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舊唐書(繁體版)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作者:後晉 · 劉昫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趙憬 韋倫 賈耽 姜公輔
       趙憬字退翁,天水隴西人也。總章中吏部侍郎、同東西臺三品仁本之曾孫。祖諠,歷左司郎中。父道先,洪州錄事參軍。憬少好學,志行修潔,不求聞達。寶應中,玄宗、肅宗梓宮未祔,有司議山陵制度,時西蕃入寇,天下饑饉,憬以褐衣上疏,宜遵儉制,時人稱之。後連為州從事,試江夏尉。累遷監察御史,隨牒藩府,歷殿中侍御史、太子舍人。居母憂,哀毀幾絕。服除,建中初,擢授水部員外郎,未拜,會湖南觀察使李承請為副使、檢校工部郎中充職。歲餘,承卒,遂知留後事。尋授潭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湖南觀察使,仍賜金紫。居二歲,受代歸京師,闔門靜居,不與人交。久之,特召對於別殿。憬多學問,有辭辯,敷奏稱旨,上悅,拜給事中。
       貞元四年,迴紇請結和親,詔以咸安公主降迴紇,命檢校右僕射關播充使,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為副。前後使迴紇者,多私齎繒絮,蕃中市馬迴以規利,憬一無所市,人歎美之。使還,遷尚書左丞,綱轄省務,清勤奉職。竇參為宰相,惡其能,請出為同州刺史,上不從。
       八年四月,竇參罷黜,憬與陸贄並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憬深於理道,常言:「為政之本,在於選賢能,務節儉,薄賦斂,寬刑罰。」對揚之際,必以此為言,乃獻審官六議曰:
       臣謬登宰府,四年于茲,恭承德音,未嘗不以求賢為切。至於延薦,職在愚臣,雖當代天之工,且乏知人之鑒,漸積歲月,負於聖明,無補王猷,有妨賢路。況多疾恙,兼慮闕遺,頃奉表章,備陳肝膈。陛下以臣性拙直,身病可矜,不棄孱微,尚加委任。自此思省,報効尤難,莫副堯、舜之心,空懷尸素之懼。伏惟陛下法象應期,聖神廣運,雲行雨施,皆發自然,訓誥典謨,悉經睿覽。臣所以不敢援引古昔,上煩天聦,且以用人之要,願伸鄙見。復念稽顙丹陛,仰對宸嚴,謇訥易窮,遽數難辯,理詳則塵瀆頗甚,言略則利害未宣。若默以求容,苟而竊位,縱天地之仁幸免,而中外之責何逃,非陛下用臣之意也。其所欲言者,皆陛下聖慮之內,臣以頂戴恩造,不知所為,身被風毒,漸覺沉痼,是以勤勤懇懇,切於愚誠也。臣聞貞觀、開元之際,宰輔論事,或多上書,所冀獲盡情理。今臣酌前代之損益,體當時之通變,謹獻審官六議,伏惟閒宴時賜省覽。
       其大指,議相,則曰:「宜博採衆賢,用為輔弼。今中外知其賢者,伏願陛下用之,識其能者任之,求其全材,恐不可得。」
       議進用庶官,則曰:「異同之論,是非難辨。由考課難於實効,好惡雜於衆聲,所以訪之彌多,得之彌少。選士古今為難,拔十得五,賢愚猶半。陛下謂臣曰:『何必五也?十得二三斯可矣。』聖主思賢至是,而宰臣不能進之,臣之罪也。進賢在於廣任用,明殿最,舉大節,棄其小瑕,隨其所能,試之以事,用人之大綱也。」
