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旧唐书
马周传
作者:后晋 · 刘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马周别名宾王,清河茌平县人。他幼年失去父母,家境贫寒而爱学习,尤其精通《诗经》、《左传》,因放荡不羁而不被乡亲尊重。高祖武德年间,任博州助教,天天喝酒,不把教学当回事。博州刺史达奚恕多次批评他,马周便扬长而去,到曹州、汴州寻觅工作,又被浚仪县令崔贤首侮辱,于是激愤地投奔长安。他暂住新丰客店,店主只是热情接待那些商贩而不理睬马周,马周就叫拿来一斗八升酒,一个人悠然自得地喝起来,店主深感惊异。到了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家里。贞观三年(629),太宗要全体朝臣呈递奏章评论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没有研究儒家经典,马周就替他撰写奏章陈述有利于国家的二十多条建议,叫他禀奏太宗,条条都合太宗心意。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惊异,询问他,常何回答说:“我没有这个能力,是我家客人马周写的。他每当跟我交谈,总是希望尽忠尽孝。”太宗当天召见马周,还没有到时,派人催了三四次。马周来后,跟他谈得很愉快,安排在门下省供职。贞观六年(632),任命为监察御史,奉命出使都符合太宗旨意。由于常何推荐了马周,太宗赐他三百匹绢。
       这年,马周呈递奏疏说:
       “小臣我每次阅读儒家经典,都从前代圣贤的忠孝事迹中得到启发,我虽然是个平庸的人,但私下仰慕他们的高风亮节,总是合起书本深思,希望达到他们的境界。我因不幸,年幼失去父母,奉养父母的孝心已无法实现,日后可以做的事,只有尽忠而已。因此徒步行程两千里来归附陛下,陛下不因为我愚昧无知,破格优待录用我。我私下前思后想,无法报答陛下的恩情,只有献上微贱的身躯赤诚的心,供陛下参考。
       “我看到大安宫在宫城的西边,住宅宫殿的规模,同皇宫比,还要矮小。我认为东宫太子的住宅在宫城里头,大安宫是太上皇的住宅,却在宫城外边。虽然太上皇有意倡导朴素,存心清静节约,陛下难违太上皇的心愿,珍惜百姓的人力物力;但外国外族使者晋京朝见以及天下百姓看到听到这事,总算美中不足,我希望为大安宫建筑城墙,兴修门楼,务必做到宏伟壮观,从而满足全国臣民的心愿,那么您精诚的孝心就显示于天下了。
       “我又看到陛下的诏令,于唐历二月二日游幸九成宫。我私下考虑太上皇年事已高,陛下应当朝夕侍奉,早晚问安。现在要去的九成宫离京城三百多里,您一动身就是十天的路程,是不可能一个早晚到达的。太上皇一旦思念激动,想立刻见到陛下,那时怎么赶得到呢?再说现在到九成宫去,本来是为了避暑。然而太上皇尚且留在炎热的住房里,但陛下自己跑到凉爽的地方去,想到古人冬天让父母温暖、夏天让父母凉爽的做法,我私下感到不安。不过诏令已经发出,事情已成定局,希望公布速去速回的日程,以便消除人们的疑惑。
       “我还见到诏书,委任皇族功臣到各地掌握军政大权,子孙后代,继承官职权力,不出大的乱子,就不罢免。我私下揣摩陛下这么做的本意,实在是爱护尊重他们,希望他们子孙后代永保功业,同国家一道福寿绵长。我认为要真正达到您的本意,陛下就得考虑一种让他们安全富贵的措施,而不用世袭官职的办法。为什么呢?因为像尧、舜这样英明的父亲,还出了朱、均这样不肖的儿子。如果幼小的孩子继承官职,万一骄横或者愚笨,百姓就会遭殃,国家就会受害。中断他的官职吧,他前辈的功业还在;保留他的官职吧,他的罪恶昭彰。与其给活着的黎民百姓留下祸害,宁愿对死去的一位功臣割舍恩情,这个道理太明白了。那么本来是爱护他们的措施,却恰恰成了伤害他们的根源。我认为授予封地,赐给俸禄,一定要有才干品德,按照他能力大小衡量封赐高低,那么即使没有着力庇护,也能避免遭受祸患。从前东汉光武皇帝不让功臣当官,作为保护他们世代安全的措施,是很得法的。请陛下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使得皇族功臣承蒙您的大恩,子孙后代永享福禄。
