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后汉书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作者:南朝宋 · 范晔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李杜)
       ◆李固传,李固字子坚,汉中南郑人,司徒李恢的儿子。
       李恢的事迹在《方术传》。李固像貌有奇特的外表,头上有骨突出如鼎足,上入发际隐起,脚板上有龟文。年少时好学,常不远千里,步行寻师。于是读尽许多古书,结交不少英贤。四方有志之士,多羡慕他的风采而来向他学习。京师人都赞叹说:“这又是第二个李公了。”(注:指继其父为公。)司隶、益州都命令郡守举李固为孝廉,召他为司空掾,都不去就职。
       阳嘉二年(133),有地动、山崩、火灾等变异,公卿推举李固去对策,皇上又下诏特地问他当代的弊端,以及为政应做些什么。李固对答道:“臣下听说国王是以天为父,以地为母,拥有山川之宝藏。王道行得通那么就阴阳和睦,政化乖忤就山崩地震成为灾害。这都是关系于天心,见效在成事上面。所谓化以职成,官由能理。古时进而为官的人,都是有德才有爵命;今日进而为官的人,只是有财和力。臣下听说诏书务求宽大博厚,疾恨苛严残暴。可是现在的长吏多用杀伐出了名声,而一定得到升迁重赏;而那些心存宽和而没有党羽援助的,每每得到排斥放逐。因此淳厚的风气不能宣传,周彡薄的习俗不能改革。即使用繁刑重禁,又有什么益处?前孝安皇帝变乱旧典,封爵给阿母王圣,因而制造妖孽,使樊丰这班人乘权放恣,侵夺主上的威严,改乱嫡嗣,把太子废为济阴王,致使圣躬狼狈不堪,亲遇其难。既从危难中出来,做了皇帝,天下人都在仰望,希望风政有所转变。积敝之后,容易得到中兴,的确应当宽厚地想为善之道;可是议论的人,还说当前的事,又与以前相同。臣下伏在山草之间,感到十分痛心。
       回忆汉朝兴起以来,三百多年,贤圣相继出现,十又八个君主。难道没有阿乳之恩?难道忘了贵爵之宠?然而上面害怕天威,下面根据经典,知道不可违反道义,所以不加封赏。现在宋阿母(宋娥),虽然有大功勤谨的品德,只要加以赏赐,就足以酬报她的劳苦;至于分封土地,实在与旧典相乖违。听说阿母体性谦虚,必然会逊让不受,陛下应赞许她那种辞国的高风,使她成就万安之福。“一般说来,妃后之家很少完全的原因,难道是天性造成的?只是因为爵位太高太显,专揽大权,而天道最恨盈满,可他们不知自损,所以至于颠仆垮台。先帝宠遇阎氏,位号立得太快,所以得到灾祸,时间并不太长。《老子》说过:‘其进锐,其退速也。’(注:进得快,也退得快。)现在梁氏外戚居在皇后所住的椒房之内,按礼是不能以妻之父母为臣,尊以高爵,还是可以的。可是她的子弟侄儿,荣显交加,永平、建初年间的故事,大概不是如此。应该使步兵校尉梁冀以及诸侍中还居黄门之官,使国家大权离开外戚之手,政权归于国家,难道不很好么!“又诏书禁止侍中尚书中臣子弟不得为吏察孝廉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掌握威权,照顾私情,准予请托的关系。而中常侍在日月的旁边,声势振动于天下,子弟要做官,没有什么极限。虽然外表看似谦默,不插手州郡,可是那些谄伪之徒,望风推举。现在可为设常禁,与中臣相同。“从前光武帝第三女馆陶公主替她儿子求作郎,明帝不同意,赐钱千万。为什么轻厚赐,重薄位,为的是官人失才,害及百姓哩。臣下私自听说长水司马武宣,开阳城门侯羊迪等,没有别的功德,初次拜官便补真。这虽是小过失,可慢慢破坏了旧规章。
