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新唐書(繁體版)
卷四 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作者:北宋 · 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則天順聖皇后武氏諱曌,并州文水人也。父士彠,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應國公。
       后年十四,太宗聞其有色,選為才人。太宗崩,后削髮為比丘尼,居于感業寺。高宗幸感業寺,見而悅之,復召入宮。久之,立為昭儀,進號宸妃。永徽六年,高宗廢皇后王氏,立宸妃為皇后。
       高宗自顯慶後,多苦風疾,百司奏事,時時令后決之,常稱旨,由是參豫國政。后旣專寵與政,乃數上書言天下利害,務收人心,而高宗春秋高,苦疾,后益用事,遂不能制。高宗悔,陰欲廢之,而謀洩不果。上元元年,高宗號天皇,皇后亦號天后,天下之人謂之「二聖」。
       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遺詔皇太子即皇帝位,軍國大務不決者,兼取天后進止。甲子,皇太子即皇帝位,尊后為皇太后,臨朝稱制。大赦,賜九品以下勳官一級。庚午,韓王元嘉為太尉,霍王元軌為司徒,舒王元名為司空。甲戌,劉仁軌為尚書左僕射,裴炎為中書令,劉齊賢為侍中:同中書門下三品。戊寅,郭待舉、魏玄同、岑長倩同中書門下三品。癸未,郭正一罷。
       光宅元年正月癸未,改元嗣聖。癸巳,左散騎常侍韋弘敏為太府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二月戊午,廢皇帝為廬陵王,幽之。己未,立豫王旦為皇帝,妃劉氏為皇后,立永平郡王成器為皇太子。大赦,改元為文明。賜文武官五品以上爵一等、九品以上勳兩轉。老人版授官,賜粟帛。職官五品以上舉所知一人。皇太后仍臨朝稱制。庚申,廢皇太孫重照為庶人,殺庶人賢于巴州。甲子,皇帝率羣臣上尊號于武成殿。丁卯,冊皇帝。丁丑,太常卿王德真為侍中,中書侍郎劉禕之同中書門下三品。庚辰,贈玉清觀道士太中大夫王遠知金紫光祿大夫。
       三月丁亥,徙封上金為畢王,素節葛王。
       四月丁巳,滕王元嬰薨。辛酉,徙封上金為澤王,素節許王。癸酉,遷廬陵王于房州;丁丑,又遷于均州。
       五月癸巳,以大喪禁射獵。
       閏月甲子,禮部尚書武承嗣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三品。
       七月戊午,廣州崑崙殺其都督路元叡。乙丑,突厥寇朔州,左武衛大將軍程務挺敗之。辛未,有彗星出于西方。
       八月庚寅,葬天皇大帝于乾陵。丙午,武承嗣罷。
       九月甲寅,大赦,改元。旗幟尚白,易內外官服青者以碧,大易官名,改東都為神都。追尊老子母為先天太后。丙辰,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為單于道安撫大使,以備突厥。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為魯國公,妣裴氏為魯國夫人;高祖居常為太尉、北平郡王,妣劉氏為王妃;曾祖儉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為王妃;祖華為太尉、太原郡王,妣趙氏為王妃;考士彠為太師、魏王,妣楊氏為王妃。丁丑,柳州司馬李敬業舉兵于揚州以討亂。貶韋弘敏為汾州刺史。
       十月癸未,楚州司馬李崇福以山陽、安宜、鹽城三縣歸于敬業。甲申,左玉鈐衛大將軍梁郡公孝逸為揚州道行軍大總管,左金吾衛大將軍李知十為副,率兵三十萬以拒李敬業。丁亥,左肅政臺御史大夫騫味道檢校內史、同鳳閣鸞臺三品,鳳閣舍人李景諶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壬辰,李敬業克潤州。丙申,殺裴炎。追謚五代祖魯國公曰靖,高祖北平郡王曰恭肅,曾祖金城郡王曰義康,祖太原郡王曰安成,考魏王曰忠孝。丁酉,曲赦揚、楚二州。復敬業姓徐氏。貶劉齊賢為辰州刺史。李景諶罷。右史沈君諒、著作郎崔詧為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一月辛亥,左鷹揚衛大將軍黑齒常之為江南道行軍大總管。庚申,右監門衛將軍蘇孝祥及徐敬業戰于阿谿,死之。乙丑,徐敬業將王那相殺敬業降。丁卯,郭待舉罷。鸞臺侍郎韋方質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二月戊子,遣御史察風俗。癸卯,殺程務挺。
       垂拱元年正月丁未,大赦,改元。庚戌,騫味道守內史。戊辰,劉仁軌薨。
       二月乙巳,春官尚書武承嗣、秋官尚書裴居道、右肅政臺御史大夫韋思謙同鳳閣鸞臺三品。突厥寇邊,左玉鈐衛中郎將淳于處平為陽曲道行軍總管以擊之。沈君諒罷。
       三月,崔詧罷。丙辰,遷廬陵王于房州。辛酉,武承嗣罷。辛未,頒垂拱格。
       四月丙子,貶騫味道為青州刺史。癸未,淳于處平及突厥戰于忻州,敗績。
       五月丙午,裴居道為納言。丁未,流王德真于象州。己酉,冬官尚書蘇良嗣守納言。封皇帝子成義為恒王。壬戌,以旱慮囚。壬申,韋方質同鳳閣鸞臺三品。
       六月,天官尚書韋待價同鳳閣鸞臺三品。
       九月丁卯,揚州地生毛。
       十一月癸卯,韋待價為燕然道行軍大總管,以擊突厥。
       二年正月辛酉,大赦,賜酺三日,內外官勳一轉。
       二月辛未朔,日有蝕之。
       三月戊申,作銅匭。
       四月庚辰,岑長倩為內史。
       五月丙午,裴居道為內史。
       六月辛未,蘇良嗣同鳳閣鸞臺三品。己卯,韋思謙守納言。
       十月己巳,有山出于新豐縣,改新豐為慶山,赦囚,給復一年,賜酺三日。
       十二月,免并州百姓庸、調,終其身。
       是冬,無雪。
       三年閏正月丁卯,封皇帝子隆基為楚王,隆範衛王,隆業趙王。
       二月己亥,以旱避正殿,減膳。丙辰,突厥寇昌平,黑齒常之擊之。
       三月乙丑,韋思謙罷。
       四月辛丑,追號孝敬皇帝妃裴氏曰哀皇后,葬于恭陵。癸丑,以旱慮囚,命京官九品以上言事。壬戌,裴居道為納言。
       五月丙寅,夏官侍郎張光輔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庚午,殺劉禕之。
       七月丁卯,冀州雌雞化為雄。乙亥,京師地震,雨金于廣州。
       八月壬子,魏玄同兼檢校納言。交趾人李嗣仙殺安南都護劉延祐,據交州,桂州司馬曹玄靜敗之。是月,突厥寇朔州,燕然道行軍大總管黑齒常之敗之。
       九月己卯,虢州人楊初成自稱郎將,募州人迎廬陵王于房州,不果,見殺。
