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新唐書(繁體版)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車服
作者:北宋 · 歐陽修、宋祁、范鎮、呂夏卿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唐初受命,車、服皆因隋舊。武德四年,始著車輿、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儗上。
       凡天子之車:
       曰玉路者,祭祀、納后所乘也,青質,玉飾末;金路者,饗、射、祀還、飲至所乘也,赤質,金飾末;象路者,行道所乘也,黃質,象飾末;革路者,臨兵、巡守所乘也,白質,鞔以革;木路者,蒐田所乘也,黑質,漆之。五路皆重輿,左青龍,右白虎,金鳳翅,畫苣文鳥獸,黃屋左纛。金鳳一、鈴二在軾前,鸞十二在衡,龍輈前設鄣塵。青蓋三層,繡飾。上設博山方鏡,下圓鏡。樹羽。輪金根、朱班、重牙。左建旂,十有二旒,畫升龍,其長曳地,青繡綢杠。右載闟戟,長四尺,廣三尺,黻文。旂首金龍銜錦結綬及緌帶,垂鈴。金鍐方釳,插翟尾五焦,鏤鍚,鞶纓十二就。旌旗、蓋、鞶纓,皆從路質,唯蓋裏皆用黃。五路皆有副。
       耕根車者,耕藉所乘也,青質,三重蓋,餘如玉路。
       安車者,臨幸所乘也,金飾重輿,曲壁,紫油纁,朱裏通幰,朱絲絡網,朱鞶纓,朱覆髮具絡,駕赤騮。副路、耕根車、安車,皆八鸞。
       四望車者,拜陵、臨弔所乘也,制如安車,青油纁,朱裏通幰,朱絲絡網。
       又有屬車十乘:一曰指南車,二曰記里鼓車,三曰白鷺車,四曰鸞旗車,五曰辟惡車,六曰皮軒車,七曰羊車,與耕根車、四望車、安車為十乘。行幸陳於鹵簿,則分前後;大朝會,則分左右。
       皇后之車六:
       重翟車者,受冊、從祀、饗廟所乘也,青質,青油纁,朱裏通幰,繡紫絡帶及帷,八鸞,鏤鍚,鞶纓十二就,金鍐方釳,樹翟羽,朱總。
       厭翟車者,親桑所乘也,赤質,紫油纁,朱裏通幰,紅錦絡帶及帷。
       翟車者,歸寧所乘也,黃油纁,黃裏通幰,白紅錦絡帶及帷。三車皆金飾末,輪畫朱牙,箱飾翟羽,朱絲絡網,鞶纓色皆從車質。
       安車者,臨幸所乘也,制如金路,紫油纁,朱裏通幰。
       四望車者,拜陵、弔喪所乘也,青油纁,朱裏通幰。
       金根車者,常行所乘也,紫油纁,朱裏通幰。
       夫人乘厭翟車,九嬪乘翟車,婕妤以下乘安車。外命婦、公主、王妃乘厭翟車。一品乘白銅飾犢車,青油纁,朱裏通幰,朱絲絡網。二品以下去油纁、絡網。四品有青偏幰。
       皇太子之車三:
       金路者,從祀、朝賀、納妃所乘也,赤質,金飾末,重較,箱畫苣文鳥獸,黃屋,伏鹿軾,龍輈,金鳳一,在軾前,設鄣塵,朱黃蓋裏,輪畫朱牙。左建旂九旒,右載闟戟,旂首金龍銜結綬及鈴緌,八鸞二鈴,金鍐方釳,樹翟尾五焦,鏤鍚,鞶纓九就。
       軺車者,五日常服、朝饗、宮臣、出入行道所乘也。
       四望車者,臨弔所乘也。二車皆金飾末,紫油纁,朱裏通幰。
       親王及武職,一品有象路,青油纁,朱裏通幰,朱絲絡網。二品、三品有革路,朱裏青通幰。四品有木路,五品有軺車,皆碧裏青偏幰。象飾末,班輪,八鸞,左建旂,畫升龍,右載闟戟。革路、木路,左建旜。軺車,曲壁,碧裏青通幰。諸路,朱質、朱蓋、朱旂、朱班輪。一品之旜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鞶纓就亦如之。三品以上珂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六品以下去通幰及珂。
       王公車路,藏於太僕,受制、行冊命、巡陵、昏葬則給之。餘皆以騎代車。
       凡天子之服十四:
       大裘冕者,祀天地之服也。廣八寸,長一尺二寸,以板為之,黑表,纁裏,無旒,金飾玉簪導,組帶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大裘,繒表,黑羔表為緣,纁裏,黑領、褾、襟緣,朱裳,白紗中單,皂領,青褾、襈、裾,朱韈,赤舄。鹿盧玉具劍,火珠鏢首,白玉雙佩。黑組大雙綬,黑質,黑、黃、赤、白、縹、綠為純,以備天地四方之色。廣一尺,長二丈四尺,五百首。紛廣二寸四分,長六尺四寸,色如綬。又有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如大綬,而首半之,閒施三玉環。革帶,以白皮為之,以屬佩、綬、印章。鞶囊,亦曰鞶帶,博三寸半,加金鏤玉鉤䚢。大帶,以素為之,以朱為裏,在腰及垂皆有裨,上以朱錦,貴正色也,下以綠錦,賤閒色也,博四寸。紐約,貴賤皆用青組,博三寸。黻以繒為之,隨裳色,上廣一尺,以象天數,下廣二尺,以象地數,長三尺,朱質,畫龍、火、山三章,以象三才,其頸五寸,兩角有肩,廣二寸,以屬革帶。朝服謂之鞸,冕服謂之黻。
       袞冕者,踐祚、饗廟、征還、遣將、飲至、加元服、納后、元日受朝賀、臨軒冊拜王公之服也。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金飾玉簪導,垂白珠十二旒,朱絲組帶為纓,色如綬。深青衣纁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畫,裳繡,以象天地之色也。自山、龍以下,每章一行為等,每行十二。衣、褾、領,畫以升龍,白紗中單,黻領,青褾、襈、裾,韍繡龍、山、火三章,舄加金飾。
       鷩冕者,有事遠主之服也。八旒,七章:華蟲、火、宗彝三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
       毳冕者,祭海嶽之服也。七旒,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絺冕者,祭社稷饗先農之服也。六旒,三章:絺、粉米在衣;黼、黻在裳。
       玄冕者,蜡祭百神、朝日、夕月之服也。五旒,裳刺黼一章。自袞冕以下,其制一也,簪導、劍、佩、綬皆同。
