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旧唐书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
作者:后晋 · 刘昫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李靖本名药师,是雍州三原人。他的祖父李崇义,任后魏殷州刺史、永康公。他的父亲李诠,是隋朝赵郡太守。李靖身材魁伟容貌端秀,少年时就有文才武略,他常常对亲近的人说:“大丈夫如果遇到圣明的君主和时代,应当建立功业求取富贵。”他的舅舅韩擒虎号称名将,每次与李靖谈论用兵的事,总是说他说得精辟,他总是抚摸着李靖说:“可以在一起谈论孙子、吴子的兵法的,只有这个人了。”李靖起初在隋朝任长安县功曹,后历驾部员外郎。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都喜欢他。杨素曾经抚摸着自己的座位说“:李靖终究应当坐到这个位置上来。”
       大业末年,李靖多次拜官受职,任马邑郡丞。适逢高祖在塞外进击突厥,李靖观察高祖,发现他有统一天下的志向,于是自己戴上刑具上京密告这一事件,准备到江都去,到了长安,由于道路阻塞不通就停下来。高祖攻克京城长安,抓住李靖准备处死他,李靖大声喊道:“公举兵起事,本来是为天下除暴乱,难道不想成就大事,反而因为私怨杀壮士吗?”高祖认为他的话有豪气,太宗又坚持为他讲情,于是高祖释放了李靖。太宗接着把他召入幕府。
       武德二年(619),李靖跟从太宗讨伐王世充,因为立功授开府。这时萧铣占据荆州,高祖派遣李靖去安抚他。李靖的轻骑到金州,遇异族贼寇数万驻扎聚集在山谷,庐江王李瑗讨伐蛮贼,数次被敌军打败。李靖与李瑗一起设计攻击蛮贼,多次进攻获胜。李靖率唐军到达硖州,被萧铣的军队阻挡,旷日持久,迟迟不能开进夔州。高祖得知李靖滞留硖州非常恼怒,暗地命令硖州都督许绍把他处死。许绍很爱惜李靖的才干,为他上奏请求赦免,于是李靖才获免一死。这时适逢开州少数民族首领冉肇则反叛,率兵侵犯夔州,驻守夔州的赵郡王李孝恭迎战失利。李靖率领八百士兵,偷袭攻破冉肇则的大营,后来又在地势险要处设下埋伏,在阵前杀死冉肇则,俘获敌军五千多人。高祖非常高兴,对大臣们说“:朕听说使用有功劳的人不如使用有过失的人,李靖果然立了大功。”因此下玺书劝勉李靖说:“卿竭诚尽力,功绩特别卓著。天长日久才发现卿无限忠诚,尽量给你嘉奖赏赐,卿不必担心功名利禄了。”又下手令给李靖说:“既往不咎,以前的事我早就忘了。”
       武德四年(621),李靖又陈述了十条攻取萧铣的策略。高祖采纳了他的策略,任命李靖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行军长史。高祖因为考虑到李孝恭没有指挥过大规模的战争,把三军的重任,一起委托给李靖。当年八月,李靖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值秋汛时期,江水泛滥暴涨,三峡道路险阻,断言李靖不可能进兵,于是令军队休息不加防备。九月,李靖率领军队向江陵进发,顺流而下将要到三峡时,其他所有的将领都要求等江水退落以后再进军,李靖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现在军队刚刚集结,萧铣还不知道,如果我们乘江水猛涨出师,顺流东下,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正是所说的迅雷不及掩耳,这是兵家上策。纵然萧铣得知我将出师的消息,仓促调集军队,也无法应战,这样擒获萧铣定可一举成功。”李孝恭采纳了李靖的意见,进兵直抵夷陵。萧铣大将文士弘率领精兵数万屯集驻扎在清江,孝恭准备立即攻击敌军,李靖说:“文士弘,是萧铣的健将,士卒精锐骁勇,现在荆门刚刚失守,他把精锐兵力全都派出来迎战,这是救败的军队,恐怕锐不可挡。我们应当暂且把战船停泊在长江南岸,不与敌人交锋,等到他们士气衰落,然后出击决战,一定能攻破敌军。”孝恭不听,留李靖驻守军营,自己率领军队与敌军交战,不出李靖所料,孝恭果然战败,奔回南岸的军营。敌军弃船上岸大肆抢掠财物,个个都背着重重的包裹。李靖发现敌军阵势混乱,立即指挥士兵乘机出击,一举击败文士弘的军队,缴获战船四百余艘,敌军被斩首、溺死的有一万多人。
