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後漢書(繁體版)
志第十九 郡國一
作者:南朝宋 · 范曄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河南 河內 河東 弘農 京兆 馮翊 扶風
       右司隷
       漢書地理志記天下郡縣本末,及山川竒異,風俗所由,至矣。今但錄中興以來郡縣改異,及春秋、三史會同征伐地名,臣昭案:志猶有遺闕,今衆書所載,不可悉記。其春秋土地,通儒所據而未備者,皆先列焉。以為郡國志。本志唯郡縣名為大書,其山川地名悉為細注,今進為大字。新注證發,臣劉昭採集。凡前志有縣名,今所不載者,皆世祖所并省也。前無今有者,後所置也。凡縣名先書者,郡所治也。帝王世記曰:「自天地設闢,未有經界之制。三皇尚矣。諸子稱神農之王天下也,地東西九十萬里,南北八十五萬里。及黃帝受命,始作舟車,以濟不通。乃推分星次,以定律度。自斗十一度至婺女七度,一名須女,曰星紀之次,於辰在丑,謂之赤奮若,於律為黃鍾,斗建在子,今吳、越分野。自婺女八度至危十六度,曰玄枵之次,一名天黿,於辰在子,謂之困敦,於律為大呂,斗建在丑,今齊分野。自危十七度至奎四度,曰豕韋之次,一名娵訾,於辰在亥,謂之大淵獻,於律為太蔟,斗建在寅,今衞分野。自奎五度至胃六度,曰降婁之次,於辰在戌,謂之閹茂,於律為夾鍾,斗建在卯,今魯分野。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曰大梁之次,於辰在酉,謂之作噩,於律為姑洗,斗建在辰,今趙分野。自畢十二度至東井十五度,曰實沈之次,於辰在申,謂之涒灘,於律為中呂,斗建在巳,今晉、魏分野。自井十六度至柳八度,曰鶉首之次,於辰在未,謂之協洽,於律為蕤賔,斗建在午,今秦分野。自柳九度至張十七度,曰鶉火之次,於辰在午,謂之敦牂,一名大律,於律為林鍾,斗建在未,今周分野。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一度,曰鶉尾之次,於辰在巳,謂之大荒落,於律為夷則,斗建在申,今楚分野。自軫十二度至氐四度,曰壽星之次,於辰在辰,謂之執徐,於律為南呂,斗建在酉,今韓分野。自氐五度至尾九度,曰大火之次,於辰在卯,謂之單閼,於律為無射,斗建在戌,今宋分野。自尾十度至斗十度百三十五分而終,曰析木之次,於辰在寅,謂之攝提格,於律為應鍾,斗建在亥,今燕分野。凡天有十二次,日月之所躔也;地有十二分,王侯之所國也。故四方方七宿,四七二十八宿,合百八十二星。東方蒼龍三十二星,七十五度;北方玄武三十五星,九十八度;西方白虎五十一星,八十度;南方朱雀六十四星,百一十二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二千九百三十二里,分為十二次,一次三十度三十二分度之十四,各以附其七宿閒。距周天積百七萬九百一十三里,徑三十五萬六千九百七十一里。陽道左行,故太歲右轉,凡中外官常明者百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合二千五百星。微星之數,凡萬一千五百二十星,萬物所受,咸系命焉。此黃帝創制之大略也。而佗說稱日月所照三十五萬里。考諸子所載,神農之地,過日月之表,近為虛誕。及少昊氏之衰,九黎亂德,其制無聞矣。洎顓頊之所建,帝嚳受定,則孔子稱其地北至幽陵,南暨交阯,西蹈流沙,東極蟠木,日月所照,莫不底焉,是以建萬國而制九州。至堯遭洪水,分為十二州,今虞書是也。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今禹貢是也。是以其時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九百三十萬六千二十四頃,不墾者千五百萬二千頃,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至于塗山之會,諸侯承唐虞之盛,執玉帛亦有萬國。