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三国志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作者:西晋 · 陈寿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蒋琬传、费祎传、姜维传、蒋斌传、蒋显传、刘敏传)
       蒋琬传,(附蒋斌等传)蒋琬,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
       他二十岁上与表弟泉陵人刘敏都成为当地名人。蒋琬以州书佐的身份跟随先主刘备入蜀,升为广都县县长。刘备曾在一次外出视察时突然前至广都县,看到蒋琬诸般公务都不管,当时又喝得大醉,故此大怒,要将他治罪杀死。军师将军诸葛亮为蒋琬求情说:“蒋琬,乃社稷栋梁之才,其才干不止于治理一个百里的小县。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表面文章夸饰,希望主公深加考察。”刘备一向敬重诸葛亮,于是没有治蒋琬的罪,匆忙之中只罢免他的官而已。蒋琬被究查后,夜里梦见一个牛头在门前,流血满地,蒋琬心中十分厌恶这个梦,叫来占梦的赵直问其凶吉。赵直说:“所谓见血之事,是事情已有分明。牛角和鼻子,是‘公’字之象,您的职官一定达到三公,此乃大吉的征兆。”不久,他被任命为什邡县县令。刘备为汉中王,蒋琬入朝为尚书郎。
       建兴元年(223),丞相诸葛亮创置相府,征召蒋琬为东曹掾。被荐举茂才,蒋琬坚持让给刘邕、阴化、庞延、廖淳。诸葛亮在教令中回复说:“想到您离乡背亲,为百姓奔走,大家既不安于内心,又确实使远近之人不理解您的本意,故此您应该显示您因功绩而受荐举,以表明这种选举的清贵与慎重。”升蒋琬为参军。
       建兴五年(227),诸葛亮驻守汉中,蒋琬与长史张裔统领留府事宜。建兴八年(230),蒋琬替代张裔为长史,升任为抚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带兵出外,蒋琬常常以足够的粮饷与兵力供应前线。诸葛亮常说:“公琰的志向在于忠正清雅报效国家,他是辅佐我一道共同完成统一大业之人。”他还秘密上表后主刘禅说:“为臣若不幸去世,后事应托付蒋琬。”诸葛亮去世,朝廷任命蒋琬为尚书令,很快又加升都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当时元帅诸葛亮刚死,远近的人都忧心忡忡。蒋琬才干出类拔萃,处在百官之首,既无悲戚表情,又无欢悦声色,神态举止,一如既往,由是大家心底渐渐佩服。
       延熙元年(238),诏命蒋琬说:“贼寇反乱未除,曹睿又凶狠骄横,辽东三郡人民难于忍受暴虐,于是相互连结,与魏分离。曹睿又大举兴兵征夫,与其相互攻打。往者秦朝灭亡,陈胜、吴广首先发难,如今有此变故,这是天赐良机。您应严整治军,总率各军屯扎汉中,一待东吴举兵北进,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进击。”又命蒋琬成立相府,次年就地加官为大司马。东曹掾杨戏性格素来简略,蒋琬同他谈话,他有时不应不答。有人想在蒋琬面前诬陷他,便对蒋琬说:“您与杨戏讲话而他不答理,其傲慢上级,不是太过分了吗!”蒋琬回答说:“各人心性不一样,就像人的容貌有差异,当面应承背后非议,这是古人告诫人们注意之事。杨戏想要赞成我,但不是他的本心,想要不赞成我,又怕暴露我的不是,所以默然不应,这正是他的诚实之处啊!”又督农杨敏曾经毁谤过蒋琬说:“做事昏昏然,确实不如前人。”有人以此话告诉蒋琬,主管官员请求让他们去推究其事治罪杨敏,蒋琬说:“我确实不如前人,有什么可推究杨敏的呢?”主管官员再次陈说而蒋琬不允推究。主管官员则请蒋琬去责问杨敏说他昏昏糊糊的情状。蒋琬说:“若不如前人,则处事不合理,处事不合理,则昏昏糊糊。还有什么好问的呢?”后来杨敏犯罪坐监,大家都担心他必死无疑,而蒋琬心中不存成见,故杨敏得以免除重罪。蒋琬的好恶爱憎合乎道义,都像这样。
       蒋琬考虑到过去诸葛亮数次出兵秦川,因道途险恶运输艰难,最后都没有什么成果,不如改从水路顺势而下。于是多造战船,打算从汉、沔地区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一带。恰逢他旧病连续发作,没有及时去这么做。而大家议论都认为如果不能迅速取胜,退路十分艰难,这并非长远之计。于是派尚书令费祎和中监军姜维等前去见蒋琬陈述这种意见。蒋琬接受大家意见上疏后主说:“消灭曹魏平息国难,这是为臣我的职责。自为臣奉命屯守汉中,已过六年,为臣既蠢愚不明,又身患多病,规划方略不得实现,昼夜担心忧虑不安。如今曹魏跨据九州之地,根深蒂固,平靖清除他们很不容易。如果吴蜀东西合力,首尾成犄角之势,虽说不见得就能迅速实现成功的志愿,尚且可以对魏国进行分割蚕食,先翦除它的枝叶羽翼。然而吴国约定出兵时间一再拖迟,几次不能实现,确实左右为难,令人寝食不安。每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胡人地区乃边塞要地,进退有据,敌人很重视这块地盘,况且羌、胡民族都十分思念汉朝,又过去偏军入羌,郭淮失败逃走,考虑事情长短得失,认为凉州是最重要的事情,应当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如果姜维出征,与敌人对峙河右之地,为臣则统领大军为姜维后援。如今涪地水陆四通,可以应急,如果东北一线有战事,奔赴救援不难。”于是蒋琬退还驻守涪县。病情加剧,至延熙九年(246)去世,谥号为“恭”。
