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昔黃帝造車服,為之屏蔽,上古簡儉,未立等威。而三、五之君,不相沿習,乃改正朔,易服色,車有輿輅之別,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繢,飾之以絺繡,華蟲象物,龍火分形,於是典章興矣。周自夷王削弱,諸侯自恣。窮孔翬之羽毛,無以供其侈;極隨和之掌握,不足慊其華。則皮弁革舄之容,非珠履鷸冠之玩也。迨秦誅戰國,斟酌舊儀,則有鹵簿、金根、大駕、法駕,備千乘萬騎,異舜典、周官。漢氏因之,號乘輿三駕,儀衛之盛,無與比隆。東京帝王,博雅好古,明帝始令儒者考曲臺之說,依周官五輅六冕之文,山龍藻火之數,創為法服。雖有制作,竟寢不行。輿駕乘金根而已,服則袞冕,冠則通天。其後所御,多從袍服。事具前志。而裘冕之服,歷代不行。後魏、北齊,輿服奇詭,至隋氏一統,始復舊儀。
       隋制,車有四等,有亙幰、通幰、軺車、輅車。初制五品以上乘偏幰車,其後嫌其不美,停不行用,以亙車代之。三品以上通幰車,則青壁。一品軺車,油幰朱網。唯輅車一等,聽勑始得乘之。馬珂,一品以下九子,四品七子,五品五子。
       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平巾幘,牛角箄簪,紫衫,白袍、靴,起梁帶。五品已上,金玉鈿飾,用犀為簪。是為常服,武官盡服之。六品已下,衫以緋。至於大仗陪立,五品已上及親侍加兩襠縢虵,其勳侍去兩襠。
       弁冠,朱衣裳,素革帶,烏皮履,是為公服。其弁通用烏漆紗為之,象牙為簪導。五品已上,亦以鹿胎為弁,犀為簪導者。加玉琪之飾,一品九琪,二品八琪,三品七琪,四品六琪。三品兼有紛、鞶囊,佩於革帶之後,上加玉珮一。鞶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以上銀縷,五品以上綵縷,文官尋常入內及在本司常服之。
       親王,遠遊三梁冠,金附蟬,犀簪導,白筆。三師三公、太子三師三少、尚書祕書二省、九寺、四監、太子三寺、諸郡縣關市、親王文學、藩王嗣王、公侯,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犀簪導。九品以上一梁,牛角簪導。門下、內書、殿內三省,諸衛府,長秋監,太子左右庶子、內坊、諸率,宮門內坊,親王府都尉,府鎮防戍九品以上,散官一品已下,武弁幘。侍中、中書令,加貂蟬,珮紫綬。散官者,白筆。御史、司隷二臺,法冠。一名獬豸冠。謁者、臺大夫以下,高山冠。並絳紗單衣,白紗內單,皁領、褾、襈、裾,白練裙襦,絳蔽膝,革帶,金飾鉤46a2,方心曲領,紳帶,玉鏢金飾劒,亦通用金鏢,山玄玉佩,綬,襪,烏皮舄。是為朝服。玉佩,纁朱綬,施二玉環。三品以上綠綬,四品、五品青綬。二品以下去玉環,六品以下去劒、珮、綬。八品以下,冠去白筆,衣省內單及曲領、蔽膝,著烏皮履。五品加紛、鞶囊。其綬纁朱者,用四綵,赤、紅、縹、紺紅,朱質,纁文織,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綠綬用四綵,綠、紫、黃、朱紅,綠質,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闊九寸。紫綬用四綵,紫、黃、赤、紅,紫質,長一丈六尺,一百八十首,闊八寸。青綬三綵,白、青、紅,青質,長一丈四尺,一百四十首,闊七寸。
       玄衣纁裳冕而旒者,是為祭服,綬、珮、劒各依朝服之數。其章自七品以下,降二為差,六品以下無章。
       文武之官皆執笏,五品以上,用象牙為之,六品以下,用竹木。
       是時,內外群官,文物有序,僕御清道,車服以庸。於是貴賤士庶,較然殊異。越王侗於東都嗣位,下詔停廢。自茲以後,浸以不章,以至於亡。
       唐制,天子車輿有玉輅、金輅、象輅、革輅、木輅,是為五輅,耕根車、安車、四望車,已上八等,並供服乘之用。其外有指南車、記里鼓車、白鷺車、鸞旗車、辟惡車、軒車、豹尾車、羊車、黃鉞車,豹尾、黃鉞二車,武德中無,自貞觀已後加焉。其黃鉞,天寶元年制改為金鉞。屬車十二乘,並為儀仗之用。大駕行幸,則分前後,施於鹵簿之內。若大陳設,則分左右,施於儀衛之內。
       玉輅,青質,以玉飾諸末。重輿,左青龍,右白虎,金鳳翅,畫虡文鳥獸,黃屋左纛。金鳳一在軾前,十二鑾在衡,正縣鑾數,皆其副輅及耕根則八。二鈴在軾,龍輈前設鄣塵,青蓋黃裏,繡飾,博山鏡子,樹羽,輪皆朱班重牙。左建旂十有二旒,皆畫升龍,其長曳地。右載闟戟,長四尺,廣三尺,黻文。旂首金龍頭銜結綬及鈴綏。駕蒼龍,金鍐方釳,插翟尾五焦,鏤鍚,鞶纓十有二就。鍚,馬當顱,鏤金為之。鞶纓鞍皆以五綵飾之。就,成也,一匝為一就也。祭祀、納后則供之。
       金輅,赤質,以金飾諸末,餘與玉輅同,駕赤騮,鄉射、祀還、飲至則供之。
       象輅,黃質,以象飾諸末,餘與玉輅同,駕黃騮,行道則供之。
       革輅,白質,鞔之以革,餘與玉輅同,駕白駱,巡狩、臨兵事則供之。
       木輅,黑質,漆之,餘與玉輅同,駕黑騮,畋獵則供之。
       五輅之蓋,旌旗之質及鞶纓,皆從輅色,蓋之裏皆用黃。其鏤鍚,五輅同。
       耕根車,青質,蓋三重,餘與玉輅同,耕籍則供之。
