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漢書(繁體版)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作者:東漢 · 班固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匡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師古曰:「承音證。」父世農夫,至衡好學,家貧,庸作以供資用,師古曰:「庸作,言賣功庸為人作役而受顧也。」尤精力過絕人。諸儒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應劭曰:「鼎,方也。」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敬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師古曰:「服、應二說是也。賈誼曰『天子春秋鼎盛』,其義亦同,而張氏之說蓋穿鑿矣。假有其書,乃是後人見此傳云『匡鼎來』,不曉其意,妄作衡書云『鼎白』耳。字以表德,豈人之所自稱乎?今有西京雜記者,其書淺俗,出於里巷,多有妄說,乃云匡衡小名鼎,蓋絕知者之聽。」匡說詩,解人頤。」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衡射策甲科,以不應令除為太常掌故,師古曰:「投射得甲科之策,而所對文指不應令條也。儒林傳說歲課甲科為郎中,乙科為太子舍人,景科補文學掌故。今不應令,是不中甲科之令,所以止為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師古曰:「調,選也,音徒釣反。」學者多上書薦衡經明,當世少雙,令為文學就官京師;後進皆欲從衡平原,衡不宜在遠方。事下大子大傅蕭望之、少府梁丘賀問,衡對詩諸大義,其對深美。望之奏衡經學精習,說有師道,可觀覽。宣帝不甚用儒,遣衡歸官。而皇太子見衡對,私善之。
       會宣帝崩,元帝初即位,樂陵侯史高以外屬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前將軍蕭望之為副。望之名儒,有師傅舊恩,天子任之,多所貢薦。高充位而已,師古曰:「言凡事不在也。」與望之有隙。長安令楊興說高曰:「將軍以親戚輔政,貴重於天下無二,然衆庶論議令問休譽不專在將軍者何也?師古曰:「令,善;問,名;休,美也。」彼誠有所聞也。師古曰:「以其不能進賢也。」以將軍之莫府,海內莫不卬望,師古曰:「卬讀曰仰。」而所舉不過私門賔客,乳母子弟,人情忽不自知,師古曰:「言高輕忽此事,不自知其非。」然一夫竊議,語流天下。夫富貴在身而列士不譽,是有狐白之裘而反衣之也。師古曰:「狐白,謂狐掖下之皮,其色純白,集以為裘,輕柔難得,故貴也。反衣之者,以其毛在內也,今人則以背毛為裘而棄其白,蓋取厚而溫也。衣音於旣反。」古人病其若此,故卑體勞心,以求賢為務。傳曰:『以賢難得之故因曰事不待賢,以食難得之故而曰飽不待食,或之甚者也。』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經學絕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師古曰:「階謂升次也。隨牒,謂隨選補之恒牒,不被超擢者。」將軍誠召置莫府,學士歙然歸仁,師古曰:「誠謂實行之也。歙音翕。」與參事議,觀其所有,師古曰:「所有,謂材藝所長。」貢之朝廷,必為國器,以此顯示衆庶,名流於世。」高然其言,辟衡為議曹史,薦衡於上,上以為郎中,遷博士,給事中。
       是時,有日蝕地震之變,上問以政治得失,衡上疏曰:
       臣聞五帝不同禮,三王各異敎,民俗殊務,所遇之時異也。陛下躬聖德,開太平之路,閔愚吏民觸法抵禁,師古曰:「抵,觸也。」比年大赦,師古曰:「比,頻也。」使百姓得改行自新,天下幸甚。臣竊見大赦之後,姦邪不為衰止,今日大赦,明日犯法,相隨入獄,此殆導之未得其務也。蓋保民者,「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師古曰:「保,養也。陳,施也。孝經曰『陳之以德義而民莫遺其親』,『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故衡引以為言。」觀其失而制其宜,故動之而和,綏之而安。今天下俗貪財賤義,好聲色,上侈靡,廉恥之節薄,淫辟之意縱,師古曰:「辟讀曰僻。」綱紀失序,疏者踰內,師古曰:「疏者,妻妾之家。內者,同姓骨肉也。踰謂過越也。」親戚之恩薄;婚姻之黨隆,苟合徼幸,以身設利。不改其原,師古曰:「設,施也。原,本也。」雖歲赦之,刑猶難使錯而不用也。師古曰:「歲赦,謂每歲一赦也。錯,置也,音千故反。」
       臣愚以為宜壹曠然大變其俗。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師古曰:「論語載孔子之言。謂能以禮讓治國,則其事甚易。」朝廷者,天下之楨幹也。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師古曰:「循,順也。」則民不爭;好仁樂施,則下不暴;上義高節,則民興行;寬柔和惠,則衆相愛。四者,明王之所以不嚴而成化也。何者?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鬬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此其本也。師古曰:「言下之所行,皆取化於上也。」今俗吏之治,皆不本禮讓,而上克暴,或忮害好陷人於罪,師古曰:「忮,堅也。謂酷害之心堅也。忮音之豉反。」貪財而慕埶,故犯法者衆,姦邪不正,雖嚴刑峻法,猶不為變。此非其天性,有由然也。師古曰:「非其天性自惡,由上失於敎化耳。」
