶地,小声说话。用刑很严,有死刑,犯人家属都沦为奴仆。偷盗罪是处以十二倍惩罚。男女淫乱,妇人妒嫉都是死罪。特别憎恨妒嫉,杀死她们后,还要把尸首摆在国家南山上,直至腐烂。女方家想要回尸首,必须交出牛马来换。哥哥死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这个习俗与匈奴相同。
       这个国家特别擅长饲养牲畜。多出名马、赤玉、貂..、美珠。珠子大的像酸枣。其兵器主要是刀、箭、弓、矛。每家都有铠杖。国内的老人一代一代叙说前代之事。其城边栏栅是圆型的,就像监狱。不论男女老少,在路上行走,总是歌声不断,不分白天黑夜。当军事发生时,通常要祭天,杀死牛,观察其蹄,用以占卜吉凶。牛蹄崩开表明是凶,牛蹄合拢表示是吉。有敌情时,各个加长各自为战,其管辖百姓供给饮食。如加长死,夏天用冰冻起来,要杀人殉葬,多达数百人。往往隆重哀悼,往往有外棺而无内棺。夫余本来划属玄菟。汉末时,公孙度向东部扩张,威震东部少数族。夫余王尉仇台于是改为归属辽东。当时高句丽、鲜卑都很强盛。公孙度考虑到夫余被夹在这两个强国中间,于是把宗女嫁给尉仇台。尉仇台死后,简位居继位。正妻没有生儿子,有庶生的儿子叫麻余。位居死后,众加长共立麻余继位。牛加兄的儿子叫位居,是大使,轻视财富而乐以施舍,得到国人拥戴,每年都派使者到京城进贡。正始年间,幽州刺史毋丘俭讨伐高句丽,派遣玄菟太守王颀来到夫余,位居派大加远道相迎,供给年。其季父牛加怀有叛逆之心,于是位居杀死季父及其儿子,没收其财产,并派使者将其薄殓送到官府。按照夫余的旧俗,如遇天灾,粮食减产,都要把罪过推给诸王,有的说这个王该替换了,也有的说这个王甚至该杀了。麻余死时,他的儿子依虑才六岁,继承王位。汉代的时候,夫余王用玉匣埋葬,常将玉匣预备存放在玄菟郡,如大王死,就去郡里取回玉匣。公孙渊被杀,玄菟郡的仓库里还有一具玉匣。而今夫余仓库里还有玉璧、皀、瓒等历代的宝物,世世代代相传以为贵宝。老人们说这些是祖先留于后人的。他们的印章上写有“氵岁王之印”,其国故城叫氵岁城,本属氵岁貊之地。夫余统占其中的地盘,自称是“亡人”,是有道理的。高句丽在辽东以东的一千里,南边与朝鲜、氵岁貊,东边与沃沮,北边与夫余相接壤。在丸都山下立都,方圆二千里,户籍三万户。其地多高山深谷,没有平原和沼泽。当地人随山谷而居,饮食山涧之水。土地贫脊,虽然苦力耕作,也不能自给自足。当地风俗是崇尚节食,但喜欢盖屋子,并在居室左右盖大屋,祭祀鬼神、辰星、祖先社稷。当地人性情凶猛,喜欢抢掠。这个国家有国王,官吏有相加、对卢、沛者、古雏加、主簿、优台丞、使者、皂衣先人等,有尊卑等级的区别。
       东部少数民族的语言多是夫余语的分支,因此,口语、书面语与夫余很多地方相同。但其性情、服饰与夫余有很多不同。原来有五个部族,即: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起初,涓奴部称王,后来这个部族逐渐衰弱,而今是桂娄部取而代之。汉代时,朝廷赐给这个部族鼓吹和艺人,他们常常从玄菟郡得到朝服等物。后来他们逐渐骄奢恣肆,不再亲自到玄菟郡,而是在东部边境筑起一个小城门,把朝服等物放在这里,每年朝会时取走它们。今天当地人还称这个城叫帻沟..。沟..,是高句丽的名城。这里设置官吏的规矩是,有对卢官,就不再设沛者官,有沛者官就不设对卢官。国王宗族中的大加,都叫古雏加。涓奴部原来是一国之主,而今虽然不再称王,但仍为首领,所以也叫古雏加,也可以设立宗庙,祭祀辰星及社稷。绝奴部后来与王族通婚,所以也叫古雏加。各个大加官下也都有自己的使者、皂衣先人,他们都要在国王那里备案。如果是卿大夫的部属,朝会起坐,不能和国王的部属同列。这个国家的豪强大户不必劳作,这种人有万余口,他们的部属家仆供给他们衣食。当地土著喜欢歌舞,各个部落每当夜幕降临,常常是男女群聚,相互唱歌嬉戏。国郡没有大仓库。每家都有小仓库,叫桴京。当地人好清洁,擅长酿造。跪拜时伸一脚,这一点与夫余不同。走路很快。在十月份祭天,国家大会叫东盟。每当这个大会,人们多穿锦绣衣服,并用金银装饰。