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後漢書(繁體版)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作者:南朝宋 · 范曄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千乘哀王建 陳敬王羨 彭城靖王恭 樂成靖王黨 下邳惠王衍 梁節王暢 淮陽頃王昞 濟陰悼王長
       孝明皇帝九子:賈貴人生章帝;陰貴人生梁節王暢;餘七王本書不載母氏。本書謂東觀記也。
       千乘哀王建,永平三年封。明年薨。年少無子,國除。
       陳敬王羨,永平三年封廣平王。建初三年,有司奏遣羨與鉅鹿王恭、樂成王黨俱就國。肅宗性篤愛,不忍與諸王乖離,遂皆留京師。明年,案輿地圖,令諸國戶口皆等,租入歲各八千萬。羨博涉經書,有威嚴,與諸儒講論於白虎殿。七年,帝以廣平在北,廣平,縣,故城在今洺州永年縣北。多有邊費,乃徙羨為西平王,西平,縣,屬汝南郡也。分汝南八縣為國。及帝崩,遺詔徙封為陳王,食淮陽郡,其年就國。立三十七年薨,子思王鈞嗣。
       鈞立,多不法,遂行天子大射禮。天子將祭,擇士而祭,謂之大射。大射之禮,張三侯,虎侯、熊侯、豹侯,示服猛也,皆以其皮方制之。樂用騶虞,九節。謝承書曰「陳國戶曹史高慎諫國相曰:『諸侯射豕,天子射熊,八彝六樽,禮數不同。昔季氏設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左傳曰:「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奢僭之漸,不可聽也。』於是諫爭不合,為王所非,坐司寇罪」也。性隱賊,喜文法,國相二千石不與相得者,輒陰中之。憎怨敬王夫人李儀等,永元十一年,遂使客隗乆殺儀家屬。「乆」或作「文」。吏捕得乆,繫長平獄。長平,縣,屬陳國。鈞欲斷絕辭語,復使結客篡殺乆。事發覺,有司舉奏,鈞坐削西華、項、新陽三縣。西華故城在今陳州溵水縣西北。項,今陳州項城縣也。新陽故城在今豫州真陽縣西南也。十二年,封鈞六弟為列侯。伏侯古今注曰「番為陽都鄉侯,千秋為新平侯,參為周亭侯,壽為樂陽亭侯,寶為博平侯,旦為高亭侯」也。後鈞取掖庭出女李嬈為小妻,嬈音寧了反。復坐削圉、宜祿、扶溝三縣。圉、扶溝並屬陳留都。宜祿屬汝南郡。永初七年,封敬王孫安國為耕亭侯。
       鈞立二十一年薨,子懷王竦嗣。立二年薨,無子,國絕。
       永寧元年,立敬王子安壽亭侯崇為陳王,是為頃王。立五年薨,子孝王承嗣。
       承薨,子愍王寵嗣。熹平二年,國相師遷追奏前相魏愔與寵共祭天神,希幸非兾,罪至不道。有司奏遣使者案驗。是時新誅勃海王悝,靈帝熹平元年,悝被誣謀反自殺也。靈帝不忍復加法,詔檻車傳送愔、遷詣北寺詔獄,使中常侍王酺華嶠書及宦者傳諸本並作「甫」,此云「酺」,未詳孰是也。與尚書令、侍御史雜考。愔辭與王共祭黃老君,求長生福而已,無它兾幸。酺等奏愔職在匡正,而所為不端,遷誣告其王,罔以不道,皆誅死。有詔赦寵不案。
       寵善弩射,十發十中,中皆同處。華嶠書曰:「寵射,其祕法以天覆地載,參連為竒。又有三微、三小。三微為經,三小為緯,經緯相將,萬勝之方,然要在機牙。」中平中,黃巾賊起,郡縣皆弃城走,寵有彊弩數千張,出軍都亭。置軍營於國之都亭也。國人素聞王善射,不敢反叛,故陳獨得完,百姓歸之者衆十餘萬人。及獻帝初,義兵起,寵率衆屯陽夏,縣名,屬淮陽國。夏音公雅反。自稱輔漢大將軍。國相會稽駱俊素有威恩,時天下飢荒,鄰郡人多歸就之,俊傾資賑贍,並得全活。後袁術求糧於陳而俊拒絕之,術忿恚,遣客詐殺俊及寵,陳由是破敗。謝承書曰:「俊字孝遠,烏傷人。察孝廉,補尚書侍郎,擢拜陳國相。人有產子,厚致米肉,達府主意,生男女者,以駱為名。袁術使部曲將張闓陽私行到陳,之俊所,俊往從飲酒,因詐殺俊,一郡吏人哀號如喪父母。」
       是時諸國無復租祿,而數見虜奪,并日而食,轉死溝壑者甚衆。夫人姬妾多為丹陵兵烏桓所略云。
       彭城靖王恭,永平九年賜號靈壽王。取其美名也,下重熹王亦同。東觀記曰「賜號,未有國邑」也。十五年,封為鉅鹿王。建初三年,徙封江陵王,改南郡為國。元和二年,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為六安王,以廬江郡為國。肅宗崩,遺詔徙封彭城王,食楚郡,其年就國。恭敦厚威重,舉動有節度,吏人敬愛之。永初六年,封恭子阿奴為竹邑侯。竹邑,縣,屬沛郡,故城在今徐州符離縣也。「竹邑」或為「邕」字,轉寫誤也。
