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朱克融 李載義 楊志誠史元忠附 張仲武子直方 張允伸 張公素 李可舉 李全忠子匡威 匡籌
       朱克融,賊泚之從孫也。祖滔,父洄。克融少為幽州軍校,事節度使劉總。總將歸朝,慮其有變,籍軍中素有異志者,薦之闕下,時克融亦在籍中。宰相崔植、杜元穎不知兵,且無遠略,謂兩河無虞,遂奏勒歸鎮。長慶初,幽州軍亂,囚其帥張弘靖。時洄廢疾於家,軍中素伏其謀略,至是衆欲立之,洄自以老且病,推克融統軍務焉。朝廷尋加檢校左散騎常侍,授以符節。
       寶曆二年,遣使送方鎮及三軍時服,克融怒所賜疏弱,執中使以聞。上特優容,別命中使宣諭,仍改賜衣物,流其使楊文端等。先是克融執中使,奏稱:「竊聞陛下欲幸東都,請將兵馬并丁匠五千人,修理宮闕,迎候車駕。」又上言無衣,擬於朝廷請三十萬端疋,以備一歲所費,不然則三軍不安。天子怒其悖慢,取宰臣裴度謀,優容之,語見別卷。克融官至檢校司空、吳興郡王。其年五月,本州軍亂,殺之,子延齡亦遇害。次子延嗣竊立,尋為大將李載義所殺。
       李載義字方穀,常山愍王之後。代以武力稱,繼為幽州屬郡守。載義少孤,與鄉曲之不令者遊。有勇力,善挽強角觝。劉濟為幽州節度使,見而偉之,致於親軍,從征伐。以功遷衙前都知兵馬使,檢校光祿大夫、兼監察御史。寶曆中,幽師殺朱克融。其子延嗣竊襲父位,不遵朝旨,虐用其人,載義遂殺之,數其罪以聞。敬宗嘉之,拜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盧龍等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未幾,李同捷據滄景以邀襲父爵。載義上表,請討同捷以自効。上嘉其誠懇,特加檢校右僕射。累破賊軍,以功加司空,進階金紫。大和三年,平滄景,策勳加平章事,仍賜實封三百戶。四年,奚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就加太保。五年春,為其部下楊志誠所逐,因入覲。上以載義有平滄景之功,又能恭順朝旨,冊拜太保、同平章事。其年,改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兼興元尹。七年,遷北都留守,兼太原尹,充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丁母憂,起復驃騎大將軍,餘如故。
       迴鶻每遣使入朝,所至強暴。邊城長吏多務苟安,不敢制之以法,但嚴兵防守,虜益驕悍,或突入市肆,暴橫無所憚。至是,有迴鶻將軍李暢者,曉習中國事,知不能以法制馭,益驕恣。鞭捶驛吏,貪求無已。載義因召李暢與語曰:「可汗使將軍朝貢,以固舅甥之好,不當使將軍暴踐中華。今朝廷饔餼至厚,所以禮蕃客也。苟有不至,吏當坐死。若將軍之部伍不戢,凌侮上國,剽掠廬舍,載義必殺為盜者。將軍勿以法令可輕而不戒勵之!」遂罷防守之兵,而使兩卒司其門。虜知其不為下,無敢犯令。九年,加侍中。開成二年卒,年五十,贈太尉。
       載義晚年驕恣,慘暴一方。以楊志誠復為部下所逐,過太原,載義躬自毆擊,遂欲殺以,賴從事救解以免。然而擅殺志誠之妻孥及將卒。朝廷錄其功,屈法不問。
