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後漢書(繁體版)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作者:南朝宋 · 范曄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杜根 欒巴 劉陶 李雲 劉瑜 謝弼
       杜根字伯堅,潁川定陵人也。父安,字伯夷,少有志節,年十三入太學,號竒童。京師貴戚慕其名,或遺之書,安不發,悉壁藏之。及後捕案貴戚賔客,安開壁出書,印封如故,竟不離其患,離,被也。時人貴之。位至巴郡太守,政甚有聲。
       根性方實,好絞直。絞,急也。永初元年,舉孝廉,為郎中。時和熹鄧后臨朝,權在外戚。根以安帝年長,宜親政事,乃與同時郎上書直諫。太后大怒,收執根等,令盛以縑囊,於殿上撲殺之。執法者以根知名,私語行事人使不加力,旣而載出城外,根得蘇。太后使人檢視,根遂詐死,三日,目中生蛆,因得逃竄,為宜城山中酒家保。宜城縣故城在今襄州率道縣南,其地出美酒。廣雅云:「保,使也。」言為人傭力保任而使也。積十五年,酒家知其賢,厚敬待之。
       及鄧氏誅,左右皆言根等之忠。帝謂根已死,乃下詔布告天下,錄其子孫。根方歸鄉里,徵詣公車,拜侍御史。初,平原郡吏成翊世亦諫太后歸政,坐抵罪,與根俱徵,擢為尚書郎,並見納用。或問根曰:「往者遇禍,天下同義,知故不少,何至自苦如此?」根曰:「周旋民閒,非絕跡之處,邂逅發露,禍及知親,故不為也。」順帝時,稍遷濟陰太守。去官還家,年七十八卒。
       翊世字季明,少好學,深明道術。延光,中常侍樊豐、帝乳母王聖共譖皇太子,廢為濟陰王。翊世連上書訟之,又言樊豐、王聖誣罔之狀。帝旣不從,而豐等陷以重罪,下獄當死,有詔免官歸本郡。及濟陰王立,是為順帝,司空張皓辟之。皓以翊世前訟太子之廢,薦為議郎。翊世自以其功不顯,恥於受位,自劾歸。三公比辟,比猶頻也。不應。尚書僕射虞詡雅重之,欲引與共參朝政,乃上書薦之,徵拜議郎。後尚書令左雄、僕射郭虔復舉為尚書。在朝正色,百僚敬之。
       欒巴字叔元,魏郡內黃人也。神仙傳云:「巴,蜀郡人也。少而學道,不脩俗事。」順帝世,以宦者給事掖庭,補黃門令,非其好也。性質直,學覽經典,雖在中官,不與諸常侍交接。後陽氣通暢,白上乞退,擢拜郎中,四遷桂楊太守。以郡處南垂,不閑典訓,為吏人定婚姻喪紀之禮,興立校學,以獎進之。雖幹吏卑末,幹,府吏之類也。晉令諸郡國不滿五千以下,置幹吏二人。郡縣皆有幹。幹猶主也。皆課令習讀,程試殿最,隨能升授。政事明察。視事七年,以病乞骸骨。
       荊州刺史李固薦巴治迹,徵拜議郎,守光祿大夫,與杜喬、周舉等八人徇行州郡。
       巴使徐州還,再遷豫章太守。郡土多山川鬼怪,小人常破貲產以祈禱。巴素有道術,能役鬼神,乃悉毀壞房祀,房謂為房堂而祀者。翦理姦巫,於是妖異自消。百姓始頗為懼,終皆安之。神仙傳曰「時廬山廟有神,於帳中與人言語,飲酒投杯,能令宮亭湖中分風,船行者舉帆相逢。巴未到十數日,廟中神不復作聲。郡中常患黃父鬼為百姓害,巴到,皆不知所在,郡內無復疾疫」也。遷沛相。所在有績,徵拜尚書。神仙傳曰:「巴為尚書,正朝大會,巴獨後到,又飲酒西南噀之。有司奏巴不敬。有詔問巴,巴頓首謝曰:『臣本縣成都巿失火,臣故因酒為雨以滅火。臣不敢不敬。』詔即以驛書問成都,成都荅言:『正旦大失火,食時有雨從東北來,火乃息,雨皆酒臭。』後忽一旦大風,天霧晦暝,對坐皆不相見,失巴所在。尋問之,云其日還成都,與親故別也。」會帝崩,營起憲陵。陵左右或有小人墳冢,主者欲有所侵毀,巴連上書苦諫。時梁太后臨朝,詔詰巴曰:「大行皇帝晏駕有日,卜擇陵園,務從省約,塋域所極,裁二十頃,而巴虛言主者壞人冢墓。事旣非實,寢不報下,巴猶固遂其愚,復上誹謗。苟肆狂瞽,益不可長。」巴坐下獄,抵罪,禁錮還家。