       十月庚子,右監門衛中郎將爨寶璧及突厥戰,敗績。
       十二月壬辰,韋待價為安息道行軍大總管,安西大都護閻溫古副之,以擊吐蕃。
       是歲,大饑。
       四年正月甲子,增七廟,立高祖、太宗、高宗廟于神都。庚午,毀乾元殿,作明堂。
       三月壬戌,殺麟臺少監周思茂。
       四月戊戌,殺太子通事舍人郝象賢。
       五月庚申,得「寶圖」于洛水。乙亥,加尊號為聖母神皇。
       六月丁亥朔,日有食之。得瑞石于汜水。
       七月丁巳,大赦,改「寶圖」為「天授聖圖」,洛水為永昌洛水,封其神為顯聖侯,加特進,禁漁釣。改嵩山為神岳,封其神為天中王、太師、使持節、大都督。賜酺五日。戊午,京師地震。
       八月戊戌,神都地震。丙午,博州刺史琅邪郡王沖舉兵以討亂,遣左金吾衛大將軍丘神勣拒之。戊申,沖死之。庚戌,越王貞舉兵于豫州以討亂。辛亥,曲赦博州。
       九月丙辰,左豹韜衛大將軍麴崇裕為中軍大總管,岑長倩為後軍大總管,以拒越王貞;張光輔為諸軍節度。削越王貞及琅邪郡王沖屬籍,改其姓為虺氏。貞死之。丙寅,赦豫州。殺韓王元嘉、魯王靈夔、范陽郡王靄、黃國公譔、東莞郡公融及常樂公主,皆改其姓為虺氏。丁卯,左肅政臺御史大夫騫味道、夏官侍郎王本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月辛亥,大風拔木。
       十一月辛酉,殺濟州刺史薛顗及其弟駙馬都尉紹。
       十二月乙酉,殺霍王元軌、江都郡王緒及殿中監裴承光。大殺唐宗室,流其幼者于嶺南。己亥,殺騫味道。己酉,拜洛受圖。辛亥,改明堂為萬象神宮,大赦。
       永昌元年正月乙卯,享于萬象神宮,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丁巳,舒王元名為司徒。戊午,布政于萬象神宮,頒九條以訓百官。己未,朗州雌雞化為雄。
       二月丁酉,尊考太師魏忠孝王曰周忠孝太皇。置崇先府官。戊戌,追謚妣楊氏曰周忠孝太后;太原郡王曰周安成王,妃趙氏為王妃;金城郡王曰魏義康王,妃宋氏為王妃;北平郡王曰趙肅恭王,妃劉氏為王妃;五代祖魯國公曰太原靖王,夫人裴氏為王妃。
       三月甲子,張光輔守納言。癸酉,天官尚書武承嗣為納言,張光輔守內史。
       四月甲辰,殺汝南郡王瑋、鄱陽郡公諲、廣漢郡公謐、汶山郡公蓁、零陵郡王俊、廣都郡公璹,徙其家于巂州。己酉,殺天官侍郎鄧玄挺。
       五月丙辰,韋待價及吐蕃戰于寅識迦河,敗績。己巳,白馬寺僧薛懷義為新平道行軍大總管,以擊突厥。
       七月丁巳,流紀王慎于巴州,改其姓為虺氏。丙子,流韋待價于繡州,殺閻溫古。戊寅,王本立同鳳閣鸞臺三品。
       八月癸未,薛懷義為新平道中軍大總管,以擊突厥。甲申,殺張光輔、洛州司馬弓嗣業、洛陽令弓嗣明、陝州參軍弓嗣古、流人徐敬真。乙未,松州雌雞化為雄。辛丑,殺陝州刺史郭正一。丁未,殺相州刺史弓志元、蒲州刺史弓彭祖、尚方監王令基。
       九月庚戌,殺恒山郡王承乾之子厥。
       閏月甲午,殺魏玄同、夏官侍郎崔詧。戊申,殺彭州長史劉易從。
       十月癸丑,殺涼州都督李光誼。丁巳,殺陝州刺史劉延景。戊午,殺右武威衛大將軍黑齒常之、右鷹揚衛將軍趙懷節。己未,殺嗣鄭王璥。丁卯,春官尚書范履冰、鳳閣侍郎邢文偉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天授元年正月庚辰,大赦,改元曰載初,以十一月為正月,十二月為臘月,來歲正月為一月。以周、漢之後為二王後,封舜、禹、湯之裔為三恪,周、隋同列國,封其嗣。乙未,除唐宗室屬籍。
       臘月丙寅,殺劉齊賢。
       一月戊子,王本立罷。邢文偉為內史,岑長倩、武承嗣同鳳閣鸞臺三品,鳳閣侍郎武攸寧為納言。甲午,流韋方質于儋州。
       二月丁卯,殺地官尚書王本立。
       三月乙酉,以旱減膳。丁亥,蘇良嗣薨。
       五月戊子,殺范履冰。己亥,殺梁郡公孝逸。
       六月戊申,殺汴州刺史柳明肅。
       七月辛巳,流舒王元名于和州。頒大雲經于天下。壬午,殺豫章郡王亶。丁亥,殺澤王上金、許王素節。甲午,赦永昌縣。癸卯,殺太常丞蘇踐言。
       八月辛亥,殺許王素節之子璟、曾江縣令白令言。甲寅,殺裴居道。壬戌,殺將軍阿史那惠、右司郎中喬知之。癸亥,殺尚書右丞張行廉、太州刺史杜儒童。甲子,殺流人張楚金。戊辰,殺流人元萬頃、苗神客。辛未,殺南安郡王潁、鄅國公昭及諸宗室李直、李敞、李然、李勳、李策、李越、李黯、李玄、李英、李志業、李知言、李玄貞。
       九月乙亥,殺鉅鹿郡公晃、麟臺郎裴望及其弟司膳丞璉。壬午,改國號周。大赦,改元,賜酺七日。乙酉,加尊號曰聖神皇帝,降皇帝為皇嗣,賜姓武氏,皇太子為皇孫。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太原靖王曰嚴祖成皇帝,妣曰成莊皇后;趙肅恭王曰肅祖章敬皇帝,妣曰章敬皇后;魏義康王曰烈祖昭安皇帝,妣曰昭安皇后;周安成王曰顯祖文穆皇帝,妣曰文穆皇后;忠孝太皇曰太祖孝明高皇帝,妣曰孝明高皇后。追封伯父及兄弟之子為王,堂兄為郡王,諸姑姊為長公主,堂姊妹為郡主。司賔卿史務滋守納言,鳳閣侍郎宗秦客檢校內史,給事中傅游藝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月丁巳,給復并州武興縣百姓,子孫相承如漢豐、沛。甲子,貶宗秦客為遵化尉。丁卯,殺流人韋方質。己巳,殺許王素節之子瑛、琪、琬、瓚、瑒、瑗、琛、唐臣。辛未,貶邢文偉為珍州刺史。置大雲寺。封周公為褒德王,孔子為隆道公。改唐太廟為享德廟,以武氏七廟為太廟。
       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幟尚赤。戊寅,殺雅州刺史劉行實及其弟渠州刺史行瑜、尚衣奉御行感、兄子左鷹揚衛將軍虔通。戊子,武承嗣為文昌左相。庚寅,賜酺。乙未,殺丘神勣、左豹韜衛將軍衛蒲山。庚子,殺史務滋。
       臘月己未,始用周臘。
       四月壬寅朔,日有蝕之。丙午,大赦。
       五月丁亥,大風折木。岑長倩為武威道行軍大總管,以擊吐蕃。
       六月庚戌,左肅政臺御史大夫格輔元為地官尚書,鸞臺侍郎樂思晦,鳳閣侍郎任知古: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七月庚午,徙關內七州戶以實神都。
       八月戊申,武攸寧罷。夏官尚書歐陽通為司禮卿兼判納言事。庚申,殺右玉鈐衛大將軍張虔勗。
       九月乙亥,殺岐州刺史雲弘嗣。壬辰,殺傅游藝。癸巳,左羽林衛大將軍武攸寧守納言,冬官侍郎裴行本,洛州司馬狄仁傑為地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月己酉,殺岑長倩、歐陽通、格輔元。壬戌,殺樂思晦、左衛將軍李安靜。