大加、主簿头戴围巾,但像头巾却又没有飘带。小加戴折风,形状像帽子。这个国家东部有个巨大的洞穴,叫隧穴。十月份国中召集大会,迎接隧神,在国东部祭祀,在神座上放置木隧。没有监狱,凡遇犯罪事,众人加以评议,然后杀死罪犯,并将其妻子孩子贬为奴婢。当地的婚姻风俗是,双方定婚后,女家到屋后盖个小屋,叫婿屋。女婿在晚上来到女家门外,跪拜,要求和女孩同宿,要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恳求,女方父母才让女孩到小屋中和女婿同宿。积蓄钱财,等生下的儿女长大后,让妇人回娘家。当地风俗淫荡。男女结婚后,便开始慢慢做送终之衣。发丧多很隆重,金银财宝,都要陪葬。坟墓用石头填封,然后种植松柏。当地马很小,登山轻便快捷。当地人很有劲,好斗,沃沮、东氵岁都依附他们。又有小水貊。句丽立国,依傍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河,南流入海,高句丽的旁支依傍小河而立国,所以叫小水貊。当地盛产名弓,又叫貊弓。王莽最初派遣高句丽的兵力讨伐胡人,高句丽不愿出兵,但王莽强迫派遣。于是高句丽中很多人逃出塞外,做了强盗。辽西大尹田谭追杀这些人,结果反被这些人所杀。州、郡、县都把罪过归于句丽侯..。严尤奏表说:“貊人犯法,不应归罪于..,应当安抚他们。而今给他们定罪,恐怕会逼迫他们反叛。”王莽不听劝告,下诏要求严尤讨伐。严尤诱使句丽侯..期会,至而杀死..,并将..的头颅传送到长安。王莽很高兴,向天下发布告示,将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那时高句丽为侯国。
       汉光武帝八年(32),国王派人向朝廷进贡,开始称王。在汉殇帝和汉安帝年间,句丽王宫不断侵扰辽东,于是便将它归属玄菟郡。辽东太守蔡风、玄菟太守姚光把宫视为二郡的大害,于是派兵讨伐。宫假装投降请和,二郡兵力不再前进。宫借机秘密派遣军队进攻玄菟郡,焚烧候城,进入辽东城,残杀官兵百姓。后来宫又侵犯辽东。蔡风派小部队追讨,结果被宫打败。宫死后,他的儿子伯固继位。汉顺帝、汉桓帝时,伯固又侵犯辽东、新安、居乡等地,同时又进攻西安平,在路上杀死带方县令,抢走乐浪太守的妻子和孩子。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玄菟太守耿临出兵讨伐,斩杀了几百人。伯固投降,其地归属辽东。熹平中(172~177),伯固乞求附玄菟郡。公孙度在东部沿海称雄时,伯固派遣大加优居、主簿然人等协助公孙度击讨富山叛贼,大获全胜。伯固死,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拔奇,次子叫伊夷模。拔奇无德无才,当地人拥立伊夷模作了国王。自伯固时起,句丽就不断侵扰辽东,又接纳了逃亡的胡人五百多家。建安中(196~220),公孙康出军进攻句丽,攻破城邑。拔奇埋怨国人,自己为长子却不能继承王位,于是和涓奴部加官各自统领部属三万多人向公孙康投降,还住沸流水。投降的胡人这时也背叛了伊夷模。伊夷模只得换地,另外开辟新国,就是今天所在的地址。拔奇移向辽东,他的儿子留在句丽国,今古雏加马交位居就是拔奇留守的儿子。后来他们又进犯玄菟,玄菟和辽东联合起来,大败句丽。伊夷模没有儿子,与灌奴部通奸,生子叫位宫。伊夷模死后,位宫继承王位。他的曾祖也叫宫。据说宫刚出生时就能睁开眼睛四顾,当地人不喜欢他。等宫长大后,果然凶狠暴虐,烧杀抢掠,国家日渐衰落。而今的国王位宫刚出生也能睁开眼睛环顾,当地人认为他像乃祖,所以给他取名叫位宫。位宫很有劲,善骑马,会射猎。
