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新唐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作者:北宋 · 欧阳修 宋祁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高宗八子:后宫刘生忠,郑生孝,杨生上金,萧淑妃生素节,武后生弘、贤、中宗皇帝、睿宗皇帝。
       燕王忠,字正本。帝始为太子而忠生,宴宫中,俄而太宗临幸,诏宫臣曰:“朕始有孙,欲共为乐。”酒酣,帝起舞,以属群臣,在位皆舞,赉赐有差。贞观二十年,始王陈。永徽初,拜雍州牧。王皇后无子,后舅柳奭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后废,武后子弘甫三岁,许敬宗希后旨,建言:“国有正嫡,太子宜同汉刘强故事。”帝召见敬宗曰:“立嫡若何?”对曰:“正本则万事治,太子,国本也。且东宫所出微,今知有正嫡,不自安;窃位而不自安,非社稷计。”帝曰:“忠固自让。”敬宗曰:“能为太伯,不亦善乎?”于是降封梁王、梁州都督,赐甲第,实封户二千,物二万段。俄徙房州刺史。忠寝惧不聊生,至衣妇人衣,备刺客。数有妖梦,尝自占。事露,废为庶人,囚黔州承乾故宅。麟德初,宦者王伏胜得罪于武后,敬宗乃诬忠及上官仪与伏胜谋反,赐死,年二十二。无子。明年,太子弘表请收葬,许之。神龙初,追封,又赠太尉、扬州大都督。
       原悼王孝,永徽元年,始王许,与杞、雍二王同封。早薨。神龙初,追封及谥。
       泽王上金,始王杞。永徽三年,遥领益州大都督。历鄜、寿二州刺史。武后疾其母,故有司诬奏,削封邑,徙置澧州。久之,后阳若可喜者,表杞王上金、鄱阳王素节听朝集,义阳、宣城二公主各增夫秩。由是上金为沔州刺史,素节岳州刺史,然卒不朝。高宗崩,诏上金、素节、二公主赴哀。文明元年,徙王毕,又徙王泽。历五州刺史。载初中,武承嗣讽周兴诬上金、素节谋反,召系御史狱。上金闻素节已被杀,即雉经,七子并流死显州。神龙初,追还官爵,以子义珣嗣王。
       义珣始被谪,匿身为佣保,而嗣许王瓘利其爵邑,告义珣假冒,复流岭外。开元初,以素节子璆为后,而玉真公主表义珣实上金子,乃夺璆爵,复使义珣嗣王,拜率更令。薨,子潓嗣。
       许王素节,始王雍,授雍州牧。方羁丱,即诵书日千言。师事徐齐聃,淬勉自强,帝爱之。转岐州刺史,更王郇。母被谮死,出素节为申州刺史。乾封初,诏素节病无入朝。而实不病,乃著《忠孝论》自明。仓曹参军张柬之以闻,欲帝省其诬,武后滋不悦,坐受赇降王鄱阳,削封户什七,徙置袁州,锢终身。仪凤三年,为岳州刺史,更王葛,又徙王,历三州刺史。与上金同追逮赴都,道闻遭丧哭者,谓左右曰:“病死何可得,而须哭哉?”至龙门驿被缢,年四十三,葬以庶人礼。子瑛等九人并诛,惟琳、瓘、璆、钦古尚幼,长囚雷州。中宗复位,追故封,又赠开府仪同三司、许州刺史,陪葬乾陵。诏瓘嗣王,实封户四百。开元初,封琳为嗣越王,璆嗣泽王。琳至右监门卫将军,子随封夔国公。瓘为卫尉卿,以抑上金子不得封,贬鄂州别驾。因诏外继嗣王者皆归宗,乃以嗣江王祎为信安王,嗣蜀王礻俞为广汉王,嗣密王彻为濮阳王,嗣曹王臻为济国公,嗣赵王琚为中山王,武阳王继宗为澧国公。瓘累迁太子詹事。薨,赠蜀郡大都督。二子解、需皆幼,以璆子益嗣。天宝十四载,解始袭封王。
       璆,初封嗣泽王,降为郢国公,宫宗正、光禄卿,进封褒信王。初,张九龄撰《龙池颂》,刊石兴庆宫,宗子以为不称盛德,更命璆为颂,建花萼楼北。天宝初,复拜宗正卿。性友弟聪敏,宗子有一善,无不荐延,故宗室在省闼者多璆所启。薨,赠江陵郡大都督。三子:谦为郢国公、梓州刺史,巽汝南郡公。钦古封巳国公,子贲嗣。
       孝敬皇帝弘,永徽六年始王代,与潞王同封。显庆元年,立为皇太子。受《春秋左氏》于率更令郭瑜,至楚世子商臣弑其君,喟而废卷曰:“圣人垂训,何书此邪?”瑜曰:“孔子作《春秋》,善恶必书,褒善以劝,贬恶以诫,故商臣之罪虽千载犹不得灭。”弘曰:“然所不忍闻,愿读它书。”瑜拜曰:“里名胜母,曾子不入。殿下睿孝天资,黜凶悖之迹,不存视听。臣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孔子称‘不学礼,无以立’。请改受《礼》。”太子曰:“善。”四年,加元服。又命宾客许敬宗、右庶子许圉师、中书侍郎上官仪、中舍人杨思俭即文思殿摘采古今文章,号《瑶山玉彩》,凡五百篇。书奏,帝赐物三万段,余臣赐有差。又诏五日一赴光顺门决事。总章元年,释采国学,请赠颜回为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制可。会有司以征辽士亡命及亡命不即首者,身殊死,家属没官。弘谏以为“士遇病不及期,或被略若溺、压死,而军法不因战亡,则同队悉坐,法家曰亡命,而家属与真亡者同没。《传》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臣请条别其科,无使沦胥”。诏可。帝幸东都,诏监国。时关中饥,弘视庑下兵食有榆皮、蓬实者,悄然命家令寺给米。义阳、宣城二公主以母故幽掖廷,四十不嫁,弘闻眙恻,建请下降。武后怒,即以当上卫士配之,由是失爱。又请以同州沙苑分假贫民。会纳妃裴,而有司奏贽用白雁,适苑中获之,帝喜曰:“汉获朱雁,为乐府歌。今得白雁为婚贽,婚乃人伦首,我则无惭。”