       臣竊考國風之詩,周南、召南被賢聖之化深,故篤於行而廉於色。師古曰:「篤,厚也。謂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之類也。」鄭伯好勇,而國人暴虎;師古曰:「詩鄭風太叔于田之篇曰:『襢裼暴虎,獻于公所。將叔無狃,戒其傷汝。』襢裼,肉袒也。暴虎,空手以搏之也。公,鄭莊公也。將,請也。叔,莊公之弟太叔也。狃,忕也。汝亦太叔也。言以莊公好勇之故,太叔肉袒空手搏虎,取而獻之。國人愛叔,故請之曰勿忕為之,恐傷汝也。襢音袒,裼音錫,字並從衣。將音千羊反。狃音女九反。」秦穆貴信,而士多從死;應劭曰:「秦穆公與群臣飲酒,酒酣,公曰:『生共此樂,死共此哀。』於是奄息、仲行、鍼虎許諾。及公薨,皆從死。黃鳥詩所為作也。」陳夫人好巫,而民淫祀;張晏曰:「胡公夫人,武王之女大姬,無子,好祭鬼神,鼓舞而祀,故其詩云:『坎其擊鼓,宛丘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晉侯好儉,而民畜聚;師古曰:「唐風山有樞之詩序云:『刺晉昭公也,不能修道以正其國,有財不能用,有鐘鼓不能以自樂。』其詩曰:『子有衣裳,弗曳弗婁。子有車馬,弗馳弗驅。宛其死矣,它人是愉。』故其俗皆吝嗇而積財也。畜讀曰蓄。」大王躬仁,邠國貴恕。師古曰:「太王,周文王之祖,即古公亶父也。國於邠,修德行義。戎狄攻之,欲得地,與之。人人皆怒欲戰。古公曰:『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居之,予不忍也。』乃與其私屬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邠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它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邠即今豳州,是其地也。言化太王之仁,故其俗皆貴誠恕。」由此觀之,治天下者審所上而已。師古曰:「上謂崇尚也。」今之偽薄忮害,不讓極矣。臣聞敎化之流,非家至而人說之也。師古曰:「言非家家皆到,人人勸說也。」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敬讓。道德之行,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然後民知所法,遷善日進而不自知。是以百姓安,陰陽和,神靈應,而嘉祥見。詩曰:「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壽考且寧,以保我後生。」師古曰:「商頌殷武之詩也。商邑,京師也。極,中也。言商邑之禮俗翼翼然可則傚,乃四方之中正也。王則壽考且安,以此全守我子孫也。」此成湯所以建至治,保子孫,化異俗而懷鬼方也。應劭曰:「鬼方,遠方也。」今長安天子之都,親承聖化,然其習俗無以異於遠方,郡國來者無所法則,或見侈靡而放效之。師古曰:「放,依也,音甫往反。」此敎化之原本,風俗之樞機,宜先正者也。
       臣聞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盪,李竒曰:「祲,氣也。言天人精氣相動也。」師古曰:「祲謂陰陽氣相浸漸以成災祥者也,音子鴆反。」善惡有以相推,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陽之理各應其感,陰變則靜者動,陽蔽則明者晻,鄧展曰:「靜者動,謂地震也。明者晻,謂日蝕也。」師古曰:「晻與暗同。」水旱之災隨類而至。今關東連年飢饉,百姓乏困,或至相食,此皆生於賦斂多,民所共者大,師古曰:「共讀曰供。」而吏安集之不稱之效也。陛下祗畏天戒,哀閔元元,大自減損,省甘泉、建章宮衞,罷珠崖,偃武行文,將欲度唐虞之隆,絕殷周之衰也。師古曰:「度,過也。絕謂除其惡政也。」諸見罷珠崖詔書者,莫不欣欣,人自以將見太平也。宜遂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脩外內,近忠正,遠巧佞,放鄭衞,進雅頌,舉異材,開直言,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絜白之士,昭無欲之路,師古曰:「昭亦明也。」覽六蓺之意,察上世之務,明自然之道,博和睦之化,以崇至仁,匡失俗,易民視,師古曰:「匡,正也。易,變也。」令海內昭然咸見本朝之所貴,道德弘於京師,淑問揚乎疆外,師古曰:「淑,善也。問,名也。」然後大化可成,禮讓可興也。
       上說其言,師古曰:「說讀曰悅。」遷衡為光祿大夫、太子少傅。
       時,上好儒術文辭,頗改宣帝之政,言事者多進見,人人自以為得上意。又傅昭儀及子定陶王愛幸,寵於皇后、太子。師古曰:「寵,踰也。」衡復上疏曰:
       臣聞治亂安危之機,在乎審所用心。蓋受命之王務在創業垂統傳之無窮,繼體之君心存於承宣先王之德而襃大其功。昔者成王之嗣位,思述文武之道以養其心,休烈盛美皆歸之二后而不敢專其名,師古曰:「休亦美也。烈,業也。后,君也。二君,文王、武王也。」是以上天歆享,鬼神祐焉。其詩曰:「念我皇祖,陟降廷止。」師古曰:「周頌閔予小子之詩。言成王常念文王、武王之德,奉而行之,故鬼神上下臨其朝廷。」言成王常思祖考之業,而鬼神祐助其治也。