       “我还听说圣人教化百姓,没有谁不把孝作为根本。所以说‘:讲孝没有什么比尊敬父母更重要,尊敬父母没有什么比祭天时请祖先分享更重要。’又说‘:国家大事,是祭祀和战争。’孔子也说:‘我不同意祭祀如同不祭祀的说法。’这些说明圣人对祭祀何等重视。我回忆陛下登位以来,宗庙的祭祀活动,还不曾亲自举行过。私下推测您的想法,大概是御驾外出,人力经费需要太多,所以克制孝心,以减轻百姓负担。这就造成一代史籍,没有皇帝到宗庙祭祀的记载,准备怎么为子孙着想,给后世垂范?我明白大孝不在祭祀本身,但圣贤的师长,本来就要违心顺应时尚,请圣上的慈心体察我的诚意。
       “我还听说造成美好风尚的办法,在于寻求德能兼备的人才,审慎地任用官吏;治理朝政的根本,在于表彰清正廉洁,惩治贪污腐化。孔子说:‘只有声望和地位,不能借用。’这是说谨慎用人至关重要。我看王长通、白明达出身乐师,是地位低微的杂职官吏,韦般木提、斛斯正就更没有别的本领,只懂养马驯马。即使技艺出类拔萃,可以选用,宁可多多赏赐财物,让他发财;怎能排进文士行列,越级授予高等爵位。这就使得文武百官朝拜、外国使者晋见时,马倌艺人腰间系着玉佩,脚下拖着鞋子,跟德高望重的朝廷大臣并肩站立,同席吃饭,我心里觉得受了侮辱。不过早已做了任命,即使不便补救,我认为应当不把他们放在朝臣里头,而安排到士兵里去。”
       太宗全部采纳了这些意见。不久授予他侍御史头衔,担任朝散大夫职务。贞观十一年(637),马周又呈奏疏说:
       “我一一思考了以往各个朝代,从夏朝、商朝到汉朝占有天下,传承王位,长的八百多年,短的也有四五百年,都是因为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大得人心。难道没有昏君,靠着先哲辅佐才幸免亡国。从曹魏、晋朝以来,直到北周、隋朝,长的不过五六十年,短的只有二三十年就灭亡了。实在是由于创业的君主,没有致力于广施恩惠教化,当时只能保住自己的帝位,没有多的恩德使后辈怀念,因此继位的国君法纪教化就逐渐衰微,一个老百姓大喊一声,国家就土崩瓦解了。如今陛下虽然凭着武功平定了天下,但是积累恩德的时间太短,本应设法尊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略,广施恩德教化,使得恩惠多余出来,作为子孙万代立国的根基,怎能只想刑赏教化不出差错,以便保住当今的政权就行了呢?自古以来的圣明君主,虽然按照民情实施教化,根据时势有宽有严,但是最为重要的只有对自己节约朴素、对百姓施恩布德这两条是当务之急。那么他的万民百姓就会像喜爱日月一样爱戴他,像敬畏雷霆一样敬重他,这就是国运久长不出祸患的保障。
       “如今百姓刚刚经过死丧祸乱,劳力只有隋朝的十分之一。但是无偿供官府差使的劳役,道路上一个接着一个,哥哥才走弟弟又来,头尾不断,路远的来去五六千里,一年四季,没有一点休息时间。陛下虽然不时下诏命令削减,但有关方面的工程不愿停止,自然需要人力,白白地发了诏令,征用劳役依然如故。我多次调查,近四五年来,百姓很有意见,认为陛下不保全抚养他们。古代唐尧茅草屋顶,泥土阶台,夏禹穿粗布衣裳,吃粗劣饭菜,我知道如今不能照搬。西汉文帝舍不得耗费一百金,停止了露台工程,把装书的布缝在一起当宫殿的帷幔,他宠爱的慎夫人不穿过长的裙子。后来景帝认为织绣花纹的红色绶带太费女工的时间,特发诏令取消,因此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武帝虽然极端奢侈,但是靠着文帝、景帝留下的恩德,因此民心没有动荡。假如高祖刚刚开创西汉基业,紧接着就是武帝大加挥霍,国家一定不能保全。这些距离今天比较近,事情的始末很清楚。现在京城和益州等地,制造进贡的器物和各王侯、妃嫔、公主的衣裳装饰,舆论都不认为俭朴。我听说前辈天未亮时就起床工作,后辈还会懒惰懈怠;按照人情事理制定法律,它的不足还会酿成祸患。陛下年轻时生活在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隋朝的成功与失败,都亲眼看到,尚且这样不知体恤民情。皇太子在深宫出生长大,没有经历民间生活,到您万岁之后怎么办?本来是您应当担心的。
