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元史
崔彧传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崔彧字文卿,小字拜帖木儿,弘州人。为人自负有才,刚直敢言,深受世祖的器重。至元十六年(1279),奉诏与牙纳木到江南访求阴阳占卜之人。第二年从江南回京,向朝廷报告使臣忽都带儿追索原宋朝的财货,烦扰百姓等情形。世祖尚不能判断其言之虚实,故未处理。
       十九年,任集贤侍读学士。彧对世祖说“:阿合马当权时,同朝官员都知他奸恶,但无一人提出要怎么办;阿合马被处死后,这些人又各自表示自己的清白,这是最大的欺骗。前已有令,凡阿合马所用之人统统革职,臣以为就是连守门的小卒也可不留。参知政事阿里,请求准许阿散承袭其父职。如果批准了他的请求,其害又说不完。陛下英明,洞察其奸,拒不允准。臣已陈奏其奸恶行为十余事,请召阿里来廷与他当面辩论。”世祖同意。
       不久,奉旨检阅枢密院文牍,于是由刑部尚书拜御史中丞。彧上书道“:御史台臣僚的职责关系到国家政事之得失,百姓之祸福,百官之邪正,虽王公将相也要纠察。近来有人说只有御史才能进谏,臣认为御史台的官员们都可进谏,这样才对国家有利。选用台察官,若由中书省进行,则必然有偏颇徇私之弊。御史应从本台选择,原来用汉人十六员,今用蒙古人十六员,相互参差巡察为好。”朝廷采纳这意见。
       二十年,又以刑部尚书之职上书,提出有关政事的十八条意见:一、广开言路,多选用正人,轮流值班作为朝廷喉舌,以避免结党和堵塞言路之患。二、阿合马专权,台臣不敢纠察其为非作歹,而等到他失败之后,便接二连三地随声附和,徒取讥笑。应选人任用,原阿合马所用的那班人,除蒙古人由皇上决定外,其余的人应当问罪。三、枢密院对军官的取舍、赏罚,原多听阿合马的意见。现在应该择有声望的人来主管枢密,这样才能号令明白赏罚得当。四、翰林院也曾为阿合马颂德。应广泛访求南北年老而有声望的儒生,从中选任翰林学士。五、在执法中应排除罪同而罚异,未伸张公论的不良倾向。六、王公子弟,幼未学习即任显官,他们如何能从政?希望有像左丞许衡这样的人在国子学中任教,则人才辈出。七、今《起居注》所写的不过是一些奏事的目录而已,应挑选蒙古人中之有声望、汉人中持重厚道的人担任其事,轮流值班,凡皇帝的一些重要言行都要记载下来,传于后世。八、各地方官府无法可依,故奸人得为所欲为,应制定律令,作为一代之法律。九、对于处理多余官员,若只裁撤一官或合并一衙门,不是长久之计。应参考廷臣们的意见,制定一持久的成规。十、官僚没有俸禄无以养廉,因此责罚他们爱财是苛求了。请对各路大小官员,有俸者量予增加,无俸者给予俸禄。然不取之于官,而取之于民。官吏有了俸禄,不至于再去剥削百姓,凡负担了官俸的百姓,不再增加他的赋税,这样百姓也乐意。十一、中原百姓流亡到江南以逃避繁重赋役者已有十五万户。离乡背井,流落他方,并非他们情愿如此,是繁重的赋役迫使他们不得不如此。请求特下诏书,号召百姓归乡复业,免除他们今后五年的租税和劳役,以及所欠债务,发还他们原来的产业。各地官吏任满的考核,以其所管辖户口的增减作为升降的依据。凡迁到江南不回来的百姓,与当地百姓一样服劳役。十二、凡丞相安童所升调的良臣,都被阿合马所排除,或散居于各地,或迁到远方,请将他们复职并加提拔。十三、没收奸党的财物,原本为国家所有,不可视为横财而滥用,应如实交国库储存,以备国家每年的财用。