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李晟子愿 愬 聽 憲 憑 恕 惎 王佖
       李晟字良器,隴右臨洮人。祖思恭,父欽,代居隴右為裨將。晟生數歲而孤,事母孝謹,性雄烈,有才,善騎射。年十八從軍,身長六尺,勇敢絕倫。時河西節度使王忠嗣擊吐蕃,有驍將乘城拒鬬,頗傷士卒,忠嗣募軍中能射者射之。晟引弓一發而斃,三軍皆大呼,忠嗣厚賞之,因撫其背曰:「此萬人敵也。」鳳翔節度使高昇雅聞其名,召補列將。嘗擊疊州叛羌於高當川,又擊宕州連狂羌於罕山,皆破之,累遷左羽林大將軍同正。廣德初,鳳翔節度使孫志直署晟總遊兵,擊破党項羌高玉等,以功授特進、試光祿卿,轉試太常卿。
       大曆初,李抱玉鎮鳳翔,署晟為右軍都將。四年,吐蕃圍靈州,抱玉遣晟將兵五千以擊吐蕃,晟辭曰:「以衆則不足,以謀則太多。」乃請將兵千人疾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定秦堡,焚其積聚,虜堡帥慕容谷鍾而還,吐蕃因解靈州之圍而去。拜開府儀同三司。無幾,兼左金吾衛大將軍、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并總遊兵。無何,節度使馬璘與吐蕃戰於鹽倉,兵敗,晟率所部橫擊之,拔璘出亂兵之中,以功封合川郡王。璘忌晟威名,又遇之不以禮,令朝京師,代宗留居宿衛,為右神策都將。德宗即位,吐蕃寇劒南,時節度使崔寧朝京師,三川震恐,乃詔晟將神策兵救之,授太子賔客。晟乃踰漏天,拔飛越,廓清肅寧三城,絕大渡河,獲首虜千餘級,虜乃引退,因留成都數月而還。
       建中二年,魏博田悅反,將兵圍臨洺、邢州,詔以晟為神策先鋒都知兵馬使,與河東節度使馬燧、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合兵救臨洺。尋加兼御史中丞。河東、昭義軍攻楊朝光於臨洺南,晟與河東騎將李自良、李奉國擊悅於雙岡,悅兵却,遂斬朝光。戰於臨洺,諸軍皆却。晟引兵渡洺水,乘冰而濟,橫擊悅軍,王師復振,擊悅,大破之。三年正月,復以諸道軍擊敗悅軍於洹水,遂進攻魏州,以功加檢校左散騎常侍,實封百戶。無幾,兼魏府左司馬。時朱滔、王武俊聯兵在深、趙,怒朝廷賞功薄,田悅知其可間,遣使求援,滔與武俊應之,遂以兵圍康日知于趙州。李抱真分兵二千人守邢州,馬燧大怒,欲班師。晟謂燧曰:「初奉詔進討,三帥齊進。李尚書以邢州與趙州接壤,分兵守之,誠未為害,其精卒銳將皆在於此,令公遽自引去,奈王事何?」燧釋然謝晟,燧乃自造抱真壘,與之交歡如初。
       王武俊攻趙州,晟乃獻狀請解趙州之圍,欲引兵赴定州與張孝忠合勢,欲圖范陽。德宗壯之,加晟御史大夫,俾禁軍將軍莫仁擢、趙光銑、杜季泚皆隷焉。晟自魏州引軍而北,徑趨趙州,武俊聞之,解圍而去。晟留趙州三日,與孝忠兵合,北略恒州,圍朱滔將鄭景濟於清苑,決水以灌之。田悅、王武俊皆遣兵來救,戰於白樓。賊犯義武軍,稍却,晟引步騎擊破之,晟所乘馬連中流矢。踰月,城中益急,滔、武俊大懼,乃悉收魏博之衆而來,復圍晟軍。晟內圍景濟,外與滔等拒戰,日數合,自正月至於五月。會晟病甚,不知人者數焉,軍吏合謀,乃以馬輿還定州,賊不敢逼。
       晟疾間,復將進師,會京城變起,德宗在奉天,詔晟赴難。晟承詔泣下,即日欲赴關輔。義武軍間於朱滔、王武俊,倚晟為輕重,不欲晟去,數謀沮止晟軍。晟謂將吏曰:「天子播越於外,人臣當百舍一息,死而後已。張義武欲沮吾行,吾當以愛子為質,選良馬以啗其意。」乃留子憑以為婚。義武軍有大將為孝忠委信者謁晟,晟乃解玉帶以遺之,因曰:「吾欲西行,願以為別。」陳赴難之意,受帶者果德晟,乃諫孝忠勿止晟。晟得引軍踰飛狐,師次代州,詔加晟檢校工部尚書、神策行營節度使,實封二百戶。晟軍令嚴肅,所過樵採無犯。自河中由蒲津而軍渭北,壁東渭橋以逼泚。時劉德信將子弟軍救襄城,敗於扈澗,聞難,率餘軍先次渭南,與晟合軍。軍無統一,晟不能制,因德信入晟軍,乃數其罪斬之。晟以數騎馳入德信軍,撫勞其衆,無敢動者。旣併德信軍,軍益振。
       時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亦自河北赴難,軍於咸陽,不欲晟獨當一面以分己功,乃奏請與晟兵合,乃詔晟移軍合懷光軍。晟奉詔引軍至陳濤斜,軍壘未成,賊兵遽至,晟乃出陣,且言於懷光曰:「賊堅保宮苑,攻之未必克;今離其窟穴,敢出索戰,此殆天以賊賜明公也!」懷光恐晟立功,乃曰:「吾軍適至,馬未秣,士未飯,詎可戰耶?不如蓄銳養威,俟時而舉。」晟知其意,遂收軍入壘,時興元元年正月也。每將合戰,必自異,衣錦裘、繡帽前行,親自指導。懷光望見惡之,乃謂晟曰:「將帥當持重,豈宜自表飾以啗賊也!」晟曰:「晟久在涇原,軍士頗相畏服,故欲令其先識以奪其心耳。」懷光益不悅,陰有異志,遷延不進。晟因人說懷光曰:「寇賊竊據京邑,天子出居近甸,兵柄廟略,屬在明公。公宜觀兵速進,晟願以所部得奉嚴令,為公前驅,雖死不悔。」懷光益拒之。晟兵軍於朔方軍北,每晟與懷光同至城下,懷光軍輒虜驅牛馬,百姓苦之;晟軍無所犯。懷光軍惡其獨善,乃分所獲與之,晟軍不敢受。
