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新唐書(繁體版)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作者:北宋 · 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沙陀,西突厥別部處月種也。始,突厥東西部分治烏孫故地,與處月、處蜜雜居。貞觀七年,太宗以鼓纛立利邲咄陸可汗,而族人步真觖望,謀并其弟彌射乃自立。彌射懼,率處月等入朝。而步真勢窮亦歸國。其留者,咄陸以射匱特勒劫越之子賀魯統之。
       西突厥寖彊,內相攻,其大酋乙毗咄陸可汗建廷鏃曷山之西,號「北庭」,而處月等又隸屬之。處月居金娑山之陽,蒲類之東,有大磧,名沙陀,故號沙陀突厥云。
       咄陸寇伊州,引二部兵圍天山,安西都護郭孝恪擊走之,拔處月俟斤之城。後乙毗可汗敗,奔吐火羅。賀魯來降,詔拜瑤池都督,徙其部庭州之莫賀城。處月朱邪闕俟斤阿厥亦請內屬。
       永徽初,賀魯反,而朱邪孤注亦殺招慰使連和,引兵據牢山。於是射脾俟斤沙陀那速不肯從,高宗以賀魯所領授之。明年,弓月道總管梁建方、契苾何力引兵斬孤注,俘九千人。又明年,廢瑤池都督府,即處月地置金滿、沙陀二州,皆領都督。賀魯亡,安撫大使阿史那彌射次伊麗水,而處月來歸。乃置崑陵都護府,統咄陸部,以彌射為都護。
       龍朔初,以處月酋沙陀金山從武衛將軍薛仁貴討鐵勒,授墨離軍討擊使。長安二年,進為金滿州都督,累封張掖郡公。金山死,子輔國嗣。先天初避吐蕃,徙部北庭,率其下入朝。開元二年,復領金滿州都督,封其母鼠尼施為鄯國夫人。輔國累爵永壽郡王。死,子骨咄支嗣。
       天寶初,回紇內附,以骨咄支兼回紇副都護。從肅宗平安祿山,拜特進、驍衛上將軍。死,子盡忠嗣,累遷金吾衛大將軍、酒泉縣公。至德、寶應間,中國多故,北庭、西州閉不通,朝奏使皆道出回紇,而虜多漁擷,尤苦之,雖沙陀之倚北庭者,亦困其暴斂。
       貞元中,沙陀部七千帳附吐蕃,與共寇北庭,陷之。吐蕃徙其部甘州,以盡忠為軍大論。吐蕃寇邊,常以沙陀為前鋒。
       久之,回鶻取涼州,吐蕃疑盡忠持兩端,議徙沙陀于河外,舉部愁恐。盡忠與朱邪執宜謀,曰:「我世為唐臣,不幸陷汙,今若走蕭關自歸,不愈於絕種乎?」盡忠曰:「善。」元和三年,悉衆三萬落循烏德鞬山而東,吐蕃追之,行且戰,旁洮水,奏石門,轉鬬不解,部衆略盡,盡忠死之。執宜裒瘢傷,士裁二千,騎七百,雜畜橐它千計,款靈州塞,節度使范希朝以聞。詔處其部鹽州,置陰山府,以執宜為府兵馬使。沙陀素健鬬,希朝欲藉以捍虜,為市牛羊,廣畜牧,休養之。其童耄自鳳翔、興元、太原道歸者,皆還其部。盡忠弟葛勒阿波率殘部七百叩振武降,授左武衛大將軍,兼陰山府都督。
       執宜朝長安,賜金幣袍馬萬計,授特進、金吾衛將軍。然議者以靈武迫吐蕃,恐後反覆生變,又濱邊,益口則食翔價。頃之,希朝鎮太原,因詔沙陀舉軍從之。希朝乃料其勁騎千二百,號沙陀軍,置軍使,而處餘衆于定襄川。執宜乃保神武川之黃花堆,更號陰山北沙陀。是時,天子伐鎮州,執宜以軍七百為前鋒,王承宗衆數萬伏木刀溝,與執宜遇,飛矢雨集。執宜提軍橫貫賊陣鏖鬬,李光顏等乘之,斬首萬級。鎮兵解,進蔚州刺史。王鍔節度太原,建言:「朱邪族孳熾,散居北川,恐啟野心,願析其族隸諸州,勢分易弱也。」遂建十府以處沙陀。八年,回鶻過磧南取西城、柳谷,詔執宜屯天德。明年,伐吳元濟,又詔執宜隸李光顏,破蔡人時曲,拔凌雲柵。元濟平,授檢校刑部尚書,猶隸光顏軍。長慶初,伐鎮州,悉發沙陀,與易定軍掎角,破賊深州。執宜入朝,留宿衛,拜金吾衛將軍。大和中,柳公綽領河東,奏陘北沙陀素為九姓、六州所畏,請委執宜治雲、朔塞下廢府十一,料部人三千禦北邊,號代北行營,授執宜陰山府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隸河東節度。
       執宜死,子赤心嗣。開成四年,回鶻徑磧口,抵榆林塞,宰相掘羅勿以良馬三百遺赤心,約共攻彰信可汗。可汗死,節度使劉沔以沙陀擊回鶻于殺胡山。久之,伐潞,誅劉稹,詔赤心率代北騎軍三千隸石雄為前軍,破石會關,助王宰下天井,合太原軍,次榆社,與監軍使呂義忠禽楊弁。潞州平,遷朔州刺史,仍為代北軍使。