       二十餘年,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輔政,徵拜議郎。蕃、武被誅,巴以其黨,復讁為永昌太守。以功自劾,辭病不行,上書極諫,理陳、竇之冤。帝怒,下詔切責,收付廷尉。巴自殺。子賀,官至雲中太守。
       劉陶字子竒,一名偉,潁川潁陰人,濟北貞王勃之後。陶為人居簡,不脩小節。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貴不求合;情趣苟同,貧賤不易意。同宗劉愷,以雅德知名,獨深器陶。
       時大將軍梁兾專朝,而桓帝無子,連歲荒飢,災異數見。陶時游太學,乃上疏陳事曰:
       臣聞人非天地無以為生,天地非人無以為靈,書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也。是故帝非人不立,人非帝不寧。夫天之與帝,帝之與人,猶頭之與足,相須而行也。伏惟陛下年隆德茂,中天稱號,中謂當天之中也。襲常存之慶,循不易之制,目不視鳴條之事,耳不聞檀車之聲,鳴條,地名,在安邑之西。尚書曰:「伊尹相湯伐桀,遂與桀戰于鳴條之野。」檀車,兵車也。詩曰:「檀車嘽嘽,四牡痯痯,征夫不遠。」嘽音昌善反。痯音管。天災不有痛於肌膚,震食不即損於聖體,故蔑三光之謬,輕上天之怒。伏念高祖之起,始自布衣,高祖曰:「吾以布衣提三尺以取天下。」拾暴秦之敝,追亡周之鹿,前書蒯通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遂之。」音義云:「以鹿喻帝位也。」合散扶傷,克成帝業。功旣顯矣,勤亦至矣。流福遺祚,至於陛下。陛下旣不能增明烈考之軌,而忽高祖之勤,妄假利器,委授國柄,使羣醜刑隷,芟刈小民,彫敝諸夏,虐流遠近,利器謂威權也。周禮「太宰以八柄詔王馭羣臣」,謂爵、祿、與、置、生、奪、廢、誅也。刑隷謂閹人也。故天降衆異,以戒陛下。陛下不悟,而競令虎豹窟於麑場,鹿子曰麑。乳,產也。豺狼乳於春囿。斯豈唐咨禹、稷,益典朕虞,議物賦土蒸民之意哉?又今牧守長吏上下交競;封豕長蛇吞食天下;貨殖者為窮冤之魂,貧餒者作飢寒之鬼;高門獲東觀之辜,豐室羅妖叛之罪;說苑曰「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於東觀之下」也。死者悲於窀穸,生者戚於朝野;杜元凱注左傳曰:「窀,厚也。穸,夜也。厚夜猶長夜也。」是愚臣所為咨嗟,長懷歎息者也。且秦之將亡,正諫者誅,諛進者賞,前書賈山上書曰「秦始皇進諛諂之人,殺直諫之士」也。嘉言結於忠舌,國命出於讒口,擅閻樂於咸陽,授趙高以車府。趙高為車府令,與壻咸陽令閻樂謀殺胡亥。事見史記也。權去己而不知,威離身而不顧。古今一揆,成敗同埶。願陛下遠覽強秦之傾,近察哀、平之變,得失昭然,禍福可見。
       臣又聞危非仁不扶,亂非智不救,故武丁得傅說,以消鼎雉之災,武丁,殷王高宗也。尚書曰,高宗得傅說為相,殷復興焉。高宗時,有雉登鼎耳而雊,武丁懼而修德,位以永寧。周宣用申、甫,以濟夷、厲之荒。申伯,仲山甫,周宣王之臣也。詩曰:「惟申及甫,惟周之翰。」史記曰,周孝王之子燮,是為夷王。夷王崩,子厲王胡立,行暴虐,死于彘也。竊見故兾州刺史南陽朱穆,前烏桓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貞高絕俗。穆前在兾州,奉憲操平,摧破姦黨,掃清萬里。膺歷典牧守,正身率下,及掌戎馬,威揚朔北。斯實中興之良佐,國家之柱臣也。宜還本朝,挾輔王室,上齊七燿,下鎮萬國。臣敢吐不時之義於諱言之朝,不時謂不合於時也。諱言謂拒諫也。猶氷霜見日,必至消滅。臣始悲天下之可悲,今天下亦悲臣之愚惑也。
       書奏不省。
       時有上書言人以貨輕錢薄,故致貧困,宜改鑄大錢。事下四府羣僚及太學能言之士。陶上議曰:
       聖王承天制物,與人行止,建功則衆恱其事,興戎而師樂其旅。是故靈臺有子來之人,武旅有鳧藻之士,詩大雅曰:「經始靈臺,經之營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人子來。」武旅,周武王之旅。鳧得水藻,言喜恱也。皆舉合時宜,動順人道也。臣伏讀鑄錢之詔,平輕重之議,訪覃幽微,不遺窮賤,是以藿食之人謬延逮及。說苑曰:「有東郭祖朝者,上書於晉獻公曰:『願請聞國家之計。』獻公使人告之曰:『肉食者已慮之矣,藿食者尚何預焉?』祖朝曰:『肉食者,一旦失計於廟堂之上,若臣等藿食,寧得無肝膽塗地於中原之野?其禍亦及臣之身,安得無預國家之計乎!』」
       蓋以為當今之憂,不在於貨,在乎民飢。夫生養之道,先食後貨。是以先王觀象育物,敬授民時,象,天象也。尚書曰:「欽若昊天,敬授人時。」使男不逋畒,女不下機。故君臣之道行,王路之敎通。由是言之,食者乃有國之所寶,生民之至貴也。竊見比年已來,良苗盡於蝗螟之口,杼柚空於公私之求,詩曰:「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所急朝夕之餐,所患靡盬之事,豈謂錢貨之厚薄,銖兩之輕重哉?就使當今沙礫化為南金,瓦石變為和玉,詩曰:「大路南金。」和玉,卞和之玉也。使百姓渴無所飲,飢無所食,雖皇羲之純德,唐虞之文明,猶不能以保蕭牆之內也。蓋民可百年無貨,不可一朝有飢,故食為至急也。議者不達農殖之本,多言鑄冶之便,或欲因緣行詐,以賈國利。國利將盡,取者爭競,造鑄之端於是乎生。蓋萬人鑄之,一人奪之,猶不能給;況今一人鑄之,則萬人奪之乎?雖以陰陽為炭,萬物為銅,賈誼之言。役不食之民,使不飢之士,猶不能足無猒之求也。夫欲民殷財阜,要在止役禁奪,則百姓不勞而足。陛下聖德,愍海內之憂戚,傷天下之艱難,欲鑄錢齊貨以救其敝,此猶養魚沸鼎之中,棲鳥烈火之上。水木本魚鳥之所生也,用之不時,必至燋爛。願陛下寬鍥薄之禁,鍥,刻也,音口結反。後冶鑄之議,聽民庶之謠吟,問路叟之所憂,列子曰:「昔堯理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理亂。堯乃微服遊於康衢。兒童謠曰:『立我蒸人,莫非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說苑曰:「孔子行遊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孔子避車而問之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虞丘子對曰:『吾有三失:吾少好學,周遍天下,還後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後絕,是三失也。』」瞰三光之文耀,視山河之分流。三光,日、月、星也。分謂山,流謂河。言日月有讁食之災,星辰有錯行之變,故視其文耀也。山崩川竭,皆亡之徵也。天下之心,國家大事,粲然皆見,無有遺惑者矣。
       臣甞誦詩,至於鴻鴈于野之勞,哀勤百堵之事,每喟爾長懷,中篇而歎。詩小雅鴻鴈之篇曰:「鴻鴈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鴻鴈于飛,集於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鄭玄注云:「壞滅之國,徵人起屋舍,築牆壁,百堵同時而起,言趨事也。」近聽征夫飢勞之聲,甚於斯歌。是以追悟匹婦吟魯之憂,始於此乎?列女傳曰:「魯漆室邑之女,過時未適人。當穆公之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啼。傍人聞之,心莫不慘慘者。鄰婦從之遊,謂曰:『何哭之悲?子欲嫁乎?吾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為知,今反無識也。豈為嫁之故不樂而悲哉,吾憂魯君老而太子少也。』」見白駒之意,屏營傍偟,不能監寐。