       久之,懷光將謀沮晟軍,計未有所出。時神策軍以舊例給賜厚於諸軍,懷光奏曰:「賊寇未平,軍中給賜,咸宜均一。今神策獨厚,諸軍皆以為言,臣無以止之,惟陛下裁處。」懷光計欲因是令晟自署侵削己軍,以撓破之。德宗憂之,欲以諸軍同神策,則財賦不給,無可奈何,乃遣翰林學士陸贄往懷光軍宣諭,仍令懷光與晟參議所宜以聞。贄、晟俱會於懷光軍,懷光言曰:「軍士稟賜不均,何以令戰?」贄未有言,數顧晟。晟曰:「公為元帥,弛張號令,皆得專之。晟當將一軍,唯公所指,以効死命。至於增損衣食,公當裁之。」懷光默然,無以難晟,又不欲侵刻神策軍發於自己,乃止。
       懷光屯咸陽,堅壁八十餘日,不肯出軍,德宗憂之,屢降中使,促以收復之期。懷光託以卒疲,更請休息,以伺其便,然陰與朱泚交通,其跡漸露。晟懼為所併,乃密疏請移軍東渭橋,以分賊勢。上初未之許。晟以懷光反狀已明,緩急宜有所備,蜀、漢之路,不可壅也,請以裨將趙光銑為洋州刺史,唐良臣為利州刺史,晟子壻張彧為劒州刺史,各將兵五百以防未然。上初納之,未果行。無何,吐蕃請以兵佐誅泚,上欲親總六師,移幸咸陽,以促諸軍進討。懷光聞之大駭,疑上奪其軍,謀亂益急。時鄜坊節度李建徽、神策將楊惠元及晟,並與懷光聯營,晟以事迫,會有中使過晟軍,晟乃宣令云:「奉詔徙屯渭橋。」乃結陣而行,至渭橋。不數日,懷光果劫建徽、惠元而併其兵,建徽遁免,惠元為懷光所害。
       是日,車駕幸梁州。時變生倉卒,百官扈從者十二三,駱谷道路險阻,儲供無素,從官乏食,上歎曰:「早從李晟之言,三蜀可坐致也。」晟大將張少弘自行在傳口詔授晟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安衆心。晟拜哭受命,且曰:「長安宗廟所在,為天下本,若皆執羈靮,誰復京師?」乃浚城隍,繕兵甲,以圖收復。晟以孤軍獨當強寇,恐為二賊之所併,乃卑詞厚幣,偽致誠於懷光,外示推崇,內為之備。時芻粟未集,乃令檢校戶部郎中張彧假京兆少尹,擇官吏以賦渭北畿縣。不旬日,芻糧皆足,晟乃大陳三軍,令之曰:「國家多難,亂逆繼興,屬車駕西幸,關中無主。予代受國恩,見危死節,臣子之分,況當此時,不能誅滅兇渠,以取富貴,非人豪也。渭橋橫跨大川,斷賊首尾,吾與公等戮力勤王,擇利而進,興復大業,建不世之功,能從我乎?」三軍無不泣下,曰:「唯公所使。」晟亦歔欷流涕。
       是時,朱泚盜據京城,懷光圖為反噬,河朔僭偽者三,李納虎視於河南,希烈鴟張於汴、鄭。晟內無貨財,外無轉輸,以孤軍而抗劇賊,而銳氣不衰,徒以忠義感於人心,故英豪歸向。戴休顏率奉天之衆,韓遊瓌治邠寧之師,駱元光以華州之兵守潼關,尚可孤以神策之旅屯七盤,皆稟晟節度,晟軍大振。懷光以休顏、遊瓌從晟,益懼。晟又致書於懷光,諭以禍福,令破賊迎鑾,以掩前過。懷光卒不悟,軍衆漸多離散,糗糧且竭,虜剽無所得,懼為晟所襲。三月,懷光自三原、富平東抵奉天,所至焚掠,乃自馮翊入據河中。懷光將孟涉、段威勇者,本神策將,惡懷光之不臣,旣至富平,結陣於軍中,外向大呼而去,懷光不能制。涉、威勇以數千人歸晟,乃陳兵受涉等降卒,乃奏授涉檢校工部尚書,威勇兼御史大夫。
       德宗之幸山南,旣入駱谷,謂渾瑊曰:「渭橋在賊腹內,兵勢懸隔,李晟可辦事乎?」瑊對曰:「李晟秉義執志,臨事不可奪,以臣計之,破賊必矣。」帝意始安。是月,渾瑊步將上官望自間道懷詔書加晟檢校右僕射,兼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益實封三百戶,又兼京畿、渭北、鄜坊丹延節度招討使。晟承詔流涕。時帝欲移幸西川,晟上表:「請駐蹕梁漢,繫億兆之心,圖翦滅之勢。若規小捨大,作都岷峨,即人心失望,武士謀臣無所施矣。」四月,有詔加晟京畿、渭北、鄜坊、商華兵馬副元帥。時京兆府司錄李敬仲自京城來,諫議大夫鄭雲逵自奉天至,晟以京兆少尹張彧為副使,鄭雲逵為行軍司馬,李敬仲為節度判官,俾同主軍畫。又請以懷光舊將唐良臣保潼關,以河中節度授之;戴休顏守奉天,請以鄜坊節度授之;上皆從之。渭橋舊有粟十餘萬斛,度支先饋懷光軍欲盡,晟又奏曰:「近畿雖乘兵亂,猶可賦斂,儻寇賊未滅,宿兵曠時,人廢耕桑,又無儲蓄,非防微制勝之術也。」上納之。晟乃於畿甸率聚征賦,吏民樂輸,守禦益固,由是軍不乏食。