       通天冠者,冬至受朝賀、祭還、燕羣臣、養老之服也。二十四梁,附蟬十二首,施珠翠、博山,黑介幘,組纓翠緌,玉、犀簪導,絳紗袍,朱裏紅羅裳,白紗中單,朱領、褾、襈、裾,白裙、襦,絳紗蔽膝,白羅方心曲領,白韈,黑舄。白假帶,其制垂二絛帛,以變祭服之大帶。天子未加元服,以空頂黑介幘,雙童髻,雙玉導,加寶飾。三品以上亦加寶飾,五品以上雙玉導,金飾,六品以下無飾。
       緇布冠者,始冠之服也。天子五梁,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二梁,九品以上一梁。
       武弁者,講武、出征、蒐狩、大射、禡、類、宜社、賞祖、罰社、纂嚴之服也。有金附蟬,平巾幘。
       弁服者,朔日受朝之服也。以鹿皮為之,有攀以持髮,十有二𤪌,玉簪導,絳紗衣,素裳。白玉雙佩,革帶之後有鞶囊,以盛小雙綬,白韈,烏皮履。
       黑介幘者,拜陵之服也。無飾,白紗單衣,白裙、襦,革帶,素韈,烏皮履。
       白紗冒者,視朝、聽訟、宴見賔客之服也。以烏紗為之,白裙、襦,白韈,烏皮履。
       平巾幘者,乘馬之服也。金飾,玉簪導,冠支以玉,紫褶,白袴,玉具裝,珠寶鈿帶,有鞾。
       白帢者,臨喪之服也。白紗單衣,烏皮履。
       皇后之服三:
       褘衣者,受冊、助祭、朝會大事之服也。深青織成為之,畫翬,赤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黼領,朱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以緅領為緣,用翟為章,三等。青衣,革帶、大帶隨衣色,裨、紐約、佩、綬如天子,青韈,舄加金飾。
       鞠衣者,親蠶之服也。黃羅為之,不畫,蔽膝、大帶、革帶、舄隨衣色,餘同褘衣。
       鈿釵襢衣者,燕見賔客之服也。十二鈿,服用雜色而不畫,加雙佩小綬,去舄加履,首飾大小華十二樹,以象袞冕之旒,又有兩博鬢。
       皇太子之服六:
       袞冕者,從祀、謁廟、加元服、納妃之服也。白珠九旒,紅絲組為纓,犀簪導,青纊充耳。黑衣纁裳,凡九章:龍、山、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革帶金鉤䚢,大帶,瑜玉雙佩。朱組雙大綬,朱質,赤、白、縹、紺為純,長一丈八尺,廣九寸,三百二十首。黻隨裳色,有火、山二章。白韈,赤舄,朱履,加金塗銀釦飾。鹿盧玉具劍如天子。
       遠遊冠者,謁廟、還宮、元日朔日入朝、釋奠之服也。以具服,遠遊冠三梁,加金博山,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翠緌,犀簪導,絳紗袍,紅裳,白紗中單,黑領、褾、襈、裾,白裙、襦,白假帶,方心曲領,絳紗蔽膝,白韈,黑舄。朔日入朝,通服袴褶。
       公服者,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之服也。遠遊冠,絳紗單衣,白裙、襦,革帶金鉤䚢,假帶,瑜玉隻佩,方心,紛,金縷鞶囊,純長六尺四寸,廣二寸四分,色如大綬。
       烏紗冒者,視事及燕見賔客之服也。白裙、襦,烏皮履。
       弁服者,朔望視事之服也。鹿皮為之,犀簪導,組纓九 ,絳紗衣,素裳,革帶,鞶囊,小綬,雙佩。自具服以下,皆白韈,烏皮履。
       平巾幘者,乘馬之服也。金飾,犀簪導,紫裙,白袴,起梁珠寶鈿帶,鞾。進德冠者,亦乘馬之服也。九𤪌,加金飾,有袴褶,常服則有白裙、襦。
       皇太子妃之服有三:
       褕翟者,受冊、助祭、朝會大事之服也。青織成,文為搖翟,青質,五色九等。素紗中單,黼領,朱羅縠褾、襈,蔽膝隨裳色,用緅為領緣,以翟為章二等。青衣,革帶、大帶隨衣色,不朱裏,青韈,舄加金飾,佩、綬如皇太子。
       鞠衣者,從蠶之服也。以黃羅為之,制如褕翟,無雉,蔽膝、大帶隨衣色。
       鈿釵襢衣者,燕見賔客之服也。九鈿,其服用雜色,制如鞠衣,加雙佩,小綬,去舄加履,首飾花九樹,有兩博鬢。
       羣臣之服二十有一:
       袞冕者,一品之服也。九旒,青 為珠,貫三采玉,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青纊充耳,寶飾角簪導。青衣纁裳,九章:龍、山、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皆絳為繡遍衣。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朱韈,赤舄。革帶鉤䚢,大帶,黻隨裳色。金寶玉飾劍鏢首,山玄玉佩。綠綟綬,綠質,綠、紫、黃、赤為純,長一丈八尺,廣九寸,二百四十首。郊祀太尉攝事亦服之。
       鷩冕者,二品之服也。八旒,青衣纁裳,七章:華蟲、火、宗彝在衣;藻、粉米、黼、黻在裳,銀裝劍,佩水蒼玉,紫綬、紫質,紫、黃、赤為純,長一丈六尺,廣八寸,一百八十首。革帶之後有金鏤鞶囊,金飾劍,水蒼玉佩,朱韈,赤舄。
       毳冕者,三品之服也。七旒,寶飾角簪導,五章:宗彝、藻、粉米在衣;黼、黻在裳。韍二章:山、火。紫綬如二品,金銀鏤鞶囊,金飾劍,水蒼玉佩,朱韈,赤舄。
       絺冕者,四品之服也。六旒,三章:粉米在衣;黼、黻在裳,中單,青領。韍,山一章。銀鏤鞶囊。自三品以下皆青綬,青質,青、白、紅為純,長一丈四尺,廣七寸,一百四十首,金飾劍,水蒼玉佩,朱韈,赤舄。
       玄冕者,五品之服也。以羅為之,五旒,衣、韍無章,裳刺黻一章。角簪導,青衣纁裳,其服用紬。大帶及裨,外黑內黃,黑綬紺質,青紺為純,長一丈二尺,廣六寸,一百二十首。象笏,上圓下方,六品以竹木,上挫下方。金飾劍,水蒼玉佩,朱韈,赤舄。三品以下私祭皆服之。
       平冕者,郊廟武舞郎之服也。黑衣絳裳,革帶,烏皮履。
       爵弁者,六品以下九品以上從祀之服也。以紬為之,無旒,黑纓,角簪導,青衣纁裳,白紗中單,青領、褾、襈、裾,革帶鉤䚢,大帶及裨內外皆緇,爵韠,白韈,赤履。五品以上私祭皆服之。
       武弁者,武官朝參、殿庭武舞郎、堂下鼓人、鼓吹桉工之服也。有平巾幘,武舞緋絲布大褏,白練𧜡襠,螣蛇起梁帶,豹文大口絝,烏皮鞾。鼓人朱褠衣,革帶,烏皮履。鼓吹桉工加白練𧜡襠。
       弁服者,文官九品公事之服也。以鹿皮為之,通用烏紗,牙簪導。纓:一品九𤪌,二品八𤪌,三品七𤪌,四品六𤪌,五品五𤪌,犀簪導,皆朱衣素裳,革帶,鞶囊,小綬,雙佩,白韈,烏皮履。六品以下去 及鞶囊、綬、佩。六品、七品綠衣,八品、九品青衣。
