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新五代史
宦者传论
作者:北宋 · 欧阳修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五代文章简陋,史官的职务因丧乱而废除,传记小说多失传,所以事迹不完善,谣传谬误混杂。至于英雄豪杰奋起,决战胜败、国家兴亡之际,不可能没有谋臣之略,辩士之论,而文章未能发现,以至于泯灭不能传于后世。然而唯独张承业的事迹为人们眼见耳闻,至今老年人还能述说。他的议论是很杰出的,那不是一般宦者的言论啊。
       自古以来宦官乱国,根源在于女祸。女,色而已;但宦官的害处就多了。他们因服侍皇帝而办事方便,他们的心也专横而残忍。能以小事使皇帝高兴,小信用笼络皇帝的心,使皇帝对宦官信任亲近。待其已信,然后用祸福来挟持皇帝。虽然有忠臣能臣布满朝廷,而皇帝以为与自己疏远,不如起居饮食、服侍左右的宦官亲近可靠。因而皇帝往往对宦官日益亲近,对忠臣学士日益疏远,皇帝也就日益孤立。势孤,惧祸之心更重,宦官挟持更牢固,皇帝的安危取决于宦官的喜怒,祸患埋伏在帐内门内,本来认为可以依靠的,却成了祸患。等到发现祸患深重,想与大臣们商量对策已晚了,祸患愈来愈深,事急了宦官挟皇帝做人质,虽然有聪明的皇帝但无人与他谋划,有谋划也无法施行,施行了也不能成功,甚至造成两败俱伤。大者亡国,次者亡身,若遇到奸雄借机而起,尽杀宦官以快天下之心罢了。历代史书所载宦官之祸常常是如此了结,并非一代的事情。那些当皇帝的人,也不是想养祸于内而疏忠臣于外,而是日益增多的弊病造成的。关于女色的诱惑,最不幸的是不容易觉悟,等到大祸临头,倘若能一旦觉醒,立即去掉还来得及。宦官之祸,虽然想悔悟,却有去不掉之势,唐昭宗的情况就是如此。所以说“:此患比女祸危害更大。”就是这个道理。能不鉴诫吗?昭宗信任亲近宦官,因此有东宫之被幽禁。出来后与崔胤图谋杀宦官,胤是宰相,自觉力不能为,去召梁兵,梁兵快到了,宦官挟天子逃奔到岐,梁兵包围三年,昭宗虽然出来了,然而唐朝终于灭亡。
       起初,昭宗出来后,梁王杀尽宫内宦官第五可范等七百多人,逃在外的宦官,下诏天下捕杀,但诸镇多藏匿而不杀。当时藩镇割据,多用宦官办事,吴越最多。庄宗立,下诏天下访求故唐时宦官送京城,得数百人,宦官重新用事,直至灭亡。这和使用已经翻倒的车子而履其辙有什么不同呢?实在可悲啊!
       庄宗未灭梁时承业已死。后来居翰虽然当枢密使但不管事。宣徽使马绍宏赐姓李,颇受信用。然而用诬告杀害大臣,收贿赂,专威福,取怨天下者是左右亲近的宦官啊!那时,明宗从镇州入京朝见,庄宗怀疑他有异志,暗派绍宏观察他的动静,绍宏反而把实情告诉明宗。明宗在魏反,天下人都知道祸乱起于魏,哪里知道引起明宗造反的起因是绍宏造成的呢?郭崇韬已破蜀,庄宗听信宦官的话而怀疑他。然而崇韬的死,庄宗不知道,都是宦官所为。这时唐的精兵都在蜀,假若崇韬不死,明宗入洛,能无西顾之患?哪里能安然的取而代之呢?明宗立,又下诏天下捕宦官杀尽。宦官逃亡山谷,多削发为僧。逃到太原的七十多人,都被捕到都亭驿杀掉,血流满庭。
       明宗晚年多病,王淑妃专制内廷,又干预政治,宦官孟汉琼因而用事。秦王入宫探望明宗病情,出去后听到哭声,认为皇帝已死,谋划率兵入宫是害怕自己不能即位。大臣朱弘昭等人正在商议此事,未决,汉琼迅速入见明宗,说秦王造反,立即派兵诛杀,陷秦王以大恶之罪名,明宗也因此饮恨而死。后来愍帝逃奔卫州,汉琼西迎废帝于路,废帝厌恶而杀掉他。
       唉!人在安乐的情况下,自己不是圣哲,时间长了不可能不骄奢怠惰。宦官、女祸都不是一日之事,必乘人骄惰而慢慢渗入。明宗不是怠惰的君主,为什么也会有宦祸呢?是因为在位时又老又病造成的。其他的多是武人崛起,后继者年龄小寿命短,所以宦官还来不及有所作为。造成大祸的就这几件事。唯独承业的论议伟然可爱,特别是居翰更改一字而活千人。君子对人,有善事,都要采纳。我对这两人是取其善而戒其恶,这叫作“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啊”。所以把他们的祸败善恶突出的方面都写出来。

本书目录

《新五代史》简介
梁太祖本纪
梁末帝本纪
唐庄宗本纪
唐明宗本纪
唐愍帝本纪
唐废帝本纪
晋高祖本纪
晋出帝本纪
汉高祖本纪
汉隐帝本纪
周太祖本纪
周世宗本纪
梁元贞皇后张氏传
广王全昱传
博王友文传
康王友孜传
唐庄宗皇后刘氏传
李克宁传
李继岌传
唐明宗淑妃王氏传
秦王从荣传
汉高祖皇后李氏传
敬翔传
朱珍传
庞师古传
葛从周传
寇彦卿传
康怀英传
刘寻阝传
牛存节传
杨师厚传
王景仁传
贺瑰传
郭崇韬传
安重诲传
周德威传
符存审传
史建瑭传
王建及传
元行钦传
符习传
孔谦传
张延朗传
李严传
李仁矩传
朱弘昭传(附冯繫传)
刘延朗传
康义诚传
任圜传
赵凤传
张宪传
萧希甫传
刘赞传
桑维翰传
景延广传
苏逢吉传
史弘肇传
杨邠传
王章传
刘铢传
王朴传
扈载传
王彦章传
张源德传
姚洪传
王思同传
张敬达传
孙晟传
苏循传
李嗣昭传
李存孝传
伶官传序
敬新磨传
宦者传论
张承业传
张居翰传
罗绍威传
王处直传
刘守光传
李茂贞传
韩建传
温韬传
朱瑾传
王师范传
赵繴传
李彦威传
李振传
孙德昭传
康延孝传
张全义传
朱友谦传
霍彦威传
房知温传
王晏球传
王建立传
皇甫遇传
王弘贽传
冯晖传
皇甫晖传
王峻传
范延光传
安重荣传
安从进传
杨光远传
杜重威传
李守贞传
张彦泽传
王景崇传
赵思绾传
慕容彦超传
冯道传
李琪传(附李繵传)
和凝传
何泽传
李崧传
贾纬传
张允传
赵延义传
杨行密传
杨隆演传
杨溥传
徐温传
李繯传
李景传
李煜传
王建传
王衍传
孟知祥传
孟昶传
刘晟传
马殷传
周行逢传
钱繬传
王审知传
王鏻传
四夷附录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