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李德裕子燁
       李德裕字文饒,趙郡人。祖栖筠,御史大夫。父吉甫,趙國忠懿公,元和初宰相。祖、父自有傳。德裕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西漢書、左氏春秋。耻與諸生從鄉賦,不喜科試。年纔及冠,志業大成。貞元中,以父譴逐蠻方,隨侍左右,不求仕進。元和初,以父再秉國鈞,避嫌不仕臺省,累辟諸府從事。十一年,張弘靖罷相,鎮太原,辟為掌書記。由大理評事得殿中侍御史。十四年府罷,從弘靖入朝,真拜監察御史。明年正月,穆宗即位,召入翰林充學士。帝在東宮,素聞吉甫之名,旣見德裕,尤重之。禁中書詔,大手筆多詔德裕草之。是月,召對思政殿,賜金紫之服。踰月,改屯田員外郎。
       穆宗不持政道,多所恩貸,戚里諸親,邪謀請謁,傳導中人之旨,與權臣往來,德裕嫉之。長慶元年正月,上疏論之曰:「伏見國朝故事,駙馬緣是親密,不合與朝廷要官往來。玄宗開元中,禁止尤切。訪聞近日駙馬輒至宰相及要官私第,此輩無他才伎可以延接,唯是洩漏禁密,交通中外,群情所知,以為甚弊。其朝官素是雜流,則不妨來往。若職在清列,豈可知聞?伏乞宣示宰臣,其駙馬諸親,今後公事即於中書見宰相,請不令詣私第。」上然之。尋轉考功郎中、知制誥。二年二月,轉中書舍人,學士如故。
       初,吉甫在相位時,牛僧孺、李宗閔應制舉直言極諫科。二人對詔,深詆時政之失,吉甫泣訴於上前。由是,考策官皆貶,事在李宗閔傳。元和初,用兵伐叛,始於杜黃裳誅蜀。吉甫經畫,欲定兩河,方欲出師而卒,繼之元衡、裴度。而韋貫之、李逢吉沮議,深以用兵為非,而韋、李相次罷相,故逢吉常怒吉甫、裴度。而德裕於元和時,久之不調,而逢吉、僧孺、宗閔以私怨恒排擯之。
       時德裕與李紳、元稹俱在翰林,以學識才名相類,情頗款密,而逢吉之黨深惡之。其月,罷學士,出為御史中丞。時元稹自禁中出,拜工部侍郎、平章事。三月,裴度自太原復輔政。是月,李逢吉亦自襄陽入朝,乃密賂纖人,構成于方獄。六月,元稹、裴度俱罷相,稹出為同州刺史,逢吉代裴度為門下侍郎、平章事。旣得權位,銳意報怨。時德裕與牛僧孺俱有相望,逢吉欲引僧孺,懼紳與德裕禁中沮之,九月,出德裕為浙西觀察使,尋引僧孺同平章事。由是交怨愈深。
       潤州承王國清兵亂之後,前使竇易直傾府藏賞給,軍旅寖驕,財用殫竭。德裕儉於自奉,留州所得,盡以贍軍,雖施與不豐,將卒無怨。二年之後,賦輿復集。德裕壯年得位,銳於布政,凡舊俗之害民者,悉革其弊。江、嶺之間信巫祝,惑鬼怪,有父母兄弟厲疾者,舉室棄之而去。德裕欲變其風,擇鄉人之有識者,諭之以言,繩之以法,數年之間,弊風頓革。屬郡祠廟,按方志前代名臣賢后則祠之,四郡之內,除淫祠一千一十所。又罷私邑山房一千四百六十,以清寇盜。人樂其政,優詔嘉之。
       昭愍皇帝童年纘曆,頗事奢靡,即位之年七月,詔浙西造銀盝子妝具二十事進內。德裕奏曰:
       臣百生多幸,獲遇昌期,受寄名藩,常憂曠職,孜孜夙夜,上報國恩。數年已來,災旱相繼,罄竭微慮,粗免流亡,物力之間,尚未完復。臣伏準今年三月三日赦文,常貢之外,不令進獻。此則陛下至聖至明,細微洞照,一恐聚斂之吏緣以成奸,一恐凋瘵之人不勝其弊。上弘儉約之德,下敷惻憫之心。萬國群甿,鼓舞未息。昨奉五月二十三日詔書,令訪茅山真隱,將欲師處謙守約之道,發務實去華之美。雖無人上塞丹詔,實率土已偃玄風,豈止微臣,獨懷抃賀。
