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旧唐书
高士廉传
作者:后晋 · 刘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高俭,字士廉,渤海..县人。曾祖父名飞雀,在北魏被追认为太尉。祖父名岳,在北齐官至侍中、左仆射、太尉、清河王。父亲名励,别名敬德,在北齐官至乐安王、尚书左仆射,在隋朝官至洮州刺史。
       高士廉年轻时有才识、度量,广泛涉猎文艺、史学。隋朝的司隶大夫薛道衡、起居舍人崔祖浚都是老前辈,与高士廉结为忘年之交,因此很多公卿跟他交往。炀帝大业年间,任治礼郎。高士廉的妹妹先前嫁给了隋朝的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生了儿子长孙无忌和一个女儿。长孙晟去世后,高士廉把妹妹和外甥们接回家来,他们情谊深挚。他见尚未显贵时的太宗具有超常的才德,所以把外甥女嫁给太宗为妻,就是后来的文德皇后。
       隋军征讨高丽时,当时的兵部尚书斛斯政逃亡到了高丽,高士廉因为是他的朋友而株连获罪,贬谪为朱鸢主簿。他是有名的孝子,由于岭南常有恶性传染病,母亲不能一起到朱鸢去,就留下妻子鲜于氏伺候奉养,补贴经费的不足。又想到妹妹没有着落,就卖掉大住宅,买了小住宅安顿妹妹住下,把剩下的钱分给母亲和妹妹,自己带上简单的行李走了。紧接着天下大乱,朝廷的消息完全断绝,交趾郡太守丘和委任他为司法书佐。高士廉长期在岭南,不知道母亲的情况,回家的心情越来越急切。有一次午睡,梦见母亲跟自己交谈,完全像是坐在母亲身边,醒后热泪纵横。第二天果然得到了母亲的音讯,人们认为这是孝心的感应。
       当时钦州的宁长真率领人众攻打交趾郡城,丘和准备出城迎接他,高士廉建议说“:宁长真人马虽然很多,但孤军深入,内部关系松散外部环境紧迫,不能坚持多久。再说城里的精干兵力足以抵御他,为何准备接受他的约束?”丘和听从他的建议,任命他为行军司马,水路陆路一齐进军,迎头打败了敌军,宁长真只是自己逃掉了,其余的兵众全部投降。在平定萧铣之后,高祖李渊让高士廉在岭南拓展地盘。
       高祖武德五年(622),高士廉与丘和呈递奏表回到唐朝,被提升为雍州治中。当时太宗担任雍州牧,由于高士廉是文德皇后的舅父,一向具有才智名望,非常亲近敬重他。准备除掉隐太子李建成时,高士廉和他的外甥长孙无忌一起参与秘密谋划。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高士廉带着属吏兵卒释放在押囚犯,发给武器,赶到芳林门,准备配合太宗。太宗立为太子时,高士廉任太子右庶子。
       太宗贞观元年(627),他被提升为侍中,封为义兴郡公,赐给收纳九百户租税的实封。高士廉洞察事理很有口才讲究仪容举止,他所提出的见解,朝臣们没有谁不重视。当时黄门侍郎王王圭有密封奏表托付高士廉呈递给太宗,他却扣留下来,因此获罪被遣出京城担任安州都督,后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地民俗轻薄,人们害怕鬼怪讨厌病人,对病情危重的父母,大多不亲自伺候,用棍棒挑着食物,站得远远地递给他吃。高士廉因势诱导,风俗很快改观。战国秦昭王时的蜀郡守李冰,疏浚汶江,创造了灌溉农田的便利,直到如今汶江两岸的农田,一顷价值千金,有钱有势的人家,经常相互强占争夺。高士廉就在老渠之外另行开挖新渠,蜀地百姓得到了很大利益。又用空闲时间组织诗文辞赋之会,还让信奉孔子学说的人研讨儒家经典,勉励青年学生,蜀地的学校又蓬勃兴办起来。
       蜀地有个叫朱桃椎的人,清心寡欲,不愿做官,身披破衣腰系草绳,在民间消磨时光。窦轨镇守益州时,听说后就召见他,送给他衣服,强求他担任乡正。朱桃椎始终一言不发,把衣服丢在地上,逃进深山,在溪流边搭了间茅棚,夏天赤身露体,冬天裹上树皮,有人赠送东西,都不接受。常常编织草鞋,摆在路上,看到的人说“这是朱隐士的草鞋”,就拿去换米放到原处,朱桃椎到夜晚才去拿米,始终不跟别人见面。人们认为他是三国时代魏国河东的隐士焦先式的人物。高士廉刚到任时,按照礼仪去邀请他,他来后,以平民身份跟他交谈,朱桃椎全不应声,头也不回地走了。高士廉经常派人去问候,朱桃椎看见来人,就跑进树林躲藏起来。近年来,多数人轻视隐士,高士廉单单给予尊重,蜀地把这当作美谈。