       神策軍家族多陷於泚,晟家亦百口在賊中,左右或有言及家者,晟因泣下曰:「乘輿何在,而敢恤家乎!」泚又使晟小吏王無忌之壻詣晟軍,且曰:「公家無恙,城中有書聞。」晟曰:「爾敢與賊為間!」遽命斬之。時轉輸不至,盛夏軍士或衣裘褐,晟亦同勞苦,每以大義奮激士心,卒無離叛者。會將吏數輩自賊中逃來,言泚衆攜離可滅之狀,士心益奮。先是,賊將姚令言及偽中丞崔宣咸使諜覘我軍,為邏騎所得,拘送於晟,晟解縛,食而遣之,誡之曰:「爾報崔宣,善為賊守,諸人勉力自固,勿不忠於賊也!」
       五月三日,晟引軍抵通化門,耀武而還,賊不敢出。晨集將佐,圖兵所向,諸將曰:「先拔外城,旣有市里,然後北清宮闕。」晟曰:「若先收坊市,巷陌隘狹,間以居人,若賊設伏格鬬,百姓囂潰,非計也。且賊重兵堅甲,皆在苑中,若自苑擊其心腹,彼將圖走不暇,如此則宮闕保安,市不易肆,計之上也。」諸將曰:「善。」乃移書渾瑊、駱元光、尚可孤,剋期進軍於城下。
       其月二十五日夜,晟自東渭橋移軍於光泰門外米倉村,以薄京城。晟臨高指麾,令設壕柵以候賊軍。俄而賊衆大至,賊驍將張庭芝、李希倩逼柵求戰,晟謂諸將曰:「吾恐賊不出,今冒死而來,天贊我也!」勒吳詵、康英俊、史萬頃、孟涉等縱兵擊之。時華州營在北,兵少,賊併力攻之,晟遣李演、孟華以精卒救之。中軍鼓譟,演力戰,大破之,乘勝入光泰門;再戰,又敗之,僵屍蔽地,餘衆走入白華,夜聞慟哭之聲。
       翌日,將復出師,諸將請待西軍至,則左右夾攻。晟曰:「賊旣傷敗,須乘勝撲滅,若俟其有備,豈王師之利耶!如待西軍,恐失機便。」二十八日,晟大集諸將駱元光、尚可孤,兵馬使吳詵、王佖,都虞候邢君牙、李演、史萬頃,神策將孟涉、康英俊,華州將郭審金、權文成,商州將彭元俊等,號令誓師畢,陳兵於光泰門外。乃使王佖、李演率騎軍,史萬頃領步卒,直抵苑牆神麚村。晟先是夜使人開苑牆二百餘步,至是賊已樹木柵之,賊倚柵拒戰。晟叱軍士曰:「安得縱賊如此,當先斬公等!」萬頃懼,先登,拔柵而入,王佖騎軍繼進,賊即奔潰,獲賊將段誠諫,大軍分道並入,鼓譟雷動。姚令言、張庭芝、李希倩猶力捍官軍,晟令決勝軍使唐良臣、兵馬使趙光銑、楊萬榮、孟日華等步騎齊進,賊軍陣成而屢北。戰十餘合,乘勝驅蹙,至于白華。忽有賊騎千餘出於官軍之背,晟以麾下百餘騎馳之,左右呼曰:「相公來!」賊聞之驚潰,官軍追斬,不可勝計。朱泚、姚令言、張庭芝尚有衆萬人,相率遁走,晟遣田子奇追之,其餘兇黨相率來降。
       是日,晟軍入京城,勒兵屯於含元殿前,晟舍於右金吾仗,仍號令諸軍曰:「晟實不武,上憑睿算,下賴士心,幸得殲厥兇渠,肅清宮禁,皆三軍之力也。長安士庶,久陷賊庭,若小有震驚,則非伐罪弔人之義也。晟與公等各有家室,離別數年,今已成功,相見非晚,五日內不得輒通家信,違命者斬。」乃遣京兆尹李齊運、攝長安令陳元衆、攝萬年令韋上伋告喻百姓,居人安堵,秋毫無所犯。尚可孤軍人有擅取賊馬者,晟大將高明曜虜賊女妓一人,司馬伷取賊馬二匹,晟皆立斬之,莫敢忤視。士庶無不感悅,咸歔欷流涕,遠坊居人,亦有經宿方知者。二十九日,令孟涉屯於白華,尚可孤屯望仙門,駱元光屯章敬寺,晟自屯於安國寺。是日,斬賊將李希倩等八人,徇于市。
       六月四日,晟破賊露布至梁州,上覽之感泣,群臣無不隕涕,因上壽稱萬歲,奏曰:「李晟虔奉聖謨,盪滌兇醜。然古之樹勳,力復都邑者,往往有之;至於不驚宗廟,不易市肆,長安人不識旗鼓,安堵如初,自三代以來,未之有也。」上曰:「天生李晟,為社稷萬人,不為朕也。」百官拜賀而退。是日,晟斬偽相李忠臣、張光晟、蔣鎮、喬琳、洪經綸、崔宣等,又表守臣節不屈于賊者程鎮之、劉迺、蔣沇、趙曄、薛岌等。
       晟初屯渭橋時,熒惑守歲,久之方退,賔介或勸曰:「今熒惑已退,皇家之利也,可速用兵。」晟曰:「天子外次,人臣但當死節,垂象玄遠,吾安知天道耶!」至是,謂參佐曰:「前者士大夫勸晟出兵,非敢拒也,且軍可用之,不可使知之。嘗聞五緯盈縮無準,晟懼復來守歲,則我軍不戰而自潰。」參佐歎服,皆曰:「非所及也。」
       尋拜晟司徒,兼中書令,實封一千戶。
       晟綜理以備百司,令大將吳詵將兵三千至寶雞清道,晟又請至鳳翔迎扈,不許。七月十三日,德宗至自興元,渾瑊、韓遊瓌、戴休顏以其兵扈從,晟與駱元光、尚可孤以其兵奉迎。時元從禁軍及山南、隴州、鳳翔之衆,步騎凡十餘萬,旌旗連亙數十里,傾城士庶,夾道歡呼。晟以戎服謁見於三橋,上駐馬勞之。晟再拜稽首,初賀元惡殄滅,宗廟再清,宮闈咸肅,抃舞感涕,跪而言曰:「臣忝備爪牙之任,不能早誅妖逆,至鑾輿再遷。及師於城隅,累月方殄賊寇,皆臣庸懦不任職之責,敢請死罪。」伏於路左。上為之掩涕,命給事中齊映宣旨,令左右起晟於馬前。是月,御殿大赦,贈晟父欽太子太保,母王氏贈代國夫人,賜永崇里第及涇陽上田、延平門之林園、女樂八人。入第之日,京兆府供帳酒饌,賜教坊樂具,鼓吹迎導,宰臣節將送之,京師以為榮觀。上思晟勳力,製紀功碑,俾皇太子書之,刊石立於東渭橋,與天地悠久,又令太子書碑詞以賜晟。
