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史記(繁體版)
卷四 周本紀第四
作者:漢 · 司馬遷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周后稷,名弃。【正義】因太王所居周原,因號曰周。地理志云右扶風美陽縣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太王所邑。括地志云:「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也。」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集解】韓詩章句曰:「姜,姓。原,字。」或曰姜原,謚號也。 【正義】邰,天來反,亦作「斄」,同。說文云:「邰,炎帝之後,姜姓,封邰,周弃外家。」姜原為帝嚳元妃。【索隱】譙周以為「弃,帝嚳之冑,其父亦不著」,與此紀異也。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弃之隘巷,【索隱】已下皆詩大雅生民篇所云「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是其事也。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弃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㠯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正義】古史考云「弃,帝嚳之冑,其父亦不著」,與此文稍異也。
       弃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正義】種曰稼,斂曰穡。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弃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弃,黎民始飢,【集解】徐廣曰:「今文尚書云『祖飢』,故此作『始飢』。祖,始也。」爾后稷播時百穀。」封弃於邰,【集解】徐廣曰:「今斄鄉在扶風。」 【索隱】即詩生民曰「有邰家室」是也。邰即斄,古今字異耳。 【正義】括地志云「故斄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毛萇云:「邰,姜嫄國也,后稷所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於邰也。」 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集解】禮緯曰:「祖以履大跡而生。」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
       后稷卒,【集解】山海經大荒經曰:「黑水青水之閒有廣都之野,后稷葬焉。」皇甫謐曰:「冢去中國三萬里也。」子不窋立。【索隱】帝王世紀云「后稷納姞氏,生不窋」,而譙周按國語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數也。若以不窋親弃之子,至文王千餘歲唯十四代,實亦不合事情。 【正義】括地志云:「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里。即不窋在戎狄所居之城也。」毛詩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數耳。命之短長,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信也。」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集解】韋昭曰:「夏太康失國,廢稷之官,不復務農。」 【索隱】國語云「弃稷不務」。此云「去稷」者,是太史公恐「弃」是后稷之名,故變文云「去」也。言夏政衰,不窋去稷官,不復務農者也。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正義】公劉從漆縣漆水南渡渭水,至南山取材木為用也。括地志云:「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也。漆水出岐州普潤縣東南岐山漆溪,東入渭。」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索隱】即詩大雅篇「篤公劉」是也。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集解】徐廣曰:「新平漆縣之東北有豳亭。」 【索隱】豳即邠也,古今字異耳。 【正義】括地志云:「豳州新平縣即漢漆縣,詩豳國,公劉所邑之地也。」
       慶節卒,子皇僕立。皇僕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集解】音踰。世本作「榆」。【索隱】系本作「偽榆」。毀隃卒,子公非立。【索隱】系本云:「公非辟方。」皇甫謐云:「公非字辟方也。」 公非卒,子高圉立。【集解】宋衷曰:「高圉能率稷者也,周人報之。」 【索隱】系本云:「高圉侯侔。」高圉卒,子亞圉立。【集解】世本云:「亞圉雲都。」皇甫謐云:「雲都,亞圉字。」 【索隱】漢書古今表曰:「雲都,亞圉弟。」按:如此說,則辟方侯侔亦皆二人之名,實未能詳。亞圉卒,子公叔祖類立。【索隱】系本云:「太公組紺諸盩。」三代世表稱叔類,凡四名。皇甫謐云「公祖一名組紺諸盩,字叔類,號曰太公」也。公叔祖類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乃與私屬遂去豳,度漆、沮,【集解】徐廣曰:「水在杜陽岐山。杜陽縣在扶風。」踰梁山,【正義】括地志云:「梁山在雍州好畤縣西北十八里。」鄭玄云:「岐山在梁山西南。」然則梁山橫長,其東當夏陽,西北臨河,其西當岐山東北,自豳適周,當踰之矣。止於岐下。【集解】徐廣曰:「山在扶風美陽西北,其南有周原。」駰案:皇甫謐云「邑於周地,故始改國曰周」。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築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集解】徐廣曰:「分別而為邑落也。」作五官有司。【集解】禮記曰:「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鄭玄曰:「此殷時制。」民皆歌樂之,頌其德。【索隱】即詩頌云「后稷之孫,實維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是也。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正義】國語注云:「齊、許、申、呂四國,皆姜姓也,四岳之後,太姜之家。太姜,太王之妃,王季之母。」季歷娶太任,【集解】列女傳曰:「太姜,有邰氏之女。太任,摯任氏之中女。」 【正義】國語注云:「摯、疇二國,任姓。奚仲,仲虺之後,太任之家。太任,王季之妃,文王母也。」皆賢婦人,【正義】列女傳云:「太姜,太王娶以為妃,生太伯、仲雍、王季。太姜有色而貞順,率導諸子,至於成童,靡有過失。太王謀事必於太姜,遷徙必與。太任,王季娶以為妃。太任之性,端壹誠莊,維德之行。及其有身,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此皆有賢行也。生昌,有聖瑞。【正義】尚書帝命驗云:「季秋之月甲子,赤爵銜丹書入于酆,止于昌戶。其書云:『敬勝怠者吉,怠勝敬者滅,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凶。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廢滅,敬者萬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此蓋聖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正義】太伯奔吳,所居城在蘇州北五十里常州無錫縣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見存。而云「亡荊蠻」者,楚滅越,其地屬楚,秦滅楚,其地屬秦,秦諱「楚」,改曰「荊」,故通號吳越之地為荊。及北人書史加云「蠻」,勢之然也。文身斷髮,【集解】應劭曰:「常在水中,故斷其髮,文其身,以象龍子,故不見傷害。」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集解】皇甫謐曰:「葬鄠縣之南山。」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正義】帝王世紀云:「文王龍顏虎肩,身長十尺,胸有四乳。」雒書靈準聽云:「蒼帝姬昌,日角鳥鼻,高長八尺二寸,聖智慈理也。」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集解】應邵曰:「在遼西令支。」 【正義】括地志云:「孤竹故城在平州盧龍縣南十二里,殷時諸侯孤竹國也,姓墨胎氏。」聞西伯善養老,盍徃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徃歸之。【集解】劉向別錄曰:「鬻子名熊,封於楚。辛甲,故殷之臣,事紂。蓋七十五諫而不聽,去至周,召公與語,賢之,告文王,文王親自迎之,以為公卿,封長子。」長子今上黨所治縣是也。
       崇侯虎譖西伯於殷紂曰:「西伯積善累德,諸侯皆嚮之,將不利於帝。」帝紂乃囚西伯於羑里。閎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正義】括地志云:「古㜪國城在同州河西縣南二十里。世本云莘國,姒姓,夏禹之後,即散宜生等求有莘美女獻紂者。」驪戎之文馬,【正義】括地志云:「驪戎故城在雍州新豐縣東南十六里,殷、周時驪戎國城也。」按:駿馬赤鬣縞身,目如黃金,文王以獻紂也。有熊九駟,【正義】括地志云:「鄭州新鄭縣,本有熊氏之墟也。」按:九駟,三十六匹馬也。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費仲而獻之紂。紂大說,曰:「此一物足以釋西伯,【索隱】一物,謂㜪氏之美女也。以殷紂淫昏好色,故知然。況其多乎!」乃赦西伯,賜之弓矢斧鉞,使西伯得征伐。曰:「譖西伯者,崇侯虎也。」西伯乃獻洛西之地,以請紂去炮格之刑。紂許之。
       西伯陰行善,諸侯皆來決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集解】地理志虞在河東大陽縣,芮在馮翊臨晉縣。 【正義】括地志云:「故虞城在陝州河北縣東北五十里虞山之上,古虞國也。故芮城在芮城縣西二十里,古芮國也。晉太康地記云虞西百四十里有芮城。」括地志又云:「閒原在河北縣西六十五里。詩云『虞芮質厥成』。毛萇云『虞芮之君相與爭田,久而不平,乃相謂曰:「西伯仁人,盍往質焉。」乃相與朝周。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君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讓所爭地以為閒原』。至今尚在。」注引地理志芮在臨晉者,恐疏。然閒原在河東,復與虞、芮相接,臨晉在河西同州,非臨晉芮鄉明矣。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慙,相謂曰:「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徃為,秖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諸侯聞之,曰「西伯蓋受命之君」。