       陛下聖德天覆,子愛海內,然陰陽未和,姦邪未禁者,殆論議者未丕揚先帝之盛功,師古曰:「丕,大也。丕字或作本,言修其本業而顯揚也。」爭言制度不可用也,務變更之,師古曰:「更,改也。」所更或不可行,而復復之,師古曰:「下復音扶目反。」是以羣下更相是非,師古曰:「更音工衡反。」吏民無所信。臣竊恨國家釋樂成之業,師古曰:「釋,廢也。樂成,謂已成之業,人情所樂也。」而虛為此紛紛也。願陛上詳覽統業之事,留神於遵制揚功,以定群下之心。大雅曰:「無念爾祖,聿脩厥德。」師古曰:「大雅文王之詩也。無念,念也。聿,述也。」孔子著之孝經首章,蓋至德之本也。傳曰:「審好惡,理情性,而王道畢矣。」能盡其性,然後能盡人物之性;能盡人物之性,可以贊天地之化。師古曰:「贊,明也。」治性之道,必審己之所有餘,而強其所不足。師古曰:「強,勉也,音其兩反。」蓋聦明疏通者戒於大察,寡聞少見者戒於雍蔽,師古曰:「雍讀曰壅。」勇猛剛彊者戒於大暴,仁愛溫良者戒於無斷,湛靜安舒者戒於後時,師古曰:「湛讀曰沈。」廣心浩大者戒於遺忘。必審己之所當戒,而齊之以義,然後中和之化應,而巧偽之徒不敢比周而望進。師古曰:「比音頻寐反。」唯陛下戒所以崇聖德。
       臣又聞室家之道脩,則天下之理得,故詩始國風,師古曰:「關雎美后妃之德,而為國風之首。」禮本冠婚。師古曰:「禮記冠義曰:『冠者,禮之始也。』婚義曰:『婚者,禮之本也。』」始乎國風,原情性而明人倫也;本乎冠婚,正基兆而防未然也。福之興莫不本乎室家之道,衰莫不始乎梱內。師古曰:「梱與閫同,謂門橛也,音苦本反。」故聖王必慎妃后之際,別適長之位。師古曰:「適讀曰嫡。其下並同。」禮之於內也,卑不隃尊,師古曰:「隃與踰同。」新不先故,所以統人情而理陰氣也。其尊適而卑庶也,適子冠乎阼,禮之用醴,師古曰:「阼,主階也。醴,甘酒也,貴於衆酒。」衆子不得與列,所以貴正體而明嫌疑也。非虛加其禮文而已,乃中心與之殊異,故禮探其情而見之外也。聖人動靜游燕,所親物得其序;師古曰:「言凡物大小高卑,皆有次序。」得其序,則海內自脩,百姓從化。如當親者疏,當尊者卑,師古曰:「如,若也。」則佞巧之姦因時而動,以亂國家。故聖人慎防其端,禁於未然,不以私恩害公義。陛下聖德純備,莫不脩正,則天下無為而治。詩云:「于以四方,克定厥家。」師古曰:「周頌桓之詩也。言欲治四方者,先當能定其家,從內以及外。」傳曰:「正家而天下定矣。」師古曰:「易家人卦之彖辭。」
       衡為少傅數年,數上疏陳便宜,及朝廷有政議,傅經以對,師古曰:「傅讀曰附。附,依也。」言多法義。上以為任公卿,師古曰:「任,堪也。」由是為光祿勳、御史大夫。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戒妃匹,勸經學威儀之則,曰:
       陛下秉至孝,哀傷思慕不絕於心,未有游虞弋射之宴,師古曰:「虞與娛同。」誠隆於慎終追遠,師古曰:「慎終,慎孝道之終也。追遠,不忘本也。論語稱孔子:『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故衡引之。」無窮已也。竊願陛下雖聖性得之,猶復加聖心焉。師古曰:「言天性已自然矣,又當加意也。」詩云「焭焭在疚」,師古曰:「周頌閔予小子之詩。煢煢,憂貌也。疚,病也。」言成王喪畢思慕,意氣未能平也,蓋所以就文武之業,崇大化之本也。師古曰:「就,成也。」
       臣又聞之師曰:「妃匹之際,生民之始,萬福之原。」婚姻之禮正,然後品物遂而天命全。師古曰:「遂,成也。」孔子論詩以關雎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師古曰:「太上,居尊上之位也。」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師古曰:「侔,等也。」則無以奉神靈之統而理萬物之宜。故詩曰:「窈窕淑女,君子好仇。」師古曰:「周南關雎之詩也。窈窕,幽閒也。仇,匹也。」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服虔曰:「不見色於容儀也。」師古曰:「介,繫也。言不以情欲繫心,而著於容儀者。」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師古曰:「形,見也。」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廟主。此綱紀之首,王敎之端也,自上世已來,三代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願陛下詳覽得失盛衰之效以定大基,采有德,戒聲色,近嚴敬,遠技能。師古曰:「無德之人,雖有技能則斥遠之。」
       竊見聖德純茂,專精詩書,好樂無厭。師古曰:「樂音五敎反。」臣衡材駑,無以輔相善義,師古曰:「相,助也。」宣揚德音。臣聞六經者,聖人所以統天地之心,著善惡之歸,明吉凶之分,師古曰:「分音扶問反。」通人道之正,使不悖於其本性者也。師古曰:「悖,乖也,音布內反。」故審六蓺之指,則人天之理可得而和,草木昆蟲可得而育,此永永不易之道也。師古曰:「易,變也。」及論語、孝經,聖人言行之要,宜究其意。師古曰:「究,盡也。」
       臣又聞聖王之自為動靜周旋,奉天承親,臨朝享臣,物有節文,以章人倫。師古曰:「物,事也,事事皆有節文。」蓋欽翼祗栗,事天之容也;溫恭敬遜,承親之禮也;正躬嚴恪,師古曰:「嚴讀曰儼。」臨衆之儀也;嘉惠和說,饗下之顏也。師古曰:「說讀曰悅。饗,燕饗也。」舉錯動作,物遵其儀,故形為仁義,動為法則。孔子曰:「德義可尊,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師古曰:「孝經載孔子之言也。則,法也。象,似也。」大雅云:「敬慎威儀,惟民之則。」師古曰:「抑之詩。」諸侯正月朝覲天子,天子惟道德,昭穆穆以視之,師古曰:「昭,明也。穆穆,天子之容也。視讀曰示。」又觀以禮樂,饗醴迺歸。師古曰:「觀亦視也。饗醴,以醴酒饗也。」故萬國莫不獲賜祉福,蒙化而成俗。今正月初幸路寢,臨朝賀,置酒以饗萬方,傳曰「君子慎始」,願陛下留神動靜之節,使羣下得望盛德休光,師古曰:「休,美也。」以立基楨,天下幸甚!
