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作者:西晋 · 陈寿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孙登传、孙虑传、孙和传、孙霸传、孙奋传)
       孙登传,孙登,字子高,孙权的长子。魏黄初二年(221),封孙权为吴王,同时任命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为万户侯,孙登推辞没有接受。当年,孙登被立为吴王太子,为他挑选安排师傅,精选一些才德优异之士,作为他的宾友。于是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被选入东宫,陪孙登研读诗书,跟从外出骑马射箭。孙权想让孙登攻读《汉书》,熟悉了解近代事情,考虑到张昭研究《汉书》有师承根底,着重烦请他指导,于是令张休跟张昭学习,回来再转授孙登。孙登接待下属幕僚,只简便地行使平民间的礼节,与诸葛恪、张休、顾谭等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太傅张温对孙权说:“中庶子这个官职与太子最为亲密,太子随时提问他要能随时解答,应当选用优秀德行者。”于是孙权任用陈表等为中庶子。后来又因为中庶子的礼节过于拘束,又令他们头戴裹巾侍坐。
       黄龙元年(229),孙权登基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以诸葛恪为其左辅,张休为其右弼,顾谭为其辅正,陈表为其翼正都尉,这即是所谓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瞆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称人才济济。孙权迁都建业,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兼理宫府遗留事宜。孙登有时出外狩猎,本当抄小路近道,但他常远绕良田,不践踏庄稼,到休息时候,又选择空闲之处。他就是如此不想烦扰百姓。他曾骑马外出,有一颗弹丸从身边飞过,他身边侍卫便去寻找射弹丸之人。正有一人手握弹弓身带弹丸,大家都认为就是这个人射的弹丸,但其人否认不服,侍从们便想揍他,孙登不允许,派人寻找飞过他身边的那粒弹丸,同此人身上携带的一比较,两者并不一样,于是放走了那人。又有一次丢失了盛水金马盂,查出偷窃者,原来是自己手下人干的,孙登不忍心重罚他,只叫他来责备了一通,遣他永远回家,并令身边的人不要张扬。后来他弟弟孙虑去世,孙权为此降旨减损饮食,孙登昼夜兼程,赶到赖乡,亲自通报,孙权当即召见他。孙登见孙权悲痛哭泣,便劝说:“孙虑一病不起,此乃命定。如今北方未统一,四海都在仰首盼望,上天授命陛下,陛下却按照社会下流百姓的思路,减少朝臣的饮食,超出了礼制的要求,我私地忧虑不安。”孙权听从了他的劝告,为此增加饮食。孙登住了十多天,孙权打算他西还武昌,孙登深切地为自己求情,认为长时间的离别使自己不能侍奉父母,于作儿子的道义有缺憾,又陈述陆逊忠诚勤勉,武昌那里无什么顾虑,孙权于是留他住下。
       嘉禾三年(234),孙权出征新城,让孙登留守京城,总管朝事。当时年成歉收,盗贼甚多,孙登于是明定有关法令,用来防范,深得制止奸邪的关键。当初,孙登的生母地位低贱,徐夫人对他从小就有母养之恩。后来徐夫人因为妒嫉被黜废置吴郡,而步夫人最为得宠。步氏有所赏赐,孙登不敢推辞,只是拜受而已。徐氏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孙登将被册立为太子,他推辞说:“根本得到确立,道义才能产生,要立太子,应先立皇后。”孙权说:“你的母亲在哪?”孙登回答说:“在吴郡。”孙权沉默无语。