       明年,伐犬戎。【集解】山海經曰:「有人,人面獸身,名曰犬戎。」 【正義】又云:「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并明,并明生白犬。白犬有二,是為犬戎。」說文云「赤狄本犬種」,故字從犬。又後漢書云「犬戎,槃瓠之後也」,今長沙武林之郡太半是也。又毛詩疏云「犬戎昆夷」是也。明年,伐密須。【集解】應劭曰:「密須氏,姞姓之國。」瓚曰:「安定陰密縣是。」 【正義】括地志云:「陰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其東接縣城,即古密國。」杜預云姞姓國,在安定陰密縣也。明年,敗耆國。【集解】徐廣曰:「一作『𨸔』。」 【正義】即黎國也。鄒誕生云本或作「黎」。孔安國云黎在上黨東北。括地志云:「故黎城,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里。尚書云『西伯既戡黎』是也。」殷之祖伊聞之,懼,以告帝紂。紂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為!」明年,伐邘。【集解】徐廣曰:「邘城在野王縣西北,音于。」 【正義】括地志云:「故邘城在懷州河內縣西北二十七里,古邘國城也。左傳云:『邘、晉、應、韓,武王之穆也』。」明年,伐崇侯虎。【正義】皇甫謐云夏鯀封。虞、夏、商、周皆有崇國,崇國蓋在豐鎬之閒。詩云「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是國之地也。而作豐邑,【集解】徐廣曰:「豐在京兆鄠縣東,有靈臺。鎬在上林昆明北,有鎬池,去豐二十五里。皆在長安南數十里。」 【正義】括地志云:「周豐宮,周文王宮也,在雍州鄠縣東三十五里。鎬在雍州西南三十二里。」自岐下而徙都豐。明年,西伯崩,【集解】徐廣曰:「文王九十七乃崩。」 【正義】括地志云:「周文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原上也。」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正義】乾鑿度云:「垂黃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義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辭,周公爻辭,孔十翼也。按:太史公言「蓋」者,乃疑辭也。文王著演易之功,作周紀方贊其美,不敢專定,重易故稱「蓋」也。詩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王而斷虞芮之訟。【正義】二國相讓後,諸侯歸西伯者四十餘國,咸尊西伯為王。蓋此年受命之年稱王也。帝王世紀云:「文王即位四十二年,歲在鶉火,文王更為受命之元年,始稱王矣。」又毛詩〔疏〕云:「文王九十七而終,終時受命九年,則受命之元年年八十九也。」後十年而崩,【正義】十當為「九」,其說在後。謚為文王。【正義】謚法:「經緯天地曰文。」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正義】易緯云「文王受命,改正朔,布王號於天下」。鄭玄信而用之,言文王稱王,已改正朔布王號矣。按:天無二日,土無二王,豈殷紂尚存而周稱王哉?若文王自稱王改正朔,則是功業成矣,武王何復得云大勳未集,欲卒父業也?禮記大傳云「牧之野武王成大事而退,追王太王亶父、王季歷、文王昌」。據此文乃是追王為王,何得文王自稱王改正朔也?蓋王瑞自太王興。【正義】古公在邠,被戎狄攻戰奪民。太王曰「民之在我,與彼何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遂遠去邠,止於岐下。邠人舉國盡歸古公。他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乃貶戎狄之俗,為室屋邑落,而分別居之。季歷又生昌,有聖瑞。蓋是王瑞自太王時而興起也。然自「西伯蓋即位五十年」以下至「太王興」,在西伯崩後重述其事,為經傳不同,不可全弃,乃略而書之,引次其下,事必可疑,故數言「蓋」也。
       武王即位,【正義】謚法:「克定禍亂曰武。」春秋元命包云:「武王駢齒,是謂剛強也。」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
       九年,武王上祭于畢。【集解】馬融曰:「畢,文王墓地名也。」 【索隱】按:文云「上祭于畢」,則畢,天星之名。畢星主兵,故師出而祭畢星也。 【正義】上音時掌反。尚書武成篇云:「我文考文王,誕膺天命,以撫方夏,惟九年,大統未集。」太誓篇序云:「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太誓篇云:「惟十有三年春,大會于孟津。」大戴禮云:「文王十五而生武王。」則武王少文王十四歲矣。禮記文王世子云:「文王九十七而終,武王九十三而終。」按:文王崩時武王已八十三矣,八十四即位,至九十三崩,武王即位適滿十年。言十三年伐紂者,續文王受命年,欲明其卒父業故也。金縢篇云:「惟克商二年,王有疾,不豫。」按:文王受命九年而崩,十一年武王服闋,觀兵孟津,十三年克紂,十五年有疾,周公請命,王有瘳,後四年而崩,則武王年九十三矣。而太史公云九年王觀兵,十一年伐紂,則以為武王即位年數,與尚書違,甚疏矣。東觀兵,至于盟津。【集解】徐廣曰:「譙周云史記武王十一年東觀兵,十三年克紂。」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集解】馬融曰:「諸受符節有司也。」「齊栗,信哉!予無知,以先祖有德臣,小子受先功,【集解】徐廣曰:「一云『予小子受先公功』。」畢立賞罰,以定其功。」遂興師。師尚父號曰:【集解】鄭玄曰:「號令之軍法重者。」「緫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武王渡河,中流,白魚躍入王舟中,【集解】馬融曰:「魚者,介鱗之物,兵象也。白者,殷家之正色,言殷之兵眾與周之象也。」 【索隱】此已下至火復王屋為烏,皆見周書及今文泰誓。武王俯取以祭。旣渡,有火自上復于下,至于王屋,流為烏,其色赤,其聲魄云。【集解】馬融曰:「王屋,王所居屋。流,行也。魄然,安定意也。」鄭玄曰:「書說云烏有孝名。武王卒父大業,故烏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 【索隱】按:今文泰誓「流為鵰」。鵰,鷙鳥也。馬融云「明武王能伐紂」,鄭玄云「烏是孝鳥,言武王能終父業」,亦各隨文而解也。是時,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諸侯皆曰:「紂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還師歸。
       居二年,聞紂昬亂暴虐滋甚,殺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師疵、少師彊抱其樂器而犇周。於是武王徧告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畢伐。」【集解】徐廣曰:「一作『滅』。」乃遵文王,遂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集解】孔安國曰:「虎賁,勇士稱也。若虎賁獸,言其猛也。」甲士四萬五千人,以東伐紂。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正義】畢,盡也。盡從河南渡河北。諸侯咸會。曰:「孳孳無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衆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于天,毀壞其三正,【集解】馬融曰:「動逆天地人也。」 【正義】按:三正,三統也。周以建子為天統,殷以建丑為地統,夏以建寅為人統也。離逷其王父母弟,【集解】鄭玄曰:「王父母弟,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舉親者言之也。」乃斷弃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集解】徐廣曰:「怡,一作『辭』。」故今予發維共行天罰。勉哉夫子,【集解】鄭玄曰:「夫子,丈夫之稱。」不可再,不可三!」
       二月【集解】徐廣曰:「一作『正』。此建丑之月,殷之正月,周之二月也。」甲子昧爽,【集解】孔安國曰:「昧,冥也;爽,明:蚤旦也。」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集解】孔安國曰:「癸亥夜陳,甲子朝誓之。」 【正義】括地志云:「衞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紂至於商郊牧野,乃築此城。酈元注水經云自朝歌南至清水,土地平衍,據皋跨澤,悉牧野也。」括地志又云:「紂都朝歌在衞州東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帝王世紀云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武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集解】孔安國曰:「鉞,以黃金飾斧。左手杖鉞,示無事於誅;右手把旄,示有事於教令。」 以麾。曰:「遠矣西土之人!」【集解】孔安國曰:「勞苦之。」武王曰:「嗟!我有國冢君,【集解】馬融曰:「冢,大也。」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集解】孔安國曰:「亞,次。旅,眾大夫也,其位次卿。師氏,大夫官,以兵守門。」千夫長、百夫長,【集解】孔安國曰:「師率,卒率。」及庸、蜀、羌、髳、微、纑、彭、濮人,【集解】孔安國曰:「八國皆蠻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纑、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漢之南。」馬融曰:「武王所率,將來伐紂也。」 【正義】髳音矛。括地志云:「房州竹山縣及金州,古庸國。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國。隴右岷、洮、叢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國之地。戎府之南,古微、瀘、彭三國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瀘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諸州伐紂也。」稱爾戈,【集解】孔安國曰:「稱,舉也。」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王曰:「古人有言『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集解】孔安國曰:「索,盡也。喻婦人知外事,雌代雄鳴,則家盡也。」今殷王紂維婦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荅,【集解】鄭玄曰:「肆,祭名。答,問也。」昬弃其家國,遺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維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集解】孔安國曰:「言紂弃其賢臣,而尊長逃亡,罪人信用之也。」俾暴虐于百姓,以姦軌于商國。今予發維共行天之罰。今日之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集解】孔安國曰:「今日戰事,不過六步七步,乃止相齊。言當旅進一心也。」夫子勉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集解】孔安國曰:「伐謂擊刺也。少則四五,多則六七,以為例也。」勉哉夫子!尚桓桓,【集解】鄭玄曰:「威武貌。」如虎如羆,如豺如離,【集解】徐廣曰:「此訓與『螭』同。」于商郊,不禦克犇,以役西土,【集解】鄭玄曰:「禦,彊禦,謂彊暴也。克,殺也。不得暴殺紂師之犇走者,當以為周之役也。」勉哉夫子!爾所不勉,其予爾身有戮。」【集解】鄭玄曰:「所言且也。」誓已,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陳師牧野。
       帝紂聞武王來,亦發兵七十萬人距武王。武王使師尚父與百夫致師,【集解】周禮:「環人,掌致師。」鄭玄曰:「致師者,致其必戰之志也。古者將戰,先使勇力之士犯敵焉。」春秋傳曰:「楚許伯御樂伯,攝叔為右,以致晉師。許伯曰:『吾聞致師者,御靡旌,摩壘而還。』樂伯曰:『吾聞致師者,左射以菆,代御執轡,御下掚馬,掉鞅而還。』攝叔曰:『吾聞致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皆行其所聞而復。」以大卒馳帝紂師。【集解】徐廣曰:「帝,一作『商』。」 【正義】大卒,謂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二百五十人,有虎賁三千人。紂師雖衆,皆無戰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紂師皆倒兵以戰,以開武王。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于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正義】衣音於既反。周書云:「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以自焚。」注:「天智,玉之善者,縫環其身自厚也。凡焚四千玉也,庶玉則銷,天智玉不銷,紂身不盡也。」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諸侯,諸侯畢拜武王,武王乃揖諸侯,【正義】武王率諸侯伐天子,天子已死,諸侯畢賀,故武王揖諸侯,言先拊循其心也。諸侯畢從。武王至商國,【正義】謂至朝歌。商國百姓咸待於郊。於是武王使羣臣告語商百姓曰:「上天降休!」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荅拜。【索隱】武王雖以臣伐君,頗有慙德,不應答商人之拜,太史公失辭耳。尋上文,諸侯畢拜賀武王,武王尚且報揖,無容遂下拜商人。遂入,至紂死所。武王自射之,三發而後下車,以輕劔擊之,【正義】周書作「輕呂擊之」。輕呂,劍名也。以黃鉞斬紂頭,縣大白之旗。已而至紂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經自殺。武王又射三發,擊以劔,斬以玄鉞,【集解】司馬法曰:「夏執玄鉞。」宋均曰:「玄鉞用鐵,不磨礪。」縣其頭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復軍。