礼毕,曲赦岐州。帝尝语侍臣:“弘仁孝,宾礼大臣,未尝有过。”而后将骋志,弘奏请数怫旨。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遇耽薨,年二十四,天下莫不痛之。诏曰:“太子婴沈瘵,朕须其痊复,将逊于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结,疾日以加。宜申往命,谥为孝敬皇帝。”葬缑氏,墓号恭陵,制度尽用天子礼,百官从权制三十六日释服。帝自制《睿德纪》,刻石陵侧。营陵费巨亿,人厌苦之,投石伤所部官司,至相率亡去。妃薨,谥哀皇后。无子。永昌初,以楚王隆基嗣。中宗立,诏以主祔太庙,号义宗。开元中,有司奏:“孝敬皇帝宜建庙东都,以谥名庙。”诏可。于是罢义宗号。妃即裴居道女,有妇德,而居道以妃故拜内史纳言,历太子少保、翼国公,为酷吏所陷,下狱死。
       章怀太子贤字明允。容止端重,少为帝爱。甫数岁,读书一览辄不忘,至《论语》“贤贤易色”,一再诵之。帝问故,对曰:“性实爱此。”帝语李世勣,称其夙敏。始王潞,历幽州都督、雍州牧。徙王沛,累进扬州大都督、右卫大将军。更名德。徙王雍,仍领雍州牧、凉州大都督,实封千户。上元年,复名贤。是时,皇太子薨,其六月,立贤为皇太子。俄诏监国,贤于处决尤明审,朝廷称焉,帝手敕褒赐。贤又招集诸儒:左庶子张大安、洗马刘讷言、洛州司户参军格希玄、学士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共注范晔《后汉书》。书奏,帝优赐段物数万。时正谏大夫明崇俨以左道为武后所信,崇俨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宫人或传贤乃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益疑,而后撰《少阳政范》、《孝子传》赐贤,数以书让勒,愈不安。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出贤谋,遣人发太子阴事,诏薛元超、裴炎、高智周杂治之,获甲数百首于东宫。帝素爱贤,薄其罪,后曰:“贤怀逆,大义灭亲,不可赦。”乃废为庶人,焚甲天津桥,贬大安普州刺史,流讷言于振州,坐徙者十余人。开耀元年,徙贤巴州。武后得政,诏左金吾将军丘神勣检卫贤第,迫令自杀,年三十四。后举哀显福门,贬神勣叠州刺史,追复旧王。神龙初,赠司徒,遣使迎丧,陪葬乾陵。睿宗立,追赠皇太子及谥。三子:光顺、守礼、守义。光顺为乐安王,徙义丰,被诛。守义为犍为王,徙封桂阳,薨。先天中,追封光顺莒王,守义毕王。
       守礼嗣王,始名光仁,授太子洗马。武后革命,畏疾宗室,而守礼以父得罪,与睿宗诸子闭处宫中十余年。睿宗封相王,许出外邸,于是守礼等始居外,改司议郎。中宗即位,复故封,拜光禄卿,实封户五百。唐隆元年,进封邠王。睿宗立,兼检校左金吾卫大将军,出为幽州刺史,遥兼单于大都护,迁司空。开元初,累为州刺史。时宁、申、岐、薛王同为刺史,皆择僚首持纲纪。守礼惟弋猎酣乐,不领事,故源乾曜、袁嘉祚、潘好礼皆为邠府长史、州佐,督检之。后还诸王京师,守礼以外支为王,不甚才而多宠嬖,子六十余人,无可称者。常负息钱数百万。或劝少治居产,守礼曰:“岂天子兄无葬者邪?”诸王每白上以为欢。岐王尝奏守礼知雨,昜帝问故,答曰:“臣无它,当天后时,太子被罪,臣幽宫中,岁被敕杖凡四三,累创痕肤,前雨则沈懑,霁则佳,以此知之。”因泣下,帝为恻然。薨,年七十,赠太尉。子承宏、承宁、承寀可记者。承宏,爵广武王,坐交非其人,贬房州别驾,还为宗正卿。广德元年,吐蕃入京师,天子如陕,虏宰相马重英立承宏为帝,以翰林学士于可封、霍瑰为宰相。贼退,诏放承宏于华州,死。承宁封嗣邠王。承寀,煌王,拜宗正卿,与仆固怀恩使回纥和亲,即纳其女为妃,封毗伽公主。薨,赠司空。唐制:嗣郡王加四品阶,亲王子服绯。开元中,张九龄奏:“宁、薛及邠王三子为王者赐紫,余皆服绯,官不越六局郎,王府掾属仍员外置。”后从帝至蜀者皆服紫。
       中宗四子:韦庶人生重润,后宫生重福、重俊、殇帝。
       懿德太子重润,本名重照,避武后讳改焉。帝为皇太子时,生东宫,高宗喜甚,乳月满,为大赦天下,改元永淳。是岁,立为皇太孙,开府置官属。帝问吏部侍郎裴敬彝、郎中王方庆,对曰:“礼有嫡子,无嫡孙。汉、魏太子在,子但封王。晋立愍怀子为皇太孙,齐立文惠子为皇太孙,皆居东宫。今有太子,又立太孙,于古无有。”帝曰:“自我作古若何?”对曰:“礼,君子抱孙不抱子,孙可以为王父尸者,昭穆同也。陛下肇建皇孙,本支千亿之庆。”帝悦,诏议官属。敬彝等奏置师、傅、友、文学、祭酒、左右长史、东西曹掾、主簿、管记、司录、六曹等官,加王府一级,然卒不补。将封嵩山,召太子赴东都,以太孙留守京师。中宗失位,太孙府废,贬庶人,别囚之。帝复位,封邵王。大足中,张易之兄弟得幸武后,或谮重润与其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窃议,后怒,杖杀之,年十九。重润秀容仪,以孝爱称,诛不缘罪,人皆流涕。神龙初,追赠皇太子及谥,陪葬乾陵,号墓为陵,赠主为公主。