       他的儿子蒋斌继承了爵位,任绥武将军、汉城护军。魏国大将军钟会至汉城,给蒋斌的信说:“巴蜀之地贤智文武之人才太多了,至于您与诸葛思远,譬如草木,与我为同类之人。敬重桑梓先贤,古今称道。今日来蜀,打算瞻仰尊父大人的墓地,理当祭扫了蒋琬墓莹,进行祭祀以表敬意。希望您告诉我先君大人的坟地所在。”蒋斌回答说:“得知您以我为知己,愿与您为气味相投之人,雅书惠及,不便拒绝您的要求。亡父当年患病,逝于涪县,占卜者说那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在其处安葬。知道您西来蜀地,竟要屈驾瞻视墓地以表敬意。颜回视孔子如父,这是他的仁德呵。知悉您的命令颇为感伤,更增我的情思。”钟会收到蒋斌的回信,深深嘉叹他的真意高义,到了涪县后,像致蒋斌的信中所说的那样祭扫了蒋琬的坟墓。后主刘禅投降邓艾后,蒋斌前往涪县归降钟会,钟会以朋友的礼节相待他。他跟随钟会到成都,被乱兵所杀。蒋斌弟弟蒋显,为太子仆,钟会也爱其才学,他与哥哥蒋斌同时死于乱兵。刘敏,左护军、扬威将军,与镇北大将军王平一道镇守汉中。魏国派遣大将军曹爽袭击蜀国时,大家议论,有的人认为只能坚守,不可出战迎敌,敌人必然自己引退。刘敏认为男女百姓满布四野,粮食都在田地中,如果听任敌军深入,则大事已去。于是率领自己的部下与王平据守兴势山,遍插旗帜,连绵百余里。时逢大将军费祎亲自从成都赶到,魏军当即退兵,刘敏因功被封为云亭侯。
       费祎传,费祎,字文伟,江夏郡鄳县人。幼年丧父,依靠堂父费伯仁生活。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接费伯仁入蜀,伯仁带着费祎进蜀求学。正逢先主刘备平定蜀地,费祎于是留在益州。费祎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
       这时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打算一道去参加葬礼。董允向他父亲董和说要一辆车子,他父亲便给他们派了一辆后面开门的鹿车。董允有不愿坐这种车子的意思,费祎却率先登上去。等到达葬地,诸葛亮等显贵人物都到了场,车辆装饰很漂亮,董允下车后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神色,而费祎却神态晏然自若。赶车的人返回后,董和向他询问他的儿子的表现,知道了他们两个的不同,于是对董允说:“我常常认为你与费文伟的才器气质差不多,现在我全明白了。”先主立太子,费祎与董允都是舍人,升为庶子。后主刘禅即位后,任费祎为黄门侍郎。丞相诸葛亮南征返回,百官都到十里外去迎接他,这些人年岁和官位都比费祎高,而诸葛亮却特地让费祎与他同坐一辆车,从这件事起大家对他都刮目相看。诸葛亮考虑到刚从南方征战回来,故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性格不仅诙谐滑稽,且幽默得无所拘束,诸葛恪、羊瞆等都才学渊博,果断善辩,辩锋屡起、诘难纷至,而费祎辞和语顺、义旨笃实,据理答难,终未被屈。于是孙权对他十分器重,对他说:“你是天下有德才的人,必当成为蜀国的辅佐大臣,恐怕再也不能常来我们东吴了。”费祎返归蜀国后,被升为侍中。诸葛亮率军北往驻守汉中,请费祎作参军。费祎因为奉命出使办事符合皇帝旨意,故常被派使吴国。
       建兴八年(230),他被调任中护军,后又调任司马。这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两个相互憎恶,每次坐在一起便发生争吵,魏延有时还举刀向杨仪比划,杨仪则涕泪横流。费祎常常坐在他们中间调解,劝喻开导评判是非,故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能够发挥魏、杨两人的才能,这都是费祎的补救调解的功劳。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蒋琬从汉中返至涪县,费祎被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244),魏国军队开到兴势,后主刘禅假费祎节钺,率军前往御敌。光禄大夫来敏前至费祎处送行,要求和他一起下围棋。这时情报纷纷传来,人马均已披挂,严整待令出发,而费祎与来敏仍专心下棋,毫无不安厌倦的神色。来敏说:“我只是试探一下您而已,您确实让人放心,一定能打败敌人。”费祎到了前线,敌人即告退却,于是被封为成乡侯。蒋琬执意要让出他在州中的官职,费祎于是又兼职益州刺史。费祎主持国事时的政绩名望,与蒋琬不相上下。红潮网
       延熙十一年(248),费祎出京驻守汉中。自蒋琬至费祎,虽然自身在外,但京中庆奖赏罚刑杀施威,都事先咨询,由他们决断然后施行,受到后主的推重信任的程度以至如此。
       后在延熙十四年(251)夏,费祎返回成都,成都善观天象云气者说都城中没有宰相之位,因此冬天他又前往北方驻守汉寿。延熙十五年(252),后主诏命费祎成立府署。