       進賢冠者,文官朝參、三老五更之服也。黑介幘,青緌。紛長六尺四寸,廣四寸,色如其綬。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及國官一梁,六品以下私祭皆服之。侍中、中書令、左右散騎常侍有黃金璫,附蟬,貂尾。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諸州大中正一梁,絳紗公服。殿庭文舞郎,黃紗袍,黑領、襈,白練𧜡襠,白布大口絝,革帶,烏皮履。
       遠遊冠者,親王之服也。黑介幘,三梁,青緌,金鉤 大帶,金寶飾劍,玉鏢首,纁朱綬,朱質,赤、黃、縹、紺為純,長一丈八尺,廣九寸,二百四十首。黃金璫,附蟬,諸王則否。
       法冠者,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也。一名解廌冠。
       高山冠者,內侍省內謁者、親王司閤、謁者之服也。
       委貌冠者,郊廟文舞郎之服也。有黑絲布大褏,白練領、褾,絳布大口絝,革帶,烏皮履。
       却非冠者,亭長、門僕之服也。
       平巾幘者,武官、衛官公事之服也。金飾,五品以上兼用玉,大口絝,烏皮鞾,白練裙、襦,起梁帶。陪大仗,有裲襠、螣蛇。朝集從事、州縣佐史、岳瀆祝史、外州品子、庶民任掌事者服之,有緋褶、大口絝,紫附褠。文武官騎馬服之,則去裲襠、螣蛇。袴褶之制:五品以上,細綾及羅為之,六品以下,小綾為之,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緋,七品以上綠,九品以上碧。裲襠之制:一當胸,一當背,短褏覆膊。螣蛇之制:以錦為表,長八尺,中實以綿,象蛇形。起梁帶之制:三品以上,玉梁寶鈿,五品以上,金梁寶鈿,六品以下,金飾隱起而已。
       黑介幘者,國官視品、府佐謁府、國子大學四門生俊士參見之服也。簪導,白紗單衣,青襟、褾、領,革帶,烏皮履。未冠者,冠則空頂黑介幘,雙童髻,去革帶。書筭律學生、州縣學生朝參,則服烏紗冒,白裙、襦,青領。未冠者童子髻。
       介幘者,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下、登歌工人之服也。絳公服,以縵緋為之,制如絳紗單衣,方心曲領,革帶鉤䚢,假帶,韈,烏皮履。九品以上則絳 衣,制如絳公服而狹,褏形直如溝,不垂,緋褶大口絝,紫附褠,去方心曲領、假帶。登歌工人,朱連裳,革帶,烏皮履。殿庭加白練𧜡襠。
       平巾綠幘者,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奉觶之服也。青絲布袴褶。羊車小史,五辮髻,紫碧腰襻,青耳屩。漏刻生、漏童,總角髻,皆青絲布袴褶。
       具服者,五品以上陪祭、朝饗、拜表、大事之服也,亦曰朝服。冠幘,簪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黑領、褏,黑褾、襈、裾,白裙、襦,革帶金鉤䚢,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白韈,烏皮舄,劍,紛,鞶囊,雙佩,雙綬。六品以下去劍、佩、綬,七品以上以白筆代簪,八品、九品去白筆,白紗中單,以履代舄。
       從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謁、見東宮之服也,亦曰公服。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裙、襦,革帶鉤 ,假帶,方心,韈,履,紛,鞶囊,雙佩,烏皮履。六品以下去紛、鞶囊、雙佩。三品以上有公爵者,嫡子之婚,假絺冕。五品以上子孫,九品以上子,爵弁。庶人婚,假絳公服。
       命婦之服六:
       翟衣者,內命婦受冊、從蠶、朝會,外命婦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之服也。青質,繡翟,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青紗中單,黼領,朱縠褾、襈、裾,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加文繡,重雉為章二等。大帶隨衣色,以青衣,革帶,青韈,舄,佩,綬,兩博鬢飾以寶鈿。一品翟九等,花釵九樹;二品翟八等,花釵八樹;三品翟七等,花釵七樹;四品翟六等,花釵六樹;五品翟五等,花釵五樹。寶鈿視花樹之數。
       鈿釵禮衣者,內命婦常參、外命婦朝參、辭見、禮會之服也。制同翟衣,加雙佩、小綬,去舄,加履。一品九鈿,二品八鈿,三品七鈿,四品六鈿,五品五鈿。
       禮衣者,六尚、寶林、御女、采女、女官七品以上大事之服也。通用雜色,制如鈿釵禮衣,唯無首飾、佩、綬。
       公服者,常供奉之服也。去中單、蔽膝、大帶,九品以上大事、常供奉亦如之。半褏裙襦者,東宮女史常供奉之服也。公主、王妃佩、綬同諸王。
       花釵禮衣者,親王納妃所給之服也。
       大褏連裳者,六品以下妻,九品以上女嫁服也。青質,素紗中單,蔽膝、大帶、革帶,韈、履同裳色,花釵,覆笄,兩博鬢,以金銀雜寶飾之。庶人女嫁有花釵,以金銀琉璃塗飾之。連裳,青質,青衣,革帶,韈、履同裳色。
       婦人燕服視夫。百官女嫁、廟見攝母服。五品以上媵降妻一等,妾降媵一等,六品以下妾降妻一等。
       天子有傳國璽及八璽,皆玉為之。神璽以鎮中國,藏而不用。受命璽以封禪禮神,皇帝行璽以報王公書,皇帝之璽以勞王公,皇帝信璽以召王公,天子行璽以報四夷書,天子之璽以勞四夷,天子信璽以召兵四夷,皆泥封。大朝會則符璽郎進神璽、受命璽於御座,行幸則合八璽為五輿,函封從於黃鉞之內。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皇太子及妃,璽皆金為之,藏而不用。太皇太后、皇太后封令書以宮官印,皇后以內侍省印,皇太子以左春坊印,妃以內坊印。
       初,太宗刻受命玄璽,以白玉為螭首,文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至武后改諸璽皆為寶。中宗即位,復為璽。開元六年,復為寶。天寶初,改璽書為寶書。十載,改傳國寶為承天大寶。
