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后汉书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作者:南朝宋 · 范晔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任文公、郭宪、许杨、高获、王乔、谢夷吾、杨由、李南、李郃、段翳、廖扶、折像、樊英)
       ◆方术列传,序,孔子谈到《易经》上说有“君子之道”四项,其一就是用龟甲或筮草进行占卜。所谓“占”,先王用来预测祸福,决定疑难,让神明作指示,决定未来一切的意思。像那些阴阳家推测未来的学说,古书上记载的不少。但是神经怪牒,玉策金绳,隐藏在神秘的地方,封锁在瑶坛之上的,现在是见不着了。
       至于河图洛书,龟龙图像,箕子的方术,师旷的秘本,纬侯之类,钤决的符,都是用来推测未知之数,参验人事的吉凶,有时还听到一些。它们的流派很多,像风角、遁甲、七政(日月五星)、元年、六日七分、逢占、日者(算命)、挺专、须臾、孤虚之术等,以及那些望云省气,推断好坏,有时似乎有些灵验。可是这类东西毕竟有些渺茫,高深玄妙,颇难探究,所以孔子不讲怪、神之类,很少谈到性命。有时提到结尾不讲其来源,有时转弯抹角说说大意,就是让人们照着做,而不让人知道其中的道理吧!汉朝自武帝起很喜欢方术之类的东西,天下懂得方术的人,没有不背着书策,闻风而来的。
       后来王莽假托符命来篡位,到了东汉光武更信谶言,一些赶时兴的人,都跑到皇帝身边穿凿附会,高谈阔论。所以王梁、孙咸凭着图..做了大司空、大司马,郑兴、贾逵因为附和得当而名显一时,桓谭、尹敏因唱反调而遭到失败。从此以后,研究占卜之学,钻研奇文异数的人,就多得很了。因此一些有识之士,看到这些怪诞不经的东西十分气忿,纷纷向皇帝慷慨陈词,认为必须抛弃。司马迁也说:“看了阴阳家的书,使人们受到拘束多有忌讳。”就是针对这些说的。任何事物都有偏颇,不能没有毛病,就是圣人之道,大致也是如此。有人指责《诗经》的缺点太真实了,近似愚蠢;《书经》的历史记载又欠真实,近似夸大。然则数术的缺点,不就是诡秘欺人吗?如果只讲温柔敦厚的诗教而去掉某些愚昧之处,就深深懂得《诗经》了;读通了唐虞三代的历史而不追究那些诬枉之处,就深深懂得《书经》了;术数只取其变化的规律而不信那些诡俗之辞,那就深深了解术数之奥妙了。
       古人说“:如果不是真正懂得道理的人,大道不会平空实行。”意思是说多数人在头绪多端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偏离正道太远了。张衡算是阴阳家的正宗,郎岂页研究过咎征兆最细密,此外还有不少名家,他们也有才华,但是钻研还欠功夫。现在就一些长于推变,可以弘补时事的人,表彰在这里。
       ◆任文公传,任文公,巴郡阆中人。父亲任文孙,懂得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年轻时学习父亲那一套,州里召他做从事。哀帝时,有人说越辒太守想造**,刺史非常害怕,派文公等五位从事检查郡的边界,偷看虚实情况。他们一同住在客舍,当时暴风猝然到来,文公连忙叫其他从事离开,说是将有逆变来害人的,于是赶着马车快跑。那些从事不能快走,郡果派兵杀了他们,文公一人得免。后来文公做了治中从事,当时大旱,向刺史报告“: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应叫官吏百姓早作准备。”刺史不听,文公独自准备一条大船,百姓有的听到了,有作防备的,到了最旱的时候,文公急命搬走,派人报告刺史,刺史一笑了之。日将正中,天北云起,不久大雨,至傍晚时,湔水陡涨十余丈,冲坏房屋,受害的达数千人。文公于是因占卜术著了名。召为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病回家。王莽篡位后,文公推数,知道大乱将至,于是训练家人背百斤东西,绕着房屋跑步,每天跑几十趟,当时人不知其缘故。后来兵寇并起,那些逃亡的人很少能脱身的,只有文公一家大小背粮走得很快,全部得到完免。于是奔到子公山,十余年不被兵革所害。公孙述时,四川武担山石头折断。文公说:“唉!西州智士死,我便碰上了。”从此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然死去。所以益部人有句话说:“任文公,智无双。”