       延熙十六年(253)的岁首大会,魏国投降过来的郭脩也在座。费祎尽欢畅饮沉醉,被郭..手刃刺死,朝廷追赠费祎谥号为“敬侯”。其子费承继承爵位,为黄门侍郎。费承的弟弟费恭,娶公主为妻。费祎的长女许配太子刘璿为妃。
       姜维传,姜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人。他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喜好郑玄的经学。他出仕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姜维的父亲姜礒曾是天水郡功曹,时逢羌、戎少数民族叛乱,他挺身护卫郡守,死在战场,故此姜维受赐官为中郎,天水郡参军。
       建兴六年(228),丞相诸葛亮出师祁山,当时天水郡太守外出巡视,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一同随行。太守听到蜀军将到而各县都纷起响应,怀疑姜维等随行诸人怀有二心,因此当夜逃亡去把守上圭阝。姜维等发觉太守已去,追赶不及,赶到上圭阝城门下,城门已闭,太守不让他们进城。姜维等又一同返还冀县,冀县同样不收留他们。于是姜维等只好到诸葛亮那里。正赶上马谡在街亭战败,诸葛亮带领西县一千多户及姜维等收兵返回,因而姜维与母亲失散。诸葛亮征用姜维为仓曹掾,官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当时年纪二十七岁。诸葛亮在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说:“姜伯约对自己的职任忠心勤奋,思考问题详细周密,考察他的德行,即使李绍和马良等也不及他。此人的确为凉州的上等士人。”又说:“应先交给他五六千禁中兵卒。姜伯约非常敏于军事,既有胆略勇义,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心于大汉,而且才力过人,将军事大权交给他,宜派他进宫朝见主上。”后来姜维被升任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病逝,姜维回到成都,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各军,又被晋封为平襄侯。延熙元年(238),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守汉中,蒋琬升为大司马后,姜维任司马,多次独领一部分军队西进。延熙六年(243),姜维被升为镇西大将军,兼凉州刺史。
       延熙十年(247),他又被升为卫将军,同大将军费祎一起任录尚书事。同年,汶山平康县少数民族叛乱,姜维率军讨伐平息了反叛。又出兵陇西、南安、金城的边界,在洮西与魏国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交战。胡王治无戴等带领自己的部族归降,姜维送他们归返并对他们作好安排。
       延熙十二年(249),后主刘禅赐授姜维假节,使之再从西平出兵,不胜而还。姜维自以为自己熟悉西地风俗,且自负自己的才能武艺,计划联合各羌人、胡人的部落为羽翼,认为这样可以截占陇地以西的地方。姜维每每想要大举兴兵,费祎常常不听其谋而加以限制,拨给他的兵马不超过一万人。
       延熙十六年(253)春,费祎去世。同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人马从石营出兵,经由董亭,包围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前往洛门解围。姜维因粮尽而退兵。次年,朝廷加姜维官为督中外军事。又出兵陇西,代理狄道县县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进兵包围襄武县,与魏国将军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进军,俘降不少敌兵,将河间、狄道、临洮三县的的百姓迁徙后引兵返还。
       后在延熙十八年(255),又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一道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死亡几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率军包围狄道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领军队前来解围,姜维退兵驻扎钟题。
       延熙十九年(256)春,姜维于驻地被任命为大将军。于是又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圭阝会师,胡济失约未按期而至,故此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士卒四散,死者很多。大家由此怨忿指责,而陇地以西地区也骚动不宁,姜维引咎自责,自请削职贬官,被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拉出一部分关中军队东下。姜维想要乘敌方空虚进袭秦川,再次率领数万人马出骆谷,径直扑向沈岭。这时魏国在长城积囤的粮食很多而守兵甚少,探听姜维军队将到,都十分恐慌。魏国大将军司马望带兵抵御,邓艾也从陇右出兵前往相救,都驻军长城。姜维前进驻守芒水,倚山结寨扎营。司马望、邓艾傍依渭水坚守营寨,姜维几次率兵下山挑战,司马望、邓艾置之不应。