詩曰:「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縶之維之,以永今朝。」白駒諭賢人也。監寐猶寤寐也。伏念當今地廣而不得耕,民衆而無所食。羣小競進,秉國之位,鷹揚天下,鳥鈔求飽,吞肌及骨,並噬無猒。誠恐卒有役夫窮匠起於板築之閒,役夫謂陳涉起蘄也。窮匠謂驪山之徒也。並見史記也。投斤攘臂,登高遠呼,使愁怨之民嚮應雲合,八方分崩,中夏魚潰。公羊傳曰:「其言梁亡何?魚爛而亡也。」何休曰:「魚爛,從中發潰爛也。」雖方尺之錢,何能有救!其危猶舉函牛之鼎,絓纖枯之末,函牛之鼎謂大鼎也。淮南子曰:「函牛之鼎沸,則蛾不得置一足焉。」絓,掛也,音胡賣反。詩人所以眷然顧之,潸焉出涕者也。詩小雅大東之文也。潸,涕下貌。鄭玄注云:「傷今不如古也。」
       臣東野狂闇,不達大義,緣廣及之時,對過所問,知必以身脂鼎鑊,為天下笑。
       帝竟不鑄錢。
       後陶舉孝廉,除順陽長。縣多姦猾,陶到官,宣募吏民有氣力勇猛,能以死易生者,不拘亡命姦臧,於是剽輕劔客之徒過晏等十餘人,過,姓也,過國之後。見左傳。皆來應募。陶責其先過,要以後效,使各結所厚少年,得數百人,皆嚴兵待命。於是覆案姦軌,所發若神。以病免,吏民思而歌之曰:「邑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
       陶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及古文,三家謂夏侯建、夏侯勝、歐陽和伯也。是正文字七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
       頃之,拜侍御史。靈帝宿聞其名,數引納之。時鉅鹿張角偽託大道,妖惑小民,陶與奉車都尉樂松、議郎袁貢連名上疏言之,曰:「聖王以天下耳目為視聽,故能無不聞見。今張角支黨不可勝計。前司徒楊賜奏下詔書,切勑州郡,護送流民,會賜去位,不復捕錄。雖會赦令,而謀不解散。四方私言,云角等竊入京師,覘視朝政,鳥聲獸心,私共鳴呼。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回避,與之同罪。」帝殊不悟,方詔陶次第春秋條例。明年,張角反亂,海內鼎沸,帝思陶言,封中陵鄉侯,三遷尚書令。以所舉將為尚書,難與齊列,乞從冗散,拜侍中。以數切諫,為權臣所憚,徙為京兆尹。到職,當出脩宮錢直千萬,時拜職名,當出買官之錢,謂之脩宮錢也。陶旣清貧,而恥以錢買職,稱疾不聽政。帝宿重陶才,原其罪,徵拜諫議大夫。
       是時天下日危,寇賊方熾,陶憂致崩亂,復上疏曰:「臣聞事之急者不能安言,心之痛者不能緩聲。竊見天下前遇張角之亂,後遭邊章之寇,每聞羽書告急之聲,心灼內熱,四體驚竦。今西羌逆類私署將帥,皆多段熲時吏,曉習戰陳,識知山川,變詐萬端。臣常懼其輕出河東、馮翊,鈔西軍之後,東之函谷,據阸高望。今果已攻河東,恐遂轉更豕突上京。如是則南道斷絕,車騎之軍孤立,時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等叛,遣左車騎將軍皇甫嵩討之不剋也。關東破膽,四方動搖,威之不來,叫之不應,雖有田單、陳平之策,計無所用。臣前驛馬上便宜,急絕諸郡賦調,兾尚可安。事付主者,留連至今,莫肯求問。今三郡之民皆以奔亡,南出武關,北徙壺谷,三郡,河東、馮翊、京兆也。壺谷,壺關之谷,在上黨也。冰解風散,唯恐在後。今其存者尚十三四,軍吏士民悲愁相守,民有百走退死之心,而無一前鬬生之計。西寇浸前,去營咫尺,胡騎分布,已至諸陵。將軍張溫天性精勇,而主者旦夕迫促,軍無後殿,假令失利,其敗不救。臣自知言數見厭,而言不自裁者,以為國安則臣蒙其慶,國危則臣亦先亡也。謹復陳當今要急八事,乞須臾之閒,深垂納省。」其八事,大較言天下大亂皆由宦官。宦官事急,共讒陶曰:「前張角事發,詔書示以威恩,自此以來,各各改悔。今者四方安靜,而陶疾害聖政,專言妖孽。州郡不上,陶何緣知?疑陶與賊通情。」於是收陶,下黃門北寺獄,掠按日急。陶自知必死,對使者曰:「朝廷前封臣云何?今反受邪譖。恨不與伊、呂同疇,而以三仁為輩。」論語曰:「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遂閉氣而死,天下莫不痛之。