       大中初,吐蕃合党項及回鶻殘衆寇河西,太原王宰統代北諸軍進討,沙陀常深入,冠諸軍。赤心所向,虜輒披靡,曰:「吾見赤馬將軍火生頭上。」始,沙陀臣吐蕃,其左老右壯,溷男女,略與同,而馳射趫悍過之,虜倚其兵,常苦邊。及歸國,吐蕃繇此亦衰。宣宗已復三州、七關,征西戍皆罷,乃遷赤心蔚州刺史、雲州守捉使。
       龐勛亂,詔義成康承訓為行營招討使,赤心以突騎三千從。承訓兵絕渙水,遇伏,墮圍中幾沒,赤心以騎五百掀出之。勛欲速戰,衆八萬,短兵接,赤心勒勁騎突賊,與官軍夾擊,敗之,其弟赤衷以千騎追之亳東。勛平,進大同軍節度使,賜氏李,名國昌,預鄭王屬籍,賜親仁里甲第。回鶻叩榆林,擾靈、鹽,詔國昌為鄜延節度使。又寇天德,乃徙節振武,進檢校司徒。王仙芝陷荊、襄,朝廷發諸州兵討捕,國昌遣劉遷統雲中突騎逐賊,數有功。
       乾符三年,段文楚為代北水陸發運、雲州防禦使。是時無年,文楚朘損用度,下皆怨,邊校程懷信、王行審、蓋寓、李存璋、薛鐵山、康君立等曹議曰:「世多難,丈夫當投罅立功。段公乃儒者,難共計。沙陀雄勁,李振武父子勇冠軍,我若推之,無不應,則代北唾手可定,拾取富貴若何?」咸曰:「善!」乃夜謁國昌子雲中守捉使克用曰:「歲艱稟食削,吾等不忍餓死,公家威德著聞,請誅虐帥,安部內。」克用許之,募得士萬人,趨雲州,次鬬雞臺,城中執文楚至,殺之,據州以聞,共丐克用為大同防禦留後。不許,發諸道兵進捕,諸道不甚力,而黃巢方引度江,朝廷度未能制,乃赦之,以國昌為大同軍防禦使。國昌不受命,詔河東節度使崔彥昭、幽州張公素共擊之,無功。
       國昌與党項戰,未決,大同川吐渾赫連鐸襲振武,盡取其貲械,國昌窮,挈騎五百還雲州,州不納,鐸遂取之。克用轉側蔚、朔間,裒兵纔三千,屯新城,鐸引萬人圍之,隧而攻,三日不拔,鐸兵殺傷甚。國昌自蔚州來,鐸引去。僖宗以鐸領大同節度,畀討國昌。六年,詔昭義李鈞為北面招討使,督潞、太原兵屯代州;幽州李可舉會鐸攻蔚州,國昌以一隊當之。克用分兵抵遮虜城拒鈞,天大雪,土瘒仆,鈞衆潰,還代州,軍遂亂,鈞死于兵。廣明元年,以李琢為蔚、朔招討都統,率兵數萬屯代州。克用使傅文達調蔚、朔兵,朔州刺史高文集縛以送琢。琢進攻蔚州,國昌敗,與克用舉宗奔達靼。鐸密畀酋長圖之,克用得其計,因豪桀大會馳射,百步外針芒木葉無不中,部人大驚,即倡言:「今黃巢北寇,為中原患,一日天子赦我,願與公等南向定天下,庸能終老沙磧哉!」達靼知不留,乃止。
       巢攻潼關,入京師,詔河東監軍陳景思發代北軍。時沙陀都督李友金屯興唐軍,薩葛首領米海萬、安慶都督史敬存屯感義軍,克用客塞下,衆數千無所屬。景思聞天子西,乃與友金料騎五千入居絳,兵擅劫帑自私。還代州,益募士三萬,屯崞西,士囂縱,友金不能制,謀曰:「今合大衆,不得威名宿將,且無功。吾兄司徒父子,材而雄,衆所推畏,比得罪于朝,僑戍北部不敢還。今若召之使將兵,代北豪英,一呼可集,整行伍,鼓而南,賊不足平也。」景思曰:「善!」乃丐赦國昌,使討賊贖罪。有詔拜克用代州刺史、忻代兵馬留後,促本軍討賊。克用募達靼萬人,趨代州,將南道太原,節度使鄭從讜塞石嶺關,不得前,克用儳道至太原,營城下五日,邀糧貲,從讜不荅,乃大略,還屯代州。
       中和二年,蔚州刺史蘇祐會赫連鐸兵將攻代州,克用率騎五百先襲蔚州,下之。祐屯美女谷,鐸與幽州李可舉衆七萬攻蔚州,譙柵相屬。克用直擣營,入蔚州,燔府庫,棄而去,屯鴈門。國昌自達靼率兵歸代州。擾汾、并、樓煩,不釋鎧。帝詔克用還軍朔州。
       於是義武節度使王處存、河中節度使王重榮傳詔招克用同討巢。克用喜,即大閱鴈門,得忻、代、蔚、朔、達靼衆三萬、騎五千而南。於是國昌守代州。鄭從讜不肯假道,克用軍傅太原而營,奉幣馬遺從讜,身從數騎呼曰:「我且西,願與公一言。」從讜升陴慰勉,歸貨幣饔餼。克用乃自陰地趨晉,會河中。帝聞,擢克用鴈門節度、神策天寧軍鎮遏、忻代觀察使。明年,宰相王鐸承制,授克用東北面行營都統,河東監軍陳景思為監軍使。克用使弟克脩領彀騎五百度河,克用自夏陽濟,留薛阿檀扼津口,次同州,壁乾阬,與賊戰梁田坡,敗之。進壁渭橋,遂收京師。功第一,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隴西郡公,國昌為代北軍節度使。未幾,以克用領河東節度。