       況進獻之事,臣子常心,雖有勑文不許,亦合竭力上貢。唯臣當道,素號富饒,近年已來,比舊即異。貞元中,李錡任觀察使日,職兼鹽鐵,百姓除隨貫出榷酒錢外,更置官酤,兩重納榷,獲利至厚。又訪聞當時進奉,亦兼用鹽鐵羨餘,貢獻繁多,自後莫及。至薛苹任觀察使時,又奏置榷酒,上供之外,頗有餘財,軍用之間,實為優足。自元和十四年七月三日勑,却停榷酤。又準元和十五年五月七日赦文,諸州羨餘,不令送使,唯有留使錢五十萬貫。每年支用,猶欠十三萬貫不足,常須是事節儉,百計補填,經費之中,未免懸欠。至於綾紗等物,猶是本州所出,易於方圓。金銀不出當州,皆須外處回市。
       去二月中奉宣令進盝子,計用銀九千四百餘兩。其時貯備,都無二三百兩,乃諸頭收市,方獲制造上供。昨又奉宣旨,令進妝具二十件,計用銀一萬三千兩,金一百三十兩。尋令併合四節進奉金銀,造成兩具進納訖。今差人於淮南收買,旋到旋造,星夜不輟,雖力營求,深憂不迨。臣若因循不奏,則負陛下任使之恩;若分外誅求,又累陛下慈儉之德。伏乞陛下覽前件榷酤及諸州羨餘之目,則知臣軍用褊短,本末有由。伏料陛下見臣奏論,必賜詳悉,知臣竭愛君守事之節,盡納忠罄直之心。伏乞聖慈,宣令宰臣商議,何以遣臣上不違宣索,下不闕軍儲,不困疲人,不斂物怨,前後詔勑,並可遵承。輒冒宸嚴,不勝戰汗之至。
       時準赦不許進獻,踰月之後,徵貢之使,道路相繼,故德裕因訴而諷之。事奏,不報。
       又詔進可幅盤絛繚綾一千匹,德裕又論曰:
       臣昨緣宣索,已具軍資歲計及近年物力聞奏,伏料聖慈,必垂省覽。又奉詔旨,令織定羅紗袍段及可幅盤絛繚綾一千匹,伏讀詔書,倍增惶灼。
       臣伏見太宗朝,臺使至涼州見名鷹,諷李大亮獻之。大亮密表陳誠,太宗賜詔云:「使遣獻之,遂不曲順。」再三嘉歎,載在史書。又玄宗命中使於江南採鵁鶄諸鳥,汴州刺史倪若水陳論,玄宗亦賜詔嘉納,其鳥即時皆放。又令皇甫詢於益州織半臂背子、琵琶扞撥、鏤牙合子等,蘇頲不奉詔書,輒自停織。太宗、玄宗皆不加罪,欣納所陳。臣竊以鵁鶄鏤牙,至為微細,若水等尚以勞人損德,瀝款効忠。當聖祖之朝,有臣如此,豈明王之代,獨無其人?蓋有位者蔽而不言,必非陛下拒而不納。
       又伏睹四月二十三日德音云:「方、召侯伯有位之士,無或棄吾謂不可教。其有違道傷理,徇欲懷安,面刺廷攻,無有隱諱。」則是陛下納誨從善,道光祖宗,不盡忠規,過在臣下。況玄鵝天馬,椈豹盤絛,文彩珍奇,只合聖躬自服。今所織千匹,費用至多,在臣愚誠,亦所未諭。昔漢文帝衣弋綈之衣,元帝罷輕纖之服,仁德慈儉,至今稱之。伏乞陛下,近覽太宗、玄宗之容納,遠思漢文、孝元之恭己,以臣前表宣示群臣,酌臣當道物力所宜,更賜節減,則海隅蒼生,無不受賜。臣不勝懇切兢惶之至。
       詔報之。其繚綾罷進。
       元和已來,累勑天下州府,不得私度僧尼。徐州節度使王智興聚貨無厭,以敬宗誕月,請於泗州置僧壇,度人資福,以邀厚利。江、淮之民,皆群黨渡淮。德裕奏論曰:「王智興於所屬泗州置僧尼戒壇,自去冬於江、淮已南,所在懸牓招置。江、淮自元和二年後,不敢私度。自聞泗州有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髮,意在規避王徭,影庇資產。自正月已來,落髮者無算。臣今於蒜山渡點其過者,一日一百餘人,勘問唯十四人是舊日沙彌,餘是蘇、常百姓,亦無本州文憑,尋已勒還本貫。訪聞泗州置壇次第,凡僧徒到者,人納二緡,給牒即回,別無法事。若不特行禁止,比到誕節,計江、淮已南,失却六十萬丁壯。此事非細,繫於朝廷法度。」狀奏,即日詔徐州罷之。
       敬宗荒僻日甚,遊幸無恒,疏遠賢能,昵比群小。坐朝月不二三度,大臣罕得進言。海內憂危,慮移宗社。德裕身居廉鎮,傾心王室,遣使獻丹扆箴六首曰:「臣聞『心乎愛矣,遐不謂矣』,此古之賢人所以篤於事君者也。夫跡疏而言親者危,地遠而意忠者忤。然臣竊念拔自先聖,偏荷寵光,若不愛君以忠,則是上負靈鑒。臣頃事先朝,屬多陰沴,嘗獻大明賦以諷,頗蒙先朝嘉納。臣今日盡節明主,亦由是心。昔張敞之守遠郡,梅福之在遐徼,尚竭誠盡忠,不避尤悔。況臣嘗學舊史,頗知箴諷,雖在疏遠,猶思獻替。謹獻丹扆箴六首,仰塵睿鑒,伏積兢惶。」
