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后汉书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作者:南朝宋 · 范晔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
       ◆吴祐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郡长垣县人。
       父亲吴恢,为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随父亲到官舍。吴恢想用竹简写经书,吴祐劝阻说“:现在大人过五岭,远处海滨,这里风俗简陋,然而,素多珍怪稀有之物,在上为朝廷所疑惑;在下则为权势贵戚所欲占有。您这部书如果写成了,就要用不少车辆运载。从前马援因把薏苡运归,遭人诬告,说他运归的都是明珠文犀;王阳好车马,衣服讲究,迁徙转移,所载不过囊橐,别人说他能作黄金。所以嫌疑之地,是古代贤人所最慎重的。”吴恢听了他的话,便把写经书的事作罢了,抚摩着吴祐的背说“:我姓吴的世世代代有季子啊!”年二十,吴祐父亲死了,家里没有一石粮食的储蓄,但是他不接受别人的送礼。经常在长垣泽中牧猪,口里哼着经书。碰着他父亲的朋友,被问道:“您是二千石的儿子却干着这种下贱的工作,即使您自己不以为可耻,怎么对得起你地下的父亲呢?”吴祐口称谢谢,牧猪如故。
       后来举为孝廉,将行,郡里设酒祭道为他送行,吴祐逾坛与小史雍丘黄真谈笑多时,结为朋友而别。郡功曹认为吴祐倨傲无礼,请太守罢斥他。太守说:“吴季英能认识人,你暂且不要说。”黄真后来也举为孝廉,任命为新蔡长。当世称赞他清廉有气节。这时公沙穆来京师游太学,没有饭吃,于是换了衣服打工,为吴祐舂米。吴祐与他谈话,大为惊异,就与他定交于舂米的地方。吴祐举光禄四行,敦厚、质朴、逊让、节俭,迁胶东侯相。这时济北戴宏的父亲为县丞,戴宏年十六,跟着住在丞舍。吴祐每行园中,经常听到讽诵的声音,奇怪而厚相看待,也与他交为朋友,戴宏终究为儒生所宗,著名东方,官至酒泉太守。吴祐为政仁爱简易,以身作则。老百姓有争诉的,常闭门反省,然后再断案,用道德晓谕他们,有时亲自走到闾里,力劝和解。自此以后,老百姓的争端少了,吏人怀德不相欺诈。啬夫孙性私自收老百姓的钱,买衣送给他父亲,他父亲接了衣发怒说:“有这样好的相,哪能忍心欺骗他?”督促他去伏罪。
       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到阁里自首。吴祐把左右的人使开,问他为什么,孙性把他父亲的话都告诉了他。吴祐说“:你因父亲的缘故,受了不好的名声,所谓‘看了过错,就知道是怎样一个人呀。’”打发他回去感谢他父亲,并且把买的衣服还是送了他。又安丘男子毋丘长与他母亲同在市里行走,碰了个醉汉,侮辱他母亲,毋丘长就杀了这个醉汉逃跑了,丘追踪到胶东捉了毋丘长。吴祐叫了毋丘长说“:儿子的母亲被人侮辱,这是人情引以为耻的。然而孝子发怒一定要考虑到后果,行动不能连累父母。现在你背着父母发怒,白日杀人,赦了你,不义;加刑于你,又有些不忍,怎么办呢?”毋丘长用械系着自己的双手说:“国家制法,我亲自犯法,您虽然可怜我,但这是不能施恩的。”吴祐问毋丘长有妻子没有?答说:“有妻没有儿子。”于是移文到安丘,逮捕毋丘长的妻子,妻到,把毋丘长的桎梏解除,使她与毋丘长同宿于狱中,妻子因此怀了孕。