是以山海經稱禹使大章步自東極,至于西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又使豎亥步自南極盡於北垂,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四海之內,則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經名山五千三百五十,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以供財用,儉則有餘,奢則不足。以男女耕織,不奪其時,故公家有三十年之積,私家有九年之儲。及夏之衰,棄稷弗務,有窮之亂,少康中興,乃復禹跡。孔甲之至桀行暴,諸侯相兼,逮湯受命,其能存者三千餘國,方於塗山,十損其七。民離毒政,將亦如之。殷因於夏,六百餘載,其閒損益,書策不存,無以考之。又遭紂亂,至周剋商,制五等之封,凡千七百七十三國,又減湯時千三百矣。民衆之損,將亦如之。及周公相成王,致治刑錯,民口千三百七十一萬四千九百二十三人,多禹十六萬一千人,周之極盛也。其後七十餘歲,天下無事,民彌以息。及昭王南征不反,穆王失荒,加以幽、厲之亂,平王東遷,三十餘載,至齊桓公二年,周莊王之十三年,五千里內,非天王九儐之御,自世子公侯以下至於庶民,凡千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人,除有土老疾,定受田者九百萬四千人。其後諸侯相并,當春秋時,尚有千二百國。二百四十二年之中,殺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勝數。至于戰國,存者十餘。於是從橫短長之說,相奪於時,殘民詐力之兵,動以萬計。故崤有匹馬之禍,宋有易子之急,晉陽之圍,縣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鹵。周之列國,唯有燕、衞、秦、楚而已。齊及三晉,皆以篡亂,南面稱王。衞雖得存,不絕若綫。然考蘇、張之說,計秦及山東六國,戎卒尚存五百餘萬,推民口數,尚當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猶以餘力,行參夷之刑,收太半之賦,北築長城四十餘萬,南戍五嶺五十餘萬,阿房、驪山七十餘萬,十餘年閒,百姓死沒,相踵于路。陳、項又肆其餘烈,故新安之坑,二十餘萬,彭城之戰,睢水不流。至漢祖定天下,民之死傷,亦數百萬。是以平城之卒,不過三十萬,方之六國,五損其二。自孝惠至文、景,與民休息,六十餘歲,民衆大增,是以太倉有不食之粟,都內有朽貫之錢。武帝乘其資畜,軍征三十餘歲,地廣萬里,天下之衆亦減半矣。及霍光秉政,乃務省役,至于孝平,六世相承,雖時征行,不足大害,民戶又息。元始二年,郡、國百三,縣、邑千五百八十七,地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定墾田八百二十七萬五百三十六頃,民戶千三百二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口五千九百一十九萬四千九百七十八人,多周成王四千五百四十八萬五十五人,漢之極盛也。及王莽篡位,續以更始、赤眉之亂,至光武中興,百姓虛耗,十有二存。中元二年,民戶四百二十七萬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萬七千八百二十人。永平、建初之際,天下無事,務在養民,迄于孝和,民戶滋殖。及孝安永初、元初之閒,兵飢之苦,民人復損。至于孝桓,頗增於前。永壽二年,戶千六百七萬九百六,口五千六萬六千八百五十六人,墾田亦多,單師屢征。及靈帝遭黃巾,獻帝即位而董卓興亂,大焚宮廟,劫御西遷,京師蕭條,豪桀並爭,郭汜、李傕之屬,殘害又甚,是以興平、建安之際,海內凶荒,天子奔流,白骨盈野,故陝津之難,以箕撮指,安邑之東,后裳不完,遂有寇戎,雄雌未定,割剝庶民,三十餘年。及魏武皇帝剋平天下,文帝受禪,人衆之損,萬有一存。景元四年,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又案正始五年,揚威將軍朱照日所上吳之所領兵戶凡十三萬二千,推其民數,不能多蜀矣。昔漢永和五年,南陽戶五十餘萬,汝南戶四十餘萬,方之於今,三帝鼎足,不踰二郡,加有食祿復除之民,凶年飢疾之難,見可供役,裁若一郡。以一郡之人,供三帝之用,斯亦勤矣。自禹至今二千餘載,六代損益,備於茲焉。」臣昭案:謐記云春秋時有千二百國,未知所出。班固云周之始,爵五而土三,蓋千八百國。轉相吞滅,數百年閒,列國耗盡,至春秋時,尚有數十。
