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旧唐书
徐文远传
作者:后晋 · 刘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徐文远,洛州偃师县人,陈朝司空徐孝嗣的玄孙,其先祖从东海郡迁家于此。父亲徐彻,梁朝秘书郎,娶梁元帝女儿安昌公主为妻而生文远。当时正遇江陵沦陷,被掳掠到长守,家境贫寒无法自给。文远的哥哥徐休卖书度日。文远每天都到书店去翻阅书籍,广泛阅览《五经》,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当时有个大儒生沈重在太学讲经,听讲的常常达到一千多人。文远到太学去问问题就正于沈重,几天后就离去了。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告辞而去?”他回答:“听他所讲的,都是些书本上的话,我先前已全部记诵知道了。至于文中深奥蕴藉的境界,反倒好像没见到。”有人把他的话告诉沈重,沈重便把他找去讨论问题,共有十多次。沈重对他大为叹服。
       文远为人方正纯厚,有儒士的风范。窦威、杨玄感、李密等人都曾由他传授过学业。隋文帝开皇年间,升任太学博士。奉诏命到并州去,为汉王杨谅讲授《孝经》、《礼记》。到谅反叛后,文远被除名。隋炀帝大业初,礼部侍郎许善心举荐文远与包恺、褚徽、陆德明、鲁达为学官,便被提拔授官国子博士,包恺等人一并为太学博士。当时的治学之人称文远的《左氏春秋》、褚徽的《礼记》、鲁达的《诗经》、陆德明的《易经》,都是一时之最。文远讲解阐释经书,多创立新义,前代儒者有分歧的议论,他都能判定是非,然后诘难驳斥诸家,又能自出己意,渊博而明晰,听讲的人忘其倦怠。
       后来越王杨侗征召他为国子祭酒。当时洛阳城发生饥荒,文远出城打柴采野菜,被李密的军队所俘虏。李密让文远面朝南面而坐,自己执弟子礼节向北面拜见他。文远说:“老夫在过去的日子里,幸亏以先王的治世之道传授给将军。世事经历兴衰更替,转眼已过了很久。如今将军正处风云际会之时,为众望所归,权倾万物、威震四海,还能屈身施礼以弘扬尊礼的道义,这是将军的德行,也是老夫的幸事。既然蒙如此厚礼,哪能不尽言尽责,只是还不明将军的意旨!若愿做伊尹、霍去病扶持即将倾覆的社稷,我虽已迟暮之年,仍愿竭尽全力;如果像王莽、董卓一样乘人之危窃夺大位,那么老夫的确是老了,没有能力做什么了。”李密叩拜道:“昨日奉朝廷命令,蒙授任上公,希望能竭尽我一切平庸弱小的力量,以匡辅奉济国难。之所以还没有进京朝见,是因为不了解城内人心向背。而且想先征讨化及,待报仇雪耻,立功赎罪,然后凯旋而归,进京朝拜。这就是我李密的本意,请先生教正。”文远道:“将军是名臣之子,屡次显扬忠诚节义,前番被杨玄感所误,于是才使家声暂时受挫。所行迷途不远,而回过头来复归正路,最终实行忠孝,以使家国安康,这是天下民众有望于将军的。”李密又叩头说道:“谨听您的吩咐,请容奉命周旋。”到征讨化及回来,王世充已经杀了元文都等人,掌握了兵权独断专行。李密又向文远询问计谋,文远答道:“王世充也是我的门人,我与他很熟悉。这个人很残忍,心胸又狭窄,既然达到如此权势,必定有所图谋。将军先前的计划已经不妥了。非击败王世充,不能进京朝见君主。”李密说:“我曾认为先生是一介儒生,不熟悉军旅战争的事,今日运筹大计,却可见很有英明的韬略。”
       李密失败后,文远重又进入东都,王世充供给他官仓粮食,而文远对世充却很恭敬,见到王世充就先行拜礼。有人问他:“听说您跪坐着见李密,却又礼敬王公,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李密,是君子,能接受郦生一类人的行揖;王公,是小人,有杀害故人的意思。察看时机而动,难道不是这样吗?”后来王世充自立称帝,又任命他为国子博士。后因出城打柴,被罗士信所获,送到京城,重被授官国子博士。武德六年(623),唐高祖亲临国子监,观看祭奠先师的仪式,命文远阐发《春秋》题旨,众儒生设难,质询如蜂起,文远随书写问题的木板出示应口对答,都不能挫败他。封爵东莞县男。七十四岁时,逝世于任上。撰有《左传音》三卷、《义疏》六十卷。孙子徐有功,另外有传。

本书目录

《旧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李密传
王世充传
窦建德传
刘武周传
刘黑闼传
平阳公主传
萧[王禹]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高士廉传
长孙无忌传
