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遼史(繁體版)
卷三十二 志第二 營衛志中
作者:元 · 脫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行營
       周官土圭之法:日東,景夕多風;日北,景長多寒。天地之間,風氣異宜,人生其間,各適其便。王者因三才而節制之。長城以南,多雨多暑,其人耕稼以食,桑麻以衣,宮室以居,城郭以治。大漠之間,多寒多風,畜牧畋漁以食,皮毛以衣,轉徙隨時,車馬為家。此天時地利所以限南北也。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缽」。
       春捺缽:
       曰鴨子河濼。皇帝正月上旬起牙帳,約六十日方至。天鵝未至,卓帳冰上,鑿冰取魚。冰泮,乃縱鷹鶻捕鵝雁。晨出暮歸,從事弋獵。鴨子河濼東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在長春州東北三十五里,四面皆沙堝,多榆柳杏林。皇帝每至,侍御皆服墨綠色衣,各備連鎚一柄,鷹食一器,刺鵝錐一枚,於濼周圍相去各五七步排立。皇帝冠巾,衣時服,繫玉束帶,於上風望之。有鵝之處舉旗,探騎馳報,遠泊鳴鼓。鵝驚騰起,左右圍騎皆舉幟麾之。五坊擎進海東青鶻,拜授皇帝放之。鶻擒鵝墜,勢力不加,排立近者,舉錐刺鵝,取腦以飼鶻。救鶻人例賞銀絹。皇帝得頭鵝,薦廟,群臣各獻酒果,舉樂。更相酬酢,致賀語,皆插鵝毛于首以為樂。賜從人酒,遍散其毛。弋獵網鉤,春盡乃還。
       夏捺缽:
       無常所,多在吐兒山。道宗每歲先幸黑山,拜聖宗、興宗陵,賞金蓮,乃幸子河避暑。吐兒山在黑山東北三百里,近饅頭山。黑山在慶州北十三里,上有池,池中有金蓮。子河在吐兒山東北三百里。懷州西山有清涼殿,亦為行幸避暑之所。四月中旬起牙帳,卜吉地為納涼所,五月末旬、六月上旬至。居五旬。與北、南臣僚議國事,暇日遊獵。七月中旬乃去。
       秋捺缽:
       曰伏虎林。七月中旬自納涼處起牙帳,入山射鹿及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嘗有虎據林,傷害居民畜牧。景宗領數騎獵焉,虎伏草際,戰慄不敢仰視,上舍之,因號伏虎林。每歲車駕至,皇族而下分布濼水側。伺夜將半,鹿飲鹽水,令獵人吹角效鹿鳴,既集而射之。謂之「舐鹼鹿」,又名「呼鹿」。
       冬捺缽:
       曰廣平淀。在永州東南三十里,本名白馬淀。東西二十餘里,南北十餘里。地甚坦夷,四望皆沙磧,木多榆柳。其地饒沙,冬月稍暖,牙帳多於此坐冬,與北、南大臣會議國事,時出校獵講武,兼受南宋及諸國禮貢。皇帝牙帳以槍為硬寨,用毛繩連繫。每槍下黑氈傘一,以庇衛士風雪。槍外小氈帳一層,每帳五人,各執兵仗為禁圍。南有省方殿,殿北約二里曰壽寧殿,皆木柱竹榱,以氈為蓋,彩繪韜柱,錦為壁衣,加緋繡額。又以黃布繡龍為地障,窻、槅皆以氈為之,傅以黃油絹。基高尺餘,兩廂廊廡亦以氈蓋,無門戶。省方殿北有鹿皮帳,帳次北有八方公用殿。壽寧殿北有長春帳,衛以硬寨。宮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輪番千人祗直。禁圍外卓槍為寨,夜則拔槍移卓御寢帳。周圍拒馬,外設鋪,傳鈴宿衛。
       每歲四時,周而復始。
       皇帝四時巡守,契丹大小內外臣僚并應役次人,及漢人宣徽院所管百司皆從。漢人樞密院、中書省唯摘宰相一員,樞密院都副承旨二員,令史十人,中書令史一人,御史臺、大理寺選摘一人扈從。每歲正月上旬,車駕啟行。宰相以下,還於中京居守,行遣漢人一切公事。除拜官僚,止行堂帖權差,俟會議行在所,取旨、出給誥敕。文官縣令、錄事以下更不奏聞,聽中書銓選;武官須奏聞。
       五月,納涼行在所,南、北臣僚會議。十月,坐冬行在所,亦如之。
       部族上
       部落曰部,氏族曰族。契丹故俗,分地而居,合族而處。有族而部者,五院、六院之類是也;有部而族者,奚王、室韋之類是也;有部而不族者,特里特勉、稍瓦、曷朮之類是也;有族而不部者,遙輦九帳、皇族三父房是也。
       奇首八部為高麗、蠕蠕所侵,僅以萬口附于元魏。生聚未幾,北齊見侵,掠男女十萬餘口。繼為突厥所逼,寄處高麗,不過萬家。部落离散,非復古八部矣。別部有臣附突厥者,內附於隋者,依紇臣水而居。部落漸衆,分為十部,有地遼西五百餘里。唐世大賀氏仍為八部,而松漠、玄州別出,亦十部也。遙輦氏承萬榮、可突于散敗之餘,更為八部;然遙輦、迭剌別出,又十部也。阻午可汗析為二十部,契丹始大。至于遼太祖,析九帳、三房之族,更列二十部。聖宗之世,分置十有六,增置十有八,并舊為五十四部;內有拔里、乙室已國舅族,外有附庸十部,盛矣!