       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紂宮。及期,百夫荷罕旗以先驅。【集解】蔡邕獨斷曰:「前驅有九旒雲罕。」東京賦曰:「雲罕九旒。」薛綜曰:「旒,旗名。」武王弟叔振鐸奉陳常車,周公旦把大鉞,畢公把小鉞,以夾武王。散宜生、太顛、閎夭皆執劔以衞武王。旣入,立于社南大卒之左,右畢從。毛叔鄭奉明水,【集解】周禮曰:「司烜氏以鑑取明水於月。」鄭玄曰:「鑑,鏡屬也。取月之水,欲得陰陽之絜氣。陳明水以為玄酒。」 【索隱】明,明水也。舊本皆無「水」字,今本有「水」字者多,亦是也。若惟云「奉明」,其義未見,不知「奉明」何物也。烜音毀。衞康叔封布茲,【集解】徐廣曰:「茲者,籍席之名。諸侯病曰『負茲』。」 【索隱】茲,一作「苙」,公明草也。言「茲」,舉成器;言「苙」,見絜草也。召公奭贊采,【正義】贊,佐也。采,幣也。師尚父牽牲。尹佚筴祝曰:【正義】尹佚讀筴書祝文以祭社也。「殷之末孫季紂,【正義】周書作「末孫受德」。受德,紂字也。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昬暴商邑百姓,其章顯聞于天皇上帝。」於是武王再拜稽首,曰:「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武王又再拜稽首,乃出。
       封商紂子祿父殷之餘民。武王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鮮、蔡叔度相祿父治殷。【正義】地理志云河內,殷之舊都。周既滅殷,分其畿內為三國,詩邶、鄘、衞是。邶以封紂子武庚;鄘,管叔尹之;衛,蔡叔尹之:以監殷民,謂之三監。帝王世紀云:「自殷都以東為衞,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霍叔監之:是為三監。」按:二說各異,未詳也。已而命召公釋箕子之囚。【集解】徐廣曰:「釋,一作『原』。」命畢公釋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閭。命南宮括散鹿臺之財,發鉅橋之粟,以振貧弱萌隸。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保玉。【集解】徐廣曰:「保,一作『寶』。」命閎夭封比干之墓。【正義】封,謂益其土及畫疆界。括地志云:「比干墓在衛州汲縣北十里二百五十步。」命宗祝享祠于軍。乃罷兵西歸。行狩,記政事,作武成。【集解】孔安國曰:「武功成也。」封諸侯,班賜宗彛,作分殷之器物。【集解】鄭玄曰:「宗彝,宗廟樽也。作分器,著王之命及受物。」武王追思先聖王,乃襃封神農之後於焦,【集解】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黃帝之後於祝,【正義】左傳云:「祝其,實夾谷。」杜預云:「夾谷即祝其也。」服虔云:「東海郡祝其縣也。」帝堯之後於薊,【集解】地理志燕國有薊縣。帝舜之後於陳,【正義】括地志云:「陳州宛丘縣在陳城中,即古陳國也。帝舜後遏父為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封其子媯滿於陳,都宛丘之側。」大禹之後於杞。【正義】括地志云:「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地理志云古杞國理此城。周武王封禹後於杞,號東樓公,二十一代為楚所滅。」於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於營丘,曰齊。【集解】爾雅曰:「水出其前而左曰營丘。」郭璞曰:「今齊之營丘,淄水過其南及東。」 【正義】水經注今臨菑城中有丘云。青州臨淄縣古營丘之地,呂望所封齊之都也。營丘在縣北百步外城中。輿地志云秦立為縣,城臨淄水故曰臨淄也。封弟周公旦於曲阜,曰魯。【集解】應劭曰:「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 【正義】帝王世紀云:「炎帝自陳營都於魯曲阜。黃帝自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顓頊始都窮桑,徙商丘。」窮桑在魯北,或云窮桑即曲阜也。又為大庭氏之故國,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謐云:「黃帝生於壽丘,在魯城東門之北。居軒轅之丘,(於)山海經云『此地窮桑之際,西射之南』是也。」括地志云:「兗州曲阜縣外城即周公旦子伯禽所築古魯城也。」封召公奭於燕。【正義】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觀其文稍似重也。水經注云薊城內西北隅有薊丘,因取名焉。括地志云:「燕山在幽州漁陽縣東南六十里。徐才宗國都城記云周武王封召公奭於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國取名焉。」按:周封以五等之爵,薊、燕二國俱武王立,因燕山、薊丘為名,其地足自立國。薊微燕盛,乃并薊居之,薊名遂絕焉。今幽州薊縣,古燕國也。封弟叔鮮於管,【正義】括地志云:「鄭州管城縣外城,古管國城也,周武王弟叔鮮所封。」弟叔度於蔡。【正義】括地志云:「豫州北七十里上蔡縣,古蔡國,武王封弟叔度於蔡是也。縣東十里有蔡岡,因名也。」餘各以次受封。
       武王徵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正義】括地志云:「豳州三水縣西十里有豳原,周先公劉所都之地也。豳城在此原上,因公為名。」按:蓋武王登此城望商邑。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正義】周,鎬京也。武王伐紂,還至鎬京,憂未定天之保安,故自夜不得寐也。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集解】徐廣曰:「此事出周書及隨巢子,云『夷羊在牧』。牧,郊也。夷羊,怪物也。」蜚鴻滿野。【索隱】按:高誘曰「蜚鴻,蠛蠓也」。言飛蟲蔽田滿野,故為災,非是鴻鴈也。隨巢子作「飛拾」,飛拾,蟲也。 【正義】蜚音飛,古「飛」字也。於今猶當今。於今六十年,從帝乙十年至伐紂年也。麋鹿在牧,喻讒佞小人在朝位也。飛鴻滿野,喻忠賢君子見放弃也。言紂父帝乙立後,殷國益衰,至伐紂六十年閒,諂佞小人在於朝位,忠賢君子放遷於野。故詩云「鴻鴈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毛萇云「之子,侯伯卿士也。」鄭玄云「鴻鴈知避陰陽寒暑,喻民知去無道就有道」。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索隱】言上天不歆享殷家,故見災異,我周今乃有成王業者也。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賔滅,【集解】徐廣曰:「一云『不顧亦不賓成』,一又云『不顧亦不恤』也。」 【索隱】言天初建殷國,亦登進名賢之人三百六十夫,既無非大賢,未能興化致理,故殷家不大光昭,亦不即擯滅,以至于今也。亦見周書及隨巢子,頗復脫錯。而劉氏音破六為古,其字義亦無所通。徐廣云一本作「不顧亦不賓成」,蓋是學者以周書及隨巢不同,逐音改易耳。隨巢子曰「天鬼不顧亦不賓滅」,天鬼即天神也。以至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索隱】言今悉求取夫惡人不知天命不順周家者,咸貶責之,與紂同罪,故曰「貶從殷王受」。日夜勞來【集解】徐廣曰:「一云『肯來』。」定我西土,【索隱】八字連作一句讀。我維顯服,及德方明。【正義】服,事也。武王答周公云,定知天之安保我位,得依天之宮室,退除殷紂之惡,日夜勞民,又安定我之西土。我維明於事,及我之德教施四方明行之,乃可至於寢寐也。自此已上至「武王至于周,自夜不寐」,周公問之,故先書。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集解】徐廣曰:「夏居河南,初在陽城,後居陽翟。」 【索隱】言自洛汭及伊汭,其地平易無險固,是有夏之舊居。 【正義】括地志云「自禹至太康與唐、虞皆不易都城」,然則居陽城為禹避商均時,非都之也。帝王世紀云:「禹封夏伯,今河南陽翟是。」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也。」我南望三塗,北望嶽鄙,顧詹有河,【集解】徐廣曰:「周書度邑曰『武王問太公曰,吾將因有夏之居也,南望過于三塗,北詹望于有河』。」 【索隱】杜預云三塗在陸渾縣南。嶽,蓋河北太行山。鄙,都鄙,謂近嶽之邑。度邑,周書篇名。度音徒各反。 【正義】括地志云:「太行、恆山連延,東北接碣石,西北接嶽山。」言北望太行、恆山之邊鄙都邑也。又「晉州霍山一名太岳,在洛西北,恆山在洛東北」。二說皆通。粵詹雒、伊,毋遠天室。」【正義】粵者,審慎之辭也。言審慎瞻雒、伊二水之陽,無遠離此為天室也。營周居于雒邑而後去。【正義】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郟鄏,周公新築,在洛州河南縣北九里苑內東北隅。自平王以下十二王皆都此城,至敬王乃遷都成周,至赧王又居王城也。帝王世紀云『王城西有郟鄏陌』。左傳云『成王定鼎於郟鄏』。京相璠地名云『郟,山名。鄏,邑名』。」縱馬於華山之陽,【正義】華山在華陰縣南八里。山南曰陽也。放牛於桃林之虛;【集解】孔安國曰:「桃林在華山東。」 【正義】括地志云:「桃林在陝州桃林縣西。山海經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員三百里,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偃干戈,振兵釋旅:【集解】公羊傳曰:「入曰振旅。」示天下不復用也。
       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集解】徐廣曰:「一作『前』。」亡國宜告。【索隱】六字連一句讀。 【正義】箕子殷人,不忍言殷惡,以周國之所宜言告武王,為洪範九類,武王以類問天道。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武王病。天下未集,羣公懼,穆卜,【集解】孔安國曰:「穆,敬也。」周公乃祓齋,【正義】祓音廢,又音拂。齋音札皆反。祓謂除不祥求福也。自為質,【正義】音至。周公祓齋,自以贄幣告三王,請代武王,武王病乃瘳也。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集解】徐廣曰:「封禪書曰『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皇甫謐曰:「武王定位元年歲在乙酉,六年庚寅崩。」駰按:皇覽曰「文王、武王、周公冢皆在京兆長安鎬聚東社中也」。 【正義】括地志云:「武王墓在雍州萬年縣西南二十八里畢原上也。」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羣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正義】今宋州也。頗收殷餘民,以封武王少弟,封為衞康叔。【正義】尚書洛誥云:「我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以居邶、鄘、衞之眾。」又多士篇序云:「成周既成,遷殷頑民。」按:是為東周,古洛陽城也。括地志云:「洛陽故城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二十六里,周公所築,即成周城也。輿地志云『以周地在王城東,故曰東周。敬王避子朝亂,自洛邑東居此。以其迫阨不受王都,故壞翟泉而廣之』。」按:武王滅殷國為邶、鄘、衞,三監尹之。武庚作亂,周公滅之,徙三監之民於成周,頗收其餘眾,以封康叔為衞侯,即今衞州是也。孔安國云「以三監之餘民,國康叔為衞侯。周公懲其數叛,故使賢母弟主之」也。晉唐叔得嘉穀,【集解】鄭玄曰:「二苗同為一穗。」獻之成王,成王以歸周公于兵所。【集解】徐廣曰:「歸,一作『餽』。」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集解】徐廣曰:「尚書序云『旅天子之命』。」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次作微子之命,【集解】孔安國曰:「封命之書。」次歸禾,次嘉禾,次康誥、酒誥、梓材,【集解】孔安國曰:「告康叔以為政之道,亦如梓人之治材也。」其事在周公之篇。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長,周公反政成王,北面就羣臣之位。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作召誥、洛誥。成王旣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集解】鄭玄曰:「奄國在淮夷之北。」 【正義】奄音於險反。括地志云:「泗(水)〔州〕徐城縣北三十里古徐國,即淮夷也。兗州曲阜縣奄里,即奄國之地也。」遷其君薄姑。【集解】馬融曰:「齊地。」 【正義】括地志云:「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縣東北六十里。薄姑氏,殷諸侯,封於此,周滅之也。」成王自奄歸,在宗周,【正義】伐奄歸鎬京也。作多方。【集解】孔安國曰:「告眾方天下諸侯。」旣絀殷命,襲淮夷,歸在豐,作周官。【集解】孔安國曰:「言周家設官分職用人之法。」古文尚書序,周官,書篇名。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集解】何休曰:「頌聲者,太平歌頌之聲,帝王之高致也。」成王旣伐東夷,息慎來賀,王賜榮伯作賄息慎之命。【集解】孔安國曰:「賄,賜也。」馬融曰:「榮伯,周同姓,畿內諸侯,為卿大夫也。」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正義】釗音招,又古堯反。任,而針反。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旣崩,二公率諸侯,以太子釗見於先王廟,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為王業之不易,務在節儉,毋多欲,以篤信臨之,作顧命。【集解】鄭玄曰:「臨終出命,故謂之顧。顧,將去之意也。」太子釗遂立,是為康王。康王即位,徧告諸侯,宣告以文武之業以申之,作康誥。故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餘年不用。【集解】應劭曰:「錯,置也。民不犯法,無所置刑。」康王命作策畢公分居里,成周郊,【集解】孔安國曰:「分別民之居里,異其善惡也。成定東周郊境,使有保護也。」作畢命。