       贞观五年(631),回京任吏部尚书,晋封为许国公,还有一个儿子被封为县公。他善于鉴别人的才行品级,非常熟悉人的门第关系,凡是他任用的人员,无不各适其所。高祖逝世时,高士廉代理司空职务,筹办丧葬礼仪,事毕以后,授予特进、上柱国官衔。
       当时,朝廷舆论认为山东的人士喜爱自吹自擂,虽然早已世代衰落,还是依仗他祖辈的地位,女儿嫁给外族,一定多要聘礼。太宗讨厌这种事情,认为严重妨害教化,就诏令高士廉与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岑文本、礼部侍郎令狐德芬木等人校正姓氏谬误。于是责成全国族谱书籍,根据史书记载考核它的真假,忠诚贤良的予以表彰提拔,违乱忤逆的予以批评废除,编写成《氏族志》。高士廉再按等级划分类别呈递给太宗。太宗说:“我与山东的崔、卢、李、郑四个姓氏宗族,从前并无成见,而他们世代衰微,完全没有官吏,还要自称是士大夫,定婚嫁女时,就多要财物。他们才智学识平庸低劣,却心安理得地自高自大,靠着出售墓地发财显贵。我不理解民间为何抬举这样的人?只因北齐仅仅占有河北,南梁、南陈占有边远的江南,当时虽然出现过有影响的人物,但都是偏僻小国,不值得尊重,至今还把崔、卢、王、谢四姓看得很高贵。大唐平定天下,全国统一,凡是朝廷官员,都有显著功绩,有的忠孝值得颂扬,有的学识技艺渊博,所以提拔任用。现在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想和前朝旧族联姻,即使多送财物聘礼,还要遭受轻慢。我现在特地制定宗族姓氏等级的目的,是要提高本朝官员的地位,为什么还要把崔干排在头等?昔日汉高祖只是山东的一名普通百姓,因为他平定天下,所以君主至尊臣子显贵。诸位阅读汉代历史,看到过他的德行功业,至今世人当作美谈,怀着敬重情感。诸位不看重我的官职爵位吗?不要讲究数代以前的门第,只以现在的官爵高低作为等级。”于是把崔干排在第三等。书编成了,共一百卷,诏令颁发全国,赏给他千段绢帛。接着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官衔。
       贞观十二年(638),同长孙无忌等人由于辅佐登基的功劳,一起世袭刺史,封申国公。当年,任尚书右仆射。官职待遇日益提高后,他写了很多奏折,禀奏完毕后就烧掉了,别人不知道具体内容。代理太子少师,特地委任他主管选用官吏的事。贞观十六年(642),授予开府仪同三司的头衔,不久上表要求退职,太宗同意免去了尚书右仆射官职,命令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身份仍旧代行中书门下职务。又以他为主接受诏令同魏征等人招集博学的文士,编写《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进献给太宗,赏赐千段绢帛。贞观十七年(643)二月,诏令绘制肖像陈列在专为表彰功臣建造的凌烟阁上。贞观十九年(645),太宗御驾亲征高丽,皇太子李治在定州代为处理国政,高士廉代理太子太傅,仍旧掌管朝廷事务。皇太子下令说“:代理太傅、申国公高士廉,是德高望重的朝臣、国家的杰出人才,是百官的楷模,我辱居监国负责处理国政,实际上靠他老人家教导。近来处理政务,经常委屈他老人家同坐一张榻几,以便请教商议,稍微除去我的蒙昧困惑。只是靠着桌案对答交谈,我心里感到不安,已经讲好不要再客气了。太傅的教诲极为深远,我要求只以正式太傅的常礼对待我,他老人家不愿免去有关礼仪,还是恭敬顺从。有关部门也应另设一套桌案供太傅使用。”高士廉坚决推让不愿接受。