       郭宪传,郭宪字子横,汝南宋人。少年时拜东海王仲子为师。当时王莽做大司马,召仲子去,仲子想去。郭宪谏阻道:“按礼,只有来学的,没有去教的。今君贱道畏贵,私下所不赞同。”仲子说:“王公是最重要的人物,不敢违抗。”宪说:“现在正是讲业之时,应把事情办完。”仲子听从了,日晏才去。王莽问:“君为什么迟到?”仲子把郭宪的话作答,王莽暗自惊奇。等到后来篡了位,拜郭宪做郎中,赐以衣服。郭宪受了衣烧掉了,逃到东海之滨。王莽十分痛恨,想追赶又不知他在何处。光武即位,寻求天下有道之人,于是召宪为博士。再升迁,建武七年(31),代张堪做光禄勋。从驾到南郊。郭宪在位,忽然回顾东北,含酒喷了三口。执法之士奏为不敬之举。皇上诏问其故。宪答道:“齐国失火,所以用此压之。”后来齐国果上报有火灾,与往郊之日期相同。八年(32),车驾西征隗嚣,郭宪谏道“:天下刚刚安定,车驾不可行动。”郭宪立即拔出刀砍断车革引(胸带)。帝不听从,于是上了陇。后来颍川兵起,才回驾而还。帝叹道“:后悔不用子横的话。”当时匈奴数次进犯边塞,帝很担心,于是召百僚在朝廷议论。郭宪认为天下疲敝,不应兴师动众。谏争不合旨意,于是伏地称头昏,不再说话。皇帝派两郎扶下殿,郭宪也不拜。皇上说:“常听说‘关东觥觥郭子横’,这话一点不假。”郭宪于是以病辞退,死在家中。
       许杨传,许杨字伟君,汝南平兴人。年轻时喜欢术数。王莽辅政时,召他为郎,不久升为酒泉都尉。等到王莽篡位,许杨就改姓名做巫医,逃匿到别处。王莽失败,才回乡里。汝南旧有鸿谷阝陂,成帝时,丞相翟方进奏请毁败它。建武年间,太守邓晨想修复其功,听说许杨知道水脉,召来与他商量。许杨说:“从前成帝用方进的话,不久自己梦见上天,天帝发怒道:‘为什么败我濯龙渊?’从此以后百姓失其利,多致饥困。当时有歌谣道‘:败我陂者翟子威,饴我大豆,烹我芋魁。反手覆,陂当复。’从前大禹决江疏河以利天下,明府今日兴立废业,富国安民,童谣的话,将有效验在这里。确愿为这出死力。”邓晨大喜,于是署许杨为都水掾,使他掌管这事。许杨顺地势高下,起塘四百余里,数年才建成。百姓得到了好处,连年丰收。起初,豪右大姓为了修陂的劳役,争想总揽那块地方的大权,许杨一概不听,于是共同诬杨受了贿赂。邓晨就将许杨关进狱中。可是手铐等自然解脱。狱吏害怕,马上报告邓晨。邓晨惊道:“果然搞坏了,太守听说忠信可以感动神灵,现在应验了吗?”立即在当晚放出许杨,让他回家。时天大阴暗,路上像有火光照着他,当时人觉得很怪。后来许杨因病死去。邓晨在都宫替许杨建起庙宇,画着肖像,百姓思念其功绩,都去祭祀他。
       高获传,高获字敬公,汝南新息人。相貌是面部四方高中间低。少时在京师游学,与光武帝有旧。拜过司徒欧阳歙为老师。欧阳歙坐牢当判刑,高获戴着铁帽子,带着刑具,到朝廷请求赦歙。帝虽然不赦歙,而引见高获。对高说:“敬公,朕想用你做吏,应改常性才好。”高获答道:“臣受性于父母,不可在陛下这里有改变。”出来便告辞而去。三公争着召他,不答应。后来太守鲍昱请获,到了门口,派主簿去迎接,主簿只使骑吏去迎接,高获听了,即离去。鲍昱追请高获,高获回头道:“府君只被主所欺,不足与谈。”便不留下。当时郡境大旱,高获素来会天文,晓得遁甲,能够役使鬼神。鲍昱自己前去请问怎么才能得到雨,高获说:“立即免去三部督邮,明府当自北出,到三十里亭,雨可以来。”鲍显依从了,果然得到大雨。每次行县,常以礼轼其闾。高获就远逃到江南,死在石城。石城人思念他,大家替他立祠。
       王乔传,王乔,河东人。显宗时,做了叶县县令。王乔有神仙之术,每月初一、十五,常从叶县到朝廷禁省朝见皇上。皇帝看他来得很快,但未见到他的车马,很觉奇怪,便秘密叫太史侦察伺望他的行踪。太史报告说,王乔到来时,常有两只水鸟从东南飞来。于是皇上叫人张开罗网,捕捉水鸟,只得到一只鞋。检查那鞋,是四年中赐给尚书官属的鞋。每当王乔上朝时,叶县门下的鼓不击却自己响着,京师可听得见。后来,从天上降下一口玉棺到堂前,吏人上前推抬,没法子摇得动。王乔说“:上帝单独召我吗?”于是洗干净身子,穿好衣服睡进棺中,盖子马上罩住了。过了两夜,把棺埋在城东,泥土自然成了坟堆。当晚,县中的牛都流着汗,喘着气,而人们不知是怎么回事。百姓替他立庙,叫叶君祠。地方官吏每次到任,首先得拜见它。吏人有事祈祷,很有灵验。如有违犯神意,也立即降灾。皇帝于是将叶县的鼓取来放在都亭下面,从此再也没有响声。有人说这就是古代仙人王子乔。