十四、上都(开平)是皇帝巡视才到,故设留守司。而大都不同于上都,是朝廷所在,阿合马也设留守司,是为了安置其党徒。现应把留守司改为总管府。十五、中书省右丞有二人,而左丞缺。应减去一右丞而补左丞一人。十六、在外行省不必设丞相、平章,只设左右丞以下官员,这样朝廷力量加重而免于内外力量均衡之弊。有人说不加重地方力量不足以镇压百姓的反抗,这是奸党的欺人之谈。十七、阿剌海牙在湖广掌握了军政大权,把其子侄亲戚都安置在要害位置,当地官吏有十之七八都属他的部属,其权威不在阿合马之下。应罢他的官职,进行清算,其党羽虽无违法乱纪行为,也应转调别的地方,不要让他久据湖广。十八、官吏的选拔与任命,不先考其贤与不贤,这是不应该的。自今以后,凡三品以上官员,必先引见皇帝,考其贤愚,然后授官。这份奏疏进呈后,世祖即命中书省先择其中立即可行者施行,其余与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商议后再付诸实行。
       崔彧又陈奏:“江南盗贼的兴起,凡二百余处,都是由于征发水手和造海船弄得民不聊生所激成的。因此,征讨日本的事应暂停止。另外,江西四省军需,应按百姓负担力所能及来征调,不要强迫他们交纳本地所不产的物品。凡向百姓购买,必须付与实际价钱。召募水手,应当本着自愿的原则。讨日本的事,等三二年后,那时百姓的生产得到恢复,我们军力加强了,再出兵东征也不算晚。”世祖认为崔彧的话不切实际“,如同射箭一样,拉弓的架势虽然可观,但发出的箭却未中目标”。彧又多次上书说:“昨中书省奉旨差遣官员丈量大都路各州县的土地,以便革除权贵们兼并之弊。为了丈量清楚,不得不把一般军民人户的土地也进行核实。调查牲畜的数目,初意不是要侵扰百姓。近来有一些流言,使百姓不安,恐怕会因此耽误了农业耕种。请旨令中书省切实注意。”“建议很多,谁是谁非,请中书省加以议论,择其可行者付诸实行,不可行者也要说清楚为什么不行。”“应停止在各路每年挑选未出嫁女子入宫的事。”“宋文思院以小口斛出纳官粮,无所隐瞒,这办法我朝也可实行。”这些意见都被采纳。
       至元二十一年,彧劾奏卢世荣,指出他不可以为相。这违反了皇帝旨意,被罢官。后复官,二十三年,加集贤大学士、中奉大夫、同佥枢密院事。不久,出任甘肃行省右丞。又召回朝拜中书右丞。他与中书平章政事麦术丁联名陈奏“:近来,桑哥当政四年,朝廷内外官员,很少不是花钱买来的,其同族兄弟,亲戚朋友,都授以要职,赠以良田,以欺骗皇上、剥削百姓为能事。应令中书、尚书两省严加考察,凡桑哥官员中有受贿赂的,也依法罢官,削职为民。”又奏“:桑哥所设衙门,其闲散和不急需的官吏,只是白费俸禄,宜令各官府讨论裁汰。自今以后的官员调任,应按旧制,不论籍贯,这样不至于损害公家。又,大都的富户多为桑哥所庇护,一切徭役只令贫民承担。今后徭役,不论何人均得负担,有敢于像从前那样求人庇护者,一律论罪。又,军、站诸户,每年被官吏在正税之外进行敲诈勒索,其数额是正税的几倍,迫使人民逃亡他乡。请自今以后,非奉皇帝圣旨及省部公文,敢于私自征收赋税及强迫军匠服役者,依法论罪。又,忽都忽那颜清查登记户口之后,不得再招纳民户为奴婢,这在太宗时已做了规定。今江南百姓户口也已登记在册,请依照太宗的规定办理。”这些意见都得到采纳。
