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婁師德 王孝傑 唐休璟 張仁愿 薛訥 王晙
       婁師德,鄭州原武人也。弱冠,進士擢第,授江都尉。揚州長史盧承業奇其才,嘗謂之曰:「吾子台輔之器,當以子孫相託,豈可以官屬常禮待也?」
       上元初,累補監察御史。屬吐蕃犯塞,募猛士以討之,師德抗表請為猛士。高宗大悅,特假朝散大夫,從軍西討,頻有戰功,遷殿中侍御史,兼河源軍司馬,并知營田事。天授初,累授左金吾將軍,兼檢校豐州都督,仍依舊知營田事。則天降書勞曰:「卿素積忠勤,兼懷武略,朕所以寄之襟要,授以甲兵。自卿受委北陲,總司軍任,往還靈、夏,檢校屯田,收率旣多,京坻遽積。不煩和糴之費,無復轉輸之艱,兩軍及北鎮兵數年咸得支給。勤勞之誠,久而彌著,覽以嘉尚,欣悅良深。」
       長壽元年,召拜夏官侍郎、判尚書事。明年,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則天謂師德曰:「王師外鎮,必藉邊境營田,卿須不憚劬勞,更充使檢校。」又以為河源、積石、懷遠等軍及河、蘭、鄯、廓等州檢校營田大使。稍遷秋官尚書。萬歲登封元年,轉左肅政御史大夫,仍並依舊知政事。證聖元年,吐蕃寇洮州,令師德與夏官尚書王孝傑討之,與吐蕃大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官軍敗績,師德貶授原州員外司馬。
       萬歲通天二年,入為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是歲,兼檢校右肅政御史大夫,仍知左肅政臺事,又與王懿宗、狄仁傑分道安撫河北諸州。神功元年,拜納言,累封譙縣子。尋詔師德充隴右諸軍大使,仍檢校河西營田事。聖曆二年,突厥入寇,復令檢校并州長史,仍充天兵軍大總管。是歲九月卒,贈涼州都督,謚曰貞。
       初,狄仁傑未入相時,師德嘗薦之,及為宰相,不知師德薦己,數排師德,令充外使。則天嘗出師德舊表示之,仁傑大慚,謂人曰:「吾為婁公所含如此,方知不逮婁公遠矣。」師德頗有學涉,器量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自專綜邊任,前後三十餘年,恭勤接下,孜孜不怠。雖參知政事,深懷畏避,竟能以功名始終,甚為識者所重。
       王孝傑,京兆新豐人也。高宗末,為副總管,從工部尚書劉審禮西討吐蕃,戰於大非川,為賊所獲。吐蕃贊普見孝傑,垂泣曰:「貌類吾父。」厚加敬禮,由是免死,尋得歸。則天時,累遷右鷹揚衛將軍。孝傑久在吐蕃中,悉其虛實。長壽元年,為武威軍總管,與左武衛大將軍阿史那忠節率衆以討吐蕃,乃克復龜茲、于闐、疏勒、碎葉四鎮而還。則天大悅,謂侍臣曰:「昔貞觀中具得此蕃城,其後西陲不守,並陷吐蕃。今旣盡復於舊,邊境自然無事。孝傑建斯功効,竭此款誠,遂能裹足徒行,身與士卒齊力。如此忠懇,深是可嘉。」乃拜孝傑為左衛大將軍。明年,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封清源男。延載初,出為瀚海道行軍總管,餘如故。證聖初,又為朔方道總管,尋坐與吐蕃戰敗免官。