       “我探讨古往今来的史实发现,只要百姓怨恨背叛,聚集起来闹事,国家没有不很快灭亡的,国君即使想改过悔罪,还没有能够重新安定保全的。凡是想抓好刑赏教化,应该在可以抓好的时候抓好,如果等到事变发生再后悔,就无益了。所以国君往往看到前一个朝代的灭亡,就知道灭亡的原由是刑赏教化没有抓好,却都不明白自己在这个方面的失误。因此商纣王耻笑夏桀的灭亡,而周幽王、周厉王也耻笑商纣王的灭亡;隋炀帝大业初年又耻笑北齐、西魏的亡国。我们今天看待隋炀帝,也像隋炀帝看待北齐、西魏。所以京房对汉元帝说‘,我担心后人看待我们,也像我们看待古人。’这话不能不引以为诫。
       “上十年前的贞观初年,全国上下厉行节俭,一匹绢才换一斗米,但天下平安。百姓知道陛下很爱惜他们,所以人人安心,都无怨言。从贞观五六年以后,连年丰收,一匹绢能换十多石粟,但百姓都认为陛下不关心他们,全有怨言。还由于眼下经营兴办的工程,很多是不必急于去办的事。自古以来,国家的兴亡,不在财物积蓄的多少,只在百姓的欢乐与痛苦。暂且用近年的事实来验证这个道理,隋朝洛口仓积贮的粮食,被李密使用;洛阳积贮的布帛,被王世充占有;长安仓库积贮的财物武器,也成了我朝的财产,至今还没用完。假使洛口、洛阳没有积贮粮食衣料,那么王世充、李密未必能聚集那么多兵众。不过积贮财物本来是治理国家的正常事情,要紧的是应该在百姓有了余钱剩米之后才收纳,怎能在百姓困乏忧愁的时候强行收敛,反而资助了敌人,积贮了也无益处。然而节俭以便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贞观初年,陛下曾经亲自实行过,所以现在实行是不难的。一旦实行这个政策,那么全国百姓都知道后,就会载歌载舞欢庆了。如果百姓已很困乏后还不停地征用,一旦国内遭受水旱灾害,边境发生外敌入侵,狂妄狡诈之徒乘机暗中发难,就会出现不可预测的祸患,不只是您自己勤理朝政就能完事的。古话说‘:打动人心要用行动不用宣言,顺应天意要用真诚不用形式。’凭着陛下的圣明,实在是想振奋精神理好朝政,不必麻烦采用远古的方略,只是恢复到贞观初年的样子,国家人民就幸运得很。
       “当年贾谊告诉汉文帝应该放声痛哭深长叹息的话,说的是当韩信在楚称王、彭越在梁称王、英布在淮南称王时,假使文帝登了皇位,一定不会天下太平。还说的是文帝当时靠着儿子们年纪还小,又有辅导老师约束才暂时无事,一旦他们长大,必然会出乱子。以后各代,人们都认为贾谊的说法是对的。我私下观察曾经帮助陛下平定天下的各位武将功臣,他们都按既定规章依靠薪俸生活,为朝廷效命,没有像韩信、彭越那样难以驾驭有权势谋略的野心家。各位皇子年龄都小,长大之后,只要陛下在位,不会产生非份企图。但是对于您万岁之后的事情,不能不担心。打从汉朝、晋朝以来,搞乱天下的,哪次不是王侯?都是由于安排失当,又不预先制约,因此走向灭亡。国君明明知道这种情况,但是沉迷于一己私情,所以不能吸取历史教训。如今国内百姓很少,王侯很多,给予的恩惠待遇,有的过于丰厚,我的忧虑,不只是担心他们依仗皇上宠爱而骄傲自负。从前魏武帝宠爱陈思王,后来魏文帝登位,就把陈思王软禁起来派人防守,如同对待囚犯。因为武帝对他的恩惠太多,所以文帝怀疑,担心他篡位。这就是武帝宠爱陈思王,恰恰是害了陈思王。再说帝王的子弟何愁不能富贵,他靠着朝廷给养,封给他收纳租税的户数又不少,穿好吃好之外,还有什么必不可少的呢?却每年额外赏赐丰厚的财物,完全没个限度。俗话说:‘贫穷不必仿效节俭,富裕不应学习奢华。’是说要顺其自然。如今皇上开创基业,怎能只顾安顿现在的子弟,应该制定长治久安的法规,让千秋万代遵奉执行。”
       又写道:
       “一国之君,应把百姓作为根本。要使百姓安居乐业,就靠刺史、县令这些地方官吏。县令很多,不可能全都有德有才,如果每个州有一位好刺史,全州百姓就能休养生息,各州刺史全都符合皇上心意,那么陛下在朝廷无为而治,百姓不愁不安宁。自古以来郡守、县令都要选拔有德有才的人担任,打算提为宰相的人,必须先派往州郡任职考核,或者从郡守、知府中调进。如今朝廷只是注重任免朝臣,对选拔县令、刺史很不重视。州郡刺史多半是武将功臣充任,有的是当京官不称职,才派往地方。那些折冲、果毅一类的将官当中,体质好的先调进朝廷任中郎将,差些的才委任为州官。边远地区,在用人方面更加随意,其中才能胜任职务,凭道德品行被举荐提拔的,不到十分之一。百姓还不安宁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
       上疏禀奏之后,太宗称赞了很长时间。
       在这之前,京城各条街道,每到清晨初夜,都派人喊话提醒居民防火防盗。马周奏请太宗在各条街道安上大鼓,到时敲鼓提醒居民,不用喊话的办法,人们感到简便,太宗给予他加倍的奖赏。不久任命他为给事中,贞观十二年(638),改任中书舍人。马周机警能辩,善于陈事进言,很会发现问题,一说就准。太宗曾说:“我对马周,一会儿不见就想念他。”中书侍郎岑文本对他亲近的人说:“我多次亲见马君论事辩理,他引经据典,以古证今,抓住要领,避开枝蔓,字句精练,道理确切,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不能减,听来文理并茂,令人忘掉疲倦。战国的苏秦、张仪,西汉的终军、贾谊,应该正是这个样子。不过他像鸢鸟两肩高耸,像火焰满面通红,飞升一定很快,恐怕不会长寿。”贞观十五年(641),调任治书侍御史,兼任谏议大夫,又兼检校晋王府长史。晋王立为皇太子时,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兼任太子右庶子。贞观十八年(644),提升为中书令,仍旧兼任太子右庶子。马周身兼皇宫、东宫两处职务后,处理政务精细周密,获得了人们的赞扬。
       太宗亲征高丽,皇太子在定州担任监军,命令马周和高士廉、刘洎留下辅佐皇太子。太宗回京后,马周以中书令的身份代理吏部尚书。贞观二十一年(647),任银青光禄大夫。太宗曾御笔亲制飞白体书法赠给马周说:“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鸾凤翱翔云天,借助两条翅膀,能托辅佐重任,实是忠臣良相)马周患糖尿病,整整一年不见好转。当时太宗游幸翠微宫,命令寻找风景秀丽的地方,为马周修建宅第。前去诊病探望的名医中使,络绎不绝,太宗常常命令送御膳给他,亲自为他调药,皇太子亲自前去探望。马周临去世前,要回他的一大帙书函陈事表章,亲手烧掉,感慨地说:“管仲、晏婴披露国君的过失,追求死后留名后世,我不愿这样做。”贞观二十二年(648)去世,终年四十八岁。太宗为他举行悼念,追认为幽州都督,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修建的昭陵墓地。高宗李治登位后,追认他为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武则天垂拱年间,在高宗庙里供上马周的灵位配享祭祀。
       儿子马载,高宗咸亨年间提升到吏部侍郎,他善于选用人才,受到人们称赞。死在雍州长史任上。

本书目录

《旧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李密传
王世充传
窦建德传
刘武周传
刘黑闼传
平阳公主传
萧[王禹]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高士廉传
长孙无忌传
房玄龄传(附房遗直、房遗爱传)
杜淹传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
李责力传(附李敬业传)
尉迟敬德传
侯君集传
魏征传
虞世南传
李百药传
姚思廉传
颜师古传
孔颖达传
马周传
傅奕传
吕才传
褚遂良传
许敬宗传
唐临传
张文腂传
徐有功传
燕王李忠传
许王李素节传
孝敬皇帝李弘传
章怀太子李贤传