       到冬末行刑,毋丘长哭着对他母亲说“:辜负了母亲,罪该死,应该怎样报答吴君呢?”于是咬了一个指头吞吃了,含血说:“妻若生子,取名‘吴生’,说我临死吞指为誓,嘱咐儿子报答吴君。”自缢而死。
       吴祐在胶东九年,调任齐相,大将军梁冀表荐为长史。后来梁冀诬奏陷害太尉李固,吴祐听说了,请见梁冀,为李固争辩,梁冀不听。当时,扶风马融在坐,为梁冀写奏章,吴祐对马融说:“李公的罪,成于您的手下。李公如果遭到诛杀,您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梁冀发怒起身进房子里去了,吴祐也不辞而去。梁冀出吴祐为河间相,因此自己辞职归家,不再出来做官,亲自浇灌园蔬,用经书教授门生。九十八岁卒。长子吴凤,官至乐浪太守;少子吴恺,新息令;凤子吴冯,鲷阳侯相;都有名于当世。
       ◆延笃传,延笃字叔坚,南阳郡韜人。
       少年时从颍川唐溪典学《左氏传》,仅十来天就能讽诵,唐溪典十分敬重他。又从马融学习,博通经传及百家学说,能写文章,在京师很有名气。推举为孝廉,任平阳侯相。到任,修葺龚遂的坟墓,树立墓铭祭祀,选拔龚遂的后人于田间出来做官,因为老师逝世,弃官奔丧,五府都征召他,不就。桓帝按博士征召,授议郎之职,与朱穆、边韶在东观从事著作。升为侍中,桓帝多次向他问政事,不把实际情况告诉别人,一举一动,都如典章大义。升左冯翊,又调京兆尹。为政主张宽松仁爱,爱惜百姓。选用有道德修养的人,参加政事,郡里和爱,三辅赞叹他的政绩。以前,陈留边凤为京兆尹,也有能干的名声,郡里的人编了一句口语说:“前有照张三王,后有边延二君。”这时,皇子有病,下诏郡县寻求珍贵的药物,大将军梁冀派宾客持书到京兆贩卖牛黄。
       延笃开书逮捕了宾客,说:“大将军是皇后的外家,皇子有病,必须呈进医方,难道应该派宾客千里求利吗?”于是杀了宾客,梁冀感到惭愧,但又不便说,官吏秉承梁冀的意旨,想因此生事。延笃因病免职回家,在住的巷子里教书维持生活。
       当时人有的弄不清仁孝孰为先后的问题,延笃于是论之,他说“:看来仁孝先后的争辩,意见纷纷,各人引经据典,更取事实证据,可以说得上是深论了。人的仁孝二者同源,统率人的一切言行,不必计较铢两轻重,分清孰前孰后了。如果想分清二者的大略,总的说来,孝在养亲,仁及万物。及物就是对社会作贡献,养亲就是道德的修养在于自己。在己事少,对社会作贡献则是多方面的。由此说来,仁的作用是广阔的。
       然而,物有出于微小而终显著的,事情有由于隐晦而彰明的。近的就身躯来说,耳朵有听声音之用,眼睛有观察之明,脚管走路,手施保卫,它们的作用虽然是显露在外,而发号施令的是心。远的就物来说,草木的生,开始于萌芽,终成茂盛,枝叶分披,繁花似锦,末虽如此,而使它长得这样的是草木的根。仁人的有孝,正好比身体之有心腹,枝叶的有本根。所以古时候的圣人说:‘孝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见《论语译注》杨伯峻)然而这事体大,难得做到全面,物性又好偏,所以由于‘施’的不同,事情很少两者得兼。如果一定要论其优劣,则仁以枝叶扶疏茂盛为大,孝以心体本根为先,这样,可不用争论了。有人说先孝后仁,不是仲尼序次颜回、曾参的意思。大抵仁孝同源而生,纯德既备,或仁或孝,可以听其所称而已,如虞舜、颜回就是这样的。如果不是这样,就各自为目,不能总称其美,如公刘以仁纪德,曾参以至孝称贤。曾参、闵损把孝悌作为至德,管仲以九合诸侯为仁功,没有论德不推颜回、曾参为先,考校功勋不以管夷吾为大的。照这样说来,各从其称而已。”前越..太守李文德平常与延笃相好,这时在京师,他对公卿们说“:延叔坚有王佐之才,千里之足不得驰骋,为之奈何?”想使公卿们引荐他。