       元初三年,恭以事怒子酺,酺自殺。東觀記曰:「恭子男丁前妻物故,酺侮慢丁小妻,恭怒,閉酺馬廄,酺亡,夜詣彭城縣欲上書,恭遣從官倉頭曉令歸,數責之,乃自殺也。」國相趙牧以狀上,因誣奏恭祠祀惡言,大逆不道。有司奏請誅之。恭上書自訟。朝廷以其素著行義,令考實,無徵,牧坐下獄,會赦免死。決錄注曰:「牧字仲師,長安人。少知名,以公正稱。修春秋,事樂恢。恢以直諫死,牧為陳冤得申。高第為侍御史、會稽太守,皆有稱績。及誣奏恭,安帝疑其侵,乃遣御史母丘歆覆案其事實,下牧廷尉,會赦不誅,終於家。」
       恭立四十六年薨,子考王道嗣。元初五年,封道弟三人為鄉侯,東觀記曰:「丙為都鄉侯,國為安鄉侯,丁為魯陽鄉侯。」恭孫順為東安亭侯。
       道立二十八年薨,子頃王定嗣。本初元年,封定兄弟九人皆為亭侯。東觀記曰「定兄據卞亭侯,弟光昭陽亭侯,固公梁亭侯,興蒲亭侯,延昌城亭侯,祀梁父亭侯,堅西安亭侯,代林亭侯」也。
       定立四年薨,子孝王和嗣。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喪陵次,毀胔過禮。傅相以聞。桓帝詔使奉牛酒迎王還宮。和敬賢樂施,國中愛之。初平中,天下大亂,和為賊昌務所攻,避奔東阿,後得還國。立六十四年薨,孫祇嗣。立七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樂成靖王黨,永平九年賜號重熹王,十五年封樂成王。黨聦惠,善史書,喜正文字。與肅宗同年,尤相親愛。建初四年,以清河之游、觀津,勃海之東光、成平,涿郡之中水、饒陽、安平、南深澤八縣益樂成國。前書及郡國志清河無游縣。觀津故城在今德州蓨縣東北,東光在滄州東光縣南,成平在景城縣南,中水在今瀛州樂壽縣西北,南深澤在今定州深澤縣東也。及帝崩,其年就國。黨急刻不遵法度。舊禁宮人出嫁,不得適諸國。有故掖庭技人哀置,嫁為男子章初妻,哀,姓;置,名也。稱男子者,無官爵也。黨召哀置入宮與通,初欲上書告之,黨恐懼,乃密賂哀置姊焦使殺初。事發覺,黨乃縊殺內侍三人,以絕口語。又取故中山簡王傅婢李羽生為小妻。永元七年,國相舉奏之。和帝詔削東光、鄡二縣。鄡縣屬鉅鹿郡。鄡音羌堯反。
       立二十五年薨,子哀王崇嗣。立二月薨,無子,國絕。
       明年,和帝立崇兄脩侯巡為樂成王,是為釐王。脩縣及條縣,皆屬勃海。條字或作「脩」。立十五年薨,子隱王賔嗣。立八年薨,無子,國絕。
       明年,復立濟北惠王子萇為樂成王後。萇到國數月,驕淫不法,愆過累積,兾州刺史與國相舉奏萇罪至不道。安帝詔曰:「萇有靦其面,而放逸其心。靦,姡也。言面姡然無媿。姡音胡八反。知陵廟至重,承繼有禮,不惟致敬之節,肅穆之慎,乃敢擅損犧牲,不備苾芬。詩小雅曰:「苾苾芬芬,祀事孔明。」慢易大姬,不震厥敎。大姬即萇所繼之母。震,懼也。出入顛覆,風淫于家,娉取人妻,饋遺婢妾。敺擊吏人,專己凶暴。愆罪莫大,甚可恥也。朕覽八辟之議,周禮司寇:「以八辟麗邦法:一曰議親之辟,二曰議故之辟,三曰議賢之辟,四曰議能之辟,五曰議功之辟,六曰議貴之辟,七曰議勤之辟,八曰議賔之辟。」不忍致之于理。其貶萇爵為臨湖侯。臨湖屬廬江郡。朕無則哲之明,致簡統失序,罔以尉承大姬,增懷永歎。」袁宏紀曰:「尚書侍郎冷宏議,以為自非聖人,不能無過,故王太子生,為立賢師傅以訓導之。是以目不見惡,耳不聞非,能保其社稷,高明令終。萇少長藩國,內無過庭之訓,外無師傅之道,血氣方剛,卒受榮爵,幾微生過,遂陷不義。臣聞周官議親,憃愚見赦。萇不殺無辜,以譴呵為非,無赫赫大惡,可裁削奪損其租賦,令得改過自新,革心向道。」案黃香集,香與宏共奏,此香之辭也。
       延光元年,以河閒孝王子得嗣靖王後。以樂成比廢絕,故改國曰安平,是為安平孝王。
       立三十年薨,子續立。中平元年,黃巾賊起,為所劫質,囚于廣宗。今貝州宗城縣也,隨室諱改焉。賊平復國。其年秋,坐不道被誅。立三十四年,國除。