       楊志誠,大和五年為幽州後院副兵馬使,事李載義。時朝廷賜載義德政碑文,載義延中使擊鞠,志誠亦與焉,遂於鞠場叫呼謀亂,載義奔於易州,志誠乃為本道馬步都知兵馬使。文宗聞之驚,急召宰臣。時牛僧孺先至,上謂曰:「幽州今日之事可奈何?」僧孺曰:「此不足煩聖慮,臣被召疾趨氣促,容臣稍緩息以對。」上良久曰:「卿以為不足憂,何也?」僧孺對曰:「陛下以范陽得失繫國家休戚耶?且自安、史之後,范陽非國家所有。前時劉總向化,以土地歸闕,朝廷約用錢八十萬貫,而未嘗得范陽尺布斗粟上供天府,則今日志誠之得,猶前日載義之得也。陛下但因而撫之,亦事之宜也。且范陽國家所賴者,以其北捍突厥,不令南寇。今若假志誠節鉞,惜其土地,必自為力。則爪牙之用,固不計於逆順。臣固曰不足煩聖慮。」上大喜曰:「如卿之言,吾洗然矣。」尋以嘉王運遙領節度,以志誠為節度觀察留後,檢校左散騎常侍,兼幽州左司馬。尋改檢校工部尚書、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
       七年,轉檢校吏部尚書。詔下,進奏官徐迪詣中書白宰相曰「軍中不識朝廷體位,只知自尚書改僕射為遷,何知工部轉吏部為美?且軍士盛飾以待新恩,一旦復為尚書,軍中必慚。今中使往彼,其勢恐不得出。」及使至,其傔奔還,奏曰:「楊志誠怒不得僕射,三軍亦有怨言。春衣使魏寶義、兼他使焦奉鸞尹士恭,並為志誠縶留矣。」志誠遣將王文穎謝恩,并讓官,復賜官告批荅,文穎不受而歸。朝廷納裴度言,務以含垢,下詔諭之,因再遣使加尚書右僕射。
       八年,為三軍所逐,而立史元忠。元忠進志誠所造袞龍衣二副及被服鞍韀,皆繡飾鸞鳳日月之形,或為王字。因付御史臺按問,流嶺南。行至商州,殺之。
       初,元忠旣逐志誠,詔以通王淳遙領節度,授元忠左散騎常侍、幽州大都督府左司馬、知府事,充節度留後。明年,轉檢校工部尚書、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後為偏將陳行泰所殺。
       張仲武,范陽人也。仲武少業左氏春秋,擲筆為薊北雄武軍使。會昌初,陳行泰殺節度使史元忠,權主留後。俄而行泰又為次將張絳所殺,令三軍上表,請降符節。時仲武遣軍吏吳仲舒表請以本軍伐叛。上遣宰臣詢其事,仲舒曰:「絳與行泰皆是游客,主軍人心不附。仲武是軍中舊將張光朝之子,年五十餘,兼曉儒書,老於戎事,性抱忠義,願歸心闕廷。」李德裕因奏:「陳行泰、張絳皆令大將上奏,邀求節旄,所以必不可與。今仲武上表布誠,先陳密款,因而拔用,即似有名。」許之,乃授兵馬留後,詔撫王紘遙領節度。尋改仲武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檢校工部尚書、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御史大夫、蘭陵郡王。俄而迴鶻擾邊。
       時迴鶻有特勤那頡啜擁赤心宰相一族七千帳,東逼漁陽。仲武遣其弟仲至與裨將游奉寰、王如清等,率銳兵三萬人大破之。前後收其侯王貴族千餘人,降三萬人,獲牛馬、橐駝、旗纛、罽幕不可勝計。遣從事李周瞳、牙門將國從玘相次獻捷。詔加檢校兵部尚書,兼東面招撫迴鶻使。先是,奚、契丹皆有迴鶻監護使,督以歲貢,且為漢諜。至是,遣裨將石公緒等諭意兩部,凡戮八百餘人。又迴鶻初遣宜門將軍等四十七人,詭詞結歡,潛伺邊隟。仲武使密賂其下,盡得陰謀,且欲馳入五原,驅掠雜虜。遂逗遛其使,緩彼師期。人馬病死,竟不遣之。迴鶻烏介可汗旣敗,不敢近邊,乃依康居求活,盡徙餘種,寄託黑車子。仲武由是威加北狄,表請於薊北立紀聖功銘,勑李德裕為之文,其銘曰:
       大和之初,赤氣宵興;開成之末,彤雲暮凝。異鳥南來,胡滅之徵,北夷飆掃,厥國土崩。逼迫遷徙,震我邊鄙,長虵去穴,奔鯨失水。上都薊門,兵連千里,曾不畏天,猶為驕子。丐我邊穀,邀我王師,假我一城,建彼幡旗。「歸計強漢」,郅支嫚辭,狼顧朔野,伏莽見羸。鴈門之北,羌戎雜處,濈濈群羊,茫茫大鹵。縱其梟騎,驚我牧圉,暴若豺狼,疾如風雨。皇赫斯怒,羽檄徵兵,謀而泉默,斷乃霆聲。沉機變化,動合神明,沙漠之外,虜無隱情。漁陽突騎,燕歌壯氣,赳赳元戎,眈眈虎視。金鼓誓衆,干旄蔽地,爰命其弟,屬之大事。翩翩飛將,董我三軍,稟兄之制,代帥之勤。威略火烈,胡馬星分,戈迴白日,劒薄浮雲。天街之北,旄頭已落,絕轡之野,蚩尤未縛。俾我元侯,恢弘遠略,終取單于,係之徽索。陰山寢鋒,亭徼弢弓,萬里昆夷,九譯而通。蠻夷旣同,天子之功,儒臣篆美,刊石垂鴻。
       仲武歷官至司徒、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年卒,謚曰莊。
       子直方,以幽州節度副使襲父位。動多不法,慮為將卒所圖,三年冬,託以遊獵,奔赴闕庭,尋授金吾將軍。直方性率暴,行豪奪之事,以罪累貶柳州司馬。十一年,遷右驍衛將軍,分司東都。咸通中,位至羽林統軍。中和歲,賊巢犯闕,公卿恃其豪,多隱藏於第。直方納招亡命,謀欲劫巢。或有告者,由是以兵圍而害之。
       張允伸字逢昌,范陽人也。曾祖秀,檀州刺史。祖巖,納降軍使。父朝掖,贈太尉。允伸世仕幽州軍門,累職至押衙,兼馬步都知兵馬使。大中四年,戎帥周綝寢疾,表允伸為留後,朝廷可其奏,加右散騎常侍。其年冬,詔賜旌節,遷檢校工部尚書。咸通九年,累加至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燕國公。十年,徐人作亂,請以弟允臯領兵伐叛,懿宗不允。進助軍米五十萬石,鹽二萬石,詔嘉之,賜以錦綵、玉帶、金銀器等。冬,又加特進,兼侍中。十二年,以風恙拜章請就醫藥,詔許之。以子簡會檢校工部尚書,充節度副大使。十三年,允伸再上表進納所賜旌節。朝命未至,其年正月二十五日卒,年八十八。冊贈太尉,謚曰忠烈。
       允伸領鎮凡二十三年,克勤克儉,比歲豐登。邊鄙無虞,軍民用乂。至今談者美之。有子十四人。
       簡真,幽府左司馬,先允伸卒。簡壽,右領軍衛大將軍。餘或升朝籍,或為刺史、郡佐。
       張公素,范陽人。咸通中,為幽州軍校,事張允伸,累遷至平州刺史。允伸卒,子簡會權主留後事,公素領本郡兵赴焉。三軍素畏公素威望,簡會知力不能制,即時出奔,遂立為帥。朝廷尋授旌節,累加至中書門下平章事。無幾,李茂勳奪其位,公素歸闕,貶復州司戶參軍。
       李可舉,本迴鶻阿布思之族也。張仲武破迴鶻,可舉父茂勳與本部侯王降焉。茂勳善騎射,性沉毅,仲武器之。常遣拓邊,以功封郡王,賜姓名。咸通末,納降軍使陳貢言者,幽之宿將,人所信服。茂勳密謀劫而殺之,聲云貢言舉兵。張公素以兵逆擊不利,公素走,茂勳入城,軍民方知其非貢言也。旣有其衆,遂推而立之,朝廷即降符節。無幾,以疾告老,授右僕射致仕,表可舉自節度副使、幽州左司馬加右散騎常侍,為節度留後。中和中,累官至檢校太尉。