       河南尹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雒陽,建武十五年改曰河南尹。應劭漢官曰:「尹,正也。郡府聽事壁諸尹畫贊,肇自建武,訖于陽嘉,注其清濁進退,所謂不隱過,不虛譽,甚得述事之實。後人是瞻,足以勸懼,雖春秋采毫毛之善,罰纖釐之惡,不避王公,無以過此,尤著明也。」二十一城,永和五年戶二十萬八千四百八十六,口百一萬八百二十七。
       雒陽摯虞曰:「古之周南,今之雒陽。」魏氏春秋曰:「有委粟山,在陰鄉,魏時營為圓丘。」皇覽曰:「縣東北山萇弘冢,縣北芒山道西呂不韋冢。」周時號成周。公羊傳曰:「成周者何?東周也。」何休曰:「周道始成,王之所都也。」帝王世記曰:「城東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晉元康地道記曰:「城內南北九里七十步,東西六里十步,為地三百頃一十二畝有三十六步。城東北隅周威烈王冢。」有狄泉,在城中。左傳僖二十九年「盟于狄泉」,杜預曰城內太倉西南池水。或曰本在城外,定元年城成周乃繞之。案:此水晉時在東宮西北。帝王世記曰:「狄泉本殷之墓地,在成周東北,今城中有殷王冢是也。又太倉中大冢,周景王也。」有唐聚。左傳昭二十三年「尹辛敗劉師于唐」。有上程聚。古程國,史記曰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也。關中更有程地。帝王世記曰「文王居程,徙都豐」,故此加為上程。有士鄉聚。馮異斬武勃地。有褚氏聚。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宿褚氏」,杜預曰縣南有褚氏亭。有榮錡澗。左傳周景王「崩于榮錡氏」,杜預曰鞏縣西。有前亭。杜預曰縣西南有泉亭。即泉戎也。有圉鄉。左傳昭二十二年單氏「伐東圉」,杜預曰縣東南有圉鄉。又西南有戎城,伊雒之戎。有大解城。左傳昭二十三年晉師次于解,杜預曰縣西南有大解、小解。 河南帝王世記曰:「城西有郟鄏陌,太康畋于有𨿅之表,今河之南。」本傳有負犢山。周公時所城雒邑也,春秋時謂之王城。鄭玄詩譜曰:「周公攝政五年,成王宅雒邑,使邵公先相宅,旣成,謂之王城。」博物記曰:「王城万七百二十丈,郛方一十里,南望𨿅水,北至陝山。」地道記曰去雒城四十里。左傳定八年「單子伐穀城」,杜預曰在縣西。東城門名鼎門,帝王世記曰:「東南門九鼎所從入。」又曰:「武王定鼎雒陽西南,雒水北鼎中觀是也。」北城門名乾祭。左傳昭二十四年「士伯立於乾祭」。皇覽曰:「城西南柏亭西周山上周靈王冢,民祠之不絕。」又有甘城,杜預曰縣西南有甘泉。有蒯鄉。左傳昭二十三年尹辛攻蒯。晉地道記曰:「在縣西南,有蒯亭。」梁故國,伯翳後。有陽人聚。史記曰:「秦滅東周,不絕其祀,以陽人地賜周君。」有霍陽山。左傳哀四年「楚為一昔之期,襲梁及霍」。有注城。史記曰魏文侯三十二年敗秦于注。博物記曰:「梁伯好土功,今梁多有城。」熒陽有鴻溝水。文穎曰:「於熒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即官度水也。」有廣武城。西征記曰:「有三皇山,或謂三室山。山上有二城,東者曰東廣武,西者曰西廣武,各在山一頭,相去二百餘步,其閒隔深澗,漢祖與項籍語處。」有虢亭,虢叔國。有隴城。左傳文二年「盟于垂隴」。有薄亭。有敖亭。周宣王狩于敖。左傳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閒」。秦立為敖倉。有熒澤。左傳宣十二年楚潘黨逐魏錡及熒,杜預曰縣東熒澤也。 卷左傳成十年晉鄭盟脩澤,杜預曰縣東有脩武亭。有長城,經陽武到密。史記蘇秦說襄王曰:「大王之地,西有長城之界。」有垣雝城,或曰古衡雍。史記无忌謂魏王曰:「王有鄭地,得垣雍」者也。杜預曰即是衡雍。又今縣所治城。有扈城亭。左傳莊二十三年「盟于扈」,杜預曰在縣西北。 原武 陽武有武彊城。史記曰曹參攻武彊。秦始皇東遊至陽武博浪沙中,為盜所驚。 中牟左傳宣元年諸侯救鄭,遇于北林,杜預曰縣西南有林亭,在鄭北。有圃田澤。左傳曰原圃。爾雅十藪,鄭有圃田。有清口水。