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李光弼 王思禮 鄧景山 辛雲京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其先,契丹之酋長。父楷洛,開元初,左羽林將軍同正、朔方節度副使,封薊國公,以驍果聞。光弼幼持節行,善騎射,能讀班氏漢書。少從戎,嚴毅有大略,起家左衛郎。丁父憂,終喪不入妻室。
       天寶初,累遷左清道率兼安北都護府、朔方都虞候。五載,河西節度王忠嗣補為兵馬使,充赤水軍使。忠嗣遇之甚厚,常云:「光弼必居我位。」邊上稱為名將。八載,充節度副使,封蘇郡公。十一載,拜單于副使都護。十三載,朔方節度安思順奏為副使、知留後事。思順愛其材,欲妻之,光弼稱疾辭官。隴右節度哥舒翰聞而奏之,得還京師。祿山之亂,封常清、高仙芝戰敗,斬於潼關。又以哥舒翰率師拒賊。尋命郭子儀為朔方節度,收兵河西。玄宗眷求良將,委以河北、河東之事,以問子儀,子儀薦光弼堪當閫寄。
       十五載正月,以光弼為雲中太守,攝御史大夫,充河東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二月,轉魏郡太守、河北道採訪使,以朔方兵五千會郭子儀軍,東下井陘,收常山郡。賊將史思明以卒數萬來援常山,追擊破之,進收藁城等十餘縣,南攻趙郡。三月八日,光弼兼范陽長史、河北節度使,拔趙郡。自祿山反,常山為戰場,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屍而哭之,為賊幽閉者出之,誓平寇難,以慰其心。六月,與賊將蔡希德、史思明、尹子奇戰于常山郡之嘉山,大破賊黨,斬首萬計,生擒四千。思明露髮跣足,奔于博陵,河北歸順者十餘郡。
       光弼以范陽祿山之巢穴,將先斷之,使絕根本。會哥舒翰潼關失守,玄宗幸蜀,人心驚駭。肅宗理兵於靈武,遣中使劉智達追光弼、子儀赴行在,授光弼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京留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景城、河間之卒五千赴太原。時節度王承業軍政不修,詔御史崔衆交兵於河東。衆侮易承業,或裹甲持槍突入承業廳事玩謔之。光弼聞之素不平。至是,交衆兵於光弼。衆以麾下來,光弼出迎,旌旗相接而不避。光弼怒其無禮,又不即交兵,令收繫之。頃中使至,除衆御史中丞,懷其勑問衆所在。光弼曰:「衆有罪,繫之矣!」中使以勑示光弼,光弼曰:「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中使懼,遂寢之而還。翌日,以兵仗圍衆,至碑堂下斬之,威震三軍。命其親屬弔之。
       二年,賊將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巖、牛廷玠等四偽帥率衆十餘萬來攻太原。光弼經河北苦戰,精兵盡赴朔方,麾下皆烏合之衆,不滿萬人。思明謂諸將曰:「光弼之兵寡弱,可屈指而取太原,鼓行而西,圖河隴、朔方,無後顧矣!」光弼所部將士聞之皆懼,議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賊垂至,今興功役,是未見敵而自疲矣。」乃躬率士卒百姓外城掘壕以自固。作塹數十萬,衆莫知所用。及賊攻城於外,光弼即令增壘於內,壞輒補之。賊城外詬詈戲侮者,光弼令穿地道,一夕而擒之,自此賊將行皆視地,不敢逼城。強弩發石以擊之,賊驍將勁卒死者十二三。