       安車,金飾,重輿,曲壁,八鑾在衡,紫油纁,朱裏通幰,朱絲絡網,朱鞶纓,朱覆髮,貝絡,駕赤騮,臨幸則供之。
       四望車,制同犢車,金飾,八鑾在衡,青油纁,朱裏通幰,朱絲絡網,拜陵、臨弔則供之。
       自高宗不喜乘輅,每有大禮,則御輦以來往。爰洎則天以後,遂以為常。玄宗又以輦不中禮,又廢而不用。開元十一年冬,將有事於南郊,乘輅而往,禮畢,騎而還。自此行幸及郊祀等事,無遠近,皆騎於儀衛之內。其五輅及腰輿之屬,但陳於鹵簿而已。
       皇后車則有重翟、厭翟、翟車、安車、四望車、金根車六等。
       重翟車,青質,金飾諸末,輪畫朱,金根車牙,其箱飾以重翟羽,青油纁,朱裏通幰,繡紫帷,朱絲絡網,繡紫絡帶,八鑾在衡,鏤鍚,鞶纓十二就,金鍐方釳,插翟尾,朱總,總以朱為之,如馬纓而小,著馬勒,在兩耳與兩鑣也。駕蒼龍,受冊、從祀、享廟則供之。
       厭翟,赤質,金飾諸末,輪畫朱牙,其箱飾以次翟羽,紫油纁,朱裏通幰,紅錦帷,朱絲絡網,紅錦絡帶,餘如重翟車,駕赤騮,採桑則供之。
       翟車,黃質,金飾諸末,輪畫朱牙,其車側飾以翟羽,黃油纁,黃裏通幰,白紅錦帷,朱絲絡網,白紅錦絡帶,餘如重翟,駕黃騮,歸寧則供之。諸鞶纓之色,皆從車質。
       安車,赤質,金飾,紫通幰朱裏,駕四馬,臨幸及弔則供之。
       四望車,朱質,紫油通幰,油畫絡帶,拜陵、臨弔則供之。
       金根車,朱質,紫油通幰,油畫絡帶,朱絲網,常行則供之。
       皇太子車輅,有金輅、軺車、四望車。
       金輅,赤質,金飾諸末,重較,箱畫虡文鳥獸,黃屋,伏鹿軾,龍輈,金鳳一在軾,前設鄣塵,朱蓋黃裏,輪畫朱牙,左建旂九旒,右載闟戟,旂首金龍頭銜結綬及鈴綏,駕赤騮四,八鑾在衡,二鈴在軾,金鍐方釳,插翟尾五焦,鏤鍚,鞶纓九就,從祀享、正冬大朝、納妃則供之。
       軺車,金飾諸末,紫通幰朱裏,駕一馬,五日常服及朝享宮臣、出入行道則供之。
       四望車,金飾諸末,紫油纁,通幰朱裏,朱絲絡網,駕一馬,弔臨則供之。
       王公已下車輅,親王及武職一品,象飾輅。自餘及二品、三品,革輅。四品,木輅。五品,軺車。
       象輅,以象飾諸末,朱班輪,八鑾在衡,左建旂,旂畫龍,一升一降。右載闟戟。
       革輅,以革飾諸末,左建旜,通帛為旜。餘同象輅。
       木輅,以漆飾之,餘同革輅。
       軺車,曲壁,青通幰。
       諸輅皆朱質朱蓋,朱旂旜。一品九旒,二品八旒,三品七旒,四品六旒,其鞶纓就數皆準此。
       內命婦夫人乘厭翟車,嬪乘翟車,婕妤已下乘安車,各駕二馬。外命婦、公主、王妃乘厭翟車,駕二馬。自餘一品乘白銅飾犢車,青通幰,朱裏油纁,朱絲絡網,駕以牛。二品已下去油纁、絡網,四品青偏幰。
       有唐已來,三公已下車輅,皆太僕官造貯掌。若受制行冊命及二時巡陵、婚葬則給之。自此之後,皆騎馬而已。
       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
       大裘冕,無旒,廣八寸,長一尺六寸,玄裘纁裏,已下廣狹准此。金飾,玉簪導,以組為纓,色如其綬。裘以黑羔皮為之,玄領、褾、襟緣。朱裳,白紗中單,皁領,青褾、襈、裾。革帶,玉鉤46a2,大帶,素帶朱裏,紺其外,上以朱,下以綠,紐用組也。蔽膝隨裳。鹿盧玉具劒,火珠鏢首。白玉雙珮,玄組雙大綬,六綵,玄、黃、赤、白、縹、綠,純玄質,長二丈四尺,五百首,廣一尺。小雙綬長二尺一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間施三玉環。朱襪,赤舄。祀天神地祇則服之。
       袞冕,金飾,垂白珠十二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黈纊充耳,玉簪導。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領為升龍,織成為之也。各為六等,龍、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黻。繡龍、山、火三章,餘同上。革帶、大帶、劒、珮、綬與上同。舄加金飾。諸祭祀及廟、遣上將、征還、飲至、踐阼、加元服、納后、若元日受朝,則服之。
       鷩冕,服七章,三章在衣,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餘同袞冕,有事遠主則服之。
       毳冕,服五章,三章在衣,宗彝、藻、粉米,二章在裳,黼、黻也。餘同鷩冕,祭海岳則服之。
       繡冕,服三章,一章在衣,粉米,二章在裳,黼、黻。餘同毳冕,祭社稷、帝社則服之。
       玄冕服,衣無章,裳刺黼一章。餘同繡冕,蜡祭百神、朝日夕月則服之。
       通天冠,加金博山,附蟬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翠綏,玉若犀簪導。絳紗裏,白紗中單,領,褾,飾以織成。朱襈、裾,白裙,白裙襦,亦裙衫也。絳紗蔽膝,白假帶,方心曲領。其革帶、珮、劒、綬、襪、舄與上同。若未加元服,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諸祭還及冬至朔日受朝、臨軒拜王公、元會、冬會則服之。
