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新唐書(繁體版)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作者:北宋 · 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唐制,天子居曰「衙」,行曰「駕」,皆有衛有嚴。羽葆、華蓋、旌旗、罕畢、車馬之衆盛矣,皆安徐而不譁。其人君舉動必以扇,出入則撞鍾,庭設樂宮,道路有鹵簿、鼓吹。禮官百司必備物而後動,蓋所以為慎重也。故慎重則尊嚴,尊嚴則肅恭。夫儀衛所以尊君而肅臣,其聲容文采,雖非三代之制,至其盛也,有足取焉。
       衙。
       凡朝會之仗,三衛番上,分為五仗,號衙內五衛。一曰供奉仗,以左右衛為之。二曰親仗,以親衛為之。三曰勳仗,以勳衛為之。四曰翊仗,以翊衛為之。皆服鶡冠、緋衫裌。五曰散手仗,以親、勳、翊衛為之,服緋絁裲襠,繡野馬。皆帶刀捉仗,列坐於東西廊下。
       每月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閤外,號曰內仗。以左右金吾將軍當上,中郎將一人押之,有押官,有知隊仗官。朝堂置左右引駕三衛六十人,以左右衛、三衛年長彊直能糾劾者為之,分五番。有引駕佽飛六十六人,以佽飛、越騎、步射為之,分六番,每番皆有主帥一人。坐日引駕升殿,金吾大將軍各一人押之,號曰押引駕官。中郎將、郎將各一人,檢校引駕事。又有千牛仗,以千牛備身、備身左右為之。千牛備身冠進德冠、服袴褶;備身左右服如三衛。皆執御刀、弓箭,升殿列御座左右。
       內外諸門以排道人帶刀捉仗而立,號曰立門仗。宣政左右門仗、內仗,皆分三番而立,號曰交番仗。諸衛有挾門隊、長槍隊。承天門內則左右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門外則左右驍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長樂、永安門內則左右威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門外則左右領軍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嘉德門內則左右武衛挾門隊列東西廊下。車駕出皇城,則挾門隊皆從。長槍隊有漆槍、木槍、白檊槍、樸頭槍。
       每夜,第一鼕鼕,諸隊仗佩弓箭、胡祿,出鋪立廊下,按矟、張弓、捻箭、彀弩。第二鼕鼕後,擊鍾訖,持更者舉矟,鍾聲絕則解仗。一點,持更人按矟,持弓者穩箭唱號,諸衛仗隊皆分更行探。宿衛門閤仗隊,鍪、甲、蕞,擐左襻,餘仗隊唯持更人蕞一具,供奉、散手仗亦持更、蕞、甲。
       每朝,第一鼕鼕訖,持更矟皆舉,張弓者攝箭收弩,立門隊及諸隊仗皆立於廊下。第二鼕鼕聲絕,按矟、弛弓、收鋪,諸門挾門隊立於階下。復一刻,立門仗皆復舊,內外仗隊立於階下。
       元日、冬至大朝會、宴見蕃國王,則供奉仗、散手仗立於殿上;黃麾仗、樂縣、五路、五副路、屬車、輿輦、繖二、翰一,陳於庭;扇一百五十有六,三衛三百人執之,陳於兩箱。
       黃麾仗,左右廂各十二部,十二行。第一行,長戟,六色氅,領軍衛赤氅,威衛青氅、黑氅,武衛鶩氅,驍衛白氅,左右衛黃氅,黃地雲花襖、冐。第二行,儀鍠,五色幡,赤地雲花襖、冐。第三行,大矟,小孔雀氅,黑地雲花襖、冐。第四行,小戟、刀、楯,白地雲花襖、冐。第五行,短戟,大五色鸚鵡毛氅,青地雲花襖、冐。第六行,細射弓箭,赤地四色雲花襖、冐。第七行,小矟,小五色鸚鵡毛氅,黃地雲花襖、冐。第八行,金花朱縢格楯刀,赤地雲花襖、冐。第九行,戎,雞毛氅,黑地雲花襖、冐。第十行,細射弓箭,白地雲花襖、冐。第十一行,大鋋,白毦,青地雲花襖、冐。第十二行,金花綠縢格楯刀,赤地四色雲花襖、冐。十二行皆有行縢、鞋、韈。
       前黃麾仗,首左右廂各二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領主帥各十人,師子袍、冐。次左右廂皆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領主帥各十人,豹文袍、冐。次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當御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後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後廂各二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後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後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後左右廂各一部,部十二行,行十人,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帥各十人。次盡後左右廂,軍衛、主帥各十人護後,被師子文袍、冐。
       左右領軍衛黃麾仗,首尾廂皆絳引旛,二十引前,十掩後。十廂各獨揭鼓十二重,重二人,赤地雲花襖、冐,行縢、鞋、韈,居黃麾仗外。
       每黃麾仗一部,鼓一,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將軍各一人,大將軍各一人,左右領軍衛大將軍各一人檢校,被繡袍。