       萬歲通天年,契丹李盡忠、孫萬榮反叛,復詔孝傑白衣起為清邊道總管,統兵十八萬以討之。孝傑軍至東峽石谷遇賊,道隘,虜甚衆,孝傑率精銳之士為先鋒,且戰且前,及出谷,布方陣以捍賊。後軍總管蘇宏暉畏賊衆,棄甲而遁,孝傑旣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兵士為賊所殺及奔踐而死殆盡。時張說為節度管記,馳奏其事。則天問孝傑敗亡之狀,說曰:「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禦衆,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於是追贈孝傑夏官尚書,封耿國公,拜其子無擇為朝散大夫。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
       開元中,無擇官至左驍衛將軍,以恩例贈孝傑特進。
       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曾祖規,周驃騎大將軍、安邑縣公。祖宗,隋大業末為朔方郡丞。時為梁師都舉兵,將據城,宗抗節不從,乃為所害。
       休璟少以明經擢第。永徽中,解褐吳王府典籤,無異材,調授營府戶曹。調露中,單于突厥背叛,誘扇奚、契丹侵掠州縣,其後奚、羯胡又與桑乾突厥同反。都督周道務遣休璟將兵擊破之於獨護山,斬獲甚衆,超拜豐州司馬。永淳中,突厥圍豐州,都督崔智辯戰歿。朝議欲罷豐州,徙百姓于靈、夏,休璟以為不可,上書曰:「豐州控河遏賊,實為襟帶,自秦、漢已來,列為郡縣,田疇良美,尤宜耕牧。隋季喪亂,不能堅守,乃遷徙百姓就寧、慶二州,致使戎羯交侵,乃以靈、夏為邊界。貞觀之末,始募人以實之,西北一隅,方得寧謐。今若廢棄,則河傍之地復為賊有,靈、夏等州人不安業,非國家之利也。」朝廷從其言,豐州復存。
       垂拱中,遷安西副都護。會吐蕃攻破焉耆,安息道大總管、文昌右相韋待價及副使閻溫古失利,休璟收其餘衆,以安西土。遷西州都督,上表請復取四鎮。則天遣王孝傑破吐蕃,拔四鎮,亦休璟之謀也。聖曆中,為司衛卿,兼涼州都督、右肅政御史大夫,持節隴右諸軍州大使。
       久視元年秋,吐蕃大將麴莽布支率騎數萬寇涼州,入自洪源谷,將圍昌松縣。休璟以數千人往擊之,臨陣登高,望見賊衣甲鮮盛,謂麾下曰:「自欽陵死,贊婆降,麴莽布支新知賊兵,欲曜威武,故其國中貴臣酋豪子弟皆從之。人馬雖精,不習軍事,吾為諸君取之。」乃被甲先登,與賊六戰六克,大破之,斬其副將二人,獲首二千五百級,築京觀而還。是後休璟入朝,吐蕃亦遣使來請和,因宴屢覘休璟。則天問其故,對曰:「往歲洪源戰時,此將軍雄猛無比,殺臣將士甚衆,故欲識之。」則天大加歎異,擢拜右武威、右金吾二衛大將軍。
       休璟尤諳練邊事,自碣石西踰四鎮,綿亙萬里,山川要害,皆能記之。長安中,西突厥烏質勒與諸蕃不和,舉兵相持,安西道絕,表奏相繼。則天令休璟與宰相商度事勢,俄頃間草奏,便遣施行。後十餘日,安西諸州表請兵馬應接,程期一如休璟所畫。則天謂休璟曰:「恨用卿晚。」因遷夏官尚書、同鳳閣鸞臺三品。又謂魏元忠及楊再思、李嶠、姚元崇、李迥秀等曰:「休璟諳練邊事,卿等十不當一也。」
       尋轉太子右庶子,依舊知政事。以契丹入寇,復拜夏官尚書,兼檢校幽、營等州都督,兼安東都護。時中宗在春宮,將行,進啟於皇太子曰:「張易之兄弟幸蒙寵遇,數侍宴禁中,縱情失禮,非人臣之道,惟加防察。」中宗即位,召拜輔國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封酒泉郡公,顧謂曰:「卿曩日直言,朕今不忘。初欲召卿計事,但以遐遠,兼懷北狄之憂耳。」未幾,加特進,拜尚書右僕射。是歲秋大水,休璟兩上表自咎,請免官甚切,辭多不載。中宗竟不允,手制荅曰:「陰陽乖爽,事屬在予,待罪私門,難依來表。」尋遷中書令,充京師留守,俄加檢校吏部尚書。又以宮僚之舊,賜實封三百戶,累封宋國公。休璟在任,無所弘益。
