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新唐书
卷十九 志第九 礼乐九
作者:北宋 · 欧阳修 宋祁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皇帝元正、冬至受群臣朝贺而会。
       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太极殿,有司设群官客使等次于东西朝堂,展县,置桉,陈车舆,又设解剑席于县西北横街之南。文官三品以上位于横街之南,道东;褒圣侯位于三品之下,介公、酅公位于道西;武官三品以上位于介公之西,少南;文官四品、五品位于县东,六品以下位于横街之南。又设诸州朝集使位:都督、刺史三品以上位于文、武官三品之东、西,四品以下分方位于文、武官当品之下。诸州使人又于朝集使之下,诸亲于四品、五品之南。设诸蕃方客位:三等以上,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东,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西,每国异位重行,北面;四等以下,分方位于朝集使六品之下。又设门外位:文官于东朝堂,介公、酅公在西朝堂之前,武官在介公之南,少退,每等异位重行;诸亲位于文、武官四品、五品之南;诸州朝集使,东方、南方在宗亲之南,使人分方于朝集使之下;诸方客,东方、南方在东方朝集使之南,西方、北方在西方朝集使之南,每国异位重行。
       其日,将士填诸街,勒所部列黄麾大仗屯门及陈于殿庭,群官就次。侍中版奏“请中严”。诸侍卫之官诣阁奉迎,吏部兵部主客户部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各引就朝堂前位,引四品以下及诸亲、客等应先置者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服衮冕,冬至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南向坐。符宝郎奉宝置于前,公、王以下及诸客使等以次入就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一人诣西阶席,脱舄,跪,解剑置于席,升,当御座前,北面跪贺,称:“某官臣某言:元正首祚,景福惟新,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与天同休。”(冬至云:“天正长至,伏惟陛下如日之升。”)乃降阶诣席,跪,佩剑,俯伏,兴,纳舄,复位。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承诏,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宣制曰:“履新之庆,与公等同之。”(冬至云:“履长。”)在位者皆再拜,舞蹈,三称万岁,又再拜。
       初,群官将朝,中书侍郎以诸州镇表别为一桉,俟于右延明门外,给事中以祥瑞桉俟于左延明门外,侍郎、给事中俱就侍臣班。初入,户部以诸州贡物陈于太极门东东、西庙,礼部以诸蕃贡物可执者,蕃客执入就位,其余陈于朝堂前。上公将入门,中书侍郎、给事中皆降,各引其桉入,诣东、西阶下立。上公将升贺,中书令、黄门侍郎俱降,各立,取所奏之文以次升。上公已贺,中书令前跪奏诸方表,黄门侍郎又进跪奏祥瑞,俱降,置所奏之文于桉。侍郎与给事中引桉退至东、西阶前,桉出。
       初,侍中已宣制,朝集使及蕃客皆再拜。户部尚书进诣阶间跪奏,称:“户部尚书臣某言:诸州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礼部尚书以次进诣阶间,跪奏,称“礼部尚书臣某言:诸蕃贡物请付所司。”侍中前承制,退,称:“制曰可。”太府帅其属受诸州及诸蕃贡物出归仁、纳义门,执物者随之。典仪曰:“再拜。”通事舍人以次引北面位者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降座,御舆入自东房,侍臣从至阁。引东、西面位者以次出,蕃客先出。
       冬至,不奏祥瑞,无诸方表。其会,则太乐令设登歌于殿上,二舞入,立于县南。尚舍设群官升殿者座:文官三品以上又御座东南,西向;介公、酅公在御座西南,东向;武官三品以上又于其后;朝集使、都督、刺史,蕃客三等以上,座如立位。设不升殿者座各于其位。又设群官解剑席于县之西北,横街之南。尚食设寿尊于殿上东序之端,西向;设坫于尊南,加爵一。太官令设升殿者酒尊于东、西厢,近北;设在庭群官酒尊各于其座之南。皆有坫、幂,俱障以帷。吏部兵部户部主客赞群官、客使俱出次,通事舍人引就朝堂前位,又引非升殿者次入就位。侍中版奏“外办”。皇帝改服通天冠、绛纱袍,御舆出自西房,即御座。典仪一人升就东阶上,通事舍人引公、王以下及诸客使以次入就位。侍中进,当御座前北面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诸公、王等升。”又侍中称:“制曰可。”侍中诣东阶上,西面,称:“制延公、王等升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在位者皆再拜。应升殿者诣东、西阶,至解剑席,脱舄,解剑,升。上公一人升阶,少东,西面,立于座后。光禄卿进诣阶间,跪奏称:“臣某言:请赐群臣上寿。”侍中称:“制曰可。”光禄卿退,升诣酒尊所,西向立。上公酒尊所,北面。尚食酌酒一爵授上公,上公受爵,进前,北面授殿中监,殿中监受爵,进,置御前,上公退,北面跪称:“某官臣某等稽首言:元正首祚(冬至云:“天正长至。”),臣某等不胜大庆,谨上千秋万岁寿。”再拜,在位者皆再拜,立于席后。侍中前承制,退称:“敬举公等之觞。”在位者又再拜。殿中监取爵奉进,皇帝举酒,在位者皆舞蹈,三称万岁。皇帝举酒讫,殿中监进,受虚爵,以授尚食,尚食受爵于坫。