城中長幼咸伏其勤智,懦兵增氣而皆欲出戰。史思明揣知之,先歸,留蔡希德等攻之。月餘,我怒而寇怠,光弼率敢死之士出擊,大破之,斬首七萬餘級,軍資器械一皆委棄。賊始至及遁,五十餘日,光弼設小幕,宿於城東南隅,有急即應,行過府門,未嘗迴顧。賊退三日,決軍事畢,始歸府第。轉檢校司徒,收清夷、橫野等軍,擒賊將李弘義以歸。詔曰:「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鴻臚卿、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副大使、薊國公光弼,全德挺生,英才間出,干城禦侮,坐甲安邊。可守司空、兼兵部尚書、中書門下平章事,進封魏國公,食實封八百戶。」
       乾元元年,與關內節度使王思禮入朝,勑朝官四品已上出城迎謁。遷侍中,改封鄭國公。二年七月,制曰:「元帥之任,實屬於師貞;左軍之選,諒資於邦傑。自非道申啟沃,學富韜鈐,則何以翊分閫而專征,膺鑿門而受律。求諸將相,允得其人。司空、兼侍中、鄭國公光弼,器識弘遠,志懷沉毅,蘊孫、吳之略,有文武之材。往屬艱難,備彰忠勇,恊風雲而經始,保宗社於阽危。由是出備長城,入扶大廈,茂功懸於日月,嘉績被於巖廊。屬殘寇猶虞,總戎有命,用擇惟賢之佐,式弘建親之典。必能緝寧邦國,恊贊天人,誓于丹浦之師,勦彼綠林之盜。載明朝獎,爰籍舊勳。宜副出車之命,仍踐分麾之寵。為天下兵馬元帥趙王係之副,知節度行營事。」
       八月,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河北節度支度營田經略等使,餘如故。與九節度兵圍安慶緒於相州,拔有日矣。史思明自范陽來救,屢絕糧道,光弼身先士卒,苦戰勝之。屬大風晦冥,諸將引衆而退,所在剽掠,唯光弼所部不散。東京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南奔襄陽,郭子儀率衆屯于穀水。史思明因殺安慶緒,即偽位,縱兵河南。加光弼太尉、兼中書令,代郭子儀為朔方節度、兵馬副元帥,以東師委之。左廂兵馬使張用濟承子儀之寬,懼光弼之令,與諸將頗有異議,欲逗留其衆。光弼以數千騎出次氾水縣,用濟單騎迎謁,即斬於轅門。諸將懾伏,都兵馬使僕固懷恩先期而至。
       初,光弼次汴州,聞思明悉衆且至,謂許叔冀曰:「大夫能守此城浹旬,我必將兵來救。」叔冀曰:「諾。」光弼還東京,思明至汴,叔冀與戰不利,遂與董秦、梁浦、劉從諫率衆降思明。賊勢甚熾,遣梁浦、劉從諫、田神功等將兵徇江淮,謂之曰:「收得其地,每人貢兩船玉帛。」思明乘勝而西。光弼整衆徐行,至洛,謂留守韋陟曰:「賊乘鄴下之勝,再犯王畿,宜按甲以挫其鋒,不利速戰。洛城非禦備之所,公計若何?」陟曰:「加兵陝州,退守潼關,據險以待之,足挫其銳矣!」光弼曰:「此蓋兵家常勢,非用奇之策也。夫兩軍相寇,貴進尺寸之間耳。今委五百里而不顧,是張賊勢也。若移軍河陽,北阻澤潞、三城以抗,勝則擒之,敗則自守,表裏相應,使賊不敢西侵,此則猿臂之勢也。夫辨朝廷之禮,光弼不如公;論軍旅之事,公不如光弼。」陟無以應。判官韋損曰:「東京帝宅,侍中何不守之?」光弼曰:「若守洛城,氾水、崿嶺皆須人守,子為兵馬判官,能守之乎?」遂移牒留守及河南尹并留司官、坊市居人,出城避寇,空其城,率軍士運油鐵諸物,以為戰守之備。