       先圣的法度,应该坚守不移,政教一出差错,百年难得恢复。《诗经》上说:‘上帝板板,下民卒瘅。’(注:上帝反其道而行,下民就遭殃。)这是讽刺周厉王变更先王之道,所以使下民尽病哩。“现在陛下有了尚书,等于天上有北斗星。北斗是天的喉舌,尚书便是陛下的喉舌。北斗斟酌元气,运平四时的气候。尚书出纳国王之命,布政于天下,权尊势重,责任之所归属。如果不平心办事,那么灾害必然到来。的确应该慎审选择其人,来弥补圣政。现在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人,外面就是公卿尚书,里面就是常侍黄门,譬如一门之内,一家之事,安宁就大家有福,危险就共遭祸败。刺史、二千石,外面统管职事,里面受法则的制约。任何事物表面歪曲,影子必斜,源流清澈的流水必干净,等于敲敲树根,百枝都动摇哩。《周颂》说:‘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注:稍有振动,没有不震动。)这是说动之于内心,而反应在外表。这么说来,本朝发号施令,难道可以随便?间隙一打开,那么邪人就在想心思;利竞暂开一线,那么通向仁义的路就阻塞了。刑罚不能复禁,化导因此变坏。这是天下的纪纲,当前的急务。陛下应打开石室金匮之书,陈列图书,招集一班儒生,引问为政的得失,指摘变象,以求天意。他们说得中理,立即实行,选拔其人,表彰能干之辈。那么圣德每天都有所闻,忠臣竭尽他们的智慧。又应罢退宦官,免去他们的权重,裁置常侍两个,端方正直有德的人,让他们在左右省察事理;小黄门五人,有才智闲雅的,让他们在殿中工作。
       这样一来,那么议论的人厌塞,升平世界即可到来。臣所以敢于陈述愚瞽之言,冒昧上奏,倘若皇天想使微臣使陛下觉悟,陛下应熟虑臣下的话,怜悯赦却臣的死罪。”顺帝看了上述对策,多所采纳应用,立刻让阿母迁还弟舍,诸常侍全部叩头谢罪,朝廷的政纪肃然。并用李固作了议郎,可是阿母身边的宦官恨李固的言太直,于是捏造罪恶来陷害李固,事从中下。大司农黄尚等人请求大将军梁商,又有仆射黄琼究明李固的案情,过了好久才得拜为议郎。李固出去做了广汉雒县县令,到了白水关,解除印绶,回到汉中,关起门来不与人交往。半年之久,梁商请求让李固作从事中郎。梁商以后父的身份辅政,而柔和自守,不能有所整顿,灾异多次显现,下面权势日重。李固想使梁商先整治风化,退辞高满之位,于是给梁商写奏记道:“《春秋》褒奖仪父以开义路,贬责无骇以闭利门。义路闭了,利门就打开;利门打开,义路就闭塞。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等人,外委派周广、谢恽等人,开门受贿,用人不当,天下议论纷纷,怨恨之声到处都是。朝廷开始建立,比较清静,不到几年,渐渐堕落。左右党进,每天均有人升官,守死善道的人,走向穷途末路,而没有改正弊端,树立正气的方法。
       又即位以来,十又余年,太子未确立,群下都在盼望。可使宫中的嫔媵减少一些,挑选身份微贱但宜生子之人,进御到皇上那里,顺助天意。如果有了皇子,母亲自己喂奶,不要交给保妾巫医,以致出现赵飞燕那样的杀子之祸。明将军威望高地位显,应当以天下大事为忧,提倡谦虚节约,做万方的榜样。可是新建祠堂,费工用亿计算,不是来显示美德,表示清俭。数年以来,灾怪多次出现,连续多时不下雨,而阴沉多云。宫省之内,定有阴谋。孔子说:‘智者见变思刑,愚者睹怪讳名。’天道没有亲疏之分,可为敬畏。近来月食尽于端门之侧。月,大臣的象征。一般地说,太高就危险,太满就溢出,月亮满了就缺,太阳到中午就偏移。