左傳閔二年遇于清,杜預曰縣有清陽亭。有管城。杜預曰管國也,在京縣東北。漢書音義曰:「故管叔邑。」有曲遇聚。前書曹參破楊熊。有蔡亭。 開封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麋」,杜預曰在縣東北,遠,疑非。徐廣曰逢池也。 菀陵,有棐林。左傳宣元年諸侯會于棐林,杜預曰縣東南有林鄉。徐齊民北征記曰:「縣東南有大隧澗,鄭莊公所闕。又大城東臨濮水,水東溱水注于洧,城西臨洧水。」有制澤。左傳成十六年諸侯遷於制田,杜預曰縣東有制澤。有瑣侯亭。左傳襄十一年諸侯之師次于瑣,杜預曰縣東有瑣侯亭。 平陰 穀城,瀍水出。博物記曰:「出潛亭山。」有函谷關。西征記曰:「函谷左右絕岸十丈,中容車而已。」 緱氏左傳曰呂相絕秦伯,「殄滅我費、滑」,杜預曰滑國都於費,今緱氏縣。案本紀,縣有百坏山。干寶搜神記曰:「縣有延壽城。」有鄔聚。左傳王取鄔、劉,杜預曰鄔在縣西南。有轘轅關。瓚曰:「險道名,在縣東南。」 鞏鞏伯國。左傳曰「商湯有景亳之命」,杜預曰縣西南有湯亭。帝王世記曰:「湯亭在偃師。」又曰:「夏太康五弟,須于雒汭,在縣東北三十里。」有尋谷水。左傳昭二十三年王師、晉師圍鄩中。史記張儀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徐廣曰縣有尋口。有東訾聚,今名訾城。左傳昭二十三年「單子取訾」,杜預曰在縣西南。晉地道記曰在縣之東。有坎埳聚。左氏,周襄王出,國人納之坎埳,杜預曰在縣東。地道記在南。有黃亭。有湟水。左傳昭二十二年「王子猛居于皇」,杜預曰有黃亭,在縣西南。有明谿泉。左傳昭二十二年「賈辛軍于谿泉」。 成睾史記曰,成睾北門名玉門。左傳「破燕師于北制」。杜預曰「北制,一名虎牢」,亦即此縣也。穆天子傳曰:「七萃之士,生搏虎而獻天子,命為柙,而畜之東虢,是曰虎牢。」左傳曰鄭子皮勞晉韓宣子于索氏,杜預曰縣東有大索城。尚書禹貢「至于大岯」,張揖云成睾縣山。又有旋門阪,縣西南十里,見東京賦。有旃然水。左傳襄十八年楚伐鄭,次旃然。有瓶丘聚。有漫水。有汜水。左傳曰周襄王處鄭地汜。 京鄭共叔所居,左傳云「謂之京城大叔」。應劭曰:「有索亭。楚漢戰京、索。」北征記又有索水。 密春秋時曰新城,傳曰新密。僖六年諸侯圍新城,杜預曰一名密縣。有大騩山。山海經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多美堊。有草焉,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𦴭,服者不夭。」有梅山。左傳曰襄十八年楚伐鄭,右迴梅山,在縣西北。有陘山。史記魏襄王六年伐楚,敗之陘山。秦破魏華陽,地亦在縣。杜預遺令曰:「山上有冢,或曰子產,邪東北向新鄭城,不忘本也。」 新城左傳曰文十七年周敗戎于邥垂,杜預曰縣北有垂亭。史記秦遷西周公於𢠸狐,徐廣曰「與陽人聚相近,在雒陽南百五十里梁、新城之閒」。有高都城。史記蘇代說韓相國以高都與周者。有廣成聚。有廣成菀。有鄤聚,古鄤氏,今名蠻中。左傳昭十六年楚殺鄤子,杜預曰縣東南有蠻城。又祭遵獲張滿也。 匽師帝王世記曰:「帝嚳所都,殷盤庚復南亳,是為西亳。」皇覽曰「北有睾繇祠」,又曰「有湯亭,有湯祠」。有尸鄉,帝王世記曰:「尸鄉在縣西二十里。」春秋時曰尸氏。左傳昭二十六年劉人敗子朝之師于尸氏。前書田橫自殺處。 新鄭,詩鄭國,祝融墟。皇甫謐曰:「古有熊國,黃帝之所都。」 平
       河內郡高帝置。雒陽北百二十里。十八城,戶十五萬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萬一千五百五十八。
       懷,有隰城。左傳曰王取鄭隰城,杜預曰在縣西南。傳又曰却至與周爭鄇田,杜預曰縣西南有鄇人亭。 河陽左傳曰王與鄭盟,杜預曰縣南孟津。有湛城。 軹左傳曰王以蘇忿生田向與鄭,杜預曰縣西北地名向上。有原鄉。左傳曰王與鄭原,杜預曰沁水西北有原城。有湨梁。左傳曰襄十六年諸侯會湨梁。 波,有絺城。左傳曰王與鄭絺,杜預曰在野王縣西南。 沁水山海經曰沁水出井陘東。 野王,有太行山。山海經曰:「其上有金玉,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麋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驒還。」