       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曜論、匡老子、反韓非、復孟軻,及上書言當世便事、條敎、賦、奏、書、記、辯疑,凡百餘篇。
       時司徒東海陳耽,亦以非罪與陶俱死。耽以忠正稱,歷位三司。光和五年,詔公卿以謠言舉刺史、二千石為民蠹害者。謠言謂聽百姓風謠善惡而黜陟之也。時太尉許戫、司空張濟承望內官,受取貨賂,其宦者子弟賔客雖貪汙穢濁,皆不敢問,而虛糺邊遠小郡清脩有惠化者二十六人。吏人詣闕陳訴,耽與議郎曹操上言:「公卿所舉,率黨其私,所謂放鴟梟而囚鸞鳳。」其言忠切,帝以讓戫、濟,由是諸坐謠言徵者悉拜議郎。宦官怨之,遂誣陷耽死獄中。
       李雲字行祖,甘陵人也。性好學,善陰陽。初舉孝廉,再遷白馬令。
       桓帝延熹二年,誅大將軍梁兾,而中常侍單超等五人皆以誅兾功並封列侯,專權選舉。又立掖庭民女亳氏為皇后,數月閒,后家封者四人,賞賜巨萬。時封后兄康為比陽侯,弟統昆陽侯,統從兄會安陽侯,統弟秉為淯陽侯。是時地數震裂,衆災頻降。雲素剛,憂國將危,心不能忍,乃露布上書,移副三府,露布謂不封之也,並以副本上三公府也。曰:「臣聞皇后天下母,德配坤靈,得其人則五氏來備,不得其人則地動搖宮。史記曰:「庶徵:曰雨,曰暘,曰燠,曰風,曰寒。五者來備,各以其序,庶草繁廡。」是與氏古字通耳。春秋漢含孳曰:「女主盛,臣制命,則地動。」比年災異,可謂多矣,皇天之戒,可謂至矣。高祖受命,至今三百六十四歲,君期一周,當有黃精代見,姓陳、項、虞、田、許氏,不可令此人居太尉、太傅典兵之官。黃精謂魏氏將興也。陳、項、虞、田並舜之後。舜土德,亦尚黃,故忌也。舉厝至重,不可不慎。班功行賞,宜應其實。梁兾雖持權專擅,虐流天下,今以罪行誅,猶召家臣搤殺之耳。而猥封謀臣萬戶以上,高祖聞之,得無見非?西北列將,得無解體?列將謂皇甫規、段熲等。孔子曰:『帝者,諦也。』春秋運斗樞曰:「五帝脩名立功,脩德成化,統調陰陽,招類使神,故稱帝。帝之言諦也。」鄭玄注云:「審諦於物也。」今官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拜用不經御省。尺一之板謂詔策也。見漢官儀也。是帝欲不諦乎?」帝得奏震怒,下有司逮雲,詔尚書都護劔戟送黃門北寺獄,使中常侍管霸與御史廷尉雜考之。時弘農五官掾杜衆傷雲以忠諫獲罪,上書願與雲同日死。帝愈怒,遂并下廷尉。大鴻臚陳蕃上疏救雲曰:「李雲所言,雖不識禁忌,干上逆旨,其意歸於忠國而已。昔高祖忍周昌不諱之諫,成帝赦朱雲腰領之誅。周昌,解見陳忠傳。朱雲上書曰:「臣願賜尚方斬馬劔,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訕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御史將雲去。左將軍辛慶忌以死爭,上意解,然後得已。事並見前書。今日殺雲,臣恐剖心之譏復議於世矣。比干以死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乃剖比干而觀其心。事見史記。故敢觸龍鱗,冒昧以請。」韓子曰:「夫龍之為蟲也,可狎而馴也。然喉下有逆鱗,嬰之則殺人。人主有逆鱗,說者嬰之,則亦幾矣。」太常楊秉、洛陽市長沐茂、郎中上官資並上疏請雲。帝恚甚,有司奏以為大不敬。詔切責蕃、秉,免歸田里;茂、資貶秩二等。時帝在濯龍池,管霸奏雲等事。霸跪言曰:「李雲野澤愚儒,杜衆郡中小吏,出於狂戇,不足加罪。」帝謂霸曰:「帝欲不諦,是何等語,而常侍欲原之邪?」顧使小黃門可其奏,雲、衆皆死獄中。後兾州刺史賈琮使行部,過祠雲墓,刻石表之。