       这四项,自然之数。天地之心,福谦忌盛,因此贤达之人功成身退,保全名节,颐养天年,没有恐惧之忧。如使王纲一整,道行忠立,明公走伯高的路,保全不朽的名声,难道和这些外戚平庸之辈耽荣好位的同日而语吗?我是狂夫下愚之人,不知大体,私下感到古人报一饭之恩,何况受了照顾优遇而可不尽心吗?”梁商没有听从。
       永和年间,荆州盗贼兴起,长年不得平定,于是朝廷用李固作荆州刺史。李固到职后,派官吏慰劳访问境内,赦免寇盗以前的罪恶,与他们从头开始。于是贼人头目夏密等收编他们的党徒六百多人,绑着自己,前来自首。李固都原谅他们,让他们回去,使他们自相招集,开示威法。半年时间,所有盗贼全部投降,州内从此太平无事。李固上奏南阳太守高赐等人贪赃的秽行。高赐等怕受处分,于是共同用重金贿赂大将军梁冀,梁冀替他们千里移送檄文,可是李固抓得更紧。梁冀便令调李固作太山太守。这时太山盗贼屯聚多年,郡兵常有千人,追讨不能制伏。李固到职后,全部将郡兵罢遣回去种田,只挑选留任有战斗力的百多人,用恩信招诱盗贼投降。不到一年,贼人都逃散了。李固升为将作大匠。上疏陈事道:“臣下听说气之清的为神,人之清的为贤。养身的以练神为最宝贵,治国的以积贤为正道。
       古时秦国想进攻楚国,王孙圉在西门设坛,陈列名臣的姓名,秦使者感到惊讶,于是停止进击。魏文侯以卜子夏为老师,以田子方为朋友,对段干木行轼礼,所以一般贤人争着到来,名声超过齐桓公,秦国不敢在西河派兵,这大概是积贤人的符命哩。陛下拨乱反正,初登大位,礼聘南阳樊英、江夏黄琼、广汉杨厚、会稽贺纯,策书赞叹他们,用大夫之位接待他们。因此隐居之人,智术之士,弹冠相庆,振衣而出,乐意替你出力,四海人民高兴,归服圣德。杨厚等人在职时,虽无奇特的表现,然而每天勤勤恳恳为国事操心。臣前些时在荆州,听说杨厚、贺纯等人因病免职归田,替他们十分惋惜。有一天朝会时,看见诸侍中都是年轻人,没有一位宿儒大人可作顾问的,的确可叹。应该召回杨厚等人,以满足众人之期望。黄琼久处议郎,将近十年,众人都觉得开始十分看重,现在都停滞了,很可怪。光禄大夫周举,才谋高正,应在常伯之位,访以言议。侍中杜乔,学问品行很好,当世之良臣,久托疾病,可敕令起身视事。”李固又推荐陈留杨伦、河南尹存、东平王恽、陈国何临、清河房植等人。
       这天有诏书召用杨伦、杨厚等,又调升黄琼、周举,用李固作大司农。起先周举等八使案察天下,劾奏许多不法官吏,其中多半是宦者亲属,宦者常替他们求情,诏书便叫他们不必追究。又旧任三府选令史,光禄试尚书郎,这时都系特派,不再选试。李固便与廷尉吴雄上疏,认为八使所检举的人,应该赶快诛罚,选举署置,可归有司去办。皇帝被他们的话感动,于是更免八使所举的刺史、二千石,从此减少特派,责成三公,明加考察,朝廷称赞很好。李固又与光禄勋刘宣上言道:“近来选举牧守,多数不称职,甚至横行无道,侵害百姓的权益。又主上应停止..乐游玩,专心庶政。”皇帝采纳他们的意见,于是下诏诸州劾奏太守、县令以下的官吏,政有乖错不正,对百姓没好处的,免去官职;那些奸秽重罪的人,一律收付诏狱。后来冲帝即位,用李固作太尉,与梁冀参录尚书事。
       第二年皇帝死了,梁太后认为扬州、徐州盗贼盛强,恐惊扰造成大乱,使中常侍诏李固等,想等到所召诸王侯到齐才发丧。李固答道“:皇帝虽然年少,还是天下之父。今日崩亡,人神感动,岂有臣子反共掩匿么?古时秦始皇死在沙丘,胡亥、赵高隐瞒而不发丧,卒至害死扶苏,以至亡国。近来北乡侯死了,阎后兄弟和江京等人也一起掩秘,于是有孙程杀人之事。这是天下之大忌,切不可做的。”太后听从了,当天晚上就发丧。李固认为清河王刘蒜年长有德,想立他为帝,对梁冀说:“今当立帝,应选择年高而有德的,任亲政事的人,希望将军审详大计,学习周勃立文帝、霍光立宣帝,而不能像邓太后、阎太后利用君主幼弱的做法。”梁冀不听,于是立了乐安王之子刘缵,年刚八岁,这是质帝。