       下邳惠王衍,永平十五年封。衍有容貌,肅宗即位,常在左右。建初初冠,詔賜衍師傅已下官屬金帛各有差。四年,以臨淮郡及九江之鍾離、當塗、東城、歷陽、全椒合十七縣益下邳國。鍾離在今豪州鍾離縣東。當塗在縣西南。東城在定遠縣東南。歷陽,和州縣也。全椒,今滁州縣也。帝崩,其年就國。衍後病荒忽,而太子卬有罪廢,諸姬爭欲立子為嗣,連上書相告言。和帝憐之,使彭城靖王恭至下邳正其嫡庶,立子成為太子。東觀記載賜恭詔曰:「皇帝問彭城王始夏無恙。蓋聞堯親九族,萬國協和,書典之所美也。下邳王被病沈滯之疾,昏亂不明,家用不寧,姬妾適庶,諸子分爭,紛紛至今。前太子卬頑凶失道,陷于大辟,是後諸子更相誣告,迄今適嗣未知所定,朕甚傷之。惟王與下邳王恩義至親,正此國嗣,非王而誰?禮重適庶之序,春秋之義大居正。孔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貴仁者所好惡得其中也。太子國之儲嗣,可不慎歟!王其差次下邳諸子可為太子者上名,將及景風拜授印綬焉。」
       衍立五十四年薨,子貞王成嗣。永建元年,封成兄二人及惠王孫二人皆為列侯。
       成立二年薨,子愍王意嗣。陽嘉元年,封意弟八人為鄉、亭侯。中平元年,意遭黃巾,弃國走。賊平復國,數月薨。立五十七年,年九十。
       子哀王宜嗣,數月薨,無子,建安十一年國除。
       梁節王暢,永平十五年封為汝南王。母陰貴人有寵,暢尤被愛幸,國土租入倍於諸國。肅宗立,緣先帝之意,賞賜恩寵甚篤。建初二年,封暢舅陰棠為西陵侯。西陵,縣,屬江夏郡。四年,徙為梁王,以陳留之郾、寧陵,濟陰之薄、單父、己氏、成武,凡六縣,益梁國。鄢,今許州郾陵縣也。寧陵,今宋州縣也。薄故城在今曹州考城縣東北。單父,今宋州縣也。己氏,今宋州楚丘縣也。成武,今曹州縣也。帝崩,其年就國。
       暢性聦惠,然少貴驕,頗不遵法度。歸國後,數有惡夢,從官卞忌自言能使六丁,善占夢,六丁謂六甲中丁神也。若甲子旬中,則丁卯為神,甲寅旬中,則丁巳為神之類也。役使之法,先齋戒,然後其神至,可使致遠方物及知吉凶也。暢數使卜筮。又暢乳母王禮等,因此自言能見鬼神事,遂共占氣,祠祭求福。忌等諂媚,云神言王當為天子。暢心喜,與相應荅。永元五年,豫州刺史梁相舉奏暢不道,考訊,辭不服。有司請徵暢詣廷尉詔獄,和帝不許。有司重奏除暢國,徙九真,帝不忍,但削成武、單父二縣。暢慙懼,上疏辭謝曰:「臣天性狂愚,生在深宮,長養傅母之手,信惑左右之言。及至歸國,不知防禁。從官侍史利臣財物,熒惑臣暢。臣暢無所昭見,與相然諾,不自知陷死罪,以至考案。肌慄心悸,自悔無所復及。自謂當即時伏顯誅,魂魄去身,分歸黃泉。不意陛下聖德,枉法曲平,曲平,曲法申恩,平處其罪。不聽有司,橫貸赦臣。戰慄連月,未敢自安。上念以負先帝而令陛下為臣收汙天下,汙,惡也。天下以帝赦王為惡,故言收惡天下也。誠無氣以息,筋骨不相連。臣暢知大貸不可再得,自誓束身約妻子,不敢復出入失繩墨,不敢復有所橫費。租入有餘,乞裁食睢陽、穀孰、虞、蒙、寧陵五縣,還餘所食四縣。臣暢小妻三十七人,其無子者願還本家。自選擇謹勑奴婢二百人,其餘所受虎賁、官騎及諸工技、鼓吹、倉頭、奴婢、兵弩、廄馬皆上還本署。臣暢以骨肉近親,亂聖化,汙清流,旣得生活,誠無心面目以凶惡復居大宮,食大國,張官屬,藏什物。願陛下加大恩,開臣自悔之門,假臣小善之路,令天下知臣蒙恩,得去死就生,頗能自悔。臣以公卿所奏臣罪惡詔書常置於前,晝夜誦讀。臣小人,貪見明時,不能即時自引,惟陛下哀臣,令得喘息漏刻。若不聽許,臣實無顏以久生,下入黃泉,無以見先帝。此誠臣至心。臣欲多還所受,恐天恩不聽許,節量所留,於臣暢饒足。」詔報曰:「朕惟王至親之屬,淳淑之美,傅相不良,不能防邪,至令有司紛紛有言。今王深思悔過,端自克責,朕惻然傷之。志匪由王,咎在彼小子。謂由卞忌及王禮等也。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王其安心靜意,茂率休德。易不云乎:『一謙而四益。小有言,終吉。』易謙卦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為謙是一,而天地神人皆益之,故曰「一謙而四益」。訟卦初六曰:「小有言,終吉。」言王雖小有訟言,而終吉也。強食自愛。」暢固讓,章數上,卒不許。
       立二十七年薨,子恭王堅嗣。永元十六年,封堅弟二人為鄉、亭侯。
       堅立二十六年薨,子懷王匡嗣。永建二年,封匡兄弟七人為鄉、亭侯。
       匡立十一年薨,無子,順帝封匡弟孝陽亭侯成為梁王,是為夷王。
       立二十九年薨,子敬王元嗣。
       立十六年薨,子彌嗣。立四十年,魏受禪,以為崇德侯。
       淮陽頃王昞,永平十五年封常山王,建初四年,徙為淮陽王,以汝南之新安、西華益淮陽國。
       立十六年薨,未及立嗣,永元二年,和帝立昞小子側復為常山王,奉昞後,是為殤王。
