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元史
安南传
作者:明 · 宋濂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安南国,即古之交趾。秦统一天下后,置桂林、南海、象郡。秦亡后,南海尉赵陀经过战争兼并另外两郡。汉时置九郡,交趾是其中之一。后来,有女子征侧反对汉朝统治,汉遣马援打败征侧,并立铜柱为汉朝交趾的界标。唐时始分岭南为东西两道,置节度,立五..、安南隶属于中国。宋封丁部领为交趾郡王,其子琏亦为王。传三世后,王位为李公蕴所夺。宋即封公蕴为王。李氏传八世至昊日山,陈日日巨火为昊日山之婿,遂得其王位。
       宪宗三年(1253),兀良合台随世祖征服大理。世祖班师回朝,留兀良合台继续攻击诸族之未降服者。七年(1257)十一月,兀良合台兵至交趾北。先派二人为使前往交趾招降,被扣押未还。于是,派彻彻都等各带千人分道进兵,到达安南京北洮江上,继续派子阿..为援兵,并窥探安南虚实。时交趾人也已屯大军戒备,阿..向兀良合台报告后,兀良合台便兼程前进,以彻彻都为先锋,以阿..殿后。十二月,两军会合,声势浩大,交趾人震骇,阿..乘势进攻,败交趾人水军,并缴获一些船只。兀良合台也破其陆路兵,又与阿..合击,交趾人大败,元军遂入其国。日日巨火逃避海岛。元军占据安南首都,因见朝廷使臣被安南人杀害,便对安南都城人民进行大屠杀。元军在安南停留九日,因气候炎热,班师回国。再次派二使者往招日日巨火降。日日巨火回城,见国都已成一片废墟,愤极,将二使绑后送回国。
       八年二月,日日巨火传位其子光日丙,改元绍隆。是年夏,光日丙派其婿等来贡方物,兀良合台送他们到皇帝住处,另遣讷剌丁往安南告谕说:“昔日我遣使通好,你们将使者扣押不放,我们才有去年出兵安南之举。看到你们国王流亡于荒野,才又令二使者招安,准予你们回到故都,但你们又把我的使者捆送回国。现在,特遣使来告诫你们,如果你们决心归附,则国王应亲自来朝。如若仍想顽抗,就明确地告诉我。”光日丙说:“我安南是小国,诚心事上,你们大国到底会怎样对待我们呢?”讷剌丁将安南王的话报告兀良合台。当时诸王不花镇守云南,兀良合台向不花建议再派讷剌丁前往,要求安南也遣使随同讷剌丁来朝。于是,光日丙归附中国元朝,并说:“等得到皇帝的好消息后,即派我的子弟来元朝为人质。”不花命讷剌丁利用驿传入朝奏报。
       中统元年(1260)十二月,以礼部郎中孟甲为南谕使,礼部员外郎李文俊为副使,持诏书到安南。诏书说:“祖宗以武功创世,文化未修。朕承继大业,破旧立新,力求一统宇内。适有大理国守臣安抚聂只陌丁驰函上报,说尔邦有仰慕我国的诚意。念你们在先朝曾已臣服,还远道纳贡方物,故颁发诏书,告诉你国官僚士民,自今以后,凡衣冠典礼风俗,都按你国的旧制办事。我已告诉边将,不得擅动兵甲,侵犯你国的疆土,困扰你国人民。所以,你们官僚士民,自今以后,各宜像往常一样,安居乐业。”又通知孟甲等,如交趾遣子弟入觐,要很好地接待,无论冬夏,务使寒暑有节,不要加重他们的劳苦。
       二年,孟甲等还。光日丙派遣自己的族人通侍大夫陈奉公、员外郎诸卫寄班阮琛、员外郎阮演到京师来献书,要求三年一贡。世祖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封光日丙为安南国王。
       三年九月,世祖以西锦三匹、金熟锦六匹赐安南。又下诏书安南说“:你既然送人质,称臣,自中统四年(1263)开始,每三年一贡,可选儒士、医人及通阴阳卜筮者,诸种手工业者各三人,携带苏合油、光香、金、银、朱砂、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绵、白磁盏等物同来。”并以讷剌丁充达鲁花赤、佩虎符,往来安南国。
       四年十一月,讷剌丁自安南返。光日丙遣杨安养充员外郎及内令武复桓、书舍阮求、中翼郎范举奉表入朝称谢,世祖赐来使玉带、缯帛、药、鞍辔等。
       至元二年(1265)七月,安南使者回国,世祖还给使者带去一封很亲切的诏书。并赐历书和改元诏书。
       三年十二月,光日丙派遣杨安养上表三道,其一是进贡方物;其二是要求免贡秀才、工匠;其三是表示愿请讷剌丁长期担任本国的达鲁花赤。四年九月,安南使还,世祖下诏答应他们的请求。赐光日丙玉带、金缯、药饵、鞍辔等物。不久,又下诏告六事:一、君长亲自入朝;二、子弟入质;三、上报编民数;四、出兵役;五、输纳赋税;六、仍置达鲁花赤统治之。十一月,又诏告光日丙,安南国内有回鹘商人,想向他们打听西域的情况,令安南国王派遣他们来元朝。此月,世祖诏封皇子为云南王,镇守大理、善阝阐、交趾诸国。