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庶人李重福传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
刘祎之传
魏玄同传
李昭德传
韦思谦传
陆元方传
苏腢传
王方庆传
姚[王寿]传
王及善传
杜景俭传
朱敬则传
杨再思传
李怀远传(附李景伯、李彭年传)
豆卢钦望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崔玄[日韦]传
魏元忠传
韦安石传
赵彦昭传
萧至忠传
宗楚客传
苏味道传
卢藏用传
让皇帝李宪传
刘幽求传
钟绍京传
魏知古传
源乾曜传
杜暹传
韩休传
尹思贞传
李杰传
解琬传
王丘传
李乂传
马怀素传
刘子玄传
元行冲传
吴兢传
牛仙客传
王忠嗣传
哥舒翰传
王钅共传
杨国忠传
张日韦传
崔圆传
崔涣传
杜鸿渐传
王思礼传
邓景山传
房琯传
张镐传
高适传
畅璀传
裴冕传
裴茂传
来腀传
周智光传
崔器传
赵国珍传
崔腂传
敬括传
韦元甫传
魏少游传
卫伯玉传
李承传
严武传
郭英乂传
严震传
严砺传
元载传
王缙传
黎干传
庾准传
杨绾传
常衮传
李怀光传
第五琦传
班宏传
柳浑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张延赏传
顾况传
关播传
李抱玉传
李抱真传
李晟传
李腄传
马燧传
裴延龄传
韦执谊传
王叔文传
王腅传
程异传
徐浩传
李益传
李贺传
韦伦传
韦皋传
张建封传
田承嗣传
王武俊传
王廷凑传
朱滔传
刘怦传
程日华传
韩游腢传
董晋传
李忠臣传
吴元济传
李吉甫传
于休烈传
许孟容传
吕元膺传
穆宁传
窦群传
于由页传
韩弘传
李庸阝传
王彦威传
武元衡传
郑余庆传
韦处厚传
崔群传
韩愈传
刘禹锡传
柳宗元传
李光进传
李光颜传
潘孟阳传
曹华传
崔元略传
王播传
李绛传
温造传(附温璋传)
元稹传
白居易传
宋申锡传
韦温传
李训传
郑注传
裴度传
李渤传
令狐楚传
令狐腍传
令狐氵高传
牛僧孺传
萧亻免传
郑覃传
陈夷行传
吴汝纳传
李德裕传
德王李裕传
李宗闵传
魏谟传
杜让能传
孔纬传
武承嗣传
武延秀传
薛怀义传
高力士传
程元振传
鱼朝恩传
吐突承璀传
韦仁寿传
张允济传
薛大鼎传
崔知温传
韦机传(附韦岳、韦景骏传)
王方翼传
裴怀古传
阳峤传
姜师度传
吕腏传
袁滋传
周兴传
丘神责力传
吉顼传
王旭传
吉温传
敬羽传
夏侯端传
刘感传
李玄通传
王义方传
王同皎传
安金藏传
李忄登传(附李源等传)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
程千里传
甄济传
赵弘智传
裴守真传(附裴子余传)
崔沔传
张琇传(附张腛传)
崔衍传
徐文远传
陆德明传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
欧阳询传(附欧阳通传)
张士衡传
贾公彦、李玄植传
张后胤传
盖文达传(附盖文懿传)
敬播传
邢文伟传
郎余令传
王元感传
王绍宗传
韦叔夏传
郭山恽传
卢粲传
尹知章传
苏弁传(附苏衮、苏冕传)
陆质传
孔绍安传(附孔祯、孔若思传)
贺德仁传
郑世翼传
崔信明传
崔行功传
杜易简传(附杜审言传)
卢照邻传
杨炯传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
骆宾王传
元万顷传(附范履冰等传)
乔知之传
员半千传
沈亻全期传
陈子昂传
宋之问传
贾曾传(附贾至传)
贺知章传
孙逖传(附孙成等传)
萧颖士、李翰传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
元德秀传
王维传
杜甫传
孙思邈传
僧玄奘传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
一行传
司马承祯传
安禄山传
安庆绪传
高尚传
孙孝哲传
史思明传
史朝义传
朱氵此传
秦宗权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