       谯王重福,高宗时王唐昌郡,徙封平恩。长安末乃进王。神龙初,韦庶人谮与张易之兄弟陷重润,贬濮州员外刺史,徙合、均二州,不领事。景龙三年,中宗亲郊,赦天下,十恶者咸宥,流人得还。重福不得归,自陈“苍生皆自新,而一子摈弃,皇天平分,固若此乎!”不报。韦后得政,诏左屯卫大将军赵承恩、薛思简以兵护守。睿宗立,徙集州,未行,洛阳男子张灵均说重福曰:“大王居嫡长,当为天子。相王虽平大难,安可越居大位?昔汉诛诸吕,乃东迎代王。今百官士庶皆愿王来。王若阴幸东都,杀留守,拥兵西据陕,徇河南、河北,天下可图也。”重福又遣灵均与其党郑愔计,愔亦密招重福为天子,豫尊睿宗为皇季叔,重茂皇太弟,制称中元克复元年,愔自署左丞相,知内外文武事,以灵均为右丞相、天柱大将军,知出征事,其余以次除署。重福自均州与灵均乘驿趋东都,舍驸马裴巽家。洛阳令候巽,重福惊,遽出,欲劫左右屯营兵,至天津桥,愿从者数百人。侍御史李邕遇之,先驰至右屯营,呼曰:“谯王得罪先帝,擅入都为乱。公等勉立功取富贵。”稍稍闭皇城诸门以拒。重福徇右营不能动,趋左掖门,已阖,怒,纵火烧之。左营兵寝逼,众遂溃,重福走山谷。明日,留守裴谈总兵大索,投漕渠死,年三十一,砾其尸。帝诏以三品礼葬。
       节愍太子重俊,圣历三年王义兴,神龙初,王卫,拜洛州牧,实封千户。俄领扬州大都督。明年为皇太子,与太后丧,杀册礼,诏在藩食封,岁纳东宫。给事中卢粲上言:“太子与列国同入封,不可为法。”诏罢之。重俊性明果,然少法度。既杨璬、武崇训为宾客,二人冯贵宠,无学术,惟狗马蹴踘相戏昵。左庶子姚珽数上疏诤导,右庶子平贞慎又献《孝经议》、《养德》等传,太子纳而不克用。武三思挟韦后势,将图逆,内忌太子,而崇训又三思子,尚安乐公主,常教主辱重俊,以非韦出,詈为奴,数请废,自为皇太女。三年七月,重俊恚忿,遂率李多祚洎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矫发左羽林及千骑兵杀三思、崇训并其党十余人,使左金吾大将军成王千里守宫城,自率兵趋肃章门,斩关入,索韦后、安乐公主、昭容上官所在。后挟帝升玄武门,宰相杨再思、苏瑰、李峤及宗楚客、纪处讷统兵二千余人守太极殿,帝召右羽林将军刘仁景等率留军飞骑百人拒之,多祚兵不得进。帝据槛语千骑曰:“尔乃我爪牙,何忽为乱?能斩贼者有赏。”于是士倒戈斩多祚,余党溃。重俊亡入终南山,欲奔突厥,楚客遣果毅赵思慎追之,重俊憩于野,为左右所杀。诏殊首朝堂,献太庙,并以告三思、崇训柩。睿宗立,加赠谥,陪葬定陵。
       初,重俊被害,官属莫敢视,惟永和丞甯嘉勖号哭,解衣裹其首,时人义之;楚客怒,收付狱,贬平兴丞,卒。至是,亦赠永和令。
       重俊子宗晖,景云三年封湖阳郡王,天宝中,至太常员外卿,薨。
       睿宗六子:肃明皇后生宪,宫人柳生捴,昭成皇后生玄宗皇帝,崔孺人生范,王德妃生业,后宫生隆悌。
       让皇帝宪,始王永平。文明元年,武后以睿宗为皇帝,故宪立为皇太子;睿宗降为皇嗣,更册为皇孙,与诸王皆出閤,开府置官属。长寿二年,降王寿春,与衡阳、巴陵、彭城三王同封,复诏入閤。中宗立,改王蔡,固辞不敢当。唐隆元年,进封宋。
       睿宗将建东宫,以宪嫡长,又尝为太子,而楚王有大功,故久不定。宪辞曰:“储副,天下公器,时平则先嫡,国难则先功,重社稷也。使付授非宜,海内失望,臣以死请。”因涕泣固让。时大臣亦言楚王有定社稷功,且圣庶抗嫡,不宜更议。帝嘉宪让,遂许之,立楚王为皇太子,以宪为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太子太师,实封至二千户,赐甲第,物段五千,良马二十,奴婢十房,上田三十顷。进尚书左仆射,又兼司徒。让司徒,更为太子宾客。
       时太平公主有丑图,姚元崇、宋璟白帝,请出宪及申王成义为刺史,以销释阴计,乃以司徒兼蒲州刺史,进司空。玄宗既讨定萧、岑之难,进宪位太尉,赠千户,固辞,更授开府仪同三司,解太尉、扬州大都督。徙王宁,又兼太常卿。开元十四年,表解卿。久之,复为太尉。历泽、岐、泾三州刺史,累封至五千五百户。二十九年薨。
       初,帝五子列第东都积善坊,号“五王子宅”。及赐第上都隆庆坊,亦号“五王宅”。玄宗为太子,尝制大衾长枕,将与诸王共之。睿宗知,喜甚。及先天后,尽以隆庆旧邸为兴庆宫,而赐宪及薛王第于胜业坊,申、岐二王居安兴坊,环列宫侧。天子于宫西、南置楼,其西署曰“花萼相辉之楼”,南曰“勤政务本之楼”,帝时时登之,闻诸王作乐,必亟召升楼,与同榻坐,或就幸第,赋诗燕嬉,赐金帛侑欢。诸王日朝侧门,既归,即具乐纵饮,击球、斗鸡、驰鹰犬为乐,如是岁月不绝,所至辄中使劳赐相踵,世谓天子友悌,古无有者。帝于敦睦盖天性然,虽谗邪乱其间,而卒无以摇。时有鹡>鸰千数集麟德殿廷树,翔栖浃日。左清道率府长史魏光乘作颂,以为天子友悌之祥。帝喜,亦为作颂。
       宪尤谨畏,未尝干政而与人交,帝益信重,尝以书赐宪等曰:“魏文帝诗:‘西山一何高,高高殊无极。上有两仟童,不饮亦不食。赐我一丸药,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朕每言服药而求羽翼,宁如兄弟天生之羽翼乎?陈思王之才,足以经国,绝其朝谒,卒使忧死,魏祚未终,司马氏夺之,岂神丸效耶?虞舜至圣,舍象傲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今数千载,天下归善焉,此朕废寝忘食所慕叹也。顷因余暇,选仟录得神方,云饵之必寿。今持此药,愿与兄弟共之,偕至长龄,永永无极也。”后申王等相继薨,唯宪在,帝亲待愈益厚。每生日必幸其第为寿,往往留宿;居常无日不赐遗,尚食总监及四方所献酒酪异馔;皆分饷之。宪尝请岁尽录赐目付史官,必数百纸。后有疾,护医将膳,骑相望也。僧崇一者疗之,少损,帝喜甚,赐绯袍、银鱼。已而疾寝剧,薨,年六十三。帝失声号恸,左右皆泣下。