       李孝恭命令李靖率领精兵五千做先锋,到达江陵,驻扎在江陵城下。文士弘战败以后,萧铣非常恐惧,这时刚刚在江南征召士兵,结果征召的士兵不能如期赶到。李孝恭带领大军继续进攻,李靖又击败萧铣的骁勇大将杨君茂、郑文秀,俘获士卒四千多人,李靖进而率领士兵围困萧铣的城池。第二天,萧铣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李靖立即率军进城占据江陵城,李靖号令严肃,军不掠私。当时所有的将领都向李孝恭请求说“:萧铣的将帅及与唐军交战而死的人,罪状已经很重,请没收他们的家产,用来赏赐我们的将士。”李靖说:“王者之师,应保持抚慰人民,讨伐罪恶的节义。百姓已经受到战事的驱逼,抵抗作战难道是他们的愿望。况且狗自然会对不是自己主人的人吠叫,为萧铣战死的人,死为其主,不能与叛逆者同等看待,这就是蒯通之所以在高祖面前免除死罪的原因啊。现在刚平定荆州、江陵,应当采取宽大的政策,来抚慰远近的民心,投降了我们而还要没收他们的家产,恐怕不是救焚拯溺的道义。只怕从此其他城镇的敌将,拼死抵抗都坚守不降,这不是好的决策。”于是马上制止了莽撞的行动。江汉之间萧铣所属的州县,听到这些消息都争相投降了唐军。李靖因功授任上柱国,封永康县公,赐物二千五百段。高祖下诏命李靖检校荆州刺史,并授予代表朝廷按国家制度任命地方官吏的特权。于是李靖越过南岭到达桂州,派遣使者分头招抚各州,当地首领冯盎、李光度、宁真长等都派子弟来拜谒李靖,李靖代表唐王朝授予他们官爵。共招抚了南方九十六州,得到六十余万户。唐高祖下诏慰劳勉励李靖,任命他为岭南道抚慰大使、检校桂州总管。
       武德六年(623),辅公礻石在丹阳起兵反唐,唐高祖诏令李孝恭为元帅,李靖为副帅统兵讨伐辅公礻石。李责力、任瑰、张镇州、黄君汉等七总管都接受他俩指挥。唐军驻扎在舒州,辅公礻石派大将冯惠亮率水军三万屯泊在当涂,陈正通、徐绍宗率领步骑兵二万屯驻在青林山,同时在梁山用连接的铁锁链切断江上的水路,修筑却月城,延伸达十余里,与冯惠亮的水军构成犄角之势。李孝恭召集诸将在一起商议对策。诸将都说:“冯惠亮、陈正通都掌握了强大的兵力,是想守险不战,因此构城筑垒而固守,仓猝之间是不能攻取的。不如直指丹阳,掩袭辅公礻石的巢穴,丹阳一旦攻破,冯惠亮等人自然不战而降。”李孝恭想采纳诸将的意见。李靖说“:辅公礻石的精锐兵力,虽然集中在水、陆二军,然而他自己统帅的军队,也都是骁勇的士卒。冯惠亮等驻守的城栅尚且不能攻取,辅公礻石已经固守的石头城,难道是可以轻易攻取的吗?如果我军直奔丹阳,旬月之间都不能攻下而滞留在那里,前面的辅公礻石没有平定,后边的冯惠亮也是一大隐患,这样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恐怕不是万全之计。冯惠亮、陈正通都是身经百战的贼将,决不会害怕野战,只因为辅公礻石立下计谋,命令他们持重防守,只想不出战拖延时间使我军疲劳。现在如果我们进攻冯惠亮、陈正通的城栅,就可以打他个出其不意,消灭敌贼的机会,只在此一举。”李孝恭认为李靖的意见很有道理。于是李靖率领黄君汉等先攻打冯惠亮的城栅,经过苦战攻下城栅,杀伤、溺死敌军一万多人,冯惠亮弃城奔逃。李靖亲自率轻兵先到丹阳,辅公礻石得知战败的消息十分恐惧。