孙登被立为太子共二十一年,三十三岁去世。临终前,他上疏说:“儿臣毫无功德,身缠重病,自知生命微弱,恐怕很快殒命。儿臣并非惋惜自己,只是想到将要离开父母,身葬黄土,永远不能再进奉探望宫禁,不能朝见陛下皇后,生前无益于国,死后还留给陛下深深的悲戚,故此悲凄郁结心头哽塞咽口。儿臣听说生死有命,寿夭在天,周晋、颜回有上智之才,尚且夭折,何况儿臣愚陋,年寿已超过他们,活着为国家继嗣,死后还享有尊荣,对于我来说已是够多的了,还有什么可悲可怨的呢?如今天下大事未定,各地贼寇未被讨清,天下人民翘首以待,将命运托寄于陛下,处境危险者希望安定,处境动乱者盼望治理。希望陛下彻底忘记儿臣,割舍平民社会的恩爱情感,修炼黄老之术,用心保养精神,增加美食佳馔,广开神明思想,以利奠基万古无穷功业,于是则天下百姓有幸得到依赖,儿臣死而无恨。
       皇子孙和仁慈孝顺聪慧明智,道德品行清明丰盛,应及早安排立为太子,以维系百姓悬望。诸葛恪才能练达学识渊博,可器重任用他来辅佐时政。张休、顾谭、谢景,都通达机敏明智果断,入朝可任为心腹之臣,出外可用作勇猛之将。范慎、华融勇武壮节,有国士风采。羊瞆论辩敏捷,有独自应对之材。刁玄宽宏大量,志在实践道义真谛。裴钦博闻强记,翰藻文采值得取用。蒋修、虞翻,志向节操分外明朗。凡此各位大臣,或适宜用作朝臣,或可以担任将帅,都通晓时事,明悉法令,坚守信用道义,有不可改变的志向。这都是陛下日月般光辉照耀,给儿臣选置如此属官,使他们与儿臣一起共事,故此儿臣能详备地了解他们的情怀,敢于将他们的情况呈报陛下。儿臣深深地思虑着当今境外多有忧虑,军旅不休,应当激励六军,以此谋求进取。军队靠人民为众,人民以财货为宝,儿臣私下听说各郡县颇有荒残,百姓物用奇缺,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订,刑罚深重苛刻。儿臣听说治理政事要听从民意,颁订律令要因时变更,陛下实在该与将相大臣认真详细选择合乎时宜的治国方略,博采众议,宽刑轻赋,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以顺应百姓的愿望。
       陆逊忠诚勤勉于时政,献身忧国,忠正为公,具有不谋私利的节操。诸葛瑾、步骘、朱然、全琮、朱据、吕岱、吾粲、阚泽、严畯、张承、孙怡忠心为国,通晓明达治国的根本。可让他们陈述当前应做的事宜,删除苛刻烦琐的政务和政策,爱兵养马,抚慰百姓。五年以后,十年之内,则远方人民前来归附,近处臣民尽力为国,兵不血刃,而天下可得。儿臣听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故此子囊临终,留下遗言对时政提出告诫,君子认为他这是尽忠,何况儿臣孙登,岂能闭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听取采纳儿臣之言,这样儿臣即使某天死去,也如同出生之年。”奏疏在他气绝之后才被呈报上去,孙权更为悲痛感动,一说话就落泪,这年为赤乌四年(241)。
       谢景当时为豫章太守,他无法克制悲哀心情,竟弃职前来奔丧,又上表自我弹劾。孙权说:“您随太子治政,与其他官员不同。”便派宫中使者前往慰劳他,允许他恢复原来职务,打发他返回豫章郡。追谥孙登为“宣太子”。孙登的儿子孙璠、孙希,都已早死,次子孙英被封为吴侯。红潮网
       五凤元年(254),孙英因大将军孙峻专横滥用职权,图谋诛杀孙峻,事情败露后自杀,他的封地被取消。
       谢景,字叔发,南阳郡宛县人。在郡守任上有政绩,官吏百姓都称颂他,认为前有顾劭,其后就是谢景。几年后,他死在任上。
       孙虑传,孙虑,字子智,孙登的弟弟。他从小机敏聪慧多才多艺,孙权器重喜爱他。