       論曰:禮有五諫,諷為上。五諫謂諷諫、順諫、闚諫、指諫、陷諫也。諷諫者,知患禍之萌而諷告也。順諫者,出辭遜順,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視君顏色而諫也。指諫者,質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國之害忘生為君也。見大戴禮。若夫託物見情,因文載旨,使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自戒,卜商詩序之文也。貴在於意達言從,理歸乎正。曷其絞訐摩上,以衒沽成名哉?絞,直也。訐,正也。沽,賣之。李雲草茅之生,不識失身之義,儀禮曰:「凡自稱於君宅,在邦者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茅之臣,庶人則刺草之臣。」易曰:「臣不密,則失身。」遂乃露布帝者,班檄三公,至於誅死而不顧,斯豈古之狂也!論語曰:「古之狂也直,今之狂也詐而已矣。」夫未信而諫,則以為謗己,論語曰:「事君信而後諫,其君未信,則以為謗己。」故說者識其難焉。韓非有說難篇。
       劉瑜字季節,廣陵人也。高祖父廣陵靖王。父辯,清河太守。謝承書云:「父祥,為清河太守。」瑜少好經學,尤善圖讖、天文、歷筭之術。州郡禮請不就。
       延熹八年,太尉楊秉舉賢良方正,及到京師,上書陳事曰:
       臣瑜自念東國鄙陋,得以豐沛枝胤,被蒙復除,不給卒伍。故太尉楊秉知臣竊闚典籍,猥見顯舉,誠兾臣愚直,有補萬一。而秉忠謨不遂,命先朝露。臣在下土,聽聞歌謠,驕臣虐政之事,遠近呼嗟之音,竊為辛楚,泣血漣如。幸得引錄,備荅聖問,泄寫至情,不敢庸回。庸,用也。回,邪也。誠願陛下且以須臾之慮,覽今往之事,人何為咨嗟,天曷為動變。
       蓋諸侯之位,上法四七,垂文炳燿,關之盛衰者也。四七,二十八宿也。諸侯為天子守四方,猶天之有二十八宿。漢官儀曰「天子建侯,上法四七」也。今中官邪孽,比肩裂土,皆競立胤嗣,繼體傳爵,或乞子踈屬,或買兒市道,殆乖開國承家之義。易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古者天子一娶九女,公羊傳曰,諸侯一聘三女,天子一娶九女,夏、殷制也。娣姪有序,河圖授嗣,正在九房。今女嬖令色,充積閨帷,皆當盛其玩飾,冗食空宮,勞散精神,生長六疾。左傳曰「天有六氣,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陽物而晦時,淫則生內熱惑蠱之疾」也。此國之費也,生之傷也。且天地之性,陰陽正紀,隔絕其道,則水旱為并。詩云:「五日為期,六日不詹。」詩小雅曰:「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注云:「詹,至也。婦人過時而怨曠,期至五日而歸,今六日不至,是以憂也。」怨曠作歌,仲尼所錄。謂仲尼刪詩編錄也。況從幼至長,幽藏歿身。又常侍、黃門,亦廣妻娶。怨毒之氣,結成妖眚。行路之言,官發略人女,取而復置,轉相驚懼。孰不悉然,無緣空生此謗。鄒衍匹夫,杞氏匹婦,尚有城崩霜隕之異;況乃羣輩咨怨,能無感乎!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繫之,仰天而哭,五月天為之下霜。」列女傳曰「齊人杞梁襲莒,戰死。其妻無所歸,乃就夫尸於城下而哭之,七日城崩」也。
       昔秦作阿房,國多刑人。今第舍增多,窮極竒巧,掘山攻石,不避時令。禮記月令曰「孟夏之月,無有壞墮,無起土功,無發大衆」也。促以嚴刑,威以正法。民無罪而覆入之,民有田而覆奪之。州郡官府,各自考事,姦情賕賂,皆為吏餌。民悉鬱結,起入賊黨,官輒興兵,誅討其罪。貧困之民,或有賣其首級以要酬賞,父兄相代殘身,妻孥相視分裂。窮之如彼,伐之如此,豈不痛哉!
