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遼史(繁體版)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作者:元 · 脫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復屬冀州。周職方,正北曰并州。戰國屬趙,武靈王始置雲中郡。秦屬代王國,後為平城縣。魏屬新興郡。晉仍屬雁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於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怛州。高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鎮,今謂之東城,尋復恒州。周復恒安鎮,改朔州。隋仍為鎮。唐武德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移雲中定襄縣於此。永淳元年默啜為民患,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置雲州。天寶元年改雲中郡。乾元元年曰雲州。乾符三年,大同軍節度使李國昌子克用為雲中守捉使,殺防禦使,據州以聞。僖宗赦克用,以國昌為大同軍防禦使,不受命。廣明元年,李琢攻國昌,國昌兵敗,與克用奔北地。黃巢入京師,詔發代北軍,尋赦國昌,使討賊。克用率三萬五千騎而南,收京師,功第一,國昌封隴西郡王。國昌卒,克用取雲州。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詞厚禮,與太祖會于雲州之東城,謀大舉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勗滅梁,是為唐莊宗。同光三年,復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晉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大同來屬,因建西京。
       敵樓、棚櫓具。廣袤二十里。門,東曰迎春,南曰朝陽,西曰定西,北曰拱極。元魏宮垣占城之北面,雙闕尚在。遼既建都,用為重地,非親王不得主之。清寧八年建華嚴寺,奉安諸帝石像、銅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門之東曰大同府,北門之西曰大同驛。初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
       統州二、縣七:
       大同縣。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雲中縣置。戶一萬。
       雲中縣。趙置。沿革與京府同。戶一萬。
       天成縣。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廣牧縣,唐武德五年置定襄縣,遼析雲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戶五千。
       長青縣。本白登臺地。冒頓單于縱精騎三十餘萬圍漢高帝於白登七日,即此。遼始置縣。有青陂。梁元帝橫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東北一百一十里。戶四千。
       奉義縣。本漢陶林縣地。後唐武皇與太祖會此。遼析雲中置。戶三千。
       懷仁縣。本漢沙南縣。元魏葛榮亂,縣廢。隋開皇二年移雲內于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改屬定襄郡。隋末陷突厥。李克用敗赫連鐸,駐兵於此。遼改懷仁。在京南六十里。戶三千。
       懷安縣。本漢夷輿縣地。歷魏至隋,為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為懷荒鎮。高勳鎮燕,奏分歸化州文德縣置。初隸奉聖州,後來屬。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弘州,博寧軍,下,刺史。東魏靜帝置北靈丘縣。唐初地陷突厥,開元中置橫野軍安邊縣,天寶亂廢,後為襄陰村。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之,乃於此置弘州,初軍曰永寧。有桑乾河、白道泉、白登山,亦曰火燒山,有火井。統縣二:
       永寧縣。戶一萬。
       順聖縣。本魏安塞軍,五代兵廢。高勳鎮幽州,奏景宗分永興縣置。初隸奉聖州。在州西北二百八十里。戶三千。
       德州,下,刺史。唐會昌中以西德店置德州。開泰八年以漢戶復置。有步落泉、金河山、野狐嶺、白道阪。縣一:
       宣德縣。本漢桐過縣地,屬雲中郡,後隸定襄郡,漢末廢。高齊置紫阿鎮。唐會昌中置縣。戶三千。
       豐州,天德軍,節度使。秦為上郡北境,漢屬五原郡。地磧鹵,少田疇。自晉永嘉之亂,屬赫連勃勃。後周置永豐鎮。隋開皇中升永豐縣,改豐州。大業七年為五原郡。義寧元年太守張遜奏改歸順郡。唐武德元年為豐州總管府。六年省,遷民於白馬縣,遂廢。貞觀四年分靈州境,置豐州都督府,領蕃戶。天寶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復豐州,後入回鶻。會昌中克之,後唐改天德軍。太祖神冊五年攻下,更名應天軍,復為州。有大鹽濼、九十九泉、沒越濼、古磧口、青塚--即王昭君墓。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富民縣。本漢臨戎縣,遼改今名。戶一千二百。
       振武縣。本漢定襄郡盛樂縣。背負陰山,前帶黃河。元魏嘗都盛樂,即此。唐武德四年克突厥,建雲中都督府。麟德三年改單于大都督府。聖曆元年又改安北都督。開元七年割隸東受降城。八年置振武軍節度使。會昌五年為安北都護府。後唐莊宗以兄嗣本為振武節度使。太祖神冊元年,伐吐渾還,攻之,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後更為縣。
       雲內州,開遠軍,下,節度。本中受降城地。遼初置代北雲朔招討司,改雲內州。清寧初升。有威塞軍、古可敦城、大同川、天安軍、永濟柵、安樂戍、拂雲堆。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柔服縣。
       寧人縣。
       天德軍,本中受降城。唐開元中廢橫塞軍,置天安軍於大同川。乾元中改天德軍,移永濟柵,今治是也。太祖平党項,遂破天德,盡掠吏民以東。後置招討司,漸成井邑,乃以國族為天德軍節度使。有黃河、黑山峪、廬城、威塞軍、秦長城、唐長城;又有牟那山,鉗耳觜城在其北。