       康王卒,子昭王瑕立。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廵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正義】帝王世紀云:「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船進王,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長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諱之。」立昭王子滿,是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王道衰微,穆王閔文武之道缺,乃命伯臩【集解】孔安國曰:「伯冏,臣名也。」申誡【集解】徐廣曰:「一作『部』。」太僕【集解】應劭曰:「太僕,周穆王所置。蓋太御眾僕之長,中大夫也。」國之政,作臩命。【正義】尚書序云:「穆王令伯臩為太僕正。」應劭云:「太僕,周穆王所置。蓋太御眾僕之長,中大夫也。」復寧。
       穆王將征犬戎,【集解】徐廣曰:「一作『畎』。」祭公謀父諫曰:【集解】韋昭曰:「祭,畿內之國,周公之後,為王卿士。謀父,字也。」 【正義】括地志云:「故祭城在鄭州管城縣東北十五里,鄭大夫祭仲邑也。釋例云『祭城在河南,上有敖倉,周公後所封也』。」「不可。先王燿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集解】韋昭曰:「震,懼也。」是故周文公之頌曰:【集解】韋昭曰:「文公,周公旦之謚。」『載戢干戈,載櫜弓矢,【集解】唐固曰:「櫜,韜也。」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集解】韋昭曰:「言武王常求美德,故陳其功於是夏而歌之。信哉武王能保此時夏之美。樂章大者曰夏。」先王之於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集解】韋昭曰:「鄉,方也。」以文修之,使之務利而辟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昔我先王世后稷【集解】韋昭曰:「謂弃與不窋也。」唐固曰:「父子相繼曰世。」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正義】謂太康也。弃稷不務,]【正義】言太康弃廢稷官。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不敢怠業,時序其德,遵修其緒,【集解】徐廣曰:「遵,一作『選』。」修其訓典,朝夕恪勤,守以敦篤,奉以忠信。奕世載德,不忝前人。【正義】前人謂后稷也。言不窋亦世載德,不忝后稷。及文王、武王,無不務農事。至于文王、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無不欣喜。商王帝辛大惡于民,庶民不忍,訢載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正義】紂近郊地,名牧野。是故先王非務武也,勸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夫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侯衞賔服,【集解】韋昭曰:「此總言之也。侯,侯圻;衞,衞圻也。」夷蠻要服,戎翟荒服。甸服者祭,【集解】韋昭曰:「供日祭。」 侯服者祀,【集解】韋昭曰:「供月祀。」賔服者享,【集解】韋昭曰:「供時享。」要服者貢,【集解】韋昭曰:「供歲貢。」荒服者王。【集解】韋昭曰:「王,王事天子也。詩曰『莫敢不來王』。」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順祀也,【集解】徐廣曰:「外傳云『先王之訓』。」有不祭則修意,【集解】韋昭曰:「先脩志意以自責也。畿內近,知王意也。」有不祀則修言,【集解】韋昭曰:「言號令也。」有不享則修文,【集解】韋昭曰:「文,典法也。」有不貢則修名,【集解】韋昭曰:「名謂尊卑職貢之名號也。」有不王則修德,【集解】韋昭曰:「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序成而有不至則修刑。【集解】韋昭曰:「序成,謂上五者次序已成,有不至則有刑罰也。」於是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讓不貢,告不王。於是有刑罰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討之備,有威讓之命,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而有不至,則增修於德,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今自大畢、伯士之終也,【集解】徐廣曰:「犬戎之君。」犬戎氏以其職來王,【正義】賈逵云:「大畢,伯士,犬戎氏之二君也。白狼,白鹿,犬戎之職貢也。」按:大畢、伯士終後,犬戎氏常以其職來王。天子曰【正義】祭公申穆王之意,故云「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觀之兵』,無乃廢先王之訓,而王幾頓乎?【正義】幾音祈。吾聞犬戎樹敦,【集解】徐廣曰:「樹,一作『樕』。」駰按:韋昭曰「樹,立也。言犬戎立性敦篤也」。率舊德而守終純固,其有以禦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荒服者不至。
       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集解】鄭玄曰:「書說云周穆王以甫侯為相。」王曰:「吁,來!有國有土,告汝祥刑。【集解】孔安國曰:「告汝善用刑之道也。」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其人,【集解】王肅曰:「訓以安百姓之道,當何所選擇乎?非當選擇賢人乎?」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與?【集解】孔安國曰:「當何所敬,非唯五刑乎?當何所居,非唯及世輕重所宜乎?」兩造具備,【集解】徐廣曰:「造,一作『遭』。」師聽五辭。【集解】孔安國曰:「兩謂囚證。造,至也。兩至具備,則眾獄官聽其入五刑辭。」 【正義】漢書刑法志云:「五聽,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周禮云「辭不直則言繁,目不直則視眊,耳不直則對答惑,色不直則貌赧,氣不直則數喘」也。五辭簡信,正於五刑。【集解】孔安國曰:「五辭簡核,信有罪驗,則正之於五刑矣。」五刑不簡,正於五罰。【集解】孔安國曰:「不簡核。謂不應五刑,當正五罰,出金贖罪也。」五罰不服,正於五過。【集解】孔安國曰:「不服,不應罰也。正於五過,從赦免之。」五過之疵,官獄內獄,閱實其罪,【集解】孔安國曰:「使與罰名相當。」 【索隱】按:呂刑云「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今此似闕少,或從省文。惟鈞其過。【集解】馬融曰:「以此五過出入人罪,與犯法者等。」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集解】孔安國曰:「刑疑赦從罰,罰疑赦從免,其當清察,能得其理也。」簡信有衆,惟訊有稽。【集解】孔安國曰:「簡核誠信,有合眾心,惟察其貌,有所考合,重之至也。」 【索隱】訊,依尚書音貌也。無簡不疑,共嚴天威。【集解】孔安國曰:「無簡核誠信,不聽治其獄,當嚴敬天威,無輕用刑。」黥辟疑赦,其罰百率,【集解】徐廣曰:「率即鍰也,音刷。」孔安國曰:「六兩曰鍰。鍰,黃鐵也。」 【索隱】鍰,黃鐵。鋝亦六兩,故馬融曰「鋝,量名,與呂刑鍰同」。舊本「率」亦作「選」。閱實其罪。劓辟疑赦,其罰倍灑,【集解】徐廣曰:「一作『蓰』。五倍曰蓰。」孔安國曰:「倍百為二百鍰也。」 【索隱】灑音戾。蓰音所解反。閱實其罪。臏辟疑赦,其罰倍差,【集解】馬融曰:「倍二百為四百鍰也。差者,又加四百之三分一,凡五百三十三三分一也。」 【正義】倍中之差,二百去三分一,合三百三十三鍰二兩也。宮刑,其罰五百,臏刑既輕,其數豈加?故孔、馬之說非也。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五【集解】徐廣曰:「一作『六』。」百率,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率,閱實其罪。墨罰之屬千,劓罰之屬千,臏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五刑之屬三千。」命曰甫刑。
       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索隱】系本作「伊扈」。共王游於涇上,密康公從,【集解】韋昭曰:「康公,密國之君,姬姓也。」 【正義】括地志云:「陰密故城在涇州鶉觚縣西,東接縣城,故密國也。」有三女犇之。其母曰:「必致之王。【集解】列女傳曰:「康公母,姓隗氏。」夫獸三為羣,人三為衆,女三為粲。王田不取羣,【正義】曹大家云:「羣,眾,粲,皆多之名也。田獵得三獸,王不盡收,以其害深也。」公行不下衆,【正義】曹大家云:「公,諸侯也。公之所行與眾人共議也。」王御不參一族。【集解】韋昭云:「御,婦官也。參,三也。一族,一父子也。故取姪娣以備三,不參一族之女也。」夫粲,美之物也。衆以美物歸女,而何德以堪之?王猶不堪,況爾之小醜乎!小醜備物,終必亡。」康公不献,一年,共王滅密。共王崩,子懿王囏立。【索隱】系本作「堅」。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索隱】宋忠曰:「懿王自鎬徙都犬丘,一曰廢丘,今槐里是也。時王室衰,始作詩也。」
       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正義】紀年云:「三年,致諸侯,烹齊哀公于鼎。」帝王世紀云「十六年崩」也。
       夷王崩,子厲王胡立。厲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榮夷公。大夫芮良正【正義】芮伯也。諫厲王曰:「王室其將卑乎?夫榮公好專利而不知大難。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將取焉,何可專也?所怒甚多,不備大難。以是教王,王其能久乎?夫王人者,將導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無不得極,【集解】韋昭曰:「極,中也。」猶曰怵惕懼怨之來也。故頌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爾極』。大雅曰『陳錫載周』。【集解】唐固曰:「言文王布錫施利,以載成周道也。」是不布利而懼難乎,故能載周以至于今。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周必敗也。」厲王不聽,卒以榮公為卿士,用事。
