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南齊書(繁體版)
卷三十 列傳第十一
作者:南朝梁 · 蕭子顯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薛淵 戴僧靜 桓康尹略 焦度 曹虎
       薛淵,河東汾陰人也。宋徐州刺史安都從子。本名道淵,避太祖偏諱改。安都以彭城降虜,親族皆入北。太祖鎮淮陰,淵遁來南,委身自結。果幹有氣力。太祖使領部曲,備衞帳內,從征伐。元徽末,以勳官至輔國將軍,右軍將軍,驍騎將軍、軍主,封竟陵侯。
       沈攸之難起,太祖入朝堂,豫章王嶷代守東府,使淵領軍屯司徒左府,分備京邑。袁粲據石頭,豫章王嶷夜登西門遙呼淵,淵驚起,率軍赴難,先至石頭焚門攻戰。事平,明旦衆軍還集杜姥宅,街路皆滿,宮門不開,太祖登南掖門樓處分衆軍各還本頓,至食後,城門開,淵方得入見太祖,且喜且泣。太祖即位,增邑為二千五百戶。除淮陵太守,加寧朔將軍,驍騎將軍如故。尋為直閤將軍,冠軍將軍。仍轉太子左率。
       虜遣偽將薛道摽寇壽春,太祖以道摽淵之親近,敕齊郡太守劉懷慰曰:「聞道摽分明來,其兒婦竝在都,與諸弟無復同生者,凡此類,無為不多方誤之,縱不全信,足使犲狼疑惑。」令為淵書與道摽示購之之意,虜得書,果追道摽,遣他將代之。
       世祖即位,遷左衞將軍。初,淵南奔,母索氏不得自拔,改嫁長安楊氏,淵私遣購贖,梁州刺史崔慧景報淵云:「索在界首,遣信拘引,已得拔難。」淵表求解職至界上迎之,見許。改授散騎常侍、征虜將軍。淵母南歸事竟無實。永明元年,淵上表解職送貂蟬。詔曰:「遠隔殊方,聲問難審。淵憂迫之深,固辭朝列。昔東關舊典,猶通婚宦;況母出有差,音息時至,依附前例,不容申許。便可斷表,速還章服。」淵以贖母既不得,又表陳解職,詔不許。後虜使至,上為淵致與母書。車駕幸安樂寺,淵從駕乘虜橋,先是敕羌虜橋不得入仗,為有司所奏,免官,見原。四年,出為持節、督徐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將軍如故。明年,遷右軍司馬,將軍如故,轉大司馬,濟陽太守,將軍如故。七年,為給事中、右衞將軍,以疾解職。歸家,不能乘車,去車脚,使人轝之而去,為有司所糾,見原。
       八年,為右將軍、大司馬,領軍討巴東王子響。子響軍主劉超之被捕急,以眠褥雜物十餘種賂淵自逃,淵匿之軍中,為有司所奏,詔原。十年,為散騎常侍,將軍如故。世祖崩,朝廷慮虜南寇,假淵節,軍主、本官如故。尋加驍騎將軍,假節、本官如故。隆昌元年,出為持節、督司州軍事、司州刺史,右將軍如故。延興元年,進號平北將軍,未拜,卒。明帝即位,方有詔賻錢五萬,布五百匹,尅日舉哀。
       戴僧靜,會稽永興人也。祖飾,宋景平中,與富陽孫法先謀亂伏法,家口徙青州。僧靜少有膽力,便弓馬。事刺史沈文秀,俱沒虜。後將家屬叛還淮陰,太祖撫畜之,常在左右。僧靜於都載錦出,為歐陽戍所得,繫兖州獄,太祖遣薛淵餉僧靜酒食,以刀子置魚腹中。僧靜與獄吏飲酒,既醉,以刀刻械,手自折鏁,發屋而出。歸,太祖匿之齋內,以其家貧,年給穀千斛。虜圍角城,遣僧靜戰盪,數捷,補帳內軍主。隨還京師,勳階至積射將軍、羽林監。