       晟以涇州倚邊,屢害戎帥,數為亂階,乃上書請理不用命者,兼備耕以積粟,攘却西蕃,上皆從之。詔以晟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仍充隴右涇原節度,兼管內諸軍及四鎮、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改封西平郡王。初,帝在奉天,鳳翔軍亂,殺其帥張鎰,立小將李楚琳。至是楚琳在朝,晟請以楚琳俱往鳳翔,將誅之,上以初復京師,方安反側,不許。八月,晟至鳳翔,理殺張鎰之罪,斬王斌等十餘人。初,朱泚亂時,涇州亦殺其帥馮河清,立別將田希鑒,方屬播遷,不遑討伐,以涇帥授之。至是,晟奏曰:「近者中原兵禍,皆起涇州,且其地逼西戎,易為反覆。希鑒兇徒,將校驕逆,若不懲革,終為後患。」從之。晟至鳳翔,託以巡邊,至涇州,希鑒迎謁,於坐執而誅之,并誅害河清者石奇等三十餘人,具事以聞。上曰:「涇州亂逆泉藪,非晟莫能理之。」還鎮,表右龍武將軍李觀為涇原節度使,吐蕃深畏之。晟常曰:「河、隴之陷也,豈吐蕃力取之,皆因將帥貪暴,種落攜貳,人不得耕稼,展轉東徙,自棄之耳。且土無絲絮,人苦征役,思唐之心,豈有已乎!」乃傾家財以賞降者,以懷來之。降虜浪息曩,晟奏封王,每蕃使至,晟必置息曩於坐,衣以錦袍、金帶以寵異之。蕃人皆相指目,榮羨息曩。
       蕃相尚結贊頗多詐謀,尤惡晟,乃相與議云:「唐之名將,李晟與馬燧、渾瑊耳。不去三人,必為我憂。」乃行反間,遣使因馬燧以請和,旣和,即請盟,復因盟以虜瑊,因以賣燧。貞元二年九月,吐蕃用尚結贊之計,乃大興兵入隴州,抵鳳翔,無所虜掠,且曰:「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徐乃引去,持是間晟也。是役也,晟先令衙將王佖選銳兵三千,設伏於汧陽,誡之曰:「蕃軍過城下,勿擊首尾,首尾縱敗,中軍力全,若合勢攻汝,必受其弊。但俟其前軍已過,見五方旗,武豹衣,則其中軍也,突其不意,可建奇功。」佖如晟節度,果遇結贊。及出奮擊,賊皆披靡,佖軍不識結贊,故結贊僅而獲免。十月,晟出師襲吐蕃摧沙堡,拔之,斬其堡使扈屈律悉蒙等,自是結贊數遣使乞和。十二月,晟朝京師,奏曰:「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韓滉又扶晟議,請調軍食以給晟,命將擊之。上方厭兵,疑將帥生事邀功。會滉卒,張延賞秉政,與晟有隟,屢於上前間晟,言不可久令典兵。延賞欲用劉玄佐、李抱真,委以西北邊事,俾立功以壓晟,德宗竟納延賞之言,罷晟兵柄。三年三月,冊拜晟為太尉、中書令,奉朝請而已。其年閏五月,渾瑊與尚結贊同盟於平涼,果為蕃兵所劫,瑊單馬僅免,將吏皆陷。六月,罷河東節度使馬燧為司徒,盡中尚結贊之謀。
       晟旣罷兵權,朝謁之外,罕所過從。有通王府長史丁瓊者,亦為張延賞所排,心懷怨望,乃求見晟言事,且曰:「太尉功業至大,猶罷兵權,自古功高,無有保全者。國家儻有變故,瓊願備左右,狡兔三穴,盍早圖之。」晟怒曰:「爾安得不祥之言!」遽執瓊以聞。四年三月,詔為晟立五廟,以晟高祖芝贈隴州刺史,曾祖嵩贈澤州刺史,祖思恭贈幽州大都督。廟成,官給牲牢、祭器、牀帳,禮官相儀以祔焉。
       五年九月,晟與侍中馬燧見於延英殿,上嘉其勳力,詔曰:「昔我列祖,乘乾坤之盪滌,掃隋季之荒屯,體元御極,作人父母;則亦有熊羆之士,不二心之臣,左右經綸,參翊締構,昭文德,恢武功,威不若,康不乂,用端命于上帝,付畀四方。宇宙旣清,日月旣貞,王業旣成,太階旣平;乃圖厥容,列于斯閣,懋昭績効,式表儀形,一以不忘于朝夕,一以永垂乎來裔,君臣之義,厚莫重焉。貞元己巳歲秋九月,我行西宮,瞻宏閣崇構,見老臣遺像,顒然肅然,和敬在色,想雲龍之恊應,感致業之艱難。睹往思今,取類非遠。且功與時並,才為代生,苟蘊其才,遇其時,尊主庇人,何代不有?在中宗,則桓彥範等著其輔戴之績;在玄宗,則劉幽求等申翼奉之勳;在肅宗,則郭子儀掃殄氛祲;今則李晟等保寧朕躬。咸宣力肆勤,光復宗社。訂之前烈,夫豈多謝,闕而未錄,孰謂旌賢。況念功紀德,文祖所為也,在予曷其敢怠!有司宜敘年代先後,各圖其像於舊臣之次,仍令皇太子書朕是命,紀于壁焉。庶播嘉庸,式昭于下,俾後來者尚揖清顏,知元勳之不朽。」復命皇太子書其文以賜晟,晟刻石於門左。