       黃巢與秦宗權合寇河南。四年,克用率河東、代北兵將自澤、潞下天井關,河陽諸葛爽堙井以拒,克用乃繇河中濟,趨許州,合徐、汴兵破尚讓于太康。戰西華,又破之。賊走,河南平。追北曹州,還過汴,朱全忠邀之,克用留兵于郊,入舍上源館。夜帳飲,全忠自佐饔,進貲寶,握手諄勞。是時,全忠忌克用桀邁難制,則連車外環,陳兵道左右。克用醉,乃攻館,下拒戰,親將郭景銖滅燭扶克用,徐告之,尚被酒,乃引弓射。會煙囂四合,大震電,克用與薛志勤等間關升南譙門,縋走營,部下死者數百人,所獲賊乘輿物盡亡之。克用整衆歸太原,益訓兵,將報仇,使弟克勤以萬騎屯河中,乃請擊全忠。使者八返,內外震恐,帝使內謁慰解。尋進位檢校太傅、隴西郡王。
       光啟元年,幽州李可舉、鎮州王景崇言:「易定故燕、趙境,請取分之。」於是可舉攻易州,下之;景崇攻無極。易定節度使王處存求救於克用,克用自將救無極,敗鎮人,攻馬頭,固新城,鎮兵走,處存復取易州。鳳翔李昌符、邠寧朱玫與全忠連和,觀軍容使田令孜惡克用與王重榮合,建言「不可處近輔,請授王處存河中,而徙重榮於易定,則克用孤矣。」帝從之。重榮以告,克用怒曰:「我當從公提鼓出汜水關誅全忠,迴殲穴鼠耳。」重榮計曰「公兵朝出關,則邠、岐兵夕傅吾堞,願先治邠、岐。」克用乃表言:「玫、昌符連全忠為亂,請以兵十五萬度河梟二豎,然後平汴雪大恥,願陛下戒嚴,無為賊所搖。」帝遣使慰止,背相望也。克用不奉詔,玫亦引邠、鳳兵營沙苑。克用薄戰,玫敗,夜亡去。克用還河中,天子出趣鳳翔,道傳兵且至,即趣寶雞。克用與重榮聯章請還宮,願留兵衛京師,即還鎮。帝懼,走大散關,駐興元。克用引歸。嗣襄王熅偽詔至太原,克用燔之,執其使,間道奉表興元。始,朝廷意玫結克用迫乘輿,及表至,示羣臣,因騰曉山南諸鎮,行在少安。王行瑜斬玫,克用以千騎經略京畿。三年,國昌卒。俄而昭宗即位,進克用檢校太師兼侍中。
       大順初,克用自攻赫連鐸於雲州,拔東郛,幽州李匡威以兵三萬救之,殺其將安金俊,克用走。鐸與匡威共建言:「山南亂,克用實首之。今乘其敗,可伐而取也。」全忠亦請與河北三鎮共討之。宰相張濬是其計,乃下制削克用官爵、屬籍,以濬為兵馬招討、制置、宣慰使,京兆尹孫揆副之,樞密使駱全諲為行營都監,華州節度使韓建為行營馬步都虞候兼供軍糧料使,王鎔領河東東面,全忠南面,李匡威北面,並為行營招討使。鐸副匡威,先薄戰。克用追潞兵,不肯行,共殺守將李克恭,送款于汴,獻首闕下。更詔揆為昭義節度使,克用將李存孝邀揆長子殺之。匡威、鐸並吐蕃、黠戞斯衆十萬攻遮虜軍,殺其將劉胡子。克用乃屯渾河川,存孝與鐸戰樂安,鐸敗走。濬入陰地關,壁汾、隰,薛鐵山、李承嗣營洪洞迎戰。存孝次趙城,韓建夜出壯士三百乘其營,存孝伏以待,建兵大奔。存孝攻絳州,未下,晉州刺史張行恭棄城走,建與濬遁還。明年,克用奉表自陳,乃復拜檢校太師、守中書令、隴西郡王。
       克用悉兵攻鐸雲州,以騎將薛阿檀為前軍,設伏河上,鐸縱騎追阿檀,遇伏而奔,鐸亡入吐渾。克用取雲州,以部將石善友為刺史、大同軍防禦使。
       景福初,鎮州王鎔攻堯山,克用使李嗣勳擊之,斬級三萬,克用遂拔天長,略常山,度滹沱,燔其郛,徇地至趙,取鼓、稾二城。赫連鐸衆八萬攻天成軍,克用飛檄發軍太原,匡威已壁雲州北郊,克用自神堆引軍夜入雲州,死戰,走之。乾寧元年,克用次新城,鐸膝行詣軍門降,克用鞭而縱之。進下武州,攻新州,李匡籌引步騎七萬救之,克用迎戰,斬首萬級,俘少將三百,徇城下,新州降。取媯州,匡籌棄幽州走。明年,幽州降,克用以劉仁恭為留後,乃旋。
       王行瑜、韓建、李茂貞連兵南闕下,殺李谿。克用盡調北部兵度河,拔絳州,斬刺史王瑤。次河中,王珂謁于道。同州王行約奔京師。圍韓建于華州,京師震動,帝為幸石門、莎城,遣內謁郗廷昱慰勞,且言茂貞屯盩厔,行瑜屯興平,克用乃進營渭橋。帝以嗣延王戒丕、嗣丹王允詔克用擊邠、鳳。克用奉詔,屯渭北,遣史儼以票騎三千護石門,且令王珂輸河中粟備行在。帝以赤詔嘉荅,進克用諸道兵馬都招討使,命二嗣王兄事之,令促討行瑜。克用請帝還京師,以二千騎衛乘輿。時宮室煨殘,駐尚書省,百官喪馬,克用進乘輿金具裝二駟,又上百乘給從官。進太師、兼中書令、邠寧四面行營都統。
       行瑜堅壁梨園,茂貞自率師三萬逼咸陽而屯。克用請帝責茂貞罷兵,因削官爵,願與河中共討之。帝詔弟事行瑜,貸茂貞,俾結好。朱詔賜魏國夫人陳氏。陳,襄陽人也,善書,帝所愛,欲急平賊,故予之。茂貞以兵援龍泉,克用使李罕之、李存審夜引兵劫其餉,援兵亡,行瑜潰而走,追殺萬計。行瑜入邠州,丐歸款,克用使史儼入其城。行瑜死慶州,傳首京師。帝悉論幕府官屬及諸子功,封爵之,克用賜號「忠貞平難功臣」,進封晉王。