先派贼将左游仙率兵据守会稽的有利地势作为救助,辅公礻石自己带兵弃城东奔,向左游仙据守的会稽撤退,逃到吴郡,与冯惠亮、陈正通一起相继被唐军擒获,东南地区全都平定了。于是朝廷在丹阳设置东南道行台,拜李靖为行台兵部尚书,赐物千段、奴婢百人、马百匹。当年,废除行台制度,又改授李靖为检校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丹阳地区连年遭受战乱之灾,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李靖派官吏到各地抚慰百姓,使吴地、楚地的民心很快安定下来。
       武德八年(625),突厥进犯太原,李靖被任命为行军总管,率江淮兵一万,与张瑾驻守在太谷。当时诸军都出师不利,只有李靖的军队得以保全。不久朝廷授任李靖为检校安州大都督。高祖常常说“:李靖是萧铣、辅公..的膏肓之病,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李靖!”武德九年(626),突厥莫贺咄设进犯边关,朝廷任李靖为灵州道行军总管。颉利可汗进逼泾阳,李靖率精兵兼程而行直奔豳州,阻截贼寇的归路,接着唐朝与突厥结盟,颉利可汗才撤兵。
       太宗即位后,拜李靖为刑部尚书,把他前后的功绩都记载在一起,赐给他实封四百户。贞观二年(628),李靖以刑部尚书的职务兼任检校中书令。贞观三年(629),转任兵部尚书。这时突厥各属国之间矛盾激化,上下离心,朝廷准备乘此时机谋划进取突厥,任命李靖为代州道行军总管,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出其不意地直奔恶阳岭进逼敌军。颉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来,唐军官兵突然深入突厥境内,于是大惊,对人说“:如果唐军不是倾国而来,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到此?”突厥军中一日数惊。李靖得知这个情况,暗中派间谍潜入敌军离间颉利可汗的心腹亲信,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归降了唐朝。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兵进攻定襄,大获全胜,俘获了在突厥避难的隋朝齐王日柬的儿子杨正道和隋炀帝的萧皇后,并把他们送到京师,颉利可汗只身逃走。李靖因立功晋封为代国公,得到朝廷赐物六百段及名贵的马匹、宝器等奖赏。太宗曾经对大臣们说“:汉朝李陵带领五千步卒进攻匈奴,最后落得归降匈奴的下场,尚且得以留名青史。李靖以三千骑兵深入敌境,攻克定襄,威振北狄,这是古今所没有的奇勋,足以雪往年在渭水与突厥结盟之耻。”
       自李靖攻破定襄之后,颉利可汗非常恐惧,退驻铁山,以保根本,派遣使者到京都长安谢罪,请求举国归附唐朝。朝廷又任命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前去迎接颉利可汗。颉利可汗虽然表面上请求入朝谢罪归附唐朝,但却暗怀不测之心。当年二月,唐太宗派遣鸿胪卿唐俭、将军安修仁去抚慰颉利可汗,李靖揣摩到唐太宗这样做的真实意图,对将军张公谨说“:朝廷的使者到了颉利可汗那里,突厥必定会放松戒备。我们就乘此良机,选拔精骑一万,携带二十天的军粮,带兵从白道袭击突厥。”张公谨说:“皇上已经下诏准许颉利可汗归降,朝廷派去的使者也在那里,恐怕不宜去讨伐进击。”李靖说:“这正是用兵的良机,时机不可错过,这就是韩信之所以消灭齐国的道理。像唐俭等使者即使因此遭到不测,又有什么可惜的呢。”于是督军疾进,军队行进到阴山,遇到颉利可汗的哨兵千余帐,把他们全部俘获,并押着他们随军行动。颉利可汗见到朝廷使者心中大喜,根本没有料到唐军官兵会来。李靖率领的唐军进逼到距颉利可汗的牙帐十五里的地方,突厥才发觉。颉利可汗畏惧唐军的威力,抢先上马落荒而逃,敌军因失去主帅,部众立即溃散。李靖斩杀敌军一万余人,俘获男女十万余人,杀死颉利可汗的妻子隋义成公主。颉利可汗企图逃往吐谷浑,被西道行军总管张宝相抓获押送京师。不久突利可汗投奔了唐朝,于是恢复定襄、常安等领地,扩大的疆界西起阴山北到大漠。