       黄武七年(228),他被封爵建昌侯。过了两年,丞相顾雍等上奏说孙虑天性聪慧明体达用,才识日日增新,比照近代汉朝之例,应晋爵称王,孙权不同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尚书仆射□存上疏说:“帝王兴业,无不褒扬推崇骨肉至亲,以此增添诸后妃的光彩,所以鲁国、卫国在周朝所受恩宠超过所有诸侯,汉高祖以五子为王,封地列于汉朝本土,就是以此作为中央朝廷的屏障,镇守护卫整个国家。建昌侯孙虑秉性聪敏,有文武全才,根据古代典章制度,应当正其名号。陛下谦让,不肯按照旧制办事,群臣大小,都取用于各自的封邑。如今奸寇猖獗横行,战鼓未息,文臣武将,只有亲属及贤士。我私下与丞相顾雍等商议,都认为孙虑应当为镇军大将军,授任担负一方面的职责,以光耀国家事业。”孙权于是同意这些请求,授予孙虑假节,单独开置府署,治所设在半州。孙虑以尊贵的皇子身份,加之年纪又轻,远近的人都担心他不能留心辖区政事。及至他任职掌政,遵奉法度,恭侍师友,超过了众人对他的期望。
       嘉禾元年(232),孙虑二十岁时去世。没有儿子,封邑消除。
       孙和传,孙和,字子孝,孙虑的弟弟。他小时候因为母亲王夫人受孙权的宠爱而被孙权所喜爱,十四岁时,就安排他为宫廷侍卫,让中书令阚泽教他学习经传典籍六艺。他爱好学习,礼贤下士,颇为人们所赞誉。
       赤乌五年(242),被册立为太子,当时十九岁。阚泽任太傅,薛综为少傅,而蔡颖、张纯、封亻甫、严维等都是他的陪侍随从。当时司法官员多用条例律书来问罪,孙和认为奸猾狂妄之徒,将利用讼事掺杂个人私情,从而产生为祸作歹的念头,此风不可助长,上表表示应当杜绝。又都督刘宝状告中庶子丁晏,丁晏也状告刘宝,孙和对丁晏说:“文武官员称职主事,能有几人?因有矛盾就相互翻脸攻击,都企图坑害对方,这怎么会有福运呢?”于是他对双方进行劝释调解,使他们相互交往厚待。他常说当世的才学之士应探研讲习学问,操演熟习武功,以胜任当世事务,而只知交游下棋以妨碍事业,不是进取的态度。后来群臣出席他的宴会,言谈中说到下棋,孙和认为此玩艺只能妨碍事务浪费时光而毫无用处,耗劳精神费尽思虑而一无所获,不是可用来增进德行致力功业,积累功绩的行为。而且有志之士爱惜光阴珍惜精力,君子的最大愿望是功德崇高如山行为光明耀世,以不能列入此种等级为耻。天地之长久,而人处天地之间,有如白驹过隙,年龄很快衰老,青春一去不返。举凡人生所忧者,就在于人的欲望所不能杜绝的那些东西,如果真能杜绝无益的欲念来遵循道义的路径,抛弃不必要的事情以培植功业的根基,对于人的名声品行,难道不是良好之事吗?当然,人的欲望不能没有戏嬉娱乐,而戏嬉娱乐的爱好,也在于饮宴书琴骑射等方面,何必非得下棋不可,然后才感到快乐呢?于是命令陪坐者中的八个人,各自写出评判下棋行为的论文以矫正时弊,于是中庶子韦日翟回家后写了一篇论文奏上,孙和将文章出示给宾客传阅。其时蔡颖喜欢下棋,在他官署中任职者不少人都跟着他学,故此孙和用这个方法规劝他。在这以后王夫人与全公主有了矛盾。孙权曾大病卧床,孙和到太庙祭祀,孙和的妃子的叔父张休的住所离太庙很近,就邀孙和到他家逛逛。全公主派人跟随监视,借机向孙权进谗说太子不在太庙里,而专往妃子家去谋划事情,又说王夫人看到皇上病重,脸上露出高兴的神色。孙权因此发怒,王夫人犹豫而死,而孙和所受宠信日益减损,害怕自己被废除。鲁王孙霸图谋太子之位的欲望更为强烈,陆逊、吾粲、顾谭等多次向孙权陈述区分和明定嫡庶的道义,指出按理太子之位不能被剥夺,全寄、杨竺是鲁王孙霸的党羽,他们天天在孙权面前谗毁。
       吾粲终于被关进监狱处死,顾谭被流放交州。孙权忧郁了好几年,后来终于将孙和软禁。于是骠骑将军朱据、尚书仆射屈晃率领众多将吏头上抹泥,将自己捆绑起来,接连几天到宫门外为孙和求情。孙权登上白爵观观望,非常反感这种行径。斥责朱据、屈晃等是无理取闹。孙权打算废除孙和册立孙亮为太子,无难督陈正、五营督陈象上奏,引述晋献公杀申生、立奚齐,以致晋国大乱的史实进行劝谏,而朱据、屈晃又固执地劝谏不止。孙权大怒,将陈正、陈象满门抄斩,将朱据、屈晃拖进大殿,杖打一百,最后将孙和流放到故鄣,群臣中因劝谏而被诛杀流放的多达几十人。人们都为他们感到冤屈。