       初,晟在鳳翔,謂賔介曰:「魏徵能直言極諫,致太宗於堯、舜之上,真忠臣也,僕所慕之。」行軍司馬李叔度對曰:「此搢紳儒者之事,非勳德所宜。」晟斂容曰:「行軍失言。傳稱『邦有道,危言危行』。今休明之期,晟幸得備位將相,心有不可,忍而不言,豈可謂有犯無隱,知無不為者耶!是非在人主所擇耳。」叔度慚而退。故晟為相,每當上所顧問,必極言匪躬,盡大臣之節。性沉默,未嘗泄於所親。臨下明察,每理軍,必曰某有勞,某能其事,雖廝養小善,必記姓名。尤惡下為朋黨相構,好善嫉惡,出於天性。嘗有恩者,厚報之。初,譚元澄為嵐州刺史,嘗有恩於晟,後坐貶於岳州;比晟貴,上疏理之,詔贈元澄寧州刺史。元澄三子,晟撫待勤至,皆為成就宦學,人皆義之。理家以嚴稱,諸子姪非晨昏不得謁見,言不及公事,視王氏甥如己子。嘗正歲,崔氏女歸省,未及階,晟却之曰:「爾有家,況姑在堂,婦當奉酒醴供饋,以待賔客。」遂不視而遣還家,其達禮敦教如此。貞元九年八月薨,時年六十七。上震悼出涕,廢朝五日,令百官就第臨弔,命京兆尹李充監護喪事,官給葬具,賵賻加等。比大斂,上手書致意,送柩前,曰:
       皇帝遣宮闈令第五守進致旨於故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贈太師之靈曰:天祚我邦,是生才傑,稟陰陽之粹氣,實山岳之降靈。弘濟患難,保佑王室;握盪氛祲,廓清上京。忠誠感於人神,功業施於社稷,匡時定亂,實賴元勳。洎領上台,克諧中外,訏謨帝道,恊贊皇猷。常竭嘉言,以匡不迨,情所親重,義無間然。方期與國同休,永為邦翰。比嬰疾恙,雖歷旬時,日冀痊除,重期相見,弼予在位,終致和平。豈圖藥餌無徵,奄至薨逝,喪我賢哲,虧我股肱,天不憖遺,痛惜何極!嗚呼!大廈方構,旋失棟樑;巨川未濟,遂亡舟楫。君臣之義,追慟益深,循省遺章,倍增感切。卿一門胤嗣,朕必終始保持。況愿等弟兄,承卿教訓,朕之志義,豈忘平生?縱卿不言,朕亦存信。比者卿在之日,却未見朕深心,今卿與朕長乖,方冀知朕誠志。無以為念,發言涕零,是用躬述數行,貴寫所懷得盡。臨紙遣使,不能飾詞,魂而有知,當體朕意。
       冊贈太師,謚曰忠武。晟薨後,城鹽州,復鹽池,上賜宰臣新鹽,惻然思晟,乃令致鹽於靈座。又時遣中使至晟第存撫諸子,教戒備至,聞愿等有一善,上喜形於色,眷遇終始,無與晟比。
       元和四年,詔曰:「夫能定社稷,濟生人,存不朽之名,垂可久之業者,必報以殊常之寵,待以親比之恩,與國無窮,時惟茂典。故奉天定難功臣、太尉、兼中書令、上柱國、西平郡王、食實封一千五百戶、贈太師李晟,間代英賢,自天忠義,邁濟時之宏算,抱經武之長材,貫以至誠,恊于一德,嘗遭屯難之際,實著戡定之功。鯨鯢旣殲,宮廟斯復,眷茲勳伐,則旣襃崇。永言天步之夷,載懷邦傑之力,思加崇於往烈,爰恊比於後昆,睦以宗親,將予厚意。其家宜令編附屬籍。晟配饗德宗廟庭。」
       晟十五子:侗、伷、偕,無祿早世;次愿、聦、總、愻、憑、恕、憲、愬、懿、聽、惎、慇,聦、總官卑而卒,而愿、愬、聽最知名。
       愿,幼謙謹寡過,晟立大勳,諸子猶無官,宰相奏陳,德宗即日召愿拜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賔客、上柱國。舊制,勳至上柱國,賜門戟,即令賜愿,乃與父並列棨戟於門。九年,丁父憂。十二年,服闋,德宗召見愿等於延英,憫然久之曰:「朕在宮中,常念卿等,追懷勳德,何日忘之。又聞卿等居喪得禮,朕甚嘉之。」各賜衣一襲、絹三千匹。愿依前授太子賔客,兄弟同日拜官者九人。尋轉左衛大將軍。
       元和元年八月,檢校禮部尚書,兼夏州刺史、夏綏銀宥等州節度使,威令簡肅,甚得綏懷之術。客有亡馬者,以狀告愿,愿以狀牓於路,懸金以購之。不三日,所亡馬繫之牓下,仍置書一緘曰:「馬逸及群,不時告,罪當死,敢以良馬一匹贖罪,并亡馬謹納於路。」愿付客亡馬而縱其良馬。境內嚴肅,多如此類。轉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到鎮,以青、鄆不恭,奉命討伐,屠城下邑,捷奏屢聞。無何,有疾,以其弟愬代為徐帥,入為刑部尚書。疾愈,檢校尚書左僕射,兼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然自是頗怠於為理,無復素志,聲色之外,全不介懷。