       唐太宗一听到李靖击败颉利可汗的消息,心中非常高兴,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听说君主忧愁臣觉得耻辱,君主受辱臣甘愿赴死。从前大唐草创之时,太上皇因为百姓的缘故,向突厥称臣,我为此常常痛心疾首,立志要剪灭匈奴,为此坐不安席,食不甘味。现在只暂时调动一部分军队,就无往不胜,使单于归顺,终于洗雪当年称臣的耻辱!”于是太宗大赦天下,祝酒五天。御史大夫温彦博妒忌李靖的功绩,暗地向太宗密告李靖治军无方,纵兵掳掠突厥的奇珍异宝,致使珍宝都散落入乱军之手。太宗狠狠地训责李靖,李靖叩首谢罪。过了好久,太宗对李靖说“:隋朝的将领史万岁打败了达头可汗,可是隋朝对有功的不加以奖赏,因此导致灭亡。我就不是这样,应当赦免你治军无方的罪,记录你击败突厥的功勋。”于是下诏加封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增加封地连同以前的达到五百户。不久,太宗又对李靖说:“以前有人诽谤你,现在朕已经明白了真相,你千万不要把这事放在心里。”这时又赐给李靖绢二千匹,提升他为尚书右仆射。李靖生性沉稳厚重,平时与大臣一起参议国事时,总是蠕动着嘴唇,像是不会说话一样。
       贞观八年(634),太宗诏封李靖为畿内道大使,视察风俗。不久李靖以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辞官,言辞非常恳切。太宗派中书侍郎岑文本对李靖说“:朕纵观自古至今的历史,身处富贵而能知足的人很少。他们不论愚智,都不能有自知之明,才能即使不能胜任,也竭力想要任职,纵然有疾病,还自己勉强为官,不肯放弃职权。您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够得上是可嘉的了,朕现在不仅成全您的美德,还想让您成为一代楷模。”于是下了优待的诏书,加授李靖为特进,听任他在自己的府第养生,赐绢帛千段、上乘马二匹,俸禄、国官府吏一起都依照从前的惯例供给,脚病如果稍有好转,每隔三两天参与门下、中书商量处理政事。贞观九年(635)正月,太宗赐给李靖灵寿木手杖,用这帮助他脚不方便时使用。
       不久,吐谷浑侵犯边疆,唐太宗环顾身边的侍臣对他们说:“能够让李靖为帅,难道不是很好吗?”李靖得知后拜见房玄龄说:“我虽年老,尚可一征。”太宗十分欣喜,当即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率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任城王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右卫将军李道彦、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五总管出征吐谷浑。贞观九年(635),唐军驻扎在伏俟城,吐谷浑烧去野草,使唐军战马无饲料陷入饥疲之中,自己退守大非川。唐军各将领都说春草未生,战马已经很瘦弱,不可奔赴战阵。只有李靖坚决主张进军追击,深入敌境,于是率军越过积石山。前后与敌军交战几十个回合,杀伤了很多敌军,攻克了敌国。吐谷浑的部将就杀了他们的可汗归降唐朝,李靖立大宁王慕容顺为吐谷浑王,然后率军凯旋而归。当初,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时,因为延误军期,李靖曾轻微地责罚过他,高甑生为此而怀恨李靖。到了这时,便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太宗命令法官查验这件事,高甑生等最终因诬告获罪。李靖从此闭门自守,杜绝宾客,即使亲戚也不能随便进入家门。