       武弁,金附蟬,平巾幘,餘同前服。講武、出征、四時蒐狩、大射、禡、類、宜社、賞祖、罰社、纂嚴則服之。
       弁服,弁以鹿皮為也。十有二琪,琪以白玉珠為之。玉簪導,絳紗衣,素裳,革帶,白玉雙珮,鞶囊,小綬,白襪,烏皮履,朔日受朝則服之。
       黑介幘,白紗單衣,白裙襦,革帶,素襪,烏皮履,拜陵則服之。
       白紗帽,亦烏紗也。白裙襦,亦裙衫也。白襪,烏皮履,視朝聽訟及宴見賔客則服之。
       平巾幘,金寶飾。導簪冠文皆以玉,紫褶,亦白褶。白袴,玉具裝,真珠寶鈿帶,乘馬則服之。
       白帢,臨大臣喪則服之。
       太宗又制翼善冠,朔望視朝,以常服及帛練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又與平巾幘通用。著於令。
       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自貞觀已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
       顯慶元年九月,太尉長孫無忌與修禮官等奏曰:
       准武德初撰衣服令,天子祀天地,服大裘冕,無旒。臣無忌、志寧、敬宗等謹按郊特牲云:「周之始郊,日以至。」「被袞以象天,戴冕藻十有二旒,則天數也。」而此二禮,俱說周郊,袞與大裘,事乃有異。按月令:「孟冬,天子始裘。」明以禦寒,理非當暑,若啟蟄祈穀,冬至報天,行事服裘,義歸通允。至於季夏迎氣,龍見而雩,炎熾方隆,如何可服?謹尋歷代,唯服袞章,與郊特牲義旨相恊。按周遷輿服志云,漢明帝永平二年,制採周官、禮記,始制祀天地服,天子備十二章。沈約宋書志云:「魏、晉郊天,亦皆服袞。」又王智深宋紀曰:「明帝制云,以大冕純玉藻、玄衣、黃裳郊祀天地。」後魏、周、齊,迄于隋氏,勘其禮令,祭服悉同。斯則百王通典,炎涼無妨,復與禮經事無乖舛。今請憲章故實,郊祀天地,皆服袞冕,其大裘請停,仍改禮令。又檢新禮,皇帝祭社稷服繡冕,四旒,三章。祭日月服玄冕,三旒,衣無章。謹按令文是四品五品之服,此則三公亞獻,皆服袞衣,孤卿助祭,服毳及鷩,斯乃乘輿章數,同於大夫,君少臣多,殊為不可。據周禮云:「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絺冕,諸小祀則玄冕。」又云:「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之服,袞冕以下,皆如王之服。」所以三禮義宗,遂有二釋。一云公卿大夫助祭之日,所著之服,降王一等。又云悉與王同。求其折衷,俱未通允。但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天子以十二為節,義在法天,豈有四旒三章,翻為御服。若諸臣助祭,冕與王同,便是貴賤無分,君臣不別。如其降王一等,則王著玄冕之時,群臣次服爵弁,旣屈天子,又貶公卿。周禮此文,久不施用。亦猶祭祀之立尸侑,君親之拜臣子,覆巢設硩蔟之官,去¨置蟈氏之職,唯施周代,事不通行。是故漢、魏以來,下迄隋代,相承舊事,唯用袞冕。今新禮親祭日月,仍服五品之服,臨事施行,極不穩便。請遵歷代故實,諸祭並用袞冕。
       制可之。
       無忌等又奏曰:「皇帝為諸臣及五服親舉哀,依禮著素服。今令乃云白帢,禮令乖舛,須歸一塗。且白帢出自近代,事非稽古,雖著令文,不可行用。請改從素服,以會禮文。」制從之。自是鷩冕已下,乘輿更不服之,白帢遂廢,而令文因循,竟不改削。
       開元十一年冬,玄宗將有事於南郊,中書令張說又奏稱:「准令,皇帝祭昊天上帝,服大裘之冕,事出周禮,取其質也。永徽二年,高宗親享南郊用之。明慶年修禮,改用袞冕,事出郊特牲,取其文也。自則天已來用之。若遵古制,則應用大裘,若便於時,則袞冕為美。」令所司造二冕呈進,上以大裘樸略,冕又無旒,旣不可通用於寒暑,乃廢不用之。自是元正朝會依禮令用袞冕及通天冠,大祭祀依郊特牲亦用袞冕,自餘諸服,雖在於令文,不復施用。十七年,朝拜五陵,但素服而已。朔望常朝,亦用常服,其翼善冠亦廢。
       武德令,皇太子衣服,有袞冕、具服遠遊三梁冠、公服遠遊冠、烏紗帽、平巾幘五等。貞觀已後,又加弁服、進德冠之制。
       袞冕,白珠九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青纊充耳,犀簪導。玄衣,纁裳,九章。五章在衣,龍、山、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織成為之。白紗中單,黼領,青褾、襈、裾。革帶,金鉤46a2,大帶,素帶朱裏,亦紕以朱綠,皆用組。黻。隨裳色,火、山二章也。玉具劒,金寶飾也。玉鏢首。瑜玉雙珮,朱組雙大綬,四綵,赤、白、縹、紺,純朱質,長一丈八尺,三百二十首,廣九寸。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施二玉環也。朱襪,赤舄。舄加金飾。侍從皇帝祭祀及謁廟、加元服、納妃則服之。