       贞观二十年(646),高士廉患病,太宗登门看望,他谈起自己的一生经历,老泪纵横哀叹抽泣着做了诀别。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初五,他在长安崇仁里家中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太宗又命令驾车准备去吊唁,司空房玄龄认为太宗刚刚服药,不能吊丧,上表极力劝谏,太宗说“:我这次去,哪里只是为尽君臣的礼节,还因为老友的情感深厚,亲戚的关系重大,您别再说了。”太宗带着几百名骑士走出兴安门,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飞马赶到太宗的马车前头,劝谏说:“服药之后吊丧,药书上明确地写着禁忌。陛下养育黎民,应为朝廷国家珍重自己。我已故的舅父高士廉知道病症无药可治,嘱咐我说:‘皇上的恩德天高地厚,无论富贵贫贱都不遗漏,我死之后,也许要亲自上门吊唁。我想自己才智平庸,对朝廷没做什么事情,怎能死去之后,还惊动圣上的车驾,如果真有灵魂,我会愧疚自责。’陛下对老友恩德深厚,也请体谅他的赤诚之心。”他的言词非常恳切。太宗还是不听。长孙无忌就趴在马车前头的地上痛哭流涕,太宗这才回宫。追认高士廉为司徒、并州都督,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建造的昭陵墓地,谥号为文献。高士廉的祖父、父亲和本人都官至仆射,儿子任尚书,外甥长孙无忌任太尉,当时非常荣耀。他有六个儿子:履行、至行、纯行、真行、审行、慎行。当灵柩从横桥出来时,太宗登上老城西北楼目送痛哭。高宗李治登位后,追认高士廉为太尉,同房玄龄、屈突通一起在太宗祠庙里设灵位陪享祭祀。
       儿子高履行,太宗贞观初年任祠部郎中。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太宗派遣使者开导他说:“孝子的原则,哀伤但不迷失本性。你应该勉强进食,不要超过礼仪规定。”守孝期满后,提升为滑州刺史。他娶太宗的女儿东阳公主为妻,授予驸马都尉。贞观十九年(645),任户部侍郎,授银青光禄大夫头衔。不久,父亲高士廉逝世,又以竭尽孝道闻名,太宗亲手写给诏书敦促开导说“:古人规定丧礼,哀伤但不损害身体。听说你不进饮食,过于背离事理,希望节制摧肝裂胆的悲痛感情,排遣危害生命的忧伤。”很快复职提拔为卫尉卿,晋升金紫光禄大夫,继承申国公爵号。高宗永徽元年(650),授予户部尚书、检校太子詹事、太常卿。高宗显庆元年(656),离京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从前,高士廉担任这个职务时,才名显著,到现在高履行继承这个职务,也有优异政绩,深受百姓和下属的称赞。显庆三年(658),因与长孙无忌是亲戚而牵连获罪,贬为洪州都督,调任永州刺史,死在任上。
       高履行的弟弟高真行,官职做到右卫将军。他的儿子典膳丞高岐因与章怀太子密谋造反事情败露获罪,高宗诏令交给高真行自己惩罚以示警戒。高真行就亲手杀死了他,还把他的尸体丢在大路上。高宗知道后很鄙视他,把他贬为睦州刺史,死在睦州。

本书目录

《旧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李密传
王世充传
窦建德传
刘武周传
刘黑闼传
平阳公主传
萧[王禹]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高士廉传
长孙无忌传
房玄龄传(附房遗直、房遗爱传)
杜淹传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
李责力传(附李敬业传)
尉迟敬德传
侯君集传
魏征传
虞世南传
李百药传
姚思廉传
颜师古传
孔颖达传
马周传
傅奕传
吕才传
褚遂良传
许敬宗传
唐临传
张文腂传
徐有功传
燕王李忠传
许王李素节传
孝敬皇帝李弘传
章怀太子李贤传
