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漢書(繁體版)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作者:東漢 · 班固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孝宣皇帝五男。許皇后生孝元帝,張倢伃生淮陽憲王欽,衞倢伃生楚孝王嚻,師古曰:「嚻音敖。」公孫倢伃生東平思王宇,戎倢伃生中山哀王竟。
       淮陽憲王欽,元康三年立,母張倢伃有寵於宣帝。霍皇后廢後,上欲立張倢伃為后。乆之,懲艾霍氏欲害皇太子,師古曰:「艾讀曰乂。乂,創也。」迺更選後宮無子而謹慎者,迺立長陵王倢伃為后,令母養太子。后無寵,希御見,唯張倢伃冣幸。而憲王壯大,好經書法律,聦達有材,帝甚愛之。太子寬仁,喜儒術,師古曰:「喜,好也,音許吏反。」上數嗟歎憲王,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張倢伃與憲王,然用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師古曰:「倚音於起反。」及即位而許后以殺死,太子蚤失母,師古曰:「蚤,古早字也。」故弗忍也。乆之,上以故丞相韋賢子玄成陽狂讓侯兄,經明行高,稱於朝廷,乃召拜玄成為淮陽中尉,欲感諭憲王,輔以推讓之臣,由是太子遂安。宣帝崩,元帝即位,乃遣憲王之國。
       時張倢伃已卒,憲王有外祖母,舅張博兄弟三人歲至淮陽見親,師古曰:「憲王外祖母隨王在淮陽,博等每來謁見其母。」輒受王賜。後王上書:請徙外家張氏於國,博上書:願留守墳墓,獨不徙。王恨之。後博至淮陽,王賜之少。博言:「負責數百萬,師古曰:「責謂假貸人財物未償者也。責音側懈反。」願王為償。」王不許。博辭去,令弟光恐云王遇大人益解,師古曰:「恐謂怖動也。大人,博自稱其母也。解讀曰懈。」博欲上書為大人乞骸骨去。王迺遣人持黃金五十斤送博。博喜,還書謝,師古曰:「還書,報書。」為諂語盛稱譽王,因言:「當今朝庭無賢臣,灾變數見,足為寒心。萬姓咸歸望於大王,大王柰何恬然不求入朝見,師古曰:「恬然,安靜貌也。恬音大兼反。」輔助主上乎?」使弟光數說王宜聽博計,令於京師說用事貴人為王求朝。王不納其言。
       後光欲至長安,辭王,復言「願盡力與博共為王求朝。王即日至長安,可因平陽侯。」光得王欲求朝語,馳使人語博。博知王意動,復遺王書曰:「博幸得肺腑,師古曰:「自云於王有親也。」數進愚策,未見省察。北游燕趙,欲循行郡國求幽隱之士,聞齊有駟先生者,善為司馬兵法,大將之材也,博得謁見,承閒進問五帝三王究竟要道,卓爾非世俗之所知。師古曰:「卓爾,高遠貌也。自言見駟先生問以要道,知其高遠也。」今邊境不安,天下騷動,微此人其莫能安也。師古曰:「微,無也。」又聞北海之瀕有賢人焉,師古曰:「瀕,涯也,音頻,又音賔。」累世不可逮,然難致也。師古曰:「逮,及也,言其材智不可及也。致,至也。難得召而至也。」得此二人而薦之,功亦不細矣。博願馳西以此赴助漢急,無財幣以通顯之。趙王使謁者持牛酒,黃金三十斤勞博,師古曰:「勞謂問遺之,音來到反。」博不受;復使人願尚女,師古曰:「尚女者,王欲取博女以自配也。」聘金二百斤,博未許。會得光書云大王已遣光西,與博并力求朝。博自以弃捐,不意大王還意反義,師古曰:「還猶回也。」結以朱顏,願殺身報德。朝事何足言!大王誠賜咳唾,使得盡死,湯禹所以成大功也。駟先生蓄積道術,書無不有,師古曰:「言凡是書籍皆有之。」願知大王所好,請得輒上。」如淳曰:「上與王也。」王得書喜說,報博書曰:「子高迺幸左顧存恤,師古曰:「左顧猶言枉顧也。」發心惻隱,顯至誠,納以嘉謀,語以至事,師古曰:「以至極之事告語我。」雖亦不敏,敢不諭意!師古曰:「諭,曉也。」今遣有司為子高償責二百萬。」