       沈攸之事起,太祖入朝堂,僧靜為軍主,從袁粲據石頭。太祖遣僧靜將腹心先至石頭,時蘇烈據倉城,僧靜射書與烈,夜縋入城。粲登城西南門,列燭火處分,臺軍至,射之,火乃滅,回登東門。其黨輔國將軍孫曇瓘驍勇善戰,每盪一合,輒大殺傷,官軍死者百餘人。軍主王天生殊死拒戰,故得相持。自亥至丑,有流星赤色照地墜城中,僧靜率力攻倉門,身先士卒,衆潰,僧靜手斬粲,於是外軍燒門入。初,粲大明中與蕭惠開、周朗同車行,逢大桁開,駐車共語。惠開取鏡自照曰:「元年可仕。」朗執鏡良久曰:「視死如歸。」粲最後曰:「當至三公而不終也。」僧靜以功除前軍將軍,寧朔將軍。將士戰亡者,太祖為歛祭焉。
       昇明二年,除游擊將軍。沈攸之平,論封諸將,以僧靜為興平縣侯,邑千戶。太祖即位,增邑千二百戶。除南濟陰太守,本官如故。除輔國將軍,改封建昌。建元二年,遷驍騎將軍,加員外常侍,轉太子左衞率。
       世祖踐阼,出為持節、督徐州諸軍事、冠軍將軍、北徐州刺史。買牛給貧民令耕種,甚得荒情。遷給事中、太子右率。尋加通直常侍。永明五年,隷護軍陳顯達,討荒賊桓天生於比陽。僧靜與平西司馬韓孟度、華山太守康元隆前進,未至比陽四十里,頓深橋。天生引虜步騎十萬奄至,僧靜合戰大破之,殺獲萬計。天生退還比陽,僧靜進圍之。天生軍出城外,僧靜又擊破之,天生閉門不復出,僧靜力疲乃退。除征虜將軍、南中郎司馬、淮南太守。
       八年,巴東王子響殺僚佐,世祖召僧靜使領軍向江陵,僧靜面啟上曰:「巴東王年少,長史捉之太急,忿不思難故耳。天子兒過誤殺人,有何大罪。官忽遣軍西上,人情惶懼,無所不至,僧靜不敢奉敕。」上不荅而心善之。
       徙為廬陵王中軍司馬、高平太守,將軍如故。九年,卒。詔曰:「僧靜志懷貞果,誠著艱難。剋殄西墉,勳彰運始。奄致殞喪,惻愴傷懷。賻錢五萬,布百匹。謚壯侯。」
       僧靜同郡餘姚人陳胤叔,本名承叔,避宣帝諱改。彊辯果捷,便刀楯。初為左夾轂隊將。泰始初,隨太祖東討,遂歸身隨從征伐,小心慎事,以功見賞。封當陽縣子。官至太子左率。啟世祖以鍜箭𨭺用鐵多,不如鑄作。東冶令張候伯以鑄𨭺鈍,不合用,事不行。永明三年,卒。
       桓康,北蘭陵承人也。勇果驍悍。宋大明中,隨太祖為軍容。從世祖在贛縣。泰始初,世祖起義,為郡所縶,衆皆散。康裝檐,一頭貯穆后,一頭貯文惠太子及竟陵王子良,自負置山中。與門客蕭欣祖、楊瑑之、皐分喜、潛三奴、向思奴四十餘人相結,破郡獄出世祖。郡追兵急,康等死戰破之。隨世祖起義,摧堅陷陣,膂力絕人,所經村邑,恣行暴害。江南人畏之,以其名怖小兒,畫其形以辟瘧,無不立愈。見擢為世祖冠軍府參軍,除殿中將軍,武騎常侍,出補襄賁令。桂陽事起,康弃縣還都就太祖,會事平,除員外郎。
       元徽五年七月六日夜,少帝微行至領軍府,帝左右人曰:「一府人皆眠,何不緣牆入。」帝曰:「我今夕欲一處作適,待明日夜。」康與太祖所養健兒盧荒、向黑於門間聽得其語。明夕,王敬則將帝首至,扣門,康謂是變,與荒、黑曉下,拔白欲出。仍隨入宮。太祖鎮東府,除康武陵王中兵、寧朔將軍,帶蘭陵太守,常衞左右。