       其宵衣箴曰:「先王聽政,昧爽以俟。雞鳴旣盈,日出而視。伯禹大聖,寸陰為貴。光武至仁,反支不忌。無俾姜后,獨去簪珥。彤管記言,克念前志。」
       其正服箴曰:「聖人作服,法象可觀。雖在宴遊,尚不懷安。汲黯莊色,能正不冠。楊阜毅然,亦譏縹紈。四時所御,各有其官。非此勿服,惟辟所難。」
       其罷獻箴曰:「漢文罷獻,詔還騄耳。鑾輅徐驅,焉用千里?厥後令王,亦能恭己。翟裘旣焚,筒布則毀。道德為麗,慈仁為美。不過天道,斯為至理。」
       其納誨箴曰:「惟后納誨,以求厥中。從善如流,乃能成功。漢驁流湎,舉白浮鍾。魏叡侈汰,凌霄作宮。忠雖不忤,善亦不從。以規為瑱,是謂塞聦。」
       其辯邪箴曰:「居上處深,在察微萌。雖有讒慝,不能蔽明。漢之有昭,德過周成。上書知偽,照奸得情。燕、蓋旣折,王猷洽平。百代之後,乃流淑聲。」
       其防微箴曰:「天子之孝,敬遵王度。安必思危,乃無遺慮。亂臣猖蹶,非可遽數。玄黃莫辨,觸瑟始仆。柏谷微行,豺豕塞路。睹貌獻飧,斯可誡懼。」
       帝手詔荅曰:「卿文雅大臣,方隅重寄。表率諸部,肅清全吳。化洽行春,風澄坐嘯。眷言善政,想歎在懷。卿之宗門,累著聲績,冠內廷者兩代,襲侯伯者六朝。果能激愛君之誠,喻詩人之旨,在遠而不忘忠告,諷上而常深慮微。博我以端躬,約予以循禮。三復規諫,累夕稱嗟。置之座隅,用比韋弦之益;銘諸心腑,何啻藥石之功?卿旣以投誠,朕每懷開諫。苟有過舉,無忘密陳。山川旣遐,睠屬何已,必當克己,以副乃誠。」
       德裕意在切諫,不欲斥言,託箴以盡意。宵衣,諷坐朝稀晚也;正服,諷服御乖異也;罷獻,諷徵求玩好也;納誨,諷侮棄讜言也;辨邪,諷信任群小也;防微,諷輕出遊幸也。帝雖不能盡用其言,命學士韋處厚殷勤荅詔,頗嘉納其心焉。德裕久留江介,心戀闕廷,因事寄情,望回聖獎。而逢吉當軸,枳棘其塗,竟不得內徙。
       寶曆二年,亳州言出聖水,飲之者愈疾。德裕奏曰:「臣訪聞此水,本因妖僧誑惑,狡計丐錢。數月已來,江南之人,奔走塞路。每三二十家,都顧一人取水。擬取之時,疾者斷食葷血,旣飲之後,又二七日蔬飧,危疾之人,俟之愈病。其水斗價三貫,而取者益之他水,沿路轉以市人,老疾飲之,多至危篤。昨點兩浙、福建百姓渡江者,日三五十人。臣於蒜山渡已加捉搦。若不絕其根本,終無益黎甿。昔吳時有聖水,宋、齊有聖火,事皆妖妄,古人所非。乞下本道觀察使令狐楚,速令填塞,以絕妖源。」從之。
       敬宗為兩街道士趙歸真說以神仙之術,宜訪求異人以師其道;僧惟貞、齊賢、正簡說以祠禱修福,以致長年。四人皆出入禁中,日進邪說。山人杜景先進狀,請於江南求訪異人。至浙西,言有隱士周息元壽數百歲,帝即令高品薛季稜往潤州迎之,仍詔德裕給公乘遣之。德裕因中使還,獻疏曰:
       臣聞道之高者莫若廣成、玄元,人之聖者莫若軒黃、孔子。昔軒黃問廣成子,理身之要,何以長久?對曰:「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神必自清。無勞子形,無搖子精,乃可長生。慎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嘗衰。」又云:「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玄元語孔子曰:「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告子者是已。」故軒黃發謂天之歎,孔子興猶龍之感。前聖於道,不其至乎?