       是時,博女壻京房以明易陰陽得幸於上,數召見言事。自謂為石顯、五鹿充宗所排,謀不得用,數為博道之。博常欲誑燿淮陽王,即具記房諸所說災異及召見密語,持予淮陽王以為信驗,詐言「已見中書令石君求朝,許以金五百斤。賢聖制事,蓋慮功而不計費。師古曰:「志在成功,不惜財費也。」昔禹治鴻水,百姓罷勞,師古曰:「罷讀曰疲。」成功旣立,萬世賴之。今聞陛下春秋未滿四十,髮齒墮落,太子幼弱,佞人用事,陰陽不調,百姓疾疫飢饉死者且半,鴻水之害殆不過此。師古曰:「謂堯時水災不大於今。」大王緒欲救世,師古曰:「緒,業也,一曰始為端緒。」將比功德,何可以忽?師古曰:「言比功德於古帝王也。忽,怠忘也。」博已與大儒知道者為大王為便宜奏,師古曰:「大儒知道,謂京房也。道,道術也。」陳安危,指災異,大王朝見,先口陳其意而後奏之,上必大說。師古曰:「說讀曰悅。」事成功立,大王即有周、邵之名,邪臣散亡,公卿變節,功德亡比,而梁、趙之寵必歸大王,如淳曰:「梁王,景帝弟,欲為嗣。趙王如意幾代惠帝也。」外家亦將富貴,何復望大王之金錢?」王喜說,師古曰:「說讀曰悅。」報博書曰:「迺者詔下,止諸侯朝者,寡人憯然不知所出。師古曰:「憯,痛也。不知計策何所出也。憯音才感反。」子高素有顏冉之資,臧武之智,師古曰:「顏,顏回也。冉耕也,字伯牛。皆孔子弟子。論語稱孔子曰:『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臧武者,魯大夫臧武仲也,名紇。論語稱孔子曰『若臧武仲之智』,故王引之為言也。」子貢之辯,師古曰:「論語稱孔子云『言語,宰我、子貢』。」卞莊子之勇,師古曰:「卞莊子,古之勇士。」兼此四者,世之所鮮。師古曰:「鮮,少也,音先踐反。」旣開端緒,願卒成之。師古曰:「卒,終也。」求朝,義事也,柰何行金錢乎!」博報曰:「已許石君,須以成事。」師古曰:「須,待也。」王以金五百斤予博。
       會房出為郡守,離左右,顯具得此事告之。房漏泄省中語,博兄弟詿誤諸侯王,誹謗政治,狡猾不道,皆下獄。有司奏請逮捕欽,上不忍致法,遣諫大夫王駿賜欽璽書曰:「皇帝問淮陽王。有司奏王,王舅張博數遺王書,非毀政治,謗訕天子,襃舉諸侯,稱引周、湯。以讇惑王,師古曰:「讇,古諂字也。」所言尤惡,悖逆無道。王不舉奏而多與金錢,報以好言,辠至不赦,朕惻焉不忍聞,師古曰:「惻,痛也。」為王傷之。推原厥本,不祥自博,師古曰:「祥,善也。自,從也。不善之事,從博起也。」惟王之心,匪同于凶。已詔有司勿治王事,遣諫大夫駿申諭朕意。師古曰:「申謂約束之。」詩不云乎?『靖恭爾位,正直是與。』師古曰:「大雅小明之詩也。與,偕也。言人能安靜而恭以守其位,偕於正直,則明神聽之,用錫福善。」王其勉之!」
       駿諭指曰:師古曰:「璽書之外,天子又有指意,并令駿曉告於王也。」「禮為諸侯制相朝聘之義,蓋以考禮壹德,師古曰:「考,成也。壹德謂不二其心也。」尊事天子也。且王不學詩乎?詩云:『俾侯於魯,為周室輔。』師古曰:「魯頌閟宮之詩也。言立周公子伯禽,使為諸侯於魯國而作周家之藩輔。」今王舅博數遺王書,所言悖逆。王幸受詔策,通經術,如淳曰:「詔策,若廣陵王策曰『無邇宵人,毋作匪德』也。經術之義,不得內交。」知諸侯名譽不當出竟。師古曰:「竟讀曰境。」天子普覆,德布於朝,而恬有博言,師古曰:「恬,安也。聞博邪言,安而受之。」多予金錢,與相報應,不忠莫大焉。故事,師古曰:「故事者,言舊制如此也。」諸侯王獲罪京師,罪惡輕重,縱不伏誅,必蒙遷削貶黜之罪,未有但已者也。師古曰:「但,徒也,空也。已,止也。未有空然而止者也。」今聖主赦王之罪,又憐王失計忘本,為博所惑,加賜璽書,使諫大夫申諭至意,殷勤之恩,豈有量哉!博等所犯惡大,群下之所共攻,王法之所不赦也。自今以來,王毋復以博等累心,師古曰:「累音力瑞反。」務與衆弃之。春秋之義,大能變改。師古曰:「以有過而能變改者為大。」易曰『藉用白茅,旡咎』,師古曰:「此大過初六爻辭也。茅者,絜白之物,取其自然,故用藉致享於神,慎之至也。」言臣子之道,改過自新,絜己以承上,然後免於咎也。王其留意慎戒,惟思所以悔過易行,塞重責,稱厚恩者。師古曰:「塞猶補也。稱,副也。」如此,則長有富貴,社稷安矣。」
       於是淮陽王欽免冠稽首謝曰:「奉藩無狀,師古曰:「無善狀。」過惡暴列,師古曰:「暴謂章顯也。」陛下不忍致法,加大恩,遣使者申諭道術守藩之義。伏念博罪惡尤深,當伏重誅。臣欽願悉心自新,奉承詔策。師古曰:「悉,盡也。」頓首死罪。」