       議京諸司闕官,則曰:「當今要官多闕,閒官十無一二。文武任用,資序遞遷,要官本以材行,閒官多由恩澤。朝廷或將任,多擬要官則人少闕多,閒官則人多闕少;明當選拔者轉少,在優容者轉多,宜補闕員,務育材用。大廈永固,是棟梁榱桷之全也;聖朝致理,亦庶官群吏之能也。」
       議中外考課官,則曰:「漢以數易長吏,謂之弊政。其有能理者,輒增秩賜金,或八九年、十餘年,乃入為九卿,或遷三輔,功績茂異,遂至丞相,其間不隔數官。今陛下內選庶僚,外委州府,課績高者,不次超升,致理之法,無踰於此。臣愚以為黜陟且立年限,若所居要重,未當遷移,就加爵秩。其餘進退,令知襃貶之必應,遲速之有常。如課績在中,年考及限,與之平轉,中外迭處,歷試其能,使無苟且之心,又無滯淹之慮。」
       議舉遺滯,則曰:「官司旣廣,必委宰輔以舉之;宰輔不能徧知,又詢于庶官;庶官不能徧知,又訪於衆人。衆聲囂然,互有臧否,十人舉之未信,一人毀之可疑,迨至于今,茲弊未改。其所以然者,非盡為愛憎也,苦於不審實而承聲言之。大凡常人之心,以稱人之善為清,以攻人之過為直,苟有除授,多生橫議。由是宰臣每將薦用,亦自重難,日往月來,未副聖意。宜須採聽時論,以所舉多者先用,必非大故,皆不棄之。」
       議擢用諸使府僚屬,則曰:「諸使辟吏,各自精求,務於得人,將重府望。旣經試効,能否可知,擢其賢能,置之朝列。或曰外使須才,固不可奪。臣知必不然也。屬者使府賔介,每有登朝,本使殊以為榮,自喜知人,且明公選。大凡才能之士,名位未達,多在方鎮,日月在上,誰不知之,思登闕庭,如望霄漢,宜須博採,無宜久滯。」上優詔荅之。
       時吏部侍郎杜黃裳為中貴讒譖及他過犯,御史中丞穆贊、京兆少尹韋武、萬年縣令李宣、長安令盧雲皆為裴延齡搆陷,將加斥逐,憬保護救解之,故多從輕貶。初,憬廉察湖南,令狐峘、崔儆並為巡屬刺史。峘嘗歷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儆久在朝列,所為或虧法令,憬每以正道制之。峘、儆密遣人數憬罪狀,毀之於朝。及憬為相,拔儆自大理卿為尚書右丞,峘先貶官為別駕,又擢為吉州刺史,時人多之。
       憬與陸贄同知政事,贄恃久在禁庭,特承恩顧,以國政為己任,纔周歲,轉憬為門下侍郎,憬由是深銜之,數以目疾請告,不甚當政事,因是不相恊。裴延齡姦詐恣睢,滿朝側目,憬初與贄約於上前論之;及延英奏對,贄極言延齡姦邪誑誕之狀,不可任用,德宗不悅,形於顏色,憬默然無言,由是罷贄平章事,而憬當國矣。
       時宰相賈耽、盧邁與憬三人。十二年春正月,耽、邁皆有假,故憬獨對於延英。上問曰:「近日起居注記何事?」憬對曰:「古者左史記言,人君動止,有實言隨即記錄,起居注是也。國朝永徽中,起居唯得對仗承旨,仗下後謀議皆不得聞,其記注唯編制勑,更無他事。所以長壽中姚璹知政事,以為親承德音謨訓,若不宣旨宰相,史官無以得書,璹請宰相一人記錄所論軍國政事,謂之時政記,每月送史館。旣而時政記又廢。」上曰:「君舉必書,義存勸誡。旣嘗有時政記,宰臣宜依故事為之。」無何,憬卒,時政記亦不行。