       初,殿中监受虚爵,殿上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上公就座后立,殿上典仪唱:“就座。”阶下赞者承传,俱就座。歌者琴瑟升坐,笙管立阶间。尚食进,酒至阶,殿上典仪唱:“酒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俯伏,起,立于席后。殿中监到阶省酒,尚食奉酒进,皇帝举酒。太官令又行群官酒,酒至,殿上典仪唱:“再拜。”阶下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搢笏受觯。殿上典仪唱:“就座。”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座。皇帝举酒,尚食进,受虚爵,复于坫。觞行三周,尚食进御食,食至阶,殿上典仪唱:“食至,兴。”阶下赞者承传,坐者皆起,立座后。殿中监到阶省桉,尚食品尝食讫,以次进置御前。太官令又行群安桉,设食讫,殿上典仪唱:“就座。”阶下赞者承传,皆就座。皇帝乃饭,上下俱饭。御食毕,仍行酒,遂设庶羞,二舞作。若赐酒,侍中承诏诣东阶上,西面称:“赐酒。”殿上典仪承传,阶下赞者又承传,坐者皆起,再拜,立,受觯,就席坐饮,立,授虚爵,又再拜,就座。酒行十二遍。
       会毕,殿上典仪唱:“可起。”阶下赞者承传,上下皆起,降阶,佩剑,纳舄,复位。位于殿庭者,仍立于席后。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若有赐物,侍中前承制,降,诣群官东北,西面,称:“有制。”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宣制,又再拜,以次出。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兴,御舆入自东房,东、西面位者以次出。
       皇帝若服翼善冠、袴褶,则京官袴褶,朝集使公服。设九部乐,则去乐县,无警跸。太乐令帅九部伎立于左、右延明门外,群官初唱万岁,太乐令即引九部伎声作而入,各就座,以次作。
       临轩册皇太子。
       有司卜日,告于天地宗庙。
       前一日,尚舍设御幄于大极殿,有司设太子次于东朝堂之北,西向。又设版位于大横街之南,展县,设桉,陈车舆,及文武群官、朝集、蕃客之次位,皆如加元服之日。
       其日,前二刻,宫官服其器服,诸卫率各勒所部陈于庭。左庶子奏“请中严”。侍卫之官奉迎,仆进金路,内率一人执刀。赞善奏“发引”。令侍臣上马,庶子承令。其余略如皇帝出宫之礼。皇太子远游冠、绛纱袍,三师导,三少从,鸣铙而行。降路入次,亦如銮驾。
       其日,列黄麾大仗,侍中请“中严”。有司与群官皆入就位。三师、三少导从,皇太子立于殿门外之东,西向。黄门侍郎以册、宝绶桉立于殿内道北,西面,中书侍郎立桉后。侍中乃奏“外办”。皇帝服衮冕,出自西房,即御座。皇太子入就位。典仪曰:“再拜。”皇太子再拜。又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中书令降,立于皇太子东北,西向。中书侍郎一人引册、一人引宝绶桉立于其东,西面,以册授之。中书令曰:“有制。”皇太子再拜,中书令跪读册,皇太子再拜受册,左庶子受之。侍郎以玺绶授中书令,皇太子进受,以授左庶子。皇太子再拜,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奏“礼毕”。皇帝入自东房,在位者以次出。
       皇帝御明堂读时令。
       孟春,礼部尚书先读令三日奏读月令,承以宣告。
       前三日,尚舍设大次于东门外道北,南向;守宫设文、武侍臣次于其后之左、右;设群官次于璧水东之门外,文官在北,武官在南,俱西上。
       前一日,设御座于青阳左个,东向。三品以上及诸司长官座于堂上:文官座于御座东北,南向;武官座于御座之东,北向。俱重行西上。设刑部郎中读令座于御座东南,北向,有桉。设文官解剑席于丑陛之左,武官于卯陛之右,皆内向。太乐令展宫县于青阳左个之庭,设举麾位于堂上寅阶之西,北向;其一位于乐县东北,南向。典仪设三品以上及应升坐者位于县东,文左武右,俱重行西向。非升坐者文官四品、五品位于县北,六品以下于其东,绝位,俱南向;武官四品、五品于县南,六品以下于其东,俱北向。皆重行西上。设典仪位于县之西北,赞者二人在东,差退,俱南向。奉礼设门外位各于次前,俱每等异位,重行相向,西上。
       其日,陈小驾,皇帝服青纱袍,佩苍玉,乘金路出宫,至于大次。文、武五品以上从驾之官皆就门外位,太乐令、工人、协律郎、典仪帅赞者皆先入,群官非升坐者次入,就位。刑部郎中以月令置于桉,覆以帕,立于武官五品东南,郎中立于桉后,北面。侍中版奏“外办”。皇帝舆入自青龙门,升自寅阶,即座。符宝郎置宝于前。典仪升,立于左个东北,南向。公、王以下入就西面位。典仪曰:“再拜。”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侍中前,跪奏称:“侍中臣某言:请延公、王等升。”又侍中称:“制曰可。”侍中诣左个东北,南向称:“诏延公、王等升。”典仪传,赞者承传,在位者皆再拜。西面位者各诣其阶,解剑,脱舄,升,立于座后。刑部郎中引桉进,立于卯阶下。侍中跪奏“请读月令”。又侍中称:“制曰可。”刑部郎中再拜,解剑,俯,脱舄,取令,升自卯阶,诣席南,北向跪,置令于桉,立于席后。堂上典仪唱:“就座。”公、王以下及刑部郎中并就座。刑部郎中读令,每句一绝,使言声可了。读讫,堂上典仪唱:“可起。”王、公以下皆起。刑部郎中以令置于桉,与群官佩剑,纳舄,复于位。典仪曰;“再拜。”在位者皆再拜。西面位者出。侍中跪奏称:“侍中臣某言:礼毕。”皇帝降座,御舆出之便次,南、北面位者以次出。
       自仲春以后,每月各居其位,皆冠通天,服、玉之色如其时。若四时之孟月及季夏土王读五时令于明堂,亦如之。
       皇帝亲养三老五更于太学。
       所司先奏三师、三公致仕者,用其德行及年高者一人为三老,次一人为五更,五品以上致仕者为国老,六品以下致仕者为庶老。尚食具牢馔。