       伏惟文武大聖廣孝皇帝陛下,用玄祖之訓,修軒黃之術,凝神閑館,物色異人,將以覿冰雪之姿,屈順風之請。恭惟聖感,必降真仙。若使廣成、玄元混跡而至,語陛下之道,授陛下之言,以臣度思,無出於此。臣所慮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苟合之徒,使物淖冰,以為小術,衒耀邪僻,蔽欺聦明。如文成、五利,一無可驗。臣所以三年之內,四奉詔書,未敢以一人塞詔,實有所懼。
       臣又聞前代帝王,雖好方士,未有服其藥者。故漢書稱黃金可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又高宗朝劉道合、玄宗朝孫甑生,皆成黃金,二祖竟不敢服,豈不以宗廟社稷之重,不可輕易。此事炳然載於國史。以臣微見,儻陛下睿慮精求,必致真隱,唯問保和之術,不求餌藥之功,縱使必成黃金,止可充於玩好。則九廟靈鑒,必當慰悅,寰海兆庶,誰不歡心?臣思竭愚衷,以裨玄化,無任兢憂之至。
       息元至京,帝館之於山亭,問以道術。自言識張果、葉靜能,詔寫真待詔李士昉問其形狀,圖之以進。息元山野常人,本無道學,言事誕妄,不近人情。及昭愍遇盜而殂,文宗放還江左。德裕深識守正,皆此類也。
       文宗即位,就加檢校禮部尚書。大和三年八月,召為兵部侍郎,裴度薦以為相。而吏部侍郎李宗閔有中人之助,是月拜平章事,懼德裕大用。九月,檢校禮部尚書,出為鄭滑節度使。德裕為逢吉所擯,在浙西八年,雖遠闕庭,每上章言事。文宗素知忠藎,採朝論徵之。到未旬時,又為宗閔所逐,中懷於悒,無以自申。賴鄭覃侍講禁中,時稱其善,雖朋黨流言,帝乃心未已。宗閔尋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二憾相結,凡德裕之善者,皆斥之於外。四年十月,以德裕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劒南西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西山八國雲南招撫等使。裴度於宗閔有恩,度征淮西時,請宗閔為彰義觀察判官,自後名位日進。至是恨度援德裕,罷度相位,出為興元節度使,牛、李權赫於天下。
       西川承蠻寇剽虜之後,郭釗撫理無術,人不聊生。德裕乃復葺關防,繕完兵守。又遣人入南詔,求其所俘工匠,得僧道工巧四千餘人,復歸成都。五年九月,吐蕃維州守將悉怛謀請以城降。其州南界江陽,岷山連嶺而西,不知其極;北望隴山,積雪如玉;東望成都,若在井底。一面孤峰,三面臨江,是西蜀控吐蕃之要地。至德後,河、隴陷蕃,唯此州尚存。吐蕃利其險要,將婦人嫁於此州閽者。二十年後,婦人生二子成長。及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其州遂陷。吐蕃得之,號曰「無憂城」。貞元中,韋臯鎮蜀,經略西山八國,萬計取之不獲,至是悉怛謀遣人送款。德裕疑其詐,遣人送錦袍金帶與之,託云候取進止,悉怛謀乃盡率郡人歸成都。德裕乃發兵鎮守,因陳出攻之利害。時牛僧孺沮議,言新與吐蕃結盟,不宜敗約,語在僧孺傳。乃詔德裕却送悉怛謀一部之人還維州,贊普得之,皆加虐刑。德裕六年復修邛峽關,移巂州於臺登城以扞蠻。
       德裕所歷征鎮,以政績聞。其在蜀也,西拒吐蕃,南平蠻、蜑。數年之內,夜犬不驚,瘡痏之民,粗以完復。會監軍王踐言入朝知樞密,嘗於上前言悉怛謀縛送以快戎心,絕歸降之義,上頗尤僧孺。其年冬,召德裕為兵部尚書,僧孺罷相,出為淮南節度使。七年二月,德裕以本官平章事,進封贊皇伯,食邑七百戶。六月,宗閔亦罷,德裕代為中書侍郎、集賢大學士。