       二十八年,彧由中书右丞升为御史中丞。彧上书言道:“太医院使刘岳臣,曾在宋朝为官,此人对于政事很老练,近来命他参议机务,都认为他还不错。请任他为翰林学士,使参议朝政。”又奏:“据行御史台报告:‘建宁路总管马谋,在捕盗时株连平民,拷打至死者甚多;又劫掠百姓财物,强奸处女,受人贿赂共五十锭。尚未法办就被大赦。臣等认为,马谋以无辜杀人,不应在大赦范围之内。’应诏令行御史台审问明白,依法定罪。”又说“:往日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周祚,弹劾尚书省忙兀带、教化的、纳速剌丁灭里等贪赃枉法。而纳速剌丁灭里却反诬告周祚,遣人到尚书省报告了桑哥。桑哥含糊其词地报告了朝廷,判祚流放于憨答孙,其妻室儿子及财产全部没收。祚至和林遇到兵乱,逃回京师。桑哥又遣他去云南清理钱粮,以赎其罪。今自云南回京,臣与省臣审阅其口供,其罪很小,应归还其妻子儿女。”这些意见均被采纳。
       二十九年,彧又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等奏:“四方之人都来到京城,说是向国家提出他们的意见并以此求得官职。国家官爵,其品位高下俱有规定。臣等认为,中书省、枢密院对这些人应及早审定,凡合格者给予官职,不应给予官职的,也说明原因,让他们回去。对于他们所提的意见,也及早详细审查其是非当否。凡恰当的,即讨论后施行;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令本人讲明白,否则就让他们回去。”帝认为这些意见很好,加以采纳。
       又奏“:纳速剌丁灭里、忻都、王巨济等,与桑哥结成同党,恣意妄为,对于纸币、官制、盐课、酒税,胡乱改变祖宗的规定;奉命到江南去清理拖欠已久的赋税,限定短期内交纳,吏卒追索,使百姓嫁妻卖女来偿还,还株连到亲戚邻里,维扬、钱塘受害最惨,无故而被逼死者达五百余人。士民们深知天子圣明,爱护百姓,使百姓遭此大难,是桑哥及其凶党所造成的。天下之人恨之入骨,莫不要食其肉。臣等共同认定:此三人既已伏法,宜令中书省、御史台公布其罪状于天下。”皇帝采纳这意见。
       又奏:“河西人薛..干,领兵为宣慰使。其属吏到廉访司来指控三十六事。廉访司令佥事查询。薛..干将去查访的人逮捕起来进行侮辱,又把告发的人抢了去。臣等认为,应由行台选派御史去审问薛..干,而且先夺其官职。”又说:“据行台官报告,去年桑哥倒台后,有从朝廷派去的使臣,没有皇上诏书,只是口传圣旨,释放罪犯,擅自没收人家的财产,真伪莫辨。臣等请求:从今以后,凡朝廷派出使臣,必须持有盖有皇帝玉玺的诏书和省、台、院诸衙门盖印的有关方面的文书,以杜绝奸诈欺骗。”世祖问:“何人敢如此胆大妄为?”回答说:“有咬剌也奴、伯颜察儿,他们曾传旨释放罪犯。”帝批准彧等所陈奏的意见。
       又奏:“松州达鲁花赤长孙,自言不愿为管钱粮官,愿到廉访司任职,令木八剌沙上报朝廷。朝廷传旨至御史台,特令委用,台臣且遵旨执行。但他不经一定程序而直接陈奏,且曾有罪,理应加以区别对待。”帝曰:“这是你职务内的事,由你斟酌处理。”又奏“:江南李淦说叶李有过失,奉旨赴京讲明情形。今叶李已死,已不需申辩了。李淦本为儒生,请授以教官之职,以表彰其敢于直言。”又奏:“鄂州一道,旧有按察司,要束木认为对他不利,令桑哥奏请撤销。臣认为鄂州等九郡,境域广大,应恢复其廉访司。行御史台原在扬州,今扬州隶属于南京,因而行台也移到建康。淮东廉访司在淮安,请令移到扬州。”又奏:“诸官吏受贿,在朝则到御史台告发;在外则到按察司告发。这已成为定制。但自桑哥持政,对受贿官吏,不到御史台和按察司去告发,而由行政衙去受理,致使案件反复拖延,长期不能得到处理。臣认为应遵照以前规定,只能到御史台、行御史台及诸道廉访司去告发,行政衙门不能受理。据监察御史塔的失说,女真人教化的,去年东征时妄言以米千石交..里铁木儿军万人为军饷,奏请先付与他钞四百锭。这事应令本处廉访司去查问明白,与本处行省一同追回,并定其罪。”这些意见世祖也都一一采纳。