       次左右衛黃旗仗立於兩階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黃,隊有主帥以下四十人,皆戎服,被大袍,二人引旗,一人執,二人夾,二十人執矟,餘佩弩、弓箭。第一麟旗隊,第二角端旗隊,第三赤熊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戎服,被大袍,佩弓箭、橫刀。又有夾轂隊,廂各六隊,隊三十人,胡木鍪、毦、蜀鎧、懸鈴、覆膊、錦臂韝、白行縢、紫帶、鞋韈,持408e、楯、刀;廂各折衝都尉一人、果毅都尉二人檢校,冠進德冠,被紫縚連甲、緋繡葵花文袍。第一隊、第四隊,朱質鍪、鎧,緋絝。第二隊、第五隊,白質鍪、鎧,紫絝。第三隊、第六隊,黑質鍪、鎧,皂絝。
       次左右驍衛赤旗仗,坐於東西廊下,鍪、甲、弓、箭、刀、楯皆赤,主帥以下如左右衛。第一鳳旗隊,第二飛黃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第三吉利旗隊,第四兕旗隊,第五太平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親、勳、翊衛仗,廂各三隊壓角,隊皆有旗,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校尉以下翊衛以上三十五人,皆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帶橫刀;執矟二十人,帶弩四人,帶弓箭十一人。第一隊鳳旗,大將軍各一人主之。第二隊飛黃旗,將軍各一人主之。第三隊吉利旗,郎將一人主之。
       次左右武衛白旗仗,居驍衛之次,鍪、甲、弓、箭、刀、楯皆白,主帥以下如左右衛。第一五牛旗隊,黃旗居內,赤青居左,白黑居右,各八人執。第二飛麟旗隊,第三駃騠旗隊,第四鸞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第五犀牛旗隊,第六鵔鸃旗隊,第七騏驎旗隊,第八騼4bb7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持鈒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校尉二人檢校。前隊執銀裝長刀,紫黃綬紛。絳引旛一,金節十二,分左右。次罕、畢、朱雀幢、叉,青龍、白虎幢,道蓋、叉,各一。自絳引旛以下,執者服如黃麾。執罕、畢及幢者,平陵冠、朱衣、革帶。左罕右畢,左青龍右白虎。稱長一人,出則告警,服如黃麾。鈒、戟隊各一百四十四人,分左右三行應蹕,服如黃麾。果毅執青龍等旗,將軍各一人檢校;旅帥二人執銀裝長刀,紫黃綬紛,檢校後隊。
       次左右威衛黑旗仗,立于階下,鍪、甲、弓、箭、楯、矟皆黑,主帥以下如左右衛。第一黃龍負圖旗隊,第二黃鹿旗隊,第三騶牙旗隊,第四蒼烏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
       次左右領軍衛青旗仗,居威衛之次,鍪、甲、弓、箭、楯、矟皆青,主帥以下如左右衛。第一應龍旗隊,第二玉馬旗隊,第三三角獸旗隊,果毅都尉各一人檢校;第四白狼旗隊,第五龍馬旗隊,第六金牛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
       又有殳仗、步甲隊,將軍各一人檢校。殳仗左右廂千人,廂別二百五十人執殳,二百五十人執叉,皆赤地雲花襖、冐,行縢、鞋韈。殳、叉以次相間。左右領軍衛各一百六十人,左右武衛各一百人,左右威衛、左右驍衛、左右衛各八十人。左右廂有主帥三十八人,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執儀刀。廂有左右衛各三人,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領軍衛各四人,以主殳仗,被豹文袍、冐;領軍衛,師子文袍。步甲隊從左右廂各四十八,前後皆二十四。每隊折衝都尉一人主之,被繡袍。每隊一人,戎服大袍,帶橫刀執旗;二人引,二人夾,皆戎服大袍,帶弓箭橫刀。隊別三十人,被甲、臂韝、行縢、鞋韈。每一隊鍪、甲、覆膊,執弓箭,一隊胡木鍪及毦、蜀鎧、覆膊,執刀、楯、408e相間。第一隊,赤質鍪、甲,赤弓、箭,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執鶡雞旗。第二隊,赤質鍪、鎧,赤刀、楯、408e,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執豹旗。第三隊,青質鍪、甲,青弓、箭,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四隊,青質鍪、鎧,青刀、楯、408e,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五隊,黑質鍪、甲,黑弓、箭,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六隊,黑質鍪、鎧,黑刀、楯、408e,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七隊,白質鍪、甲,白弓、箭,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八隊,白質鍪、鎧,白刀、楯、408e