       初,高祖入長安,罷隋竹使符,班銀菟符,其後改為銅魚符,以起軍旅、易守長,京都留守、折衝府、捉兵鎮守之所及左右金吾、宮苑總監、牧監皆給之。畿內則左三右一,畿外則左五右一,左者進內,右者在外,用始第一,周而復始。宮殿門、城門,給交魚符、巡魚符。左廂、右廂給開門符、閉門符。亦左符進內,右符監門掌之。蕃國亦給之,雄雌各十二,銘以國名,雄者進內,雌者付其國。朝貢使各齎其月魚而至,不合者劾奏。
       傳信符者,以給郵驛,通制命。皇太子監國給雙龍符,左右皆十。兩京、北都留守給麟符,左二十,右十九。東方諸州給青龍符,南方諸州朱雀符,西方諸州騶虞符,北方諸州玄武符,皆左四右三。左者進內,右者付外。行軍所亦給之。
       隨身魚符者,以明貴賤,應召命,左二右一,左者進內,右者隨身。皇太子以玉契召,勘合乃赴。親王以金,庶官以銅,皆題某位姓名。官有貳者加左右,皆盛以魚袋,三品以上飾以金,五品以上飾以銀。刻姓名者,去官納之,不刻者傳佩相付。
       有傳符、銅魚符者,給封符印,發驛、封符及封魚函用之。有銅魚而無傳符者,給封函,還符、封函用之。
       天子巡幸,則京師、東都留守給留守印,諸司從行者,給行從印。
       木契符者,以重鎮守、慎出納,畿內左右皆三,畿外左右皆五。皇帝巡幸,太子監國,有軍旅之事則用之,王公征討皆給焉,左右各十九。太極殿前刻漏所,亦以左契給之,右以授承天門監門,晝夜勘合,然後鳴鼓。玄武門苑內諸門有喚人木契,左以進內,右以授監門,有敕召者用之。魚契所降,皆有敕書。尚書省符,與左同乃用。
       大將出,賜旌以顓賞,節以顓殺。旌以絳帛五丈,粉畫虎,有銅龍一,首纏緋幡,紫縑為袋,油囊為表。節,懸畫木盤三,相去數寸,隅垂赤麻,餘與旌同。
       高宗給五品以上隨身魚銀袋,以防召命之詐,出內必合之。三品以上金飾袋。垂拱中,都督、刺史始賜魚。天授二年,改佩魚皆為龜。其後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中宗初,罷龜袋,復給以魚。郡王、嗣王亦佩金魚袋。景龍中,令特進佩魚,散官佩魚自此始也。然員外、試、檢校官,猶不佩魚。景雲中,詔衣紫者魚袋以金飾之,衣緋者以銀飾之。開元初,駙馬都尉從五品者假紫、金魚袋,都督、刺史品卑者假緋、魚袋,五品以上檢校、試、判官皆佩魚。中書令張嘉貞奏,致仕者佩魚終身,自是百官賞緋、紫,必兼魚袋,謂之章服。當時服朱紫、佩魚者衆矣。
       初,隋文帝聽朝之服,以赭黃文綾袍,烏紗冒,折上巾,六合鞾,與貴臣通服。唯天子之帶有十三鐶,文官又有平頭小樣巾,百官常服同於庶人。
       至唐高祖,以赭黃袍、巾帶為常服。腰帶者,搢垂頭於下,名曰4929尾,取順下之義。一品、二品銙以金,六品以上以犀,九品以上以銀,庶人以鐵。旣而天子袍衫稍用赤、黃,遂禁臣民服。親王及三品、二王後,服大科綾羅,色用紫,飾以玉。五品以上服小科綾羅,色用朱,飾以金。六品以上服絲布交梭雙紃綾,色用黃。六品、七品服用綠,飾以銀。八品、九品服用青,飾以鍮石。勳官之服,隨其品而加佩刀、礪、紛、帨。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則服紬絹絁布,色用黃白,飾以鐵、銅。
       太宗時,又命七品服龜甲雙巨十花綾,色用綠。九品服絲布雜綾,色用青。是時士人以棠苧襴衫為上服,貴女功之始也。一命以黃,再命以黑,三命以纁,四命以綠,五命以紫。士服短褐,庶人以白。中書令馬周上議:「禮無服衫之文,三代之制有深衣。請加襴、袖、褾、襈,為士人上服。開骻者名曰缺骻衫,庶人服之。」又請:「裹頭者,左右各三襵,以象三才,重繫前腳,以象二儀。」詔皆從之。太尉長孫无忌又議:「服袍者下加襴,緋、紫、綠皆視其品,庶人以白。」
       太宗嘗以襆頭起於後周,便武事者也。方天下偃兵,採古制為翼善冠,自服之。又製進德冠以賜貴臣,玉𤪌,制如弁服,以金飾梁,花趺,三品以上加金絡,五品以上附山雲。自是元日、冬至、朔、望視朝,服翼善冠,衣白練裙襦。常服則有袴褶與平巾幘,通用翼善冠。進德冠制如襆頭,皇太子乘馬則服進德冠,九𤪌,加金飾,犀簪導,亦有袴褶,燕服用紫。其後朔、望視朝,仍用弁服。
       顯慶元年,長孫无忌等曰:「武德初,撰衣服令,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桉周郊被袞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與大裘異。月令:孟冬,天子始裘以禦寒。若啟蟄祈穀、冬至報天,服裘可也。季夏迎氣,龍見而雩,如之何可服?故歷代唯服袞章。漢明帝始采周官、禮記制祀天地之服,天子備十二章,後魏、周、隋皆如之。伏請郊祀天地服袞冕,罷大裘。又新禮,皇帝祭社稷服絺冕,四旒,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無章。按令文,四品、五品之服也。三公亞獻皆服袞,孤卿服毳、鷩,是天子同於大夫,君少臣多,非禮之中。且天子十二為節以法天,烏有四旒三章之服?若諸臣助祭,冕與王同,是貴賤無分也。若降王一等,則王服玄冕,羣臣服爵弁,旣屈天子,又貶公卿。周禮此文,久不用矣,猶祭祀之有尸侑,以君親而拜臣子。硩蔟、蟈氏之職,不通行者蓋多,故漢魏承用袞冕。今新禮親祭日月,服五品之服,請循歷代故事,諸祭皆用袞冕。」制曰:「可。」无忌等又曰:「禮,皇帝為諸臣及五服親舉哀,素服,今服白袷,禮令乖舛。且白袷出近代,不可用。」乃改以素服。自是鷩冕以下,天子不復用,而白袷廢矣。
       其後以紫為三品之服,金玉帶銙十三;緋為四品之服,金帶銙十一;淺緋為五品之服,金帶銙十;深綠為六品之服,淺綠為七品之服,皆銀帶銙九;深青為八品之服,淺青為九品之服,皆鍮石帶銙八;黃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銅鐵帶銙七。
       武后擅政,多賜羣臣巾子、繡袍,勒以回文之銘,皆無法度,不足紀。至中宗又賜百官英王踣樣巾,其製高而踣,帝在藩時冠也。其後文官以紫黑絁為巾,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則有羅巾、圓頭巾子,後遂不改。