       京房及博兄弟三人皆弃市,妻子徙邊。
       至成帝即位,以淮陽王屬為叔父,敬寵之,異於它國。王上書自陳舅張博時事,頗為石顯等所侵,因為博家屬徙者求還。丞相御史復劾欽:「前與博相遺私書,指意非諸侯王所宜,蒙恩勿治,事在赦前。不悔過而復稱引,自以為直,失藩臣體,不敬。」上加恩,許王還徙者。
       三十六年薨。子文王玄嗣,二十六年薨。子縯嗣,孟康曰:「縯音引。」師古曰:「音弋善反。」王莽時絕。
       楚孝王嚻,甘露二年立為定陶王,三年徙楚。成帝河平中入朝,時被疾,天子閔之,下詔曰:「蓋聞『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師古曰:「孝經載孔子之言。」楚王嚻素行孝順仁慈,之國以來二十餘年,孅介之過未甞聞,朕甚嘉之。今迺遭命,離于惡疾,師古曰:「離亦遭也。」夫子所痛,曰:『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師古曰:「夫子,孔子也。論語云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蔑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蔑,無也。言命之所遭,無有善惡。如斯善人而有如此惡疾,深痛之也。」朕甚閔焉。夫行純茂而不顯異,則有國者將何勗哉?師古曰:「純,大也。一曰善也。茂,美也。勗,勉厲也。」書不云乎?『用德章厥善。』師古曰:「商書盤庚之辭也。言襃賞有德以明其善行。」今王朝正月,詔與子男一人俱,師古曰:「從王入朝也。」其以廣戚縣戶四千三百封其子勳為廣戚侯。」明年,嚻薨。子懷王文嗣,一年薨,無子,絕。明年,成帝復立文弟平陸侯衍,是為思王。二十一年薨,子紆嗣,王莽時絕。
       初,成帝時又立紆弟景為定陶王。廣戚侯勳薨,謚曰煬侯,子顯嗣。平帝崩,無子,王莽立顯子嬰為孺子,奉平帝後。莽篡位,以嬰為定安公。漢旣誅莽,更始時嬰在長安,平陵方望等頗知天文,以為更始必敗,嬰本統當立者也,師古曰:「言其舊已繼平帝後當正統。」共起兵將嬰至臨涇,立為天子。更始遣丞相李松擊破殺嬰云。
       東平思王宇,甘露二年立。元帝即位,就國。壯大,通姦犯法,師古曰:「與姦猾交通,好犯法。」上以至親貰弗罪,傅相連坐。師古曰:「頻坐王獲罪。」
       乆之,事太后,內不相得,太后上書言之,求守杜陵園。張晏曰:「宣帝陵也。宮人無子,乃守園陵也。」上於是遣太中大夫張子蟜師古曰:「蟜字或作僑,並音鉅昭反。」奉璽書敕諭之,師古曰:「約敕而曉告之也。」曰:「皇帝問東平王。蓋聞親親之恩莫重於孝,尊尊之義莫大於忠,故諸侯在位不驕以致孝道,制節謹度以翼天子,師古曰:「翼,佐也。」然後富貴不離於身,而社稷可保。今聞王自修有闕,本朝不和,師古曰:「謂東平國之朝也。」流言紛紛,謗自內興,朕甚憯焉,師古曰:「憯,痛也,音千感反。」為王懼之。詩不云乎?『毋念爾祖,述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師古曰:「大雅文王之詩也。無念,念也。言當念爾先祖之道,修其德,則長配天命,此乃所以自求多褔。」朕惟王之春秋方剛,師古曰:「言其年少血氣盛。」忽於道德,師古曰:「忽,遺忘也。」意有所移,忠言未納,師古曰:「謂漸染其惡人而移其性,未受忠言也。」故臨遣太中大夫子蟜諭王朕意。師古曰:「親臨遣之,令以朕意曉告王。」孔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也。謂人有失行,許以自新。」王其深惟孰思之,無違朕意。」