       太祖誅黃回,回時將為南兖州,部曲數千,遣收,恐為亂。召入東府,停外齋,使康將數十人數回罪,然後殺之。回初與屯騎校尉王宜與同石頭之謀,太祖隱其事,猶以重兵付回而配以腹心。宜與拳捷,善舞刀楯,回嘗使十餘人以水交灑,不能著。既慮宜與反己,乃先撤其軍將,宜與不與,回發怒不從處分,擅斬之。諸將因此白太祖,以回握彊兵,必遂反覆。康請獨往刺之,太祖曰:「卿等何疑,其使無能為也。」及回被召上車,愛妾見赤光冠其頭至足,苦捉留,回不肯止。時人為之語曰:「欲侜張,問桓康。」
       除後軍將軍,直閤將軍,南濮陽太守,寧朔如故。建元元年,封吳平縣伯,五百戶。轉輔國將軍,左軍將軍,游擊將軍,太守如故。太祖謂康曰:「卿隨我日久,未得方伯,亦當未解我意,政欲與卿先共滅虜耳。」虜動,遣康行,假節。尋進冠軍將軍。三年春,於淮陽與虜戰,大破之,進兵攻陷虜樊諧城。太祖喜,敕康迎淮北義民,不剋。明年,以康為持節、督青冀二州東徐之東莞琅邪二郡朐山戍北徐之東海漣口戍諸軍事、青冀二州刺史,冠軍如故。世祖即位,轉驍騎將軍,復前軍郡。其年,卒。詔曰:「康昔預南勳,義兼常懷,倍深惻愴。凶事所須,厚加料理。」年五十七。
       淮南人尹略,少伏事太祖,晚習騎射,以便捷見使為將。昇明中,為虎賁中郎、越騎校尉。建元初,封平固男,三百戶。永明八年,為游擊將軍,討巴東王子響,見害。贈輔國將軍、梁州剌史。
       焦度字文續,南安氐人也。祖文珪,避難至襄陽,宋元嘉中,僑立天水郡略陽縣,乃屬焉。度以歸國,補北館客。孝武初,青州刺史顏師伯出鎮,臺差度領幢主送之。索虜寇青州,師伯遣度領軍與虜戰於沙溝杜梁,度身破陣,大捷。師伯板為己輔國府參軍。虜遣清水公拾賁敕文寇清口,度又領軍救援,刺虜騎將豹皮公墮馬,獲其具裝鎧矟,手殺數十人。
       師伯啟孝武稱度氣力弓馬竝絕人,帝召還充左右。見度身形黑壯,謂師伯曰:「真健物也。」除西陽王撫軍長兼行參軍,補晉安王子勛夾轂隊主,隨鎮江州。子勛起兵,以度為龍驤將軍,領三千人為前鋒,屯赭圻。每與臺軍戰,常自排突,所向無不勝。事敗,逃宮亭湖中為寇賊。朝廷聞其勇,甚憂患之,使江州刺史王景文誘降度等,將部曲出首,景文以為己鎮南參軍,尋領中直兵,厚待之。隨景文還都,常在府州內。景文被害夕,度大怒,勸景文拒命,景文不從。明帝不知也。
       以度武勇,補晉熙王燮防閤,除征虜鎧曹行參軍,隨鎮夏口。武陵王贊代燮為郢州,度仍留鎮,為贊前軍。沈攸之事起,轉度中直兵,加寧朔將軍、軍主。太祖又遣使假度輔國將軍、屯騎校尉。攸之大衆至夏口,將直下都,留偏兵守郢城而已。度於城樓上肆言罵辱攸之,至自發露形體穢辱之,故攸之怒,改計攻城。度親力戰,攸之衆蒙楯將登,度令投以穢器,賊衆不能冒,至今呼此樓為「焦度樓」。事寧,度功居多,轉後軍將軍,封東昌縣子,東宮直閤將軍。
       為人朴澀,欲就太祖求州,比及見,意色甚變,竟不得一語。太祖以其不閑民事,竟不用。建元四年,乃除淮陵太守,本官如故。度見朝廷貴戚,說郢城事,宣露如初。好飲酒,醉輒暴怒。上常使人節之。年雖老,而氣力如故。尋除游擊將軍。永明元年,卒,年六十一。贈輔國將軍、梁秦二州刺史。子世榮,永明中為巴東王防閤。子響事,世榮避奔雍州,世祖嘉之,以為始興中兵參軍。
       曹虎字士威,下邳下邳人也,本名虎頭。宋明帝末,為直廂。桂陽賊起,隨太祖出新亭壘出戰,先斬一級持還,由是識太祖。太祖為領軍,虎訴勳,補防殿隊主,直西齋。蒼梧廢明日,虎欲出外避難,遇太祖在東中華門,問虎何之?虎因曰:「故欲仰覔明公耳。」仍留直衞。