       谢夷吾传,谢夷吾字尧卿,会稽山阴人。年轻时做郡吏,学风角占候。太守第五伦提升他做督邮。当时乌程长有贪赃罪,第五伦派他关押乌程长并审理其罪。夷吾到县后,没有查验,只望阁伏哭而回。一县人惊怪,不知是干什么。等到回来,报告第五伦说:“我用占候,知道乌程长会死,近在三十天,远不过六十天,游魂假息,不用刑罚加身,所以不逮捕他。”第五伦听了他的话,到一月有余,果然有驿马送来乌程长的印绶,说是他暴病死去。第五伦因此更加有礼而信服谢了。谢夷吾被举为孝廉,做了寿张令,不久升为荆州刺史,升为巨鹿太守。所到之处爱护人物,有好政绩。后来第五伦做了司徒,叫班固写文推荐谢夷吾道:“臣听说尧用了稷、契,政治兴隆太平;舜用皋陶,政治雍熙。殷、周虽有高宗、文王、武王等君主,还靠有傅说、吕望的策略,所以能光崇其业,允协大中。我私下看见巨鹿太守会稽谢夷吾,出自东州,厥土涂泥,而英姿挺特,奇伟秀出。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心足以济时,智慧周及万物。加以少时即知儒雅,韬含六籍,推考星度,综校图录,研究圣秘,观察变异,占天知地,与神合契,据其道德,以经王务。从前做陪隶,与臣从事,奋其忠毅的操守,躬行史鱼的气节,帮助我振纪纲,除懦弱,我得免罪戾,实靠他的功劳。等他应选作宰,惠及百里,降福弥异,流化有神,于是做荆州刺史,威行邦国。奉法行政,有周公、召公的风度;平日俭约,继承公仪的操守。从能力方面,可做外台之表;听声察实,可为九州之冠,迁守巨鹿,政合时和。德量绩谋,有伊尹、吕尚、管仲、晏婴的才能,阐弘道奥,同史苏、京房等人不相上下。虽然黾勉公务,而身出心隐,不求名声远扬,不求宠锡,心存谦逊,演志箕山。与古贤相比,实有伦序;和今人相较,超凡脱俗。的确是社稷之大龟,大汉的栋梁,应该提拔,使登鼎司,上使三辰顺轨,下使五品咸训,一定会得幸福,不只是守法奉职而已。臣以顽驽之才,器量非他同类,尸位素餐,非常警惕,愿请求退职,让位给夷吾,上以光七曜之明,下以满足人民的希望,庶乎使臣无悔。”后来行春时乘柴车,跟着两吏,冀州刺史上奏说他仪序失中,有损国典,将他降为下邳令。他预先知道死的日子,如期果然死去。遗嘱其子道“:汉朝末年当乱,必有掘坟露尸之祸到来。”叫儿子用悬官下葬,不留坟顶。当时博士勃海郭凤也好图谶,善说灾异,吉凶占卜很应验。先自知死期,预先叫弟子买好棺材殓具,到那天死去。
       杨由传,杨由字哀侯,蜀郡成都人。少年时学习《易经》,还有七政、元气、风云占候等。做了郡文学掾。当时有大雀晚上集于库楼上,太守廉范问杨由,由答道“:按占卜郡内当有小兵,但不为害。”后二十多天,广柔县蛮夷造**,杀伤长吏,郡里调集库兵攻打他们,祸乱平息。又有风吹削哺,太守又问杨由。由答道:“正当有荐木实的人,他的颜色黄。”不久,五官掾献桔数包。杨由曾经到人家喝酒,他对车夫说:“饮酒如果三行时,就应赶快起身。”不久催着离开。后来主人房后有人斗殴相杀,人问杨由怎么知道。由答道:“刚才土地庙中树上有斑鸠打架,这就是兵贼的兆头哩。”他的话多有应验。杨由著书十多篇,名叫《其平》。死在家中。
       李南传,李南字孝山,丹阳勾容人。少时好学,对风角很明白。和帝永元年间,太守马棱因盗贼案被召,当到廷尉那里去法办,官吏人民都不安,李南特通谒道贺。马棱有些不高兴,对李南说:“太守不道德,现在当办罪,可是你为什么反而贺我呢?”李南说:“早上有好风,明天中午应有好消息到,所以来祝贺。”第二天早上,马棱伸颈望日影,认为不灵;到了中午,竟有驿使诏书原谅马棱的案情。李南问为什么迟到。使者说“:前日经过宛陵浦里癏过渡时,马折了足,因此不能快速到达。”马棱才心服。后来举为有道之士,召入公府,因病不能成行,死在家中。李南的女儿也晓得家术,做了由拳县人的妻子。早上到厨房,猝然有暴风发作,妇便上堂屋向婆婆告假回去,辞别父母,婆婆不许可,媳妇便跪着哭诉道:“我家专祖传法术,疾风猝起,先吹灶屋烟囱和井架,这祸必降到厨房主持炊事的妇女,这是我将死的预兆。”于是说明她的死期。婆婆于是让她回去,如期果然病死了。