,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九隊,黃質鍪、甲,黃弓、箭,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隊,黃質鍪、鎧,黃刀、楯、408e,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一隊,黃質鍪、甲,黃弓、箭,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二隊,黃質鍪、鎧,黃刀、楯、408e,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次後第一隊,黃質鍪、鎧,黃刀、楯、408e,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至第十二隊與前同。
       次左右金吾衛辟邪旗隊,折衝都尉各一人檢校。又有清游隊、朱雀隊、玄武隊。清游隊建白澤旗二,各一人執,帶橫刀;二人引,二人夾,皆帶弓箭、橫刀。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帶弓箭、橫刀,各領四十人,皆帶橫刀,二十人持矟,四人持弩,十六人帶弓箭。朱雀隊建朱雀旗,一人執,引、夾皆二人,金吾衛折衝都尉一人主之,領四十人,二十人持矟,四人持弩,十六人帶弓箭,又二人持408d矟,皆佩橫刀,408d矟以黃金塗末。龍旗十二,執者戎服大袍,副竿二,各一人執,戎服大袍,分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大將軍各一人檢校二隊。玄武隊建玄武旗,一人執,二人引,二人夾,平巾幘、黑裲襠、黑裌、大口絝,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各領五十人,持矟二十五人,持弩五人,帶弓箭二十人,又二人持408d矟。諸衛挾門隊、長槍隊與諸隊相間。
       朝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文武列於兩觀。監察御史二人立於東西朝堂甎道以涖之。平明,傳點畢,內門開。監察御史領百官入,夾階,監門校尉二人執門籍,曰:「唱籍」。旣視籍,曰:「在」。入畢而止。次門亦如之。序班於通乾、觀象門南,武班居文班之次。入宣政門,文班自東門而入,武班自西門而入,至閤門亦如之。夾階校尉十人同唱,入畢而止。宰相、兩省官對班於香案前,百官班於殿庭左右,巡使二人分涖於鐘鼓樓下,先一品班,次二品班,次三品班,次四品班,次五品班。每班,尚書省官為首。武班供奉者立於橫街之北,次千牛中郎將,次千牛將軍,次過狀中郎將一人,次接狀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一人,次排階中郎將一人,次押散手仗中郎將一人,次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凡殿中省監、少監,尚衣、尚舍、尚輦奉御,分左右隨繖、扇而立。東宮官居上臺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唯三太、三少、賔客、庶子、王傅隨本品。侍中奏「外辦」,皇帝步出西序門,索扇,扇合。皇帝升御座,扇開。左右留扇各三。左右金吾將軍一人奏「左右廂內外平安」。通事舍人贊宰相兩省官再拜,升殿。內謁者承旨喚仗,左右羽林軍勘以木契,自東西閤而入。內侍省五品以上一人引之,左右衛大將軍、將軍各一人押之。二十人以下入,則不帶仗。三十人入,則左右廂監門各二人,千牛備身各四人,三衛各八人,金吾一人。百人入,則左右廂監門各六人,千牛備身各四人,三衛三十三人,金吾七人。二百人,則增以左右武衛、威衛、領軍衛、金吾衛、翊衛等。凡仗入,則左右廂加一人監捉永巷,御刀、弓箭。及三衛帶刀入,則曰「仗入」;三衛不帶刀而入,則曰「監引入」。朝罷,皇帝步入東序門,然後放仗。內外仗隊,七刻乃下。常參、輟朝日,六刻即下。宴蕃客日,隊下,復立半仗於兩廊。朔望受朝及蕃客辭見,加纛、矟隊,儀仗減半。凡千牛仗立,則全仗立。太陽虧,昏塵大霧,則內外諸門皆立仗。泥雨,則延三刻傳點。
       駕。
       大駕鹵簿。天子將出,前二日,太樂令設宮縣之樂於庭。晝漏上五刻,駕發。前發七刻,擊一鼓為一嚴。前五刻,擊二鼓為再嚴,侍中版奏「請中嚴」。有司陳鹵簿。前二刻,擊三鼓為三嚴,諸衛各督其隊與鈒、戟以次入陳殿庭。通事舍人引羣官立朝堂,侍中、中書令以下奉迎於西階,侍中負寶,乘黃令進路於太極殿西階南向,千牛將軍一人執長刀立路前北向,黃門侍郎一人立侍臣之前,贊者二人。旣外辦,太僕卿攝衣而升,正立執轡。天子乘輿以出,降自西階,曲直華蓋,警蹕,侍衛,千牛將軍前執轡,天子升路,太僕卿授綏,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
       黃門侍郎前奏「請發」。鑾駕動,警蹕,鼓傳音,黃門侍郎與贊者夾引而出,千牛將軍夾路而趨。駕出承天門,侍郎乘馬奏「駕少留,敕侍臣乘馬」。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黃門侍郎退稱:「侍臣乘馬。」贊者承傳,侍臣皆乘。侍衛之官各督其屬左右翊駕,在黃麾內。符寶郎奉六寶與殿中後部從,在黃鉞內。侍中、中書令以下夾侍路前,贊者在供奉官內。
       侍臣乘畢,侍郎奏「請車右升」。侍中前承制,退稱:「制曰可」。侍郎復位,千牛將軍升。侍郎奏「請發」。萬年縣令先導,次京兆牧、太常卿、司徒、御史大夫、兵部尚書,皆乘路,鹵簿如本品。