       長壽元年一月戊辰,夏官尚書楊執柔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庚午,貶任知古為江夏令,狄仁傑彭澤令。流裴行本于嶺南。乙亥,殺右衛大將軍泉獻誠。庚辰,司刑卿李遊道為冬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二月戊午,秋官尚書袁智弘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四月丙申朔,日有食之。大赦,改元如意。
       五月,洛水溢。七月,又溢。
       八月甲戌,河溢,壞河陽縣。戊寅,武承嗣、武攸寧、楊執柔罷;秋官侍郎崔元綜為鸞臺侍郎,夏官侍郎李昭德為鳳閣侍郎,權檢校天官侍郎姚璹為文昌左丞,檢校地官侍郎李元素為文昌右丞,營繕大匠王璿為夏官尚書,司賔卿崔神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九月戊戌,大霧。庚子,大赦,改元。改用九月社,賜酺七日。癸卯,以并州為北都。癸丑,流李遊道、袁智弘、王璿、崔神基、李元素于嶺南。
       十月丙戌,武威道行軍總管王孝傑敗吐蕃,克四鎮。
       二年臘月癸亥,殺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丁卯,降封皇孫成器為壽春郡王,恒王成義衡陽郡王,楚王隆基臨淄郡王,衛王隆範巴陵郡王,趙王隆業彭城郡王。
       一月庚子,夏官侍郎婁師德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甲寅,殺尚方監裴匪躬、內常侍范雲仙。
       三月己卯,殺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元慶、白潤府果毅薛大信。
       五月乙未,殺冬官尚書蘇幹、相州刺史來同敏。癸丑,河溢棣州。
       九月丁亥朔,日有蝕之。乙未,加號金輪聖神皇帝,大赦,賜酺七日,作七寶。庚子,追尊烈祖昭安皇帝曰渾元昭安皇帝,顯祖文穆皇帝曰立極文穆皇帝,太祖孝明高皇帝曰無上孝明高皇帝。辛丑,姚璹罷。文昌右丞韋巨源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秋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司賔卿豆盧欽望守內史。
       延載元年臘月甲戌,突厥默啜寇靈州。右鷹揚衛大將軍李多祚敗之。
       一月甲午,婁師德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營田大使。
       二月庚午,薛懷義為伐逆道行軍大總管,領十八將軍以擊默啜。乙亥,以旱慮囚。己卯,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及吐蕃戰于冷泉,敗之。
       三月甲申,鳳閣舍人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李昭德檢校內史。薛懷義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擊默啜。昭德為朔方道行軍長史,味道為司馬。
       四月壬戌,常州地震。
       五月甲午,加號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改元,賜酺七日。
       七月癸未,嵩嶽山人武什方為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八月,什方罷。戊辰,王孝傑為瀚海道行軍總管。己巳,司賔少卿姚璹守納言;左肅政臺御史大夫楊再思為鸞臺侍郎,洛州司馬杜景佺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戊寅,流崔元綜于振州。
       九月壬午朔,日有蝕之。壬寅,貶李昭德為南賔尉。
       十月壬申,文昌右丞李元素為鳳閣侍郎,右肅政臺御史中丞周允元檢校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嶺南獠寇邊,容州都督張玄遇為桂、永等州經略大使。癸酉,雨木冰。
       天冊萬歲元年正月辛巳,加號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改元證聖。大赦,賜酺三日。戊子,貶豆盧欽望為趙州刺史,韋巨源鄜州刺史,杜景佺溱州刺史,蘇味道集州刺史,陸元方綏州刺史。丙申,萬象神宮火。丙午,王孝傑為朔方行軍總管,以擊突厥。
       二月己酉朔,日有蝕之。壬子,殺薛懷義。甲子,罷「慈氏越古」號。
       三月丙辰,周允元薨。
       四月戊寅,建大周萬國頌德天樞。
       七月辛酉,吐蕃寇臨洮,王孝傑為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擊之。
       九月甲寅,祀南郊。加號天冊金輪大聖皇帝。大赦,改元,賜酺九日。以崇先廟為崇尊廟。
       萬歲通天元年臘月甲戌,如神岳。甲申,封于神岳。改元曰萬歲登封。大赦,免今歲租稅,賜酺十日。丁亥,禪于少室山。己丑,給復洛州二年,登封、告成縣三年。癸巳,復于神都。
       一月甲寅,婁師德為肅邊道行軍副總管,以擊吐蕃。己巳,改崇尊廟為太廟。
       二月辛巳,尊神岳天中王為神岳天中黃帝,天靈妃為天中黃后。
       三月壬寅,王孝傑、婁師德及吐蕃戰于素羅汗山,敗績。丁巳,復作明堂,改曰通天宮。大赦,改元,賜酺七日。
       四月癸酉,檢校夏官侍郎孫元亨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庚子,貶婁師德為原州都督府司馬。
       五月壬子,契丹首領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乙丑,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右金吾衛大將軍張玄遇、左威衛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擊之。
       七月辛亥,春官尚書武三思為榆關道安撫大使,納言姚 為副,以備契丹。
       八月丁酉,張玄遇、曹仁師、麻仁節等及契丹戰于黃獐谷,敗績,執玄遇、仁節。
       九月庚子,同州刺史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以擊契丹。丁巳,吐蕃寇涼州,都督許欽明死之。庚申,并州長史王方慶為鸞臺侍郎,殿中監李道廣: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月辛卯,契丹寇冀州,刺史陸寶積死之。甲午,慮囚。