       前三日,尚舍设大次于学堂之后,随地之宜。设三老、五更次于南门外之西,群老又于其后,皆东向。文官于门外之东,武官在群老之西,重行,东西向,皆北上。
       前一日,设御座于堂上东序,西向,莞筵藻席。三老座于西楹之东,近北,南向;五更座于西阶上,东向;国老三人座于三老西阶,不属焉。皆莞筵藻席。众国老座于堂下西阶之西,东面北上,皆蒲筵缁布纯,加莞席。太乐令展宫县于庭,设登歌于堂上,如元会。典仪设文、武官五品以上位于县东、西,六品以下在其南,皆重行,西向北上,蕃客位于其南;诸州使人位于九品之后;学生分位于文、武官之后。设门外位如设次。又设尊于东楹之西,北向,左玄酒,右坫以置爵。
       其日,銮驾将至,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銮驾至太学门,回辂南向,侍中跪奏“请降辂”。降,入大次。文、武五品以上从驾之官皆就门外位,太乐令、工人、二舞入,群官、客使以次入。
       初,銮驾出宫,量时刻,遣使迎三老、五更于其第,三老、五更俱服进贤冠,乘安车,前后导从。其国老、庶老则有司预戒之。
       銮驾既至太学,三老、五更及群老等俱赴集,群老各服其服。太常少卿赞三老、五更俱出次,引立于学堂南门外之西,东面北上;奉礼赞群老出次,立于三老、五更之后;太常博士引太常卿升,立于学堂北户之内,当户北面。侍中版奏“外办”。皇帝出户,殿中监进大珪,皇帝执大珪,降,迎三老于门内之东,西面立。侍臣从立于皇帝之后,太常卿与博士退立于左。三老、五更皆杖,各二人夹扶左右,太常少卿引导,敦史执笔以从。三老、五更于门西,东面北上,奉礼引群老随入,立于其后。太常卿前奏“请再拜”。皇帝再拜,三老、五更去杖,摄齐答拜。皇帝揖进,三老在前,五更从,仍杖,夹扶至阶,皇帝揖升,俱就座后立。皇帝西面再拜三老,三老南面答拜,皇帝又西向肃拜五更,五更答肃拜,俱坐。三公授几,九卿正履。殿中监、尚食奉御进珍羞及黍、稷等,皇帝省之,遂设于三老前。皇帝诣三老座前,执酱而馈,乃诣酒尊所取爵,侍中赞酌酒,皇帝进,执爵而酳。尚食奉御以次进珍羞酒食于五更前,国老、庶老等皆坐,又设酒食于前,皆食。皇帝即座。三老乃论五孝六顺、典训大纲,格言宣于上,惠音被于下。皇帝乃虚躬请受,敦史执笔录善言善行。礼毕,三老以下降筵,太常卿引皇帝从以降阶,逡巡立于阶前。三老、五更出,皇帝升,立于阶上,三老、五更出门。侍中前奏“礼毕”。皇帝降,还大次。三老、五更升安车,导从而还,群官及学生等以次出。明日,三老主旨阙表谢。
       州贡明经、秀才、进士身孝悌旌表门闾者,行乡饮酒之礼,皆刺史为主人。先召乡致仕有德者谋之,贤者为宾,其次为介,又其次为众宾,与之行礼,而宾举之。主人戒宾,立于大门外之西,东面;宾立于东阶下,西面。将命者立于宾之左,北面,受命出,立于门外之东,西面,曰:“敢请事。”主人曰:“某日行乡饮酒之礼,请吾子临之。”将命者入告,宾出,立于门东,西面拜辱,主人答拜。主人曰:“吾子学优行高,应兹观国,某日展礼,请吾子临之。”宾曰:“某固陋,恐辱命,敢辞。”主人曰:“某谋于父师,莫若吾子贤,敢固以请。”宾曰:“夫子申命之,某敢不敬须。”主人再拜,宾答拜,主人退,宾拜送。其戒介亦如之,辞曰;“某日行乡饮酒之礼,请吾子贰之。”
       其日质明,设宾席于楹间,近北,南向;主人席于阼阶上,西向;介席于西阶上,东向;众宾席三于宾席之西,南向;皆不属。又设堂下众宾席于西阶西南,东面北上。设两壶于宾席之东,少北,玄酒在西,加勺幂。置篚于壶南,东肆,实以爵觯。设赞者位于东阶东,西向北上。宾、介及众宾至,位于大门外之右,东面北上。主人迎宾于门外之左,西面拜宾,宾答拜;又西南面拜介,介答拜;又西南面揖众宾,众宾报揖。主人又揖宾,宾报揖。主人先入门而右,西面。宾入门而左,东面。介及众宾序入,立于宾西南,东面北上。众宾非三宾者皆北面东上。
       主人将进揖,当阶揖,宾皆报揖。及阶,主人曰:“请吾子升。”宾曰:“某敢辞。”主人曰:“固请吾子升。”宾曰:“某敢固辞。”主人曰:“终请吾子升。”宾曰:“某敢终辞。”主人升自阼阶,宾升自西阶,当楣,北面立。执尊者彻幂。主人适篚,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宾席前,西北面献宾。宾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宾进于席前,受爵,退,复西阶上,北面立。主人退于阼阶上,北面拜,送爵。宾少退,赞者荐脯、醢于宾席前。宾自西方升席,南面立。赞者设折俎,宾跪,左执爵,右取脯,擩于醢,祭于笾、豆之间,遂祭酒,啐酒,兴,降席东,适西阶上,北面跪,卒爵,执爵兴,适尊实之,进主人席前,东面酢主人。主人于阼阶上北面拜,宾少退。主人进受爵,退阼阶上,北面立。宾退,复西阶上,北面拜,送爵。赞者荐脯、醢于主人席前,主人由席东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主人跪,左执爵,右祭脯,擩于醢,祭于笾、豆之间,遂祭酒,啐酒,兴,自南方降席,复阼阶上,北面跪,卒爵,执爵兴,跪奠爵于东序端,兴,适篚,跪取觯实之以酬,复阼阶上,北面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宾西阶上答拜。主人跪酒祭,遂饮,卒觯,执觯兴,适尊实之,进宾席前,北面。宾拜,主人少退。宾既拜,主人跪奠觯于荐西,兴,复阼阶上位。宾遂进席前,北面跪,取觯,兴,复西阶上位。主人北面拜送。宾进席前,北面跪,奠觯于荐东,兴,复西阶上位。主人北面揖,降,立阼阶下,西面。宾降,立于阶西,东面。
       主人进延介,揖之,介报揖。至介,一让升,主人升阼阶,介升西阶,当楣,北面立。主人诣东序端,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于介席前,西南面献介。介西阶上北面拜,主人少退,介进,北面受爵,退,复位。主人于介右北面拜送爵,介少退,主人立于西阶之东。赞者荐脯、醢于介席前,介进自北方,升席,赞者设折俎,介跪,左执爵,右祭脯、醢,遂祭酒,执爵兴,自南方降席,北面跪,卒爵,执爵兴,介授主人爵,主人适尊实之,酢于西阶上,立于介右,北面跪,奠爵,遂拜,执爵兴。介答拜。主人跪祭,遂饮,卒爵,执爵兴,进,跪奠爵于西楹南,还阼阶上,揖降。介降,立于宾南。