       憬特承恩顧,性清儉,雖為宰輔,居第僕使,類貧士大夫之家,所得俸入,先置私廟,而竟不立第舍田產。其年八月,遇暴疾,信宿而卒,時年六十一。子元亮進憬遺表草曰:「臣叨荷聖慈,竊塵台鼎,年序頗久,績用無聞,負乘之敗已彰,覆餗之咎俄及。而天與之疾,福過生災,自今日卯時以來,稍加困重,針灸不及,藥餌奚施。奄然遊魂,終當就木,冥冥殘喘,豈忍辭天。號呼涕零,側息心斷,反風結草,誓報深恩,雖死猶生,豈孤素願。無任感恩嗚咽痛恨之至。」德宗尤悼惜之,廢朝三日,冊贈太子太傅,賻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令鴻臚卿王權充冊弔使。
       元亮官至左司郎中、侍御史知雜事卒。次子全亮,官至侍御史、桂管防禦判官。元亮兄宣亮、弟承亮,皆以門蔭授官。
       韋倫,開元、天寶中朔方節度使光乘之子。少以蔭累授藍田縣尉。以吏事勤恪,楊國忠署為鑄錢內作使判官。國忠恃權寵,又邀名稱,多徵諸州縣農人令鑄錢,農夫旣非本色工匠,被所由抑令就役,多遭箠罰,人不聊生。倫白國忠曰:「鑄錢須得本色人,今抑百姓農人為之,尤費力無功,人且興謗。請厚懸市估價,募工曉者為之。」由是役使減少,而益鑄錢之數。天寶末,宮內土木之功無虛日,內作人吏因緣為姦,倫乃躬親閱視,省費減倍。改大理評事。
       會安祿山反,車駕幸蜀,拜倫監察御史、劒南節度行軍司馬,兼充置頓使判官,尋改屯田員外、兼侍御史。時內官禁軍相次到蜀,所在侵暴,號為難理;倫清儉率身以化之,蜀川咸賴其理。竟遭中官毀譖,貶衡州司戶。屬東都、河南並陷賊,漕運路絕,度支使第五琦薦倫有理能,拜商州刺史,充荊襄等道租庸使。會襄州裨將康楚元、張嘉延聚衆為叛,兇黨萬餘人,自稱東楚義王,襄州刺史王政棄城遁走。嘉延又南襲破江陵,漢、沔饋運阻絕,朝廷旰食。倫乃調發兵甲駐鄧州界,兇黨有來降者,必厚加接待。數日後,楚元衆頗怠,倫進軍擊之,生擒楚元以獻,餘衆悉走散,收租庸錢物僅二百萬貫,並不失墜。荊、襄二州平,詔除崔光遠為襄州節度使,徵倫為衛尉卿。旬日,又以本官兼寧州刺史、招討處置等使,尋又兼隴州刺史。
       乾元三年,襄州大將張瑾殺節度使史翽作亂,乃以倫為襄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襄鄧等十州節度使。時李輔國秉權用事,節將除拜,皆出其門。倫旣為朝廷公用,又不私謁輔國,倫受命未行,改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本州防禦使。時吐蕃、党項歲歲入寇,邊將奔命不暇。倫至秦州,屢與虜戰,兵寡無援,頻致敗衂,連貶巴州長史、思州務川縣尉。
       代宗即位,起為忠州刺史,歷台、饒二州。以中官呂太一於嶺南矯詔募兵為亂,乃以倫為韶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韶連郴三州都團練使。竟遭太一用賂反間,貶信州司馬、虔州司戶、隨州司戶、隨州司馬。遇赦,旅寓於洪州十數年。
       德宗即位,選堪使絕域者,徵倫拜太常少卿、兼御史中丞,持節充通和吐蕃使。倫至蕃中,初宣諭皇恩,次述國威德遠振,蕃人大悅,贊普入獻方物。使還,遷太常卿、兼御史大夫,加銀青光祿大夫。再入吐蕃,奉使稱旨,西蕃敬服。朝廷得失,數上疏言之。又為宰相盧杞所惡,改太子少保,累加開府儀同三司。涇師之亂,駕幸奉天。及盧杞、白志貞、趙贊等貶官,關播罷相為刑部尚書,倫於朝堂嗚咽而言曰:「宰相不能弼諧啟沃,使天下一至於此!仍為尚書,天下何由致理?」聞者敬憚之。從駕梁州,還京,又欲擢用盧杞為饒州刺史,倫又上表切言不可,深為忠正之士所稱歎。以年踰七十,表請休官,改太子少師致仕,封郢國公。時李楚琳以僕射兼衛尉卿,李忠誠以尚書兼少府監,倫上言曰:「楚琳兇逆,忠誠蕃戎醜類,不合廁列清班。」又表請置義倉以防水旱,擇賢良任之左右。又言吐蕃必無信約,專須防備,不可輕易。上每善遇之。倫居家孝友,撫弟姪以慈愛稱。貞元十四年十二月卒,時年八十三,贈揚州都督。