       五年九月,以忽笼海牙代讷剌丁为安南达鲁花赤、张庭珍副之。又下诏要求派遣回鹘商人来中国。
       六年十一月,光日丙上书说:“回鹘商人,一名伊温,死已日久。一名婆婆,不久前也病死。又据忽笼海牙称陛下要巨象数头,此兽躯体大,步行慢,不如蒙古马。等候帝旨,在以后上贡之年进献。”又奉表纳贡,还另有表谢元帝下赐西锦、币帛、药品等物。
       七年十一月,中书省给光日丙一公文,指责安南王受诏不拜,不以对待君王使者之礼来对待元朝使臣。于是,以《春秋》之义来指责安南。并令将所索之象与其他贡物一道送到朝廷。又指出,前次进贡的药物,品味不佳。还有要求送来回鹘商人的事,你们托辞欺诈,说话不实际。此后对这些事,要深自检查。
       八年十二月,光日丙在复文中对中书省的种种指责,一一作了解释,说明他们并未违反大元令和未能按要求进贡方物的具体情形。
       九年,以叶式捏为安南达鲁花赤,李元副之。
       十年正月,叶式捏去世,命李元代叶式捏为安南达鲁花赤,而以合撒儿海牙为副。中书省又向光日丙发出文告,批驳光日丙,指出他强辞夺理,不符合《春秋》的规定。
       十一年,光日丙遣童子治、黎文隐来贡。
       十二年正月,光日丙上表请求撤消安南的达鲁花赤。其文说:
       “微臣僻在海角,蒙圣上教化与恩惠,抚育众生,实令人欢欣鼓舞。望皇上念臣自归附上国后,十有余年,虽约定三年一贡,但实际上屡遣使臣往来,疲于奔命。元朝所派遣的达鲁花赤,既临臣境,岂能空回。加上他手下的人,有恃无恐,欺凌小国,无所不为。天子之光虽与日月并明,怎能照及覆盆之内。边蛮小丑之地虽可设置达鲁花赤,但臣已承天子封为一方藩屏,怎能又反过来设达鲁花赤加以监视呢?这岂不见笑于诸侯之国吗?与其因畏惧监督而被迫朝贡,不如心悦诚服地修贡。臣在今日天朝立定太子、册封皇后、施大恩于四海的喜庆日子里,斗胆地发出这些哀求的呼声,伏望天子圣慈,赐予怜恤。今后两次发遣整批贡物,一次在善阝阐交纳,一次在中原交纳。凡天朝所遣的官员,乞求改为引进使,以免达鲁花赤之弊。这不仅是微臣之幸,实是全国民众之幸也。”
       二月,因为安南所贡之物无补于用,世祖复降诏,提出了六件事。而且派遣合撒儿海牙任达鲁花赤,仍然要求安南子弟入朝侍奉皇帝。十三年二月,光日丙遣黎克复、文粹入贡,并就上次奏请在善阝阐交纳贡物一事,认识到事属不敬,上表承认有罪,但仍要求免除六件事。
       十四年,光日丙逝世,国人立其世子火亘。遣中侍大夫周仲彦、中亮大夫吴德邵入朝陈奏。
       十五年八月,遣礼部尚书柴椿、会同馆使哈剌脱因、工部郎中李克忠、工部员外郎董瑞,同黎克复等带诏书告日火亘入朝受命。起初,使者去安南,只由善阝阐、黎化往来,现在,帝命柴椿等自江陵直抵邕州而达交趾。闰十一月柴椿等到邕州永平寨,日火亘遣人上书说:“今闻国公来到我国,我边民无不惊骇,不知你们是何国人来此,因此,希望你们回头沿旧路来。”椿回文说“:礼部尚书等官奉皇上的命令,与你国的黎克复等由江陵抵邕州入安南,所有引导护卫军应全部乘驿站马匹到边界来迎接。”日火亘差御史中赞兼知审刑院事杜国计先到,其太尉率百官将元朝使臣自富良江岸奉迎入宾馆。十二月二日,日火亘来宾馆会见使者。四月一日,火亘拜读大元皇帝诏书。椿等传旨说“:你国归附我朝,已有二十余年,以前提过的六件事,至今你们还不同意。你国王如不愿入朝,那就请你修筑好你的城池,整顿好你的军队,等着我国来攻的军队吧。”又说:“你父亲受命为王,你不请求任命,就自立为王。现在,你不愿亲自入朝,他日我朝廷将会加罪于你,你将如何逃避这些罪责?请你深思!”日火亘仍按旧例在廊下设宴接待元使,椿等不入席,回到宾馆。日火亘遣范明字带信向元使请罪。后来,将宴席改在集贤殿。日火亘说:“我父王去世,我初嗣位。天朝使臣到来,传达皇帝诏书,使我喜惊交集。我听说宋主幼小,皇帝怜悯他,还封他公爵。我想对我这小国,也必然会给予怜悯。过去你们提的六件事,已蒙豁免。至于要我亲自入朝,我生长在深宫,不会骑乘,不服水土,恐死于途中。我国子弟太尉以下,也都是这样。天朝使者回国时,我一定上表表达我对天朝的诚意,还要给天子送上异物。”椿说“:宋主年未十岁,也生长深宫,为什么也能到京师亲自入朝呢?我们除皇上诏旨外,不敢再听其他意见。我们四人实际是来召你入朝的,并不是来取异物的。”椿等回京师时,日火亘遣范明字、郑廷瓒、中赞杜国计奉表陈述自己的困难说:“小臣一向体质软弱,恐道路艰难,徒暴白骨于路上,以致引起陛下的哀伤而对天朝丝毫没有一点益处。伏望陛下可怜我遥远小国,使臣得与鳏寡孤独等可怜人在一起,以保持生命,以便终身侍奉陛下,这是孤臣的至幸,是小国人民之大福。”还上贡了方物及两只驯象。