       景耀元年(258),姜维听到诸葛诞城破兵败的消息后,率军返回成都,重被任命为大将军。当初,先主刘备留魏延镇守汉中,都是重兵坚守各营寨以抵御外敌,敌人如果来攻,使他们越不过防御设置。至兴势战役,王平抵拒曹爽,都袭用此种办法。姜维提出,以为交错防守各营寨,虽合于《周易》“重门”的道理,但只可防御敌人,却不能获得更大的好处。不如探听敌军来到,各营寨即都收兵积粮,退守汉、乐二城,使敌军进不了平川,并且以镇守层层关隘来抵御敌人。有敌来犯时,让游击部队并进伺机攻击敌人。敌军攻关不得破,四野又无粮,从千里之外搬运粮草,自然疲乏不堪。待其退却之时,各城一齐出兵,与游击部队并力进击,这是歼灭敌人的好办法。于是命令督守汉中的胡济退守汉寿,将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等处都建置防御工事。
       景耀五年(262),姜维率众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姜维本是托身异国羁旅他乡,连年攻战未立功绩,而宦官黄皓在朝廷玩弄权术,右大将军阎宇与黄皓狼狈一气,黄皓阴谋废除姜维代之以阎宇。姜维也怀疑黄皓,故自己颇感危惧,不再返还成都。
       景耀六年(263),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说:“听说钟会在关中整军练兵,企图进取我国,应该同时派遣张翼和廖化督率各军,分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患于未然。”黄皓崇信鬼神巫术,说敌人最终不能自致,启奏后主中止这次军事计划,而朝中其他大臣全不知道此事。及至钟会即将进攻骆谷,邓艾即将进入沓中,然后才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前往沓中援助姜维,派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前往阳安关口作为各边防营寨的外援。等蜀军出发到阴平时,听说魏国将领诸葛绪向建威进军,故蜀军驻扎下来等待敌人。一个多月后,姜维被邓艾击败,退守阴平。钟会攻打包围汉、乐二城,另派将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投降,傅佥奋战阵亡。钟会攻打乐城,未攻下,听说关口已经攻下,便率军长驱直往。张翼、董厥刚到汉寿,姜维、廖化也舍弃阴平退到那里,正与张、董会合,都退保剑阁抵抗钟会。钟会致姜维书信说:“公侯您文武全才,超世谋略,功扬巴、蜀,声播华夏,远近无不推崇。每每思念以往,我们同朝共沐大魏教化,吴季札、郑子产的友谊,可用来譬喻我们之间的关系。”姜维并不复信,而是布置各军扎营守险。钟会进攻不下,加之粮草运输路程遥远,便计划撤军。而此时邓艾从阴平由景谷道小路进入蜀境,在绵竹战败诸葛瞻。后主刘禅向邓艾请降,邓艾进驻成都。姜维等一开始听说诸葛瞻战败,又有传说说后主准备死守成都,也有传说说后主打算东往吴国,还有传说说后主要南往建宁,于是姜维退兵到广汉、妻阝县一带,在途中查明情况虚实。不久后主下令,姜维方放下武器,解除铠甲,到涪县钟会军前投降。将士们都十分忿怒,拔刀砍石。钟会厚待姜维等,把印号节盖暂时都还给姜维。钟会同姜维出则同车,坐则同席,钟会对长史杜预说:“用姜伯约来比中原的名士,即使诸葛诞、夏侯玄也赶不上他。”钟会在构陷邓艾后,邓艾被监押囚车送往魏都。钟会带着姜维等进入成都,自称益州牧,反叛魏国。钟会要给姜维五万人马,作为先锋部队。魏国将士十分愤怒,杀死钟会及姜维,姜维的妻子儿女都被杀害。谷阝正撰文论述姜维说:“姜伯约居上将之显位,处群臣之首列,住室简陋,家无余财,侧室无侍妾之欢,后庭无音乐之娱,衣服仅求够用,车马仅求乘用,节俭饮食,不华不奢,公家所给费用,随时用尽不留。分析他这样做的原因,并非为了激励贪浊者抑制情欲,限制自己,只是满足于现有条件,而无过多要求。人们谈论古今人物,常常赞扬成功者而贬低失败者,赞誉高位者而贬抑在下者,都认为姜维错投蜀国最后身死家灭,因此贬损他,而不进行具体分析,这与《春秋》褒贬人物的义旨极不相同。像姜维这样好学不倦、清廉朴素,应为一代之楷模。”当年与姜维一道进入蜀国者,梁绪官至大鸿胪,尹赏官至执金吾,梁虔官至大长秋,都在蜀亡国之前即已离开人世。

本书目录

《三国志》简介
三国志卷一 魏书一 武帝纪第一
三国志卷二 魏书二 文帝纪第二
三国志卷三 魏书三 明帝纪第三
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三国志卷五 魏书五 后妃传第五
三国志卷六 魏书六 董二袁刘传第六
三国志卷七 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