       賈耽字敦詩,滄州南皮人。以兩經登第,調授貝州臨清縣尉。上疏論時政,授絳州正平尉。從事河東,檢校膳部員外郎、太原少尹、北都副留守。又檢校禮部郎中、節度副使。改汾州刺史,在郡七年,政績茂異。入為鴻臚卿,時左右威遠營隷鴻臚,耽仍領其使。大曆十四年十一月,檢校左散騎常侍、兼梁州刺史、御史大夫、山南西道節度使。
       建中三年十一月,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山南東道節度使。德宗移幸梁州,興元元年二月,耽使行軍司馬樊澤奏事於行在,澤旣復命,方大宴諸將,有急牒至,言澤代耽為節度使,而召耽為工部尚書。耽得牒內懷中,宴飲不改容,及散,召樊澤,以詔授之曰「詔以行軍為節度使,耽今即上路。」因告將吏使謁澤。牙將張獻甫曰:「天子巡幸山南,尚書使行軍奉表起居,而行軍敢自圖節鉞,潛奪尚書土地,此可謂事人不忠。軍中皆不伏,請殺樊澤。」耽曰:「公是何言歟!天子有命,即為節度使矣。耽今赴行在,便與公偕行。」即日離鎮,以獻甫自隨,軍中乃安。尋以本官為東都留守、東畿汝南防禦使。貞元二年,改檢校右僕射、兼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是時淄青節度使李納雖去偽王號,外奉朝旨,而心常蓄併吞之謀。納兵士數千人自行營歸,路由滑州,大將請城外館之,耽曰:「與人隣道,奈何野處其兵?」命館之城內,淄青將士皆心服之。耽善射好獵,每出畋不過百騎,往往獵於李納之境。納聞之,大喜,心畏其度量,不敢異圖。九年,徵為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耽好地理學,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還者,必與之從容,訊其山川土地之終始。是以九州之夷險,百蠻之土俗,區分指畫,備究源流。自吐蕃陷隴右積年,國家守於內地,舊時鎮戍,不可復知。耽乃畫隴右、山南圖,兼黃河經界遠近,聚其說為書十卷,表獻曰:
       臣聞楚左史倚相能讀九丘,晉司空裴秀創為六體;九丘乃成賦之古經,六體則為圖之新意。臣雖愚昧,夙嘗師範,累蒙拔擢,遂忝台司。雖歷踐職任,誠多曠闕,而率土山川,不忘寤寐。其大圖外薄四海,內別九州,必藉精詳,乃可摹寫,見更纘集,續冀畢功。然而隴右一隅,久淪蕃寇,職方失其圖記,境土難以區分。輒扣課虛微,採掇輿議,畫關中隴右及山南九州等圖一軸。伏以洮、湟舊墟,連接監牧;甘、涼右地,控帶朔陲。岐路之偵候交通,軍鎮之備禦衝要,莫不匠意就實,依稀像真。如聖恩遣將護邊,新書授律,則靈、慶之設險在目,原、會之封略可知。諸州諸軍,須論里數人額;諸山諸水,須言首尾源流。圖上不可備書,憑據必資記注,謹撰別錄六卷。又黃河為四瀆之宗,西戎乃群羌之帥,臣並研尋史牒,翦棄浮詞,罄所聞知,編為四卷,通錄都成十卷。文義鄙朴,伏增慚悚。