       神功元年正月壬戌,殺李元素、孫元亨、洛州錄事參軍綦連耀、箕州刺史劉思禮、知天官侍郎事石抱忠劉奇、給事中周譒、鳳閣舍人王劇、前涇州刺史王勉、太子司議郎路敬淳、司門員外郎劉順之、右司員外郎宇文全志、來庭縣主簿柳璆。癸亥,突厥默啜寇勝州,平狄軍副使安道買敗之。甲子,婁師德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一月乙巳,慮囚。
       三月庚子,王孝傑及孫萬斬戰于東硤石谷,敗績,孝傑死之。戊申,赦河南、北。
       四月戊辰,置九鼎于通天宮。癸酉,前益州大都督府長史王及善為內史。癸未,右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為神兵道行軍大總管,及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以擊契丹。
       五月癸卯,婁師德為清邊道行軍副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為清邊中道前軍總管,以擊契丹。
       六月丁卯,殺監察御史李昭德、司僕少卿來俊臣。己卯,尚方少監宗楚客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戊子,特進武承嗣、春官尚書武三思同鳳閣鸞臺三品。辛卯,婁師德安撫河北。
       七月丁酉,武承嗣、武三思罷。
       八月丙戌,姚璹罷。
       九月壬寅,大赦,改元,賜酺七日。庚戌,婁師德守納言。
       十月甲子,給復徇忠、立節二縣一年。
       閏月甲寅,檢校司刑卿、幽州都督狄仁傑為鸞臺侍郎,司刑卿杜景佺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聖曆元年正月甲子,大赦,改元,賜酺九日。丙寅,宗楚客罷。丁亥,李道廣罷。
       三月己巳,召廬陵王于房州。戊子,廬陵王至自房州。
       四月庚寅,赦神都及河北。辛丑,婁師德為隴右諸軍大使,檢校河西營田事。
       五月庚午,禁屠。
       六月乙卯,大風拔木。
       七月辛未,杜景佺罷。
       八月,突厥寇邊。戊子,左豹韜衛將軍閻知微降于突厥,寇邊。甲午,王方慶罷。庚子,春官尚書武三思檢校內史,狄仁傑兼納言。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沙吒忠義為天兵西道前軍總管,幽州都督張仁亶為天兵東道總管,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衛大將軍閻敬容為天兵西道後軍總管,以擊突厥。癸丑,突厥寇蔚州。乙卯,寇定州,刺史孫彥高死之。
       九月甲子,夏官尚書武攸寧同鳳閣鸞臺三品。戊辰,突厥寇趙州,長史唐波若降于突厥,刺史高叡死之。突厥寇相州,沙吒忠義為河北道前軍總管,將軍陽基副之,李多祚為後軍總管,大將軍富福信為奇兵總管,以禦之。壬申,立廬陵王顯為皇太子,大赦,賜酺五日。甲戌,皇太子為河北道行軍元帥,以擊突厥。戊寅,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檢校納言。辛巳,試天官侍郎蘇味道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月癸卯,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夏官侍郎姚元崇、麟臺少監李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族閻知微。
       二年正月壬戌,封皇嗣旦為相王。
       臘月戊子,左肅政臺御史中丞吉頊為天官侍郎,檢校右肅政臺御史中丞魏元忠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辛亥,賜皇太子姓武氏,大赦。
       一月庚申,武攸寧罷。
       二月己丑,如緱氏。辛卯,如嵩陽。丁酉,復于神都。
       三月甲戌,以隋、唐為二王後。婁師德為納言。
       四月壬辰,魏元忠檢校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天兵軍大總管,婁師德副之,以備突厥。辛丑,婁師德為隴右諸軍大使。甲辰,慮囚。
       七月丙辰,神都大雨,洛水溢。
       八月庚子,王及善為文昌左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太子宮尹豆盧欽望為文昌右相、同鳳閣鸞臺三品。楊再思罷。丁未,試天官侍郎陸元方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婁師德薨。戊申,武三思為內史。
       九月乙亥,如福昌縣,曲赦。戊寅,復于神都。庚辰,王及善薨。
       是秋,黃河溢。
       十月丁亥,吐蕃首領贊婆來。
       久視元年正月戊午,貶吉頊為琰川尉。壬申,武三思罷。
       臘月辛巳,封皇太子之子重潤為邵王。庚寅,陸元方罷司禮卿。阿史那斛瑟羅為平西軍大總管。丁酉,狄仁傑為內史。庚子,文昌左相韋巨源為納言。乙巳,如嵩山。
       一月丁卯,如汝州溫湯。戊寅,復于神都。作三陽宮。
       二月乙未,豆盧欽望罷。
       三月癸丑,夏官尚書唐奉一為天兵中軍大總管,以備突厥。
       四月戊申,如三陽宮。
       五月己酉朔,日有蝕之。癸丑,大赦,改元,罷「天冊金輪大聖」號,賜酺五日,給復告成縣一年。
       閏七月戊寅,復于神都。己丑,天官侍郎張錫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李嶠罷。丁酉,吐蕃寇涼州,隴右諸軍州大使唐休璟敗之于洪源谷。
       八月庚戌,魏元忠為隴右諸軍州大總管,以擊吐蕃。庚申,斂天下僧錢作大像。
       九月辛丑,狄仁傑薨。
       十月辛亥,魏元忠為蕭關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甲寅,復唐正月,大赦。丁巳,韋巨源罷。文昌右丞韋安石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丁卯,如新安隴澗山,曲赦。壬申,復于神都。
       十二月甲寅,突厥寇隴右。
       長安元年正月丁丑,改元大足。
       二月己酉,鸞臺侍郎李懷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三月丙申,流張錫于循州。
       四月丙午,大赦。癸丑,姚元崇檢校并州以北諸軍州兵馬。