       上敬納其言。頃之,衡復奏正南北郊,罷諸淫祀,語在郊祀志。
       初,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自前相韋玄成及衡皆畏顯,不敢失其意。至成帝初即位,衡迺與御史大夫甄譚共奏顯,追條其舊惡,并及黨與。於是司隷校尉王尊劾奏:「衡、譚居大臣位,知顯等專權埶,作威福,為海內患害,不以時白奏行罰,而阿諛曲從,附下罔上,無大臣輔政之義。旣奏顯等,不自陳不忠之罪,而反揚著先帝任用傾覆之徒,師古曰:「著,明也。」罪至不道。」有詔勿劾。衡慙懼,上疏謝罪,因稱病乞骸骨,上丞相樂安侯印綬。上報曰:「君以道德脩明,位在三公,先帝委政,遂及朕躬。君遵脩法度,勤勞公家,朕嘉與君同心合意,庶幾有成。今司隷校尉尊妄詆欺,師古曰:「詆,毀也,音丁禮反。」加非於君,朕甚閔焉。方下有司問狀,師古曰:「問司隷。」君何疑而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未燭也。師古曰:「燭,照也。」傳不云乎?『禮義不愆,何恤人之言!』師古曰:「愆,過也。恤,憂也。」君其察焉。專精神,近醫藥,強食自愛。」因賜上尊酒、養牛。師古曰:「上尊,解在薛廣德傳。」衡起視事。上以新即位,襃優大臣,然群下多是王尊者。衡嘿嘿不自安,每有水旱,風雨不時,連乞骸骨讓位。上輒以詔書尉撫,不許。
       乆之,衡子昌為越騎校尉,醉殺人,繫詔獄。越騎官屬與昌弟且謀篡昌。師古曰:「逆取曰篡。」事發覺,衡免冠徒跣待罪,天子使謁者詔衡冠履。而有司奏衡專地盜土,衡竟坐免。
       初,衡封僮之樂安鄉,文穎曰:「屬臨淮郡。」鄉本田隄封三千一百頃,師古曰:「提封,舉其封界內之揔數。」南以閩佰為界。師古曰:「佰者,田之東西界也。閩者,佰之名也。佰音莫客反。」初元元年,郡圖誤以閩佰為平陵佰。積十餘歲,衡封臨淮郡,蘇林曰:「平陵佰在閩佰南,誤十餘歲,衡乃始封此鄉。」遂封真平陵佰以為界,多四百頃。至建始元年,郡迺定國界,上計簿,更定圖,言丞相府。衡謂所親吏趙殷曰:師古曰:「所親,素所親任者。」「主簿陸賜故居奏曹,習事曉知國界,署集曹掾。」明年治計時,衡問殷國界事:「曹欲奈何?」殷曰:「賜以為舉計,令郡實之。師古曰:「舉發上計之簿,令郡改從平陵佰以為定實。」恐郡不肯從實,可令家丞上書。」衡曰:「顧當得不耳,何至上書?」師古曰:「顧,念也。」亦不告曹使舉也,聽曹為之。後賜與屬明舉計曰:「案故圖,樂安鄉南以平陵佰為界,不足故而以閩佰為界,解何?」師古曰:「不足故者,不依故圖而滿足也。解何者,以分解此時意,猶今言分疏也。」郡即復以四百頃付樂安國。衡遣從史之僮,收取所還田租穀千餘石入衡家。司隷校尉駿、少府忠行廷尉事劾奏「衡監臨盜所主守直十金以上。師古曰:「十金以上,當時律定罪之次,若今律條言一尺以上,一匹以上。」春秋之義,諸侯不得專地,所以壹統尊法制也。衡位三公,輔國政,領計簿,知郡實,正國界,計簿已定而背法制,專地盜土以自益,及賜、明阿承衡意,猥舉郡計,亂減縣界,師古曰:「猥,曲也。」附下罔上,擅以地附益大臣,皆不道。」於是上可其奏,勿治,丞相免為庶人,終於家。
       子咸亦明經,歷位九卿。家世多為博士者。
       張禹字子文,河內軹人也,至禹父徙家蓮勺。師古曰:「左馮翊縣名也,音輦酌。」禹為兒,數隨家至市,喜觀於卜相者前。師古曰:「至其人之前而觀之。喜音許吏反。」乆之,頗曉其別蓍布卦意,師古曰:「別,分也,音彼列反。」時從旁言。卜者愛之,又竒其面貌,謂禹父:「是兒多知,可令學經。」及禹壯,至長安學,從沛郡施讎受易,琅邪王陽、膠東庸生問論語,旣皆明習,有徒衆,舉為郡文學。甘露中,諸儒薦禹,有詔太子太傅蕭望之問。禹對易及論語大義,望之善焉,奏禹經學精習,有師法,可試事。師古曰:「試以職事也。」奏寑,師古曰:「寑謂不下也。」罷歸故官。乆之,試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善論語。詔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數歲,出為東平內史。
       元帝崩,成帝即位,徵禹、寬中,皆以師賜爵關內侯,寬中食邑八百戶,禹六百戶。拜為諸吏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領尚書事。是時,帝舅陽平侯王鳳為大將軍輔政專權,而上富於春秋,謙讓,方鄉經學,師古曰:「鄉讀曰嚮。」敬重師傅。而禹與鳳竝領尚書,內不自安,數病上書乞骸骨,欲退避鳳。上報曰:「朕以幼年執政,萬機懼失其中,君以道德為師,故委國政。君何疑而數乞骸骨,忽忘雅素,師古曰:「雅素,故也。謂師傅故舊之恩。」欲避流言?朕無聞焉。師古曰:「不聞有毀短之言。」君其固心致思,緫秉諸事,推以孳孳,無違朕意。」加賜黃金百斤、養牛、上尊酒,太官致餐,侍醫視疾,師古曰:「侍醫,侍天子之醫。」使者臨問。禹惶恐,復起視事,河平四年代王商為丞相,封安昌侯。
       為相六歲,鴻嘉元年以老病乞骸骨,上加優再三,迺聽許。賜安車駟馬,黃金百斤,罷就弟,以列侯朝朔望,位特進,見禮如丞相,置從事史五人,益封四百戶。天子數加賞賜,前後數千萬。
       禹為人謹厚,內殖貨財,師古曰:「殖,生也。」家以田為業。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師古曰:「賈讀曰價。」它財物稱是。禹性習知音聲,內奢淫,身居大第,後堂理絲竹筦弦。如淳曰:「今樂家五日一習樂為理樂。」師古曰:「筦亦管字。」
       禹成就弟子尤著者,淮陽彭宣至大司空,沛郡戴崇至少府九卿。宣為人恭儉有法度,而崇愷弟多智,師古曰:「愷,樂也。弟,易也。言性和樂而簡易。」二人異行。禹心親愛崇,敬宣而疏之。崇每候禹,常責師宜置酒設樂與弟子相娛。禹將崇入後堂飲食,婦女相對,優人筦弦鏗鏘極樂,師古曰:「極樂,盡其歡樂之情。」昏夜乃罷。而宣之來也,禹見之於便坐,師古曰:「便坐,謂非正寢,在於旁側可以延賔者也。坐音才卧反。」講論經義,日晏賜食,不過一肉巵酒相對。師古曰:「一豆之肉,一巵行酒。」宣未甞得至後堂。及兩人皆聞知,各自得也。服虔曰:「各自為得宜。」
       禹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好平陵肥牛亭部處地,師古曰:「肥牛,亭名。欲得置亭處之地為冢塋。」又近延陵,奏請求之,上以賜禹,詔令平陵徙亭它所。曲陽侯根聞而爭之:「此地當平陵寑廟衣冠所出游道,禹為師傅,不遵謙讓,至求衣冠所游之道,又徙壞舊亭,重非所宜。師古曰:「重音直用反。」孔子稱『賜愛其羊,我愛其禮』,師古曰:「論語云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故引之。」宜更賜禹它地。」根雖為舅,上敬重之不如禹,根言雖切,猶不見從,卒以肥牛亭地賜禹。根由是害禹寵,數毀惡之。師古曰:「惡謂言其過惡。」天子愈益敬厚禹。禹每病,輒以起居聞,師古曰:「謂其食飲寢卧之增損。」車駕自臨問之。上親拜禹牀下,禹頓首謝恩,歸誠言「老臣有四男一女,愛女甚於男,遠嫁為張掖太守蕭咸妻,不勝父子私情,思與相近。」上即時徙咸為弘農太守。又禹小子未有官,上臨候禹,禹數視其小子,上即禹牀下拜為黃門郎,給事中。