       初,職事官三品以上賜金裝刀、礪石,一品以下則有手巾、筭袋、佩刀、礪石。至睿宗時,罷佩刀、礪石,而武官五品以上佩䩞韘七事,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是也。
       時皇太子將釋奠,有司草儀注,從臣皆乘馬著衣冠,左庶子劉子玄議曰:「古大夫乘車,以馬為騑服,魏、晉朝士駕牛車。如李廣北征,解鞍憩息;馬援南伐,據鞍顧眄。則鞍馬行於軍旅,戎服所便。江左尚書郎乘馬,則御史治之。顏延年罷官,騎馬出入,世稱放誕。近古專車則衣朝服,單馬則衣褻服。皇家巡謁陵廟,冊命王公,則盛服冠履,乘路車。士庶有以衣冠親迎者,亦時服箱。其餘貴賤,皆以騎代車。比者,法駕所幸,侍臣朝服乘馬。今旣舍車,而冠履不易,何者?褒衣、博帶、革履、高冠,車中之服也。韈而鐙,跣而乘,非唯盭古,亦自取驚蹶。議者以祕閣梁南郊圖,有衣冠乘馬者,此圖後人所為也。古今圖畫多矣,如畫羣公祖二疏,而有曳芒屩者;畫昭君入匈奴,而婦人有施帷冒者。夫芒屩出於水鄉,非京華所有;帷冒創於隋代,非漢宮所用。豈可因二畫以為故實乎?謂乘馬衣冠宜省。」太子從之,編於令。
       開元初,將有事南郊,中書令張說請遵古制用大裘,乃命有司製二冕。玄宗以大裘樸略,不可通寒暑,廢而不服。自是元正朝會用袞冕、通天冠,百官朔、望朝參,外官衙日,則佩筭袋,餘日則否。玄宗謁五陵,初用素服,朔、望朝顓用常服。弁服、翼善冠皆廢。
       唐初,賞朱紫者服於軍中,其後軍將亦賞以假緋紫,有從戎缺骻之服,不在軍者服長袍,或無官而冒衣綠。有詔殿中侍御史糾察。諸衛大將軍、中郎將以下給袍者,皆易其繡文:千牛衛以瑞牛,左右衛以瑞馬,驍衛以虎,武衛以鷹,威衛以豹,領軍衛以白澤,金吾衛以辟邪。行六品者,冠去𤪌珠,五品去鞶囊、雙佩,襆頭用羅縠。
       婦人服從夫、子,五等以上親及五品以上母、妻,服紫衣,腰襻褾緣用錦繡。九品以上母、妻,服朱衣。流外及庶人不服綾、羅、縠、五色線鞾、履。凡襇色衣不過十二破,渾色衣不過六破。
       二十五年,御史大夫李適之建議:「冬至、元日大禮,朝參官及六品清官服朱衣,六品以下通服袴褶。」天寶中,御史中丞吉溫建議:「京官朔、望朝參,衣朱袴褶,五品以上有珂傘。」德宗嘗賜節度使時服,以鵰銜綬帶,謂其行列有序,牧人有威儀也。元和十二年,太子少師鄭餘慶言:「百官服朝服者多誤。自今唯職事官五品兼六品以上散官者,則有佩、劍、綬,其餘皆省。」
       初,婦人施羃䍦以蔽身,永徽中,始用帷冒,施裙及頸,坐檐以代乘車。命婦朝謁,則以駝駕車。數下詔禁而不止。武后時,帷冒益盛,中宗後乃無復羃 矣。宮人從駕,皆胡冒乘馬,海內傚之,至露髻馳騁,而帷冒亦廢,有衣男子衣而鞾,如奚、契丹之服。武德間,婦人曳履及線鞾。開元中,初有線鞋,侍兒則著履,奴婢服襴衫,而士女衣胡服,其後安祿山反,當時以為服妖之應。
       巴、蜀婦人出入有兜籠,乾元初,蕃將又以兜籠易負,遂以代車。
       文宗即位,以四方車服僭奢,下詔準儀制令,品秩勳勞為等級。職事官服綠、青、碧,勳官諸司則佩刀、礪、紛、帨。諸親朝賀宴會之服: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班犀。車馬無飾金銀。衣曳地不過二寸,褏不過一尺三寸。婦人裙不過五幅,曳地不過三寸,襦褏不過一尺五寸。袍襖之制:三品以上服綾,以鶻銜瑞草,鴈銜綬帶及雙孔雀;四品、五品服綾,以地黃交枝;六品以下服綾,小窠無文及隔織、獨織。一品導從以七騎;二品、三品以五騎;四品以三騎;五品以二騎;六品以一騎。五品以上及節度使冊拜、婚會,則車有幰。外命婦一品、二品、三品乘金銅飾犢車,檐舁以八人,三品舁以六人;四品、五品乘白銅飾犢車,檐舁以四人;胥吏、商賈之妻老者乘葦軬車,兜籠舁以二人。度支、戶部、鹽鐵門官等服細葛布,無紋綾,綠闇銀藍鐵帶,鞍、轡、銜、鐙以 石。未有官者,服粗葛布、官絁,綠銅鐵帶,乘蜀馬、鐵鐙。行官服紫粗布、絁,藍鐵帶。中官不衣紗縠綾羅,諸司小兒不服大巾,商賈、庶人、僧、道士不乘馬。婦人衣青碧纈、平頭小花草履、彩帛縵成履,而禁高髻、險妝、去眉、開額及吳越高頭草履。王公之居,不施重栱、藻井。三品堂五間九架,門三間五架;五品堂五間七架,門三間兩架;六品、七品堂三間五架,庶人四架,而門皆一間兩架。常參官施懸魚、對鳳、瓦獸、通栿乳梁。詔下,人多怨者。京兆尹杜悰條易行者為寬限,而事遂不行。唯淮南觀察使李德裕令管內婦人衣褏四尺者闊一尺五寸,裙曳地四五寸者減三寸。
       開成末,定制:宰相、三公、師保、尚書令、僕射、諸司長官及致仕官,疾病許乘檐,如漢、魏載輿、步輿之制,三品以上官及刺史,有疾暫乘,不得舍驛。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
卷三 本紀第三 高宗
卷四 本紀第四 則天皇后 中宗
卷五 本紀第五 睿宗 玄宗
卷六 本紀第六 肅宗 代宗
卷七 本紀第七 德宗 順宗 憲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卷九 本紀第九 懿宗 僖宗
卷十 本紀第十 昭宗 哀帝
卷十一 志第一 禮樂一
卷十二 志第二 禮樂二
卷十三 志第三 禮樂三
卷十四 志第四 禮樂四
卷十五 志第五 禮樂五
卷十六 志第六 禮樂六
卷十七 志第七 禮樂七
卷十八 志第八 禮樂八
卷十九 志第九 禮樂九
卷二十 志第十 禮樂十
卷二十一 志第十一 禮樂十一
卷二十二 志第十二 禮樂十二
卷二十三上 志第十三上 儀衛上
卷二十三下 志第十三下 儀衛下
卷二十四 志第十四 車服
卷二十五 志第十五 曆一
卷二十六 志第十六 曆二
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曆三上
卷二十七下 志第十七下 曆三下
卷二十八上 志第十八上 曆四上
卷二十八下 志第十八下 曆四下
卷二十九 志第十九 曆五
卷三十上 志第二十上 曆六上
卷三十下 志第二十下 曆六下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一 天文一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二 天文二
卷三十三 志第二十三 天文三
卷三十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一