       五月乙亥,如三陽宮。丁丑,魏元忠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丙申,天官侍郎顧琮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六月庚申,夏官侍郎李迥秀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辛未,赦告成縣。
       七月甲戌,復于神都。乙亥,揚、楚、常、潤、蘇五州地震。壬午,蘇味道按察幽、平等州兵馬。甲申,李懷遠罷。
       九月壬申,殺邵王重潤及永泰郡主、主婿武延基。
       十月壬寅,如京師。辛酉,大赦,改元。給復關內三年,賜酺三日。丙寅,魏元忠同鳳閣鸞臺三品。
       十一月壬申,武三思罷。戊寅,改含元宮為大明宮。
       二年正月,突厥寇鹽州。
       三月丙戌,李迥秀安置山東軍馬,檢校武騎兵。庚寅,突厥寇并州,雍州長史薛季昶持節山東防禦大使以備之。
       七月甲午,突厥寇代州。
       八月辛亥,劍南六州地震。
       九月乙丑朔,日有蝕之。壬申,突厥寇忻州。己卯,吐蕃請和。
       十月甲辰,顧琮薨。戊申,吐蕃寇悉州,茂州都督陳大慈敗之。甲寅,姚元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蘇味道、韋安石、李迥秀同鳳閣鸞臺三品。
       十一月甲子,相王旦為司徒。戊子,祀南郊,大赦,賜酺三日。
       十二月甲午,魏元忠為安東道安撫使。
       三年三月壬戌朔,日有蝕之。
       四月庚子,相王旦罷。吐蕃來求婚。乙巳,以旱避正殿。
       閏月庚午,成均祭酒李嶠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己卯,李嶠知納言事。
       七月壬寅,正諫大夫朱敬則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庚戌,檢校涼州都督唐休璟為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八月乙酉,京師大雨雹。
       九月庚寅朔,日有蝕之。丁酉,貶魏元忠為高要尉。
       十月丙寅,如神都。
       十二月丙戌,天下置關三十。
       四年正月丁未,作興泰宮。壬子,天官侍郎韋嗣立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三品。
       二月癸亥,貶李迥秀為廬州刺史。壬申,朱敬則罷。
       三月丁亥,進封皇孫平恩郡王重福為譙王。己亥,夏官侍郎宗楚客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貶蘇味道為坊州刺史。
       四月壬戌,韋安石知納言事,李嶠知內史事。丙子,如興泰宮,赦壽安縣,給復一年。
       五月丁亥,大風拔木。
       六月辛酉,姚元之罷。乙丑,天官侍郎崔玄暐為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丁丑,李嶠同鳳閣鸞臺三品。壬午,相王府長史姚元之兼知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
       七月丙戌,左肅政臺御史大夫楊再思守內史。甲午,復于神都。貶宗楚客為原州都督。
       八月庚申,唐休璟兼幽營二州都督、安東都護。
       九月壬子,姚元之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
       十月辛酉,元之為靈武道安撫大使。甲戌,判秋官侍郎張柬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壬午,懷州長史房融為正諫大夫、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十一月丁亥,天官侍郎韋承慶行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李嶠罷。
       十二月丙辰,韋嗣立罷。
       五年正月壬午,大赦。庚寅,禁屠。癸卯,張柬之、崔玄暐及左羽林衛將軍敬暉、檢校左羽林衛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左羽林衛將軍李湛薛思行趙承恩、右羽林衛將軍楊元琰、左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職方郎中崔泰之、庫部員外郎朱敬則、司刑評事冀仲甫、檢校司農少卿兼知總監翟世言、內直郎王同皎率左右羽林兵以討亂;麟臺監張易之、春官侍郎張昌宗、汴州刺史張昌期、司禮少卿張同休、通事舍人張景雄伏誅。丙午,皇帝復于位。丁未,徙后于上陽宮。戊申,上后號曰則天大聖皇帝。
       十一月,崩,謚曰大聖則天皇后。唐隆元年,改為天后;景雲元年,改為大聖天后;延和元年,改為天后聖帝,未幾,改為聖后;開元四年,改為則天皇后;天寶八載,加謚則天順聖皇后。
       中宗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諱顯,高宗第七子也。母曰則天順聖皇后武氏。高宗崩,以皇太子即皇帝位,而皇太后臨朝稱制。嗣聖元年正月,廢居于均州,又遷于房州。聖曆二年,復為皇太子。太后老且病。
       神龍元年正月,張柬之等以羽林兵討亂。甲辰,皇太子監國,大赦,改元。丙午,復于位,大赦,賜文武官階、爵,民酺五日,免今歲租賦,給復房州三年,放宮女三千人。相王旦為安國相王、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庚戌,張柬之、袁恕己同鳳閣鸞臺三品,崔玄暐守內史,敬暉為納言,桓彥範守納言。
       二月甲寅,復國號唐。貶韋承慶為高要尉,流房融于高州。楊再思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罷。甲子,皇后韋氏復于位,大赦,賜酺三日,復宗室死于周者官爵。丙寅,太子賔客武三思為司空、同中書門下三品。貶譙王重福為濮州刺史。丁卯,右散騎常侍、駙馬都尉武攸暨為司徒。辛未,安國相王旦罷。甲戌,太子少詹事祝欽明同中書門下三品。韋安石罷。進封子義興郡王重俊為衛王,北海郡王重茂溫王。丁丑,武三思、武攸暨罷。
       三月甲申,詔文明後破家者昭洗之,還其子孫蔭。己丑,袁恕己守中書令。
       四月辛亥,桓彥範為侍中,袁恕己為中書令。丁卯,高要尉魏元忠為衛尉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未,敬暉為侍中。甲戌,魏元忠、崔玄暐,刑部尚書韋安石為吏部尚書,太子右庶子李懷遠為左散騎常侍,涼州都督唐休璟為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乙亥,張柬之為中書令。