这时冲帝将北卜山陵作为葬址,李固便建议道:“今天处处有寇贼,军兴用费加倍开支,新创宪陵,赋发非一。帝尚幼小,可起坟陵在宽陵茔内,照殇帝的康陵制度,可减少三分之一的费用。”于是听从李固的意见。这时太后因为连遭不幸之事,委任宰辅,李固所匡正的意见,每次听从了,那些黄门宦者一概斥遣,天下都希望太平,可是梁冀猜专,每相忌恨。起初,顺帝时所封的官,多不按次序,等到李固在事,奏免百多人。这班人既怨恨,又希望梁冀帮忙,于是共同写个急切的奏章诬蔑李固有罪,奏章说:“臣下听说君王不同天而行事,便无以承受天命;臣子不述旧事,不能侍奉君王。古时尧死之后,舜仰慕三年,坐下就看见尧在墙边,吃饭就看见尧在羹边。这就是所谓常追来孝(译:指周文王能述追王季勤孝之行。)不失臣子的气节。
       太尉李固,因公假私,依正行邪,离间近戚,自建支党。至于他所表举荐达,照例是他的门徒;他所辟召之人,没有不是故旧。有的用财货贿赂,有的是他的子婿婚属,那些列在官牒上的共四十九人。他又广选贾竖之徒,来补充令史;募求好马,临窗呈试。他所出入过分奢侈,车帷鲜艳曜日。皇帝大行在殡,路人都在哭泣,而李固却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游玩自如,从容冶步,竟无半点伤悴之心。皇帝之山陵尚未建成,他竟违背旧政,把好的都说在自己身上,把过错全部归于君王,斥逐旧臣,不得侍送,作威作福,没有哪个比李固更厉害的了。臣听说宰相之职,在于调理阴阳,璇玑不平,寇贼捣乱,责任就在太尉。李固受任之后,东南地区盗贼猖狂,九江、广陵两州以及数郡,千里萧条,兆民受到伤损,大化陵迟,而诋毁先主,疯狂已极。存无廷争之忠,没有诽谤之说。儿子之罪没有比累父更大,臣子的罪行没有比毁君更深。李固之罪,应该杀头。”书奏上去,梁冀告太后,请交下面审理。太后不听,得免于死。梁冀忌帝之聪慧,恐产生后患,于是叫左右进鸩毒。帝痛烦闷苦,派人把李固找来。李固进去,上前问道:“陛下怎么得的病?”帝还能说话,说道:“吃了煮饼,现在腹中闷得很,找到水来还可活命。”当时梁冀也在旁边,说道:“恐怕呕吐,不可饮水。”话未说完就死了。李固伏尸号哭,推举侍医。
       梁冀顾虑事情被泄露,特别恨了他。于是商量立嗣,李固引进司徒胡广、司空赵戒,先给梁冀写信道:“天下不幸,仍遭大忧。皇太后圣德当朝,总理万机,明将军体履忠孝之道,考虑国家的安危,而连年之间,国祚三次断绝。今当立帝,帝位是天下重器,太后十分关心,将军劳虑,详择合适的人,务存圣明。然而愚情考虑再三,私下独有想法。远寻先代废立的旧制,近见国家立帝的前事,没有不访问公卿、广泛征求意见,务必上应天心,下面符合众人愿望。再说永初年间以来,政事很多谬误,地震宫庙,彗星出现在天,的确是将军用心思的日子到了。
       《古书》说:‘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从前昌邑王被立,昏乱得很,霍光十分担心,后悔得折骨。如果不是博陆侯霍光的忠勇,大司农田延年的奋发,大汉的江山,差点倾覆了。可见事关重大,不可不深思熟虑!悠悠万事,只有这是最大的事。国家的兴衰,在此一举。”梁冀得了信,便召集三公、中二千石、列侯大议立谁为好。李固、胡广、赵戒以及大鸿胪杜乔都认为清河王刘蒜明德著闻,又是最尊亲,应立为嗣。先是蠡吾侯刘志当娶梁冀之妹,这时正在京师,梁冀想立他。众人不同意,梁冀愤愤不乐,可又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改变大家的主意。中常侍曹腾等听了,晚上到梁冀那里劝说道:“将军几代人与皇后有亲,掌握大权,宾客胡作非为,多有过失。清河王为人很严明,如果立为君,那么将军受祸的日子便不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富贵可长久保持哩。”梁冀同意他们的话。