       王行暴虐侈傲,國人謗王。召公諫曰:【集解】韋昭曰:「召康公之後穆公虎,為王卿士也。」「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衞巫,【集解】韋昭曰:「衞國之巫也。」使監謗者,【正義】監音口銜反。監,察也。以巫人神靈,有謗毀必察也。以告則殺之。其謗鮮矣,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嚴,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集解】韋昭曰:「以目相盻而已。」厲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水。水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水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正義】上詩風刺。瞽獻典,【集解】韋昭曰:「曲,樂曲。」史獻書,【正義】史,太史也。上書諫。師箴,【正義】音針。師,樂太師也。上箴戒之文。瞍賦,【集解】韋昭曰:「無眸子曰瞍。賦公卿列士所獻詩也。」矇誦,【集解】韋昭曰:「有眸子而無見曰矇。周禮矇主弦歌,諷誦箴諫之語也。」百工諫,庶人傳語,【集解】韋昭曰:「庶人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 【正義】傳音逐緣反。庶人微賤,見時得失,不得上言,乃在街巷相傳語。近臣盡規,【集解】韋昭曰:「近臣,驂僕之屬。」親戚補察,【正義】言親戚補王過失,及察是非也。瞽史教誨,【集解】韋昭曰:「瞽,樂太師。史,太史也。」耆艾脩之,【集解】韋昭曰:「耆艾,師傅也。脩理瞽史之教,以聞於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集解】唐固曰:「下平曰衍,有溉曰沃。」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所以產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於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至彘。【集解】韋昭曰:「彘,晉地,漢為縣,屬河東,今曰永安。」 【正義】括地志云:「晉州霍邑縣本漢彘縣,後改彘曰永安。從鄗犇晉也。」
       厲王太子靜匿召公之家,國人聞之,乃圍之。召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以及此難也。今殺王太子,王其以我為讎而懟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讎懟,【集解】韋昭曰:「在危險之中。」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脫。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索隱】共音如字。若汲冢紀年則云「共伯和干王位」。共音恭。共,國;伯,爵;和,其名;干,篡也。言共伯攝王政,故云「干王位」也。 【正義】共音巨用反。韋昭云:「彘之亂,公卿相與和而脩政事,號曰共和也。」魯連子云:「衞州共城縣本周共伯之國也。共伯名和,好行仁義,諸侯賢之。周厲王無道,國人作難,王犇子于彘,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號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共伯使諸侯奉王子靖為宣王,而共伯復歸國于衞也。」世家云:「釐侯十三年,周厲王出犇于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四十二年,釐侯卒,太子共伯餘立為君。共伯弟和襲攻共伯於墓上,共伯入釐侯羨自殺,衞人因葬釐侯旁,謚曰共伯,而立和為衞侯,是為武公。」按:此文共伯不得立,而和立為武公。武公之立在共伯卒後,年歲又不相當,年表亦同,明紀年及魯連子非也。共和十四年,厲王死于彘。太子靜長於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為王,是為宣王。宣王即位,二相輔之,脩政,法文、武、成、康之遺風,諸侯復宗周。十二年,魯武公來朝。
       宣王不脩籍於千畒,【正義】應劭云:「古者天子耕籍田千畝,為天下先。」瓚曰:「籍,蹈籍也。」按:宣王不脩親耕之禮也。虢文公諫曰【集解】賈逵曰:「文公,文王母弟虢仲之後,為王卿士也。」韋昭曰:「文公,虢叔之後,西虢也。宣王都鎬,在畿內也。」 【正義】括地志云:「虢故城在岐州陳倉縣東(西)〔四〕十里。」又云:「千畝原在晉州岳陽縣北九十里也。」不可,【索隱】國語曰:「虢文公諫曰『夫人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人之繁庶於是乎生,事之共給於是乎在』。」事具載國語。王弗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畒,【索隱】地名也,在西河介休縣。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集解】韋昭曰:「西夷別種,四嶽之後也。」
       宣王旣亡南國之師,乃料民於太原。【集解】韋昭曰:「敗於姜戎時所亡也。南國,江漢之閒。料,數也。」唐固曰:「南國,南陽也。」仲山甫諫曰:【正義】毛萇云:「仲山甫,樊穆仲也。」括地志云:「漢樊縣城在兗州瑕丘縣西南三十五里,古樊國,仲山甫所封也。」「民不可料也。」宣王不聽,卒料民。
       四十六年,宣王崩,【正義】周春秋云:「宣王殺杜伯而無辜,後三年,宣王會諸侯田于圃,日中,杜伯起於道左,衣朱衣冠,操朱弓矢,射宣王,中心折脊而死。」國語云:「杜伯射王於鄗。」子幽王宮涅立。【集解】徐廣曰:「一作『生』。」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集解】徐廣曰:「涇、渭、洛也。」駰按:韋昭云「西周鎬京地震動,故三川亦動」。 【正義】按:涇渭二水在雍州北。洛水一名漆沮,在雍州東北,南流入渭。此時以王城為東周,鎬京為西周。伯陽甫曰:「周將亡矣。【集解】韋昭曰:「伯陽父,周大夫也。」唐固曰:「伯陽父,周柱下史老子也。」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集解】韋昭曰:「過,失也。言民不敢斥王者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集解】韋昭曰:「蒸,升也。陽氣在下,陰氣迫之,使不能升也。」於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填陰也。【集解】韋昭曰:「為陰所鎮笮也。」陽失而在陰,【集解】韋昭曰:「在陰下也。」原必塞;原塞,國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集解】韋昭曰:「水土氣通為演。演猶潤也。演則生物,民得用之。」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集解】韋昭曰:「禹都陽城,伊、洛所近也。」河竭而商亡。【集解】韋昭曰:「商人都衞,河水所經也。」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原又塞,塞必竭。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川竭必山崩。【集解】韋昭曰:「水泉不潤,枯朽而崩也。」若國亡不過十年,數之紀也。【集解】韋昭曰:「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也。」天之所弃,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
       三年,幽王嬖愛襃姒。【索隱】襃,國名,夏同姓,姓姒氏。禮婦人稱國及姓。其女是龍漦妖子,為人所收,襃人納之于王,故曰襃姒。 【正義】括地志云:「襃國故城在梁州襃城縣東二百步,古襃國也。」襃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廢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為后。後幽王得襃姒,愛之,欲廢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為后,以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正義】諸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曰史記。「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龍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集解】虞翻曰:「龍自號襃之二先君也。」夏帝卜殺之與去之與止之,莫吉。卜請其漦而藏之,乃吉。【集解】韋昭曰:「漦,龍所吐沫。沫,龍之精氣也。」於是布幣而策告之,【集解】韋昭曰:「以簡策之書告龍,而請其漦也。」龍亡而漦在,櫝而去之。【集解】韋昭曰:「櫝,匱也。」夏亡,傳此器殷。殷亡,又傳此器周。比三代,莫敢發之,至厲王之末,【集解】虞翻曰:「末年,王流彘之歲。」發而觀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厲王使婦人裸而譟之。【集解】韋昭曰:「譟,讙呼也。」唐固曰:「羣呼曰譟。」漦化為玄黿,以入王後宮。【索隱】亦作「蚖」,音元。玄蚖,蜤蜴也。後宮之童妾旣齔而遭之,【集解】韋昭曰:「毀齒曰齔。女七歲而毀齒也。」旣笄而孕,【正義】笄音雞。禮記云:「女子許嫁而笄。」鄭玄云:「笄,今簪。」無夫而生子,懼而弃之。宣王之時童女謠曰:「檿弧箕服,實亡周國。」【集解】韋昭曰:「山桑曰檿。弧,弓也。箕,木名。服,矢房也。」於是宣王聞之,有夫婦賣是器者,宣王使執而戮之。逃於道,而見鄉者後宮童妾所弃妖子【集解】徐廣曰:「妖,一作『夭』。夭,幼少也。」出於路者,【正義】夫婦賣檿弧者,宣王欲執戮之,遂逃于路,遇此妖子,哀而收之。聞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婦遂亡,犇於襃。襃人有罪,請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正義】國語云:「周幽王伐有襃,襃人以襃姒女焉,與虢石甫比也。」以贖罪。弃女子出於襃,是為襃姒。當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生子伯服,竟廢申后及太子,以襃姒為后,伯服為太子。【索隱】左傳所謂「攜王奸命」是也。太史伯陽曰:「禍成矣,無可奈何!」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熢燧大鼓,【正義】峯遂二音。晝日燃熢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熢,土魯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舉之。有寇至則舉𤑾火。𤑾,土魯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舉之。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𤑾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集解】徐廣曰:「佞,一作『諂』。」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與繒、【索隱】繒,國名,夏同姓。 【正義】繒,自陵反。國語云「繒,姒姓,夏禹後」。括地志云:「繒縣在沂州承縣,古侯國,禹後。」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𤑾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王驪山下,【索隱】在新豐縣南,故驪戎國也。舊音黎。徐廣音力知反。 【正義】括地志云:「驪山在雍州新豐縣南十六里。土地記云驪山即藍田山。」按:驪山之陽即藍田山。虜襃姒,盡取周賂而去。【集解】汲冢紀年曰:「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也。」 【正義】按:汲冢書,晉咸和五年汲郡汲縣發魏襄王冢,得古書冊七十五卷。於是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平王立,東遷于雒邑,【正義】即王城也。平王以前號東都,至敬王以後及戰國為西周也。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彊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集解】周禮曰:「九命作伯。」鄭眾云:「長諸侯為方伯。」
       四十九年,魯隱公即位。
       五十一年,平王崩,太子洩父【正義】音甫。蚤死,立其子林,是為桓王。桓王,平王孫也。
       桓王三年,鄭莊公朝,桓王不禮。【索隱】在魯隱公六年。五年,鄭怨,與魯易許田。許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索隱】左傳鄭伯以璧假許田,卒易祊。祊是鄭祀太山之田,許是魯朝京師之湯沐邑,有周公廟,鄭以其近,故易取之。此云「許田天子用事太山田」,誤。 【正義】杜預云:「成王營王城,有遷都之志,故賜周公許田,以為魯國朝宿之邑,後世因而立周公別廟焉。鄭桓公友,周宣王之母弟,封鄭,有助祭泰山湯沐邑在祊。鄭以天子不能復巡狩,故欲以祊易許田,各從本國所近之宜也。恐魯以周公別廟為疑,故云已廢泰山之祀,而欲為魯祀周公,遜辭以求也。」括地志云:「許田在許州許昌縣南四十里,有魯城,周公廟在城中。祊田在沂州費縣東南。」按:宛,鄭大夫。八年,魯殺隱公,【正義】子允令公子翬殺隱公也。立桓公。十三年,伐鄭,【索隱】在魯桓五年。鄭射傷桓王,桓王去歸。【索隱】左傳繻葛之役,祝聃射王中肩是也。