       帝以宪实推天下,有高世之行,非大号不称,乃追谥让皇帝,遣尚书左丞相裴耀卿、太常卿韦縚持节奉册。其子璡表陈宪宿素退让,不敢当大号。制不许。及敛,出天子服一称,诏右监门大将军高力士以手书寘灵坐,赠妃元为恭皇后,葬桥陵旁。及葬,敕中使谕璡等,送终之具,使众见之,示以俭薄。所司请如诸陵,设千味食内圹中,监护使耀卿建言:“尚食料水陆千余种及马、牛、驴、犊、獐、鹿、鹅、鸭、鱼、雁体节之味,并药酒三十名,盛夏胎养,不可多杀,考求礼据,无所凭依。陛下每申让帝之志,务存约素,请蠲省折衷。”诏可。既发引,大雨,有诏庆王潭等涉涂泥,步送十里,号其墓曰惠陵。
       宪尝从帝按舞万岁楼,帝从复道上见卫士已食,弃其余窦中。帝怒,诏高力士杖杀之,宪从容曰:“从复道上窥人之私,恐士不自安,且失大体,岂以性命轻于余飨乎?”帝遽止,谓力士曰:“王于我,可谓有急难也。不然,且误杀士。”又凉州献新曲,帝御便坐,召诸王观之。宪曰:“曲虽佳,然宫离而不属,商乱而暴,君卑逼下,臣僣犯上。发于忽微,形于音声,播之咏歌,见于人事,臣恐一日有播迁之祸。”帝默然。及安、史乱,世乃思宪审音云。
       宪本名成器,避昭成太后谥,与申王成义俱改今名。宪子十九人,其闻者璡、嗣庄、琳、瑀。
       璡、嗣庄、琳、瑀。
       璡眉宇秀整,性谨絜,善射,帝爱之。封汝阳王,历太仆卿。与贺知章、褚庭诲、梁涉等善。薨,赠太子太师。
       嗣庄幼有令名,为太子谕德,封济阴王。薨,赠幽州大都督。
       琳以秘书监为嗣宁王,从天子幸蜀,薨。
       瑀早有材望,伟仪观。始封陇西郡公。从帝幸蜀,至河池,封汉中王,山南西道防御使。乾元初,宁国公主降回纥,诏瑀以特进、太常卿持节册拜回纥为威远可汗。瑀亦知音,尝早朝过永兴里,闻笛音,顾左右曰:“是太常工乎?”曰:“然。”它日识之,曰:“何故卧吹?”笛工惊谢。又闻康昆仑奏琵琶,曰:“琵声多,琶声少,是未可弹五十四丝大弦也。”乐家以自下逆鼓曰琵,自上顺鼓曰琶云。肃宗诏收群臣马助战,瑀与魏少游等持不可。帝怒,贬蓬州长史。薨,赠太子太师,谥曰宣。孙景俭。
       景俭字宽中。及进士第。强记多闻,善言古成败王霸大略,高自负,于士大夫无所屈。王叔文等更誉之,以为管仲、诸葛亮比。叔文败,景俭以母丧得不坐。韦夏卿守东都,辟幕府。窦群任中丞,引为监察御史,群贬,景俭亦为江陵户曹参军。累擢忠州刺史。元和末,入朝,不见用,复为澧州刺史。素与元稹、李绅善。二人方在翰林,言其才。及延英奉辞,景俭自陈见抑远,穆宗怜之,追诏为仓部员外郎,不遣。阅月,拜谏议大夫。性矜诞,使酒纵气,语侵宰相,萧俯、段文昌诉于帝,贬建州刺史。稹得君,为之助,故还为谏议大夫。与冯宿、杨嗣复、温造、李肇等集史官独孤朗所,景俭醉,至中书,慢骂宰相王播、崔植、杜元颖,吏为逊言厚谢,乃去,坐贬漳州刺史,宿等皆逐矣。未及漳,稹辅政,改楚州刺史,议者谓景俭辱丞相,贬未至即迁,非是。稹惧,改少府少监,悉还宿等。景俭既湮厄不得志,卒。然其为人轻财,笃于义,既没,士怅悼之。
       惠庄太子捴,本名成义。初生,武后以母贱,欲不齿,以示浮屠万回,回诡曰:“此西土树神,宜兄弟。”后喜,乃畜之。垂拱三年,始王恒,与卫、赵二王同封。俄改王衡阳。睿宗立,进王申,与岐、薛二王同封。累迁右卫、金吾二大将军,实封至千户。进司徒,兼益州大都督,四为州刺史。开元八年,停刺史,复为司徒。薨,册书赠太子及谥,陪葬桥陵。捴性宽裕,仪貌环重。无嗣,诏以让帝子珣嗣,为怀宁王,徙封同安。薨。天宝中,复以让帝子璹嗣。
       惠文太子范,始名隆范。玄宗立,与薛王隆业避帝讳去二名。初王郑,改封卫。俄降封巴陵,进王岐,为太常卿、并州大都督、左羽林大将军。从玄宗诛太平公主,以功赐封,与薛王业并满五千户。历为州刺史,迁太子太傅。开元十四年薨,册书赠太子及谥,陪葬桥陵。帝哭之恸,彻常膳至累旬,群臣勉请乃复。
       范好学,工书,爱儒士,无贵贱为尽礼。与阎朝隐、刘廷琦、张谔、郑繇等善,常饮酒赋诗相娱乐。又聚书画,皆世所珍者。初,隋亡,禁内图书湮放,唐兴募访,稍稍复出,藏秘府。长安初,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乃密使摹肖,殆不可辨,窃其真藏于家。既诛,悉为薛稷取去,稷又败,范得之,后卒为火所焚。驸马都尉裴虚己善谶纬,坐私与范游,徙岭南,廷琦贬雅州司户,谔为山茌丞,然帝于范无少间也,谓左右曰:“兄弟情天至,于我岂有异哉!趋竞者强相附,我终不以为纤介。”时王毛仲等起贱微,暴贵,诸王见必加礼,独范接之自如。子瑾嗣。
       瑾落魄不饬名检,沈酒色,历太仆卿,封河东王,暴薨,赠太子少师。天宝中,复以薛王子略阳公珍为嗣岐王。
       珍仪观丰伟,为宗正员外卿,与蔚州镇将朱融善。融尝言珍似上皇,因有阴谋,往语金吾将军邢济曰:“关外寇近,京师草草,奈何?”济曰:“我金吾,天子押衙,以死生从,安自脱?”融曰:“见嗣岐王无虑矣。”济以闻,肃宗诏废珍为庶人,赐死,融党皆诛,擢济为桂管防御使。
       惠宣太子业,始王赵,降封中山,授都水使者。徙鼓城,兼陈州别驾,进王薛,为羽林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以好学授秘书监。开元初,进太子少保,即拜太保,累历州刺史。