       主人于阼阶前西南揖众宾,遂升,适西楹南,跪取爵,兴,适尊实之,进于西阶上,南面献众宾之长,升西阶上,北面拜,受爵。主人于众宾长之右,北面拜送。赞者荐脯、醢于其席前,众宾之长升席,跪,左执爵,右祭脯、醢,祭酒,执爵,兴,退于西阶上,立饮讫,授主人爵,降,复位。主人又适尊实之,进于西阶上,南面献众宾之次者,如献众宾之长。又次一人升,饮,亦如之。主人适尊实酒,进于西阶上,南面献堂下众宾。每一人升,受爵,跪祭,立饮,赞者遍荐脯、醢于其位。主人受爵、尊于篚。主人与宾一揖一让升,宾、介、众宾序升,即席。
       设工人席于堂廉西阶之东,北面东上。工四人,先二瑟,后二歌。工持瑟升自阶,就位坐。工鼓《鹿鸣》,卒歌。笙入,立于堂下,北面,奏《南陔》。乃间歌,歌《南有嘉鱼》,笙《崇丘》;乃合乐《周南》《关雎》、《召南》《鹊巢》。
       司正升自西阶(司正谓主人赞礼者,礼乐之正。既成,将留宾,为有懈堕,立司正以监之。)跪取觯于篚,兴,适尊实之,降自西阶,诣阶间,左还,北面跪,奠觯,拱手少立,跪,取觯,遂饮,卒觯,奠,再拜。宾降席,跪取觯于篚,适尊实之,诣阼阶上,北面酬主人。主人降席,进,立于宾东,宾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主人答拜,宾立饮,卒觯,适尊实之,阼阶上东南授主人,主人再拜,宾少退,主人受觯,宾于主人之西,北面拜送,宾揖,复席。主人进西阶上,北面酬介,介降席,自南方进,立于主人之西,北面。主人跪奠觯,遂拜,执觯兴,介答拜。主人立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面立,介拜,主人少退,介受觯,主人于介东,北面送,主人揖,复席。
       司正升自西阶,近西,北面立,相旅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进,北面立于介右。司正退,立于序端,东面,避受酬者。介跪奠觯,遂拜,执觯兴,某子答拜。介立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授某子,某子受觯,介立于某子之左,北面,揖,复席。司正曰:“某子受酬。”受酬者降席,自西方立于某子之左,北面,某子跪奠觯,遂拜,执觯兴,受酬者答拜。某子立饮,卒觯,适尊实之,进西阶上,西南面授之,受酬者受觯,某子立于酬者之右,揖,复席。次一人及堂下众宾受酬亦如之。卒受酬者以觯跪奠于篚,兴,复阶下位。司正适阼阶上,东面请命于主人,主人曰:“请坐于宾。”司正回,北面告于宾曰:“请宾坐。”宾曰:“唯命。”宾、主各就席坐。若宾、主公服者,则降脱履,主人先左,宾先右。司正降,复位。乃羞肉胾、醢,宾、主燕饮,行无算爵,无算乐,主人之赞者皆兴焉。已燕,宾、主俱兴,宾以下降自西阶,主人降自东阶。宾以下出,立于门外之西,东面北上,主人送于门外之东,西面再拜,宾、介逡巡而退。
       季冬之月正齿位,则县令为主人,乡之老人年六十以上有德望者一人为宾,次一人为介,又其次为三宾,又其次为众宾。年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及主人皆六豆。宾、主燕饮,则司正北面请宾坐,宾、主各就席立。司正适篚,跪取觯,兴,实之,进,立于楹间,北面,乃扬觯而戒之以忠孝之本。宾、主以下皆再拜。司正跪奠觯,再拜,跪取觯饮,卒觯,兴,宾、主以下皆坐。司正适篚,跪奠觯,兴,降复位,乃行无算爵。其大抵皆如乡饮酒礼。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纪第三 高宗
卷四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
卷五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
卷六 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
卷七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
卷八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 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
卷十 纪第十 昭宗 哀帝
卷十一 志第一 礼乐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礼乐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礼乐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礼乐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礼乐五
卷十六 志第六 礼乐六
卷十七 志第七 礼乐七
卷十八 志第八 礼乐八
卷十九 志第九 礼乐九
卷二十 志第十 礼乐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车服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历一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历二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历五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兵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卷六十 志第五十 艺文四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宰相上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宰相中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宰相下