       太元二年(252)正月,孙权封孙和为南阳王,派遣他居住在长沙。当年四月,孙权去世,诸葛恪执掌朝政。诸葛恪就是孙和之妃张氏的舅舅。张妃派黄门陈迁前往建业上疏中宫,并向诸葛恪致以问候。陈迁离开建业时,诸葛恪对他说:“替我转告张妃,到时我一定让她超过别人。”这番话语颇有泄露。又诸葛恪有迁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宫殿,民间有人传言他想迎立孙和。及至诸葛恪被诛杀,孙峻因此事而剥夺孙和的印玺绶带,将他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赐他自尽。孙和与张氏告别,张氏说:“无论吉凶我都跟着你,终不能一人活在世上。”她也自杀而亡,举国上下都为之悲伤。孙休即位后,封孙和的儿子孙皓为乌程侯,自新都迁到封邑乌程。孙休去世,孙皓继承皇位,当年就追谥父亲孙和为“文皇帝”,改葬明陵,设置守护陵园的人二百户,设立奉侍守墓的令、丞。第二年正月,又分析吴郡、丹杨的九个县为吴兴郡,治所在乌程,设置太守,四季按时祭祀明陵。有关官员上奏说,应在京都为孙和立庙。
       宝鼎二年(267)七月,孙皓令守将作大臣薛王羽营建寝堂,号为“清庙”。十二月,派遣暂署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人配备官员及中军步、骑兵二千人,用灵车法驾东往明陵迎接孙和的神灵。孙皓召见孟仁,亲自拜送于庭下。灵车将到京城,又派丞相陆凯敬奉三牲在近郊祭祀迎请,孙皓在京城外露宿。第二天,仰望拜迎灵车于东门之外。第三天,在清庙拜谒神灵、荐牲祭祀,涕泣呜咽,悲哀伤感。至第七天已祭祀三次,倡伎演唱奏乐,日夜不停。有关官员上奏说:“祭祀不可太多,过分了就是不庄重,应以礼来制止思念。”祭祀至此才停。
       孙霸传,孙霸,字子威,孙和的弟弟。孙和为太子时,孙霸为鲁王,他所受的宠爱厚待,与孙和没有两样。不久,孙和、孙霸不和的消息传到孙权的耳里,孙权禁止他们与外界往来,借此让他们专心向学。督军使者羊瞆上疏说:“为臣听说古代占有天下之人,都是先明确区别嫡庶,封建子弟的爵地,以此让他们尊崇祖先,成为国家屏障。现在二宫所接受的名号,天下都称道合宜,这是我大吴国兴隆的根基。近来听说二宫一起被禁绝与宾客来往,远近之人都觉得惊诧,大小官员均感失望。我私地打听下边的议论,听取众人的意见,都认为二宫智慧通达、英才俊茂,自从他们被确定名分和称号,至今已有三年,他们的德行昭著国内,英名传扬外邦,连西、北两处地方,也早已敬服他们的名望。大家都说陛下应当顺应远近人们归顺德政的厚望,尽量让二宫延请四方宾客,使别国听到他们声名后,都想作为他们的臣仆。如今既未注意这方面的努力,而是颁布诏令,减少他们的侍从护卫,压抑他们去绝交宾客,使四方之人的敬意不能与二宫相通。虽说陛下确是在崇尚古代道义,想让二宫专心向学,不再考虑观听细小事体,期望他们温习历史广知事物,然而这并非臣下翘首企盼的最大心愿。有人说二宫不遵循典章制度,这正是为臣所以坐卧不安的原因。即使实际情况如人们所猜疑的那样,也应及时补救察明,认真细致地加以斟酌,不使远近的人们都听到如此传言。为臣担心人们猜疑日益积累会发展成毁谤,天长日久会流散四方,而西、北两地,离我国不远,流言通过传告,很容易传到魏、蜀两国境内。传到西、北两地之日,舆论必然很快产生,将认为我们二宫有背叛的罪过,到时不知陛下将作何解释?如果无法向别国释疑,则也无法使国人释疑。国人心存疑惑,异国借机诽谤,这就绝不能发展巍巍王业、镇守神圣国土了。愿陛下及早发布仁厚诏令,使太子与鲁王像过去一样去以礼敬交宾朋,这样则天清地宁,天下有幸极了。”其时,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暗地共同依附孙霸,企图危害太子。他们诬陷诽谤,致使太子败落,孙霸也被赐死。杨竺遭到尸体漂流长江的惩罚,他的哥哥杨穆因多次谏诫过杨竺,所以得以免受杀头,但还是被流放到南方的州里去。孙霸被赐死后,又处死了全寄、吴安、孙奇等人,他们都是因为结党孙霸陷害孙和所招来的恶果。孙霸的两个儿子,孙基、孙壹。