       又陛下以北辰之尊,神器之寶,而微行近習之家,近習謂親近狎者。私幸宦者之舍,賔客市買,熏灼道路,因此暴縱,無所不容。今三公在位,皆博達道蓺,而各正諸己,莫或匡益者,非不智也,畏死罰也。惟陛下設置七臣,以廣諫道,孝經曰:「古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鄭玄注:「七人謂三公及前疑、後承、左輔、右弼。」及開東序金縢史官之書,從堯舜禹湯文武致興之道,爾雅曰:「東西廂謂之序。」書曰:「天球河圖在東序。」縢,緘也。以金緘之,不欲人開也。遠佞邪之人,放鄭衞之聲,則政致和平,德感祥風矣。孝經援神契曰:「德至八方則祥風至。」臣悾悾推情,悾悾,誠懇之貌。言不足採,懼以觸忤,征營慴悸。
       於是特詔召瑜問災咎之徵,指事案經讖以對。執政者欲令瑜依違其辭,而更策以它事。瑜復悉心以對,八千餘言,有切於前,帝竟不能用。拜為議郎。
       及帝崩,大將軍竇武欲大誅宦官,乃引瑜為侍中,又以侍中尹勳為尚書令,共同謀畫。及武敗,瑜、勳並被誅。事在武傳。
       勳字伯元,河南人。從祖睦為太尉,睦孫頌為司徒。勳為人剛毅直方。少時每讀書,得忠臣義士之事,未甞不投書而仰歎。自以行不合於當時,不應州郡公府禮命。桓帝時,以有道徵,四遷尚書令。延熹中,誅大將軍梁兾,帝召勳部分衆職,甚有方略,封宜陽鄉侯。僕射霍諝,尚書張敬、歐陽參、李偉、虞放、周永,並封亭侯。勳後再遷至九卿,以病免,拜為侍中。八年,中常侍具瑗、左悺等有罪免,奪封邑,因黜勳等爵。
       瑜誅後,宦官悉焚其上書,以為訛言。
       子琬,傳瑜學,明占候,能著災異。舉方正,不行。
       謝弼字輔宣,東郡武陽人也。謝承書曰:「弼字輔鸞,東郡濮陽人也。」與此不同。中直方正,猶言中正方直也。為鄉邑所宗師。建寧二年,詔舉有道之士,弼與東海陳敦、玄菟公孫度俱對策,皆除郎中。
       時青蛇見前殿,大風拔木,詔公卿以下陳得失。弼上封事曰:
       臣聞和氣應於有德,妖異生乎失政。上天告譴,則王者思其愆;政道或虧,則姦臣當其罰。夫蛇者,陰氣所生;鱗者,甲兵之符也。謝承書曰:「蛇者,陰氣所生,龍之類也。龍有鱗,甲兵之符也。」鴻範傳曰:「厥極弱,時則有蛇龍之孽。」前書曰「皇之不極,是謂不建,厥極弱,時則有下伐上之痾,龍蛇之孽」也。又熒惑守亢,裴回不去,法有近臣謀亂,發於左右。不知陛下所與從容帷幄之內,親信者為誰。宜急斥黜,以消天戒。臣又聞「惟虺惟蛇,女子之祥」。詩小雅之文也。鄭玄注云:「虺、蛇冗處,陰之祥也,故為生女。」伏惟皇太后定策宮闥,援立聖明,書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竇氏之誅,豈宜咎延太后?幽隔空宮,愁感天心,如有霧露之疾,陛下當何靣目以見天下?文帝徙淮南王長於蜀,袁盎曰:「淮南王為人剛,今暴摧折之,臣恐其逢霧露病死,陛下有殺弟之名也。」昔周襄王不能敬事其母,戎狄遂至交侵。史記曰,周襄王母早死,後母曰惠后,生叔帶,有寵。帶與戎翟謀伐襄王。孝和皇帝不絕竇后之恩,前世以為美談。竇太后崩,張酺等奏云:「不宜合葬先帝。」和帝手詔曰:「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於是合葬。見皇后紀也。禮為人後者為之子,今以桓帝為父,豈得不以太后為母哉?援神契曰:「天子行孝,四夷和平。」方今邊境日蹙,兵革蜂起,自非孝道,何以濟之!願陛下仰慕有虞蒸蒸之化,俯思凱風慰母之念。尚書舜典曰:「蒸蒸乂,不格姦。」孔安國注云:「蒸蒸猶進進也。言舜進於善道。」詩凱風曰:「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臣又聞爵賞之設,必酬庸勳;開國承家,小人勿用。易師卦上六爻詞也。今功臣乆外,未蒙爵秩,阿母寵私,乃享大封,大風雨雹,亦由於茲。又故太傅陳蕃,輔相陛下,勤身王室,夙夜匪懈,而見陷羣邪,一旦誅滅。其為酷濫,駭動天下,而門生故吏並離徙錮。蕃身已往,人百何贖!詩國風曰:「如可贖兮,人百其身。」宜還其家屬,解除禁網。夫台宰重器,國命所繼。今之四公,唯司空劉寵斷斷守善,餘皆素餐致寇之人,四公謂劉矩為太尉,許訓為司徒,胡廣為太傅及寵也。書曰:「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它伎。」孔安國注云:「斷斷猗然專一之臣也。」素,空也。無德而食其祿曰素餐。易曰「負且乘,致寇至」也。必有折足覆餗之凶。易曰:「鼎折足,覆公餗。」鼎以喻三公。餗,鼎實也。折足覆餗,言不勝其任。可因災異,並加罷黜。徵故司空王暢,長樂少府李膺,並居政事,庶災變可消,國祚惟永。臣山藪頑闇,未達國典。策曰「無有所隱」,敢不盡愚,用忘諱忌。伏惟陛下裁其誅罰。