       二十三年,桓王崩,子莊王佗立。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欲殺莊王而立王子克。【集解】賈逵曰:「莊王弟子儀也。」辛伯告王,【集解】賈逵曰:「辛伯,周大夫也。」王殺周公。【索隱】左傳曰:「初,子儀有寵於桓王,桓王屬諸周公。辛伯諫曰:『並后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周公不從,故及於難。」然周公阿先王旨,自取誅夷,辛伯正君臣之義,卒安王業,二卿優劣誠可識也。王子克犇燕。【正義】杜預云:「南燕,姞姓也。」
       十五年,莊王崩,子釐王【正義】釐音僖。胡齊立。釐王三年,齊桓公始霸。
       五年,釐王崩,子惠王閬立。【索隱】系本名毋涼。 【正義】謐作「毋涼」也。惠王二年。初,莊王嬖姬姚,【正義】杜預云:「姚姓也。」生子穨,【索隱】莊王子,釐王弟,惠王之叔父也。穨有寵。及惠王即位,奪其大臣園以為囿,【集解】左傳曰大臣,蒍國也。故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集解】左傳曰五人者,蒍國,邊伯、詹父、子禽、祝跪也。謀召燕、衞師,【正義】南燕,滑州胙城。衞,澶州衞南也。伐惠王。惠王犇溫,【正義】左傳云蘇忿生十二邑,桓王奪蘇子十二邑與鄭,故蘇子同五大夫伐惠王。溫,十二邑之一也。杜預云河內溫縣也。已居鄭之櫟。【集解】服虔曰:「櫟,鄭大都。」 【正義】杜預云:「櫟,今河南陽翟縣也。」立釐王弟穨為王。樂及徧舞,【集解】賈逵曰:「徧舞,皆舞六代之樂也。」鄭、虢君怒。四年,鄭與虢君伐殺王穨,【正義】賈逵云:「鄭厲公突、虢公林父也。」復入惠王。惠王十年,賜齊桓公為伯。
       二十五年,惠王崩,子襄王鄭立。襄王母早死,後母曰惠后。【集解】左傳曰:「陳媯歸于京師,實惠后也。」 【正義】按:陳國,舜後,媯姓也。惠后生叔帶,【索隱】惠王子,襄王弟,封於甘,故左傳稱甘昭公。 【正義】惠王子,襄王弟,封之於甘。括地志云:「故甘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左傳云甘昭公,王子叔帶也。洛陽記云河南縣西南二十五里,甘水出焉,北流入洛。山上有甘城,即甘公菜邑也。」有寵於惠王,襄王畏之。三年,叔帶與戎、翟謀伐襄王,襄王欲誅叔帶,叔帶犇齊。齊桓公使管仲平戎于周,使隰朋平戎于晉。【集解】服虔曰:「戎伐周,晉伐戎救周,故和也。」王以上卿禮管仲。管仲辭曰:「臣賤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國、高在。【集解】杜預曰:「國子,高子,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上卿也。」若節春秋來承王命,何以禮焉。【集解】賈逵曰:「節,時也。」王肅曰:「春秋聘享之節也。」陪臣敢辭。」【集解】服虔曰:「陪,重也。諸侯之臣於天子,故曰陪臣。」王曰:「舅氏,余嘉乃勳,【集解】賈逵曰:「舅氏,言伯舅之使也。」 【正義】武王娶太公女為后,故呼舅氏,遠言之,我善汝有平戎之功勳。毋逆朕命。」管仲卒受下卿之禮而還。【正義】杜預云:「管仲不敢以職自高,卒受本位之禮也。」九年,齊桓公卒。十二年,叔帶復歸于周。【集解】左傳曰:「王召之。」
       十三年,鄭伐滑,【集解】賈逵曰:「滑,姬姓之國。」駰按:左傳曰「滑人叛鄭而服於衞」也。 【正義】杜預云滑國都費,河南緱氏縣,為秦所滅,時屬鄭、晉,後屬周。事在魯釐公二十年。括地志云:「緱氏故城本費城也,在洛州緱氏縣(南)東二十五里也。」王使游孫、伯服請滑,【集解】賈逵曰:「二子,周大夫。」鄭人囚之。鄭文公怨惠王之入不與厲公爵,【集解】服虔曰:「惠王以后之鞶鑒與鄭厲公,而獨與虢公玉爵。」 【正義】左傳云:「莊公二十一年,王巡虢狩,虢公為王宮于蚌,王與之酒泉,鄭伯之享王,王以后之鞶鑒與之。虢公請器,王與之爵。鄭伯由是怨王也。」杜預云:「后鞶帶而以鏡為飾也。爵,飲酒器也。蚌,地。酒泉,周邑。」又怨襄王之與衞滑,【集解】服虔曰:「滑,小國,近鄭,世世服從,而更違叛,鄭師伐之,聽命,後自愬於王,王以與衞。」故囚伯服。王怒,將以翟伐鄭。富辰諫曰:【集解】服虔曰:「富辰,周大夫。」「凡我周之東徙,晉、鄭焉依。子穨之亂,又鄭之由定,今以小怨弃之!」王不聽。十五年,王降翟師以伐鄭。王德翟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平、桓、莊、惠皆受鄭勞,王弃親親翟,不可從。」王不聽。十六年,王絀翟后,翟人來誅,殺譚伯。【集解】唐固曰:「譚伯,周大夫原伯、毛伯也。」 【索隱】按:國語亦云「殺譚伯」,而左傳太叔之難,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唐固據傳文讀「譚」為「原」,然春秋有譚,何妨此時亦仕王朝,預獲被殺?國語既云「殺譚伯」,故太史公依之,不從左傳說也。富辰曰:「吾數諫不從。如是不出,王以我為懟乎?」乃以其屬死之。
       初,惠后欲立王子帶,故以黨開翟人,翟人遂入周。襄王出犇鄭,【正義】公羊傳云:「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事母也。」鄭居王于氾。【集解】杜預曰︰「鄭南氾在襄城縣南。」 【正義】氾音凡。括地志云:「故氾城在許州襄城縣一里。左傳云『天王出居於鄭,處於氾』是。」子帶立為王,取襄王所絀翟后與居溫。【正義】括地志云:「故溫城在懷州溫縣西三十里,漢、晉為縣,本周司寇蘇忿生之邑。左傳云周與鄭人蘇忿生十二邑,溫其一也。地理志云溫縣,故國,己姓,蘇忿生所封也。」十七年,襄王告急于晉,晉文公納王而誅叔帶。襄王乃賜晉文公珪鬯弓矢,為伯,以河內地與晉。【正義】賈逵云:「晉有功,賞之以地,楊樊、溫、原、攢茅之田也。」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會之河陽、踐土,【集解】賈逵曰:「河陽,晉之溫也。踐土,鄭地名,在河內。」 【正義】括地志云:「故王宮在鄭州滎澤縣西北十五里王宮城中。左傳云晉文公敗楚于城濮,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也。」按:王城則所作在踐土城內。東北隅有踐土臺,東去衡雍三十餘里也。諸侯畢朝,書諱曰「天王狩于河陽」。【集解】左傳曰:「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狩』。」
       二十四年,晉文公卒。
       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三十二年,襄王崩,子頃王壬臣立。頃王六年,崩,子匡王班立。匡王六年,崩,弟瑜立,是為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集解】地理志陸渾縣屬弘農郡。 【正義】渾音魂。杜預云:「允姓之戎居陸渾,在秦、晉西北,二國誘而徙之伊川,遂從戎號,今洛州陸渾縣,取其號也。」後漢書云陸渾戎自瓜州遷於伊川。左傳云:「初,平王之東遷也,辛有適伊川,見被髮而祭於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按:至僖公二十二年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計至辛有言,適百年也。括地志云:「故麻城謂之蠻中,在汝州梁縣界。左傳『單浮餘圍蠻氏』,杜預云『城在河南新城東南,伊洛之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為麻蠻聲相近故耳』。」按:新城,今伊闕縣是也。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集解】賈逵曰:「王孫滿,周大夫也。」楚兵乃去。十年,楚莊王圍鄭,鄭伯降,已而復之。十六年,楚莊王卒。
       二十一年,定王崩,子簡王夷立。簡王十三年,晉殺其君厲公,迎子周於周,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崩,子靈王泄心立。靈王二十四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
       二十七年,靈王崩,【集解】皇覽曰:「靈王冢在河南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蓋以靈王生而有髭,而神,故謚靈王。其冢,民祀之不絕。」子景王貴立。【索隱】名貴。按國語景王二十一年鑄大錢及無射,單穆公及泠州鳩各設辭以諫。今此不言,亦其疏略耳。景王十八年,后太子聖而早卒。二十年,景王愛子朝,【集解】賈逵曰:「景王之長庶子。」欲立之,【正義】左傳云:「子朝用成周之寶珪沈於河,津人得諸河上。」杜預云:「禱河求福也,珪自出水也。」按:河神不敢受故。會崩,【集解】皇覽曰:「景王冢在洛陽太倉中。秦封呂不韋洛陽十萬戶,故大其城并圍景王冢也。」子丐之黨與爭立,國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攻殺猛。猛為悼王。晉人攻子朝而立丐,是為敬王。【集解】賈逵曰:「敬王,猛母弟。」
       敬王元年,晉人入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澤。【集解】賈逵曰:「澤邑,周地也。」四年,晉率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為臣,【集解】春秋曰:「子朝犇楚。」皇覽曰:「子朝冢在南陽西鄂縣。今西鄂晁氏自謂子朝後也。」諸侯城周。十六年,子朝之徒復作亂,敬王犇于晉。十七年,晉定公遂入敬王于周。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其君簡公。
       四十一年,楚滅陳。孔子卒。
       四十二年,敬王崩,【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敬王四十四年,元己卯,崩壬戌也。」子元王仁立。【集解】徐廣曰:「世本云貞王介也。」元王八年,崩,子定王介立。【集解】徐廣曰:「世本云元王赤也。」皇甫謐曰:「元王十一年癸未,三晉滅智伯,二十八年崩,三子爭立,立應為貞定王。」 【索隱】系本云元王赤,皇甫謐云貞定王。考據二文,則是元有兩名,一名仁,一名赤。如史記,則元王為定王父,定王即貞王也;依系本,則元王是貞王子。必有一乖誤。然此「定」當為「貞」,字誤耳。豈周家有兩定王,代數又非遠乎?皇甫謐見此,疑而不決,遂彌縫史記、系本之錯謬,因謂為貞定王,未為得也。
       定王十六年,三晉滅智伯,分有其地。
       二十八年,定王崩,【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貞定王十年,元癸亥,崩壬申。」長子去疾立,是為哀王。哀王立三月,弟叔襲殺哀王而自立,是為思王。思王立五月,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
       考王十五年,崩,【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考哲王元辛丑,崩乙卯。」子威烈王午立。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正義】帝王世紀云:「考哲王封弟揭於河南,續周公之官,是為西周桓公。」按:自敬王遷都成周,號東周也。桓公都王城,號西周桓公。是為桓公,以續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集解】徐廣曰:「惠公之子也。」 【正義】鞏音拱。郭緣生述征記鞏縣,周地,鞏伯邑。史記周顯王二年西周惠公封少子班於鞏,以奉王室,為東周惠公也。子武公,為秦所滅。以奉王,號東周惠公。【索隱】考王封其弟于河南,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長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於鞏,乃襲父號曰東周惠公。於是有東西二周也。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是也。
       威烈王二十三年,九鼎震。命韓、魏、趙為諸侯。
       二十四年,崩,【集解】徐廣曰:「皇甫謐曰元丙辰,崩己卯。」駰案:宋衷曰「威烈王葬洛陽城中東北隅」也。子安王驕立。是歲盜殺楚聲王。