酈食其說曰「杜太行之道」,韋昭曰在縣北。有射犬聚。世祖破青犢也。有邘城。史記曰紂以文王、九侯、鄂侯為三公,徐廣曰「鄂」一作「邘」。武王子封在縣西北。 溫,蘇子所都。濟水出,王莽時大旱,遂枯絕。皇覽曰:「縣郭東濟水南有虢公冢。」 州 平睾,有邢丘,故邢國,周公子所封。臣瓚曰:「丘名也,非國,在襄國西。」有李城。史記曰邯鄲李同却秦兵,趙封其父李侯,徐廣曰即此城。 山陽邑。有雍城。杜預曰古雍國,在縣西。有蔡城。蔡叔邑此,猶鄭管城之類乎? 武德 獲嘉,侯國。 脩武,故南陽,秦始皇更名。有南陽城,左傳僖四年晉文公圍南陽。史記曰:「白起攻韓南陽,太行道絕之。」山海經曰:「太行之山,清水出焉。」郭璞曰:「脩武縣北黑山亦出清水。」陽樊、攢茅田。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名陽樊。」杜預曰縣西北有攢城。左傳曰定元年魏獻子田大陸,杜預曰西北吳澤也。有小脩武聚。春秋曰寧。史記曰高祖得韓信軍小脩武,晉灼曰在城東。有隤城。左傳隱十一年「以隤與鄭」。 共,本國。淇水出。前志注曰水出北山。博物記曰:「有奧水,流入淇水,有綠竹草。」有汎亭。凡伯邑。 汲晉地道記曰有銅關。 朝歌有鹿腹山。紂所都居,帝王世記曰紂糟丘、酒池、肉林在城西。前書注曰鹿臺在城中。南有牧野,去縣十七里。北有邶國,南有寧鄉。史記旡忌說魏安僖王曰「通韓上黨於共寧」,徐廣曰有寧鄉。左傳曰襄二十三年「救晉,次雍榆」,杜預曰縣東有雍城是也。 蕩陰,有羑里城。韋昭曰:「羑音酉。文王所拘處。」 林慮,故隆慮,殤帝改。有鐵。徐廣曰:「洹水所出。蘇秦合諸侯盟處。」班叔皮遊居賦亦曰「漱余馬乎洹泉,嗟西伯於牖城」。
       河東郡秦置,雒陽西北五百里。博物記曰:「有山澤近鹽。沃土之民不才,漢興少有名人,大衣冠三世皆衰絕也。」二十城,戶九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口五十七萬八百三。
       安邑。帝王世記曰:「縣西有鳴條陌。湯伐桀,戰昆吾亭。左傳昆吾與桀同日亡。」地道記巫咸山在南。有鐵,有鹽池。前志曰池在縣西南。魏都賦注曰在猗氏六十四里。楊佺期雒陽記曰:「河東鹽池長七十里,廣七里,水氣紫色。有別御鹽,四面刻如印齒文章,字妙不可述。」 楊,有高梁亭。左傳曰僖二十四年晉懷公死高梁,杜預曰在縣西南。地道記有梁城,去縣五十里,叔嚮邑也。 平陽,侯國。左傳曰成七年諸侯盟馬陵,杜預曰衞地也,平陽東南地名馬陵。又說在魏郡元城。有鐵。堯都此。晉地道記曰有堯城。 臨汾博物記曰有賈鄉,賈伯邑。有董亭。左傳曰晉改蒐于董,杜預曰縣有董亭。 汾陰博物記曰:「古之綸,少康邑。」有介山。縣西北有狐谷亭。郭璞爾雅注曰:「縣有水口,如車輪許,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名之為瀵。」 蒲坂,有雷首山。史記曰趙盾田首山,息桑下,有餓人祇彌明。縣南二十里有歷山,舜所耕處。又伯夷、叔齊隱於首陽山,馬融曰在蒲坂華山之北,河曲之中。有沙丘亭。左傳曰文十二年秦晉戰河曲,杜預曰在縣南。湯伐桀,孔安國曰河曲之南。 大陽,有吳山,上有虞城,杜預曰虞國也。帝王世記曰:「舜嬪于虞,虞城是也。」亦謂吳城,史記秦昭王伐魏取吳城,即此城也。皇覽曰:「盜跖冢臨河曲。」博物記曰傅巖在縣北。有下陽城,邑,左傳僖二年虞、晉所滅。縣東北三十里。有茅津。左傳曰「秦伐晉,遂自茅津濟」,杜預曰在縣西。南有茅亭,即茅戎。有顛軨坂。左傳曰「入自顛軨」。博物記曰在縣鹽池東,吳城之北,今之吳坂。杜預曰在縣東北。 解左傳曰咎犯與秦晉大夫盟於郇,杜預曰縣西北有郇城。博物記曰有智邑。有桑泉城。左傳僖二十四年晉文公入桑泉,杜預曰在縣西二十里。有臼城。左傳曰晉文公入取臼衰者也。杜預曰在縣東南。博物記曰:「臼季邑。縣西北卑耳山。縣西南齊桓公西伐所登。」有解城。左傳僖十五年晉侯賂秦,內及解梁城。有瑕城。左傳文十二年秦侵晉及瑕,杜預曰猗氏縣東北有瑕城。 皮氏,有耿鄉。尚書祖乙徙耿。左傳閔元年晉滅耿,杜預曰縣東南有耿鄉。博物記曰有耿城。有鐵。有兾亭。左傳僖二年,晉荀息曰「兾為不道」,杜預曰國,在縣東北。史記蘇代說燕王曰「下南陽,封兾。」 聞喜邑,博物記曰縣治涑之川。史記曰伐韓到乾河。