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庶人李重福传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
刘祎之传
魏玄同传
李昭德传
韦思谦传
陆元方传
苏腢传
王方庆传
姚[王寿]传
王及善传
杜景俭传
朱敬则传
杨再思传
李怀远传(附李景伯、李彭年传)
豆卢钦望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崔玄[日韦]传
魏元忠传
韦安石传
赵彦昭传
萧至忠传
宗楚客传
苏味道传
卢藏用传
让皇帝李宪传
刘幽求传
钟绍京传
魏知古传
源乾曜传
杜暹传
韩休传
尹思贞传
李杰传
解琬传
王丘传
李乂传
马怀素传
刘子玄传
元行冲传
吴兢传
牛仙客传
王忠嗣传
哥舒翰传
王钅共传
杨国忠传
张日韦传
崔圆传
崔涣传
杜鸿渐传
王思礼传
邓景山传
房琯传
张镐传
高适传
畅璀传
裴冕传
裴茂传
来腀传
周智光传
崔器传
赵国珍传
崔腂传
敬括传
韦元甫传
魏少游传
卫伯玉传
李承传
严武传
郭英乂传
严震传
严砺传
元载传
王缙传
黎干传
庾准传
杨绾传
常衮传
李怀光传
第五琦传
班宏传
柳浑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张延赏传
顾况传
关播传
李抱玉传
李抱真传
李晟传
李腄传
马燧传
裴延龄传
韦执谊传
王叔文传
王腅传
程异传
徐浩传
李益传
李贺传
韦伦传
韦皋传
张建封传
田承嗣传
王武俊传
王廷凑传
朱滔传
刘怦传
程日华传
韩游腢传
董晋传
李忠臣传
吴元济传
李吉甫传
于休烈传
许孟容传
吕元膺传
穆宁传
窦群传
于由页传
韩弘传
李庸阝传
王彦威传
武元衡传
郑余庆传
韦处厚传
崔群传
韩愈传
刘禹锡传
柳宗元传
李光进传
李光颜传
潘孟阳传
曹华传
崔元略传
王播传
李绛传
温造传(附温璋传)
元稹传
白居易传
宋申锡传
韦温传
李训传
郑注传
裴度传
李渤传
令狐楚传
令狐腍传
令狐氵高传
牛僧孺传
萧亻免传
郑覃传
陈夷行传
吴汝纳传
李德裕传
德王李裕传
李宗闵传
魏谟传
杜让能传
孔纬传
武承嗣传
武延秀传
薛怀义传
高力士传
程元振传
鱼朝恩传
吐突承璀传
韦仁寿传
张允济传
薛大鼎传
崔知温传
韦机传(附韦岳、韦景骏传)
王方翼传
裴怀古传
阳峤传
姜师度传
吕腏传
袁滋传
周兴传
丘神责力传
吉顼传
王旭传
吉温传
敬羽传
夏侯端传
刘感传
李玄通传
王义方传
王同皎传
安金藏传
李忄登传(附李源等传)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
程千里传
甄济传
赵弘智传
裴守真传(附裴子余传)
崔沔传
张琇传(附张腛传)
崔衍传
徐文远传
陆德明传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
欧阳询传(附欧阳通传)
张士衡传
贾公彦、李玄植传
张后胤传
盖文达传(附盖文懿传)
敬播传
邢文伟传
郎余令传
王元感传
王绍宗传
韦叔夏传
郭山恽传
卢粲传
尹知章传
苏弁传(附苏衮、苏冕传)
陆质传
孔绍安传(附孔祯、孔若思传)
贺德仁传
郑世翼传
崔信明传
崔行功传
杜易简传(附杜审言传)
卢照邻传
杨炯传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
骆宾王传
元万顷传(附范履冰等传)
乔知之传
员半千传
沈亻全期传
陈子昂传
宋之问传
贾曾传(附贾至传)
贺知章传
孙逖传(附孙成等传)
萧颖士、李翰传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
元德秀传
王维传
杜甫传
孙思邈传
僧玄奘传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
一行传
司马承祯传
安禄山传
安庆绪传
高尚传
孙孝哲传
史思明传
史朝义传
朱氵此传
秦宗权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