       第二天重会公卿,梁冀意气汹汹,而言辞激动。自胡广、赵戒以下的官吏,没有不害怕的。都说“:只有大将军发令就是。”可是李固与杜乔仍坚持原来的意见。梁冀大声宣布“罢会”。李固的意见既不被听从,还希望众人之心可立,又写信给梁冀。梁冀更加激怒,于是劝太后先策免李固的官,竟立了蠡吾侯,这便是桓帝。后一年有余,甘陵刘文、魏郡刘鲔各打算立刘蒜做天子,梁冀因此诬蔑李固与刘文、刘鲔等散布妖言,将他们关进牢狱。李固的门生勃海王调贯械上书,证明李固的冤枉。河内赵承等数十人也要钅夫..(刑具)到朝廷通诉,太后明了他们的意思,于是赦了罪。等到放出牢狱,京师市里百姓都喊万岁。梁冀听了大吃一惊,害怕李固名声道德将来对自己有大害,于是再力奏前面的事,把李固杀了,当时年仅五十四岁。临死前,李固给胡广、赵戒写信道:“我受了国家大恩,因此竭尽股肱之力,不顾个人死亡,志在扶持王室,达到文帝、宣帝那样。哪想到一朝梁氏迷谬,你们曲从,把好事变为坏事,成功变为失败呢?汉朝衰亡,从此开始了。
       你们受了主上的厚禄,颠覆而不扶持,倾覆国家大事,后代的良史,难道会容你们的私心?我的身体完了,在义方面还是有所得,还有什么可说呢!”胡广、赵戒得了信感到悲痛惭愧,都长叹流涕。州郡将李固的两个儿子李基、李兹从郾中逮捕了,都死在狱中。小儿子李燮逃出了性命。梁冀便封胡广、赵戒的官而把李固的尸首露放于交通要道,命令说有敢于接近的加罪处理。李固的弟子汝南郭亮,年刚成童,游学到了洛阳,于是左手拿着奏章斧钺,右手拿着钅夫钅质,到朝廷上书,请求替固收尸。不许可,于是前往哭泣,陈辞于前,便守丧不走。夏门亭长呵斥他道:“李、杜二公为大臣,不能安抚皇上接纳忠言,而兴造无端的大祸。你们何等迂腐,公然冒犯诏书,干试有司呢?”郭亮说:“我是含阴阳而生,戴着天,踩着地。义之所动,难道知道性命要紧,怎么用死吓唬人?”亭长叹道“:生在非命的世界,天虽高不敢不弯腰,地虽厚不敢不累足,耳目应该注意听视,口不可乱讲。”太后听了没有杀他。
       南阳人董班也去哭李固,而殉尸不肯离开。太后同情他,于是让他用布包尸归葬。两人从此出了名,三公都征召他。董班便隐身,不知到哪里去了。李固所著的章、表、奏、议、教令、对策、记、铭共十一篇。弟子赵承等悲叹不止,于是共议李固的言论事迹,写成《德行》一篇。
       ◆杜乔传,杜乔字叔荣,河内林虑人。年轻时为诸生,被征入司徒杨震府。渐升为南郡太守,调东海相,入朝廷授侍中。
       汉安元年(142),杜乔代理光禄大夫,派他巡察兖州。上表奏太山太守李固政绩是天下第一;陈留太守梁让、济阴太守汜宫、济北太守崔瑗等贪赃千万以上。梁让就是大将军梁冀的叔叔,汜宫、崔瑗都是梁冀的亲信。回京,授太子太傅,升大司农。这时梁冀的子弟五人以及中常侍等都没有什么功劳受封,杜乔上书谏说:“皇上出自藩臣,龙飞即位,天与人归,万邦所赖。但不任用忠贤,却先封左右亲信,这样,损伤善类,有害德行,助长了阿谀谄媚之风。我听说古时候英明的君王,褒奖有功,惩罚有过;衰亡的君主,昏暗无能,赏罚都是出于私心。现在梁氏一家,宦官孽子,都佩带没有功劳的印绶,把劳苦有功的封地,分给他们,这种作法的乖张与滥乱,怎么可以说得完呢。有功不赏,做好事没有得到应有的酬报;奸宄之徒,没有人管,让他们逞凶为祸。所以把杀人的屠刀摆在面前,人们不怕,赐爵授官,也起不到奖励的作用。如果长此下去,难道仅仅有伤政道,适足为乱动了,丧身亡国,值得警惕呀!”奏上,皇上不用。益州刺史种詗弹劾永昌太守刘君世用金蛇送梁冀,事情发觉,把金蛇送到司农。梁冀向杜乔借了看看,杜乔不肯,梁冀开始怀恨。杜乔连升到大鸿胪。这时梁冀小女死了,令公卿都去送丧,杜乔一个人独不去,梁冀更加恨了他。杜乔升任光禄勋。