       景初二年(238),太尉司马懿率军讨伐公孙渊,位宫派主簿大加统领数千人助战。正始三年(242),位宫侵犯西安平。详情见《毋丘俭传》。东沃沮在高句丽盖马大山的东边,滨临大海。其地形是东北狭小,西南漫长,约千余里。其北部与挹娄、夫余,南部与氵岁貊相接壤。有五千多户人家,没有大君主,世世代代以部落而居,各有首领。当地语言与句丽大体相同,有时又小有差异。汉代初年,燕国逃亡的人卫满统治朝鲜,当时沃沮归附在卫满手下。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讨伐朝鲜,杀死卫满的孙子右渠,把其领地一分为四,把沃沮城变为玄菟郡。后来他们又受到夷貊的侵略,于是把郡迁到高句丽西北。这就是今天所说的玄菟郡治的故址。沃沮后又归属乐浪。汉王朝认为此地辽阔,在单单大领的东面,又设置东部都尉,以不耐城作为政衙门所在地,统领七个县,当时沃沮也在其中。
       汉建武六年(30),减省边郡,于是废都尉。各以其中的渠帅作为县侯。不耐、华丽、沃沮等都是侯国。少数民族部落互相攻伐,惟有不耐氵岁侯至今还设置有功曹、主簿等官,都是氵岁人担任。沃沮各个部落的首领,都自称三老,这是原来县国的制度。正始六年(245),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因为领东氵岁归属句丽,起兵讨伐。不耐侯等投降。正始八年(247),他们到朝廷进贡,朝廷下诏封他为不耐氵岁王。当地人杂居汉人中间,四季都要到郡衙拜谒。每当二郡有军事调动,都供给军需,朝廷对待他们同内地居民一样。韩,在带方的南边,东西都是海,南边与倭国相接。方圆四千里。有三个宗支,即马韩、辰韩和弁韩。辰韩,就是古代的辰国。马韩在西部。当地土著种庄稼,养蚕桑,织绵布。各有首领,最高的叫臣智,其次是邑借。散居在山海之间,没有固定的城镇。有五十多个小国,是爰襄国、牟水国、桑外国、小石索国、大石索国、优休牟涿国、臣氵贲沽国、伯济国、速卢不斯国、日华国、古诞者国、古离国、怒蓝国、月支国、咨离牟卢国、素谓乾国、古爰国、莫卢国、卑离国、占离卑国、臣衅国、支侵国、狗卢国、卑弥国、监奚卑离国、古蒲国、致利鞠国、冉路国、儿林国、驷卢国、内卑离国、感奚国、万卢国、辟卑离国、臼斯乌旦国、一离国、不弥国、支半国、狗素国、捷卢国、牟卢卑离国、臣苏涂国、莫卢国、古腊国、临素半国、臣云新国、如来卑离国、楚山涂卑离国、一难国、狗奚国、不云国、不斯氵贲邪国、爰池国、乾马国、楚离国等。
       大的国家有一万多户,小国几千户,总共十余万户。辰王以月支国作为政府所在地。臣智有的加优呼臣云遣支报安邪砄支氵贲臣离儿不例拘邪秦支廉的称号。其官吏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尉、伯长等。侯准僭号称王,被燕国逃亡之人卫满攻破,他率领左右随从逃海岛,居韩地,自称韩王。这之后灭绝。今天的韩人还有祭祀他们的。汉代时归属乐浪郡,每年四个季节都要朝拜。汉桓帝、汉灵帝末年,韩氵岁日益强盛,郡县不能控制。当地人多流入韩国。
       建安中(196~220),公孙康将屯有县以南的荒地划分出来,叫带方郡,派遣公孙模、张敞等人收集各地流民,起兵讨伐韩氵岁,原先的居民才稍稍离开一些。其后倭、韩归属带方郡。景初年间(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带方太守刘昕、乐浪太守鲜于嗣跨海平定二郡,韩国各臣智赐给邑君印绶,其次赐予邑长。当地风俗讲究服饰。属下到郡里拜谒,都穿戴好衣帽,自佩印绶到赐衣帽有一千多人。部从事吴林认为乐浪本来管辖韩国,将辰韩划分成八个国家归属乐浪,各地驿使传达音迅难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韩国,于是攻带方郡崎离官。当时带方郡太守弓遵、乐浪郡太守刘茂起兵讨伐,弓遵战死,二郡于是灭掉了韩国。其地风俗没有纲纪。国家虽有首领,但各个部落混杂居住在一起,不能统一管理指挥。无跪拜的礼节。居住在草屋土室中,像坟头一样,窗户在上部,全家都住在一起,不分男女老少。其葬俗是有外棺,无内棺。不会骑牛马,牛马都用来陪葬。把璎珠视为宝物,有的缝在衣服上作为装饰,有的当作项链或是耳坠,不把金银锦绣视为宝物。当地人性情强勇,头发盘绻头上,穿布袍、兽皮鞋。每当国中有劳役之事,或官府让他们筑城,勇敢健壮的青年人都用大绳子穿过大皮子作兜,又用一尺长的木锸铲土,整天呼喊出力,仿佛感觉不到痛。