       又特以璽書賜王太后,曰:「皇帝使諸吏宦者令承問東平王太后。朕有聞,師古曰:「言母子不和也。不欲指斥言之,故云有聞也。」王太后少加意焉。夫褔善之門莫美於和睦,患咎之首莫大於內離。今東平王出繈褓之中而託于南面之位,加以年齒方剛,涉學日寡,驁忽臣下,師古曰:「驁讀與傲同。」不自它於太后,李竒曰:「不自它者,親之辭也。」師古曰:「言不自同它人。」以是之間,能無失禮義者,其唯聖人乎!傳曰:『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師古曰:「論語云葉公謂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故引之也。」王太后明察此意,不可不詳。閨門之內,母子之閒,同氣異息,骨肉之恩,豈可忽哉!豈可忽哉!昔周公戒伯禽曰:『故舊無大故,則不可弃也,毋求備於一人。』師古曰:「事見論語。言人有小惡,當思其善,不可責以備行而即棄之耳。」夫以故舊之恩,猶忍小惡,而況此乎!已遣使者諭王,王旣悔過服罪,太后寬忍以貰之,師古曰:「貰猶緩。」後宜不敢。師古曰:「言王於後當不敢更為非也。」王太后強餐,止思念,慎疾自愛。」
       宇慙懼,因使者頓首謝死罪,願洒心自改。師古曰:「洒音先弟反。」詔書又敕傅相曰:「夫人之性皆有五常,及其少長,耳目牽於耆欲,師古曰:「耆讀曰嗜。」故五常銷而邪心作,情亂其性,利勝其義,張晏曰:「性者,所受而生也。情者,見物而動者也。」而不失厥家者,未之有也。今王富於春秋,氣力勇武,獲師傅之敎淺,加以少所聞見,自今以來,非五經之正術,敢以游獵非禮道王者,師古曰:「道讀曰導。」輒以名聞。」
       宇立二十年,元帝崩。宇謂中謁者信等曰:「漢大臣議天子少弱,未能治天下,以為我知文法,建欲使我輔佐天子。師古曰:「建謂立其議。」我見尚書晨夜極苦,使我為之,不能也。今暑熱,縣官年少,張晏曰:「不敢指斥成帝,謂之縣官也。」持服恐無處所,如淳曰:「言不從道,兾如昌邑王也。」我危得之!」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為天子也。」師古曰:「危者,猶今之言險不得之也。」比至下,宇凡三哭,張晏曰:「下,下棺也。」師古曰:「比音必寐反。下音胡稼反。」飲酒食肉,妻妾不離側。又姬朐臑故親幸,服虔曰:「朐音劬。臑音奴溝反,又音奴臯反。」後疏遠,數歎息呼天。宇聞,斥朐臑為家人子,師古曰:「黜其秩位。」埽除永巷,數笞擊之。朐臑私疏宇過失,數令家告之。宇覺知,絞殺朐臑。有司奏請逮捕,有詔削樊、亢父二縣。師古曰:「音抗甫。」後三歲,天子詔有司曰:「蓋聞仁以親親,古之道也。前東平王有闕,師古曰:「闕謂過失也。」有司請廢,朕不忍。又請削,朕不敢專。惟王之至親,未甞忘於心。今聞王改行自新,尊修經術,親近仁人,非法之求,不以奸吏,師古曰:「奸音干。」朕甚嘉焉。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其復前所削縣如故。」師古曰:「復音扶目反。」
       後年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大將軍王鳳,對曰:「臣聞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謹度,以防危失,師古曰:「危失謂失道而傾危也。」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師古曰:「物亦鬼。」太史公書有戰國從橫權譎之謀,漢興之初謀臣竒策,天官災異,地形阸塞:皆不宜在諸侯王。不可予。不許之辭宜曰:『五經聖人所制,萬事靡不畢載。王審樂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講誦,足以正身虞意。師古曰:「虞與娛同也。」夫小辯破義,小道不通,致遠恐泥,皆不足以留意。師古曰:「論語稱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泥謂陷滯不通也,音乃細反。」諸益於經術者,不愛於王。』」師古曰:「愛,惜也,於王無所惜。」對奏,天子如鳳言,遂不與。