       五凤年间,孙基被封为吴侯,孙壹被封为宛陵侯。孙基在宫内侍奉孙亮,太平二年(257),因偷盗御马,被收捕入狱。孙亮问侍中刁玄说:“盗乘御马定什么罪?”刁玄回答说:“应定死罪。然而鲁王死的早,希望陛下能哀怜而饶恕他。”孙亮说:“法律,天下人所共同遵守的事,怎能因为是亲人就有所偏袒呢?应当考虑一个可以免他的罪行的办法,怎能以追念死去的亲人情感为理由呢?”刁玄说:“以前赦免罪犯有大小之分,或则普天下之下的大赦,也有千里、百里范围的赦免,听任君主的意向而定。”孙亮说:“能解人意的不正是您吗?”于是下令赦免宫廷内的犯罪者,孙基因此得以免死。
       孙皓即位后,追究孙和与孙霸的旧怨,削除孙基、孙壹的爵位封地,同他们的祖母谢姬一起被流放到会稽郡乌伤县。
       孙奋传,孙奋,字子扬,孙霸的弟弟,他的母亲叫仲姬。
       太元二年(252),孙奋被册立为齐王,居住在武昌。孙权去世,太傅诸葛恪不想诸王处在长江沿岸的兵马争战之地,就将孙奋转迁到豫章郡。孙奋十分气愤,不服从命令,又多次越轨法度行事。诸葛恪上笺书劝谏他说:“帝王之尊贵,与上天相等位,因此帝王即以天下为家,以父兄为臣,四海之内,都是臣仆。仇人有善行,不能不举用,亲人有恶行,不能不处治,以此承受天命谐理万物,先为国家着想,后替自己打算,此为圣人制定法度,百世不变的道理。从前汉朝初兴,多将子弟封为藩王,及至他们势力过于强大,动辄作出不轨行为,上则危亡社稷,下则骨肉相残,后世以此为戒,认为是最大的忌讳。自光武帝中兴以来,对诸王作了规定,只得在宫内自我娱乐,不得管理百姓,干预政事,与他们相交之人,都有严格的限制,于是他们各人都得以保全自安,各保福运。这便是前代得失成败的验证。近代袁绍、刘表各占有封土,土地并不狭小,人众也不贫乏,只因嫡庶未分,于是断绝了自己家族祖庙的祭祀。这是天下智者愚人共同叹息痛心之事。大行皇帝观察古代借鉴当今,防范抑制事情于萌芽状态之时,从千秋功业上考虑。故此他卧床不起之时,将诸王分遣到各自的封邑,诏令策命十分恳切,法例律令十分严峻,他所戒令的内容,无所不至,确实是想上保宗庙之安,下佑诸王之全,使帝王百代相嗣,没有危害国家的后患。大王您应当上想周泰伯顺从父亲意愿之事,中念河间献王刘德、东海王刘强恭敬朝命的节操,下当节制骄狂横行荒谬错乱的行为,以此作为警戒。而我听说大王不久前来到武昌以来,多次违背诏令,不遵法度,擅自调集众将兵修护宫室。另外您的身边经常跟随着犯有罪行的人,本当上表呈报,公开交付有关衙门处理,而您却擅自私下杀掉,把事情弄得不明不白。大司马吕岱亲受先帝的诏令,辅佐导引大王,而大王却不接受采纳他的建议,使他心怀忧惧。华钅奇是先帝的亲近大臣,忠良正直,他所陈述的道理,您应当采纳应用,然而您却听后恼怒华钅奇,有要将他收捕的言语。另外中书杨融,亲受皇上诏令,您本应当对他恭谨肃敬,却说‘我就是不听从禁令,你把我怎样’?听到这话时,群臣无不感到惊讶,无人不感到寒心。俗话说:‘明镜可以照出形貌,古事可以鉴戒今人。’大王应深以鲁王为戒,改变自己的行为,谨慎小心,尽力敬奉朝廷,这样则没有什么要求不能得到。如果放弃遗忘先帝的法令教诲,心怀轻慢之意,为臣宁负大王,不敢有负先帝遗诏,宁愿受大王的怨恨,岂敢忘记尊主的威严,而使诏令在藩臣中不能施行呢?这是古今正义,大王所明白知晓的事理。福运的降临有一定的根源,灾祸的降临也不是一日而成,在其逐渐发展时不忧不虑,将来的后果是无法去后悔的。假如鲁王早早地接纳忠直之言,心怀惊惧之虑,那么他就能享受无穷的福运,哪来灭亡之祸呢?良药苦口,只有患病者以它为甘甜;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事理者才乐意接受。