       至元二十九年三月,中书省臣奏请任彧为本省右丞。世祖说“:崔彧敢于直言,唯他可任为台谏官员。”闰六月,彧又同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奏“:近据耿熙报告,河间盐运司官吏盗窃官库钱,中书省与御史共同审讯,得知该盐运司亏欠盐税二万二千余锭,已征八千九百余锭,尚欠一万三千一百余锭。盐运使张庸,曾将其妹献与阿合马,因得宠信。阿合马死后,他又以官府奴婢献与桑哥,再次得宠。张庸攀附亲属,得以久居盐运司官位,他一人盗官库钱三千一百锭。臣等认为,应命御史台与中书省各遣官吏,与廉访司一同去加倍征收。”又言“:月林伯察知江西廉访司官术儿赤带、河东廉访司官忽儿赤,擅自释放盗贼,占夺民田,贪污违法。今月林伯因事至京,请下令向他查问。”又言:“扬州盐运司受贿,多付商贾盐,计值二万二千八百锭。臣等认为,盐课已经征足交中书省,盐运司所得赃款应交御史台,受贿官吏应分别判罪,以清贪污之源。”以上两条意见均被采纳。彧又奏:“江西詹玉,始以妖术而官至集贤学士,这是正值桑哥执政,派他去核查江西学粮。他在江西贪婪横暴,使学校大遭破坏。近来他对臣说:撒里蛮、答失蛮传旨,因江南有人谋反,令我速去审理。第二天,经打听知是秃速忽、香山的谎报。詹玉在京师还敢如此以谎言骗人,应立即追还审讯。”世祖说:“这是个恶人,派他去朕不知道,速将他擒回。”
       至元三十年,彧上书言:“大都之民,其食粮全赖商人供给,近来因官府将商船征去运载朝廷的各种物资,致使粮商稀少,米价暴涨。臣等认为,请令官府不要征发民船。”朝廷允准。宝泉提举张简及其子乃蛮带,指控彧曾受邹道源、许宗师的贿赂银五千两;张简的另一儿子知微指控彧违法十余事。朝廷传旨,令在中书省进行辩论。经查实,简父子的指控皆无证据,将他们以诬告罪下狱。简在狱中死亡,乃没其家一女入官;乃蛮带与知微皆判杖刑,开除官职。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在此以前,彧从老臣扎剌氏家得一玉玺,玺文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彧将此玺奉进给徽仁裕圣皇后。现成宗即位,皇后亲手授与成宗。彧认为他已久任御史台官员,请求调任他职。成宗不准,对他说:“卿若辞去此职,谁敢来秉忠直言!”彧报告说:“肃政廉访司的公文令总管府审核,这是不当的。”成宗说:“朕知不好办,是当时小人奏请才这样办的,现改正就是了。”
       大德元年(1297),彧又条陈若干意见,均见于施行。彧由于在御史台居官日久,又守正不屈,不逢迎任何人,许多人视为眼中钉。监察御史斡罗失剌,劾奏“中丞崔彧,兄在先朝曾有罪,而归还其被没收的家产,是不应该的”等事,成宗斥责斡罗失剌是胡说八道,鞭笞驱出。十一月,御史台奏:“大都路总管沙的,盗支官钱及受贿共计五千三百缗,按律当杖一百零七,削夺官职,念其为老臣之子,请从轻惩处。”成宗只准暂停其职。彧与御史大夫只而合郎坚持不可。其后,御史又奏:“彧任御史中丞已十年,不宜再任。”彧便称病辞职。成宗对他说:“卿要辞退是可以的,但要勉力为朕再留任几年。”