       左右惡其言,出為廣陵府丞。去官歸家。
       中常侍曹節從子紹為東郡太守,忿疾於弼,遂以它罪收考掠按,死獄中,時人悼傷焉。初平二年,司隷校尉趙謙訟弼忠節,求報其怨魂,乃收紹斬之。
       贊曰:鄧不明辟。尚書曰:「朕復子明辟。」孔安國注云:「復還明君之政於成王也。」言鄧后臨朝,不還政於安帝也。梁不損陵。慊慊欒、杜,諷辭以興。黃寇方熾,子竒有識。識,協韻音式侍反。武謀允臧,瑜亦協志。弼忤宦情,雲犯時忌。成仁喪己,同方殊事。

本书目录

卷一上 帝紀第一上 光武皇帝
卷一下 帝紀第一下 光武皇帝
卷二 帝紀第二 顯宗孝明帝
卷三 帝紀第三 肅宗孝章皇帝
卷四 帝紀第四 孝和 孝殤皇帝
卷五 帝紀第五 孝安皇帝
卷六 帝紀第六  孝順 孝沖 孝質皇帝
卷七 帝紀第七 孝桓皇帝
卷八 帝紀第八 孝靈皇帝
卷九 帝紀第九 孝獻帝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列傳第十 銚期 王霸 祭遵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竇融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馬援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列傳第十八上 桓譚 馮衍
卷二十八下 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 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梁統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鄭興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列傳第三十上 班彪
卷四十下 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東海恭王彊 沛獻王輔 楚王英 濟南安王康 東平獻王蒼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袁安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崔駰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千乘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慶 濟北惠王壽 河閒孝王開 城陽懷王淑 廣宗殤王萬歲 平原懷王勝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荀淑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䊸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八十
志第一 律曆上
志第二 律曆中
志第三 律曆下
志第四 禮儀上
志第五 禮儀中
志第六 禮儀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國一
志第二十 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輿服上
志第三十 輿服下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