       景龍二年,致仕于家,年力雖衰,進取彌銳。時尚宮賀婁氏頗關預國政,憑附者皆得寵榮,休璟乃為其子娶賀婁氏養女為妻,因以自達。由是起為太子少師、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仍封宋國公。休璟年踰八十,而不知止足,依託求進,為時所譏。景雲元年,又拜特進,充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以備突厥,停其舊封,別賜實封一百戶。二年,表請致仕,許之,祿及一品子課並令全給。休璟初得封時,以絹數千匹分散親族,又以家財數十萬大開塋域,備禮葬其五服之親,時人稱之。延和元年七月薨,年八十六,贈荊州大都督,謚曰忠。
       子先慎襲爵,官至陳州刺史。次子先擇,開元中為右金吾衛將軍。
       張仁愿,華州下邽人也。本名仁亶,以音類睿宗諱改焉。少有文武材幹,累遷殿中侍御史。時有御史郭霸上表稱則天是彌勒佛身,鳳閣舍人張嘉福與洛州人王慶之等請立武承嗣為皇太子,皆請仁愿連名署表,仁愿正色拒之,甚為有識所重。尋而夏官尚書王孝傑為吐剌軍總管,統衆以禦吐蕃,詔仁愿往監之。仁愿與孝傑不恊,因入奏事,稱孝傑軍敗誣罔之狀。孝傑由是免為庶人,仁愿遽遷侍御史。
       萬歲通天二年,監察御史孫承景監清邊軍,戰還,畫戰圖以奏。每陣必畫承景躬當矢石、先鋒禦賊之狀,則天歎曰:「御史乃能盡誠如此!」擢拜右肅政臺中丞,令仁愿敘錄承景下立功人。仁愿未發都,先問承景對陣勝負之狀。承景身實不行,問之皆不能對,又虛增功狀。仁愿廷奏承景罔上之罪,於是左遷崇仁令,擢仁愿為肅政臺中丞、檢校幽州都督。會突厥默啜入寇,攻陷趙、定,擁衆迴至幽州,仁愿勒兵出城邀擊之,流矢中手,賊亦引退。則天遣使勞問,賜以醫藥。累遷并州大都督府長史。
       神龍二年,中宗還京,以仁愿為左屯衛大將軍,兼檢校洛州長史。時都城穀貴,盜竊甚衆,仁愿一切皆捕獲杖殺之,積屍府門,遠近震慴,無敢犯者。初,高宗時賈敦頤為洛州刺史,亦有政績,與仁愿皆為一時之最。故時人為之語曰:「洛州有前賈後張,可敵京兆三王。」其見稱如此。
       三年,突厥入寇,朔方軍總管沙吒忠義為賊所敗,詔仁愿攝御史大夫,代忠義統衆。仁愿至軍而賊衆已退,乃躡其後,夜掩大破之。先,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雲神祠,突厥將入寇,必先詣祠祭酹求福,因牧馬料兵而後渡河。時突厥默啜盡衆西擊突騎施娑葛,仁愿請乘虛奪取漠南之地,於河北築三受降城,首尾相應,以絕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師唐休璟以為兩漢已來,皆北守黃河,今於寇境築城,恐勞人費功,終為賊虜所有,建議以為不便。仁愿固請不已,中宗竟從之。仁愿表留年滿鎮兵以助其功。時咸陽兵二百餘人逃歸,仁愿盡擒之,一時斬於城下,軍中股慄,役者盡力,六旬而三城俱就。以拂雲祠為中城,與東、西兩城相去各四百餘里,皆據津濟,遙相應接,北拓地三百餘里,於牛頭朝那山北置烽候一千八百所。自是突厥不得度山放牧,朔方無復寇掠,減鎮兵數萬人。