       太祖鎮東府,以虎與戴僧靜各領白直三百人。累至屯騎校尉,帶南城令。豫平石頭,封羅江縣男,除前軍將軍。上受禪,增邑為四百戶。直閤將軍,領細仗主。尋除寧朔將軍、東莞太守。建元元年冬,虎啟乞度封侯官,尚書奏侯官戶數殷廣,乃改封監利縣。二年,除游擊將軍,本官如故。及彭、沛義民起,遣虎領六千人入渦。沈攸之橫吹一部,京邑之絕,虎啟以自隨。義民久不至,虎乃攻虜別營破之。將士貪取俘執,反為虜所敗,死亡二千人。
       世祖即位,除員外常侍,遷南中郎司馬,加寧朔將軍、南新蔡太守。永明元年,徙為安成王征虜司馬,餘官如故。明年,江州蠻動,敕虎領兵戍尋陽,板輔國將軍,伐蠻軍主。又領尋陽相。尋除游擊將軍,輔國、軍主如故。世祖以虎頭名鄙,敕改之。六年四月,荒賊桓天生復引虜出據隔城,遣虎督數軍討之。虎令輔國將軍朱公恩領騎百匹及前行踏伏,值賊遊軍,因合戰破之。遂進至隔城。賊黨拒守,虎引兵圍柵,絕其走路,須臾,候騎還報虜援已至,尋而天生率馬步萬餘人迎戰,虎奮擊大敗之,獲二千餘人。明日,遂攻隔城,拔之,斬偽虎威將軍襄城太守帛烏祝,復殺二千餘人,賊弃平氏城退走。七年,遷冠軍將軍,驍騎如故。明年,遷太子左率,轉西陽王冠軍司馬、廣陵太守。上敕虎曰:「廣陵須心腹,非吾意可委者,不可得處此任。」隨郡王子隆代巴東王子響為荊州,備軍容西上,以虎為輔國將軍、鎮西司馬、南平內史。十一年,收雍州剌史王奐,敕領步騎數百,步道取襄陽。仍除持節、督梁南北秦沙四州諸軍事、西戎校尉、梁南秦二州刺史,將軍如故。尋進號征虜將軍。鬱林即位,進號前將軍。
       隆昌元年,遷督雍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隨郡軍事、冠軍將軍、雍州刺史。建武元年,進號右將軍。二年,進督為監,進號平北將軍,爵為侯,增邑三百戶。四年,虜寇沔北,虎聚軍襄陽,與南陽太守房伯玉不協,不急赴救,末乃移頓樊城。虜主元宏遺虎書曰:「皇帝謝偽雍州刺史:神運兆中,皇居闡洛。化總元天,方融八表。而南有未賔之吳,治為兩主之隔。幽顯含嗟,人靈雍泰。且漢北江邊,密爾乾縣,故先動鳳駕,整我神邑。卿進無陳平歸漢之智,退闕關羽殉節之忠,嬰閉窮城,憂頓長沔,機勇兩缺,何其嗟哉。朕比乃欲造卿,逼冗未果,且還新都,饗厥六戎,入彼春月,遲遲揚旆,善脩爾略,以俟義臨。」虎使人答書曰:「自金精失道,皇居徙縣,喬木空存,茂草方鬱。七狄交侵,五胡代起,顧瞻中原,每用弔焉。知弃皐蘭,隨水瀍澗,伊川之象,爰在茲日。古人有云:『匪宅是卜,而隣是卜。』樊漢無幸,咫尺殊風,折膠入塞,乘秋犯邊,親屬窮於斬殺,士女困於虔劉。與彼蠢左,共為脣齒,仁義弗聞,苛暴先露。乃復改易氈裘,妄自尊大。我皇開運,光宅區夏,而式亂逋逃,弃同即異。每欲出車鞠旅,以征不庭,所冀干戚兩階,叛命來格,遂復遊魂不戢,乾沒孔熾。孤總連率,任屬方邵,組甲十萬,雄戟千羣,以此戡難,何往不克。主上每矜率土,哀彼民黎,使不戰屈敵,兵無血刃。故部勒小戍,閉壁清野,抗威遵養,庶能懷音。若遂迷復,知進忘退,當金鉦戒路,雲旗北掃,長驅燕代,併羈名王,使少卿忽諸,頭曼不祀。兵交無遠,相為憫然。」
       永泰元年,遷給事中,右衞將軍,持節,隷都督陳顯達停襄陽伐虜。度支尚書崔慧景於鄧地大敗,虜追至沔北。元宏率十萬衆,從羽儀華蓋,圍樊城。虎閉門固守。虜去城數里立營頓,設氈屋,復再圍樊城,臨沔水,望襄陽岸乃去。虎遣軍主田安之等十餘軍出逐之,頗相傷殺。東昏即位,遷前將軍,鎮軍司馬。永元元年,始安王遙光反,虎領軍屯青溪中橋。事寧,轉散騎常侍、右衞將軍。