       時史思明已至偃師,光弼悉軍赴河陽。賊已至洛城,光弼軍方至石橋。日暮,令秉炬徐行,與賊相隨,而不敢來犯。乙夜,入河陽三城。排閱守備,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咸誓力戰。賊憚光弼威略,頓兵白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宮闕,於河陽南築月城,掘壕以拒光弼。十月,賊攻城。於中潬城西大破逆黨五千餘衆,斬首千餘級,生擒五百餘人,溺死者大半。
       初,光弼謂李抱玉曰:「將軍能為我守南城二日乎?」抱玉曰:「過期若何?」光弼曰:「過期而救不至,任棄也。」抱玉稟命,勒兵守南城。將陷,抱玉紿賊曰:「吾糧盡,明日當降。」賊衆大喜,斂軍以俟之。抱玉復得繕完設備,明日,堅壁請戰。賊怒見欺,急攻之。抱玉出奇兵,表裏夾擊,殺傷甚衆,賊帥周摯領軍而退。光弼自將於中潬城,城外置柵,柵外大掘塹,闊二丈,深亦如之。周摯捨南城,併力攻中潬。光弼命荔非元禮出勁卒於羊馬城以拒賊。光弼於城東北角樹小紅旗,下望賊軍。賊恃衆直逼其城,以車二乘載木鵝、蒙衝、鬬樓、橦車隨其後,督兵填城下塹,三面各八道過其兵,又當塹開柵,各置一門。光弼遙望賊逼城,使人語荔非元禮曰:「中丞看賊填塹開柵過兵,居然不顧,何也?」元禮報曰:「太尉擬守乎,擬戰乎?」光弼曰:「戰。」元禮曰:「若戰,賊為我填塹,復何嫌也!」光弼曰:「吾智不及公,公其勉之!」元禮俟柵開,率其勇敢出戰,一逼賊軍,退走數百步。元禮料敵陣堅,雖出入馳突,不足破賊,收軍稍退,以怠其寇而攻之。光弼望見收軍,大怒,使人喚元禮,欲按軍令。元禮曰:「戰正忙,喚作何物?」良久,令軍中鼓譟出柵門,徒搏齊進,賊大潰。
       周摯復整軍押北城而下,將攻之。光弼遽率衆入北城,登城望曰:「彼雖衆,亂而囂,不足懼也。當為公等日午而破之。」命出將戰。及期,不決,謂諸將曰:「向來戰,何處最堅而難犯?」或曰「西北角。」遽命郝玉曰:「爾往擊之。」玉曰:「玉,步卒也,請騎軍五百翼之。」光弼與之三百。又問:「何處最堅?」曰:「東南隅。」即命論惟貞以所部往擊之。對曰:「貞,蕃將也,不知步戰,請鐵騎三百。」與之百。光弼又出賜馬四十匹分給,且令之曰:「爾等望吾旗而戰,若麾旗緩,任爾觀望便宜;吾旗連麾三至地,則萬衆齊入,生死以之,少退者斬無捨。」玉策馬赴賊,有一人將援槍刺賊,洞馬腹,連刺數人;一人逢賊,不戰而退。光弼召不戰者斬,賞援槍者絹五百疋。須臾,郝玉奔歸。光弼望之,驚曰:「郝玉退,吾事危矣。」命左右取玉頭來。玉見使者曰:「馬中箭,非敢敗也。」使者馳報,光弼令換馬遣之。玉換馬復入,決死而前。光弼連麾,三軍望旗俱進,聲動天地,一鼓而賊大潰,斬萬餘級,生擒八千餘人,軍資器械糧儲數萬計,臨陣擒其大將徐璜玉、李秦授、周摯。其大將安太清走保懷州。思明不知摯等敗,尚攻南城。光弼悉驅俘囚臨河以示之,殺數十人以威之,餘衆懼,投河赴南岸,光弼皆斬之。初,光弼將戰,謂左右曰:「戰,危事,勝負繫之。光弼位為三公,不可死於賊手,苟事之不捷,繼之以死。」及是擊賊,常納短刀於靴中,有決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軍感動。
       賊旣敗走,光弼收懷州,思明來救,迎擊於沁水之上,又敗之。城將安太清極力拒守,月餘不下。光弼令僕固懷恩、郝玉由地道而入,得其軍號,乃登陴大呼,我師同登,城遂拔。生擒安太清、周摯、楊希文等,送於闕下,即日懷州平。以功進爵臨淮郡王,累加實封至一千五百戶。