       仁愿初建三城,不置壅門及曲敵、戰格之具。或問曰:「此邊城禦賊之所,不為守備,何也?」仁愿曰:「兵貴在攻取,不宜退守。寇若至此,即當併力出戰,迴顧望城,猶須斬之,何用守備,生其退恧之心也?」其後常元楷為朔方軍總管,始築壅門以備寇,議者以此重仁愿而輕元楷焉。仁愿在朔方,奏用監察御史張敬忠何鸞、長安尉寇泚、鄠縣尉王易從、始平主簿劉體微分判軍事,太子文學柳彥昭為管記,義烏尉晁良貞為隨機。敬忠等皆以文吏著稱,多至大官,時稱仁愿有知人之鑒。
       景龍二年,拜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累封韓國公。春還朝,秋復督軍備邊。中宗賦詩祖餞,賞賜不可勝紀。尋加鎮軍大將軍。睿宗即位,以老致仕,特全給祿俸,又拜兵部尚書,加光祿大夫,依舊致仕。開元二年卒,贈太子少傅,賻物二百段,命五品官一人為監護使。
       子之輔,開元初為趙州刺史。
       薛訥,絳州萬泉人也,左武衛大將軍仁貴子也。為藍田令,有富商倪氏於御史臺理其私債,中丞來俊臣受其貨財,斷出義倉米數千石以給之。訥曰:「義倉本備水旱,以為儲蓄,安敢絕衆人之命,以資一家之產?」竟報上不與。會俊臣得罪,其事乃不行。其後突厥入寇河北,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臨行,於同明殿召見與語,訥因奏曰:「醜虜憑凌,以廬陵為辭。今雖有制升儲,外議猶恐未定。若此命不易,則狂賊自然款伏。」則天深然其言。尋拜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轉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久當邊鎮之任,累有戰功。
       玄宗即位,於新豐講武,訥為左軍節度。時元帥與禮官得罪,諸部頗亦失序,唯訥及解琬之軍不動。玄宗令輕騎召訥等,至軍門,皆不得入。禮畢,上甚加慰勞。
       時契丹及奚與突厥連和,屢為邊患,訥建議請出師討之。開元二年夏,詔與左監門將軍杜賔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衆二萬,出檀州道以討契丹等。杜賔客以為時屬炎暑,將士負戈甲,齎資糧,深入寇境,恐難為制勝。中書令姚元崇亦以為然。訥獨曰:「夏月草茂,羔犢生息之際,不費糧儲,亦可漸進。一舉振國威靈,不可失也。」時議咸以為不便。玄宗方欲威服四夷,特令訥同紫微黃門三品,總兵擊奚、契丹,議者乃息。六月,師至灤河,遇賊,時旣蒸暑,諸將失計會,盡為契丹等所覆。訥脫身走免,歸罪於崔宣道及蕃將李思敬等八人,詔盡令斬之,特免杜賔客之罪。下制曰:「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兼檢校左衛大將軍、和戎大武等諸軍州節度大使、同紫微黃門三品薛訥,總戎禦邊,建議為首。暗於料敵,輕於接戰,張我王師,衂之虜境。觀其疇昔,頗常輸罄,每欲資忠報主,見義忘身。特緩嚴刑,俾期來効,宜赦其罪,所有官爵等並從除削。」
       其年八月,吐蕃大將坌達延、乞力徐等率衆十萬寇臨洮軍,又進寇蘭州及渭州之渭源縣,掠群牧而去。詔訥白衣攝左羽林將軍,為隴右防禦使,與太僕少卿王晙等率兵邀擊之。十月,訥領衆至渭源,遇賊戰於武階驛,與王晙掎角夾攻之,大破賊衆。追奔至洮水,又戰于長城堡,豐安軍使王海賔先鋒力戰死之。將士乘勢進擊,又敗之,殺獲萬人,擒其將六指鄉彌洪,盡收其所掠羊馬,并獲其器械,不可勝數。時有詔將以十二月親征吐蕃,及聞訥等克捷,玄宗大悅,乃停親征。追贈王海賔左金吾衛大將軍,賻物三百段、粟三百石,名其稚子為忠嗣,拜朝散大夫。命紫微舍人倪若水往,即便敘錄功狀,拜訥為左羽林軍大將軍,復封平陽郡公,仍拜子暢朝散大夫。俄又充涼州鎮軍大總管。尋以年老,特聽致仕。八年卒,年七十餘,贈太常卿,謚曰昭定。訥沉勇寡言,臨大敵而益壯。