郭璞曰:「縣東北有乾河口,但有故溝處,無復水。」左傳曰僖三十一年「晉蒐清原」,杜預曰在縣北。本曲沃。曲沃在縣東北數里,與晉相去六七百里。見毛詩譜注。有董池陂,古董澤。左傳曰「改蒐于董」,「董澤之蒲」。有稷山亭。縣西五十里。左傳曰宣十五年「晉侯治兵于稷」。有涑水。左傳呂相絕秦,曰「伐我涑川」。有洮水。 絳邑。縣西有絳邑城,杜預曰故絳也。有翼城。左傳隱五年曲沃伐翼,杜預曰在縣東八十里。 永安,故彘,史記曰周穆王封造父趙城,徐廣曰在永安。博物記曰有呂鄉,呂甥邑也。陽嘉二年更名。杜預曰縣東北有彘城。有霍大山。爾雅曰:「西南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左傳曰閔元年晉滅霍,杜預曰「縣東北有霍大山」。史記曰原過受神人書,稱「余霍大山山陽侯天吏也」。又蜚廉於山得石槨,仍葬也。 河北,詩魏國。有韓亭。 猗氏地道記曰:「左傳文十三年『詹嘉處瑕』,在縣東北。」垣有王屋山,兖水出。史記曰:「魏武侯二年,城王垣。」博物記曰:「山在東,狀如垣。」有壺丘亭。左傳襄元年晉討宋五大夫,寘諸瓠丘,杜預曰縣東南有壺丘亭。有邵亭。博物記曰:「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賈季迎公子樂于陳,趙孟殺諸郫邵。」 襄陵晉地道記曰晉武公自曲沃徙此。 北屈左傳曰「二屈」,杜預曰「二」當為「北」。傳曰「屈產之乘」,有駿馬。有壺口山。禹貢曰:「壺口治梁及岐。」有采桑津。左傳僖八年晉敗狄于采桑,杜預曰縣西南有采桑津。 蒲子左傳曰晉文公居蒲城,杜預曰今蒲子縣。 濩澤,侯國。有析城山。前志曰在縣西南。 端氏史記曰,趙、韓、魏分晉,封晉端氏。
       弘農郡武帝置。其二縣,建武十五年屬。雒陽西南四百五十里。九城,戶四萬六千八百一十五,口十九萬九千一百一十三。
       弘農故秦函谷關,左傳曰「虢公敗戎于桑田」,杜預曰在縣東北桑田亭。燭水出。前志出衙嶺下谷。有枯樅山。本傳赤眉立盆子於鄭北,古今注曰在此山下。有桃丘聚,故桃林。左傳曰守桃林之塞,博物記曰在湖縣休與之山。有務鄉。赤眉破李松處。有曹陽亭。史記曰,章邯殺周章于曹陽,晉灼曰縣東十三里。又獻帝東歸敗處,曹公改曰好陽。 陝史記曰:「自陝以西,邵公主之;自陝以東,周公主之。」本虢仲國。杜預曰虢都上陽,在縣東南。有虢城。有焦城。故焦國,史記曰武王封神農之後於焦。有陝陌。博物記:「二伯所分。」 黽池,穀水出。前志曰出穀陽谷。有二崤。 新安,澗水出。博物記曰:「西漢水出新安入雒。」又有孝水,見潘岳西征賦。 宜陽有金門山,山竹為律管。 陸渾,西有虢略地。左傳僖十五年晉侯賂秦,東盡虢略,杜預曰從河曲南行,而東盡故虢。 盧氏,有熊耳山,山海經曰:「其上多漆,其下多椶。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雒,其中多美玉,多人魚。」伊水、清水出。晉地道記:「伊東北入雒。」 湖,故屬京兆。前志有鼎湖。有閺鄉。皇覽曰:「戾太子南出,葬在闅鄉南。」秦又改曰寧秦。 華陰,故屬京兆。史記曰魏文侯三十六年齊侵陰晉。前志曰高帝改曰華陰。呂氏春秋九藪云「秦之陽華」,高誘曰「或在華陰西」。誘又曰「桃林縣西長城是也」。晉地道記曰「潼關是也」。有太華山。左傳晉賂秦,南及華山。山海經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武王放馬牛於桃林墟,孔安國曰在華山東。晉地道記山在縣西南。
       京兆尹秦內史,武帝改。其四縣,建武十五年屬。雒陽西九百五十里。決錄注曰:「京,大也。天子曰兆民。」十城,戶五萬三千二百九十九,口二十八萬五千五百七十四。