       十六年二月,椿等先达京师,留郑廷瓒在邕州等待。枢密院上书说“:日火亘不亲自入朝,只遣使臣来陈述请求,多系推脱之辞,拖延岁月。花言巧语,违反诏旨,可进兵境上,遣官问罪。”帝未采纳,仍命来使觐见。十一月,留其使郑廷瓒于会同馆。又遣柴椿等四人与杜国计持诏书再次要求日火亘亲自入朝。说:“如不能亲自来京觐见皇帝,则要求安南王以大量金银代自己的身体,以两珠代自己双目。另外还要加上贤士、方技、子女、工匠各二人,以代安南国民。不然,你们就修筑城池,等待我大军前来惩处。”
       十八年十月,成立安南宣慰司。以卜颜铁木儿为参知政事,行宣慰使都元帅,另设僚佐人员若干。此月,下诏安南说,光日丙既已逝世,其子日火亘不请命元帝而自立为王;大元遣使往召其入朝,又以身体不适为借口,只令其叔遗爱来京师入觐。根据此种情况,我朝廷决定立遗爱为安南国王。
       二十年七月,日火亘致书于平章阿里海牙,要求归还所扣留的使者,帝即遣他们回安南。此时,阿里海牙是荆湖占城行省平章政事。帝欲要交趾出兵出粮帮助元朝攻打占城,令阿里海牙告谕日火亘。行省乃遣鄂州达鲁花赤赵翥以书告日火亘。十月,朝廷又遣陶秉直持玺书往告。十一月,赵翥抵安南,日火亘不久就遣中亮大夫丁克绍、中大夫阮道学等奉方物随赵翥入见皇帝。又遣中奉大夫范至清、朝请郎杜抱直等到行省议事,并致书于平章说:
       “关于增兵占城一事,占城服事我国,为时很久。我老父总是以德对待他们。及至我当政后,也继承父志。自我老父归顺你们天朝,已有三十余年了。为了表示不再用兵,我们已将兵卒解散,使为平民。我们这样做,一方面是在经济上用以作为向天朝进贡之资,一方面在政治上表示我归顺天朝永无二心。希望阁下慎重明察。关于助粮之事,我国地势临海,所产五谷不多。自大军来后,百姓流亡,加以水旱为灾,朝饱暮饥,自己吃的都不够。但对阁下的命令,不敢违抗,准备在钦州界上,在永安州,向你们缴纳若干粮食,关于天子继续通知要我亲身到京师面听圣训之事,老父在时,天朝怜悯,没有将此事放在心上。现在老父去世,孤子丁忧,我染病至今,尚未复元。况孤子生长在遥远的南方僻地,不耐寒暑,不服水土,路上困难重重,很可能是徒死于道,也不可能见到皇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小国的陪臣往来天朝时,尚为..气所侵袭,有时有过半数的人死在途中,这是阁下素知的。惟望阁下从爱护出发,禀奏天朝使皇上知道孤子宗族官吏都有畏死贪生之意。如能这样,则岂孤子一人受赐,全安南的生灵也将赖以安全。共祝阁下享此长久的自天之大福!”
       二十一年三月,陶秉直使还。日火亘复上表向皇上说明困难,又致书荆湖占城行省,大意同上。又因琼州安抚使陈仲达听郑天..说:“交趾通谋于占城,将遣兵二万及船五百援占城。”日..便致书于荆湖占城行省说“:占城是我安南的属国,你们出兵征讨占城,我们本应呼吁天朝哀怜这个小国,但由于怕得罪皇上,未曾敢出一言。我们这样做,是因为我们懂得天时人事的道理。现在,占城反对天朝,执迷不悟,是因为他们不知天、不知人的缘故。知人知天的人反而和不知人、不知天的人合谋,即使三尺儿童也会知道不能参与,况我们安南人乎!此情幸贵省明察。”八月,日火亘弟昭德王陈璨致书荆湖占城行省,自愿归降。十一月,行省右丞相唆都说“:交趾与占腊、占城、云南、暹、缅诸国接壤,可就交趾成立省。在越里、潮洲,毗兰三道屯兵镇守。用交趾的粮饷供给士卒,以免海道运输之劳。”
       二十二年三月,荆湖占城行省说:“镇南王昨日奉旨率兵征讨占城,遣左丞唐兀..利用驿道赶到占城,约与右丞唆都军会合。又遣理问官曲烈、宣使塔海撒里同安南国使阮道学等持行省的公文,责令日火亘运粮至占城助军。在镇南王路经安南近境时,日火亘应前往拜见镇南王。”及官军至衡山县,听说日火亘的从兄兴道王陈峻带兵到边界上。既而曲烈及塔海撒里引安南的中亮大夫陈德钧、朝散郎陈嗣宗奉日火亘书来,说安南至占城水陆不便,但愿尽力奉献军粮。及元官军至永州,日火亘也致文邕州说:“贡期拟在十月,请在前面路上准备民夫。若镇南王到达之日,希先通报。”行省命万户赵修己以个人名义回信日火亘,令日火亘开始备粮,亲自迎接镇南王。