       安王立二十六年,崩,【集解】皇甫謐曰:「安王元庚辰,崩乙巳。」子烈王喜立。烈王二年,周太史儋【索隱】老子列傳曰「儋即老子」耳,又曰「非也」,驗其年代是別人。 【正義】幽王時有伯陽甫。唐固曰:「伯陽甫,老子也。」按:幽王元年至孔子卒三百餘年,孔子卒後一百二十九年,儋見秦獻公。然老子當孔子時,唐固說非也。見秦獻公曰:【正義】秦本紀云獻公十一年見,見後十五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是復合時也。「始周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復合,【集解】應劭曰:「周孝王封伯翳之後為侯伯,與周別五百載。至昭王時,西周君臣自歸受罪,獻其邑三十六城,合也。」韋昭曰:「周封秦為始別,謂秦仲也。五百歲,謂從秦仲至孝公彊大,顯王致伯,與之親合也。」 【索隱】按:周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號曰秦嬴,是始合也。及秦襄公始列為諸侯,是別之也。自秦列為諸侯,至昭王五十二年,西周君臣獻邑三十六城以入於秦,凡五百一十六年,是合也。云「五百」,舉其大數。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焉。」【集解】徐廣曰:「從此後十七年而秦昭王立。」駰案:韋昭曰「武王、昭王皆伯,至始皇而王天下」。 【索隱】霸王,謂始皇也。自周以邑入秦,至始皇初立,政由太后、嫪毐,至九年誅毐,正十七年。 【正義】周始與秦國合者,謂周、秦俱黃帝之後,至非子未別封,是合也。而別者,謂非子末年,周封非子為附庸,邑之秦,後二十九君,至秦孝公二年五百載,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孝公,復與之親,是復合也。合十七歲而霸王者出,謂從秦孝公三年至十九年周顯王致胙於秦孝公,是霸也。孝公子惠王稱王,是王者出也。然五百載者,非子生秦侯已下二十八君,至孝公二年,都合四百八十六年,兼非子邑秦之後十四年,則成五百。
       十年,烈王崩,弟扁立,【正義】扁,邊典反。是為顯王。顯王五年,賀秦獻公,獻公稱伯。九年,致文武胙於秦孝公。【集解】胙,膰肉也。左傳曰:「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二十五年,秦會諸侯於周。二十六年,周致伯於秦孝公。三十三年,賀秦惠王。三十五年,致文武胙於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正義】秦本紀云惠王十三年,與韓、魏、趙並稱王。其後諸侯皆為王。【索隱】謂韓、魏、齊、趙也。
       四十八年,顯王崩,子慎靚王定立。慎靚王立六年,崩,子赧王延立。【索隱】皇甫謐云名誕。赧非謚,謚法無赧。正以微弱,竊鈇逃債,赧然慙愧,故號曰「赧」耳。又按:尚書中候以「赧」為「然」,鄭玄云「然讀曰赧」。王劭按:古音人扇反,今音奴板反。爾雅曰面慙曰赧。王赧時東西周分治。【索隱】西周,河南也。東周,鞏也。王赧微弱,西周與東分主政理,各居一都,故曰東西周。按:高誘曰西周王城,今河南。東周成周,故洛陽之地。王赧徙都西周。【正義】敬王從王城東徙成周,十世至王赧,從成周西徙王城,西周武公居焉。
       西周武公【集解】徐廣曰:「惠公之長子。」 【索隱】按:戰國策作東周武公。之共太子死,有五庶子,毋適立。司馬翦【正義】翦音子踐反,楚臣也。謂楚王曰:「不如以地資公子咎,為請太子。」左成曰:【正義】楚臣也。「不可。周不聽,是公之知困而交疏於周也。【正義】言以地資公子咎請為太子,周若不許,是楚於周交益疏。不如請周君孰欲立,以微告翦,翦請令楚賀之以地。」果立公子咎為太子。【正義】楚命翦適周,諷周君欲立誰,以微言告於翦,翦令楚(賀)〔資〕之以地,周果立咎為太子也。此以上至「西周武公」,是楚令周立公子咎為太子也。
       八年,秦攻宜陽,【正義】括地志云:「故韓城一名宜陽城,在洛州福昌縣東十四里,即韓宜陽縣城也。」楚救之。而楚以周為秦故,將伐之。【索隱】宜陽,韓地,秦攻而楚救之,周為韓出兵,而楚疑周為秦,因加兵伐周。蘇代為周說楚王曰:「何以周為秦之禍也?【索隱】蘇代為周說楚王,王何以道周為秦,周實不為秦也。今王責周道為秦,周懼楚,必入秦,是為禍也。言周之為秦甚於楚者,欲令周入秦也,故謂『周秦』也。【索隱】周、秦相近,秦欲并周而外睦於周,故當時諸侯咸謂「周秦」。周知其不可解,必入於秦,此為秦取周之精者也。【正義】解音紀買反。代言周若知楚疑親秦,其計定不可解免,周必親於秦也。是為秦取周精妙之計。為王計者,周於秦因善之,不於秦亦言善之,以疏之於秦。【正義】代言為王計者,周親秦,因而善之;周不親,亦言善之。楚若善周,周必疏於秦也。周絕於秦,必入於郢矣。」【正義】郢,楚都也。楚既親周,秦必絕周親楚矣。以上至「八年」,蘇代說楚合周。
       秦借道兩周之間,【正義】上「借」音精夕反,下音子夜反。將以伐韓,周恐借之畏於韓,不借畏於秦。史厭【正義】烏減反,又於點反。謂周君曰:【索隱】周君,西周武公也。時王赧微弱,不主盟會,寄居西周耳。「何不令人謂韓【集解】徐廣曰:「一作『何』。應劭(曰)氏姓注云以何姓為韓後。」公叔曰『秦之敢絕周而伐韓者,信東周也。公何不與周地,發質使之楚』?【正義】質音竹利反。使音所吏反。質使,令公子及重臣等往楚為質,使秦疑楚,又得不信周也。質平敵不相負也。秦必疑楚不信周,是韓不伐也。又謂秦曰『韓彊與周地,將以疑周於秦也,周不敢不受』。秦必無辭而令周不受,【正義】又謂秦曰:「韓強與周地,令秦疑周親韓,則周不敢不受,秦必無巧辭而令周不敢(不)受韓地也。」是受地於韓而聽於秦。」【索隱】此史厭說韓,令與周地,使質於楚,令秦疑楚不信周,得不假道伐韓,而猶聽命於秦。
       秦召西周君,西周君惡徃,故令人謂韓王曰:【索隱】按:戰國策云或人為周君謂魏王云者也。「秦召西周君,將以使攻王之南陽也,王何不出兵於南陽?周君將以為辭於秦。【索隱】高誘注戰國策曰:「以魏兵在河南為辭,周君不往朝秦也。」周君不入秦,秦必不敢踰河而攻南陽矣。」【正義】南陽,今懷州也。杜預云在晉山南河北。以上至「秦召西周君」,是西周君說韓令出兵河南謀秦也。
       東周與西周戰,韓救西周。或為東周說韓王曰:【正義】為音于偽反。乃或人為東周說韓王,令按兵無出,則周德韓矣。「西周故天子之國,多名器重寶。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正義】韓按兵不出伐東周,而東周甚媿韓之恩德也。而西周之寶必可以盡矣。」【正義】韓出兵助西周,雖不攻東周,西周媿其佐助,寶器必盡歸於韓。以上至「東周與西周戰」,是或人說韓令無救西周也。
       王赧謂成君。楚圍雍氏,【集解】徐廣曰:「陽翟雍氏城也。戰國策曰『韓兵入西周,西周令成君辯說秦求救』,當是說此事而脫誤也。」 【索隱】如徐此說,自合當改而注結之,不合與「楚圍雍氏」連注。 【正義】雍音於恭反。括地志云:「故雍城在洛州陽翟縣東北二十五里,故老云黃帝臣雍父作杵臼所封也。」按:其地時屬韓也。韓徵甲與粟於東周,東周君恐,召蘇代而告之。代曰:「君何患於是。臣能使韓毋徵甲與粟於周,又能為君得高都。」【集解】徐廣曰:「今河南新城縣高都城也。」 【索隱】高誘云:「高都,韓邑,今屬上黨也。」 【正義】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一名郜都城,在洛州伊闕縣北三十五里。」周君曰:「子苟能,請以國聽子。」代見韓相國曰:【集解】漢書百官表曰:「相國,秦官。」駰謂韓亦有相國,然則諸國共放秦也。 【索隱】相國,公仲侈也。「楚圍雍氏,期三月也,今五月不能拔,是楚病也。【正義】謂楚兵弊弱也。今相國乃徵甲與粟於周,是告楚病也。」韓相國曰:「善。使者已行矣。」【索隱】已,止也。代曰:「何不與周高都?」韓相國大怒曰:「吾毋徵甲與粟於周亦已多矣,【正義】言幸甚也。何故與周高都也?」代曰:「與周高都,是周折而入於韓也,秦聞之必大怒忿周,即不通周使,是以獘高都得完周也。曷為不與?」相國曰:「善。」果與周高都。【正義】以上至「楚圍雍氏」,是蘇代為東周說韓,令不徵甲而得高都。
       三十四年,蘇厲謂周君曰:「秦破韓、魏,扑師武,【集解】徐廣曰:「扑,一作『仆』。戰國策曰秦敗魏將犀武於伊闕。」北取趙藺、離石者,【集解】地理志曰西河郡有藺、離石二縣。 【正義】藺音力刃反。括地志云:「離石縣,今石州所理縣也。」藺近離石,皆趙二邑。皆白起也。是善用兵,又有天命。今又將兵出塞攻梁,【正義】謂伊闕塞也,在洛州南十九里。伊闕山今名鍾山。酈元注水經云:「兩山相對,望之若闕,伊水歷其閒,故謂之伊闕。」按:今謂之龍門,禹鑿以通水也。梁破則周危矣。君何不令人說白起乎?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栁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有一夫立其旁,曰「善,可教射矣」。養由基怒,釋弓搤劔,曰「客安能教我射乎」?客曰「非吾能教子支左詘右也。【索隱】按:列女傳云「左手如拒,右手如附枝,右手發之,左手不知,此射之道也」。又越絕書曰「左手如附泰山,右手如抱嬰兒」。夫去栁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不以善息,【索隱】言不以其善而且停息。息,止也。少焉氣衰力倦,弓撥矢鉤,一發不中者,百發盡息」。【索隱】息猶弃。言并弃前善。今破韓、魏,扑師武,北取趙藺、離石者,公之功多矣。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弃。公不如稱病而無出』。」【正義】以上至「三十四年」,是蘇厲為周說白起無伐梁也。
       四十二年,秦破華陽約。【集解】徐廣曰:「一作『厄』。」 【正義】司馬彪云:「華陽,亭名,在密縣。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六國年表云:「白起擊魏華陽,芒卯走。」括地志云:「故華陽城在鄭州管城縣南四十里是。」按:馬犯見秦破魏華陽約,懼周危,故謂「請梁城周」也。馬犯謂周君曰:「請令梁城周。」【索隱】華陽,地名。司馬彪曰:「華陽,亭名,在密縣。秦昭王三十三年,秦背魏約,使客卿胡傷擊魏將芒卯華陽,破之。」是馬犯見秦破魏約,懼周危,故謂周君請梁城周,而設詭計也。乃謂梁王曰:「周王病若死,則犯必死矣。【正義】馬犯,周臣也。乃說梁王曰,秦破魏華陽之軍,去周甚近,周王憂懼國破,猶身之重病,若死,則犯必死也。犯請以九鼎自入於王,王受九鼎而圖犯。」【索隱】圖,謀也。犯謂梁王,我方入鼎於王,王當謀救援己也。梁王曰:「善。」遂與之卒,言戍周。【正義】戍,守也。周雖未入九鼎於梁,而梁信馬犯矯言,遂與之卒,令守周。因謂秦王曰:「梁非戍周也,將伐周也。王試出兵境以觀之。」【正義】梁兵非戍周也,將漸伐周而取九鼎寶器,王若不信,試出師於境,以觀梁王之變也。秦果出兵。又謂梁王曰:【正義】馬犯說秦,得秦出兵於境,又重歸說梁王也。「周王病甚矣,犯請後可而復之。【索隱】按:戰國策「甚」作「瘉」。犯請後可而復之者,言王病愈,所圖不遂,請得在後有可之時以鼎入梁也。 【正義】復音扶富反。復,重也。秦既破華陽軍,今又出兵境上,是周國病秦久矣。犯前請卒戍周,諸侯皆心疑梁取周,後可更重請益卒守周乎?今王使卒之周,諸侯皆生心,後舉事且不信。不若令卒為周城,以匿事端。」【索隱】梁實圖周九鼎,且外遣卒戍周和合。秦舉兵欲侵周,梁不救周,是本無善周之事,止是欲周危而取九鼎,故諸侯皆心不信梁矣。故不如匿事端,使卒為周城。 【正義】既諸侯生心,不如令卒便為築城,以隱匿疑伐周之事端,絕諸侯不信之心。梁王遂使城周,解諸侯之疑也。梁王曰:「善。」遂使城周。【正義】以上至「四十二年」,是馬犯說梁王為周築城也。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最曰:【索隱】(最)〔冣〕音詞喻反,周之公子也。「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集解】徐廣曰:「地理志云應,今潁川父城縣應鄉是也。」 【索隱】戰國策作「原」。原,周地。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羋氏也。 【正義】括地志云:「故應城,殷時應國,在(城)父〔城〕。」按:應城此時屬周。太后,秦昭王母宣太后羋氏。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正義】客謂周冣曰,周君與秦交善,是冣之功也。與秦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周冣,今必得勸周君之罪也。以上至「四十五年」,是周客說周冣,令周君以應入秦,得交善而歸也。秦攻周,而周最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於齊。兵獘於周。合天下於齊,則秦不王矣。天下欲獘秦,勸王攻周。秦與天下獘,則令不行矣。」【正義】令音力政反。秦欲攻周,周冣說秦曰,周,天子之國,雖有重器名寶,土地狹少,不足利秦國。王若攻之,乃有攻天子之聲,而令天下以攻天于之聲畏秦,使諸侯歸於齊,秦兵空獘於周,則秦不王矣。是天下欲獘秦,故勸王攻周,令秦受天下獘,而令教命不行於諸侯矣。以上至「秦攻周」,是周冣說秦也。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正義】以秦輕易周相,故相國於是反歸周也。客謂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正義】言秦之輕相國重相國,亦未可知。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齊重,則固有周聚【集解】徐廣曰:「一作『冣』,冣亦古之聚字。」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正義】按:周聚事齊而和於齊周,故得齊重。今相國又得秦重,是相國收秦,周聚收齊,周常不失大國之交也。秦信周,發兵攻三晉。【正義】三晉,韓、魏、趙也。以上至「五十八年」,是客說周相國,令報三國之情,得秦重也。