       長安,高帝所都。漢舊儀曰:「長安城方六十三里,經緯各長十五里,十二城門,九百七十三頃。城中皆屬長安令。」辛氏三秦記曰:「長安地皆黑壤,城中今赤如火,堅如石。父老所傳,盡鑿龍首山為城。」皇覽曰:「衞思后葬城東南桐柏園,今千人聚是。」鎬在上林菀中。孟康曰:「長安西南有鎬池。秦始皇江神反璧曰:『為吾遺鎬池君。』」古史考曰:「武王遷鎬,長安豐亭鎬池也。」皇覽曰:「文王、周公冢皆在鎬聚東杜中。」有細柳聚。前書周亞夫所屯處。有蘭池。史記曰秦始皇微行夜出,逢盜蘭池。三秦記曰:「始皇引渭水為長池,東西二百里,南北三十里,刻石為鯨魚二百丈。」有曲郵。前書高帝征黥布,張良送至曲郵。有杜郵。史記曰白起死處。三秦記曰:「長安城西有九嵕山,西有杜山。」杜預曰「畢國在西北。」 霸陵,有枳道亭。前書秦王子嬰降於軹道旁,地道記曰霸水西。有長門亭。前書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立五帝壇。 杜陵杜預曰古唐杜氏也。酆在西南。〕杜預曰:「在鄠縣東。」決錄注曰:「鎬在酆水東,酆在鎬水西,相去二十五里。」 鄭史記殺商君鄭黽池。鄭桓公封於此。黃圖云:「下邽縣並鄭,桓帝西巡復之。」 新豐,有驪山,杜預曰:「古驪戎國。」韋昭曰:「戎來居此山,故號驪戎。」三秦記曰:「始皇墓在山北,有始皇祠。不齋戒往,即疾風暴雨。人理欲上,則杳冥失道。縣西有白鹿原,周平王時白鹿出。」案關中圖,縣南有新豐原,白鹿在霸陵。東有鴻門亭前書高帝見項羽處,孟康曰「在縣東七十里,舊大道北下阪口名」。關中記云始皇陵北十餘里有謝聚。及戲亭。周幽王死處,蘇林曰縣東南四十里。有掫城。 藍田,出美玉。三秦記曰:「有川,方三十里,其水北流。出玉、銅、鐵、石。」地道記有虎候山。 長陵,故屬馮翊。蔡邕作樊陵頌云:「前漢戶五萬,口有十七萬,王莽後十不存一。永初元年,羌戎作虐。至光和,領戶不盈四千。園陵蕃衞粢盛之供,百役出焉。民用匱乏,不堪其事。」 商,故屬弘農。帝王世記曰:「契所封也。」左傳哀四年「將通於少習」,杜預曰少習,縣東之武關。 上雒,侯國。有冢領山,雒水出。故屬弘農。山海經曰雒水出讙舉之山。案史記云雒水出熊耳。山海經曰雒出王城南,至相谷西,東北流,去虎牢城西四十里,注河口,謂之雒汭。有菟和山。左傳哀四年,楚司馬軍于菟和。有蒼野聚。左傳曰哀四年楚右師軍蒼野,杜預曰在縣南。 陽陵,故屬馮翊。
       左馮翊秦屬內史,武帝分,改名。雒陽西六百八十八里。決錄注曰:「馮,馮也。翊,明也。」十三城,戶三萬七千九十,口十四萬五千一百九十五。潘岳關中記曰:「三輔舊治長安城中,長吏各在其縣治民。光武東都之後,扶風出治槐里,馮翊出治高陵。」
       高陵 池陽爾雅十藪,周有焦穫,郭璞曰縣瓠中是也。地道記「有巀嶭山,在北。有鬼谷,生三所氏」。案:史記鬼谷在潁川陽城,與地記不同。 雲陽有荊山。帝王世記曰:「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今其下荊渠也。」 祋祤,永元九年復。 頻陽 萬年帝王世記曰「秦獻公都櫟陽」是也。 蓮勺 重泉 臨晉,本大荔。有河水祠。有芮鄉。古芮國,與虞相讓者。有王城。史記曰秦厲恭公伐大荔,取其王城,即此城也。左傳晉陰飴甥與秦伯盟王城,杜預曰後改為武鄉,在縣東。 郃陽,永平二年復。 夏陽,有梁山、詩云:「弈弈梁山。」在縣西北。公羊傳曰河上之山也。杜預曰古梁國。史記曰本少梁。爾雅曰梁山,晉望也。龍門山。書曰導河積石,歷龍門。太史公曰「遷生龍門」,韋昭曰在縣北。博物記曰:「有韓原,韓武子采邑。」 衙左傳文二年晉敗秦于彭衙。皇覽曰:「有蒼頡冢,在利陽亭南,墳高六丈。」 粟邑,永元九年復。
       右扶風秦屬內史,武帝分,改名。決錄曰:「扶風,化也。」十五城,戶萬七千三百五十二,口九萬三千九十一。
       槐里,周曰犬丘,又名廢丘,周懿王、章邯所都。高帝改。 安陵皇覽曰:「縣西北畢陌,秦武王冢。」 平陵 茂陵 鄠古扈國。豐水出。左傳曰「康有酆宮之朝」,杜預曰有靈臺,康王於是朝諸侯。有甘亭。帝王世記曰在縣南。夏啟伐扈,大戰于甘。又南山有王季冢。 郿,有邰亭。史記曰封棄於邰,徐廣曰今斄鄉。又案王忳傳,郿之斄亭,為冤鬼報戮故亭長者也。秦是榮縣,後省。帝王世記曰:「秦出公徙平陽。」新論曰:「邰在漆縣,其民有會日,以相與夜中巿,如不為,則有災咎。」 武功,永平八年復。有太一山,本終南。垂山,本敦物。前志在縣東。有斜谷。西征賦注曰:「褒斜谷,在長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長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陳倉三秦記曰:「秦武公都雍,陳倉城是也。有石鼓山。將有兵,此山則鳴。」 汧爾雅十藪,秦有楊紆,郭璞曰在縣西。有吳嶽山,郭璞曰:「別名吳山,周禮所謂嶽山者。」本名汧,汧水出。有回城,名回中。來歙開道處。 