       五月壬午,遷武氏神主于崇恩廟。乙酉,立太廟、社稷于東都。戊子,復周、隋二王後。壬辰,進封兄成紀郡王千里為成王。甲午,敬暉、桓彥範、張柬之、袁恕己、崔玄暐罷。韋安石兼檢校中書令,魏元忠兼侍中。甲辰,唐休璟為尚書左僕射,特進豆盧欽望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六月壬子,左驍衛大將軍裴思諒為靈武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癸亥,韋安石為中書令,魏元忠為侍中,楊再思檢校中書令,豆盧欽望平章軍國重事。
       七月辛巳,太子賔客韋巨源同中書門下三品。甲辰,洛水溢。
       八月戊申,給復河南、洛陽二縣一年。壬戌,追冊妃趙氏為皇后。乙亥,祔孝敬皇帝于東都太廟。皇后見于廟。丁丑,幸洛城南門,觀鬬象。
       九月壬午,祀天地于明堂。大赦,賜文武官勳、爵,民為父後者古爵一級,酺三日。癸巳,韋巨源罷。
       十月癸亥,幸龍門。乙丑,獵于新安。辛未,魏元忠為中書令,楊再思為侍中。
       十一月戊寅,上尊號曰應天皇帝,皇后曰順天皇后。壬午,及皇后享于太廟,大赦,賜文武官階、勳、爵,民酺三日。己丑,幸洛城南門,觀潑寒胡戲。壬寅,皇太后崩,廢崇恩廟。
       二年正月戊戌,吏部尚書李嶠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于惟謙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閏月丙午,公主開府置官屬。
       二月乙未,禮部尚書韋巨源為刑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丙申,遣十道巡察使。
       三月甲辰,韋安石罷。戶部尚書蘇瓌守侍中。戊申,唐休璟罷。庚戌,殺光祿卿、駙馬都尉王同皎。是月,置員外官。
       四月己丑,李懷遠罷。己亥,雨毛于鄮縣。辛丑,洛水溢。
       五月庚申,葬則天大聖皇后。
       六月戊寅,貶敬暉為崖州司馬,桓彥範瀧州司馬,袁恕己竇州司馬,崔玄暐白州司馬,張柬之新州司馬。
       七月戊申,立衛王重俊為皇太子。丙寅,魏元忠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令,李嶠守中書令。辛未,左散騎常侍致仕李懷遠同中書門下三品。流敬暉于嘉州,桓彥範于瀼州,袁恕己于環州,崔玄暐于古州,張柬之于瀧州。
       八月丙子,貶祝欽明為申州刺史。
       九月戊午,李懷遠薨。
       十月癸巳,蘇瓌為侍中。戊戌,至自東都。
       十一月乙巳,大赦,賜行從官勳一轉。
       十二月己卯,靈武軍大總管沙吒忠義及突厥戰于鳴沙,敗績。丙戌,以突厥寇邊、京師旱、河北水,減膳,罷土木工。蘇瓌存撫河北。丙申,魏元忠為尚書左僕射。
       景龍元年正月丙辰,以旱慮囚。
       二月丙戌,復武氏廟、陵,置令、丞、守戶如昭陵。甲午,褒德廟、榮先陵置令、丞。
       四月庚寅,赦雍州。
       五月戊戌,右屯衛大將軍張仁亶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丙午,假鴻臚卿臧思言使于突厥,死之。以旱避正殿,減膳。
       六月丁卯朔,日有食之。庚午,雨土于陝州。戊子,吐蕃及姚州蠻寇邊,姚巂道討擊使唐九徵敗之。
       七月辛丑,皇太子以羽林千騎兵誅武三思,不克,死之。癸卯,大赦。壬戌,李嶠為中書令。
       八月丙戌,上尊號曰應天神龍皇帝,皇后曰順天翊聖皇后。魏元忠罷。
       九月丁酉,吏部侍郎蕭至忠為黃門侍郎,兵部尚書宗楚客,左衛將軍兼太府卿紀處訥:同中書門下三品。于惟謙罷。庚子,大赦,改元。賜文武官階、勳、爵。辛亥,楊再思為中書令,韋巨源、紀處訥為侍中。蘇瓌罷。
       十月戊寅,殺習藝館內教蘇安恒。壬午,有彗星出于西方。
       十二月乙丑朔,日有食之。丁丑,雨土。
       二年二月癸未,有星隕于西南。庚寅,大赦,進五品以上母、妻封號一等,無妻者授其女,婦人八十以上版授郡、縣、鄉君。
       七月癸巳,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張仁亶同中書門下三品。丁酉,有星孛于胃、昴。
       十一月庚申,西突厥寇邊,御史中丞馮嘉賔使于突厥,死之。己卯,大赦,賜酺三日。癸未,安西都護牛師獎及西突厥戰于火燒城,死之。
       是歲,皇后、妃、主、昭容賣官,行墨敕斜封。
       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后幸玄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壬寅,韋巨源為尚書左僕射,楊再思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壬子,及皇后幸太常寺。
       三月戊午,宗楚客為中書令,蕭至忠守侍中,太府卿韋嗣立守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中書侍郎兼檢校吏部侍郎崔湜,守兵部侍郎趙彥昭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戊寅,禮部尚書韋溫為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太常少卿鄭愔守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五月丙戌,貶崔湜為襄州刺吏,鄭愔江州司馬。
       六月癸巳,太白晝見。庚子,以旱避正殿,減膳,撤樂。詔括天下圖籍。壬寅,慮囚。癸卯,楊再思薨。
       七月丙辰,西突厥娑葛降。辛酉,許婦人非緣夫、子封者蔭其子孫。癸亥,慮囚。庚辰,澧水溢。
       八月乙酉,李嶠同中書門下三品,特進韋安石為侍中。壬辰,有星孛于紫宮。
       九月戊辰,吏部尚書蘇瓌為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
       十一月乙丑,有事于南郊,以皇后為亞獻,大赦,賜文武官階、爵,入品者減考,免關內今歲賦,賜酺三日。甲戌,豆盧欽望薨。
       十二月壬辰,前宋國公致仕唐休璟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甲午,如新豐溫湯。甲辰,赦新豐,給復一年,賜從官勳一轉。乙巳,至自新豐。
       四年正月丙寅,及皇后微行以觀燈,遂幸蕭至忠第。丁卯,微行以觀燈,幸韋安石、長寧公主第。己卯,如始平。
       二月壬午,赦咸陽、始平,給復一年。癸未,至自始平。庚戌,及后、妃、公主觀三品以上拔河。
       三月,以河源九曲予吐蕃。庚申,雨木冰,井溢。