       立十三年薨,父子皆未之國,並葬京師。側無子,其月立兄防子侯章為常山王。和帝憐章早孤,數加賞賜。延平元年就國。
       立二十五年薨,是為靖王。子頃王儀嗣。永建二年,封儀兄二人為亭侯。
       儀立十七年薨,子節王豹嗣。元嘉元年,封豹兄四人為亭侯。
       豹立八年薨,子暠嗣。三十二年,遭黃巾賊,弃國走,建安十一年國除。
       濟陰悼王長,永平十五年封。建初四年,以東郡之離狐、陳留之長垣益濟陰國。立十三年,薨于京師,無子,國除。
       論曰:晏子稱「夫人生厚而用利,於是乎正德以幅之,謂之幅利」。言人情須節以正其德,亦由布帛須幅以成其度焉。左傳云,齊景公與晏子邶殿之邑六十,晏子不受,曰:「夫富如布帛之有幅焉,為之度使無遷也。夫人生厚而用利,於是正德以幅之,謂之幅利。過則為敗,吾不敢貪多,所謂幅也。」明帝封諸子,租歲不過二千萬,馬后為言而不得也。東觀明紀曰:「皇子之封,皆減舊制。甞案輿地圖,皇后在傍,言鉅鹿、樂成、廣平各數縣,租穀百萬,帝令滿二千萬止。諸小王皆當略與楚、淮陽相比,什減三四。『我子不當與先帝子等』者也。」賢哉!豈徒儉約而已乎!知驕貴之無猒,嗜欲之難極也,故東京諸侯鮮有至於禍敗者也。
       贊曰:孝明傳胤,維城八國。陳敬嚴重,彭城厚德。下邳嬰痾,梁節邪惑。三藩夙齡,謂千乘、淮陽、濟陰並早歿也。黨惟荒忒。

本书目录

卷一上 帝紀第一上 光武皇帝
卷一下 帝紀第一下 光武皇帝
卷二 帝紀第二 顯宗孝明帝
卷三 帝紀第三 肅宗孝章皇帝
卷四 帝紀第四 孝和 孝殤皇帝
卷五 帝紀第五 孝安皇帝
卷六 帝紀第六  孝順 孝沖 孝質皇帝
卷七 帝紀第七 孝桓皇帝
卷八 帝紀第八 孝靈皇帝
卷九 帝紀第九 孝獻帝
卷十上 皇后紀第十上
卷十下 皇后紀第十下
卷十一 列傳第一
卷十二 列傳第二
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傳第四
卷十五 列傳第五
卷十六 列傳第六
卷十七 列傳第七
卷十八 列傳第八
卷十九 列傳第九
卷二十 列傳第十 銚期 王霸 祭遵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一
卷二十二 列傳第十二
卷二十三 列傳第十三 竇融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四 馬援
卷二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二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二十七 列傳第十七
卷二十八上 列傳第十八上 桓譚 馮衍
卷二十八下 列傳第十八下
卷二十九 列傳第十九
卷三十上 列傳第二十上
卷三十下 列傳第二十下
卷三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三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卷三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卷三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梁統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鄭興
卷三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三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卷三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四十上 列傳第三十上 班彪
卷四十下 列傳第三十下
卷四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東海恭王彊 沛獻王輔 楚王英 濟南安王康 東平獻王蒼
卷四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卷四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袁安