       寧邊州,鎮西軍,下,刺史。本唐隆鎮,遼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
       奉聖州,武定軍,上,節度。本唐新州。後唐置團練使,總山後八軍,莊宗以弟存矩為之。軍亂,殺存矩于祁州,擁大將盧文進亡歸。太祖克新州,莊宗遣李嗣源復取之。同光二年升威塞軍。石晉高祖割獻,太宗改升。有兩河會、溫泉、龍門山、涿鹿山。東南至南京三百里,西北至西京四百四十里。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三、縣四:
       永興縣。本漢涿鹿縣地。黃帝與蚩尤戰于此。戶八千。
       礬山縣。本漢軍都縣。山出白綠礬,故名。有礬山、桑乾河。在州南六十里。戶三千。
       龍門縣。有龍門山,石壁對峙,高數百尺,望之若門。徼外諸河及沙漠潦水,皆於此趣海。雨則俄頃水踰十仞,晴則清淺可涉,實塞北控扼之衝要也。在州東北二百八十里。戶四千。
       望雲縣。本望雲川地。景宗於此建潛邸,因而成井肆。穆宗崩,景宗入紹國統,號御莊。後置望雲縣,直隸彰愍宮,附庸于此。在州東北二百六十里。戶一千。
       歸化州,雄武軍,上,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德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晉高祖割獻于遼,改今名。有桑乾河;會河川;愛陽川;炭山,又謂之陘頭,有涼殿,承天皇后納涼於此,山東北三十里有新涼殿,景宗納涼於此,唯松棚數陘而已;斷雲嶺,極高峻,故名。州西北至西京四百五十里。統縣一:
       文德縣。本漢女祁縣地。元魏置。戶一萬。
       可汗州,清平軍,下,刺史。本漢潘縣,元魏廢。北齊置北燕郡,改懷戎縣。隋廢郡,屬涿郡。唐武德中復置北燕州,縣仍舊。貞觀八年改媯州。五代時,奚王去諸以數千帳徙媯州,自別為西奚,號可汗州;太祖因之。有媯泉在城中,相傳舜嬪二女於此。又有溫泉、版泉、磨笄山、雞鳴山、喬山、歷山。統縣一:
       懷來縣。本懷戎縣,太祖改。戶三千。
       儒州,縉陽軍,中,刺史。唐置。後唐同光二年隸新州。太宗改奉聖州,仍屬。有南溪河、沽河、宋王峪、桃峪口。統縣一:
       縉山縣。本漢廣寧縣地。唐天寶中割媯川縣置。戶五千。
       蔚州,忠順軍,上,節度。周職方,并州川曰漚夷,在州境飛狐縣。趙襄子滅代;武靈王置代郡;項羽徙趙歇為代王;歇還趙,立陳餘王代;漢韓信斬餘,復置代郡;文帝初封代;皆此地。周宣帝始置蔚州,隋開皇中廢。唐武德四年復置。至德二年改興唐縣。乾元元年仍舊。大中後,朱邪執宜為刺史,有功,賜姓名李國昌。子克用乞為留後,僖宗不許。廣明初,攻敗國昌,代北無備,太祖來攻,克之,俘掠居民而去。石晉獻地,升忠順軍,後更武安軍。統和四年入宋,尋復之,降刺史,隸奉聖州,升觀察,復忠順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縣五:
       靈仙縣。唐置興唐縣,梁改隆化縣,後唐同光初復置,晉改今名。戶二萬。
       定安縣。本漢東安陽縣地,久廢。後唐太祖伐劉仁恭,次蔚州,晨霧晦冥,占,不利深入,會雷電大作,燕軍解去,即此。遼置定安縣。西北至州六十里。戶一萬。
       飛狐縣。後周大象二年置廣昌縣于五龍城,即此。隋仁壽元年改名飛狐。相傳有狐於紫荊嶺食五粒松子,成飛仙,故云。西北至州一百四十里。戶五千。
       靈丘縣。漢置。後漢省。東魏復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中罷郡來屬。大業初改隸代州。唐武德六年仍舊。東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戶三千。
       廣陵縣。本漢延陵縣。隋唐為鎮州。後唐同光初分興唐縣置。石晉割屬遼。東南至州四十里。戶三千。
       應州,彰國軍,上,節度。唐武德中置金城縣,後改應州。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隸焉。遼因之。北龍首山,南雁門。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縣三。
       金城縣。本漢陰館縣地,漢末廢為陰館城。隋大業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縣,遼因之。戶八千。
       渾源縣。唐置。有渾源川。在州東南一百五十里。戶五千。
       河陰縣。本漢陰館縣地。初隸朔州,清寧中來屬。戶三千。
       朔州,順義軍,下,節度。本漢馬邑縣地。元魏孝文帝始置朔州,在今州北三百八十里定襄故城。葛榮亂,廢。高齊天保六年復置,在今州南四十七里新城。八年徙馬邑,即今城。武成帝置北道行臺。周武帝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馬邑郡。唐武德四年復朔州。遼升順義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統州一、縣三。
       鄯陽縣。本漢定襄縣地。建安中置新興郡。元魏置桑乾郡。高齊置招遠縣,郡仍舊。隋開皇三年罷郡,隸朔州。大業元年初名鄯陽縣,遼因之。戶四千。
       寧遠縣。齊天保六年,於朔州西置招遠縣。唐乾元元年改今名,遼因之。有寧遠鎮。東至朔州八十里。戶二千。
       馬邑縣。漢置,屬雁門郡。唐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馬邑縣。南至朔州四十里。戶三千。
       武州,宣威軍,下,刺史。趙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後唐改毅州。重熙九年復武州,號宣威軍。統縣一:
       神武縣。魏置。晉改新城。後唐太祖生神武川之新城,即此。初隸朔州,後置州,併寧遠為一縣來屬。戶五千。
       東勝州,武興軍,下,刺史。隋開皇七年置勝州。大業五年改榆林郡。唐貞觀五年於南河地置決勝州,故謂此為東勝州。天寶七年又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太祖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東,州廢。晉割代北來獻,復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統縣二:
       榆林縣。
       河濱縣。
       金肅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戶,防秋軍一千實之。屬西南面招討司。
       河清軍。西夏歸遼,開直路以趨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號河清軍。徙民五百戶,防秋兵一千人實之。屬西南面招討司。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太祖上
卷二 本紀第二 太祖下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上
卷四 本紀第四 太宗下
卷五 本紀第五 世宗
卷六 本紀第六 穆宗上
卷七 本紀第七 穆宗下
卷八 本紀第八 景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景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聖宗一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聖宗二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聖宗三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聖宗四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聖宗五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聖宗六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聖宗七
卷十七 本紀第十七 聖宗八
卷十八 本紀第十八 興宗一
卷十九 本紀第十九 興宗二
卷二十 本紀第二十 興宗三
卷二十一 本紀第二十一 道宗一
卷二十二 本紀第二十二 道宗二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 道宗三
卷二十四 本紀第二十四 道宗四
卷二十五 本紀第二十五 道宗五
卷二十六 本紀第二十六 道宗六
卷二十七 本紀第二十七 天祚皇帝一
卷二十八 本紀第二十八 天祚皇帝二
卷二十九 本紀第二十九 天祚皇帝三
卷三十 本紀第三十 天祚皇帝四
卷三十一 志第一 營衛志上
卷三十二 志第二 營衛志中
卷三十三 志第三 營衛志下
卷三十四 志第四 兵衛志上
卷三十五 志第五 兵衛志中
卷三十六 志第六 兵衛志下
卷三十七 志第七 地理志一
卷三十八 志第八 地理志二
卷三十九 志第九 地理志三
卷四十 志第十 地理志四
卷四十一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卷四十二 志第十二 曆象志上
卷四十三 志第十三 曆象志中
卷四十四 志第十四 曆象志下
卷四十五 志第十五 百官志一
卷四十六 志第十六 百官志二
卷四十七 志第十七上 百官志三
卷四十八 志第十七下 百官志四
卷四十九 志第十八 禮志一
卷五十 志第十九 禮志二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三、四
卷五十一 志第二十 禮志五
卷五十三 志第二十二 禮志六
卷五十四 志第二十三 樂志
卷五十五 志第二十四 儀衛志一
卷五十六 志第二十五 儀衛志二
卷五十七 志第二十六 儀衛志三
卷五十八 志第二十七 儀衛志四
卷五十九 志第二十八 食貨志上
卷六十 志第二十九 食貨志下
卷六十一 志第三十 刑法志上
卷六十二 志第三十一 刑法志下
卷六十三 表第一 世表
卷六十四 表第二 皇子表
卷六十五 表第三 公主表
卷六十六 表第四 皇族表
卷六十七 表第五 外戚表
卷六十八 表第六 遊幸表
卷六十九 表第七 部族表
卷七十 表第八 屬國表
卷七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 宗室
卷七十三 列傳第三
卷七十四 列傳第四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五
卷七十六 列傳第六
卷七十七 列傳第七
卷七十八 列傳第八
卷七十九 列傳第九
卷八十 列傳第十 張儉 邢抱朴 馬得臣 蕭朴 耶律八哥
卷八十一 列傳第十一 耶律室魯 王繼忠 蕭孝忠 陳昭袞 蕭合卓
卷八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十三 耶律休哥 耶律斜軫 耶律奚低 耶律學古
卷八十四 列傳第十四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七 蕭孝穆 蕭蒲奴 耶律蒲古 夏行美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二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0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0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一百0三 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上
卷一百0四 列傳第三十四 文學下
卷一百0五 列傳第三十五 能吏
卷一百0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卓行
卷一百0七 列傳第三十七 列女
卷一百0八 列傳第三十八 方技
卷一百0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四十 姦臣上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姦臣下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逆臣上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逆臣中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逆臣下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二國外記
卷一百一十六 國語解
附錄 修三史詔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