       克用屯雲陽,遣李習吉入朝,且請與王珂悉力討茂貞,帝不許。克用私於使者曰:「叛根不除,憂未艾也。」天子發度支錢三十萬緡勞其軍。時鄆州朱宣兄弟為全忠所困,使來告,克用請道于魏救之。兵解復鬬,克用自將而往,使李存信率兵三萬與史儼等次于莘,為魏兵所破,克用怒,大略相、魏去。
       始,茂貞畏克用見討,修貢獻如藩臣。及克用還,絕貢獻,與韓建謀以兵入朝,帝懼,詔克用進衛京師。帝謀度河幸太原,遣延王入克用軍促迎天子。旣次渭北,建固請幸華州。克用謂王曰:「患本於不斷,顧上自為之。」李存信攻魏,葛從周引衆三萬來援,戰洹水上,汴人夜坎諸野,鬨合,克用子落落馬陷而顛,克用救之,亦顛,追兵迫,射之乃免。存信已傅魏城,克用并力,羅弘信以捉生逆戰,為克用所敗,追及郛,叩闔而還。於是陝州王珙攻河中,李嗣昭援珂,再戰再勝,珙圍解。
       帝使延王持節至太原,謂克用曰:「不用卿計,故逮此,無可言者。今我寄於華,百司羣官無所託,非卿尚誰與憂?不則不復見宗廟矣!」王至太原,克用留累月,每大張飲,王必以舞屬克用,因陳國事,涕數行下,冀感動之。時劉仁恭據幽州,貳于克用,數召兵不應,克用以書讓之,仁恭得書,抵于地,遂顯絕。故克用內憂幽州,以好辭謝王,不復有西意。俄自將屯蔚州,會晨大雺冥,仁恭來薄戰,克用大敗,走太原,大將多死。
       全忠奪邢、磁、洺三州,茂貞度克用沮橈,無能出師,乃與韓建謾好,致書言帝暴露累年,請共治宮室迎天子。初,長安自石門之奔,宮殿焚圮,及岐人再逆,火閭里皆盡,宮城昏夜狐狸鳴啼,無人跡。帝幸華西溪,望舊京必泫然流涕,左右悽塞不得語。王建方盜兩川,茂貞欲披其鄙私之,數南師,不暇東,而全忠繕治洛陽,茂貞因約克用共其勞,克用辭窮,乃出貲為助。
       光化初,帝還京師,詔克用與全忠解仇,宰相徐彥若、崔胤皆勸之。克用勢已折,然尚以功高位全忠上,恥先下之,時王鎔方睦於汴,乃遺書鎔,使為己倡。全忠即遣使奉書幣恭甚,克用亦報之。然汴日益張,窮鬬不置。王珙請汴兵攻河中,克用使李嗣昭、張漢瑜援之,汴兵走。葛從周取承天軍,氏叔琮取遼州、樂平,進壁榆次,克用使周德威逐出之。李嗣昭以步騎三萬下太行,略河內,拔懷州,進攻河陽,汴人閻寶救之,嗣昭退保懷。天復元年,全忠取晉、絳,逼河中,王珂告急,使相望,汴人扼空道,晉兵不得前,遂虜珂。珂妻,克用女,不能救,全忠遂有河中,克用朝貢道亦梗。
       全忠知克用迮不振,乃大舉攻太原,分遣銳將氏叔琮等率魏博、兗鄆、邢洺、義武、晉絳兵環入之,晉城邑多下。會大雨,汴兵糧乏,士瘧癘,遂解。克用雖內憤悒,憚全忠彊難與爭,乃厚致幣馬謝,復請修好。全忠遂取同、華,屯渭上。帝如鳳翔,李茂貞、韓全誨請召克用入衛,克用間道遣使者奔問,并詒書全忠勸還汴,全忠不荅。
       克用率兵趨平陽,攻吉上堡,破汴軍於晉州。李嗣昭、周德威下慈、隰,進屯河中。汴將朱友寧以兵十萬壁其南,全忠自屯晉州。晉人聞全忠至,皆失色。時有虹貫德威營,氏叔琮薄壘疾鬬,晉兵大敗,仗械輜儲皆盡。友寧長驅略汾、慈、隰州,皆下,遂圍太原,攻西門。德威、嗣昭循山挈餘衆得歸,克用大恐,身荷版築,率士拒守,陰於嗣昭、德威謀奔雲州。李存信曰:「不如依北蕃。」國昌妻劉語克用曰:「聞王欲委城入蕃,審乎?計誰出?」曰:「存信等為此。」劉曰:「彼牧羊奴,安辦遠計。王常笑王行瑜失城走而死,若何效之?且王頃居達靼,危不免。必一朝去此,禍不旋跬,渠能及北虜哉?」克用悟,乃止。居數日,散士復集。嗣昭夜擾友寧營,汴人驚,引去,德威追之,抵白壁關,復收慈、隰、汾三州。三年,克用攻晉州,聞帝自鳳翔還京師,乃去。雲州都將王敬暉殺刺史劉再立,以地予劉仁恭;李嗣昭討之。仁恭援敬暉,嗣昭壁樂安,欲戰,仁恭取敬暉,棄城去。
       帝東遷,詔至太原,克用泣謂其下曰:「乘輿不復西矣。」遣使者奔問行在,俄加號「協盟同力功臣」。李茂貞、王建與邠州楊崇本遣使者來約義舉,克用顧藩鎮皆附汴,不可與共功,惟契丹阿保機尚可用,乃卑辭召之。保機身到雲中,與克用會,約為兄弟,留十日去,遺馬千匹、牛羊萬計,期冬大舉度河,會昭宗弒而止。四年,王建、李茂貞約克用大舉。建將康晏步騎二萬與克用監軍張承業會鳳翔,是時汴將王重師守長安,劉知俊守同州,與戰長安西,建兵敗,遂不振。
       唐亡,建與淮南楊渥請克用自王一方,須賊平訪唐宗室立之。建請悉蜀工制乘輿御物。克用荅曰:「自王,非吾志也。」建又勸茂貞王岐,茂貞孱褊,亦不敢當,但侈府第,僭宮禁而已。建、渥乃自王。是歲,克用有疾,城門自壞,明年卒。