房玄龄传(附房遗直、房遗爱传)
杜淹传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
李责力传(附李敬业传)
尉迟敬德传
侯君集传
魏征传
虞世南传
李百药传
姚思廉传
颜师古传
孔颖达传
马周传
傅奕传
吕才传
褚遂良传
许敬宗传
唐临传
张文腂传
徐有功传
燕王李忠传
许王李素节传
孝敬皇帝李弘传
章怀太子李贤传
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庶人李重福传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
刘祎之传
魏玄同传
李昭德传
韦思谦传
陆元方传
苏腢传
王方庆传
姚[王寿]传
王及善传
杜景俭传
朱敬则传
杨再思传
李怀远传(附李景伯、李彭年传)
豆卢钦望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崔玄[日韦]传
魏元忠传
韦安石传
赵彦昭传
萧至忠传
宗楚客传
苏味道传
卢藏用传
让皇帝李宪传
刘幽求传
钟绍京传
魏知古传
源乾曜传
杜暹传
韩休传
尹思贞传
李杰传
解琬传
王丘传
李乂传
马怀素传
刘子玄传
元行冲传
吴兢传
牛仙客传
王忠嗣传
哥舒翰传
王钅共传
杨国忠传
张日韦传
崔圆传
崔涣传
杜鸿渐传
王思礼传
邓景山传
房琯传
张镐传
高适传
畅璀传
裴冕传
裴茂传
来腀传
周智光传
崔器传
赵国珍传
崔腂传
敬括传
韦元甫传
魏少游传
卫伯玉传
李承传
严武传
郭英乂传
严震传
严砺传
元载传
王缙传
黎干传
庾准传
杨绾传
常衮传
李怀光传
第五琦传
班宏传
柳浑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张延赏传
顾况传
关播传
李抱玉传
李抱真传
李晟传
李腄传
马燧传
裴延龄传
韦执谊传
王叔文传
王腅传
程异传
徐浩传
李益传
李贺传
韦伦传
韦皋传
张建封传
田承嗣传
王武俊传
王廷凑传
朱滔传
刘怦传
程日华传
韩游腢传
董晋传
李忠臣传
吴元济传
李吉甫传
于休烈传
许孟容传
吕元膺传
穆宁传
窦群传
于由页传
韩弘传
李庸阝传
王彦威传
武元衡传
郑余庆传
韦处厚传
崔群传
韩愈传
刘禹锡传
柳宗元传
李光进传
李光颜传
潘孟阳传
曹华传
崔元略传
王播传
李绛传
温造传(附温璋传)
元稹传
白居易传
宋申锡传
韦温传
李训传
郑注传
裴度传
李渤传
令狐楚传
令狐腍传
令狐氵高传
牛僧孺传
萧亻免传
郑覃传
陈夷行传
吴汝纳传
李德裕传
德王李裕传
李宗闵传
魏谟传
杜让能传
孔纬传
武承嗣传
武延秀传
薛怀义传
高力士传
程元振传
鱼朝恩传
吐突承璀传
韦仁寿传
张允济传
薛大鼎传
崔知温传
韦机传(附韦岳、韦景骏传)
王方翼传
裴怀古传
阳峤传
姜师度传
吕腏传
袁滋传
周兴传
丘神责力传
吉顼传
王旭传
吉温传
敬羽传
夏侯端传
刘感传
李玄通传
王义方传
王同皎传
安金藏传
李忄登传(附李源等传)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
程千里传
甄济传
赵弘智传
裴守真传(附裴子余传)
崔沔传
张琇传(附张腛传)
崔衍传
徐文远传
陆德明传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
欧阳询传(附欧阳通传)
张士衡传
贾公彦、李玄植传
张后胤传
盖文达传(附盖文懿传)
敬播传
邢文伟传
郎余令传
王元感传
王绍宗传
韦叔夏传
郭山恽传
卢粲传
尹知章传
苏弁传(附苏衮、苏冕传)
陆质传
孔绍安传(附孔祯、孔若思传)
贺德仁传
郑世翼传
崔信明传
崔行功传
杜易简传(附杜审言传)
卢照邻传
杨炯传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
骆宾王传
元万顷传(附范履冰等传)
乔知之传
员半千传
沈亻全期传
陈子昂传
宋之问传
贾曾传(附贾至传)
贺知章传
孙逖传(附孙成等传)
萧颖士、李翰传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
元德秀传
王维传
杜甫传
孙思邈传
僧玄奘传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
一行传
司马承祯传
安禄山传
安庆绪传
高尚传
孙孝哲传
史思明传
史朝义传
朱氵此传
秦宗权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