       具服遠遊三梁冠,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翠綏,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襈、裙,白裙襦,白假帶,方心曲領,絳紗蔽膝。其革帶、劒、珮、綬、襪、舄與上同。後改用白襪、黑舄。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雙玉導,加寶飾。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釋奠則服之。
       公服遠遊冠,簪導以下並同前也。絳紗單衣,白裙襦,革帶,金鉤46a2,假帶,方心,紛,鞶囊,長六尺四寸,廣二寸四分,色同大綬。白襪,烏皮履,五日常服、元日冬至受朝則服之。
       烏紗帽,白裙襦,白襪,烏皮履,視事及宴見賔客則服之。
       平巾幘,紫褶,白袴,寶鈿起梁帶,乘馬則服之。
       弁服,弁以鹿皮為之。犀簪導,組纓,玉琪九,絳紗衣,素裳,革帶,鞶囊,小綬,雙珮,白襪,烏皮履,朔望及視事則兼服之。
       進德冠,九琪,加金飾,其常服及白練裙襦通著之。若服袴褶,則與平巾幘通著。
       自永徽已後,唯服袞冕、具服、公服而已。若乘馬袴褶,則著進德冠,自餘並廢。若讌服、常服,紫衫袍與諸王同。
       開元二十六年,肅宗升為皇太子,受冊,太常所撰儀注有服絳紗袍之文。太子以為與皇帝所稱同,上表辭不敢當,請有以易之。玄宗令百官詳議。尚書左丞相裴耀卿、太子太師蕭嵩等奏曰:「謹按衣服令,皇太子具服,有遠遊冠,三梁,加金附蟬九首,施珠翠,黑介幘,髮纓綏,犀簪導,絳紗袍,白紗中單,皁領、褾、襈,白裙襦,方心曲領,絳紗蔽膝,革帶,劒,珮,綬等,謁廟還宮、元日冬至朔日入朝、釋奠則服之。其絳紗袍則是冠衣之內一物之數,與裙襦、劒、珮等無別。至於貴賤之差,尊卑之異,則冠為首飾,名制有殊,并珠旒及裳綵章之數,多少有別,自外不可事事差異。亦有上下通服,名制是同,禮重則具服,禮輕則從省。今以至敬之情,有所未敢,衣服不可減省,稱謂須更變名。望所撰儀注,不以絳紗袍為稱,但稱為具服,則尊卑有差,謙光成德。」議奏上,手勑改為朱明服,下所司行用焉。
       武德令,侍臣服有袞、鷩、毳、繡、玄冕,及爵弁,遠遊、進賢冠,武弁,獬豸冠,凡十等。
       袞冕,垂青珠九旒,以組為纓,色如其綬,以下旒、纓皆如之也。青纊充耳,簪導。青衣,纁裳,服九章。五章在衣,龍、山、華蟲、火、宗彝,為五等。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皆絳為繡,徧衣而已,下皆如之。白紗中單,黼領,繡冕以下,中單青領。青褾、襈、裙。革帶,鉤46a2,大帶,三品已上,素帶朱裏,皆紕其外,上以綠。五品帶,紕其垂,外以玄黃。紐皆用青組之。黻。凡黻皆隨裳色。毳冕以上,山、火二章,繡冕山一章,玄冕無章。劒,珮,綬,朱襪,赤舄,第一品服之。
       鷩冕,七旒,服七章,三章在衣,華蟲、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也。餘同袞冕,第二品服之。
       毳冕,五旒,服五章,三章在衣,宗彝、藻、粉米,二章在裳,黼、黻也。餘同鷩冕,第三品服之。
       繡冕,四旒,服三章,一章在衣,粉米,二章在裳,黼、黻。餘並同毳冕,第四品服之。
       玄冕,衣無章,裳刻黻一章,餘同繡冕,第五品服之。
       爵弁,色同爵,無旒無章。玄纓,簪導,青衣,纁裳,白紗中單,青領、褾、裙,革帶,鉤46a2大帶,練帶,紕其垂,內外以繡,紐約用青組。爵x,襪,赤履,九品已上服之。
       凡冕服,助祭及親迎若私家祭祀皆服之,爵弁亦同。凡冕,制皆以羅為之,其服以紬。爵弁用紬為之,其服用繒。
       遠遊三梁冠,黑介幘,青綏,凡文官皆青綏,以下准此也。皆諸王服之,親王則加金附蟬。
       進賢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兩梁,九品以上一梁。皆三公、太子三師三少、五等爵、尚書省、秘書省、諸寺監學、太子詹事府、三寺及散官,親王師友、文學、國官,若諸州縣關津岳瀆等流內九品以上服之。
       武弁,平巾幘,侍中、中書令則加貂蟬,侍左者左珥,侍右者右珥。皆武官及門下、中書、殿中、內侍省、天策上將府、諸衛領軍武候監門、領左右太子諸坊諸率及鎮戍流內九品已上服之。其親王府佐九品以上,亦準此。
       法冠,一名獬豸冠,以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之形,左右御史臺流內九品以上服之。
       高山冠者,內侍省內謁者及親王下司閤等服之。
       却非冠者,亭長、門僕服之。
       諸應冠而未冠者,並雙童髻,空頂幘。五品已上雙玉導,金飾,三品以上加寶飾,六品以下無飾。
       朝服,亦名具服。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紗中單,皁領、襈、裙,白裙襦,亦裙衫也。革帶,鉤46a2舄,假帶,曲領方心,絳紗蔽膝,襪,舄,劒,珮,綬,一品已下,五品以上,陪祭、朝饗、拜表大事則服之。七品已上,去劒、珮、綬,餘並同。
