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旧唐书
吴元济传
作者:后晋 · 刘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吴元济是吴少阳的长子。起初试用为协律郎、兼监察御史、代理蔡州刺史。其父去世时,不发布丧事,只以患病奏报朝廷,并托吴少阳之名上表,请求由吴元济主持军务。皇上派遣医生前去问病,便称说吴少阳已病愈,医生未见到吴少阳就回去了。这之前,吴少阳的判官苏兆、杨元卿及其部将侯惟清曾共同为吴少阳谋划入朝觐见的办法;及至吴元济擅自统领军队之后,凶狠无仁义,只亲近军中那些凶悍之徒。他一向认为苏兆对他不利,便将苏兆缢杀,将尸体还给他家人,又将侯惟清抓了囚禁起来。当时朝廷听信误传以为侯惟清已死,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追赠苏兆为右仆射。杨元卿因奏事先到京师,得以将吴元济如何处置淮西事务详细禀告宰相李吉甫。开始,蔡州以吴少阳患病奏报,杨元卿奏请凡淮西来使尚在途中的,当地官府须将他们留下。及至吴少阳去世,四十天内,李吉甫不停止上朝,只是在京城外调换将领、增加兵力以等待动静。其府内小吏不久便妄传董重质已杀死吴元济,并诛杀他的全家,李吉甫立即请求奏对拜贺,这才停止上朝。数日后,得知吴元济还活着。这时逆贼的阴谋已经成功,其部众四面出击,狂暴凶悍而不可阻挡,屠戮舞阳,焚烧叶县,攻掠鲁山、襄城。汝州、许州及翟阳百姓大多逃亡躲藏在山谷荆棘丛中,被贼兵杀戮伤害驱赶劫掠者遍及千里,关东极其震恐。
       元和九年(814)十月,朝廷任命陈州刺史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又命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充任申、光、蔡等州招抚使,仍令内常侍崔潭峻监严绶之军。十年(815)正月,严绶军临贼境西面。朝廷下诏称:“吴元济弃绝人性,叛离天理;不居父丧,擅领军政。朝廷宣旨晓谕,却无半点谦恭,诱惑一方之人,胁迫三军之众。因其父吴少阳曾经任使,朝廷哀其逝世,命人前往吊祭,使臣抵达即被遣返。据境肆虐,不听朝命,断绝君臣应有之礼义,忘却父子所受之恩德。旋即屠戮舞阳,伤残吏卒,焚烧叶县,骚扰百姓,恣行抢掠,无所畏忌。朕念及从前有赏赐的恩义,不轻易伤害藩帅之后人,仍然期望他回归忠顺之路,处在尊宠之位。因此并未动怒,依旧宽容,再降诏书,以示招抚。而他毒性愈甚,奸心不收,寿春西南,又陷州郡,穷凶极恶,纵暴延灾。百姓不能容忍,人神共同唾弃,导致此次动兵,确实出于不得已。吴元济现有官爵,概当下令削夺。令宣武、大宁、淮南、宣歙等道兵马结为一体,山南东道及魏博、荆南、江西、剑南东川兵马与鄂岳统一指挥,东都防御使与怀郑汝节度使及义成兵马成犄角之势相互策应,同期进讨。”
       二月,严绶兵遭到贼军袭击,在磁丘被打败,退守唐州。四月,李光颜击溃贼党,吴元济派人向镇州王承宗、淄郓李师道求援,二帅上表于朝廷,请求赦免吴元济之罪,朝旨不允准。从此两河贼帅就地暗中发难,企图以此阻挠王师。五月,王承宗、李师道派遣盗贼焚烧河阴仓,诏令御史中丞裴度前往军中宣谕,观察用兵形势。裴度还朝奏道:“臣观诸将,惟独李光颜勇义兼备尽心报国,必获成功。”皇上很是高兴。次日,李光颜奏报在时曲大破贼兵,皇上道:“裴度了解李光颜,可说是最为透彻啊。”于是命裴度兼刑部侍郎。此时朝内朝外相互庆贺,决意不宽赦叛贼,征召天下官军环列申州、蔡州郊外成包围之势,共有大小十余镇的军队前来。六月,王承宗、李师道派盗贼在京城埋伏,刺杀宰相武元衡及中丞裴度,武元衡先被杀死,裴度重伤而未死。宪宗怒不可遏,立即任命裴度为宰相,淮右用兵之事,一概交付他处理。七月,李师道派遣嵩山僧圆净勾结山贼同留守宅邸的卫兵一起,企图焚烧东都,动手之前事情败露而自遭其祸。此时严绶已退休罢职,便任命汴州节度使韩弘为淮右行营兵马都统,因高霞寓有威名,任用为唐邓节度使。