       大德元年闰十二月,彧兼领侍仪司事。与太常卿刘无隐共同奏请皇帝新年照常规到大万安寺接受朝贺。二年,加荣禄大夫、平章政事,与御史大夫秃赤奏“:世祖训示,凡在籍儒人,其全家皆不服劳役。今岁月已久,老者已死,少者不学。应遵循先朝制度,使廉访司去常加勉励。”成宗深以为然,命彧与不忽木、阿里浑撒里同翰林、集贤共同商议,特降诏令,使这些儒人努力学习,成为人才,以备选用。彧于是年九月卒。至大元年(1308)七月,赠推诚履正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郑国公,谥“忠肃”。

本书目录

《元史》简介
太祖本纪
太宗本纪
定宗本纪
宪宗本纪
世祖本纪
成宗本纪
英宗本纪
泰定帝本纪
明宗本纪
文宗本纪
宁宗本纪
顺帝本纪
太祖后孛儿台旭真传
世祖后察必传
成宗后卜鲁罕传
文宗后卜答失里传
顺帝后伯颜忽都传
顺帝后完者忽都传
睿宗传
裕宗传
显宗传
顺宗传
裕宗后伯蓝也怯赤传
顺宗后答己传
别里古台传
术赤传
秃剌传
牙忽都传
宽彻普化传
帖木儿不花传
孛秃传
忽怜传
阔里吉思传
木华黎传
孛鲁传
塔思、速浑察传
乃燕传(附硕德传)
霸突鲁传
脱脱传
博尔术传
玉昔帖木儿传
月赤察儿传
塔察儿传
察罕传
亦力撒合传
立智理威传
札八儿火者传
术赤台传
镇海传
肖乃台传
吾也而传
曷思麦里传
速不台传
兀良合台传
按竺迩传
畏答儿、博罗欢传
抄思传(附别的因传)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
铁迈赤传(附虎都铁木禄、塔海传)
按扎儿传
雪不台传
昔里钤部传(附爱鲁传)
撒吉思卜华传
昔儿吉思传
阔阔不花传
拜延八都鲁传
绍古儿传(附忽都虎传)
赵阿哥潘传
纯只海传
苫彻拔都儿传
怯怯里传(附相兀速传)
重喜传
忽剌出传
月里麻思传
察罕传
塔本传(附阿里乞失帖木儿等传)
哈剌亦哈赤北鲁传
塔塔统阿传
岳瞞帖穆尔传
李桢传
速哥传
忙哥撒儿传
孟速思传
赛典赤赡思丁传
纳速剌丁传
忽辛传
布鲁海牙传
高智耀传(附高睿传)
铁哥传
安童传
廉希宪传
伯颜传
阿术传
阿里海牙传
相威传
土土哈传
床兀儿传
来阿八赤传
纽瞞传(附也速答儿传)
阿剌罕传
阿塔海传
唆都传
百家奴传
李恒传
彻里传
不忽木传
完泽传
阿鲁浑萨理传(附岳柱传)
速哥传
囊加歹传
忙兀台传
奥鲁赤传
完者都传
伯帖木儿传
怀都传
亦黑迷失传
拜降传
玉哇失传
昂吉儿传
哈剌觞传
沙全传
帖木儿不花传
撒吉思传
月合乃传
昔班传
爱薛传
唐仁祖传
朵儿赤传
和尚传(附千奴传)
刘容传
迦鲁纳答思传
斡罗思传
也先不花传
塔出传
明安传
哈剌哈孙传
阿沙不花传
拜住传
察罕传
阿礼海牙传
奕赫抵雅尔丁传
脱烈海牙传
康里脱脱传
燕铁木儿传
伯颜传
马札儿台传
脱脱传
朵尔直班传
别儿怯不花传
太平传
铁木儿塔识传
达识帖睦迩传
太不花传
察罕帖木儿传
扩廓帖木儿传
答失八都鲁传
庆童传
也速传
彻里帖木儿传
纳麟传
马祖常传
自当传
阿荣传
小云石海涯传
泰不华传
余阙传
答里麻传
月鲁帖木儿传
卜颜铁木儿传
星吉传
福寿传
道童传
亦怜真班传
廉惠山海牙传
月鲁不花传
达礼麻识理传
耶律楚材传(附耶律铸传)
杨惟中传
张柔传
张弘略传
史天倪传
史枢传
史天祥传
董俊传
董文用传
董文忠传
严实传
耶律留哥传
刘伯林传(附刘黑马传)
刘元振、刘元礼传