       禹雖家居,以特進為天子師,國家每有大政,必與定議。師古曰:「與讀曰豫。」永始、元延之間,日蝕地震尤數,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政所致。上懼變異數見,意頗然之,未有以明見,迺車駕至禹弟,辟左右,師古曰:「辟讀曰闢。」親問禹以天變,因用吏民所言王氏事示禹。禹自見年老,子孫弱,又與曲陽侯不平,恐為所怨。禹則謂上曰:「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日蝕三十餘,地震五,或為諸侯相殺,或夷狄侵中國。災變之異深遠難見,故聖人罕言命,不語怪神。師古曰:「罕,稀也。論語云『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又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性與天道,自子贛之屬不得聞,師古曰:「論語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謂孔子未甞言性命之事及天道。」何況淺見鄙儒之所言!陛下宜修政事以善應之,與下同其福喜,此經義意也。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宜無信用,以經術斷之。」上雅信愛禹,由此不疑王氏。後曲陽侯根及諸王子弟聞知禹言,皆喜說,師古曰:「說讀曰悅。」遂親就禹。禹見時有變異,若上體不安,擇日絜齋露蓍,服虔曰:「露筮易蓍於星宿下,明日乃用。言得天氣也。」師古曰:「蓍,草名,筮者所用也,音式夷反。」正衣冠立筮,得吉卦則獻其占,如有不吉,禹為感動憂色。
       成帝崩,禹及事哀帝,建平二年薨,謚曰節侯。禹四子,長子宏嗣侯,官至太常,列於九卿。三弟皆為校尉散騎諸曹。
       初,禹為師,以上難數對己問經,為論語章句獻之。始魯扶卿及夏侯勝、王陽、蕭望之、韋玄成皆說論語,篇弟或異。禹先事王陽,後從庸生,采獲所安,最後出而尊貴。諸儒為之語曰:「欲不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寖微。師古曰:「寖,漸也。」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之孫也。孔子生伯魚鯉,師古曰:「名鯉,字伯魚。先言其字者,孔氏自為譜諜,示尊其先也。下皆類此。」鯉生子思伋,師古曰:「伋音級。」伋生子上帛,帛生子家求,求生子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順,順為魏相。順生鮒,鮒為陳涉博士,死陳下。鮒弟子襄為孝惠博士,長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國,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孺。霸生光焉。安國、延年皆以治尚書為武帝愽士。安國至臨淮太守。霸亦治尚書,事太傅夏侯勝,昭帝末年為愽士,宣帝時為太中大夫,以選授皇太子經,遷詹事,高密相。是時,諸侯王相在郡守上。
       元帝即位,徵霸,以師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號襃成君,如淳曰:「為帝師,敎令成就,故曰襃成君。」給事中,加賜黃金二百斤,第一區,徙名數于長安。師古曰:「名數,戶籍也。」霸為人謙退,不好權埶,常稱爵位泰過,何德以堪之!上欲致霸相位,自御史大夫貢禹卒,及薛廣德免,輒欲拜霸。霸讓位,自陳至三,上深知其至誠,迺弗用。以是敬之,賞賜甚厚。及霸薨,上素服臨弔者再,至賜東園祕器錢帛,策贈以列侯禮,謚曰烈君。
       霸四子,長子福嗣關內侯。次子捷、捷弟喜皆列校尉諸曹。光,最少子也,經學尤明,年未二十,舉為議郎。光祿勳匡衡舉光方正,為諫大夫。坐議有不合,左遷虹長,師古曰:「不合,謂不合天子意也。虹,沛之縣也,音貢。」自免歸敎授。成帝初即位,舉為博士,數使錄冤獄,行風俗,師古曰:「行音下更反。」振贍流民,奉使稱意,由是知名。是時,博士選三科,高為尚書,次為刺史,其不通政事,以乆次補諸侯太傅。光以高弟為尚書,觀故事品式,數歲明習漢制及法令。上甚信任之,轉為僕射,尚書令。師古曰:「先為僕射,後為尚書令。」有詔光周密謹慎,未甞有過,加諸吏官,以子男放為侍郎,給事黃門。數年,遷諸吏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賜黃金百斤,領尚書事。後為光祿勳,復領尚書,諸吏給事中如故。凡典樞機十餘年,守法度,修故事。上有所問,據經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苟合;師古曰:「希指,希望天子之旨意也。」如或不從,不敢強諫爭,以是乆而安。時有所言,輒削草槀,服虔曰:「言已繕書,輒削壞其草。」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師古曰:「奸,求也。奸忠直之名也。奸音干。」人臣大罪也。有所薦舉,唯恐其人之聞知。沐日歸休,兄弟妻子燕語,終不及朝省政事。或問光:「溫室省中樹皆何木也?」晉灼曰:「長樂宮中有溫室殿。」光嘿不應,更荅以它語,其不泄如是。光帝師傅子,少以經行自著,進官蚤成。師古曰:「蚤,古早字。」不結黨友,養游說,有求於人。旣性自守,亦其埶然也。師古曰:「言以名父之子,學宦早成,不須黨援也。」徙光祿勳為御史大夫。
       綏和中,上即位二十五年,無繼嗣,至親有同產弟中山孝王及同產弟子定陶王在。定陶王好學多材,於帝子行。師古曰:「行音胡浪反。」而王祖母傅太后陰為王求漢嗣,私事趙皇后、昭儀及帝舅大司馬驃騎將軍王根,故皆勸上。上於是召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光、右將軍廉襃、後將軍朱博,皆引入禁中,議中山、定陶王誰宜為嗣者。方進、根以為定陶王帝弟之子,禮曰「昆弟之子猶子也」,「為其後者為之子也」,定陶王宜為嗣。襃、博皆如方進、根議。光獨以為禮立嗣以親,中山王先帝之子,帝親弟也,以尚書盤庚殷之及王為比,師古曰:「兄終弟及也。比音必寐反。」中山王宜為嗣。上以禮兄弟不相入廟,又皇后、昭儀欲立定陶王,故遂立為太子。光以議不中意,師古曰:「中,當也。」左遷廷尉。
       光乆典尚書,練法令,號稱詳平。時定陵侯淳于長坐大逆誅,長小妻迺始等六人皆以長事未發覺時棄去,或更嫁。及長事發,丞相方進、大司空武議,師古曰:「翟方進及何武。」以為「令,犯法者各以法時律令論之,師古曰:「此具引令條之文也。法時謂始犯法之時也。」明有所訖也。師古曰:「訖,止也。」長犯大逆時,迺始等見為長妻,已有當坐之罪,與身犯法無異。後迺弃去,於法無以解。師古曰:「解,免也。」請論。」光議以為「大逆無道,父母妻子同產無少長皆弃市,欲懲犯法者也。師古曰:「懲,創止也。」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長未自知當坐大逆之法,而弃去迺始等,或更嫁,義已絕,而欲以為長妻論殺之,名不正,不當坐。」有詔光議是。
       是歲,右將軍襃、後將軍博坐定陵、紅陽侯,師古曰:「廉襃、朱博坐與淳于長、王立交厚也。」皆免為庶人。以光為左將軍,居右將軍官職,執金吾王咸為右將軍,居後將軍官職。罷後將軍官。數月,丞相方進薨,召左將軍光,當拜,已刻侯印書贊,師古曰:「贊,進也,延進而拜之。書贊者,書贊辭於策也。」上暴崩,即其夜於大行前拜受丞相博山侯印綬。