       元和十一年(816)春,诸军集结如云,惟有李光颜、怀汝节度使乌重胤无顾虑观望之心,旦夕同贼军血战,不断献上捷报。六月,高霞寓遭贼军攻击,在铁城战败,退守新兴栅。当时各军作战之胜负皆不如实奏报,大多虚称取胜,及至高霞寓战败,朝内外人心惶惶。宰相与谏官屡屡奏请罢兵,惟有裴度坚决主张击溃贼人。随即以袁滋取代高霞寓为唐邓军帅,袁滋生性懦弱不能带兵。十二年(817)正月,袁滋又遭贬,闲厩使李朔心上表奏请到军中效力,于是任命李朔心为唐邓军帅以替代袁滋。李朔心大军压境,夺取贼军文城栅,生擒栅将吴秀琳,又活捉贼将李佑;李光颜也攻陷贼方郾城。吴元济这才感到畏惧,尽数派出左右侍卫及守城士卒,让董重质率领以抗拒李光颜、乌重胤。
       六月,吴元济请求归降,被群贼所牵制,不能自拔。皇上认为元凶已陷于困境,但官军未临贼城,军需日益耗尽,便在延英殿向宰相询问如何处置。裴度道:“叛贼力已穷尽,但诸贼帅主张不一,因此未能决意归降。”皇上道:“卿之决策能实行吗?”裴度回答道:“臣誓不与贼共存。”七月,诏令裴度为彰义军节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营招抚使,以郾城为行使蔡州节度使职的治所。八月,裴度至郾城,激励部众,军士们因裴度到来而喜悦,因他赏罚必行,皆愿竭力效忠,裴度每出面劳军,军士中都有感激涕零的人。
       此时李朔心驻军文城栅,既已俘获吴秀琳、李佑,了解到这二人可利用,便委用不疑,日夜与他们在军帐中谋划。李佑道:“吴元济的强兵,多在洄曲西岸防卫,而守卫蔡州的兵士都是市井老弱之人,可以乘虚偷袭,直抵悬瓠,等到贼将发觉,吴元济已成俘虏了。”李朔心等认为很对,征求裴度的意见,裴度道:“不出奇兵不能取胜,您的主意太好了。”十一月,李朔心黑夜出兵,令李佑率精锐骑兵三千为前锋,田进诚率三千骑兵为后军,李朔心亲自率三千骑兵为中军。当月十日夜,到了蔡州城下,踏着墙上的坑洼全部登上城头,贼人没有发觉。十一日,攻击衙城,生擒吴元济及其家属,立即奏报朝廷。
       当初,吴元济叛乱时,恃仗其凶残狠毒,但治军没有纲纪。其部将赵昌洪、凌朝江、董重质等各率兵向外侵犯。李师道贩运郓州之盐,有时在宁陵、雍丘之间运送,韩弘知道却不能禁止。淮右自吴少诚叛乱以来,三十余年,王师征讨,未能到达蔡州城下,叛贼曾击退韩全义,打败于由页,所以骄横凶悍无所顾忌。并且仗着城池坚固,有山隔水绕,所以朝廷征发天下之兵围攻三年,所攻克者不过一县罢了。及至罢黜高霞寓、李逊、袁滋,诸军始能推进。又靠了阴山府沙陀人骁骑、邯郸军勇士,以及李光颜、乌重胤舍命奋战,及至宰相亲临指挥,打破诸贼将首尾相顾之计,这才擒了元凶。
       申、蔡叛乱之初,人们被李希烈、吴少诚的酷虐行为所劫持,而忘记了心之所归。数十年之后,老年人力衰或丧命,壮年人狠毒暴虐而心安、搏斗侵吞而愉悦。当地马匹少,而到处畜养骡子,乘着骡子训练作战,称为骡子军,尤以勇猛凶悍著称,甲衣旗仗皆绘画雷公星象作为制胜之符咒,而吴少诚善于以奸谋稳固众人之心。当初,韩全义在氵殷水战败,蔡州兵在韩全义军帐中缴获朝廷公卿间相互问候的书信,吴少诚将书信包扎起来对部下说:“朝廷公卿寄来这些信件托付韩全义,收复蔡州之日,请求每人得一将士的妻女作为婢妾。”用这种谎话来激怒手下军士,断绝他们归向朝廷的念头。因此蔡州人有宁愿老死而不愿听天子恩赦的说法,坚决为叛贼效力。蔡州虽然地处中原,人心之愚劣却超过外夷,乃至于搜罗天下豪杰,三年之后才被收服,他们并非将才却具备勇力,皆因情势驱逼、习性养成、不知教义所导致的结果。
       吴元济押解至京师,宪宗驾临兴安门接受献俘,百官到楼前称贺,于是献俘庙社,押往东西两市示众,在独柳将吴元济斩首,时年三十五。当夜首级不知去向。其妻沈氏,没身入后宫为婢;弟二人、子三人,流放江陵后杀死;判官刘协庶等七人皆斩首。光、蔡等州平定,这才重新成为君王的疆土。

本书目录

《旧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李密传
王世充传
窦建德传
刘武周传
刘黑闼传
平阳公主传
萧[王禹]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高士廉传
长孙无忌传
房玄龄传(附房遗直、房遗爱传)
杜淹传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
李责力传(附李敬业传)
尉迟敬德传
侯君集传
魏征传
虞世南传
李百药传
姚思廉传
颜师古传
孔颖达传
马周传
傅奕传
吕才传
褚遂良传