       李郃传,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父亲李颉,以儒学著称,官做到博士。李郃继承父业,游太学,通晓《五经》。长于《河洛》风星,外表质朴,别人都不懂。县召他做幕门候吏。和帝即位,分派使者,都穿便服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两人当到益部,投到李郃候舍。这时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凉,李郃便仰观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对看一下答道“:没有听说过。”并问“:你怎么知道的?”李郃指着星星告诉他们“: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所以知道哩。”过后三年,其使者中有一人拜为汉中太守,李郃还在汉中为吏,太守认为李郃有隐德,召李郃做户曹史。当时大将军窦宪纳妻,天下郡国都送礼庆贺,郡里也派使者前往。李郃进谏道“:窦将军是皇后的弟弟,不修礼德,而专权骄傲放肆,危亡之祸马上要到,希明府一心忠于王室,莫与他交往。”太守坚决派人前去,李郃不能阻止,请求自行,同意了。李郃于是所在留迟,来观其变化。走到扶风,而窦宪到封地自杀,他的党羽全部被杀。凡与窦宪有交往的人,都被免官,只有汉中太守没有关系。李郃岁中举为孝廉,五次升迁做了尚书令,又拜为太常。元初四年(117),代替袁敞做司空,数次陈述政事得失,有忠臣的气节。在位四年,因请托事被免官。安帝死后,北乡侯立,又用李郃为司徒。等到北乡侯生病,李郃暗地与少府河南陶范、步兵校尉赵直谋立顺帝,正逢孙程等事先成功,所以李郃的功劳不显著。第二年,因为吏民疾病,仍有灾异,赐第免官。将佐大匠翟..上书说李郃“潜图大家,以安社稷”。于是录阴谋之功,封李郃为涉都侯,李郃辞让不受。八十多岁,死在家中。门人上党冯胄独自制了丧服,守心丧三年,当时人很觉奇怪。
       段翳传,段翳字元章,广汉新都人。学习《易经》,明风角。当时有到那里学习的人,即使人没有到,他一定预先知道他的姓名。曾经告诉守津吏道“:某日会有两个学生,挑着行李打听我的住处,希望你告诉他们。”后来果然像他所讲的那样。又有一个学生来学习,学了几年,自己认为略究要术了,辞归乡里,段翳替他合一剂膏药,并用简书封在筒中,告学生说“:有急事打开看看。”学生到了葭萌,与吏争渡,津吏打破了从者的头。学生便打开筒子得了信,信中说,到了葭萌,与吏相斗头打破的,用这膏药裹之。学生听了他的话,受伤者立即好了。学生叹服,于是打转完成了学业。段翳于是隐居不露踪迹,死在家中。
       廖扶传,廖扶字文起,汝南平舆人。学习《韩诗》、《欧阳尚书》,教授经常数百人。父亲做北地太守,永初年间,因为羌人犯郡被下狱死,廖扶感到父亲因法死去,怕做吏。到了服丧完毕叹道“:老子说过‘:名与身谁亲?’我难道为名?”于是绝志世外。专攻经典,尤其研究天文、谶纬、风角、推步之术。州郡公府征召他,都不应。即使问及灾异,也无所对答。廖扶推知年岁饥荒,于是聚谷数千斛,全部用来给宗族姻亲,又殓葬那些遭疾死亡不能自收骸骨的人。常住在先人坟旁,不曾进入城市。太守名叫谒焕,先为诸生,从廖扶学习,后来到了郡,未到任,先派吏..门人之礼,又想提拔廖扶的子弟,廖扶坚决不肯,当时人于是称他为北郭先生。年八十岁,死在家中。两个儿子,孟举、伟举,都很著名。
       折像传,折像字伯式,广汉雒人。他的先辈张江,封为折侯。曾孙张国做了郁林太守,迁到广汉,于是封氏在这里。张国生了折像。张国有资财二亿,家僮八百人。折像幼时即有仁心,不杀昆虫,不折嫩芽。能通晓《京氏易》,好黄帝、老子之言。等国死后,感觉到老子说的“多藏必厚亡”的道理,于是分散金帛财产,周济亲疏之人。有人劝折像道“:你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孙辈满堂,应当增加产业,为什么自己把家产搞光呢?”像说“:从前斗子文有句话:‘我是逃祸,不是避富哩。’我家积财时间很久,盈满的过错,是道家最忌讳的。今世道将衰,儿子又没有才能。不仁而富,叫做不幸。墙有缝隙而高耸,一定会快速崩溃哩!”聪明的人听了这番话都服他。自己知道死亡的日子,召集宾客九族饮食后告别,突然死去。时年八十四岁,家无多余财产,几个儿子衰劣像他父亲说的那样。