郭宝玉传(附郭德海等传)
石天应传
移剌捏儿传
王繤传(附王荣祖传)
何伯祥传(附何玮传)
李守贤传(附李彀传)
耶律阿海传
何实传
郝和尚拔都传
赵瑨传(附赵秉温传)
石抹明安传
张荣传
王义传
王玉传(附王忱传)
赵迪传
邸顺传(附邸浃传)
王善传
杜丰传
石抹孛迭儿传
田雄传
赵天锡传(附赵贲亨传)
张晋亨传(附张好古传)
王珍传
杨杰只哥传
刘通传(附刘复亨等传)
张子良传(附张懋传)
齐荣显传
石天禄传
刘斌传(附刘思敬传)
刘敏传
王楫传
王守道传
王玉汝传
焦德裕传
石天麟传
杨奂传
贾居贞传
洪福源传(附洪俊奇等传)
郑鼎传(附郑制宜传)
李进传
汪世显传
史天泽传
董文炳传
董士元、董士选传
张弘范传
刘秉忠传
张文谦传
郝经传
姚枢传
许衡传
窦默传
宋子贞传
商挺传
赵良弼传
赵璧传
王磐传
王鹗传
李冶传
徐世隆传
阎复传
李忽兰吉传
李庭传
史弼传
高兴传
刘国杰传
李德辉传
张雄飞传
张德辉传
马亨传
程思廉传
乌古孙泽传
赵炳传
杨恭懿传
王恂传
郭守敬传
杨桓传
张立道传
张庭珍、张庭瑞传
王恽传
陈佑传
陈天祥传
刘宣传
何荣祖传
陈思济传
姚天福传
许国祯传
尚文传
申屠致远传
雷膺传
畅师文传
刘因传
吴澄传
程钜夫传
赵孟兆页传
邓文原传
曹元用传
齐履谦传
崔斌传
崔彧传
叶李传
燕公楠传
马绍传
姚燧传
耶律有尚传
张孔孙传
张珪传
李孟传
敬俨传
曹伯启传
李元礼传
王寿传
王倚传
刘正传
谢让传
韩若愚传
赵师鲁传
刘德温传
尉迟德诚传
秦起宗传
张思明传
吴元珪传
张升传
臧梦解传
陈颢传
梁曾传
刘敏中传
王约传
王结传
宋衜传
贺胜传
杨朵儿只传
萧拜住传
耶律希亮传
赵世延传
孔思晦传
元明善传
虞集传
揭亻奚斯传
黄氵晋、柳贯、吴莱传
张起岩传
欧阳玄传
许有壬传
宋本传
谢端传
王守诚传
王思诚传
李好文传
孛术鲁罛传
李竳传
苏天爵传
王都中传
王克敬传
任速哥传
陈思谦传
韩元善传
崔敬传
吕思诚传
汪泽民传
干文传传
韩镛传
李稷传
盖苗传
张桢传
归旸传
曹鉴传
周伯琦传
吴当传
刘哈剌不花传
石抹宜孙传
金履祥传
许谦传
萧渼斗传
同恕传
胡长孺传
熊朋来传
韩性传
吴师道传
赡思传
谭澄传
许楫传
田滋传
卜天璋传
杨景行传
林兴祖传
攸哈剌拔都传
任志传
张桓传
李黼传
李齐传
褚不华传
郭嘉传
喜同传
卞琛传
颜瑜、曹彦可传
王士元传
杨朴传
赵琏传
孙扌为传
石普传
杨乘传
纳速剌丁传
伯颜不花的斤传
樊执敬传
全普庵撒里传
周镗传
聂炳传
刘耕孙传
俞述祖传
丑闾传
孛罗帖木儿传
彭庭坚传
王伯颜传
刘氵睿、刘健传
朵里不花传
野峻台传
陈君用传
潮海传
魏中立、于大本传
普颜不花传
闵本、拜住传
赵弘毅、赵恭传
郑玉传
柏帖穆尔传
迭里弥实、获独步丁、吕复传
朴赛因不花、张庸传
丁好礼传
杜瑛传
张特立传
杜本、张枢传
孙辙、吴定翁传
何中、危复之传
武恪传
丘处机、祁志诚传
张宗演传(附张与材等传)
郦希成、张清志传
萧辅道、李居寿传
靳德进传
张康传
李杲传
孙威、孙拱传
阿老瓦丁传
亦思马因、布伯传
阿尼哥、刘元传
李邦宁传
朴不花传
阿合马传
卢世荣传
桑哥传
铁木迭儿传
哈麻传
搠思监传
李鋋传
王文统传
阿鲁辉帖木儿传
铁失传
孛罗帖木儿传
高丽传
耽罗传
日本传
安南传
缅传
占城传
暹传
爪哇传
..求传
三屿传
马八儿等国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