既用来鼓励劳动,又把这些看作是有力气的表现。当五月播种后,祭祀鬼神,聚在一起载歌载舞,昼夜痛饮。他们跳的舞有几十人参加,以脚踏地,用手相应,节奏很像铎舞。十月收割完毕,还要照例庆贺。他们迷信鬼神,每部落都选一人主管祭祀天神,这个人叫天君。每个国各有别邑,叫苏涂。竖立大木头,悬上铃鼓,敬事鬼神。一些逃亡到这里的人都不愿回去,喜好作贼。当地人说苏涂的含义,就像浮屠,以劝善戒恶。在北部靠近郡治的几个国家稍微知道一些礼俗。而远离郡治的人就像是囚徒奴仆相聚一样没有秩序。没有什么珍宝。野兽飞禽草木与中国差不多。出产大栗,像梨一样大,多出细尾鸡,尾巴有五尺多长。男子很多都纹身。还有一个地方叫州胡,位于马韩西边的海岛上,人们身材短小,语言与韩国不同。像鲜卑一样不留头发,但穿韦衣,喜欢养牛和猪。他们的衣服有上身没下身,好像裸体似的,乘船往来,与韩国通商。辰韩在马韩的东部,据活着的老人们说,他们的祖先是为逃避秦朝的赋役来到韩国的。马韩把东边地界划给他们,有城栅。他们语言和马韩不同。把国叫邦,弓叫弧,贼叫寇,行酒叫行觞。彼此以徒相称,好像秦代的人,不仅仅是燕齐的后代。称乐浪人为阿残。东部少数民族管我叫阿,认为乐浪人是他们的残余。天还有称之秦韩的。开始有六个国,后来逐渐分为十二个国家。

本书目录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三国志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三国志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三国志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三国志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三国志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三国志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三国志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四十六 蜀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四十七 蜀书二 吴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四十八 蜀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四十九 蜀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三国志卷五十 蜀书五 妃嫔传第五
三国志卷五十一 蜀书六 宗室传第六
三国志卷五十二 蜀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三国志卷五十三 蜀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三国志卷五十四 蜀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国志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三国志卷五十六 蜀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五十八 蜀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六十 蜀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国志 上三国志注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