       哀帝初即位,躬行儉約,省減諸用,政事由己出,朝廷翕然,望至治焉。襃賞大臣,益封光千戶。時成帝母太皇太后自居長樂宮,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國邸,有詔問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宜當何居?」光素聞傅太后為人剛暴,長於權謀,自帝在襁緥而養長敎道至於成人,帝之立又有力。光心恐傅太后與政事,師古曰:「與讀曰豫。」不欲令與帝旦夕相近,即議以為定陶太后宜改築宮。大司空何武曰:「可居北宮。」上從武言。北宮有紫房復道通未央宮,師古曰:「復讀曰複。」傅太后果從復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直道行。師古曰:「不得依正直之道。」頃之,太后從弟子傅遷在左右尤傾邪,上免官遣歸故郡。傅太后怒,上不得已復留遷。光與大司空師丹奏言:「詔書『侍中駙馬都尉遷巧佞無義,漏泄不忠,國之賊也,免歸故郡。』復有詔止。天下疑惑,無所取信,虧損聖德,誠不小愆。陛下以變異連見,避正殿,見羣臣,思求其故,至今未有所改。師古曰:「舊有不善之事,皆未改除。」臣請歸遷故郡,以銷姦黨,應天戒。」卒不得遣,復為侍中。脅於傅太后,皆此類也。
       又傅太后欲與成帝母俱稱尊號,群下多順指,言母以子貴,宜立尊號以厚孝道。唯師丹與光持不可。蘇林曰:「執持不可。」上重違大臣正議,師古曰:「重,難也。」又內迫傅太后,猗違者連歲。如淳曰:「不決事之言也。」師古曰:「猗違猶依違耳。猗音於竒反。」丹以罪免,而朱博代為大司空。光自先帝時議繼嗣有持異之隙矣,又重忤傅太后指,師古曰:「重音直用反。」由是傅氏在位者與朱博為表裏,共毀譖光。後數月遂策免光曰:「丞相者,朕之股肱,所與共承宗廟,師古曰:「共讀曰恭。」統理海內,輔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朕旣不明,災異重仍,師古曰:「仍,頻也。重音直用反。」日月無光,山崩河決,五星失行,是章朕之不德而股肱之不良也。師古曰:「章,明也。」君前為御史大夫,輔翼先帝,出入八年,卒無忠言嘉謀,今相朕,出入三年,憂國之風復無聞焉。陰陽錯謬,歲比不登,師古曰:「比,頻也。」天下空虛,百姓飢饉,父子分散,流離道路,以十萬數。而百官群職曠廢,師古曰:「曠,空也。」姦軌放縱,盜賊並起,或攻官寺,殺長吏。數以問君,君無怵惕憂懼之意,對毋能為。師古曰:「言盜賊不能為害。」是羣卿大夫咸惰哉莫以為意,咎由君焉。君秉社稷之重,緫百僚之任,上無以匡朕之闕,下不能綏安百姓。書不云乎?『毋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師古曰:「虞書咎繇謨之辭也。位非其人,是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材。」於虖!師古曰:「於讀曰烏。虖讀曰呼。」君其上丞相博山侯印綬,罷歸。」師古曰:「漢舊儀云丞相有它過,使者奉策書,即時步出府,乘棧車歸田里。」
       光退閭里,杜門自守。師古曰:「杜,塞也。」而朱博代為丞相,數月,坐承傅太后指妄奏事自殺。平當代為丞相,數月薨。王嘉復為丞相,數諫爭忤指。旬歲間閱三相,師古曰:「閱猶歷也。」議者皆以為不及光。上由是思之。
       會元壽元年正月朔日有蝕之,後十餘日傅太后崩。是月徵光詣公車,問日蝕事。光對曰:「臣聞日者,衆陽之宗,人君之表,至尊之象。君德衰微,陰道盛彊,侵蔽陽明,則日蝕應之。書曰『羞用五事』,『建用皇極』。師古曰:「周書洪範之言。羞,進也。皇,大也。極,中也。」如貌、言、視、聽、思失,師古曰:「如,若也。」大中之道不立,則咎徵薦臻,六極屢降。皇之不極,是為大中不立,其傳曰『時則有日月亂行』,謂朓、側匿,孟康曰:「朓,行疾也。側匿,行遟也。」師古曰:「朓音吐了反。」甚則薄蝕是也。又曰『六沴之作』,師古曰:「沴,惡氣也,音戾。」歲之朝曰三朝,師古曰:「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其應至重。迺正月辛丑朔日有蝕之,變見三朝之會。上天聦明,苟無其事,變不虛生。書曰『惟先假王正厥事』,師古曰:「商書高宗肜日之辭也。假,至也。言先代至道之王必正其事。」言異變之來,起事有不正也。臣聞師曰,天左與王者,師古曰:「左讀曰佐。佐,助也。」故災異數見,以譴告之,欲其改更。若不畏懼,有以塞除,而輕忽簡誣,則凶罰加焉,其至可必。師古曰:「言輕忽天戒,簡傲欺誣者,其罰必至。」詩曰:『敬之敬之,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師古曰:「周頌敬之篇。顯,明也。思,辭也。言天甚明察,宜敬之,以承受天命甚難。」又曰:『畏天之威,于時保之。』師古曰:「周頌我將之詩。言必敬天之威,於是乃得安。」皆謂不懼者凶,懼之則吉也。陛下聖德聦明,兢兢業業,師古曰:「兢兢,戒也。業業,危也。」承順天戒,敬畏變異,勤心虛己,延見群臣,思求其故,然後敕躬自約,緫正萬事,放遠讒說之黨,援納斷斷之介,師古曰:「援,引也。斷斷,專壹之貌。介謂一介之人。援音爰。」退去貪殘之徒,進用賢良之吏,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於百姓,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至務也。天下幸甚。書曰『天旣付命正厥德』,師古曰:「商書高宗肜日之辭。言旣受天命,宜正其德。」言正德以順天也。又曰『天棐諶辭』,師古曰:「周書大誥之辭。棐,輔也。諶,誠也。諶辭,至誠之辭也。棐音匪。諶音上林反。」言有誠道,天輔之也。明承順天道在於崇德博施,加精致誠,孳孳而已。師古曰:「孳孳,不怠也。孳音茲。」俗之祈禳小數,終無益於應天塞異,銷禍興福,師古曰:「祈,求福也。禳,除禍也。」較然甚明,無可疑惑。」師古曰:「較,明貌也,音角。」
       書奏,上說,師古曰:「說讀曰悅。」賜光束帛,拜為光祿大夫,秩中二千石,給事中,位次丞相。詔光舉可尚書令者封上,光謝曰:「臣以朽材,前所歷位典天職,卒無尺寸之效,師古曰:「卒,終也。」幸免罪誅,全保首領,今復拔擢,備內朝臣,與聞政事。師古曰:「與讀曰豫。」臣光智謀淺短,犬馬齒臷,師古曰:「臷,老也,讀與耋同。今書本有作截字者,俗寫誤也。」誠恐一旦顛仆,無以報稱。師古曰:「稱,副也。」竊見國家故事,尚書以乆次轉遷,非有踔絕之能,師古曰:「踔,高遠也,音竹角反。」不相踰越。尚書僕射敞,公正勤職,通敏於事,可尚書令。謹封上。」敞以舉故,為東平太守。敞姓成公,東海人也。
       光為大夫月餘,丞相嘉下獄死,師古曰:「王嘉也。」御史大夫賈延免。光復為御史大夫,二月為丞相,復故國博山侯。上迺知光前免非其罪,以過近臣毀短光者,免傅嘉,曰:「前為侍中,毀譖仁賢,誣愬大臣,令俊艾者乆失其位。師古曰:「艾讀曰乂。」嘉傾覆巧偽,挾姦以罔上,崇黨以蔽朝,傷善以肆意。師古曰:「肆,極也。」詩不云乎?『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師古曰:「小雅青蠅之詩,解在車千秋傳。」其免嘉為庶人,歸故郡。」