       訥弟楚玉,開元中,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以不稱職見代而卒。
       王晙,滄州景城人,徙家于洛陽。祖有方,岷州刺史。晙弱冠明經擢第,歷遷殿中侍御史,加朝散大夫。時朔方軍元帥魏元忠討賊失利,歸罪於副將韓思忠,奏請誅之。晙以思忠旣是偏裨,制不由己,又有勇智可惜,不可獨殺非辜,乃廷議爭之。思忠竟得釋,而晙亦由是出為渭南令。
       景龍末,累轉為桂州都督。桂州舊有屯兵,常運衡、永等州糧以饋之,晙始改築羅郭,奏罷屯兵及轉運。又堰江水,開屯田數千頃,百姓賴之。尋上疏請歸鄉拜墓,州人詣闕請留晙,乃下勑曰:「彼州往緣寇盜,戶口凋殘,委任失材,乃令至此。卿處事強濟,遠邇寧靜,築城務農,利益已廣,隱括綏緝,復業者多。宜須政成,安此黎庶,百姓又有表請,不須來也。」晙在州又一年,州人立碑以頌其政。再轉鴻臚大卿,充朔方軍副大總管,兼安北大都護,豐安、定遠、三城及側近軍並受晙節度。後轉太僕少卿、隴右群牧使。
       開元二年,吐蕃精甲十萬寇臨洮軍,晙率所部二千人卷甲倍程,與臨洮兩軍合勢以拒之。賊營於大來谷口,吐蕃將坌達延又率兵繼至。晙乃出奇兵七百人,衣之蕃服,夜襲之。相去五里,置鼓角,令前者遇寇大呼,後者擊鼓以應之。賊衆大懼,疑有伏兵,自相殺傷,死者萬計。俄而攝右羽林將軍薛訥率衆邀擊吐蕃,至武階谷,去大來谷二十里,為賊所隔。晙率兵迎訥之軍,賊置兵於兩軍之間,連亙數十里,晙夜出壯士銜枚擊之,賊又大潰。乃與訥合軍,掩其餘衆,追奔至洮水,殺獲不可勝數,盡收所掠牧馬而還。以功加銀青光祿大夫,封清源縣男,兼原州都督,仍拜其子珽為朝散大夫。尋除并州大都督府長史。
       明年,突厥默啜為九姓所殺,其下酋長多款塞投降,置之河曲之內。俄而小殺繼立,降者漸叛。晙上疏曰:
       突厥時屬亂離,所以款塞降附,其與部落,非有讎嫌,情異北風,理固明矣,養成其釁,雖悔可追。今者,河曲之中,安置降虜,此輩生梗,實難處置。日月漸久,姦詐逾深,窺邊間隟,必為患難。今有降者部落,不受軍州進止,輒動兵馬,屢有傷殺。詢問勝州左側,被損五百餘人。私置烽鋪,潛為抗拒,公私行李,頗實危懼。北虜如或南牧,降戶必與連衡。臣問沒蕃歸人云,却逃者甚衆,南北信使,委曲通傳,此輩降人,翻成細作。儻收合餘燼,來逼軍州,虜騎憑凌,胡兵應接,表裏有敵,進退無援。雖復韓、彭之勇,孫、吳之策,令其制勝,其可必乎!
       望至秋冬之際,令朔方軍盛陳兵馬,告其禍福,啗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並分配淮南、河南寬鄉安置,仍給程糧,送至配所。雖復一時勞弊,必得久長安穩。二十年外,漸染淳風,持以充兵,皆為勁卒。若以北狄降者不可南中安置,則高麗俘虜置之沙漠之曲,西域編甿散在青、徐之右,唯利是視,務安疆埸,何獨降胡,不可移徙。
       近者,在邊將士,爰及安蕃使人,多作諛辭,不為實對。或言北虜破滅,或言降戶安靜,志欲自言功効,非有以徇邦家。伏願察斯利口,行茲遠慮,邊荒清晏,黎元幸甚。
       臣料留住之議,謀者云遵故事,必言降戶之輩,舊置河曲之中,昔年旣得康寧,今日還應穩便。但同時異事,先典攸傳。往者頡利破亡,邊境寧謐,降戶之輩,無復他心,所以多歷歲年,此類皆無動靜。今虜見未破滅,降戶私使往來,或畏北虜之威,或懷北虜之惠,又是北虜戚屬,夫豈不識親疏,將比昔年,安可同日!