       初,母早终,从母贤妃鞠之。八年,迎贤妃外邸,事之甚谨。其女弟淮阳、凉国二公主亦早卒,抚甥与己子均,帝益爱之。尝被疾,帝自祝禬。既愈,幸其第,置酒赋诗为初生欢。帝尝不豫,业妃弟内直郎韦宾与殿中监皇甫恂妄言休咎事,宾坐死,恂贬锦州刺史。妃恐,降服待罪,业亦不敢入谒,帝闻,遽召之,业伏殿下请罪,帝趋就执其手曰:“吾所猜于兄弟者,天地共咎之!”遂复燕欢,仍谕妃复位。俄进司徒。二十二年,业有疾,帝忧之,一昔容发为变,因假寝,梦获方,寤而业少闲,邠王守礼等请以事付史官。及薨,帝悲不能食,册书加赠及谥,陪葬桥陵。
       十一子,其闻者瑗、瑒、琄。帝后追思业,引见瑗等,伤之,乃下诏共赐实封千户。瑗为乐安王。瑒荥阳王、宗正卿。琄为嗣薛王,历鸿胪卿。天宝中,琄舅韦坚为李林甫所构,坐贬夷陵别驾,徙置夜郎、南浦。及安禄山乱,乃还京师。
       曾孙知柔,嗣王,再为宗正卿。久之,擢京兆尹。始,郑、白渠梗壅,民不得岁。知柔调三辅,治复旧道,灌浸如约,遂无旱虞,民诣阙请立石纪功,知柔固让得止。加累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诏营缉太庙,判度支,充诸道盐铁转运使。昭宗出莎城,独知柔从,乘舆器用庖顿皆主之,大细毕给。性俭约,虽位通显,无居第。未几,出拜清海军节度使,在镇廉洁,贡献时入,进检校太傅,兼侍中。仕凡四纪,常为宗室冠。卒于镇。
       隋王隆悌,始封汝南王。早薨,睿宗追王,赠荆州大都督,爵不传。
       赞曰:中宗失道,身为母所废,妻所弑,而四子皆不得其死,嗣亦不传,殆天秽其德而绝之,何耶?彼固自绝于天云尔。睿宗有圣子,一受命,一追帝,三赠太子,天与之报,福流无穷,盛欤!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纪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纪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纪第三 高宗
卷四 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
卷五 本纪第五 睿宗 玄宗
卷六 本纪第六 肃宗 代宗
卷七 本纪第七 德宗 顺宗 宪宗
卷八 本纪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 本纪第九 懿宗 僖宗
卷十 纪第十 昭宗 哀帝
卷十一 志第一 礼乐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礼乐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礼乐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礼乐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礼乐五
卷十六 志第六 礼乐六
卷十七 志第七 礼乐七
卷十八 志第八 礼乐八
卷十九 志第九 礼乐九
卷二十 志第十 礼乐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礼乐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礼乐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仪卫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仪卫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车服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历一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历二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历三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历四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历四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历五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历六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历六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选举志上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选举志下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兵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