许敬宗传
唐临传
张文腂传
徐有功传
燕王李忠传
许王李素节传
孝敬皇帝李弘传
章怀太子李贤传
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庶人李重福传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
刘祎之传
魏玄同传
李昭德传
韦思谦传
陆元方传
苏腢传
王方庆传
姚[王寿]传
王及善传
杜景俭传
朱敬则传
杨再思传
李怀远传(附李景伯、李彭年传)
豆卢钦望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崔玄[日韦]传
魏元忠传
韦安石传
赵彦昭传
萧至忠传
宗楚客传
苏味道传
卢藏用传
让皇帝李宪传
刘幽求传
钟绍京传
魏知古传
源乾曜传
杜暹传
韩休传
尹思贞传
李杰传
解琬传
王丘传
李乂传
马怀素传
刘子玄传
元行冲传
吴兢传
牛仙客传
王忠嗣传
哥舒翰传
王钅共传
杨国忠传
张日韦传
崔圆传
崔涣传
杜鸿渐传
王思礼传
邓景山传
房琯传
张镐传
高适传
畅璀传
裴冕传
裴茂传
来腀传
周智光传
崔器传
赵国珍传
崔腂传
敬括传
韦元甫传
魏少游传
卫伯玉传
李承传
严武传
郭英乂传
严震传
严砺传
元载传
王缙传
黎干传
庾准传
杨绾传
常衮传
李怀光传
第五琦传
班宏传
柳浑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张延赏传
顾况传
关播传
李抱玉传
李抱真传
李晟传
李腄传
马燧传
裴延龄传
韦执谊传
王叔文传
王腅传
程异传
徐浩传
李益传
李贺传
韦伦传
韦皋传
张建封传
田承嗣传
王武俊传
王廷凑传
朱滔传
刘怦传
程日华传
韩游腢传
董晋传
李忠臣传
吴元济传
李吉甫传
于休烈传
许孟容传
吕元膺传
穆宁传
窦群传
于由页传
韩弘传
李庸阝传
王彦威传
武元衡传
郑余庆传
韦处厚传
崔群传
韩愈传
刘禹锡传
柳宗元传
李光进传
李光颜传
潘孟阳传
曹华传
崔元略传
王播传
李绛传
温造传(附温璋传)
元稹传
白居易传
宋申锡传
韦温传
李训传
郑注传
裴度传
李渤传
令狐楚传
令狐腍传
令狐氵高传
牛僧孺传
萧亻免传
郑覃传
陈夷行传
吴汝纳传
李德裕传
德王李裕传
李宗闵传
魏谟传
杜让能传
孔纬传
武承嗣传
武延秀传
薛怀义传
高力士传
程元振传
鱼朝恩传
吐突承璀传
韦仁寿传
张允济传
薛大鼎传
崔知温传
韦机传(附韦岳、韦景骏传)
王方翼传
裴怀古传
阳峤传
姜师度传
吕腏传
袁滋传
周兴传
丘神责力传
吉顼传
王旭传
吉温传
敬羽传
夏侯端传
刘感传
李玄通传
王义方传
王同皎传
安金藏传
李忄登传(附李源等传)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
程千里传
甄济传
赵弘智传
裴守真传(附裴子余传)
崔沔传
张琇传(附张腛传)
崔衍传
徐文远传
陆德明传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
欧阳询传(附欧阳通传)
张士衡传
贾公彦、李玄植传
张后胤传
盖文达传(附盖文懿传)
敬播传
邢文伟传
郎余令传
王元感传
王绍宗传
韦叔夏传
郭山恽传
卢粲传
尹知章传
苏弁传(附苏衮、苏冕传)
陆质传
孔绍安传(附孔祯、孔若思传)
贺德仁传
郑世翼传
崔信明传
崔行功传
杜易简传(附杜审言传)
卢照邻传
杨炯传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
骆宾王传
元万顷传(附范履冰等传)
乔知之传
员半千传
沈亻全期传
陈子昂传
宋之问传
贾曾传(附贾至传)
贺知章传
孙逖传(附孙成等传)
萧颖士、李翰传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
元德秀传
王维传
杜甫传
孙思邈传
僧玄奘传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
一行传
司马承祯传
安禄山传
安庆绪传
高尚传
孙孝哲传
史思明传
史朝义传
朱氵此传
秦宗权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