       五十九年,秦取韓陽城負黍,【集解】徐廣曰:「陽城有負黍聚。」 【正義】括地志云:「陽城,洛州縣也。負黍亭在陽城縣西南三十五里。故周邑。左傳云『鄭伐周負黍』是也。」今屬韓國也。西周恐,倍秦,與諸侯約從,【集解】文穎曰:「關東為從,關西為橫。」孟康曰:「南北為從,東西為橫。」瓚曰:「以利合曰從,以威勢相脅曰橫。」 【正義】按:諸說未允。關東地南北長,長為從,六國共居之。關西地東西廣,廣為橫,秦獨居之。將天下銳師出伊闕攻秦,【正義】西周以秦取韓陽城、負黍,恐懼,倍秦之約,共諸侯連從,領天下銳師,從洛州南出伊闕攻秦軍,令不得通陽城。令秦無得通陽城。秦昭王怒,使將軍摎攻西周。【集解】漢書百官表曰:「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也。」 【正義】摎音紀虬反。西周君犇秦,【正義】謂西周武公。頓首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口三萬。【索隱】秦昭王之五十二年。秦受其獻,歸其君於周。
       周君、王赧卒,【集解】宋衷曰:「謚曰西周武公。」 【索隱】非也。徐以西周武公是惠公之長子,此周君即西周武公也。蓋此時武公與王赧皆卒,故連言也。 【正義】劉伯莊云:「赧是慙恥之甚,輕微危弱,寄住東西,足為慙赧,故號之曰赧。」帝王世紀云:「名誕。雖居天子之位號,為諸侯之所役逼,與家人無異。名負責於民,無以得歸,乃上臺避之,故周人名其臺曰逃責臺。」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𢠸狐。【集解】徐廣曰:「𢠸音憚。𢠸狐聚與陽人聚相近,在洛陽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閒。」 【索隱】西周,蓋武公之太子文公也。武公卒而立,為秦所遷。而東周亦不知其名號。戰國策雖有周文君,亦不知滅時定當何主。蓋周室衰微,略無紀錄,故太史公雖考眾書以卒其事,然二國代系甚不分明。 【正義】括地志云:「汝州外古梁城即𢠸狐聚也。陽人故城即陽人聚也,在汝州梁縣西四十里,秦遷東周君地。梁亦古梁城也,在汝州梁縣西南十五里。新城,今洛州伊闕縣也。」按:𢠸狐、陽人傍在三城之閒。後七歲,秦莊襄王滅東西周。【集解】徐廣曰:「周比亡之時,凡七縣,河南、洛陽、穀城、平陰、偃師、鞏、緱氏。」 【正義】括地志云:「故穀城在洛州河南縣西北十八里苑中。河陰縣城本漢平陰縣,在洛州洛陽縣東北五十里。十三州志云在平津大河之南也。魏文帝改曰河陰。」東西周皆入于秦,周旣不祀。【集解】皇甫謐曰:「周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 【索隱】既,盡也。日食盡曰既。言周祚盡滅,無主祭祀。 【正義】按:王赧卒後,天下無主三十五年,七雄並爭。至秦始皇立,天下一統,十五年,海內咸歸於漢矣。
       太史公曰:學者皆稱周伐紂,居洛邑,綜其實不然。武王營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復都豐、鎬。至犬戎敗幽王,周乃東徙于洛邑。所謂「周公葬我畢」,畢在鎬東南杜中。【集解】徐廣曰:「一作『社』。」秦滅周。漢興九十有餘載,天子將封太山,東廵狩至河南,求周苗裔,封其後嘉三十里地,號曰周子南君,【集解】瓚曰:「汲冢古文謂衞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後有子南勁,朝于魏,後惠成王如衞,命子南為侯。秦井六國,衞最為後,疑嘉是衞後,故氏子南而稱君也。」 【正義】括地志云:「周承休城一名梁雀塢,在汝州梁縣東北二十六里。帝王世紀云『漢武帝元鼎四年,東巡河洛,思周德,乃封姬嘉三千戶,地方三十里,為周子南君,以奉周祀。元帝初元五年,嘉孫延年進爵為承休侯』,在此城也。平帝元始四年,進為鄭公。光武建武十三年,封於觀,為衞公。」顏師古云:「子南,其封邑之號,為周後,故總言周子南君。」按:自嘉以下皆姓姬氏,著在史傳。瓚言子南為氏,恐非。比列侯,以奉其先祭祀。【集解】徐廣曰:「自周亡乙巳至元鼎四年戊辰,一百四十四年,漢之九十四年也。漢武元鼎四年封周後也。」
       索隱述贊曰:后稷居邠,太王作周。丹開雀錄,火降烏流。三分旣有,八百不謀。蒼兕誓衆,白魚入舟。太師抱樂,箕子拘囚。成康之日,政簡刑措。南廵不還,西服莫附。共和之後,王室多故。檿弧興謠,龍漦作蠹。穨帶挂禍,實傾周祚。

本书目录

史記集解序 裴駰
補史記序 小司馬氏
史記索隱序 司馬貞
史記索隱後序 司馬貞
史記正義序 張守節
史記正義論例謚法解 張守節
三皇本紀 小司馬氏撰并注
卷一 五帝本紀第一
卷二 夏本紀第二
卷三 殷本紀第三
卷四 周本紀第四
卷五 秦本紀第五
卷六 秦始皇本紀第六
卷七 項羽本紀第七
卷八 高祖本紀第八
卷九 呂后本紀第九
卷十 孝文本紀第十
卷十一 孝景本紀第十一
卷十二 孝武本紀第十二
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卷十四 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卷十五 六國年表第三
卷十六 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卷十七 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第五
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十九 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卷二十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
卷二十一 建元已來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卷二十二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卷二十三 禮書第一
卷二十四 樂書第二
卷二十五 律書第三
卷二十六 曆書第四
卷二十七 天官書第五
卷二十八 封禪書第六
卷二十九 河渠書第七
卷三十 平準書第八
卷三十一 吳太伯世家第一
卷三十二 齊太公世家第二
卷三十三 魯周公世家第三
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卷三十六 陳杞世家第六
卷三十七 衞康叔世家第七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卷三十九 晉世家第九
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卷四十一 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卷四十三 趙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五 韓世家第十五
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卷四十八 陳涉世家第十八
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卷五十一 荊燕世家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 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卷六十一 伯夷列傳第一
卷六十二 管晏列傳第二
卷六十三 老子韓非列傳第三
卷六十四 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卷六十五 孫子吳起列傳第五
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傳第六
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傳第七
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
卷六十九 蘇秦列傳第九
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傳第十一
卷七十二 穰侯列傳第十二
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卷七十五 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
卷七十七 信陵君列傳第十七
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卷七十九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卷八十 樂毅列傳第二十
卷八十一 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卷八十二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卷八十三 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
卷八十四 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
卷八十五 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卷八十六 刺客列傳第二十六
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第二十七
卷八十八 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卷八十九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十九
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
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第三十一
卷九十二 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卷九十三 韓信盧綰列傳第三十三
卷九十四 田儋列傳第三十四
卷九十五 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
卷九十六 張丞相列傳第三十六
卷九十七 酈生陸賈列傳第三十七
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卷九十九 劉敬叔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卷一百 季布欒布列傳第四十
卷百0一 袁盎鼂錯列傳第四十一
卷百0二 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卷百0三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
卷百0四 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卷百0五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卷百0六 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
卷百0七 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
卷百0八 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卷百0九 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卷百一十 匈奴列傳第五十
卷百一十一 衞將軍驃騎列傳第五十一
卷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
卷百一十三 南越尉佗列傳第五十三
卷百一十四 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卷百一十五 朝鮮列傳第五十五
卷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卷百一十七 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卷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卷百一十九 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卷百二十 汲鄭列傳第六十
卷百二十一 儒林列傳第六十一
卷百二十二 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卷百二十三 大宛列傳第六十三
卷百二十四 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卷百二十五 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卷百二十六 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卷百二十七 日者列傳第六十七
卷百二十八 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卷百二十九 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卷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