       其年十二月,文宗暴風恙,不能言者月餘。八年正月十六日,始力疾御紫宸見百僚。宰臣退問安否,上歎醫無名工者久之,由是王守澄進鄭注。初,注構宋申錫事,帝深惡之,欲令京兆尹杖殺之。至是以藥稍効,始善遇之。守澄復進李訓,善易。其年秋,上欲授訓諫官,德裕奏曰:「李訓小人,不可在陛下左右。頃年惡積,天下皆知,無故用之,必駭視聽。」上曰:「人誰無過,俟其悛改。朕以逢吉所託,不忍負言。」德裕曰:「聖人有改過之義。訓天性奸邪,無悛改之理。」上顧王涯曰:「商量別與一官。」遂授四門助教。制出,給事中鄭肅、韓佽封之不下,王涯召肅面喻令下。俄而鄭注亦自絳州至,訓、注惡德裕排己,九月十日,復召宗閔於興元,授中書侍郎、平章事,代德裕,出德裕為興元節度使。德裕中謝日,自陳戀闕,不願出藩,追勑守兵部尚書。宗閔奏制命已行,不宜自便,尋改檢校尚書左僕射、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蘇常杭潤觀察等使,代王璠。
       德裕至鎮,奉詔安排宮人杜仲陽於道觀,與之供給。仲陽者,漳王養母,王得罪,放仲陽於潤州故也。九年三月,左丞王璠、戶部侍郎李漢進狀,論德裕在鎮,厚賂仲陽,結託漳王,圖為不軌。四月,帝於蓬萊殿召王涯、李固言、路隨、王璠、李漢、鄭注等,面證其事。璠、漢加誣構結,語甚切至。路隨奏曰:「德裕實不至此。誠如璠、漢之言,微臣亦合得罪。」群論稍息。尋授德裕太子賔客,分司東都。其月,又貶袁州長史。路隨坐證德裕,罷相,出鎮浙西。其年七月,宗閔坐救楊虞卿,貶處州;李漢坐黨宗閔,貶汾州。十一月,王璠與李訓造亂伏誅,而文宗深悟前事,知德裕為朋黨所誣。明年三月,授德裕銀青光祿大夫,量移滁州刺史。七月,遷太子賔客。十一月,檢校戶部尚書,復浙西觀察使。德裕凡三鎮浙西,前後十餘年。
       開成二年五月,授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使事,代牛僧孺。初僧孺聞德裕代己,乃以軍府事交付副使張鷺,即時入朝。時揚州府藏錢帛八十萬貫匹,及德裕至鎮,奏領得止四十萬,半為張鷺支用訖。僧孺上章訟其事,詔德裕重檢括,果如僧孺之數。德裕稱初到鎮疾病,為吏隱欺,請罰,詔釋之。補闕王績魏謩崔黨韋有翼、拾遺令狐綯韋楚老樊宗仁等,連章論德裕妄奏錢帛以傾僧孺,上竟不問。四年四月,就加檢校尚書左僕射。五年正月,武宗即位。七月,召德裕於淮南。九月,授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初,德裕父吉甫,年五十一出鎮淮南,五十四自淮南復相。今德裕鎮淮南,復入相,一如父之年,亦為異事。
       會昌元年,兼左僕射。開成末,迴紇為黠戛斯所攻,戰敗,部族離散,烏介可汗奉大和公主南來。會昌二年二月,牙於塞上,遣使求助兵糧,收復本國,權借天德軍以安公主。時天德軍使田牟,請以沙陀、退渾諸部落兵擊之。上意未決,下百僚商議,識者多云如牟之奏。德裕曰:「頃者國家艱難之際,迴紇繼立大功。今國破家亡,竄投無所,自居塞上,未至侵淫。以窮來歸,遽行殺伐,非漢宣待呼韓邪之道也。不如聊濟資糧,徐觀其變。」宰相陳夷行曰:「此借寇兵而資盜糧,非計也,不如擊之便。」德裕曰:「田牟、韋仲平言沙陀、退渾並願擊賊,此緩急不可恃也。夫見利則進,遇敵則散,是雜虜之常態,必不肯為國家扞禦邊境。天德一城,戍兵寡弱,而欲與勁虜結讎,陷之必矣。不如以理卹之,俟其越軼,用兵為便。」帝以為然,許借米三萬石。