       元官军至邕州,安南殿前范海崖领兵驻可兰韦大助等处。至思明州,镇南王又令行文与日火亘。至禄州,复闻日火亘调兵拒守丘温、丘急岭隘路,行省便分兵两道前进。日火亘复遣其善忠大夫阮德舆、朝请郎阮文翰奉书与镇南王说:“虽未能亲见阁下,然心中欣幸。以往敬蒙皇上诏示,说有指令要元军不要入安南境;今见邕州的军营、兵站、桥梁相接,实深惊惧。幸您承认我的忠诚,对我给予怜恤!”又以书信致平章政事,请求朝廷保护安南的生灵,以免他们有逃窜之患。镇南王令行省遣总把阿里持书信与德舆同往见日火亘说:“朝廷兴兵,实为征讨占城,不是为征讨安南。至急保县地,安南管军官阮衊屯兵七源州。又村李县短万劫等处,都有兴道王兵。阿里不得再前进,行省再命倪闰往观虚实,斟酌调兵,但不得杀掠其民。
       未几,撒答儿..、李邦宪、孙..等报告,至可离隘,遇交趾兵抗拒,孙..与之战,擒其管军奉御杜尾、杜..,始知兴道王果领兵来迎敌元军。官军经可离隘,至洞板隘,又遇交趾兵,打败他们后,交趾首领秦岑受伤致死。听说兴道王在内傍隘。又进兵至变住村,告知安南人,要他们收兵开路,迎拜镇南王,安南人不从。至内傍隘,又奉令旨令人召见,又不来。官军遂分六路进攻安南,执其将大僚班段台。兴道王逃走。追至万劫,攻下诸隘。兴道王还有兵船千余艘,停泊在距万劫十里之地,元军沿江求船,又聚集大量板木、钉、灰,自己设厂造船。选各翼水军,令乌马儿拔都率领,数次打败安南人。得到他们遗弃江岸的文书两张,即日火亘写给镇南王及行省平章政事的两封信。信的内容说“:你国过去有专门的指令说元军不得入我境,今以占城既降又叛之故,发出大军,经我安南,残害百姓。这些行为,是大元太子做错了事,并非我安南做错了事。伏望你们不要违反元军不入我国的诏令,撤出大军,安南当备贡物进献,有些贡物是以前没有的。”行省回信说:“朝廷调兵讨伐占城,多次行文给你安南世子,以便你们开路备粮。想不到你们竟故意违反朝命,使兴道王带兵抵抗,以致射伤我元军。给安南生灵带来危难的,是你们安南国自己。这次大军经过安南国讨伐占城,乃皇上的命令。世子可仔细想想,你们国家归附我朝已久,宜体会到我皇上深怀洪大慈悯之德,立即下令你军,迅速退兵开道,安谕百姓,使各务生业。那么,我军所过,当秋毫无犯。你世子宜出迎镇南王,共议军事。不然,大军将在安南开府,长期驻扎。”行省的这封信,是令安南使者阮文翰带给日火亘的。
       元朝官军俘获一些安南人,据他们说日火亘调动他的圣翊等军,还有船千余艘,帮助兴道王抵抗元军。镇南王便与行省官员亲临东岸,遣兵进攻安南,杀伤甚众,夺船二十余艘。兴道王败走。元军将筏子拴在一起变成浮桥,渡过富良江。日火亘则沿江布置兵船,立有木栅,一见元军到岸,即发炮抵抗。至晚,日火亘又遣阮奉御送信给镇南王及行省官员,要求元军略退。行省又回文责备日火亘,并下令进军。日火亘乃弃城逃走。同时派阮效锐奉书谢罪,并献方物,再请元军班师。行省再次行文招谕,遂调兵渡江,扎营于安南城下。
       第二天,镇南王入安南都城,宫室尽空,只留下屡次下达的皇上诏敕及中书省的公文,且被尽行毁抹。此外,还有南北边将报告元军消息及安南军抵抗情况的文书。日火亘僭称自己为大越国主宪天体道大明光孝皇帝陈威晃,禅位于皇太子,立太子妃为皇后。在给显慈顺天皇太后的表章中,盖有“昊天成命之宝”的印玺。
       日火亘做了太上皇之后,现在位的安南国王是日火亘之子,年号绍宝。所居宫室五门,门的横额写有“大兴之门”、“左掖门”、“右掖门”等字样;正殿九间,写有“天安御殿”字样;正南门写有“朝天阁”字样。又在多处张榜说:“凡国内郡县,如有外寇至,当死战。或势力不能敌,允许逃避山泽,但不得投降。”凡在险要可扼守的地方,都有贮藏兵甲的库房。在战斗中,弃船登岸的安南军很多,日火亘率领宗族官吏在天长、长安屯聚,兴道王、范殿前领兵船再聚于万劫江口,阮衊驻西路永平。
       荆湖占城行省整顿军备,准备追袭,唐兀..与唆都等兵自占城来与大军会合。自入安南境,大小七次战斗,取地二千余里,王宫四所。开始,打败安南的昭明王军,攻击了安南的昭孝王,大僚护皆死,昭明王远遁不敢再出。又于安演州、清化、长安俘获亡宋陈尚书婿、交趾梁奉御及赵孟信、叶郎将等四百余人。
       万户李邦宪、刘世英领军开道,自永平入安南。每三十里立一寨,六十里置一驿,每一寨或一驿置军三百镇守巡逻。又令世英设立城堡,专管寨、驿公事。
       右丞宽彻率领万户忙古..、孛罗哈答儿由陆路、李左丞则率领乌马儿拔都由水路共同打败日火亘的兵船,擒安南建德侯陈仲。日火亘失败后逃跑,追至胶海口,不知其所往。日火亘的宗族文义侯、父武道侯、子明智侯、婿彰怀侯与彰宪侯及亡宋的官员曾参政、苏少保之子苏宝章、陈尚书之子陈丁孙,相继率众来降。唐兀..、刘王圭皆说占城无粮,元军难以久驻。镇南王令唆都领元军于长安等处就地征粮。日火亘至安邦海口后,弃舟楫甲仗,遁入山林。元军获船一万艘,选择一部结实的拨充军用,其余的皆焚毁。又在陆路追击安南兵三昼夜。