       德宗覽之稱善,賜廄馬一匹、銀綵百匹、銀瓶盤各一。
       至十七年,又譔成海內華夷圖及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表獻之,曰:
       臣聞地以博厚載物,萬國棋布;海以委輸環外,百蠻繡錯。中夏則五服、九州,殊俗則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師,東銘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條支;奄蔡乃大澤無涯,罽賔則懸度作險。或道理回遠,或名號改移,古來通儒,罕徧詳究。臣弱冠之歲,好聞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觀研考,垂三十年。絕域之比隣,異蕃之習俗,梯山獻琛之路,乘舶來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訪求其居處。闤闠之行賈,戎貊之遺老,莫不聽其言而掇其要;閭閻之瑣語,風謠之小說,亦收其是而芟其偽。
       然殷、周以降,封略益明,承曆數者八家,渾區宇者五姓,聲教所及,惟唐為大。秦皇罷侯置守,長城起於臨洮;孝武却地開邊,障塞限於雞鹿;東漢則哀牢請吏;西晉則裨離結轍;隋室列四郡於卑和海西,創三州於扶南江北,遼陽失律,因而棄之。高祖神堯皇帝誕膺天命,奄有四方。太宗繼明重熙,柔遠能邇,踰大磧通道,北至仙娥,於骨利幹置玄闕州。高宗嗣守丕績,克廣前烈,遣單車齎詔,西越葱山,於波剌斯立疾陵府。中宗復配天之業,不失舊物。睿宗含先天之量,惟新永圖。玄宗以大孝清內,以無為理外,大宛驥騄,歲充內廄,與貳師之窮兵黷武,豈同年哉!肅宗掃平氛祲,潤澤生人。代宗剗除殘孽,彝倫攸敘。伏惟皇帝陛下,以上聖之姿,當太平之運,敦信明義,履信包元,惠養黎蒸,懷柔遐裔。故瀘南貢麗水之金,漠北獻余吾之馬,玄化洋溢,率土霑濡。
       臣幼切磋於師友,長趨侍於軒墀,自揣孱愚,叨榮非據,鴻私莫荅,夙夜兢惶。去興元元年,伏奉進止,令臣修撰國圖,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鎮東洛、東郡,間以衆務,不遂專門,績用尚虧,憂愧彌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殫所聞見,叢於丹青。謹令工人畫海內華夷圖一軸,廣三丈,從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別章甫左衽,奠高山大川;縮四極於纖縞,分百郡於作繪。宇宙雖廣,舒之不盈庭;舟車所通,覽之咸在目。并撰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四十卷,中國以禹貢為首,外夷以班史發源,郡縣紀其增減,蕃落敘其衰盛。前地理書以黔州屬酉陽,今則改入巴郡;前西戎志以安國為安息,今則改入康居。凡諸疏舛,悉從釐正。隴西、北地,播棄於永初之中;遼東、樂浪,陷屈於建安之際。曹公棄陘北,晉氏遷江南,緣邊累經侵盜,故墟日致堙毀。舊史撰錄,十得二三,今書搜補,所獲太半。周禮職方,以淄、時為幽州之浸,以華山為荊河之鎮,旣有乖於禹貢,又不出於淹中,多聞闕疑,詎敢編次。其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今古殊文,執習簡易。臣學謝小成,才非博物。伏波之聚米,開示衆軍;酇侯之圖書,方知阨塞。企慕前哲,嘗所寄心,輒罄庸陋,多慚紕繆。