渝麋,侯國。 雍左傳邵穆公采邑,史記有鴻冢。有鐵。帝王世記曰秦德公徙都。 栒邑,有豳鄉。鄭玄詩譜曰:「豳者,公劉自邰而出,所徙戎狄之地名。」又有劉邑。 美陽,有岐山,左傳椒舉曰:「成王有岐陽之蒐。」山海經曰:「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鐵,城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江。」有周城。杜預曰城在縣西北。帝王世記曰:「周太王所徙,南有周原。」 漆,有漆水。山海經曰:「羭次之山,漆水出焉。」郭璞曰:「漆水出岐山。詩云『自土沮、漆。』」地道記曰水在縣西。皇覽曰:「有師曠冢,名師曠山。」有鐵。杜預曰豳國在東北。帝王世記曰有豳亭。 杜陽,永和二年復。詩譜曰:「周原者,岐山陽,地屬杜陽,地形險阻而原田肥美。」
       右司隷校尉部,郡七,縣、邑、侯國百六。漢舊儀曰:「司隷治所,故孝武廟。」魏略曰:「曹公分關中置漢興郡,用游楚為太守。」獻帝起居注曰:「中平六年,省扶風都尉置漢安郡,鎮雍、渝麋、杜陽、陳倉、汧五縣也。」

本书目录

卷一上 帝紀第一上 光武皇帝
卷一下 帝紀第一下 光武皇帝
卷二 帝紀第二 顯宗孝明帝
卷三 帝紀第三 肅宗孝章皇帝
卷四 帝紀第四 孝和 孝殤皇帝
卷五 帝紀第五 孝安皇帝
卷六 帝紀第六  孝順 孝沖 孝質皇帝
卷七 帝紀第七 孝桓皇帝
卷八 帝紀第八 孝靈皇帝
卷九 帝紀第九 孝獻帝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列傳第十 銚期 王霸 祭遵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竇融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馬援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列傳第十八上 桓譚 馮衍
卷二十八下 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 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梁統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鄭興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列傳第三十上 班彪
卷四十下 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東海恭王彊 沛獻王輔 楚王英 濟南安王康 東平獻王蒼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袁安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崔駰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千乘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慶 濟北惠王壽 河閒孝王開 城陽懷王淑 廣宗殤王萬歲 平原懷王勝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荀淑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䊸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八十
志第一 律曆上
志第二 律曆中
志第三 律曆下
志第四 禮儀上
志第五 禮儀中
志第六 禮儀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國一
志第二十 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輿服上
志第三十 輿服下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