       元军抓到一些安南俘虏,据他们供称:上皇与世子只有船四艘,兴道王及其子只有船三艘,太师有船八十艘,逃往清化府。唆都亦报告说,日火亘、太师逃往清化。乌马儿拔都以军一千三百人,战船六十艘,帮助唆都袭击安南太师的军队。复令唐兀..沿海追日火亘,日火亘不知所往。
       日火亘弟昭国王陈益稷率其本宗与妻子、官吏来降。乃遣明里、昔班等送彰宪侯、文义侯及其弟明诚侯、昭国王之子义国侯入元朝见皇帝。只有文义侯得北上,而彰宪侯、义国侯则皆在途中为兴道王所劫。彰宪侯死,义国侯脱身还军中。
       元朝官兵诸将聚议“:交趾人抵抗元军,虽屡攻散,然其兵力实转而增多;元兵虽胜,但极感困乏,死伤者益众,且蒙古骑兵不能施展其本领。”于是,决定放弃安南京城。渡江北岸,退屯思明州。镇南王同意诸将所议,乃领兵返。此日,刘世英与兴道王、兴宁王兵两万余人力战。
       元官军至如月江,日火亘遣怀文侯来战。行至册江,系舟为浮桥而渡。左丞唐兀..等军未及渡江而林中伏兵突发,官军多溺死。余兵经过力战,始逃出困境。唐兀..等将此情迅速驰驿上奏。七月,枢密院请调兵于今年十月会于潭州,由镇南王及阿里海牙择帅率领。
       二十三年正月,帝下诏令行省诸臣共议后,决定大举南伐。二月,帝下诏书告安南官吏百姓,历数日火亘的罪过,说他曾杀害其叔父陈遗爱及拒绝承认达鲁花赤不颜铁木儿事。另外,又以陈益稷等能自觉归顺元朝,乃封益稷为安南国王,赐符印。封秀山爰为辅义公。再次命令镇南王脱欢、左丞相阿里海牙平定安南,以武力把益稷扶上安南王的宝座。
       五月,动员忙古台麾下的兵卒,伙同鄂州行省军同征安南。官兵入其境,日火亘复弃城逃避。
       六月,湖南宣慰司上奏说:“连年征战日本,用兵占城,百姓疲于运输,赋役又繁重,士卒由于瘴疠为虐,多有死伤。以致石姓愁叹,四民废业。贫者弃子以偷生,富者卖田而应役。民如倒悬之苦,日甚一日。今又在交趾攻战,动用百万之众,虚耗千金之费,这不是恤士民的做法。而且,即使这样下去,是利是害也难预料。况且交趾曾已遣使纳表称藩,若从其请,息兵以恢复我民力,此为上策。实在不得已要进行征讨,也应先宽百民赋税,积聚粮饷,修缮甲兵,等来年天时稍利时,再大举进兵,也不算晚。”湖广行省官员..哥同意这意见,遣使上奏,且说“:本省镇戍之地,有七十余处,连年征战,士卒之精锐者疲于外,所存者皆老弱。每一城邑,至多不过二百人。恐奸人会伺虚闹事。往年平章阿里海牙出征,输粮三万石,民众还说受不了,而现在倍于此数。政府无储蓄,向百姓买粮,百姓将不胜其苦。应该采取宣慰司的建议,请求缓师南伐。”枢密院将此情况报告皇上,帝即日下诏书,停止征讨安南,士卒撤回各营,益稷随元军返鄂。
       二十四年正月,征发新归附的士兵千人随阿八赤讨伐安南。又诏发江淮、江西、湖广三省蒙古、汉人、券军七万人,船五百艘,云南兵六千人,海外四州黎兵一万五千人,又令海道运粮万户张文虎、费拱辰、陶大明等运粮十七万石,分道向安南进发。又设置征交趾行尚书省,由平章政事奥鲁赤,参知政事乌马儿、樊楫总领其事,并受镇南王节制。五月,命右丞程鹏飞还荆湖行省整军。六月,枢密院又奏,令乌马儿与樊参政率士兵水陆并进。九月,以琼州路安抚使陈仲达、南宁军民总管谢有奎、延栏军民总管符庇成出兵船助征交趾,并令从征。日火亘遣其中大夫阮文彦等入贡。
       十一月,镇南王到思明,留兵二千五百人命万户贺祉统率,以守卫辎重。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率汉、券军万人由西道永平,奥鲁赤率万人随镇南王由东道女儿关前进。阿八赤率万人为前锋,乌马儿、樊楫率兵由海道,经玉山、双门、安邦口,遇交趾船四百余艘,与之交战,斩首四千余级,生擒百余人,夺其舟百艘,便进发交趾。程鹏飞、孛罗合答儿经过老鼠、陷沙、茨竹三关,凡十七次战斗皆捷。
       十二月,镇南王到达茅罗港,交趾兴道王逃走,元军攻破浮山寨。又命程鹏飞、阿里率兵二万守万劫,且修整普赖山和至灵山的木栅。命乌马儿率水兵、阿八赤率陆兵,直扑交趾城。镇南王率诸军渡富良江,直达城下,败交趾守兵。日火亘与其子又弃城走敢喃堡,元军又攻下敢喃堡。
       二十五年正月,日火亘及其子再次逃入海上。镇南王领诸军追击,到天长海口,又不知日火亘逃往何处,便引兵回交趾城。命乌马儿率水兵由大滂口迎接张文虎的粮船,奥鲁赤、阿八赤等分道入山中找粮食。又听说交趾兵在..沉、..黎、磨山、魏寨等地集结,发兵攻打,皆破之,斩首万余。