       樊英传,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少时在三辅学习,学了《京氏易》,兼学《五经》。又善于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隐居在壶山之阳,受业的人从四方赶来。州郡前后礼请他出山,他不答应。公卿举他做贤良方正、有道,都不行。曾经有暴风从西方起,樊英对学生说“:成都市火很大。”于是含水向西方漱去,并叫学生记下某日某时。后来有客从四川来,说道:“今天大火,有黑云猝然从东方升起,一会儿下大雨,火才得灭。”于是天下称赞他的术艺高超。安帝初年,召樊英为博士。到了建光元年(121),又诏公车赐策书,召樊英和同郡的孔乔、李曰内、北海郎宗、陈留杨伦、东平三辅六人,只有郎宗、杨伦到了洛阳,樊英等四人没有到。永建二年(127),顺帝策书备礼,用玄纟熏召他,又坚决辞以病重。于是诏书责成郡县,驾载上路。樊英不得已,到了京都,称病不肯起来。于是勉强用车子载入殿,还是不用礼相屈。皇帝发了火,对英说“:我能让你活,也能杀掉你;能使你贵,也能使你贱;能使你富,也能使你贫。你为什么怠慢我的命令?”樊英说:“臣受命于天。活完了性命,是天;死不得其命,也是天。陛下怎能使我活,怎能杀我!臣见暴君如见了仇人,站在他的朝廷还不肯,可得而贵么?虽然我生在布衣之士的行列,住在一堵墙之中,但是安然自得,用万乘之尊来换我还不肯,又怎能得贱呢?陛下怎能使我贵,使我贱!臣对非礼的俸禄,即使有万钟之粟我还不肯受;如果我的志得申张,即使用竹篮子装饭也不感到可厌哩。陛下怎能使我富足,使我贫困呢?”皇上不能使他屈服,而尊敬他的名气,让他出来到太医院养病,每月送羊酒等物给他。到了四年(129)三月,天子才替樊英设坛席,令公车开路,尚书作向导,赐几杖,以师傅之礼待他,向他请教政治的得失。樊英不敢辞,被拜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英称病重,诏以他为光禄大夫,赐假让他回去。并命令他所在之处送谷千斛,常在八月送牛一头,酒三斛,如有不幸发生,用中牢之礼祭奠。樊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不听。樊英开始被诏命,大家以为他一定不会降志屈从,等到后来与皇上应对,又没有出什么奇谋深策,议论的人认为失望。起初,河南张楷与樊英一道被召,既而对英说:“天下有两条路,即出来和不出来。我从前以为你出来,能辅助国君,救济这些百姓。可是你开始用不怕诋毁之身,激怒万乘之主,等到享受了爵禄之后,又没有听说有什么匡时救世的方法,进退没有根据了。”樊英既善方术,朝廷每有灾异现象,诏常下问变复之效,所说的多有灵验。起初,樊英著有《易章句》,世名樊氏学,用图纬教授学生。颍川陈萛少时从樊英学习。曾经樊英生病,妻派丫头拜问,樊英一定下床答拜。陈萛觉得奇怪而问他。英说“:妻,是齐的意思,供奉祭祀,按礼没有不答拜的。”他的恭谨就是这样。年七十多岁,死于家中。

本书目录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后汉书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后汉书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汉书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后汉书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三 律历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五 礼仪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六 礼仪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