卷四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卷四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卷四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卷五十 列傳第四十
卷五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五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崔駰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楊震
卷五十五 列傳第四十五 千乘貞王伉 平春悼王全 清河孝王慶 濟北惠王壽 河閒孝王開 城陽懷王淑 廣宗殤王萬歲 平原懷王勝
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卷五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六十上 列傳第五十上
卷六十下 列傳第五十下
卷六十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六十二 列傳第五十二 荀淑
卷六十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六十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五十六
卷六十七 黨錮列傳第五十七
卷六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七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七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卷七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卷七十四上 列傳第六十四上
卷七十四下 列傳第六十四下
卷七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七十六 循吏列傳第六十六
卷七十七 酷吏列傳第六十七 䊸
卷七十八 宦者列傳第六十八
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上
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傳第六十九下
卷八十上 文苑列傳第七十上
卷八十下 文苑列傳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卷八十二上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上
卷八十二下 方術列傳第七十二下
卷八十三 逸民列傳第七十三
卷八十四 列女傳第七十四
卷八十五 東夷列傳第七十五
卷八十六 南蠻西南夷列傳第七十六
卷八十七 西羌傳第七十七
卷八十八 西域傳第七十八
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傳第七十九
卷九十 列傳第八十
志第一 律曆上
志第二 律曆中
志第三 律曆下
志第四 禮儀上
志第五 禮儀中
志第六 禮儀下
志第七 祭祀上
志第八 祭祀中
志第九 祭祀下
志第十 天文上
志第十一 天文中
志第十二 天文下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志第十九 郡國一
志第二十 郡國二
志第二十一 郡國三 陳留 東郡 東平 任城 泰山 濟北 山陽 濟陰
志第二十二 郡國四 濟南 平原 樂安 北海 東萊 齊國
志第二十三 郡國五 漢中 巴郡 廣漢 蜀郡 犍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廣漢屬國 蜀郡屬國 犍為屬國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
志第二十九 輿服上
志第三十 輿服下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