       贊曰:沙陀始歸命天子,仰哺于邊,世喋血助征討,常為邊兵雄。至克用逢王室亂,遂有太原。虜性惇固,少它腸,自負材果,欲經營天下而不克也。兵雖勝,然數敗,地雖得,輒復失,故熟視帝劫遷,縮頸羞汗,偷景待僵,不亦鄙乎!賴其子慓銳,抑而復振。是時,提兵託勤王者五族,然卒亡朱氏為唐滌恥者,沙陀也。使克用稍知古今,能如齊桓、晉文,唐遽亡乎哉?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高宗
卷四 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卷五 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
卷六 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卷七 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 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
卷十 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
卷十一 志第一 禮樂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禮樂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禮樂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卷十六 志第六 禮樂六
卷十七 志第七 禮樂七
卷十八 志第八 禮樂八
卷十九 志第九 禮樂九
卷二十 志第十 禮樂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車服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曆一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曆二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曆三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曆三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曆四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曆四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曆五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曆六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曆六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兵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
卷六十 志第五十 藝文四
卷六十一 宰相表上
卷六十二 宰相表中
卷六十三 宰相表下
卷六十四 方鎮表一
卷六十五 方鎮表二
卷六十六 方鎮表三
卷六十七 方鎮表四
卷六十八 方鎮表五
卷六十九 方鎮表六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太宗諸子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李密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王世充 竇建德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薛舉 李軌 劉武周 高開道 劉黑闥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蕭銑 