       贞观十一年(637),太宗改封李靖为卫国公,授濮州刺史,依旧命他世袭爵位,后因子孙丧命而未执行。贞观十四年(640),李靖的妻子去世,太宗诏令坟茔规格依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旧例,把坟墓修筑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的形状,以此表彰李靖特殊的战绩。贞观十七年(643),太宗诏令将李靖及赵郡王李孝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在凌烟阁上。贞观十八年(644),皇帝亲自到李靖的府第问候病情,还赐绢五百匹,晋封卫国公、开府仪同三司。
       太宗准备征伐辽东,召李靖入宫,赐座在皇帝坐位之前,对他说:“您在南边平定吴会,北边扫清沙漠突厥,西边安定吐谷浑慕容,只有东边的高丽没有征服,您意下如何?”李靖回答说“:我过去凭借天子的威力,做了点微小的贡献,现在已是残年朽骨,只打算这次出征。陛下如果不嫌弃的话,我的病可望痊愈。”太宗怜惜他衰老,没有准许。贞观二十三年(649),李靖病死在家中,终年七十九岁。朝廷册赠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供给手持班剑的仪仗队四十人、羽葆仪仗的吹鼓乐手,让李靖陪葬昭陵,赐谥号景武。
       李靖的儿子德謇继承世封,官至将作少将。
       李靖的弟弟客师,贞观年间,官至右武卫将军,因为有战功封为丹阳郡公。永徽初年,因年老退休。他生性喜好骑马狩猎,四季任意捕禽猎兽,没有停止过。他有别墅在昆明池南,从京城以外,到西边的沣水,所有的鸟兽他都熟识,每当他出猎就有鸟鹊跟随着呼叫,山野的人称他为“鸟贼”。总章年间,客师去世,终年九十余岁。
       客师的孙子李令问,玄宗做临淄郡王时与令问关系亲密,到即位时,因令问协同赞助他有功,升任令问到殿中少监。先天年间,参预诛伐窦怀贞等有功,封令问为宋国公,封地五百户。令问坚决推辞封地,诏令不许他推辞。开元年间,转任殿中监、左散骑常侍,担任尚食事。令问虽然特别承受玄宗的恩宠,却不曾干预当时的政事,很受舆论的称赞。然而令问对自己奉养丰厚,享用的食物丰盛奢侈,大量地饲养牲畜,亲自去宰杀牲口。当时正信奉佛教,虔诚信奉佛教的人士有的因此讥讽他,令问说:“这牲口畜生,与瓜果蔬菜有什么不同,何必勉强制造出差别,不也是远离道理吗?”令问一点也不因为皇帝的恩宠眷顾作为自己的倚靠,过着闲适的郊野生活,纵情狩猎娱乐。开元十五年(727),凉州都督王君..奏告回纥部落反叛,令问因为与回纥部落联姻的缘故,被降任为抚州别驾,不久去世。
       太和年间,令问的孙子彦芳任凤翔府司录参军,他赴皇帝的殿廷进献高祖、太宗所赐给卫国公李靖的官告、敕书、手诏等十余卷,其中四卷太宗皇帝的笔迹,文宗珍惜喜爱得舍不得放手。那佩笔还可以书写,金装木匣,制作精巧。皇帝把它们一起留在宫中,命令书法家模仿抄写本还给彦芳,赐给彦芳绢二百匹、衣服、靴、上朝时执的手板来酬谢他。

本书目录

《旧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传
李密传
王世充传
窦建德传
刘武周传
刘黑闼传
平阳公主传
萧[王禹]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高士廉传
