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后汉书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作者:南朝宋 · 范晔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杜笃、王隆、夏恭、傅毅、黄香、刘毅、李尤、苏顺、刘珍、葛龚、王逸、崔琦、边韶)
       ◆杜笃传,杜笃字季雅,京兆杜陵人。高祖为杜延年,宣帝时做御史大夫。杜笃年轻时博学多闻,不修小节,乡里人对他不怎么好。居住美阳,与美阳令往来相好,多次请他为自己谋事,美阳令没有为他办,恨了他。美阳令一怒之下,收捕了杜笃送京师。正值大司马吴汉逝世,光武诏令诸儒生为文吊唁,杜笃在狱中做了一篇诔文,辞旨高雅,光武称赞写得好,赐帛并免了他的处分。杜笃认为关中内山外河,是先帝的旧京,不应当改建洛邑,于是做了一篇《论都赋》,上奏皇上。杜笃后来出仕郡文学掾,因有眼病,二十多年没有去京师。杜笃的外高祖破羌将军辛武贤,以有军事谋略著名。杜笃常叹息道“:杜氏文明善于政治,而杜笃不被任为吏,辛氏秉义有武,而笃又胆小怕事。外内五代,到了我笃这一代衰微了啊!”杜笃的妹妹嫁给扶风马氏。建新三年,车骑将军马防攻击西羌,请杜笃做从事中郎,在射姑山战死。杜笃著有赋、诔、吊、书、讠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共十八篇。又著《明世论》十五篇。儿子杜顾,豪侠,以经商著名。
       ◆王隆传,王隆字文山,冯翊云阳人。王莽时,因父亲的关系被任为郎,后来逃难河西,任窦融的左护军。建武中,做新汲县令。能文章,所著诗、赋、铭、书共二十六篇。先时,王莽末年,沛国史岑子孝也以文章著名,王莽任为谒者,著颂、诔、《复神》、《说疾》共四篇。
       夏恭传夏恭字敬公,梁国蒙人。学《韩诗》、《孟氏易》,门徒常千多人。王莽末年,盗贼蜂起,攻陷郡县,夏恭因为恩信素著,为大众所附,拥兵固守,独得安全。光武即位,表扬他忠义果敢,召授郎中,再升太山都尉。安集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夏恭擅长写文章,著赋、颂、诗、《励学》共二十篇。年四十九,死在任上,诸儒生共同为他起个谥号曰“宣明君”。儿子夏牙,年轻时学家业,著赋、颂、讠赞、诔共四十篇。举孝廉,死得早,乡人号曰“文德先生”。
       ◆傅毅传,傅毅字武仲,扶风茂陵人。年轻时就博闻强记。永平中,在平陵学章句,曾作《迪志诗》。傅毅认为显宗求贤不认真,没有真心实意,有才能、有学问的人,大多隐居不出,因此写了一篇《七激》讽谏显宗。建初中,肃宗广泛地罗致文学之士,任傅毅为兰台令史,授郎中,与班固、贾逵共同掌管校正群书。傅毅认为孝明皇帝功德最高,但是庙颂没有,于是仿效《清庙》作《显宗颂》十篇上奏皇帝,由是他的文雅在朝廷显彰著名。车骑将军马防,作为外戚,极为尊重,请傅毅任军司马,以师友的礼对待他。马氏败,被免官回乡里。永元元年(89),车骑将军窦宪又请傅毅为主记室,崔骃为主簿。窦宪升大将军,再以傅毅为司马,班固为中护军、窦宪大将军府掾,文章之盛,当时第一。傅毅死得早,著诗、赋、诔、颂、祝文、《七激》、连珠共二十八篇。
       ◆黄香传,黄香字文强,江夏郡安陆县人。九岁失母,思念至极,形容憔悴,几乎死掉。乡人称赞他是个孝子。十二岁时,太守刘护听说了,召他去,叫“门下孝子”,十分喜欢他,敬重他。黄香家境清贫,家里没有仆妾,自己操劳,尽心奉养,并且广泛地诵习经典,研究道术,文章也写得好。京师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最初任郎中,元和元年(84),肃宗诏命黄香到东观,黄香读了未曾见过的书。黄香后来请假,回京师时,千乘王行加冠礼,皇帝在中山府第,召黄香至殿下,回顾诸王说“:这就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啊。”