三国志卷八 魏书八 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三国志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三国志卷十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三国志卷十一 魏书十一 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十二 魏书十二 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十三 魏书十三 钟繇华歆王朗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十四 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十五 魏书十五 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十六 魏书十六 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十九 魏书十九 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二十 魏书二十 武文世王公传第二十
三国志卷二十一 魏书二十一 王卫二刘傅传第二十一
三国志卷二十二 魏书二十二 桓二陈徐卫卢传第二十二
三国志卷二十三 魏书二十三 和常杨杜赵裴传第二十三
三国志卷二十四 魏书二十四 韩崔高孙王传第二十四
三国志卷二十五 魏书二十五 辛毗杨阜高堂隆传第二十五
三国志卷二十六 魏书二十六 满田牵郭传第二十六
三国志卷二十七 魏书二十七 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
三国志卷二十八 魏书二十八 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
三国志卷二十九 魏书二十九 方技传第二十九
三国志卷三十 魏书三十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
三国志卷三十一 蜀书一 刘二牧传第一
三国志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三十四 蜀书四 二主妃子传第四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三国志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三国志卷三十七 蜀书七 庞统法正传第七
三国志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三国志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
三国志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三国志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四十二 蜀书十二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四十五 蜀书十五 邓张宗杨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四十六 蜀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第一
三国志卷四十七 蜀书二 吴主传第二
三国志卷四十八 蜀书三 三嗣主传第三
三国志卷四十九 蜀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
三国志卷五十 蜀书五 妃嫔传第五
三国志卷五十一 蜀书六 宗室传第六
三国志卷五十二 蜀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三国志卷五十三 蜀书八 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三国志卷五十四 蜀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三国志卷五十五 蜀书十 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第十
三国志卷五十六 蜀书十一 朱治朱然吕范朱桓传第十一
三国志卷五十七 蜀书十二 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三国志卷五十八 蜀书十三 陆逊传第十三
三国志卷五十九 蜀书十四 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三国志卷六十 蜀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
三国志卷六十一 蜀书十六 潘濬陆凯传第十六
三国志卷六十二 蜀书十七 是仪胡综传第十七
三国志卷六十三 蜀书十八 吴范刘惇赵达传第十八
三国志卷六十四 蜀书十九 诸葛滕二孙濮阳传第十九
三国志卷六十五 蜀书二十 王楼贺韦华传第二十
三国志 上三国志注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