       俄而迴紇宰相嗢沒斯殺赤心宰相,以其衆來降。赤心部族又投幽州,烏介勢孤,而不與之米,其衆飢乏,漸近振武保大柵、杷頭峰,突入朔州州界。沙陀、退渾皆以其家保山險,雲州張獻節嬰城自固。虜大縱掠,卒無拒者。上憂之,與宰臣計事。德裕曰:「杷頭峰北便是沙磧,彼中野戰,須用騎兵。若以步卒敵之,理難必勝。今烏介所恃者公主,如令勇將出奇奪得公主,虜自敗矣。」上然之,即令德裕草制處分代北諸軍,固關防,以出奇形勢授劉沔。沔令大將石雄急擊可汗于殺胡山,敗之,迎公主還宮,語在石雄傳。尋進位司空。
       三年二月,趙蕃奏黠戛斯攻安西、北庭都護府,宜出師應援。德裕奏曰:
       據地志,安西去京七千一百里,北庭去京五千二百里。承平時,向西路自河西、隴右出玉門關,迤邐是國家州縣,所在皆有重兵。其安西、北庭要兵,便於側近徵發。自艱難已後,河、隴盡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須取迴紇路去。今迴紇破滅,又不知的屬黠戛斯否。縱令救得,便須却置都護,須以漢兵鎮守。每處不下萬人,萬人從何徵發?饋運取何道路?今天德、振武去京至近,兵力常苦不足,無事時貯糧不支得三年,朝廷力猶不及,況保七千里安西哉!臣所以謂縱令得之,實無用也。昔漢宣帝時,魏相請罷車師之田;漢元帝時,賈捐之請棄珠崖郡;國朝賢相狄仁傑亦請棄四鎮,立斛瑟羅為可汗,又請棄安東,却立高氏。蓋不欲貪外虛內,耗竭生靈。此三臣者,當自有之時,尚欲棄之,以肥中國,況隔越萬里,安能救之哉!臣恐蕃戎多計,知國力不及,偽且許之,邀求中國金帛,陛下不可中悔,此則將實費以換虛事,即是滅一迴紇而又生之,恐計非便。
       乃止。
       德裕又以大和五年吐蕃維州守將以城降,為牛僧孺所沮,終失維州,奏論之曰:
       臣在先朝,出鎮西蜀。其時吐蕃維州首領悉怛謀,雖是雜虜,久樂皇風,將彼堅城,降臣本道。臣尋差兵馬,入據其城,飛章以聞,先帝驚歎。其時與臣不足者,望風嫉臣,遽獻疑言,上罔宸聽,以為與吐蕃盟約,不可背之,必恐將此為辭,侵犯郊境。詔臣還却此城,兼執送悉怛謀等,令彼自戮。復降中使,迫促送還。昔白起殺降,終于杜郵致禍;陳湯見徙,是為郅支報讎。感歎前事,愧心終日。今者幸逢英主,忝備台司,輒敢追論,伏希省察。
       且維州據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虜平川之衝,是漢地入兵之路。初,河、隴盡沒,此州獨存。吐蕃潛將婦人嫁與此州門子,二十年後,兩男長成,竊開壘門,引兵夜入,因茲陷沒,號曰「無憂」。因併力於西邊,遂無虞於南路,憑凌近甸,宵旰累朝。貞元中,韋臯欲經略河湟,須以此城為始,盡銳萬旅,急攻累年。吐蕃愛惜旣甚,遂遣舅論莽熱來援。雉堞高峻,臨衝難及於層霄;鳥逕屈盤,猛士多糜於礧石。莫展公輸之巧,空擒莽熱而還。
       及南蠻負恩,援地驅劫。臣初到西蜀,衆心未安,外揚國威,中緝邊備。其維州執臣信令,乃送款與臣,臣告以須俟奏聞,所冀探其情偽。其悉怛謀尋率一城之兵衆,并州印甲仗,塞途相繼,空壁歸臣。臣大出牙兵,受其降禮。南蠻在列,莫敢仰視。況西山八國,隔在此州,比帶使名,都成虛語。諸羌久苦蕃中征役,願作大國王人。自維州降後,皆云但得臣信牒帽子,便相率內屬。其蕃界合水、棲雞等城,旣失險阨,自須抽歸,可減八處鎮兵,坐收千里舊地。臣見莫大之利,乃為恢復之基。繼具奏聞,請以酬賞,臣自與錦袍金帶,顒俟詔書。且吐蕃維州未降已前一年,猶圍魯州。以此言之,豈守盟約?況臣未嘗用兵攻取,彼自感化來降。又沮議之人,不知事實。犬戎遲鈍,土曠人稀,每欲乘秋犯邊,皆須數歲就食。臣得維州踰月,未有一使入疆。自此之後,方應破膽,豈有慮其後怨,鼓此游詞。