       觀軍容使魚朝恩屢言賊可滅之狀,朝旨令光弼速收東都。光弼屢表:「賊鋒尚銳,請候時而動,不可輕進。」僕固懷恩又害光弼之功,潛附朝恩,言賊可滅。由是中使督戰,光弼不獲已,進軍列陣於北邙山下。賊悉精銳來戰,光弼敗績,軍資器械並為賊所有。時李抱玉亦棄河陽,光弼渡河保聞喜。朝旨以懷恩異同致敗,優詔徵之。光弼自河中入朝,抗表請罪,詔釋之。光弼懇讓太尉,遂加開府儀同三司、侍中、河南尹、行營節度使;俄復拜太尉,充河南、淮南、山南東道、荊南等副元帥,侍中如故,出鎮臨淮。史朝義乘邙山之勝,寇申、光等十三州,自領精騎圍李岑於宋州。將士皆懼,請南保揚州,光弼徑赴徐州以鎮之,遣田神功擊敗之。浙東賊首袁晁攻剽郡縣,浙東大亂,光弼分兵除討,克定江左,人心乃安。
       初,光弼將赴臨淮,在道舁疾而行。監軍使以袁晁方擾江淮,光弼兵少,請保潤州以避其鋒。光弼曰:「朝廷寄安危於我,今賊雖強,未測吾衆寡,若出其不意,當自退矣。」遂徑往泗州。光弼未至河南也,田神功平劉展後,逗留於揚府,尚衡、殷仲卿相攻於兗、鄆,來瑱旅拒於襄陽,朝廷患之。及光弼輕騎至徐州,史朝義退走,田神功遽歸河南,尚衡、殷仲卿、來瑱皆懼其威名,相繼赴闕。寶應元年,進封臨淮王,賜鐵券,圖形凌煙閣。
       廣德初,吐蕃入寇京畿,代宗詔徵天下兵。光弼與程元振不恊,遷延不至。十月,西戎犯京師,代宗幸陝。朝廷方倚光弼為援,恐成嫌疑,數詔問其母。吐蕃退,乃除光弼東都留守,以察其去就。光弼伺知之,辭以久待勑不至,且歸徐州,欲收江淮租賦以自給。代宗還京,二年正月,遣中使往宣慰。光弼母在河中,密詔子儀輿歸京師。其弟光進,與李輔國同掌禁兵,委以心膂。至是,以光進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涼國公、渭北節度使,上遇之益厚。
       光弼御軍嚴肅,天下服其威名,每申號令,諸將不敢仰視。及懼朝恩之害,不敢入朝,田神功等皆不稟命,因愧耻成疾,遣衙將孫珍奉遺表自陳。廣德二年七月,薨於徐州,時年五十七。輟朝三日,贈太保,謚曰武穆。光弼旣疾亟,將吏問以後事,曰:「吾久在軍中,不得就養,旣為不孝子,夫復何言!」因取已封絹布各三千疋、錢三千貫文分給將士。部下護喪柩還京師。代宗遣中官開府魚朝恩弔問其母於私第,又命京兆尹第五琦監護喪事。十一月,葬於三原,詔宰臣百官祖送於延平門外。母李氏,有鬚數十莖,長五六寸,以子貴,封韓國太夫人,二子皆節制一品。光弼十年間三入朝,與弟光進在京師,雖與光弼異母,性亦孝悌,雙旌在門,鼎味就養,甲第並開,往來追歡,極一時之榮。
       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父虔威,為朔方軍將,以習戰聞。思禮少習戎旅,隨節度使王忠嗣至河西,與哥舒翰對為押衙。及翰為隴右節度使,思禮與中郎周泌為翰押衙,以拔石堡城功,除右金吾衛將軍,充關西兵馬使,兼河源軍使。十一載,加雲麾將軍。十二載,翰征九曲,思禮後期,欲引斬之,續使命釋之。思禮徐言曰:「斬則斬,却喚何物?」諸將皆壯之。十三年,吐蕃蘇毗王款塞,詔翰至磨環川應接之。思禮墜馬損腳,翰謂中使李大宜曰:「思禮旣損腳,更欲何之?」
       十四載六月,加金城太守。祿山反,哥舒翰為元帥,奏思禮加開府儀同三司,兼太常卿同正員,充元帥府馬軍都將,每事獨與思禮決之。十五載二月,思禮白翰謀殺安思順父元貞,於紙隔上密語翰,請抗表誅楊國忠,翰不應。復請以三十騎劫之,橫馱來潼關殺之,翰曰:「此乃翰反,何預祿山事。」六月,潼關失守,思禮西赴行在,至安化郡。思禮與呂崇賁、李承光並引於纛下,責以不能堅守,並從軍令。或救之可收後効,遂斬承光而釋思禮、崇賁,與房琯為副使。便橋之戰又不利,除為關內節度使。尋遣守武功。
       賊將安守忠及李歸仁、安泰清來戰,思禮以其衆退守扶風。賊兵分至大和關,去鳳翔五十里。王師大駭,鳳翔戒嚴,中官及朝官皆出其孥,上使左右巡御史虞候書其名,乃止。遂命司徒郭子儀以朔方之衆擊之而退。