卷六十四 表第四 方镇一
卷六十五 表第五 方镇二
卷六十六 表第六 方镇三
卷六十七 表第七 方镇四
卷六十八 表第八 方镇五
卷六十九 表第九 方镇六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卷七十七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 宗室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卷八十 列传第五 太宗子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卷八十四 列传第九 李密(单雄信 祖君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 王窦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卷八十七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
卷八十八 列传第十三 刘文静 斐寂
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卷九十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卷九十一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卷九十二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卷九十三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
卷九十四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二十 高窦
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卷一百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卷一百一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
卷一百二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卷一百三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
卷一百四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卷一百六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卷一百七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
卷一百八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
卷一百九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卷一百一十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卷一百一十二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卷一百一十三 列传第三十八 唐临(晈 绍) 张文瓘(文琮 锡 文收) 徐有功(商 彦若)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四十 狄郝朱
卷一百一十六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卷一百一十七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
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
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五十 苏张
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五十一 魏知古 卢怀慎(奂) 李元纮 杜暹(鸿渐) 张九龄(拯) 韩休
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卷一百三十五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
卷一百四十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卷一百四十三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卷一百四十六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
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卷一百四十八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卷一百四十九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
卷一百五十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卷一百五十一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卷一百五十二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
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
卷一百五十五 列传第八十 马浑
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
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卷一百六十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卷一百六十一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卷一百六十二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
卷一百六十六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
卷一百六十七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卷一百六十八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
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朱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卷一百七十一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卷一百七十四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卷一百七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卷一百八十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卷一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曹确 刘瞻(助) 李蔚
卷一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朱韩
卷一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卷一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卷一百八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卷一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卷一百八十八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朱孙
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朱
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卷一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卷一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卷二百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卷二百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卷二百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卷二百四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卷二百六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卷二百七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卷二百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卷二百九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卷二百一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藩镇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藩镇镇冀
卷二百一十二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藩镇卢龙
卷二百一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藩镇淄青横海
卷二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藩镇宣武彰义泽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录 进新唐书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