       優詔荅之,賜錦綵二百匹、袍段六、錦帳二、銀瓶盤各一、銀榼二、馬一匹,進封魏國公。
       順宗即位,檢校司空,守左僕射,知政事如故。時王叔文用事,政出群小,耽惡其亂政,屢移病乞骸,不許。耽性長者,不喜臧否人物。自居相位,凡十三年,雖不能以安危大計啟沃於人主,而常以檢身厲行以律人。每自朝歸第,接對賔客,終日無倦,至於家人近習,未嘗見其喜慍之色,古之淳德君子,何以加焉!永貞元年十月卒,時年七十六,廢朝四日,冊贈太傅,謚曰元靖。
       姜公輔,不知何許人。登進士第,為校書郎。應制策科高等,授左拾遺,召入翰林為學士。歲滿當改官,公輔上書自陳,以母老家貧,以府掾俸給稍優,乃求兼京兆尹戶曹參軍,特承恩顧。才高有器識,每對見言事,德宗多從之。
       建中四年十月,涇師犯闕,德宗蒼黃自苑北便門出幸,公輔馬前諫曰:「朱泚嘗為涇原帥,得士心。昨以朱滔叛,坐奪兵權,泚常憂憤不得志。不如使人捕之,使陪鑾駕,忽群兇立之,必貽國患。臣頃曾陳奏,陛下苟不能坦懷待之,則殺之,養獸自貽其患,悔且無益。」德宗曰:「已無及矣!」從幸至奉天,拜諫議大夫,俄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從幸山南,車駕至城固縣,唐安公主薨。上之長女,昭德皇后所生,性聦敏仁孝,上所鍾愛。初,詔尚韋宥,未克禮會而遇播遷;及薨,上悲悼尤甚,詔所司厚其葬禮。公輔諫曰:「非久克復京城,公主必須歸葬,今於行路,且宜儉薄,以濟軍士。」德宗怒,謂翰林學士陸贄曰:「唐安夭亡,不欲於此為塋壟,宜令造一磚塔安置,功費甚微,不合關宰相論列。姜公輔忽進表章,都無道理,但欲指朕過失,擬自取名。朕比擢拔為腹心,乃負朕如此!」贄對曰:「公輔官是諫議,職居宰衡,獻替固其職分。本立輔臣,置之左右,朝夕納誨,意在防微,微而弼之,乃其所也。陛下以造塔役費微小,非宰相所論之事。但問理之是非,豈論事之大小?若造塔為是,役雖大而作之何傷;若造塔為非,費雖小而言者何罪。」帝又曰:「卿未會朕意。朕以公輔才行,共宰相都不相當,在奉天時已欲罷免,後因公輔辭退,朕已面許。尋屬懷光背叛,遂且因循,容至山南。公輔知朕擬改官,所以固論造塔,賣直取名。據此用心,豈是良善!朕所惆悵者,只緣如此。」贄再三救護,帝怒不已,乃罷為左庶子。尋丁母憂,服闋,授右庶子,久之不遷。
       洎陸贄知政事,以有翰林之舊,數告贄求官。贄密謂公輔曰「予嘗見郴州竇相,言為公奏擬數矣,上旨不允,有怒公之言。」公輔恐懼,上疏乞罷官為道士,久之未報。後又廷奏,德宗問其故,公輔不敢洩贄,便以參言為對。帝怒,貶公輔為泉州別駕,又遣中使齎詔責竇參。順宗即位,起為吉州刺史,尋卒。憲宗朝贈禮部尚書。
       史臣曰:賈魏公以溫克長者,致位丞相,拒獻甫之請,畋李納之郊,則器略可知矣。韋郢公慷慨節義,困於讒邪,命矣夫!趙丞相區分檢裁,求為雅士,以爭權而陷陸贄,則前時以德報怨,其可信乎!公輔一言悟主,驟及台司,一言不合,禮遽疏薄,則加膝墜泉之間,君道可知矣!