货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食货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食货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食货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食货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艺文一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艺文三
卷六十 志第五十 艺文四
卷六十一 表第一 宰相上
卷六十二 表第二 宰相中
卷六十三 表第三 宰相下
卷六十四 表第四 方镇一
卷六十五 表第五 方镇二
卷六十六 表第六 方镇三
卷六十七 表第七 方镇四
卷六十八 表第八 方镇五
卷六十九 表第九 方镇六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十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 列传第一 后妃上
卷七十七 列传第二 后妃下
卷七十八 列传第三 宗室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 高祖诸子
卷八十 列传第五 太宗子
卷八十一 列传第六 三宗诸子
卷八十二 列传第七 十一宗诸子
卷八十三 列传第八 诸帝公主
卷八十四 列传第九 李密(单雄信 祖君彦)
卷八十五 列传第十 王窦
卷八十六 列传第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卷八十七 列传第十二 萧辅沈李梁
卷八十八 列传第十三 刘文静 斐寂
卷八十九 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卷九十 列传第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卷九十一 列传第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卷九十二 列传第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卷九十三 列传第十八 二李勣
卷九十四 列传第十九 侯张薛
卷九十五 列传第二十 高窦
卷九十六 列传第二十一 房杜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卷九十八 列传第二十三 王薛马韦
卷九十九 列传第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卷一百 列传第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卷一百一 列传第二十六 萧瑀
卷一百二 列传第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卷一百三 列传第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 张玄素
卷一百四 列传第二十九 于高张
卷一百五 列传第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卷一百六 列传第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卷一百七 列传第三十二 傅吕陈
卷一百八 列传第三十三 刘裴娄
卷一百九 列传第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卷一百一十 列传第三十五 诸夷蕃将
卷一百一十一 列传第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卷一百一十二 列传第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卷一百一十三 列传第三十八 唐临(晈 绍) 张文瓘(文琮 锡 文收) 徐有功(商 彦若)
卷一百一十四 列传第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卷一百一十五 列传第四十 狄郝朱
卷一百一十六 列传第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卷一百一十七 列传第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卷一百一十八 列传第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卷一百一十九 列传第四十四 武李贾白
卷一百二十 列传第四十五 五王
卷一百二十一 列传第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卷一百二十二 列传第四十七 魏韦郭