       虎形幹甚毅,善於誘納,日食荒客常數百人。晚節好貨賄,吝嗇,在雍州得見錢五千萬,伎女食醬菜,無重肴。每好風景,輒開庫拍張向之。帝疑虎舊將,兼利其財,新除未及拜,見殺。時年六十餘。和帝中興元年,追贈安北將軍、徐州刺史。
       史臣曰:解厄鴻門,資舞陽之氣;納降饗旅,仗虎侯之力。觀茲猛毅,藉以風威,未必投車挾輈,然後勝敵。故桓康之聲,所以震懾江蠡也。
       贊曰:薛辭親愛,歸身淮涘。戴類千秋,興言帝子。桓勇焦壯,爪牙之士。虎守西邊,功虧北鄙。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帝上
卷二 本紀第二 高帝下
卷三 本紀第三 武帝
卷四 本紀第四 鬱林王
卷五 本紀第五 海陵王
卷六 本紀第六 明帝
卷七 本紀第七 東昏侯
卷八 本紀第八 和帝
卷九 志第一 禮上
卷十 志第二 禮下
卷十一 志第三 樂
卷十二 志第四 天文上
卷十三 志第五 天文下
卷十四 志第六 州郡上
卷十五 志第七 州郡下
卷十六 志第八 百官
卷十七 志第九 輿服
卷十八 志第十 祥瑞
卷十九 志第十一 五行
卷二十 列傳第一 皇后
卷二十一 列傳第二 文惠太子
卷二十二 列傳第三 豫章文獻王
卷二十三 列傳第四
卷二十四 列傳第五
卷二十五 列傳第六
卷二十六 列傳第七
卷二十七 列傳第八 劉懷珍 李安民 王玄載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
卷三十 列傳第十一
卷三十一 列傳第十二
卷三十二 列傳第十三
卷三十三 列傳第十四
卷三十四 列傳第十五
卷三十五 列傳第十六
卷三十六 列傳第十七
卷三十七 列傳第十八
卷三十八 列傳第十九 蕭景先 蕭赤斧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
卷四十 列傳第二十一
卷四十一 列傳第二十二
卷四十二 列傳第二十三
卷四十三 列傳第二十四
卷四十四 列傳第二十五
卷四十五 列傳第二十六 宗室
卷四十六 列傳第二十七
卷四十七 列傳第二十八
卷四十八 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
卷五十 列傳第三十一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三十二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文學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十四 良政
卷五十四 列傳第三十五 高逸
卷五十五 列傳第三十六 孝義
卷五十六 列傳第三十七 幸臣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三十八 魏虜
卷五十八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