左右的人没有不为之另眼相看。后来又召到安福殿谈政事,授尚书郎,多次陈述朝廷得失,赏赐增加。曾经一个人宿于台上,白天黑夜不离宫门。皇帝听说了,表扬他。永元四年(92),授左丞,功满应当升迁,和帝留他,增加了俸禄。六年(94),升到尚书令。后来任为东郡太守,黄香上疏辞让说“:我是江淮地方一个孤苦微贱、愚蔽无知的小人,经学品行能力,没有可以称说的。遭遇太平盛世,得了先人的余福,因此能够在弱冠之时特蒙皇上征用,连续升迁,以至尚书。至今没有纤微的功劳可以称述,应该报恩效死,不料又出于意外,命为京师近郡太守,位尊千里。我听说根据人的能力授官,工作就做得好,按功劳封爵,贤愚就各得其所。我黄香是个无名小卒,出身诸生,守郡从政,本不胜任。真恐因为糊涂,辜负皇上的恩德。又想尚书令职务最为机密尊贵,也不是我黄香所应当长期担任的。接了皇上的诏书,诚惶诚恐,不知怎么办才好。我黄香年纪轻,正好驱使。愿乞施恩,留作冗官,督责小职,在宫廷里作上些杂事,实现我黄香的蝼蚁一样的小志,这是我至死的大愿,死后极大的光荣。”皇帝也很爱黄香能干,又长时间研习历史旧事,仍然留任尚书令,增加俸禄二千石,赐钱三十万,从这以后掌管机要,极为亲信他,重用他。黄香也勤勤恳恳工作,操心国事和操心家事一样。十二年(100),东平、清河报告朝廷卿仲辽等人谣言惑众,牵连近千人。黄香分别据实上奏,救活了不少人。郡国疑案,往往从轻处理,爱惜人命,只恐做不到。又通晓熟习边防事务。调度军政,都很适当。皇帝知道他勤劳为国,多次赏赐,有病慰问,赐医药。在位推荐颇多,皇帝对他十分宠信,舆论讥他亲幸得过了头。延平元年(106),升魏郡太守。郡里原有内外园田,常与人分种,一年收谷几千斛。黄香说:“《田令》‘商人不务农’,《王制》‘做官的不耕田’,做官拿工资的人,不与百姓争利。”一进郡就把内外园田出租给人耕种。这年遭了水灾,百姓饥荒,他于是把工资及所得的赏赐,分给贫者,丰富户也各出义谷,补公家贷放的不足,饥民获得保全。后来因水潦免官,几个月后,卒于家。所著赋、笺、奏、书、令共五篇。儿子黄琼另有传。
       ◆刘毅传,刘毅,北海敬王的儿子。先封平望侯,永元中,获罪罢了他的封爵。刘毅年轻时以有文学辩论之才著名。元初元年,上《汉德论》及《宪论》十二篇。当时刘珍、邓耽、尹兑、马融共同上书称刘毅写得好,安帝嘉奖他,赐钱三万,授议郎。
       ◆李尤传,李尤字伯仁,广汉雒县人。年轻时以文章著名。和帝时,侍中贾逵荐李尤有司马相如、扬雄的风格,召到东观,受诏命作赋,授兰台令史。稍稍升迁,至安帝时为谏议大夫,受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共著《汉记》。后来安帝废太子为济阴王,李尤上书劝谏。顺帝立,升乐安相。年八十三岁逝世,所著诗、赋、铭、诔、颂、《七叹》、《哀典》共二十八篇。李尤同郡人李胜,也有文才,任东观郎,著赋、诔、颂、论数十篇。
       ◆苏顺传,苏顺字孝山,京兆霸陵人。和帝安帝时,以才学著名。喜养生之术,隐居求道。到了晚年才出仕,授郎中,死在任上。所著赋、论、诔、哀辞、杂文共十六篇。当时三辅人才很盛,扶风曹众、伯师也有才学,著诔、书、论四篇。又有曹朔,不知是什么地方的人,作《汉颂》四篇。
       ◆刘珍传,刘珍字秋孙(一作秘孙),名宝,南阴郡蔡阳县人。年轻时好学。永初中,为谒者仆射。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马余、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理脱落、错误,改正文字。永宁元年(120),太后又令刘珍与刘..马余作建武以来名臣传记,升侍中、越骑校尉。延光四年(125),授宗正。第二年,调卫尉,死在任上。著诔、颂、连珠共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弄清万物的名称。