       二月,镇南王引兵回万劫。阿八赤为前锋,斩关搭桥,破三江口,夺堡三十二,屠杀数万人,得船二百艘,米十一万三千余石。乌马儿由大滂口趋塔山,遇交趾船千余,击而胜之。至安邦口,不见张文虎船,复返万劫,得米四万余石。普赖、至灵山的木栅已修成,命诸军驻此。诸将提议:“交趾无城池可守,无仓廪可食,张文虎等粮船不至,且气候日益炎热,恐粮尽兵疲,难以持久。一旦有了差错,给朝廷带来羞耻,就不好办了。不如现在乘胜全师而返。”镇南王同意,命乌马儿、樊楫率水兵先还,并派程鹏飞、塔出率兵护送。三月,镇南王率诸军撤出安南。
       张文虎粮船于去年十二月到屯山时,遇交趾船三十艘。文虎与之战,斩获较多。至绿水洋,交趾船更多。文虎知道敌不过对方,且船重行动迟缓,乃沉米于海,轻船至琼州。费拱辰的粮船,十一月到惠州,遇风不得进,漂至琼州,与张文虎会合。徐庆的粮船漂至占城,亦至琼州。三支粮船此行的损失计士卒二百二十人,船十一艘,粮一万四千三百余石。
       镇南王至内傍关,交趾兵大集,命万户张均以三千精锐殿后,力战出关。又探知日火亘及世子、兴道王等率领兵三十余万,分守女儿关及丘急岭,战线连绵百余里,阻遏元军归路。于是,镇南王便由单己县趋衊州,走小路突出包围圈,回到思明州。命爱鲁引兵回云南,命奥鲁赤率诸军北返。不久,日火亘遣使来谢,进献金人以赎罪。十一月,元遣刘庭直、李思衍、万奴等使安南,乃诏告日火亘来朝。
       二十六年二月,中书省官员奏称,既然停止进攻交趾,就应收回荆湖占城行省的印符。四月,日火亘遣中大夫陈克用等来贡方物。
       二十七年,日火亘逝世,子日火尊遣使向元朝纳贡。
       二十八年十一月,镇守永州两淮万户府上千户蔡荣上书,言军事大要,认为朝廷赏罚不明,士不听命效力,将帅不和,以致坐失良机,其弊不胜言。但该奏章没有得到回答。
       二十九年九月,遣吏部尚书梁曾、礼部郎中陈孚持诏再次告晓日火尊来朝。诏书说“:从行省的奏表中得知,去年礼部尚书张立道曾到安南,知道安南的情况,请求派人去诏告安南王来朝。因此,才派立道来安南。现在,你们安南人既已自认为有罪,朕就不用再说了。你如仍借口父死丁忧不能来朝及畏死于道路,不敢来朝,都是不对的。只要是有生命之物,就不可能长久安全,天下也不可能有不死人的地方。朕所不了解的这些问题,你当据实上报。如仍徒以虚文、岁币,巧饰自己,欺骗于朕,那就太不义了。”
       三十年,梁曾等从安南出使还朝,日火尊遣陪臣陶子奇等来贡。朝廷诸臣认为,日火尊终不入朝,就应再征伐安南。于是,拘留子奇于江陵,命刘国杰与诸侯王亦吉里..等同征安南,并要他们到鄂州与陈益稷商议。八月,平章不忽木等奏请成立湖广安南行省,给二印;购南方延虫人之百斛船千艘,用军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人、粮三十五万石、马料二万石、盐二十一万斤;还预发军官俸禄、津贴,给军人、水手每人钞二锭,器仗七十余万件。国杰设幕官十一人,分水陆两道并进。又以江西行枢密院副使彻里蛮为右丞,从征安南。又令陈岩、赵修己、云从龙、张文虎、岑雄等参与征伐安南事。益稷随军至长沙,适逢罢兵而止。
       三十一年五月,成宗即位,下令停止征讨安南,并释放陶子奇回国。日火尊遣使上表对世祖去世表示哀悼,并向新帝贡献方物。六月,成宗遣礼部侍郎李絗、兵部郎中萧泰登持诏书往安南绥抚其国主,诏书说:“先皇帝新逝,朕继承皇位,登基之初,不问远近,大赦天下。即使你们安南,也已从宽宥赦,已令有司停止征讨,并释放你们的使者陶子奇回国。自今以后,畏天命而事大国的人,要好好想一下。”
       大德五年(1301)二月,太傅完泽等奏,安南来使邓汝霖偷画宫苑图本,私买地图册及我朝要禁止流通的书籍,抄写往年说过的话并征收交趾文书,私记北边军情及山陵等事,成宗遣使持诏书,以大义责之。三月,遣礼部尚书马合马、礼部侍郎乔宗亮持诏书告日火尊说:“汝霖的所作所为,是违法的,你国王应予深究。我从天下为家的观念着想,已令有关部门放他回安南。自今以后,使者的人选必须慎重挑选,对朝廷的陈述和请求,必须是真心诚意。过去你们常以虚文骗人,于事何补?今后不要害怕改正错误,以致留下后悔之事。”中书省又行文取万户张荣实等二人,与元使同回国。
       武宗即位,下诏书告安南,安南也屡次遣使来贡。至大四年(1311),安南世子陈日火长遣使奉表来朝。