       臣受降之時,指天為誓,寧忍將三百餘人性命,棄信偷安。累表上陳,乞垂矜赦。荅詔嚴切,竟令執還,加以體披桎梏,舁於竹畚。及將就路,冤叫呼天。將吏對臣,無不流涕。其部送者,便遭蕃帥譏誚曰:「旣已降彼,何須送來?」乃却將此降人,戮于漢界之上,恣行殘害,用固攜離。乃至擲其嬰孩,承以槍槊。臣聞楚靈誘殺蠻子,春秋明譏;周文外送鄧叔,簡冊深鄙。況乎大國,負此異類,絕忠款之路,快兇虐之情,從古以來,未有此事。臣實痛悉怛謀舉城受酷,由臣陷此無辜,乞慰忠魂,特加襃贈。」
       帝意傷之,尋賜贈官。
       其年,德裕兼守司徒。四月,澤潞節度使劉從諫卒,軍人以其姪稹擅總留後,三軍請降旄鉞。帝與宰臣議可否,德裕曰:「澤潞國家內地,不同河朔。前後命帥,皆用儒臣。頃者李抱真成立此軍,身歿之後,德宗尚不許繼襲,令李緘護喪歸洛。洎劉悟作鎮,長慶中頗亦自專,屬敬宗因循,遂許從諫繼襲。開成初,於長子屯軍,欲興晉陽之甲,以除君側,與鄭注、李訓交結至深,外託効忠,實懷窺伺。自疾病之初,便令劉稹管兵馬。若不加討伐,何以號令四方?若因循授之,則藩鎮相効,自茲威令去矣!」帝曰:「卿算用兵必克否?」對曰:「劉稹所恃者,河朔三鎮耳。但得魏鎮不與稹同,破之必矣。請遣重臣一人,傳達聖旨,言澤潞命帥,不同三鎮。自艱難已來,列聖皆許三鎮嗣襲,已成故事。今國家欲加兵誅稹,禁軍不欲出山東。其山東三州,委鎮魏出兵攻取。」上然之,乃令御史中丞李回使三鎮諭旨,賜魏鎮詔書云:「卿勿為子孫之謀,欲存輔車之勢。」何弘敬、王元逵承詔,聳然從命。初議出兵,朝官上疏相繼,請依從諫例,許之繼襲,而宰臣四人,亦有以出師非便者。德裕奏曰:「如師出無功,臣請自當罪戾,請不累李紳、讓夷等。」及弘敬、元逵出兵,德裕又奏曰:「貞元、大和之間,朝廷伐叛,詔諸道會兵,纔出界便費度支供餉,遲留逗撓,以困國力,或密與賊商量,取一縣一柵以為勝捷,所以師出無功。今請處分元逵、弘敬,只令收州,勿攻縣邑。」帝然之。及王宰、石雄進討,經年未拔澤潞。及弘敬、元逵收邢、洺、磁三州,稹黨遂離,以至平殄,皆如其算。
       時王師方討澤潞,三年十二月,太原橫水戍兵因移戍榆社,乃倒戈入太原城,逐節度使李石,推其都將楊弁為留後。武宗以賊稹未殄,又起太原之亂,心頗憂之,遣中使馬元貫往太原宣諭,覘其所為。元貫受楊弁賂,欲保祐之。四年正月,使還,奏曰:「楊弁兵馬極多,自牙門列隊至柳子,十五餘里,明光甲曳地。」德裕奏曰:「李石比以城內無兵,抽橫水兵一千五百人赴榆社,安能朝夕間便致十五里兵甲耶?」元貫曰:「晉人驍敢,盡可為兵,重賞招致耳。」德裕曰:「招召須財,昨橫水兵亂,止為欠絹一匹。李石無處得,楊弁從何致耶?又太原有一聯甲,並在行營,安致十五里明光耶?」元貫詞屈。德裕奏曰:「楊弁微賊,決不可恕。如國力不及,寧捨劉稹。」即時請降詔,令王逢起榆社軍,又令王元逵兵自土門入,會于太原。河東監軍呂義忠聞之,即日召榆社本道兵,誅楊弁以聞。
       自開成五年冬迴紇至天德,至會昌四年八月平澤潞,首尾五年,其籌度機宜,選用將帥,軍中書詔,奏請雲合,起草指蹤,皆獨決於德裕,諸相無預焉。以功兼守太尉,進封衛國公,三千戶。五年,武宗上徽號後,累表乞骸,不許。德裕病月餘,堅請解機務,乃以本官平章事兼江陵尹、荊南節度使。數月追還,復知政事。宣宗即位,罷相,出為東都留守、東畿汝都防禦使。
       德裕特承武宗恩顧,委以樞衡。決策論兵,舉無遺悔,以身扞難,功流社稷。及昭肅棄天下,不逞之伍咸害其功。白敏中、令狐綯,在會昌中德裕不以朋黨疑之,置之臺閣,顧待甚優。及德裕失勢,抵掌戟手,同謀斥逐,而崔鉉亦以會昌末罷相怨德裕。大中初,敏中復薦鉉在中書,乃相與掎摭構致,令其黨人李咸者,訟德裕輔政時陰事。乃罷德裕留守,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時大中元年秋。尋再貶潮州司馬。敏中等又令前永寧縣尉吳汝納進狀,訟李紳鎮揚州時謬斷刑獄。明年冬,又貶潮州司戶。德裕旣貶,大中二年,自洛陽水路經江、淮赴潮州。其年冬,至潮陽,又貶崖州司戶。至三年正月,方達珠崖郡。十二月卒,時年六十三。