       公服,亦名從省服。冠,幘,纓,簪導,絳紗單衣,白裙襦,亦裙衫也。革帶,鉤46a2,假帶,方心,襪,履,紛,鞶囊,一品以下,五品以上,謁見東宮及餘公事則服之。其六品以下,去紛、鞶囊,餘並同。
       諸珮綬者,皆雙綬。親王纁朱綬,四綵,赤、黃、縹、紺,純朱質,纁文織,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一品綠綟綬,四綵,紫、黃、赤,純綠質,長一丈八尺,二百四十首,廣九寸。二品、三品紫綬,三綵,紫、黃、赤,純紫質,長一丈六尺,一百八十首,廣八寸。四品青綬,三綵,青、白、紅,純青質,長一丈四尺,一百四十首,廣七寸。五品黑綬,二綵,青、紺,純紺質,長一丈二尺,一百首,廣六寸。自王公以下皆有小雙綬,長二尺六寸,色同大綬而首半之。正第一品佩二玉環,自外不同也。有綬者則有紛,皆長六尺四寸,廣二尺四分,各隨綬色。諸鞶囊,二品以上金鏤,三品金銀鏤,四品銀鏤,五品綵鏤。諸珮,一品珮山玄玉,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蒼玉。
       諸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簪白筆,武官及爵則不簪。諸舄履並烏色,舄重皮底,履單皮底。別注色者,不用此色。
       諸勳官及爵任職事官者,散官、散號將軍同職事。正衣本服,自外各從職事服。諸致仕及以理去官,被召謁見,皆服前官從省服。
       平巾幘,簪箄導,冠支,五品以上紫褶,六品以下緋褶,加兩襠縢虵,並白袴,起梁帶。五品以上,金玉雜鈿。六品以下,金飾隱起。靴,武官及衛官陪立大仗則服之。若文官乘馬,亦通服之,去兩襠縢虵。諸視品府佐,武弁,平巾幘。國官,進賢一梁冠,黑介幘,簪導。其服各準正品,其流外官,亦依正品流外之例。參朝則服之。若謁見府公,府佐平巾黑幘,國官黑介幘,皆白紗單衣,烏皮履。
       諸流外官行署,三品以上黑介幘,絳公服,用緋為之,制同絳紗單衣。方心,革帶,鉤46a2,假帶,襪,烏皮履。九品以上絳衣,制同絳公服,袖狹,形直如溝,不垂。去方心、假帶,餘同絳公服。其非行署者,太常寺謁者、卜博士、醫助教、祝史、贊引,鴻臚寺掌儀、諸典書、典學,內侍省內典引,太子門下坊典儀、內坊導客舍人、諸贊者,王公以下舍人,公主謁者等,各準行署,依品服。自外及民任雜掌無官品者,皆平巾幘,緋衫,大口袴,朝集從事則服之。諸典謁,武弁,絳公服。其齋郎,介幘,絳衣。自外品子任雜掌者,皆平巾幘,緋衫,大口袴,朝集從事則服之。
       黑介幘,簪導,深衣,青褾、領,革帶,烏皮履。未冠則雙童髻,空頂黑介幘,去革帶。國子、太學、四門學生參見則服之。書算學生、州縣學生,則烏紗帽,白裙襦,青領。諸外官拜表受詔皆服。本品無朝服者則服之。其餘公事及初上,並公服。諸州大中正,進賢一梁冠,絳紗公服,若有本品者,依本品參朝服之。諸州縣佐史、鄉正、里正、岳瀆祝史、齋郎,並介幘,絳衣。
       平巾幘,緋褶,大口袴,紫附,尚食局主食、典膳局主食、太官署食官署掌膳服之。平巾綠幘,青布袴褶,尚食局主膳、典膳局典食、太官署食官署供膳服之。平巾五辮髻,青袴褶,青耳屩,羊車小史服之。總角髻,青袴褶,漏刻生、漏童服之。
       龍朔二年九月戊寅,司禮少常伯孫茂道奏稱:「諸臣九章服,君臣冕服,章數雖殊,飾龍名袞,尊卑相亂。望諸臣九章衣以雲及麟代龍,昇山為上,仍改冕。」當時紛議不定。儀鳳年,太常博士蘇知機又上表,以公卿以下冕服,請別立節文。勑下有司詳議。崇文館學士校書郎楊烱奏議曰:
       古者太昊庖犧氏,仰以觀象,俯以察法,造書契而文籍生。次有黃帝軒轅氏,長而敦敏,成而聦明,垂衣裳而天下理。其後數遷五德,君非一姓。體國經野,建邦設都,文質所以再而復,正朔所以三而改。夫改正朔者,謂夏后氏建寅,殷人建丑,周人建子。至於以日繫月,以月繫時,以時繫年,此則三王相襲之道也。夫易服色者,謂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至於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此又百代可知之道也。謹按虞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由此言之,則其所從來者尚矣。
       夫日月星辰者,明光照下土也。山者,布散雲雨,象聖王澤沾下人也。龍者,變化無方,象聖王應機布教也。華蟲者,雉也,身被五采,象聖王體兼文明也。宗彝者,武蜼也,以剛猛制物,象聖王神武定亂也。藻者,逐水上下,象聖王隨代而應也。火者,陶冶烹飪,象聖王至德日新也。米者,人恃以生,象聖王物之所賴也。黼能斷割,象聖王臨事能決也。黻者,兩己相背,象君臣可否相濟也。逮有周氏,乃以日月星辰為旌旗之飾,又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於是乎制袞冕以祀先王也。九章者,法於陽數也。以龍為首章者,袞者卷也,龍德神異,應變潛見,表聖王深沈遠智,卷舒神化也。又制鷩冕以祭先公也,鷩者雉也,有耿介之志,表公有賢才,能守耿介之節也。又制毳冕以祭四望也,四望者,岳瀆之神也。武蜼者,山林所生也,明其象也。制絺冕以祭社稷也,社稷,土穀之神也,粉米由之成也,象其功也。又制玄冕以祭群小祀也,百神異形,難可徧擬,但取黻之相背異名也。夫以周公之多才也,故化定制禮,功成作樂。夫以孔宣之將聖也,故行夏之時,服周之冕。先王之法服,乃此之自出矣;天下之能事,又於是乎畢矣。