       建和元年(147),代理胡广为太尉。桓帝准备纳梁冀的妹妹为后,梁冀想要用厚礼迎接他的妹妹,杜乔根据旧的典章,不听他的。又梁冀托杜乔举汜宫为尚书,杜乔认为汜宫赃罪事实俱在,也不肯用,因此大大抵触了梁冀的意旨。先是,李固被罢废,朝廷内外丧气,群臣害怕,战战兢兢,只有杜乔正色不敢犯。因此海内为之叹息,朝野都看着他,耽心他。在位几个月,因地震免官。宦官唐衡、左..等人共同在桓帝面前诬陷杜乔说“:皇上以前当即位的时候,杜乔与李固反对,说皇上不配奉祀汉朝的宗庙,继承皇位。”桓帝也恨了他。清河王蒜事发生以后,梁冀暗示管事人弹劾杜乔及李固与刘鲔勾结,请逮捕法办。梁太后平素知道杜乔忠心耿耿,只免了他官罢了。梁冀更加发怒,派人威胁杜乔说:“早自杀,妻子可得保全。”杜乔不肯。第二天梁冀派骑兵到他家,听不见哭声,就把他逮捕了,死在监狱中。妻子回到老家去了。杜乔与李固都露尸于城北,家属朋友都不敢去看。
       杜乔的老部属陈留杨匡听说了,号哭星夜赶到洛阳,戴着原来的赤帻,假装夏门亭吏,守卫尸体,驱赶苍蝇蚊子,共十二天,都官从事把他捉了报告朝廷。梁太后认为有义气,不论罪。杨匡于是带着铁..去朝廷上书,并且请求收李固、杜乔二公的尸体。太后答应了他的请求。用礼殡殓,送杜乔的丧还家,葬送守服以后,隐居不出仕作官。杨匡原先好学,曾在外黄大泽教授学生。补蕲长,政治有突出的成绩,升平原令。这时国相徐曾,是中常侍徐璜的哥哥,杨匡以与他共事可耻,假装有病,回家放猪去了。史家评论说:啊,称仁义的人,他的为人之道是多方面的。说的话,在于能够身体力行。难道如一般人一样,仅仅是为了求名安己吗?他的话,表明着去与就的大节,可以正天下的风气,使生合于理,死得其所,合于义。如果专为义,其结果是贱生;专为生,其结果是违义;专为物,则为物所蒙蔽,有害于智;专为己,则自私,有损于仁的博爱。如果义比生重要,应该舍生取义;生比义重要,全生可以。在上的君主因残暴暗弱失去为君之道,在下的臣子应当坚持尽臣子的大节。臣子的为尽大节而死是杀身以成仁,毅然离去,不能叫做求生以害仁。顺帝、桓帝之间,国家法统三次断绝,太后掌权,乱臣贼子虎视眈眈。李固在朝持重,以争大义,坚毅不可动摇。难道他不知道守节惹祸?他以在位而不能做他应干的事为可耻啊。看他义正辞严的话,以及给梁冀的信,虽然机失谋乖,还恋恋于朝廷不能自已。伟大呀!爱国的心!回顾胡广、赵戒之流,真是狗屎都不如。

本书目录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后汉书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后汉书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汉书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后汉书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三 律历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五 礼仪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六 礼仪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