       臣料其中頗有三策。若盛陳兵馬,散令分配,內獲精兵之實,外袪黠虜之謀,暫勞永安,此上策也。若多屯士卒,廣為備擬,亭障之地,蕃、漢相參,費甚人勞,此下策也。若置之朔塞,任之來往,通傳信息,結成禍胎,此無策也。伏願察斯三者,詳其善惡,利害之狀,長短可尋。縱因遷移,或致逃叛,但有移得之者,即是今日良圖,留待河冰,恐即有變。臣蒙天澤,叨居重鎮,逆耳利行,敢不盡言。
       疏奏未報,降虜果叛,勑晙帥并州兵西濟河以討之。晙乃間行倍道,以夜繼晝,卷甲捨幕而趨之。夜於山中忽遇風雪甚盛,晙恐失期,仰天誓曰:「晙若事君不忠,不討有罪,明靈所殛,固自當之,而士衆何辜,令其艱苦!若誠心忠烈,天監孔明,當止雪迴風,以濟戎事。」言訖,風迴而雪止。時叛者分為兩道,其在東者,晙追及之,殺一千五百餘人,生獲一千四百餘人,駝馬牛羊甚衆。晙以功遷左散騎常侍、持節朔方道行軍大總管,尋遷御史大夫。
       時突厥28042跌部落及僕固都督勺磨等散在受降城左右居止,且謀引突厥共為表裏,陷軍城而叛。晙因入奏,密請誅之。八年秋,晙誘28042跌等黨與八百餘人於中受降城誅之,由是乃授晙兵部尚書,復充朔方軍大總管。
       九年,蘭池州胡苦於賦役,誘降虜餘燼,攻夏州反叛,詔隴右節度使、羽林將軍郭知運與晙相知討之。晙奏:「朔方軍兵自有餘力,其郭知運請還本軍。」未報,而知運兵至,與晙頗不相恊。晙所招撫降者,知運縱兵擊之,賊以為晙所賣,皆相率叛走。晙進封清源縣公,仍兼御史大夫。俄而賊衆復相結聚,晙坐左遷梓州刺史。
       十年,拜太子詹事,累封中山郡公。屬車駕北巡,以晙為吏部尚書,兼太原尹。十一年夏,代張說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追錄破胡之功,加金紫光祿大夫,仍充朔方軍節度大使。其年冬,上親郊祀,追晙赴京,以會大禮。晙以時屬冰壯,恐虜騎乘隟入寇,表辭不赴,手勑慰勉,仍賜衣一副。會許州刺史王喬家奴告喬與晙潛謀構逆,勑侍中源乾曜、中書令張說鞫其狀。晙旣無反狀,乃以違詔追不到,左遷蘄州刺史。十四年,累遷戶部尚書,復為朔方軍節度使。二十年卒,年七十餘,贈尚書左丞相,謚曰忠烈。
       往歲,魏元忠為張易之、昌宗所構,左授高要尉,晙密狀申明之。宋璟時為鳳閣舍人,謂晙曰:「魏公且全矣,子冒威嚴而理,坐恐子之狼狽也。」晙曰:「魏公忠而獲罪,晙為義所激,顛沛無恨。」璟歎曰:「璟不能申魏公之枉,深負朝廷矣。」晙氣貌雄壯,時人謂之有熊虎之狀。然慕義激勵,有古人之風,御下整肅,人吏畏而愛之。晙卒後,信安王禕於幽州討奚告捷,奏稱軍士咸見晙與蕃將高昭領兵馬先軍討賊,上聞而嗟異久之。戶部郎中陽伯城上疏,請晙等墳特乞增修封域,量加表異,降使饗祭,優其子孫。玄宗乃遣使就其家廟祭,仍加其子官秩。
       史臣曰:婁師德應召而慷愾,勇也;薦仁傑而入用,忠也;不使仁傑知之,公也;營田贍軍,智也;恭勤接下,和也;參知政事,功名有卒,是人之難也,又何愧於將相乎!王孝傑、唐休璟、張仁愿、薛訥、王晙等,皆韜武幹,亟立邊功。然孝傑失於再擒,休璟虧於餘行。先敗後勝,薛訥何慚;止雪迴風,王晙難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
       贊曰:拯物之心,不形於色。將相之材,人何以測。臣有始終,功無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慚德。唐、張、訥、晙,善陣能師。共服戎虜,不憂邊陲。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