       五月辛酉,封嗣虢王邕為汴王。丁卯,殺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丁丑,剡縣地震。
       六月,皇后及安樂公主、散騎常侍馬秦客反。壬午,皇帝崩,年五十五,謚曰孝和皇帝。天寶十三載,加謚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贊曰:昔者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弒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后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后于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
       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凶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凶,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后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幸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后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高宗
卷四 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卷五 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
卷六 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卷七 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 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
卷十 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
卷十一 志第一 禮樂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禮樂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禮樂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卷十六 志第六 禮樂六
卷十七 志第七 禮樂七
卷十八 志第八 禮樂八
卷十九 志第九 禮樂九
卷二十 志第十 禮樂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車服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曆一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曆二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曆三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曆三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曆四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曆四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曆五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曆六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曆六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兵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
卷六十 志第五十 藝文四
卷六十一 宰相表上
卷六十二 宰相表中
卷六十三 宰相表下
卷六十四 方鎮表一
卷六十五 方鎮表二
卷六十六 方鎮表三
卷六十七 方鎮表四
卷六十八 方鎮表五
卷六十九 方鎮表六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太宗諸子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李密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王世充 竇建德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薛舉 李軌 劉武周 高開道 劉黑闥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蕭銑 輔公祏 沈法興 李子通 梁師都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劉文靜 裴寂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屈突通 尉遲敬德 張公謹 唐儉 段志玄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李靖 李勣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均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高儉 竇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房玄齡 杜如晦