       贊曰:元靖訏謨,真謂純儒。手調鼎飪,心運地圖。姜躁趙險,並躍天衢。哀哉韋公,終困讒夫。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紀第一 高祖
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
卷三 本紀第三 太宗下
卷四 本紀第四 高宗上
卷五 本紀第五 高宗下
卷六 本紀第六 則天皇后
卷七 本紀第七 中宗 睿宗
卷八 本紀第八 玄宗上
卷九 本紀第九 玄宗下
卷十 本紀第十 肅宗
卷十一 本紀第十一 代宗
卷十二 本紀第十二 德宗上
卷十三 本紀第十三 德宗下
卷十四 本紀第十四 順宗 憲宗上
卷十五 本紀第十五 憲宗下
卷十六 本紀第十六 穆宗
卷十七上 本紀第十七上 敬宗 文宗上
卷十七下 本紀第十七下 文宗下
卷十八上 本紀第十八上 武宗
卷十八下 本紀第十八下 宣宗
卷十九上 本紀第十九上 懿宗
卷十九下 本紀第十九下 僖宗
卷二十上 本紀第二十上 昭宗
卷二十下 本紀第二十下 哀帝
卷二十一 志第一 禮儀一
卷二十二 志第二 禮儀二
卷二十三 志第三 禮儀三
卷二十四 志第四 禮儀四
卷二十五 志第五 禮儀五
卷二十六 志第六 禮儀六
卷二十七 志第七 禮儀七
卷二十八 志第八 音樂一
卷二十九 志第九 音樂二
卷三十 志第十 音樂三
卷三十一 志第十一 音樂四
卷三十二 志第十二 曆一
卷三十三 志第十三 曆二
卷三十四 志第十四 曆三
卷三十五 志第十五 天文上
卷三十六 志第十六 天文下
卷三十七 志第十七 五行
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 地理一
卷三十九 志第十九 地理二
卷四十 志第二十 地理三
卷四十一 志第二十一 地理四
卷四十二 志第二十二 職官一
卷四十三 志第二十三 職官二
卷四十四 志第二十四 職官三
卷四十五 志第二十五 輿服
卷四十六 志第二十六 經籍上
卷四十七 志第二十七 經籍下
卷四十八 志第二十八 食貨上
卷四十九 志第二十九 食貨下
卷五十 志第三十 刑法
卷五十一 列傳第一 后妃上
卷五十二 列傳第二 后妃下
卷五十三 列傳第三
卷五十四 列傳第四
卷五十五 列傳第五 薛舉
卷五十六 列傳第六
卷五十七 列傳第七 裴寂
卷五十八 列傳第八
卷五十九 列傳第九 屈突通
卷六十 列傳第十 宗室
卷六十一 列傳第十一 溫大雅
卷六十二 列傳第十二 李綱
卷六十三 列傳第十三 封倫
卷六十四 列傳第十四 高祖二十二子
卷六十五 列傳第十五
卷六十六 列傳第十六
卷六十七 列傳第十七 李靖 李勣
卷六十八 列傳第十八
卷六十九 列傳第十九 侯君集 張亮 薛萬徹
卷七十 列傳第二十 王珪 戴冑
卷七十一 列傳第二十一
卷七十二 列傳第二十二 虞世南 李百藥
卷七十三 列傳第二十三 薛收
卷七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劉洎 馬周 崔仁師
卷七十五 列傳第二十五 蘇世長
卷七十六 列傳第二十六 太宗諸子
卷七十七 列傳第二十七 韋挺
卷七十八 列傳第二十八 于志寧 高季輔 張行成
卷七十九 列傳第二十九
卷八十 列傳第三十
卷八十一 列傳第三十一
卷八十二 列傳第三十二
卷八十三 列傳第三十三
卷八十四 列傳第三十四 劉仁軌 郝處俊 裴行儉
卷八十五 列傳第三十五 唐臨
卷八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高宗中宗諸子
卷八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卷八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韋思謙
卷八十九 列傳第三十九 狄仁傑
卷九十 列傳第四十
卷九十一 列傳第四十一
卷九十二 列傳第四十二 魏元忠 韋安石
卷九十三 列傳第四十三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卷九十四 列傳第四十四 睿宗諸子
卷九十六 列傳第四十六
卷九十七 列傳第四十七 劉幽求 鍾紹京 郭元振 張說
卷九十八 列傳第四十八
卷九十九 列傳第四十九
卷一百 列傳第五十
卷一百零一 列傳第五十一
卷一百零二 列傳第五十二
卷一百零三 列傳第五十三
卷一百零四 列傳第五十四
卷一百零五 列傳第五十五
卷一百零六 列傳第五十六 李林甫 楊國忠 張暐 王琚 王毛仲
卷一百零七 列傳第五十七 玄宗諸子
卷一百零八 列傳第五十八 韋見素
卷一百零九 列傳第五十九
卷一百一十 列傳第六十
卷一百一十一 列傳第六十一 崔光遠 房琯
卷一百一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李暠
卷一百一十三 列傳第六十三 苗晉卿 裴冕 裴遵慶
卷一百一十四 列傳第六十四
卷一百一十五 列傳第六十五
卷一百一十六 列傳第六十六 肅宗代宗諸子
卷一百一十七 列傳第六十七
卷一百一十八 列傳第六十八 元載
卷一百一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楊綰 崔祐甫
卷一百二十 列傳第七十 郭子儀
卷一百二十一 列傳第七十一
卷一百二十二 列傳第七十二
卷一百二十三 列傳第七十三
卷一百二十四 列傳第七十四 薛嵩
卷一百二十五 列傳第七十五 張鎰
卷一百二十六 列傳第七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 列傳第七十七
卷一百二十八 列傳第七十八 段秀實
卷一百二十九 列傳第七十九 韓滉
卷一百三十 列傳第八十 王璵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八十一 李勉 李臯
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八十二
卷一百三十三 列傳第八十三 李晟
卷一百三十四 列傳第八十四 馬燧
卷一百三十五 列傳第八十五
卷一百三十六 列傳第八十六 竇參
卷一百三十七 列傳第八十七
卷一百三十八 列傳第八十八
卷一百三十九 列傳第八十九
卷一百四十 列傳第九十 韋臯