卷一百二十三 列传第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卷一百二十四 列传第四十九 姚宋
卷一百二十五 列传第五十 苏张
卷一百二十六 列传第五十一 魏知古 卢怀慎(奂) 李元纮 杜暹(鸿渐) 张九龄(拯) 韩休
卷一百二十七 列传第五十二 张源裴
卷一百二十八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卷一百二十九 列传第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卷一百三十 列传第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卷一百三十一 列传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卷一百三十二 列传第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卷一百三十三 列传第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卷一百三十五 列传第六十 哥舒高封
卷一百三十六 列传第六十一 李光弼
卷一百三十七 列传第六十二 郭子仪
卷一百三十八 列传第六十三 二李马路
卷一百三十九 列传第六十四 房张李
卷一百四十 列传第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卷一百四十一 列传第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卷一百四十二 列传第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卷一百四十三 列传第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卷一百四十四 列传第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卷一百四十五 列传第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卷一百四十六 列传第七十一 二李
卷一百四十七 列传第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卷一百四十八 列传第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卷一百四十九 列传第七十四 刘第五班王李
卷一百五十 列传第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卷一百五十一 列传第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卷一百五十二 列传第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卷一百五十三 列传第七十八 段颜
卷一百五十四 列传第七十九 李晟
卷一百五十五 列传第八十 马浑
卷一百五十六 列传第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
卷一百五十八 列传第八十三 韦张严韩
卷一百五十九 列传第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卷一百六十 列传第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卷一百六十一 列传第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卷一百六十二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卷一百六十三 列传第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卷一百六十四 列传第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卷一百六十五 列传第九十 三郑高权崔
卷一百六十六 列传第九十一 贾杜令狐
卷一百六十七 列传第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卷一百六十八 列传第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卷一百六十九 列传第九十四 杜裴李韦
卷一百七十 列传第九十五 二高伊朱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卷一百七十一 列传第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卷一百七十二 列传第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卷一百七十三 列传第九十八 裴度