长孙无忌传
房玄龄传(附房遗直、房遗爱传)
杜淹传
李靖传(附李客师等传)
李责力传(附李敬业传)
尉迟敬德传
侯君集传
魏征传
虞世南传
李百药传
姚思廉传
颜师古传
孔颖达传
马周传
傅奕传
吕才传
褚遂良传
许敬宗传
唐临传
张文腂传
徐有功传
燕王李忠传
许王李素节传
孝敬皇帝李弘传
章怀太子李贤传
懿德太子李重润传
庶人李重福传
节愍太子李重俊传
刘祎之传
魏玄同传
李昭德传
韦思谦传
陆元方传
苏腢传
王方庆传
姚[王寿]传
王及善传
杜景俭传
朱敬则传
杨再思传
李怀远传(附李景伯、李彭年传)
豆卢钦望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崔玄[日韦]传
魏元忠传
韦安石传
赵彦昭传
萧至忠传
宗楚客传
苏味道传
卢藏用传
让皇帝李宪传
刘幽求传
钟绍京传
魏知古传
源乾曜传
杜暹传
韩休传
尹思贞传
李杰传
解琬传
王丘传
李乂传
马怀素传
刘子玄传
元行冲传
吴兢传
牛仙客传
王忠嗣传
哥舒翰传
王钅共传
杨国忠传
张日韦传
崔圆传
崔涣传
杜鸿渐传
王思礼传
邓景山传
房琯传
张镐传
高适传
畅璀传
裴冕传
裴茂传
来腀传
周智光传
崔器传
赵国珍传
崔腂传
敬括传
韦元甫传
魏少游传
卫伯玉传
李承传
严武传
郭英乂传
严震传
严砺传
元载传
王缙传
黎干传
庾准传
杨绾传
常衮传
李怀光传
第五琦传
班宏传
柳浑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张延赏传
顾况传
关播传
李抱玉传
李抱真传
李晟传
李腄传
马燧传
裴延龄传
韦执谊传
王叔文传
王腅传
程异传
徐浩传
李益传
李贺传
韦伦传
韦皋传
张建封传
田承嗣传
王武俊传
王廷凑传
朱滔传
刘怦传
程日华传
韩游腢传
董晋传
李忠臣传
吴元济传
李吉甫传
于休烈传
许孟容传
吕元膺传
穆宁传
窦群传
于由页传
韩弘传
李庸阝传
王彦威传
武元衡传
郑余庆传
韦处厚传
崔群传
韩愈传
刘禹锡传
柳宗元传
李光进传
李光颜传
潘孟阳传
曹华传
崔元略传
王播传
李绛传
温造传(附温璋传)
元稹传
白居易传
宋申锡传
韦温传
李训传
郑注传
裴度传
李渤传
令狐楚传
令狐腍传
令狐氵高传
牛僧孺传
萧亻免传
郑覃传
陈夷行传
吴汝纳传
李德裕传
德王李裕传
李宗闵传
魏谟传
杜让能传
孔纬传
武承嗣传
武延秀传
薛怀义传
高力士传
程元振传
鱼朝恩传
吐突承璀传
韦仁寿传
张允济传
薛大鼎传
崔知温传
韦机传(附韦岳、韦景骏传)
王方翼传
裴怀古传
阳峤传
姜师度传
吕腏传
袁滋传
周兴传
丘神责力传
吉顼传
王旭传
吉温传
敬羽传
夏侯端传
刘感传
李玄通传
王义方传
王同皎传
安金藏传
李忄登传(附李源等传)
颜杲卿传(附颜泉明传)
程千里传
甄济传
赵弘智传
裴守真传(附裴子余传)
崔沔传
张琇传(附张腛传)
崔衍传
徐文远传
陆德明传
曹宪传(附许淹等传)
欧阳询传(附欧阳通传)
张士衡传
贾公彦、李玄植传
张后胤传
盖文达传(附盖文懿传)
敬播传
邢文伟传
郎余令传
王元感传
王绍宗传
韦叔夏传
郭山恽传
卢粲传
尹知章传
苏弁传(附苏衮、苏冕传)
陆质传
孔绍安传(附孔祯、孔若思传)
贺德仁传
郑世翼传
崔信明传
崔行功传
杜易简传(附杜审言传)
卢照邻传
杨炯传
王勃传(附王腜、王面力传)
骆宾王传
元万顷传(附范履冰等传)
乔知之传
员半千传
沈亻全期传
陈子昂传
宋之问传
贾曾传(附贾至传)
贺知章传
孙逖传(附孙成等传)
萧颖士、李翰传
崔颢、王昌龄、孟浩然传
元德秀传
王维传
杜甫传
孙思邈传
僧玄奘传
神秀传(附普寂等传)
一行传
司马承祯传
安禄山传
安庆绪传
高尚传
孙孝哲传
史思明传
史朝义传
朱氵此传
秦宗权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