       其氏族可知者,略具皇族、外戚二表。餘五院、六院、乙室部止見益古、撒里本,涅剌、烏古部止見撒里卜、涅勒,突呂不、突舉部止見塔古里、航斡,皆兄弟也。奚王府部時瑟、哲里,則臣主也。品部有拏女,楮特部有洼。其餘世系名字,皆漫無所考矣。
       舊志曰:「契丹之初,草居野次,靡有定所。至涅里始制部族,各有分地。太祖之興,以迭剌部強熾,析為五院、六院。奚六部以下,多因俘降而置。勝兵甲者即著軍籍,分隸諸路詳穩、統軍、招討司。番居內地者,歲時田牧平莽間。邊防糾戶,生生之資,仰給畜牧,績毛飲湩,以為衣食。各安舊風,狃習勞事,不見紛華異物而遷。故家給人足,戎備整完。卒之虎視四方,強朝弱附,東踰蟠木,西越流沙,莫不率服。部族實為之爪牙云。」
       古八部:
       悉萬丹部。
       何大何部。
       伏弗郁部。
       羽陵部。
       日連部。
       匹絜部。
       黎部。
       吐六于部。
       契丹之先,曰奇首可汗,生八子。其後族屬漸盛,分為八部,居松漠之間。今永州木葉山有契丹始祖廟,奇首可汗、可敦併八子像在焉。潢河之西,土河之北,奇首可汗故壤也。
       隋契丹十部:
       元魏末,莫弗賀勿于畏高麗、蠕蠕侵逼,率車三千乘、衆萬口內附,乃去奇首可汗故壤,居白狼水東。北齊文宣帝自平州三道來侵,虜男女十餘萬口,分置諸州。又為突厥所逼,以萬家寄處高麗境內。隋開皇四年,諸莫弗賀悉衆款塞,聽居白狼故地。又別部寄處高麗者曰出伏等,率衆內附,詔置獨奚那頡之北。又別部臣附突厥者四千餘戶來降,詔給糧遣還,固辭不去,部落漸衆,徙逐水草,依紇臣水而居。在遼西正北二百里,其地東西亙五百里,南北三百里。分為十部,逸其名。
       唐大賀氏八部:
       達稽部,峭落州。
       紇便部,彈汗州。
       獨活部,無逢州。
       芬問部,羽陵州。
       突便部,日連州。
       芮奚部,徒河州。
       墜斤部,萬丹州。
       伏部,州二:匹黎、赤山。
       唐太宗置玄州,以契丹大帥據曲為刺史。又置松漠都督府,以窟哥為都督,分八部,并玄州為十州。則十部在其中矣。
       遙輦氏八部:
       旦利皆部。
       乙室活部。
       實活部。
       納尾部。
       頻沒部。
       納會雞部。
       集解部。
       奚嗢部。
       當唐開元、天寶間,大賀氏既微,遼始祖涅里立迪輦祖里為阻午可汗。時契丹因萬榮之敗,部落凋散,即故有族衆分為八部。涅里所統迭剌部自為別部,不與其列。并遙輦、迭剌亦十部也。
       遙輦阻午可汗二十部:
       耶律七部。
       審密五部。
       八部。
       涅里相阻午可汗,分三耶律為七,二審密為五,并前八部為二十部。三耶律:一曰大賀,二曰遙輦,三曰世里,即皇族也。二審密:一曰乙室已,二曰拔里,即國舅也。其分部皆未詳;可知者曰迭剌,曰乙室,曰品,曰楮特,曰烏隗,曰突呂不,曰捏剌,曰突舉,又有右大部、左大部,凡十,逸其二。大賀、遙輦析為,而世里合為一,茲所以迭剌部終遙輦之世,強不可制云。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上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下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上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下
卷五 本紀第五 世宗
卷六 本紀第六 穆宗上
卷七 本紀第七 穆宗下
卷八 本紀第八 景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聖宗一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聖宗三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聖宗四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聖宗五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聖宗六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聖宗七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聖宗八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興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道宗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道宗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道宗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道宗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道宗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卷三十一 志第一 營衛志上
卷三十二 志第二 營衛志中
卷三十三 志第三 營衛志下
卷三十四 志第四 兵衛志上
卷三十五 志第五 兵衛志中
卷三十六 志第六 兵衛志下
卷三十七 志第七 地理志一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卷三十九 志第九 地理志三
卷四十 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卷四十二 志第十二 曆象志上
卷四十三 志第十三 曆象志中
卷四十四 志第十四 曆象志下
卷四十五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卷四十六 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卷四十七 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卷四十九 志第十八 禮志一
卷五十 志第十九 禮志二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三、四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二 禮志六
卷五十四 志第二十三 樂志
卷五十五 志第二十四 儀衛志一
卷五十六 志第二十五 儀衛志二
卷五十七 志第二十六 儀衛志三
卷五十八 志第二十七 儀衛志四
卷五十九 志第二十八 食貨志上
卷六十 志第二十九 食貨志下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一 刑法志下
卷六十三 表第一 世表
卷六十四 表第二 皇子表
卷六十五 表第三 公主表
卷六十六 表第四 皇族表
卷六十七 表第五 外戚表
卷六十八 表第六 遊幸表
卷六十九 表第七 部族表
卷七十 表第八 屬國表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 宗室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張儉 邢抱朴 馬得臣 蕭朴 耶律八哥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一 耶律室魯 王繼忠 蕭孝忠 陳昭袞 蕭合卓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十三 耶律休哥 耶律斜軫 耶律奚低 耶律學古
卷八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七 蕭孝穆 蕭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0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0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0三 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卷一百0四 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卷一百0五 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卷一百0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卷一百0七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卷一百0八 列傳第三十八 方技
卷一百0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 姦臣上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姦臣下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逆臣上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卷一百一十六 國語解
附錄 修三史詔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