卷九十七 魏徵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王珪 薛收 馬周 韋挺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李綱 李大亮 戴冑 劉洎 崔仁師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零一 蕭瑀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二十九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三十二 傅弈 呂才 陳子昂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三十三 劉仁軌 裴行儉 婁師德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諸夷番將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唐臨 張文瓘 徐有功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崔融 徐彥伯 蘇味道 豆盧欽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狄仁傑 郝處俊 朱敬則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裴炎 劉禕之 魏玄同 李昭德 吉頊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武平一 李乂 賈曾至 白居易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桓彥範 敬暉 崔玄暐 張柬之 袁恕己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劉幽求 鍾紹京 崔日用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魏元忠 韋安石 郭元振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姚崇 宋璟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蘇瓌 張說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張嘉貞 源乾曜 裴耀卿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融 韋堅 楊慎矜 王鉷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哥舒翰 高仙芝 封常清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李嗣業 馬璘 李抱玉 路嗣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房琯 張鎬 李泌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崔圓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呂諲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來瑱 田神功 侯希逸 崔寧 嚴礪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元載 王縉 黎幹 楊炎 嚴郢 竇參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李栖筠 李鄘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劉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紹 李巽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李揆 常袞 趙憬 崔造 齊映 盧邁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關播 董晉 袁滋 趙宗儒 竇易直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張鎰 姜公輔 武元衡 李絳 宋申錫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顏真卿
卷一百五十四 李晟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馬燧 渾瑊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陸贄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韋皐 張建封 嚴震 韓弘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韓愈列傳第一百0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0二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0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0四
卷一百八十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0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0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0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0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0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
卷二百0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卷二百0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藩鎮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藩鎮鎮冀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藩鎮盧龍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蠻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姦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姦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錄:進唐書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