       長慶二年二月,檢校司空,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先是,張弘靖為汴帥,以厚賞安士心。及愿至,帑藏已竭,而愿恣其奢侈,門內數百口,仰給官司,不恤軍政,賞賚不及弘靖時,而以威刑馭下。又令妻弟竇緩將親兵,緩亦驕傲黷貨,以是群情聚怨。是歲七月四日夜,牙將李臣則、薛志忠、秦隣等三人宿直,突入竇緩帳中,斬緩首以徇。愿聞有變,與左右數人露髮而走,登子城北樓,懸縋而下,由水竇而出。比曉,行十數里,遇野人驅驢,奪而乘之,得至鄭州。愿妻竇氏死於亂兵之手,子三人匿而獲免,僕妾為軍士所俘。城中大掠三日,乃立其牙將李374f為留後,以邀旄鉞,月餘,方誅之。愿坐貶隨州刺史。朝廷念晟之勳,終不加罪,入為左金吾衛大將軍。長慶四年六月,復檢校司空,兼河中尹,充河中晉絳慈隰節度使。河中之政,亦如岐、梁。加以愿結託權幸,厚行賂遺,賦入隨盡,軍府蕭然,賴遽疾終,不爾,蒲人必有更變。寶應元年六月卒,贈司徒。
       愬以父蔭起家,授太常寺恊律郎,遷衛尉少卿。愬早喪所出,保養於晉國夫人王氏,及卒,晟以本非正室,令服緦,號哭不忍,晟感之,因許服縗。旣練,丁父憂,愬與仲弟憲廬于墓側,德宗不許,詔令歸第。居一宿,徒跣復往,上知不可奪,遂許終制。服闋,授右庶子,轉少府監、左庶子。出為坊、晉二州刺史。以理行殊異,加金紫光祿大夫。復為庶子,累遷至太子詹事,宮苑閑廄使。
       愬有籌略,善騎射。元和十一年,用兵討蔡州吳元濟。七月,唐鄧節度使高霞寓戰敗,又命袁滋為帥,滋亦無功。愬抗表自陳,願於軍前自効。宰相李逢吉亦以愬才可用。遂檢校左散騎常侍,兼鄧州刺史、御史大夫,充隨唐鄧節度使。兵士摧敗之餘,氣勢傷沮,愬揣知其情,乃不肅軍陣,不齊部伍。或以不肅為言,愬曰:「賊方安袁尚書之寬易,吾不欲使其改備。」乃紿告三軍曰:「天子知愬柔而忍耻,故令撫養爾輩。戰者,非吾事也。」軍衆信而樂之。愬又散其優樂,未嘗宴樂,士卒傷痍者,親自撫之。賊以嘗敗高、袁二帥,又以愬名位非所畏憚者,不甚增其備。
       愬沉勇長算,推誠待士,故能用其卑弱之勢,出賊不意。居半歲,知人可用,乃謀襲蔡,表請濟師。詔河中、鄜坊騎兵二千人益之,由是完緝器械,陰計戎事。嘗獲賊將丁士良,召入與語,辭氣不撓,愬異之,因釋其縛,置為捉生將。士良感之,乃曰:「賊將吳秀琳總衆數千,不可遽破者,用陳光洽之謀也。士良能擒光洽以降秀琳。」愬從之,果擒光洽。十二月,吳秀琳以文成柵兵三千降。愬乃徑徙之新興柵,遂以秀琳之衆攻吳房縣,收其外城。初,將攻吳房,軍吏曰:「往亡日,請避之。」愬曰:「賊以往亡謂吾不來,正可擊也。」及戰,勝捷而歸。賊以驍騎五百追愬,愬下馬據胡牀,令衆悉力赴戰,射殺賊將孫忠憲,乃退。或勸愬遂拔吳房,愬曰:「取之則合勢而固其穴,不如留之以分其力。」
       初,吳秀琳之降,愬單騎至柵下與之語,親釋其縛,署為衙將。秀琳感恩,期於効報,謂愬曰:「若欲破賊,須得李祐,某無能為也。」祐者,賊之騎將,有膽略,守興橋柵,常侮易官軍,去來不可備。愬召其將史用誠誡之曰:「今祐以衆穫麥於張柴,爾可以三百騎伏旁林中,又使搖旆於前,示將焚麥者。祐素易我軍,必輕而來逐,爾以輕騎搏之,必獲祐。」用誠等如其料,果擒祐而還。官軍常苦祐,皆請殺之,愬不聽,解縛而客禮之。愬乘間常召祐及李忠義,屏人而語,或至夜分。忠義,亦降將也,本名憲,愬致之。軍中多諫愬,愬益寵祐。始募敢死者三千人以為突將,愬自教習之。愬將襲元濟,會雨水,自五月至七月不止,溝塍潰溢,不可出師。軍吏咸以不殺祐為言,簡翰日至,且言得賊諜者具言其事。愬無以止之,乃持祐泣曰:「豈天意不欲平此賊,何爾一身見奪於衆口!」愬又慮諸軍先以謗聞,則不能全祐,乃械送京師,先表請釋,且言:「必殺祐,則無以成功者。」比祐至京,詔釋以還愬,乃署為散兵馬使,令佩刀巡警,出入帳中,略無猜閒。又改為六院兵馬使。舊軍令,有舍賊諜者屠其家,愬除其令,因使厚之,諜反以情告愬,愬益知賊中虛實。
       陳許節度使李光顏勇冠諸軍,賊悉以精卒抗光顏。由是愬乘其無備,十月,將襲蔡州。其月七日,使判官鄭澥告師期於裴度。十日夜,以李祐率突將三千為先鋒,李忠義副之,愬自帥中軍三千,田進誠以後軍三千殿而行。初出文成柵,衆請所向,愬曰:「東六十里止。」至賊境,曰張柴砦,盡殺其戍卒,令軍士少息,繕羈靮甲冑,發刃彀弓,復建旆而出。是日,陰晦雨雪,大風裂旗旆,馬慄而不能躍,士卒苦寒,抱戈僵仆者道路相望。其川澤梁逕險夷,張柴已東,師人未嘗蹈其境,皆謂投身不測。初至張柴,諸將請所止,愬曰:「入蔡州取吳元濟也。」諸將失色。監軍使哭而言曰:「果落李祐計中!」愬不聽,促令進軍,皆謂必不生還;然已從愬之令,無敢為身計者。愬道分五百人斷洄曲路橋,其夜凍死者十二三。又分五百人斷朗山路。自張柴行七十里,比至懸瓠城,夜半,雪愈甚。近城有鵝鴨池,愬令驚擊之,以雜其聲。賊恃吳房、朗山之固,晏然無一人知者。李祐、李忠義坎墉而先登,敢銳者從之,盡殺守門卒而登其門,留擊柝者。黎明,雪亦止,愬入,止元濟外宅。蔡吏告元濟曰:「城已陷矣。」元濟曰:「是洄曲子弟歸求寒衣耳。」俄聞愬軍號令將士云:「常侍傳語。」乃曰:「何常侍得至於此?」遂驅率左右乘子城拒捍。田進誠以兵環而攻之。愬計元濟猶望董重質來救,乃令訪重質家安卹之,使其家人持書召重質。重質單騎而歸愬,白衣泥首,愬以客禮待之。田進誠焚子城南門,元濟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乃檻送京師。其申、光二州及諸鎮兵尚二萬餘人,相次來降。