       今表狀「請制大明冕十二章,乘輿服之」者。謹按,日月星辰者,已施旌旗矣;龍武山火者,又不踰於古矣。而云麟鳳有四靈之名,玄龜有負圖之應,雲有紀官之號,水有感德之祥,此蓋別表休徵,終是無踰比象。然則皇王受命,天地興符,仰觀則璧合珠連,俯察則銀黃玉紫。盡南宮之粉壁,不足寫其形狀;罄東觀之鉛黃,無以紀其名實。固不可畢陳於法服也。雲也者,從龍之氣也,水也者,藻之自生也,又不假別為章目也。此蓋不經之甚也。
       又「鷩冕八章,三公服之」者。鷩者,太平之瑞也,非三公之德也。鷹鸇者,鷙鳥也,適可以辨祥刑之職也。熊羆者,猛獸也,適可以旌武臣之力也。又稱藻為水草,無所法象,引張衡賦云,「蔕倒茄於藻井,披江葩之狎獵。」謂為蓮花,取其文采者。夫茄者蓮也,若以蓮花代藻,變古從今,旣不知草木之名,亦未達文章之意。此又不經之甚也。
       又「毳冕六章,三品服之」者。按此王者祀四望服之名也。今三品乃得同王之毳冕,而三公不得同王之袞名。豈惟顛倒衣裳,抑亦自相矛盾。此又不經之甚也。
       又「黼冕四章,五品服之」。考之於古,則無其名;驗之於今,則非章首。此又不經之甚也。
       若夫禮惟從俗,則命為制,令為詔,乃秦皇之故事,猶可以適於今矣。若乃義取隨時,則出稱警,入稱蹕,乃漢國之舊儀,猶可以行於代矣。亦何取於變周公之軌物,改宣尼之法度者哉!
       由是竟寢知機所請。
       景龍二年七月,皇太子將親釋奠於國學,有司草儀注,令從臣皆乘馬者著衣冠。太子左庶子劉子玄進議曰:
       古者自大夫已上皆乘車,而以馬為騑服。魏、晉已降,迄于隋代,朝士又駕牛車,歷代經史,具有其事,不可一二言也。至如李廣北征,解鞍憩息;馬援南伐,據鞍顧盼。斯則鞍馬之設,行於軍旅,戎服所乘,貴於便習者也。案江左官至尚書郎而輒輕乘馬,則為御史所彈。又顏延之罷官後,好騎馬出入閭里,當代稱其放誕。此則專車憑軾,可擐朝衣;單馬御鞍,宜從褻服。求之近古,灼然之明驗矣。
       自皇家撫運,沿革隨時。至如陵廟巡幸,王公冊命,則盛服冠履,乘彼輅車。其士庶有衣冠親迎者,亦時以服箱充馭。在於他事,無復乘車,貴賤所行,通鞍馬而已。臣伏見比者鑾輿出幸,法駕首途,左右侍臣皆以朝服乘馬。夫冠履而出,止可配車而行,今乘車旣停,而冠履不易,可謂唯知其一而未知其二。何者?襃衣博帶,革履高冠,本非馬上所施,自是車中之服。必也襪而升鐙,跣以乘鞍,非惟不師古道,亦自取驚今俗,求諸折中,進退無可。且長裙廣袖,襜如翼如,鳴珮紆組,鏘鏘弈弈,馳驟於風塵之內,出入於旌棨之間,儻馬有驚逸,人從顛墜,遂使屬車之右,遺履不收,清道之傍,絓驂相續,固以受嗤行路,有損威儀。
       今議者皆云秘閣有梁武帝南郊圖,多有衣冠乘馬者,此則近代故事,不得謂無其文。臣案此圖是後人所為,非當時所撰。且觀當今有古今圖畫者多矣,如張僧繇畫群公祖二疏,而兵士有著芒屩者;閻立本畫昭君入匈奴,而婦人有著帷帽者。夫芒屩出於水鄉,非京華所有;帷帽創於隋代,非漢宮所作。議者豈可徵此二畫以為故實者乎!由斯而言,則梁武南郊之圖,義同於此。又傳稱義惟因俗,禮貴緣情。殷輅周冕,規模不一;秦冠漢珮,用舍無恒。況我國家道軼百王,功高萬古,事有不便,資於變通。其乘馬衣冠,竊謂宜從省廢。臣此異議,其來自久,日不暇給,未及搉揚。今屬殿下親從齒冑,將臨國學,凡有衣冠乘馬,皆憚此行,所以輒進狂言,用申鄙見。
       皇太子手令付外宣行,仍編入令,以為恒式。
       讌服,蓋古之褻服也,今亦謂之常服。江南則以巾褐裙襦,北朝則雜以戎夷之制。爰至北齊,有長帽短靴,合袴襖子,朱紫玄黃,各任所好。雖謁見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會,一切通用。高氏諸帝,常服緋袍。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蓋取於便事。其烏紗帽漸廢,貴賤通服折上巾,其製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晉公宇文護始命袍加下襴。
       及大業元年,煬帝始制詔吏部尚書牛弘、工部尚書宇文愷、兼內史侍郎虞世基、給事郎許善心、儀曹郎袁朗等憲章古則,創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吏,章服皆有等差。始令五品以上,通服朱紫。是後師旅務殷,車駕多行幸,百官行從,雖服袴褶,而軍間不便。六年,復詔從駕涉遠者,文武官等皆戎衣,貴賤異等,雜用五色。五品已上,通著紫袍,六品已下,兼用緋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皁,士卒以黃。
       武德初,因隋舊制,天子讌服,亦名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後漸用赤黃,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飾。四年八月勑:「三品已上,大科紬綾及羅,其色紫,飾用玉。五品已上,小科紬綾及羅,其色朱,飾用金。六品已上,服絲布,雜小綾,交梭,雙紃,其色黃。六品、七品飾銀。八品、九品石。流外及庶人服紬、絁、布,其色通用黃,飾用銅鐵。」五品已上執象笏。三品已下前挫後直,五品已上前挫後屈。自有唐已來,一例上圓下方,曾不分別。六品已下,執竹木為笏,上挫下方。其折上巾,烏皮六合靴,貴賤通用。