       明年,定三公官,光更為大司徒。會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為大司馬,徵立中山王,是為平帝。帝年幼,太后稱制,委政於莽。初,哀帝罷黜王氏,故太后與莽怨丁、傅、董賢之黨。莽以光為舊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備禮事光。所欲搏擊,輒為草,以太后指風光令上之,師古曰:「謂文書之槀草也。風讀曰諷。次下亦同。」厓眥莫不誅傷。師古曰:「厓音崖。眥音漬。厓又音五懈反。眥又音仕懈反。解具在杜欽傳。」莽權日盛,光憂懼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師傅。」徙光為帝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衞供養行內,師古曰:「行內,行在所之內中,猶言禁中也。」署門戶,省服御食物。師古曰:「省,視也。」明年,徙為太師,而莽為太傅。光常稱疾,不敢與莽並。有詔朝朔望,領城門兵。莽又風群臣奏莽功德,稱宰衡,位在諸侯王上,百官統焉。光愈恐,固稱疾辭位。太后詔曰:「太師光,聖人之後,先師之子,德行純淑,道術通明,居四輔職,輔道于帝。師古曰:「道讀曰導。」今年耆有疾,俊艾大臣,師古曰:「艾讀曰乂。」惟國之重,其猶不可以闕焉。書曰『無遺耇老』,師古曰:「周書召誥之辭也。言不遺老成之人也。」國之將興,尊師而重傅。其令太師毋朝,十日一賜餐。賜太師靈壽杖,孟康曰:「扶老杖也。」服虔曰:「靈壽,木名。」師古曰:「木似竹,有枝節,長不過八九尺,圍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須削治也。」黃門令為太師省中坐置几,太師入省中用杖,賜餐十七物,師古曰:「食具有十七種物。」然後歸老于弟,官屬按職如故。」師古曰:「言十日一入朝,受此寵禮。它日則常在家自養,而其屬官依常各行職務。」
       光凡為御史大夫、丞相各再,壹為大司徒、太傅、太師,歷三世,居公輔位前後十七年。自為尚書,止不敎授,後為卿,時會門下大生講問疑難,舉大義云。其弟子多成就為博士大夫者,見師居大位,幾得其助力,師古曰:「幾讀曰兾。」光終無所薦舉,至或怨之。其公如此。
       光年七十,元始五年薨。莽白太后,使九卿策贈以太師博山侯印綬,賜乘輿祕器,金錢雜帛。少府供張,諫大夫持節與謁者二人使護喪事,博士護行禮。太后亦遣中謁者持節視喪。公卿百官會弔送葬。載以乘輿轀輬及副各一乘,師古曰:「轀輬車及副各一乘也。轀輬,解具在霍光傳。」羽林孤兒諸生合四百人輓送,車萬餘兩,道路皆舉音以過喪。師古曰:「喪到之處,行道之人皆舉音哭,須過乃止。」將作穿復土,可甲卒五百人,起墳如大將軍王鳳制度。謚曰簡烈侯。
       初,光以丞相封,後益封,凡食邑萬一千戶。疾甚,上書讓還七千戶,及還所賜一弟。
       子放嗣。莽篡位後,以光兄子永為大司馬,封侯。昆弟子至卿大夫四五人。始光父霸以初元元年為關內侯食邑。霸上書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詔曰:「其令師襃成君關內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戶祀孔子焉。」故霸還長子福名數於魯,奉夫子祀。霸薨,子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後為列侯,食邑各二千戶。莽更封為襃成侯,後避王莽,更名均。
       馬宮字游卿,東海戚人也。治春秋嚴氏,以射策甲科為郎,遷楚長史,免官。後為丞相史司直。師丹薦宮行能高絜,遷廷尉平,青州刺史,汝南、九江太守,所在見稱。徵為詹事,光祿勳,右將軍,代孔光為大司徒,封扶德侯。光為太師薨,宮復代光為太師,兼司徒官。
       初,宮哀帝時與丞相御史雜議帝祖母傅太后謚,及元始中,王莽發傅太后陵徙歸定陶,以民葬之,追誅前議者。宮為莽所厚,獨不及,內慙懼,上書謝罪乞骸骨。莽以太皇太后詔賜宮策曰:「太師大司徒扶德侯上書言『前以光祿勳議故定陶共王母謚,曰「婦人以夫爵尊為號,謚宜曰孝元傅皇后,稱渭陵東園。」臣知妾不得體君,卑不得敵尊,而希指雷同,詭經辟說,師古曰:「詭,違。辟讀曰僻。」以惑誤上。為臣不忠,當伏斧鉞之誅,幸蒙洒心自新,師古曰:「洒音先禮反。」又令得保首領。伏自惟念,入稱四輔,出備三公,爵為列侯,誠無顏復望闕廷,無心復居官府,無宜復食國邑。願上太師大司徒扶德侯印綬,避賢者路。』下君章有司,皆以為四輔之職為國維綱,三公之任鼎足承君,不有鮮明固守,無以居位。如君言至誠可聽,惟君之惡在洒心前,不敢文過,朕甚多之,師古曰:「多猶重也。」不奪君之爵邑,以著『自古皆有死』之義。孟康曰:「以宮上書不文過為信,不奪其爵邑。」師古曰:「論語載孔子言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故引之。」其上太師大司徒印綬使者,以侯就弟。」王莽篡位,以宮為太子師,卒官。
       本姓馬矢,宮仕學,稱馬氏云。
       贊曰:自孝武興學,公孫弘以儒相,其後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孟康曰:「方領逢掖之衣。」傳先王語,其醞藉可也,師古曰:「醞藉,謂如醞釀及薦藉,道其寬博重厚也。醞音於問反。藉音才夜反。」然皆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彼以古人之迹見繩,烏能勝其任乎!如淳曰:「迹謂旣明且哲也。繩謂抨彈之也。」師古曰:「古人之迹,謂直道以事人也。烏,何也。抨音普耕反。」

本书目录

卷一上 高帝紀第一上
卷一下 高帝紀第一下
卷二 惠帝紀第二
卷三 高后紀第三
卷四 文帝紀第四
卷五 景帝紀第五
卷六 武帝紀第六
卷七 昭帝紀第七
卷八 宣帝紀第八
卷九 元帝紀第九
卷十 成帝紀第十
卷十一 哀帝紀第十一
卷十二 平帝紀第十二
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第一
卷十四 諸侯王表第二
卷十五上 王子侯表第三上
卷十五下 王子侯表第三下
卷十六 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
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第六
卷十九上 百官公卿表第七上
卷十九下 百官公卿表第七下
卷二十 古今人表第八
卷二十一上 律歷志第一上
卷二十一下 律歷志第一下
卷二十二 禮樂志第二
卷二十三 刑法志第三
卷二十四上 食貨志第四上
卷二十四下 食貨志第四下
卷二十五上 郊祀志第五上
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卷二十六 天文志第六
卷二十七上 五行志第七上
卷二十七中之上 五行志第七中之上
卷二十七中之下 五行志第七中之下
卷二十七下之上 五行志第七下之上
卷二十七下之下 五行志第七下之下
卷二十八上 地理志第八上
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第八下
卷二十九 溝洫志第九
卷三十 藝文志第十
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列傳第一