卷一百四十一 列傳第九十一 田承嗣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九十二 李寶臣
卷一百四十三 列傳第九十三 李懷仙
卷一百四十四 列傳第九十四
卷一百四十五 列傳第九十五 劉玄佐
卷一百四十六 列傳第九十六
卷一百四十七 列傳第九十七 杜黃裳 高郢
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九十八 裴垍 李吉甫 李藩 權德輿
卷一百四十九 列傳第九十九
卷一百五十 列傳第一百
卷一百五十一 列傳第一百零一
卷一百五十二 列傳第一百零二
卷一百五十三 列傳第一百零三
卷一百五十四 列傳第一百零四
卷一百五十五 列傳第一百零五 穆寧
卷一百五十六 列傳第一百零六 于頔 韓弘
卷一百五十七 列傳第一百零七
卷一百五十八 列傳第一百零八 武元衡
卷一百五十九 列傳第一百零九 衛次公
卷一百六十 列傳卷第一百一十
卷一百六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一
卷一百六十二 列傳第一百一十二
卷一百六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三
卷一百六十四 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王播
卷一百六十五 列傳第一百一十五
卷一百六十六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元稹 龐嚴 白居易
卷一百六十七 列傳第一百一十七
卷一百六十八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卷一百六十九 列傳第一百一十九
卷一百七十 列傳第一百二十
卷一百七十一 列傳第一百二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列傳第一百二十二 令狐楚
卷一百七十三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列傳第一百二十四 李德裕
卷一百七十五 列傳第一百二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列傳第一百二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二十七
卷一百七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卷一百七十九 列傳第一百二十九
卷一百八十 列傳第一百三十
卷一百八十一 列傳第一百三十一
卷一百八十二 列傳第一百三十二
卷一百八十三 列傳第一百三十三 外戚
卷一百八十四 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宦官
卷一百八十五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上 良吏上
卷一百八十五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五下 良吏下
卷一百八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上 酷吏上
卷一百八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六下 酷吏下
卷一百八十七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上 忠義上
卷一百八十七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七下 忠義下
卷一百八十八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孝友
卷一百八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上 儒學上
卷一百八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三十九下 儒學下
卷一百九十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上 文苑上
卷一百九十中 列傳第一百四十中 文苑中
卷一百九十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下 文苑下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方伎
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隱逸
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四十三 列女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 突厥上
卷一百九十四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下 突厥下
卷一百九十五 列傳第一百四十五 廻紇
卷一百九十六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 吐蕃上
卷一百九十六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 吐蕃下
卷一百九十七 列傳第一百四十七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西戎
卷一百九十九上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上 東夷
卷一百九十九下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北狄
卷二百上 列傳第一百五十上 安祿山
卷二百下 列傳第一百五十下
附錄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