       次清游隊。次左右金吾衛大將軍各一人,帶弓箭橫刀,檢校龍旗以前朱雀等隊,各二人持408d矟,騎夾。次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帶弓箭橫刀,領夾道鐵甲佽飛。次虞候佽飛四十八騎,平巾幘、緋裲襠、大口絝,帶弓箭、橫刀,夾道分左右,以屬黃麾仗。次外鐵甲佽飛二十四人,帶弓箭、橫刀,甲騎具裝,分左右廂,皆六重,以屬步甲隊。
       次朱雀隊。次指南車、記里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皮軒車,皆四馬,有正道匠一人,駕士十四人,皆平巾幘、大口絝、緋衫。太卜令一人,居辟惡車,服如佽飛,執弓箭。左金吾衛隊正一人,居皮軒車,服平巾幘、緋裲襠,銀裝儀刀,紫黃綬紛,執弩。次引駕十二重,重二人,皆騎,帶橫刀。自皮軒車後,屬於細仗前,矟、弓箭相間,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
       次鼓吹。次黃麾仗一,執者武弁、朱衣、革帶,二人夾。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導。次太史監一人,書令史一人,騎引相風、行漏輿。次相風輿,正道匠一人,輿士八人,服如正道匠。次棡鼓、金鉦,司辰、典事匠各一人,刻漏生四人,分左右。次行漏輿,正道匠一人,輿士十四人。
       次持鈒前隊。次御馬二十四,分左右,各二人馭。次尚乘奉御二人,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左青龍右白虎旗,執者一人,服如正道匠,引、夾各二人,皆騎。次左右衛果毅都尉各一人,各領二十五騎,二十人執矟,四人持弩,一人帶弓箭,行儀刀仗前。次通事舍人,四人在左,四人在右。侍御史,一人在左,一人在右。御史中丞,一人在左,一人在右。左拾遺一人在左,右拾遺一人在右。左補闕一人在左,右補闕一人在右。起居郎一人在左,起居舍人一人在右。諫議大夫,一人在左,一人在右。給事中二人在左,中書舍人二人在右。黃門侍郎二人在左,中書侍郎二人在右。左散騎常侍一人在左,右散騎常侍一人在右。侍中二人在左,中書令二人在右。通事舍人以下,皆一人從。次香蹬一,有衣,繡以黃龍,執者四人,服如折衝都尉。
       次左右衛將軍二人,分左右,領班劍、儀刀,各一人從。次班劍、儀刀,左右廂各十二行:第一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三人,第二左右衛親衛各五十五人,第三左右衛勳衛各五十七人,第四左右衛勳衛各五十九人,各執金銅裝班劍,纁朱綬紛;第五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一人,第六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三人,第七左右衛翊衛各六十五人,第八左右驍衛各六十七人,各執金銅裝儀刀,綠綟綬紛;第九左右武衛翊衛各六十九人,第十左右威衛翊衛各七十一人,第十一左右領軍衛翊衛各七十三人,第十二左右金吾衛翊衛各七十五人,各執銀裝儀刀,紫黃綬紛。自第一行有曲折三人陪後門,每行加一人,至第十二行曲折十四人。
       次左右廂,諸衛中郎將主之,執班劍、儀刀,領親、勳、翊衛。次左右衛郎將各一人,皆領散手翊衛三十人,佩橫刀,騎,居副仗矟翊衛內。次左右驍衛郎將各一人,各領翊衛二十八人,甲騎具裝,執副仗矟,居散手衛外。次左右衛供奉中郎將、郎將四人,各領親、勳、翊衛四十八人,帶橫刀,騎,分左右,居三衛仗內。
       次玉路,駕六馬,太僕卿馭之,駕士三十二人。凡五路,皆有副。駕士皆平巾幘、大口絝,衫從路色。玉路,服青衫。千牛衛將軍一人陪乘,執金裝長刀,左右衛大將軍各一人騎夾,皆一人從,居供奉官後。次千牛衛將軍一人,中郎將二人,皆一人從。次千牛備身、備身左右二人,騎,居玉路後,帶橫刀,執御刀、弓箭。次御馬二,各一人馭。次左右監門校尉二人,騎,執銀裝儀刀,居後門內。
       次衙門旗,二人執,四人夾,皆騎,赤綦襖、黃冐、黃袍。次左右監門校尉各十二人,騎,執銀裝儀刀,督後門,十二行,仗頭皆一人。次左右驍衛、翊衛各三隊,居副仗矟外。次左右衛夾轂,廂各六隊。
       次大繖二,執者騎,橫行,居衙門後。次雉尾障扇四,執者騎,夾繖。次腰輿,輿士八人。次小團雉尾扇四,方雉尾扇十二,花蓋二,皆執者一人,夾腰輿。自大繖以下,執者服皆如折衝都尉。次掌輦四人,引輦。次大輦一,主輦二百人,平巾幘、黃絲布衫、大口絝、紫誕帶、紫行縢、鞋韈。尚輦奉御二人,主腰輿,各書令史二人騎從。
       次殿中少監一人,督諸局供奉事,一人從。次諸司供奉官。次御馬二十四,各二人馭,分左右。次尚乘直長二人,平巾幘、緋袴褶,書令史二人騎從,居御馬後。
       次後持鈒隊。次大繖二,雉尾扇八,夾繖左右橫行。次小雉尾扇、朱畫團扇,皆十二,左右橫行。次花蓋二,叉二。次俾倪十二,左右橫行。次玄武幢一,叉一,居絳麾內。次絳麾二,左右夾玄武幢。次細矟十二,孔雀為毦,左右橫行,居絳麾後。自鈒、戟以下,執者服如黃麾仗,唯玄武幢執者服如罕、畢。
       次後黃麾,執者一人,夾二人,皆騎。次殿中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各令史二人騎從,居黃麾後。次大角。次方輦一,主輦二百人。次小輦一,主輦六十人。次小輿一,奉輿十二人,服如主輦。次尚輦直長二人,分左右,檢校輦輿,皆書令史二人騎從。次左右武衛五牛旗輿五,赤青居左,黃居中,白黑居右,皆八人執之,平巾幘、大口絝,衫從旗色,左右威衛隊正各一人主之,騎,執銀裝長刀。