       德裕以器業自負,特達不群。好著書為文,獎善嫉惡,雖位極台輔,而讀書不輟。有劉三復者,長於章奏,尤奇待之。自德裕始鎮浙西,迄於淮甸,皆參佐賔筵。軍政之餘,與之吟詠終日。在長安私第,別構起草院。院有精思亭,每朝廷用兵,詔令制置,而獨處亭中,凝然握管,左右侍者無能預焉。東都於伊闕南置平泉別墅,清流翠篠,樹石幽奇。初未仕時,講學其中。及從官藩服,出將入相,三十年不復重遊,而題寄歌詩,皆銘之於石。今有花木記、歌詩篇錄二石存焉。有文集二十卷。記述舊事,則有次柳氏舊聞、御臣要略、伐叛志、獻替錄行於世。
       初貶潮州,雖蒼黃顛沛之中,猶留心著述,雜序數十篇,號曰窮愁志。其論冥數曰:
       仲尼罕言命,不語神,非謂無也。欲人嚴三綱之道,奉五常之教,修天爵而致人爵,不欲信富貴于天命,委福祿於冥數。昔衛卜恊于沙丘,為謚已久;秦塞屬於臨洮,名子不悟;朝歌未滅,而國流丹烏;白帝尚在,而漢斷素虵。皆兆發於先,而符應於後,不可以智測也。周、孔與天地合德,與神明合契,將來之數,無所遁情。而狼跋於周,鳳衰于楚,豈親戚之義,不可去也,人倫之教,不可廢也。條侯之貴,鄧通之富,死於兵革可也,死于女室可也,唯不宜以餒終,此又不可以理得也。命偶時來,盜有名器者,謂禍福出於胸懷,榮枯生於口吻,沛然而安,溘然而笑,曾不知黃雀遊於茂樹,而挾彈者在其後也。
       乙丑歲,予自荊楚,保釐東周,路出方城間,有隱者困于泥塗,不知其所如,謂方城長曰:「此官人居守後二年,南行萬里。」則知憾予者必因天譴,譖予者乃自鬼謀。雖抱至冤,固不為恨。予嘗三遇異人,非卜祝之流,皆遁世者。初掌記北門,管涔隱者謂予曰:「君明年當在人君左右,為文翰之職,須值少主。」予聞之,愕然變色,隱者亦悔失言,避席求去。予問曰:「何為事少主?」對曰「君與少主已有宿緣。」其年秋登朝,至明年正月,穆宗纘緒,召入禁苑。及為中丞,閩中隱者叩門請見,予下榻與語,曰:「時事非久,公不早去,冬必作相,禍將至矣。若亟請居外,則代公者受患。公後十年終當作相,自西而入。」是秋,出鎮吳門,時年三十六歲。經八稔,尋又仗鉞南燕。秋暮,有邑子于生引鄴郡道士至。纔升階,未及命席,謂予曰:「公當為西南節制,孟冬望舒前,符節至矣。」三者皆與之恊,不差歲月。自憲闈竟十年居相位,由西蜀而入,代予持憲者,俄亦竄逐。唯再謫南荒,未嘗有前知之士為予言之。豈禍患不可移者,神道所祕,莫得預聞。
       其自序如此。斯論可以警夫躁競者,故書於事末。
       德裕三子。燁,檢校祠部員外郎、汴宋亳觀察判官。大中二年,坐父貶象州立山尉。二子幼,從父歿於崖州。燁咸通初量移郴州郴縣尉,卒於桂陽。子延古。
       史臣曰:臣總角時,亟聞耆德言衛公故事。是時天子神武,明於聽斷,公亦以身犯難,酬特達之遇。言行計從,功成事遂,君臣之分,千載一時。觀其禁掖彌綸,巖廊啟奏,料敵制勝,襟靈獨斷,如由基命中,罔有虛發,實奇才也。語文章,則嚴、馬扶輪;論政事,則蕭、曹避席。罪其竊位,即太深文。所可議者,不能釋憾解仇,以德報怨,泯是非於度外,齊彼我於環中。與夫市井之徒,力戰錐刀之末,淪身瘴海,可為傷心。古所謂攫金都下,忽於巿人,離婁不見於眉睫。才則才矣,語道則難。
       贊曰:公之智決,利若青萍。破虜誅叛,摧枯建瓴。功成北闕,骨葬南溟。嗚呼煙閣,誰上丹青?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