       貞觀四年又制,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服以青,帶以石。婦人從夫色。雖有令,仍許通著黃。五年八月勑,七品已上,服龜甲雙巨十花綾,其色綠。九品已上,服絲布及雜小綾,其色青。十一月,賜諸衛將軍紫袍,錦為褾袖。八年五月,太宗初服翼善冠,貴臣服進德冠。
       龍朔二年,司禮少常伯孫茂道奏稱:「舊令六品、七品著綠,八品、九品著青,深青亂紫,非卑品所服。望請改八品、九品著碧,朝參之處,聽兼服黃。」從之。總章元年,始一切不許著黃。上元元年八月又制:「一品已下帶手巾、算袋,仍佩刀子、礪石,武官欲帶者聽之。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並石帶。庶人並銅鐵帶。」
       文明元年七月甲寅詔:「旗幟皆從金色,飾之以紫,畫以雜文。八品已下舊服者,並改以碧。京文官五品已上,六品已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袴褶。諸州縣長官在公衙,亦准此。」
       景雲中又制,令依上元故事,一品已下帶手巾、算袋,其刀子、礪石等許不佩。武官五品已上佩韘七事,七謂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袋等也。至開元初復罷之。
       則天天授二年二月,朝集使刺史賜繡袍,各於背上繡成八字銘。長壽三年四月,勑賜岳牧金字銀字銘袍。延載元年五月,則天內出緋紫單羅銘襟背衫,賜文武三品已上。左右監門衛將軍等飾以對師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韜衛飾以豹,左右鷹揚衛飾以鷹,左右玉鈐衛飾以對鶻,左右金吾衛飾以對豸,諸王飾以盤龍及鹿,宰相飾以鳳池,尚書飾以對鴈。
       武德已來,始有巾子,文官名流,上平頭小樣者。則天朝,貴臣內賜高頭巾子,呼為武家諸王樣。中宗景龍四年三月,因內宴賜宰臣已下內樣巾子。開元已來,文官士伍多以紫皁官絁為頭巾、平頭巾子,相効為雅製。玄宗開元十九年十月,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迄今服之也。
       天寶十載五月,改諸衛旗幡隊仗,先用緋色,並用赤黃色,以符土德。
       高祖武德元年九月,改銀菟符為銀魚符。高宗永徽二年五月,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五品,並給隨身魚。咸亨三年五月,五品已上賜新魚袋,並飾以銀,三品已上各賜金裝刀子礪石一具。垂拱二年正月,諸州都督刺史,並准京官帶魚袋。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所佩魚並作龜。久視元年十月,職事三品已上龜袋,宜用金飾,四品用銀飾,五品用銅飾,上守下行,皆從官給。神龍元年二月,內外官五品已上依舊佩魚袋。六月,郡王、嗣王特許佩金魚袋。景龍三年八月,令特進佩魚。散職佩魚,自此始也。自武德已來,皆正員帶闕官始佩魚袋,員外、判試、檢校自則天、中宗後始有之,皆不佩魚。雖正員官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魚袋。至開元九年,張嘉貞為中書令,奏諸致仕許終身佩魚,以為榮寵,以理去任,亦聽佩魚袋。自後恩制賜賞緋紫,例兼魚袋,謂之章服,因之佩魚袋、服朱紫者衆矣。
       梁制云,袴褶,近代服以從戎,今纘嚴則文武百官咸服之。車駕親戎,則縛袴不舒散也。中官紫褶,外官絳褶,舄用皮。服冠衣朱者,紫衣用赤舄,烏衣用烏舄。唯褶服以靴,靴,胡履也,取便於事,施於戎服。
       舊制,乘輿案褥、牀褥、牀帷,皆以紫為飾。天寶六載,禮儀使太常卿韋縚奏請依御袍色,以赤黃為飾。從之。
       武德令,皇后服有褘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
       褘衣,首飾花十二樹,并兩博鬢,其衣以深青織成為之,文為翬翟之形。素質,五色,十二等。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褾、襈皆用朱色也。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用翟為章,三等。大帶,隨衣色,朱裏,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約用青組。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白玉雙珮,玄組雙大綬。章綵尺寸與乘輿同。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
       鞠衣,黃羅為之,其蔽膝、大帶及衣革帶、舄隨衣色。餘與褘衣同,唯無雉也。親蠶則服之。