卷三十五 志第二十五 五行二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五行三
卷三十七 志第二十七 地理一
卷三十八 志第二十八 地理二
卷三十九 志第二十九 地理三
卷四十 志第三十 地理四
卷四十一 志第三十一 地理五
卷四十二 志第三十二 地理六
卷四十三上 志第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卷四十四 志第三十四 選舉志上
卷四十五 志第三十五 選舉志下
卷四十六 志第三十六 百官一
卷四十七 志第三十七 百官二
卷四十八 志第三十八 百官三
卷四十九上 志第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卷四十九下 志第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卷五十 志第四十 兵
卷五十一 志第四十一 食貨一
卷五十二 志第四十二 食貨二
卷五十三 志第四十三 食貨三
卷五十四 志第四十四 食貨四
卷五十五 志第四十五 食貨五
卷五十六 志第四十六 刑法
卷五十七 志第四十七 藝文一
卷五十八 志第四十八 藝文二
卷五十九 志第四十九 藝文三
卷六十 志第五十 藝文四
卷六十一 宰相表上
卷六十二 宰相表中
卷六十三 宰相表下
卷六十四 方鎮表一
卷六十五 方鎮表二
卷六十六 方鎮表三
卷六十七 方鎮表四
卷六十八 方鎮表五
卷六十九 方鎮表六
卷七十上 表第十上 宗室世系上
卷七十下 表第十下 宗室世系下
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
卷七十一下 表第十一下 宰相世系一下
卷七十二上 表第十二上 宰相世系二上
卷七十二中 表第十二中 宰相世系二中
卷七十二下 表第十二下 宰相世系二下
卷七十三上 表第十三上 宰相世系三上
卷七十三下 表第十三下 宰相世系三下
卷七十四上 表第十四上 宰相世系四上
卷七十四下 表第十四下 宰相世系四下
卷七十五上 表第十五上 宰相世系五上
卷七十五下 表第十五下 宰相世系五下
卷七十六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七十八 列傳第三 宗室
卷七十九 列傳第四 高祖諸子
卷八十 列傳第五 太宗諸子
卷八十一 列傳第六 三宗諸子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七 十一宗諸子
卷八十三 列傳第八 諸帝公主
卷八十四 列傳第九 李密
卷八十五 列傳第十 王世充 竇建德
卷八十六 列傳第十一 薛舉 李軌 劉武周 高開道 劉黑闥
卷八十七 列傳第十二 蕭銑 輔公祏 沈法興 李子通 梁師都
卷八十八 列傳第十三 劉文靜 裴寂
卷八十九 列傳第十四 屈突通 尉遲敬德 張公謹 唐儉 段志玄
卷九十 列傳第十五
卷九十一 列傳第十六
卷九十二 列傳第十七
卷九十三 列傳第十八 李靖 李勣
卷九十四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均
卷九十五 列傳第二十 高儉 竇威
卷九十六 列傳第二十一 房玄齡 杜如晦
卷九十七 魏徵列傳第二十二
卷九十八 列傳第二十三 王珪 薛收 馬周 韋挺
卷九十九 列傳第二十四 李綱 李大亮 戴冑 劉洎 崔仁師
卷一百 列傳第二十五
卷一百零一 蕭瑀列傳第二十六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二十七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二十八 蘇世長 韋雲起 孫伏伽 張玄素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二十九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三十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三十一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三十二 傅弈 呂才 陳子昂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三十三 劉仁軌 裴行儉 婁師德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三十四
卷一百一十 諸夷番將列傳第三十五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三十六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三十八 唐臨 張文瓘 徐有功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三十九 崔融 徐彥伯 蘇味道 豆盧欽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四十 狄仁傑 郝處俊 朱敬則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四十二 裴炎 劉禕之 魏玄同 李昭德 吉頊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四十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四十四 武平一 李乂 賈曾至 白居易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四十五 桓彥範 敬暉 崔玄暐 張柬之 袁恕己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四十六 劉幽求 鍾紹京 崔日用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四十七 魏元忠 韋安石 郭元振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四十八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四十九 