       仁宗皇庆二年(1313)正月,交趾军约三万余人,马军两千余骑进攻镇安州云洞,杀掠居民,火烧庐舍仓库。又占领禄洞、知洞等处,掳掠人口牲畜及居民资财而返。后又分兵三路进击南海归顺州,屯兵不退。朝廷商议使湖广行省发兵征讨之。四月,又得到报告说:交趾世子亲自带兵焚烧养利州的民居官舍杀掠两千余人。并声称“:昔日右江归顺州曾五次劫掠我大源路,掠我人口五千余;养利州知事赵珏,擒我思浪州商人,取金一碾,侵田一千余顷,故我这次来报此仇。”
       六月,中书省使兵部员外郎阿里温沙、枢密院使千户刘元亨同赴湖广行省调查此事。元亨等还亲自到上、中、下由村,实地观察,并询问居民农五。又遣下思明知州黄嵩寿往安南质问是否是世子之所为。据安南称是阮衊世子太史的家奴所做,但是否如此就不知道了。因此,元朝便行文安南国说:“昔日汉置九郡,唐立五管,安南实在是我天朝声威教化所及之地,何况多年来,你们献图奉贡,两国的上下名分历来都是清楚的。所以,我们虽收薄贡而返厚礼,对待你们有怀抚之恩。我圣朝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负于你国?你们为什么破坏边境安静,制造祸端?虽由村之地有关的事情至微,但改变国家疆界关系至大。加上所杀所掳,都是朝廷的编户齐民。省院虽至今还不敢奏闻,但不知这种不轨之谋到底是谁主使?”安南乃回文说“:在此边鄙之地,有些鼠盗狗偷之辈破坏边境安宁,我国安得而知?”而且为了宁息此事,还同时送来一些行贿物品。元亨又行文责备安南词多掩饰,不切实际,便退回了安南的行贿物品。且说:“南金象牙,你国以为宝,而我们的使者是以不贪为宝的。你们送来之物已交付回使带归。请你们切实弄清情况,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由于道路遥远,情词虚诞,始终不得要领。据元亨等人推断,可能是由于交趾人过去曾侵犯永平边境,所以现在又在仿效过去的作为;同时,又听说阮衊世子是交趾跋扈成性的人。所以,元亨等认为,为今之计,莫如遣使告谕安南,要归还我国的土地和人民。要求安南当局划明两国疆界,查究破坏边界线的主谋者,将制造事端的人在边境上处死。还要安南申饬自己的边吏,不要让人侵越国境。在永平还要置寨募兵,设官统制。给田地牛具,令自耕自食,编成队伍,明确赏罚,令其一旦有事,能首尾相应。如此,则边境之安宁,可以永保。这些意见上奏后,皇帝表示,等安南使者来时,即以此意见告之。
       自延..初年(1314)到至治末年(1323),边疆宁静,贡纳不绝。泰定元年(1324),世子陈日火广遣陪臣莫节夫等来贡。
       益稷久居鄂,遥授湖广行省平章政事。当成宗时,赐田二百顷。武宗时,进银青荣禄大夫。仁宗时,加金紫光禄大夫。复加仪同三司。文宗天历二年(1329)夏,益稷去世,寿七十有六,诏赐钱五千缗。至顺元年(1330),谥忠懿王。
       三年夏四月,世子陈日火阜遣其臣邓世延等二十四人来贡方物。

本书目录

《元史》简介
太祖本纪
太宗本纪
定宗本纪
宪宗本纪
世祖本纪
成宗本纪
英宗本纪
泰定帝本纪
明宗本纪
文宗本纪
宁宗本纪
顺帝本纪
太祖后孛儿台旭真传
世祖后察必传
成宗后卜鲁罕传
文宗后卜答失里传
顺帝后伯颜忽都传
顺帝后完者忽都传
睿宗传
裕宗传
显宗传
顺宗传
裕宗后伯蓝也怯赤传
顺宗后答己传
别里古台传
术赤传
秃剌传
牙忽都传
宽彻普化传
帖木儿不花传
孛秃传
忽怜传
阔里吉思传
木华黎传
孛鲁传
塔思、速浑察传
乃燕传(附硕德传)
霸突鲁传
脱脱传
博尔术传
玉昔帖木儿传
月赤察儿传
塔察儿传
察罕传
亦力撒合传
立智理威传
札八儿火者传
术赤台传
镇海传
肖乃台传
吾也而传
曷思麦里传
速不台传
兀良合台传
按竺迩传
畏答儿、博罗欢传
抄思传(附别的因传)
巴而术阿而忒的斤传
铁迈赤传(附虎都铁木禄、塔海传)
按扎儿传
雪不台传
昔里钤部传(附爱鲁传)
撒吉思卜华传
昔儿吉思传
阔阔不花传
拜延八都鲁传
绍古儿传(附忽都虎传)
赵阿哥潘传
纯只海传
苫彻拔都儿传
怯怯里传(附相兀速传)
重喜传
忽剌出传
月里麻思传
察罕传
塔本传(附阿里乞失帖木儿等传)
哈剌亦哈赤北鲁传
塔塔统阿传
岳瞞帖穆尔传
李桢传
速哥传
忙哥撒儿传
孟速思传
赛典赤赡思丁传
纳速剌丁传
忽辛传
布鲁海牙传
高智耀传(附高睿传)
铁哥传
安童传
廉希宪传
伯颜传
阿术传
阿里海牙传
相威传
土土哈传
床兀儿传
来阿八赤传
纽瞞传(附也速答儿传)
阿剌罕传
阿塔海传
唆都传
百家奴传
李恒传
彻里传
不忽木传
完泽传
阿鲁浑萨理传(附岳柱传)