       中和末,以太原李克用兵勢方盛,與定州王處存密相締結。可舉慮其窺伺山東,終為己患,遂遣使搆雲中赫連鐸乘其背,則與鎮州合謀舉兵,兼言易、定是燕、趙之餘,云得其地則正其疆理而分之。時可舉遣將李全忠攻易州。有次將劉仁恭者,多權數,攻之彌月不下,乃穴地道以入其城。旣下易州,士卒稍驕。王處存引輕軍三千,以羊皮蒙之,夜伏於城外,仍別於間道以騎士伺之。燕軍望見,謂之群羊,爭趨焉。處存乘其無部伍,一擊大敗之,尋復其城。全忠遁歸,懼可舉罪之,收其餘衆,反攻幽州。可舉危急,收集其族,登樓自燔而死。
       李全忠,范陽人。廣明中,為棣州司馬。有蘆生于室,一尺三節,心惡之,謂別駕張建曰:「吾室生蘆,無乃怪歟?」建曰:「蘆,茅類,得澤而滋,公家有茅土之慶,殆天意乎!其生三節,必傳節鉞者三人。公勉樹功名,無忘斯言。」全忠秩滿還鄉里,事節度使李可舉為牙將。時可舉兵鋒方盛,欲與鎮人分易、定,遣全忠將兵攻之,為定州軍大敗於易水。全忠懼,率其餘衆掩攻幽州。可舉死,三軍推全忠為留後,朝廷因以節鉞授之,光啟元年春也。
       全忠卒,子匡威自襲父位,稱留後。匡威素稱豪爽,屬遇亂離,繕甲燕薊,有吞四海之志。赫連鐸據雲中,屢引匡威與河東爭雲、代,交兵積年。景福初,鎮州王鎔誘河東將李存孝,克用怒,加兵討之。時鎔童幼,求援於燕,匡威親率軍應之。二年春,河東復出師井陘,鎔再乞師,匡威來援。匡威弟匡籌,妻張氏有國色。師將發,家人會別,匡威酒酣,留張氏報之。匡籌私懷忿怒,匡威軍至博野,匡籌乃據城自為節度。匡威部下聞之,亡歸者半。匡威退無歸路,將入覲京師。時匡威留於深州,遣判官李抱貞奉章以聞。屬京師大亂之後,聞匡威來朝,市人震恐,咸曰「金頭王來謀社稷」,士庶有亡竄山谷者。匡威其實不行,欲圖鎮州,示無留意。鎔以匡威再來援己,致其失師,遣使迎歸府第,父事之。匡威為鎔城郛繕甲,指陳方略,視鎔如子。每陰謀驟施,以悅人心。鎮之三軍,素忠於王氏,惡其所為。會鎔過匡威第慰忌辰,匡威縞衣裹甲,伏兵劫鎔入牙城。鎔兵逆戰,燔東偏門,軍士呼譟登屋,矢下如雨。鎔僕墨君和亂中扶鎔登屋免難,而斬匡威以徇。
       是歲,匡籌出師攻鎮之樂壽、武強以報耻。匡威部曲劉仁恭歸於河東。乾寧元年冬,河東聽仁恭之謀,出師進討。二月,敗燕軍於居庸,匡籌挈其族遁去,將赴京師。至景城,為滄州節度使盧彥威所殺,掠其輜車、妓妾。匡籌妻張氏產於路,不能進,劉仁恭獲之,獻於李克用,後立為夫人,嬖寵專房。李氏父子三葉,十年而亡。
       史臣曰:大都偶國,亂之本也。故古先哲王建國,公侯之封,不過千乘,所以強幹弱枝,防其悖慢。彼幽州者,列九圍之一,地方千里而遙,其民剛強,厥田沃壤。遠則慕田光、荊卿之義,近則染祿山、思明之風。二百餘年,自相崇樹,雖朝廷有時命帥,而土人多務逐君。習苦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若李載義、張仲武、張允伸因利乘便,獲領旌旗,以仁守之,恭順朝旨,亦足多也。如朱克融、楊志誠、史元忠、張公素、李可舉、李全忠,以不仁得之,靡更曩志。或尋為篡奪,或僅傳子孫,咸非令終,蓋其宜也。
       贊曰:碣石之野,氣勁人豪。二百餘載,自相尊高。載義、仲武,亦多忠勞。餘因篡得,不仁何逃?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