       ◆葛龚传,葛龚字元甫,梁国宁陵人。和帝时,以擅长文章、书记著名。性情慷慨壮烈,勇力过人。安帝永初中,举孝廉,为太官丞,上对国家有利应做的事四条,授荡阴令。征召太尉府,因病不去。州举茂才,任临汾令。在所任的荡阴、临汾两县,都有政绩,为人称赞。著文、赋、碑、诔、书记共十二篇。
       ◆王逸传,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元初中,举上计吏,为校书郎。顺帝时,为侍中。著《楚辞章句》行于世。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共二十一篇。又作《汉诗》一百二十三篇。儿子王延寿,字文考,有美才。年轻时游鲁国,作《灵光殿赋》。后来蔡邕也作此赋,未作成,及见延寿作的,非常赞赏,于是自己就不作了。曾经作了个奇怪的梦,很不快意,就作了一篇《梦赋》来勉励自己。后来落水溺死,时年才二十几岁。
       ◆崔琦传,崔琦字子玮,涿郡安平人,济北相崔瑗的先人。年轻时在京师游学,以文章博通著名。先举孝廉,为郎。河南尹梁冀听说崔琦有才华,要求与他交为朋友。梁冀多行不法,崔琦多次引用古今成败事劝戒他,梁冀不能接受,于是作《外戚箴》。崔琦因为自己的话不被梁冀采纳,很失意,又作《白鹄赋》劝他。梁冀看了,叫了崔琦问道:“百官内外,各人有各人所管的事,天下这么广阔,难道只有我们特别坏吗?你未免刺激得太过了一点吧!”崔琦回答道“:以前管仲做齐国的宰相,愿听劝谏的话;萧何辅佐汉高祖,设立了书记过失的官吏。现在将军是几代的宰相,任比伊尹、周公,但是德政不显著,老百姓困苦不堪,你不能结纳贞良之士,挽救祸败,反而想不让人说话,杜蔽主上的耳朵,莫是要使玄黄改色,马鹿变形吗?”梁冀没有话回答,就打发崔琦回去了。后来被任为临济长,不敢去任职,解印绶走了。梁冀令刺客暗暗地把他杀掉。刺客看见崔琦在陌上耕田,怀里装着一册书,休息时就卧在垄上吟咏。刺客可怜他,用实话告诉崔琦,说“:梁将军要我把你杀了,你是一个贤人,我不忍下手,你应赶快逃走,我也从此跑了算了。”崔琦得以脱走,梁冀后来终于还是把他逮捕杀了。所著赋、颂、铭、诔、箴、吊、论、《九咨》、《七言》,共十五篇。
       ◆边韶传,边韶字孝先,陈留郡浚仪县人。以写文章著名,教授学生几百人。边韶有口才,曾经白天假卧,学生们暗暗地嘲笑道“: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只想眠。”边韶悄悄地听了,应时回答道:“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五经》笥。只想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嘲笑他的学生,惭愧无地自容。边韶的才华敏捷,大多如此。桓帝时,任临颍侯相,征授大中大夫,在东观从事著作。再升北地太守,入朝授尚书令。后来做陈相,死在任上。著诗、颂、碑、铭、书、策共十五篇。

本书目录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后汉书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后汉书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汉书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后汉书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三 律历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五 礼仪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六 礼仪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