       自元濟就擒,愬不戮一人,其為元濟執事帳下厨廄之間者,皆復其職,使之不疑。乃屯兵鞠場以待裴度。翌日,度至,愬具櫜鞬候度馬首。度將避之,愬曰:「此方不識上下等威之分久矣,請公因以示之。」度以宰相禮受愬迎謁,衆皆聳觀。明日,愬軍還於文成柵。十一月,詔以愬檢校尚書左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州觀察等使、上柱國,封涼國公,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五百戶,一子五品正員。
       憲宗有意復隴右故地,元和十三年五月,授愬鳳翔隴右節度使,仍詔路由闕下。愬未發,屬李師道再叛,詔田弘正、義成、宣武等軍討之,乃移愬為徐州刺史、武寧軍節度使,代其兄愿。兄弟交換岐、徐二鎮,旬日間再踐父兄之任。愬至徐方,理兵有方略。時蔡將董重質貶春州司戶,愬上表請恕重質賜之,堪於軍前驅使,即詔徵還送武寧軍,愬乃署為牙將。愬破賊金鄉,凡十一戰,擒賊將五十,俘斬萬計。
       淄青平,將有事燕、趙。元和十五年九月,以愬檢校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節度使,仍賜興寧里第。十月,王承宗卒,魏博田弘正移任鎮州。愬至潞州,四月,遷魏州大都督府長史、魏博節度使。長慶元年,幽、鎮復亂,愬聞之,素服以令三軍曰:「魏人所以富庶而能通知聖化者,由田公故也。天子以其仁而愛人,使理鎮冀。且田公出於魏,撫師七年,一旦鎮人不道,敢茲殘害,以魏為無人也。若父兄子弟食田公恩者,其何以報?」衆皆慟哭。又以玉帶、寶劒與牛元翼,遣使謂之曰:「吾先人常以此劒立大勳,吾又以此劒平蔡寇,今鎮人叛逆,公以此翦之。」元翼承命感激,乃以劒及帶令於軍中,報之曰:「願以衆從,竭其死力。」方有制置,會疾作,不能治軍,人違紀律,功遂無成。朝廷以田布代之,除太子少保,歸東都。是年十月,卒於洛陽,時年四十九。穆宗聞之震悼,賵賻加等,贈太尉。
       始,晟克復京城,市不改肆;及愬平淮蔡,復踵其美。父子仍建大勳,雖昆仲皆領兵符,而功業不侔於愬,近代無以比倫。加以行己有常,儉不違禮,弟兄席父勳寵,率以僕馬第宅相矜,唯愬六遷大鎮,所處先人舊宅一院而已。晚歲忽於取士,辟請不得其人,至使吏緣為奸,軍政不肅,物論稍減,惜哉!
       聽七歲,以蔭授太常寺恊律郎,常入公署,吏胥小之,不為致敬,聽令鞭之見血,父晟奇之。後隨吐突承璀討王承宗,為神策行營兵馬使。時昭義盧從史持兩端,無心討賊,承璀用聽計,擒從史以獻。轉左驍衛將軍、兼御史中丞。出為安州刺史,隨鄂岳觀察使柳公綽討吳元濟,軍中動靜,悉用聽謀,軍聲遂振。元和中,討李師道,聽為楚州刺史,統淮南之師。鄆人素易淮軍,聽潛訓練,出其不意,趨海州,據險要,破沭陽兵,降朐山戍,懷仁、東海兩城望風乞降,山東平。元和十四年五月,以功授檢校左散騎常侍、夏州刺史、夏綏銀宥節度使。十五年六月,改靈州大都督府長史、靈鹽節度使。境內有光祿渠,廢塞歲久,欲起屯田以代轉輸,聽復開決舊渠,溉田千餘頃,至今賴之。就加檢校工部尚書。
       初,聽為羽林將軍,有名馬,穆宗在東宮,令近侍諷聽獻之,聽以職總親軍,不敢從。及即位之始,幽、冀不廷,太原與二鎮接境,方議易帥,宰臣進擬,上皆不允,謂宰臣曰:「李聽為羽林將軍,不與朕馬,是必可任。」長慶二年二月,授檢校兵部尚書、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代裴度。四年七月,轉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大和二年,討李同捷,時魏博行營將丌志沼潛結滄、鎮,擅迴戈攻其帥史憲誠。詔聽帥師援之,大破其叛卒,志沼奔鎮州,為王庭湊所殺,聽遂凱旋,以功封涼國公,授一子五品官。王庭湊再違朝旨,詔聽以全師屯貝州。路由魏州,史憲誠懼聽見襲,衷甲郊迎,候吏密白聽,乃令兵士匣刃櫜弓,休於野外,魏人遂安。後憲誠欲入覲,謁其府庫,魏人怨之,殺憲誠,衙軍立其大將何進滔。詔聽兼領魏博節度使,將兵北渡,魏人不納聽,乘城拒守,乃屯兵館陶。魏兵遽襲,聽不為備,其軍大敗,無復部伍,晝夜奔走,僅而獲免,喪師過半,輜車兵仗並皆委棄。御史中丞溫造、殿中侍御史崔蠡彈之曰:
       臣聞賞罰不立,無以示天下;是非一貫,莫能建大中。竊見義成軍節度使李聽,昨者資其承藉,委以統戎,俾代憲誠,付之雄鎮。總二萬虎貔之旅,位極寵榮;兼兩藩節制之權,心無報効。況陛下授以神算,假以天威,入魏之期,剋日先定。而聽擁旄觀望,按甲遷延,熒惑人心,逗撓軍政。遂使憲誠陷於屠戮,亂衆肆其奸兇,失六郡於垂成,固危巢於已覆。委貝州而不守,燒劫無遺;望淺口而疾驅,狼狽就道。自圖苟免,不吝苞羞,蔑棄朝章,有同兒戲。魏州之亂,職聽之由,論其負恩,萬死猶幸。伏以封常清河南失律,斬於關門;高霞寓唐鄧破傷,投諸遐裔;渾鎬節制易定,將戰而兵力不支;袁滋逗留西川,欲進而兇渠尚在。或親當矢石,或躬歷艱危,勢屈賊鋒,竟申朝典,未曾貸法,必震皇威。今李聽罪狀夙聞,中外憤惋,比之常清等輩,萬萬過之。若陛下猶示含弘,不寘極法,臣等恐憲章墜地,天下寒心。伏請付法。
       上不之罪,罷兵柄,為太子少師。
       聽頗賂遺權幸以為援,居無何,復檢校司徒,起為邠寧節度使。邠州衙廳,相傳不利葺修,以至隳壞,聽曰:「帥臣鑿凶門而出,豈有拘于巫祝而隳公署耶!」遂命葺之,卒無變異。大和六年,轉武寧軍節度使。時聽有蒼頭為徐州將,不欲聽至,聽先使親吏慰勞徐人,為蒼頭所殺。聽不敢進,固以疾辭,用為太子太保。七年,出守鳳翔,時人榮之。九年,改陳許節度,未至鎮,復除太子太保分司。開成元年,出為河中尹、河中晉慈隰節度使。四年,以疾求代,除太子太保。是歲十月卒,時年六十一,贈司徒。
       聽十領節旌,所不至者三鎮。蒞官苛細,好將迎遺賂,故急於聚斂,窮極侈欲。位至一品,竟終牖下,非西平之遺德,焉能及此乎!
       憲,晟第五子。晟十子,憲、愬最仁孝。及長,好儒術,以禮法修整,起家太原府參軍、醴泉縣尉。于頔鎮襄陽,辟為從事。時吳少誠據淮西,獨憚頔之威,當時咸以憲謀畫致之。元和八年,田弘正以魏博奉朝旨,辟憲為從事,授衛州刺史,遷絳州,所至以理行稱。入為宗正少卿,遷光祿卿。穆宗即位,以太和公主降迴鶻,命金吾大將軍胡証充送公主使,命憲副之。使還,獻入蕃道里記,遷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太府卿。出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大和二年,轉嶺南節度使。憲雖勳伐之家,然累歷事任,皆以吏能擢用,所履官秩,政績流聞。性本明恕,尤精律學,屢詳決冤獄,活無罪者數百人。以能入官,官無敗事,士君子多之。大和三年八月卒,時年五十六。
       憑累歷諸衛大將軍,恕太子洗馬,並以蔭授官,累遷至少卿監。惎累官至右龍武大將軍,沉湎酒色,恣為豪侈,積債至數千萬。其子貸迴鶻錢一萬餘貫不償,為迴鶻所訴,文宗怒,貶惎為定州司法參軍。
       王佖,晟之甥。雄武善騎射,自晟河西、河北出師,佖無役不從。朱泚之亂,晟攻賊於光泰門,賊鋒尚勁,佖與兵馬使李演踰苑牆血戰,敗賊前鋒,諸軍方振,論功為神策將。吐蕃之寇涇原,佖伏卒擊尚結贊,幾獲,由是深為吐蕃所畏。晟視佖恩寵與愿、愬不殊,給與過之。晟旣為張延賞媒孽罷兵權,亦不用佖為將帥,入為左衛上將軍。元和中,愿、愬兄弟在方鎮,佖檢校工部尚書、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靈鹽節度使。先是,吐蕃欲成烏蘭橋於河壖,先貯材木,朔方節度使每遣人潛載之,委於河流,終莫能成。至是,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後併役成橋,仍築月城圍守之。自是朔方禦寇不暇,邊上至今為恨。長慶三年四月卒。
       史臣曰:西平器偉材雄,人望而畏,出身事主,落落有將帥之風,見義能勇,聽受不疑,忠於事君,長於應變,誠一代之賢將也。觀恒山之役,立談釋二帥之憾;涇師之亂,號哭赴奉天之危,可不為忠義乎!對白華之進軍,知平涼之必詐,沮星變之議,移渭橋之軍,可不為應變乎!解帶結孝忠之心,請婚釋延賞之怨,嫉惡有楚琳之請,懲亂行希鑒之誅,可不為明於決斷乎!而德宗皇帝聽斷不明,無人君之量,俾功臣困讒慝之口,奸人秉衡石之權,丁瓊之言,誠堪太息。雖齪齪刻渭橋之石,區區賜煙閣之銘,亦何心哉!作善遺慶,諸子俱才,元和平賊之功,聽、愬居其半。父子昆弟,皆以功名始終,道家所忌之談,李氏以善勝矣。
       贊曰:桓桓太師,義勇天資。運鍾禍亂,力拯顛危。愬事章武,誅蔡平齊。凌煙畫圖,父子為宜。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