速哥传
囊加歹传
忙兀台传
奥鲁赤传
完者都传
伯帖木儿传
怀都传
亦黑迷失传
拜降传
玉哇失传
昂吉儿传
哈剌觞传
沙全传
帖木儿不花传
撒吉思传
月合乃传
昔班传
爱薛传
唐仁祖传
朵儿赤传
和尚传(附千奴传)
刘容传
迦鲁纳答思传
斡罗思传
也先不花传
塔出传
明安传
哈剌哈孙传
阿沙不花传
拜住传
察罕传
阿礼海牙传
奕赫抵雅尔丁传
脱烈海牙传
康里脱脱传
燕铁木儿传
伯颜传
马札儿台传
脱脱传
朵尔直班传
别儿怯不花传
太平传
铁木儿塔识传
达识帖睦迩传
太不花传
察罕帖木儿传
扩廓帖木儿传
答失八都鲁传
庆童传
也速传
彻里帖木儿传
纳麟传
马祖常传
自当传
阿荣传
小云石海涯传
泰不华传
余阙传
答里麻传
月鲁帖木儿传
卜颜铁木儿传
星吉传
福寿传
道童传
亦怜真班传
廉惠山海牙传
月鲁不花传
达礼麻识理传
耶律楚材传(附耶律铸传)
杨惟中传
张柔传
张弘略传
史天倪传
史枢传
史天祥传
董俊传
董文用传
董文忠传
严实传
耶律留哥传
刘伯林传(附刘黑马传)
刘元振、刘元礼传
郭宝玉传(附郭德海等传)
石天应传
移剌捏儿传
王繤传(附王荣祖传)
何伯祥传(附何玮传)
李守贤传(附李彀传)
耶律阿海传
何实传
郝和尚拔都传
赵瑨传(附赵秉温传)
石抹明安传
张荣传
王义传
王玉传(附王忱传)
赵迪传
邸顺传(附邸浃传)
王善传
杜丰传
石抹孛迭儿传
田雄传
赵天锡传(附赵贲亨传)
张晋亨传(附张好古传)
王珍传
杨杰只哥传
刘通传(附刘复亨等传)
张子良传(附张懋传)
齐荣显传
石天禄传
刘斌传(附刘思敬传)
刘敏传
王楫传
王守道传
王玉汝传
焦德裕传
石天麟传
杨奂传
贾居贞传
洪福源传(附洪俊奇等传)
郑鼎传(附郑制宜传)
李进传
汪世显传
史天泽传
董文炳传
董士元、董士选传
张弘范传
刘秉忠传
张文谦传
郝经传
姚枢传
许衡传
窦默传
宋子贞传
商挺传
赵良弼传
赵璧传
王磐传
王鹗传
李冶传
徐世隆传
阎复传
李忽兰吉传
李庭传
史弼传
高兴传
刘国杰传
李德辉传
张雄飞传
张德辉传
马亨传
程思廉传
乌古孙泽传
赵炳传
杨恭懿传
王恂传
郭守敬传
杨桓传
张立道传
张庭珍、张庭瑞传
王恽传
陈佑传
陈天祥传
刘宣传
何荣祖传
陈思济传
姚天福传
许国祯传
尚文传
申屠致远传
雷膺传
畅师文传
刘因传
吴澄传
程钜夫传
赵孟兆页传
邓文原传
曹元用传
齐履谦传
崔斌传
崔彧传
叶李传
燕公楠传
马绍传
姚燧传
耶律有尚传
张孔孙传
张珪传
李孟传
敬俨传
曹伯启传
李元礼传
王寿传
王倚传
刘正传
谢让传
韩若愚传
赵师鲁传
刘德温传
尉迟德诚传
秦起宗传
张思明传
吴元珪传
张升传
臧梦解传
陈颢传
梁曾传
刘敏中传
王约传
王结传
宋衜传
贺胜传
杨朵儿只传
萧拜住传
耶律希亮传
赵世延传
孔思晦传
元明善传
虞集传
揭亻奚斯传
黄氵晋、柳贯、吴莱传
张起岩传
欧阳玄传
许有壬传
宋本传
谢端传
王守诚传
王思诚传
李好文传
孛术鲁罛传
李竳传
苏天爵传
王都中传
王克敬传
任速哥传
陈思谦传
韩元善传
崔敬传
吕思诚传
汪泽民传
干文传传
韩镛传
李稷传
盖苗传
张桢传
归旸传
曹鉴传
周伯琦传
吴当传
刘哈剌不花传
石抹宜孙传
金履祥传
许谦传
萧渼斗传
同恕传
胡长孺传
熊朋来传
韩性传
吴师道传
赡思传
谭澄传
许楫传
田滋传
卜天璋传
杨景行传
林兴祖传
攸哈剌拔都传
任志传
张桓传
李黼传
李齐传
褚不华传
郭嘉传
喜同传
卞琛传
颜瑜、曹彦可传
王士元传
杨朴传
赵琏传
孙扌为传
石普传
杨乘传
纳速剌丁传
伯颜不花的斤传
樊执敬传
全普庵撒里传
周镗传
聂炳传
刘耕孙传
俞述祖传
丑闾传
孛罗帖木儿传
彭庭坚传
王伯颜传
刘氵睿、刘健传
朵里不花传
野峻台传
陈君用传
潮海传
魏中立、于大本传
普颜不花传
闵本、拜住传
赵弘毅、赵恭传
郑玉传
柏帖穆尔传
迭里弥实、获独步丁、吕复传
朴赛因不花、张庸传
丁好礼传
杜瑛传
张特立传
杜本、张枢传
孙辙、吴定翁传
何中、危复之传
武恪传
丘处机、祁志诚传
张宗演传(附张与材等传)
郦希成、张清志传
萧辅道、李居寿传
靳德进传
张康传
李杲传
孙威、孙拱传
阿老瓦丁传
亦思马因、布伯传
阿尼哥、刘元传
李邦宁传
朴不花传
阿合马传
卢世荣传
桑哥传
铁木迭儿传
哈麻传
搠思监传
李鋋传
王文统传
阿鲁辉帖木儿传
铁失传
孛罗帖木儿传
高丽传
耽罗传
日本传
安南传
缅传
占城传
暹传
爪哇传
..求传
三屿传
马八儿等国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