       至德二年九月,思禮從元帥廣平王收西京,旣破賊,思禮領兵先入景清宮。又從子儀戰陝城、曲沃、新店,賊軍繼敗,收東京。思禮又於絳郡破賊六千餘衆,器械山積,牛馬萬計。遷戶部尚書、霍國公,食實封三百戶。乾元二年,與子儀等九節度圍安慶緒於相州。思禮領關內及潞府行營步卒三萬、馬軍八千,大軍潰,唯思禮與李光弼兩軍獨全。及光弼鎮河陽,制以思禮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兼御史大夫,貯軍糧百萬,器械精銳。尋加守司空。自武德已來,三公不居宰輔,唯思禮而已。
       上元二年四月,以疾薨,輟朝一日,贈太尉,謚曰武烈,命鴻臚卿監護喪事。思禮長於支計,短於用兵,然立法嚴整,士卒不敢犯,時議稱之。
       鄧景山,曹州人也。文吏見稱。天寶中,自大理評事至監察御史。至德初,擢拜青齊節度使,遷揚州長史、淮南節度。為政簡肅,聞於朝廷。居職四年,會劉展作亂,引平盧副大使田神功兵馬討賊。神功至揚州,大掠居人資產,鞭笞發掘略盡,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數千人。
       上元二年十月,追入朝,拜尚書左丞。太原尹、北京留守王思禮軍儲豐實,其外又別積米萬石,奏請割其半送京師。屬思禮薨,以管崇嗣代之,委任左右,失於寬緩,數月之間,費散殆盡,唯存陳爛萬餘石。上聞之,即日召景山代崇嗣。及至太原,以鎮撫紀綱為己任,檢覆軍吏隱沒者,衆懼。有一偏將抵罪當死,諸將各請贖其罪,景山不許;其弟請以身代其兄,又不許;弟請納馬一匹以贖兄罪,景山許其減死。衆咸怒,謂景山曰:「我等人命輕如一馬乎?」軍衆憤怒,遂殺景山。上以景山統馭失所,不復驗其罪,遣使諭之。軍中因請以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辛雲京為節度使,從之。
       辛雲京者,河西之大族也。代掌戎旅,兄弟數人,並以將帥知名。雲京有膽略,志氣剛決,不畏強禦,每在戎行,以擒生斬馘為務。累建勳勞,官至北京都知兵馬使、代州刺史。鄧景山統馭失所,為軍士所殺,請雲京為節度使,因授兼太原尹,以北門委之。雲京質性沉毅,部下有犯令者,不貸絲毫,其賞功効亦如之,故三軍整肅。迴紇恃舊勳,每入漢界,必肆狼貪。至太原,雲京以戎狄之道待之,虜畏雲京,不敢惕息。數年間,太原大理,無烽警之虞。累加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大曆三年八月庚午薨,上追悼發哀,為之流涕,冊贈太尉,輟朝三日,謚曰忠獻。後宰臣子儀、元載等見上,言及雲京,泫然久之。十一月葬,命中使弔祭。時宰相及諸道節度使祭者凡七十餘幄。
       史臣曰:凡言將者,以孫、吳、韓、白為首。如光弼至性居喪,人子之情顯矣;雄才出將,軍旅之政肅然。以奇用兵,以少敗衆,將今比古,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慚德。邙山之敗,閫外之權不專;徐州之留,君側之人伺隟。失律之尤雖免,匪躬之義或虧,令名不全,良可惜也。然閫外之事,君側之人,得不慎諸!思禮法令嚴整,儲廩豐盈,節制之才,固不易得。景山始以文吏,或有虛名。仗鉞揚州,召匪人而劫掠士庶;分茅并部,持小法而全昧機權。貴馬賤人,衆怒身死,宜哉!雲京賞善懲惡,靜亂安邊,功著軍中,寵加身後,不亦美歟!
       贊曰:光弼雄名,思禮刑清。始致亂者鄧景山,何以救之辛雲京。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