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列傳第二
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第三
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第四
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第五
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第六
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第七
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第八
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第九
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第十
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第十五
卷四十六 萬石衞直周張傳第十六
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第十七
卷四十八 賈誼傳第十八
卷四十九 爰盎鼂錯傳第十九
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第二十
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第二十一
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第二十二
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
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
卷五十五 衞青霍去病傳第二十五
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第二十六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上
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第二十七下
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卷五十九 張湯傳第二十九
卷六十 杜周傳第三十
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第三十一
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第三十二
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第三十三
卷六十四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上
卷六十四下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第三十四下
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第三十五
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第三十六
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云傳第三十七
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第三十八
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第三十九
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第四十
卷七十一 雋疏于薛平彭傳第四十一
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第四十二
卷七十三 韋賢傳第四十三
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第四十四
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第四十五
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第四十六
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第四十七
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第四十八
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第四十九
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第五十
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
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第五十二
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第五十三
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第五十四
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第五十五
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第五十六
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第五十七上
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第五十七下
卷八十八 儒林傳第五十八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卷九十 酷吏傳第六十
卷九十一 貨殖傳第六十一
卷九十二 游俠傳第六十二
卷九十三 佞幸傳第六十三
卷九十四上 匈奴傳第六十四上
卷九十四下 匈奴傳第六十四下
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
卷九十六上 西域傳第六十六上
卷九十六下 西域傳第六十六下
卷九十七上 外戚傳第六十七上
卷九十七下 外戚傳第六十七下
卷九十八 元后傳第六十八
卷九十九上 王莽傳第六十九上
卷九十九中 王莽傳第六十九中
卷九十九下 王莽傳第六十九下
卷一百上 敘傳第七十上
卷一百下 敘傳第七十下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