姚崇 宋璟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五十 蘇瓌 張說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五十二 張嘉貞 源乾曜 裴耀卿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宗室宰相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五十七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五十八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五十九 宇文融 韋堅 楊慎矜 王鉷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六十 哥舒翰 高仙芝 封常清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六十一
卷一百三十七 郭子儀列傳第六十二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六十三 李嗣業 馬璘 李抱玉 路嗣恭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六十四 房琯 張鎬 李泌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六十五 崔圓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呂諲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六十六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六十八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六十九 來瑱 田神功 侯希逸 崔寧 嚴礪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七十 元載 王縉 黎幹 楊炎 嚴郢 竇參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七十一 李栖筠 李鄘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七十四 劉晏 第五琦 班宏 王紹 李巽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七十五 李揆 常袞 趙憬 崔造 齊映 盧邁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七十六 關播 董晉 袁滋 趙宗儒 竇易直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七十七 張鎰 姜公輔 武元衡 李絳 宋申錫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顏真卿
卷一百五十四 李晟列傳第七十九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八十 馬燧 渾瑊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八十一
卷一百五十七 陸贄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八十三 韋皐 張建封 嚴震 韓弘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八十四
卷一百六十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八十六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九十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九十一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九十二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九十三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九十五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九十七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九十八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七十六 韓愈列傳第一百0一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0二
卷一百七十八 劉蕡列傳第一百0三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0四
卷一百八十 李德裕列傳第一百0五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0六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0七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0八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0九
卷一百八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八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八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八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卷一百九十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忠義上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忠義中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忠義下
卷一百九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卓行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 孝友
卷一百九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循吏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儒學上
卷一百九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儒學中
卷二百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儒學下
卷二百0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文藝上
卷二百0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文藝中
卷二百0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文藝下
卷二百0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方技
卷二百0五 列傳第一百三十 列女
卷二百0六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外戚
卷二百0七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卷二百0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卷二百0九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
卷二百一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 藩鎮魏博
卷二百一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 藩鎮鎮冀
卷二百一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 藩鎮盧龍
卷二百一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藩鎮淄青橫海
卷二百一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 藩鎮宣武彰義澤潞
卷二百一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卷二百一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卷二百一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卷二百一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卷二百一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上 回鶻上
卷二百一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回鶻下
卷二百一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沙陀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 北狄
卷二百二十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東夷
卷二百二十一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卷二百二十一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卷二百二十二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上 南蠻上
卷二百二十二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中 南蠻中
卷二百二十二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下 南蠻下
卷二百二十三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上 姦臣上
卷二百二十三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下 姦臣下
卷二百二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卷二百二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卷二百二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卷二百二十五中 列傳第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卷二百二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附錄:進唐書表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