       立三十三年薨,師古曰:「皇覽云東平思王冢在無鹽,人傳言王在國思歸京師,後葬,其冢上松柏皆西靡也。」子煬王雲嗣。哀帝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又瓠山石轉立。晉灼曰:「漢注作報山。山脅石一枚,轉側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廣四尺也。」師古曰:「報山,山名也。古作瓠字,為其形似瓠耳。晉說是也。」雲及后謁自之石所祭,治石象瓠山,蘇林曰:「於宮中作山象。」立石,束倍草,師古曰:「倍草,黃倍草也,音步賄反。」并祠之。建平三年,息夫躬、孫寵等共因幸臣董賢告之。是時,哀帝被疾,多所惡,事下有司,逮王、后謁下獄驗治,言使巫傅恭、婢合歡等祠祭詛祝上,如淳曰:「傅恭,巫姓字。」為雲求為天子。雲又與知災異者高尚等指星宿,言上疾必不愈,雲當得天下。石立,宣帝起之表也。有司請誅王,有詔廢徙房陵。雲自殺,謁棄市。立十七年,國除。
       元始元年,王莽欲反哀帝政,師古曰:「改其所為也。」白太皇太后,立雲太子開明為東平王,又立思王孫成都為中山王。開明立三年,薨,無子。復立開明兄嚴鄉侯信子匡為東平王,奉開明後。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義與嚴鄉侯信謀舉兵誅莽,立信為天子。兵敗,皆為莽所滅。
       中山哀王竟,初元二年立為清河王。三年,徙中山,以幼少未之國。建昭四年,薨邸,葬杜陵,無子,絕。太后歸居外家戎氏。
       孝元皇帝三男。王皇后生孝成帝,傅昭儀生定陶共王康,師古曰:「共讀曰恭。」馮昭儀生中山孝王興。
       定陶共王康,永光三年立為濟陽王。八年,徙為山陽王。八年,徙定陶。王少而愛,師古曰:「言少小即為帝所愛。」長多材蓺,習知音聲,上竒器之。母昭儀又幸,幾代皇后太子。師古曰:「幾音鉅衣反。」語在元后及史丹傳。
       成帝即位,緣先帝意,厚遇異於它王。十九年薨,子欣嗣。十五年,成帝無子,徵入為皇太子。上以太子奉大宗後,不得顧私親,乃立楚思王子景為定陶王,奉共王後。成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孝哀帝。即位二年,追尊共王為共皇帝,置寢廟京師,序昭穆,儀如孝元帝。如淳曰:「恭王,元帝子也。為廟京師,列昭穆之次。如元帝,言如天子之儀。」徙定陶王景為信都王云。如淳曰:「不復為定陶王立後者,哀帝自以己為後故。」
       中山孝王興,建昭二年立為信都王。十四年,徙中山。成帝之議立太子也,御史大夫孔光以為尚書有殷及王,兄終弟及,師古曰:「謂兄死以弟代立,非父子相繼,故言及。」中山王元帝之子,宜為後。成帝以中山王不材,又兄弟,不得相入廟。外家王氏與趙昭儀皆欲用哀帝為太子,故遂立焉。上乃封孝王舅馮參為宜鄉侯,而益封孝王萬戶,以尉其意。三十年,薨,子衎嗣。師古曰:「諸侯王表云『中山孝王薨,綏和二年王箕子嗣』。而平紀元始二年詔云:『皇帝二名,通於器物,今更名合於古制。』是則嗣位之時名為箕子,未諱衎也。今此傳云子衎嗣,蓋史家追書之也。」七年,哀帝崩,無子,徵中山王衎入即位,是為平帝。太皇太后以帝為成帝後,故立東平思王孫桃鄉頃侯子成都為中山王,奉孝王後。王莽時絕。
       贊曰:孝元之後,徧有天下,師古曰:「孝元之子孫遍得為天子也。徧即古遍字。」然而世絕於孫,豈非天哉!淮陽憲王於時諸侯為聦察矣,張博誘之,幾陷無道。師古曰:「幾音鉅依反。」詩云「貪人敗類」,師古曰:「大雅蕩之詩也。類,善也。言貪惡之人不可習近,則敗善也。」古今一也。

本书目录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第二
卷三 高后紀第三
卷四 文帝紀第四
卷五 景帝紀第五
卷六 武帝紀第六
卷七 昭帝紀第七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卷九 元帝紀第九
卷十 成帝紀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衞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鼂錯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衞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