輔公祏 沈法興 李子通 梁師都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劉文靜 裴寂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屈突通 尉遲敬德 張公謹 唐儉 段志玄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李靖 李勣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均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高儉 竇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房玄齡 杜如晦
卷九十七 魏徵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王珪 薛收 馬周 韋挺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李綱 李大亮 戴冑 劉洎 崔仁師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零一 蕭瑀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二十九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三十二 傅弈 呂才 陳子昂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三十三 劉仁軌 裴行儉 婁師德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諸夷番將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唐臨 張文瓘 徐有功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崔融 徐彥伯 蘇味道 豆盧欽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狄仁傑 郝處俊 朱敬則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裴炎 劉禕之 魏玄同 李昭德 吉頊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武平一 李乂 賈曾至 白居易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桓彥範 敬暉 崔玄暐 張柬之 袁恕己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劉幽求 鍾紹京 崔日用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魏元忠 韋安石 郭元振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姚崇 宋璟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蘇瓌 張說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張嘉貞 源乾曜 裴耀卿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融 韋堅 楊慎矜 王鉷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哥舒翰 高仙芝 封常清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李嗣業 馬璘 李抱玉 路嗣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房琯 張鎬 李泌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崔圓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呂諲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來瑱 田神功 侯希逸 崔寧 嚴礪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元載 王縉 黎幹 楊炎 嚴郢 竇參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李栖筠 李鄘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劉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紹 李巽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李揆 常袞 趙憬 崔造 齊映 盧邁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關播 董晉 袁滋 趙宗儒 竇易直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張鎰 姜公輔 武元衡 李絳 宋申錫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顏真卿
卷一百五十四 李晟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馬燧 渾瑊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陸贄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韋皐 張建封 嚴震 韓弘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韓愈列傳第一百0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0二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0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0四
卷一百八十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0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0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0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0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0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
卷二百0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卷二百0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藩鎮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藩鎮鎮冀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藩鎮盧龍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蠻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姦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姦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錄:進唐書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