       次乘黃令一人,丞一人,分左右,檢校玉路,皆府史二人騎從。次金路、象路、革路、木路,皆駕六馬,駕士三十二人。次五副路,皆駕四馬,駕士二十八人。次耕根車,駕六馬,駕士三十二人。次安車、四望車,皆駕四馬,駕士二十四人。次羊車,駕果下馬一,小史十四人。次屬車十二乘,駕牛,駕士各八人。次門下、中書、祕書、殿中四省局官各一人,騎,分左右夾屬車,各五人從,唯符寶以十二人從。次黃鉞車,上建黃鉞,駕二馬,左武衛隊正一人在車,駕士十二人。次豹尾車,駕二馬,右武衛隊正一人在車,駕士十二人。
       次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各領掩後二百人步從,五十人為行,大戟五十人,刀、楯、408e五十人,弓箭五十人,弩五十人,皆黑鍪、甲、覆膊、臂韝,橫行。次左右領軍衛將軍二人,領步甲隊及殳仗,各二人執408d矟從。次前後左右廂步甲隊。次左右廂黃麾仗。次左右廂殳仗。
       次諸衛馬隊,左右廂各二十四。自十二旗後,屬於玄武隊,前後有主帥以下四十人,皆戎服大袍,二人引旗,一人執,二人夾,二十人執矟,餘佩弩、弓箭。第一辟邪旗,左右金吾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皆戎服大袍,佩弓箭、橫刀,騎。第二應龍旗,第三玉馬旗,第四三角獸旗,左右領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五黃龍負圖旗,第六黃鹿旗,左右威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七飛麟旗,第八駃騠旗,第九鸞旗,左右武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鳳旗,第十一飛黃旗,左右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二麟旗,第十三角端旗,以當御,第十四赤熊旗,左右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五兕旗,第十六太平旗,左右驍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十七犀牛旗,第十八鵔鸃旗,第十九騼4bb7旗,左右武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騶牙旗,第二十一蒼烏旗,左右威衛果毅都尉各一人主之。第二十二白狼旗,第二十三龍馬旗,第二十四金牛旗,左右領軍衛折衝都尉各一人主之。其服皆如第一。
       次玄武隊。次衙門一,居玄武隊前、大戟隊後,執者二人,夾四人,皆騎,分左右,赤綦襖,黃袍,黃冐。次衙門左右廂,廂有五門,執、夾人同上。第一門,居左右威衛黑質步甲隊之後,白質步甲隊之前。第二門,居左右衛步甲隊之後,左右領軍衛黃麾仗之前。第三門,居左右武衛黃麾仗之後,左右驍衛黃麾仗之前。第四門,居左右領軍衛黃麾仗之後,左右衛步甲隊之前。第五門,居左右武衛白質步甲隊之後,黑質步甲隊之前。五門別當步甲隊黃麾仗前、馬隊後,各六人分左右,戎服大袍,帶弓箭、橫刀。
       凡衙門皆監門校尉六人,分左右,執銀裝長刀,騎。左右監門衛大將軍、將軍、中郎將,廂各巡行。校尉二人,往來檢校諸門。中郎將各一人騎從。左右金吾衛將軍循仗檢校,各二人執408d矟騎從。左右金吾衛果毅都尉二人,糾察仗內不法,各一人騎從。
       駕所至,路南向,將軍降立于路右,侍中前奏「請降路」。天子降,乘輿而入,繖、扇、華蓋,侍衛。
       駕還,一刻,擊一鼓為一嚴,仗衛還於塗。三刻,擊二鼓為再嚴,將士布隊仗,侍中奏「請中嚴」。五刻,擊三鼓為三嚴,黃門侍郎奏「請駕發」。鼓傳音,駕發,鼓吹振作。入門,太樂令命擊蕤賔之鍾,左五鍾皆應。鼓柷,奏采茨之樂。至太極門,戞敔,樂止。旣入,鼓柷,奏太和之樂。回路南向,侍中請降路,乘輿乃入,繖、扇,侍御,警蹕如初。至門,戞敔,樂止。皇帝入,侍中版奏「請解嚴」。叩鉦,將士皆休。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高宗
卷四 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卷五 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
卷六 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卷七 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 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
卷十 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
卷十一 志第一 禮樂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禮樂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禮樂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卷十六 志第六 禮樂六