       今天我诸葛恪等人苦苦思虑想为大王解除尚处萌芽状态的危险,扩大您福运吉祥的基础,故此不自觉地把话说到了顶,希望您能三思。”孙奋收到笺书后十分恐惧,于是移居南昌,但他游玩狩猎更为频繁,官员部属都无法忍受他的命令差遣。及至诸葛恪被诛,孙奋到下游住在芜湖,企图到建业观察事态变化。傅相谢慈等人劝谏孙奋,孙奋却杀了谢慈等人。孙奋因此被判罪黜为平民,流放到章安县。
       太平三年(258),被封为章安侯。建衡二年(270),孙皓左夫人王氏去世。
       孙皓悲伤思念过度,朝朝对着灵柩哭泣,一连数月不出门,于是民间有人传言孙皓死了,并谣传孙奋与上虞侯孙奉必有一人会被立为皇帝。孙奋的母亲仲姬的坟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张俊猜测此事或许为真,于是前往扫祭坟茔。孙皓听说此事后,将张俊车裂并夷灭三族,将孙奋和他的五个儿子全部诛死,取消了他的封邑。

本书目录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三国志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三国志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三国志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三国志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三国志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三国志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三国志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四十六 蜀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四十七 蜀书二 吴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四十八 蜀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四十九 蜀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三国志卷五十 蜀书五 妃嫔传第五
三国志卷五十一 蜀书六 宗室传第六
三国志卷五十二 蜀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三国志卷五十三 蜀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三国志卷五十四 蜀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国志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三国志卷五十六 蜀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五十八 蜀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六十 蜀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国志 上三国志注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