       鈿釵禮衣,十二鈿,服通用雜色,制與上同,唯無雉及珮綬,去舄,加履。宴見客則服之。
       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小花如大花之數,并兩博鬢也。褕翟,青織成為之,文為搖翟之形,青質、五色、九等也。素紗中單,黼領,羅縠褾、襈,褾、襈皆用朱也。蔽膝,隨裳色,用緅為領緣,以搖翟為章,二等也。大帶,隨衣色,朱裏,紕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用青組。以青衣,革帶,青襪、舄,舄加金飾。瑜玉珮,紅朱雙大綬。章綵尺寸與皇太子同。受冊、助祭、朝會諸大事則服之。鞠衣,黃羅為之,其蔽膝、大帶及衣革帶隨衣色。餘褕翟同,唯無雉也。從蠶則服之。鈿釵禮衣,九鈿,服通用雜色,制與上同,唯無雉及珮、綬,去舄,加履。宴見賔客則服之。
       內外命婦服花釵,施兩博鬢,寶鈿飾也。翟衣青質,羅為之,繡為雉,編次於衣及裳,重為九等而下。第一品花鈿九樹,寶鈿准花數,以下准此也。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並素紗中單,黼領,朱褾、襈,亦通用羅縠也。蔽膝,隨裳色,以緅為領緣,加以文繡,重雉為章二事,一品已下皆同也。大帶,隨衣色,緋其外,上以朱錦,下以綠錦,紐同青組。青衣,革帶,青襪、舄,珮,綬。內命婦受冊、從蠶、朝會則服之;其外命婦嫁及受冊、從蠶、大朝會亦準此。鈿釵禮衣,通用雜色,制與上同,唯無雉及珮綬。去舄,加履。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內命婦尋常參見,外命婦朝參辭見及禮會則服之。六尚、寶林、御女、采女、女官等服,禮衣通用雜色,制與上同,惟無首飾。七品已上,有大事服之,尋常供奉則公服。公服去中單、蔽膝、大帶。九品已上,大事及尋常供奉,並公服。東宮準此。女史則半袖裙襦。諸公主、王妃珮綬同,諸王縣主、內命婦準品。外命婦五品已上,皆準夫、子,即非因夫、子別加邑號者,亦準品。婦人宴服,準令各依夫色,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旣不在公庭,而風俗奢靡,不依格令,綺羅錦繡,隨所好尚。上自宮掖,下至匹庶,遞相倣効,貴賤無別。
       武德、貞觀之時,宮人騎馬者,依齊、隋舊制,多著羃。雖發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窺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後,皆用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尋下勑禁斷,初雖暫息,旋又仍舊。咸亨二年又下勑曰:「百官家口,咸預士流,至於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比來多著帷帽,遂棄羃,曾不乘車,別坐檐子。遞相倣効,浸成風俗,過為輕率,深失禮容。前者已令漸改,如聞猶未止息。又命婦朝謁,或將馳駕車,旣入禁門,有虧肅敬。此並乖於儀式,理須禁斷,自今已後,勿使更然。」則天之後,帷帽大行,羃漸息。中宗即位,宮禁寬弛,公私婦人,無復羃之制。
       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粧露面,無復障蔽。士庶之家,又相倣効,帷帽之制,絕不行用。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內外,斯一貫矣。
       奚車,契丹塞外用之,開元、天寶中漸至京城。兜籠,巴蜀婦人所用,今乾元已來,蕃將多著勳於朝,兜籠易於擔負,京城奚車、兜籠,代於車輿矣。
       武德來,婦人著履,規制亦重,又有線靴。開元來,婦人例著線鞋,取輕妙便於事,侍兒乃著履。臧獲賤伍者皆服襴衫。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故有范陽羯胡之亂,兆於好尚遠矣。
       太極元年,左司郎中唐紹上疏曰:
       臣聞王公已下,送終明器等物,具標甲令,品秩高下,各有節文。孔子曰,明器者,備物而不可用,以芻靈者善,為俑者不仁。傳曰,俑者,謂有面目機發,似於生人也。以此而葬,殆將於殉,故曰不仁。近者王公百官,競為厚葬,偶人像馬,雕飾如生,徒以眩耀路人,本不因心致禮。更相扇慕,破產傾資,風俗流行,遂下兼士庶。若無禁制,奢侈日增。望諸王公已下,送葬明器,皆依令式,並陳於墓所,不得衢路行。
       又士庶親迎之儀,備諸六禮,所以承宗廟,事舅姑,當須昏以為期,詰朝謁見。往者下俚庸鄙,時有障車,邀其酒食,以為戲樂。近日此風轉盛,上及王公,乃廣奏音樂,多集徒侶,遮擁道路,留滯淹時,邀致財物,動踰萬計。遂使障車禮貺,過於聘財,歌舞喧譁,殊非助感。旣虧名教,實蠹風猷,違紊禮經,須加節制。望請婚姻家障車者,並須禁斷。其有犯者,有蔭家請準犯名教例附簿,無蔭人決杖六十,仍各科本罪。
       制從之。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