卷一百七十四 列传第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卷一百七十五 列传第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卷一百七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 韩愈
卷一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一百三 刘蕡
卷一百七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卷一百八十 列传第一百五 李德裕
卷一百八十一 列传第一百六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曹确 刘瞻(助) 李蔚
卷一百八十二 列传第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卷一百八十三 列传第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朱韩
卷一百八十四 列传第一百九 马杨路卢
卷一百八十五 列传第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卷一百八十六 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卷一百八十七 列传第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卷一百八十八 列传第一百一十三 杨时朱孙
卷一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朱
卷一百九十 列传第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卷一百九十一 列传第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卷一百九十二 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卷一百九十三 列传第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卷一百九十四 列传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 列传第一百二十 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 列传第一百二十一 隐逸
卷一百九十七 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卷一百九十九 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卷二百 列传第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卷二百一 列传第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卷二百二 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卷二百三 列传第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卷二百四 列传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卷二百五 列传第一百三十 列女
卷二百六 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卷二百七 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卷二百八 列传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卷二百九 列传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卷二百一十 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藩镇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三十六 藩镇镇冀
卷二百一十二 列传第一百三十七 藩镇卢龙
卷二百一十三 列传第一百三十八 藩镇淄青横海
卷二百一十四 列传第一百三十九 藩镇宣武彰义泽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卷二百二十 列传第一百四十五 东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传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传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传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录 进新唐书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