卷十七 志第七 禮樂七
卷十八 志第八 禮樂八
卷十九 志第九 禮樂九
卷二十 志第十 禮樂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車服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曆一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曆二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曆三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曆三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曆四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曆四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曆五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曆六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曆六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兵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
卷六十 志第五十 藝文四
卷六十一 宰相表上
卷六十二 宰相表中
卷六十三 宰相表下
卷六十四 方鎮表一
卷六十五 方鎮表二
卷六十六 方鎮表三
卷六十七 方鎮表四
卷六十八 方鎮表五
卷六十九 方鎮表六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太宗諸子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李密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王世充 竇建德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薛舉 李軌 劉武周 高開道 劉黑闥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蕭銑 輔公祏 沈法興 李子通 梁師都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劉文靜 裴寂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屈突通 尉遲敬德 張公謹 唐儉 段志玄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李靖 李勣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均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高儉 竇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房玄齡 杜如晦
卷九十七 魏徵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王珪 薛收 馬周 韋挺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李綱 李大亮 戴冑 劉洎 崔仁師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零一 蕭瑀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二十九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三十二 傅弈 呂才 陳子昂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三十三 劉仁軌 裴行儉 婁師德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諸夷番將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唐臨 張文瓘 徐有功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崔融 徐彥伯 蘇味道 豆盧欽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狄仁傑 郝處俊 朱敬則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裴炎 劉禕之 魏玄同 李昭德 吉頊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武平一 李乂 賈曾至 白居易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桓彥範 敬暉 崔玄暐 張柬之 袁恕己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劉幽求 鍾紹京 崔日用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魏元忠 韋安石 郭元振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姚崇 宋璟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蘇瓌 張說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張嘉貞 源乾曜 裴耀卿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融 韋堅 楊慎矜 王鉷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哥舒翰 高仙芝 封常清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李嗣業 馬璘 李抱玉 路嗣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房琯 張鎬 李泌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崔圓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呂諲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來瑱 田神功 侯希逸 崔寧 嚴礪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元載 王縉 黎幹 楊炎 嚴郢 竇參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李栖筠 李鄘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劉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紹 李巽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李揆 常袞 趙憬 崔造 齊映 盧邁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關播 董晉 袁滋 趙宗儒 竇易直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張鎰 姜公輔 武元衡 李絳 宋申錫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顏真卿
卷一百五十四 李晟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馬燧 渾瑊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陸贄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韋皐 張建封 嚴震 韓弘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韓愈列傳第一百0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0二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0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0四
卷一百八十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0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0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0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0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0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
卷二百0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卷二百0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藩鎮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藩鎮鎮冀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藩鎮盧龍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蠻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姦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姦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錄:進唐書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