       延笃听说,写信给李文德阻止他说:“道将废弃,这是天命啊!听说您想为我请求回到东观去,您的意思虽然厚,但实不敢当。我居常天未晓就起床梳洗,梳洗毕,坐在客堂上。上午诵读伏羲、文王的《易》,虞、夏之书,历公旦的典章礼制,浏览仲尼的《春秋》。下午徘徊内阶,在南轩里吟咏《诗经》,闲时还看看百家众氏之书。声音嘹亮,洋洋啊满耳,文采绚烂啊满目,万物纷纷,欣欣然吾独乐其乐。在这个时候,我不知天之为盖,地之为舆;不知世上还有人,自己还有躯体呢。虽高渐离击筑而歌,旁若无人,高凤读书,不知天下暴雨,都是不足与我相比拟的。我自年幼以来,就认为,做臣子,不能陷于不忠;做儿子,不能堕落于不孝;与地位高于我的人交朋友,不能谄媚,与地位低于我的人交朋友,不能轻慢。做到这样以至于死,在地下与先君远祖相见,就不会有愧色。这样而不知善之所当行,恐怕如教羿射,不能以小技为功一样。千万不能迷失根本,抛弃其所生呢。”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167),死在家里。乡里把他的形貌绘在屈原庙里。延笃对经传多有校正。后儒服虔以为标准。所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共二十篇。
       ◆史弼传,史弼字公谦,陈留郡考城县人,父亲陈敞,顺帝时因能说会道,谄媚阿谀,官至尚书、郡守。
       史弼少年时好学,聚积同学几百人。出仕州郡,征召公府,升北军中侯。这时,桓帝的弟弟渤海王悝平日行为险恶怪僻,不守法制,骄傲放纵。史弼怕他骄横为乱,秘密上书桓帝说:“我听说帝王对于亲戚,虽属至亲,也要用威势相示,虽位居尊贵,也要用法度相禁。这样,和睦之道兴,骨肉的恩情舒畅。从前周襄王放纵他弟弟甘昭公,孝景皇帝任梁孝王骄傲自大,这两个弟弟都由于宠爱,最终导致悖乱,周有流亡之祸,汉有袁盎遭刺杀之变。我听说渤海王悝,凭借自己是皇上的至亲,依靠皇上的偏爱,失去了奉侍皇上的大节,有不遵守法制傲慢之心,在外聚集一些剽悍不法之徒,在内饮酒作乐,没有节制,出入无常,与他在一起的人,都是一些言行不一致的人,有的是家庭里不要了的败家子,有的是朝廷里放逐的臣子,一定要发生羊胜劝梁孝王求汉嗣,伍被劝淮南王谋反的变乱。州司对他不敢弹劾纠察,傅相不能尽匡辅的责任。皇上深于手足之情,不忍阻止他,恐怕这样发展下去,为害更大。请把我的奏章公布,晓示百官,使我能够在朝廷明说他的过失,然后皇上下诏公卿平处其法。法决罪定,然后皇上下不忍加刑之诏命,我还固持己见,再少加处罚。这样,圣朝没有损骨肉之亲,勃海仍享封国之庆。否则,怕大狱一兴,使者相望于路,就不可挽救了。
       我的职务是掌管禁兵,防备发生非常事变,知道藩国的情形,这是干犯至戚,罪不容诛。心中不胜愤慨,冒着死罪报告皇上。”帝因骨肉至亲,不忍查办。后来刘悝竟犯逆谋获罪,贬为鞼陶王。史弼升为尚书,出为平原相。这时朝廷下诏检举与党人有关连的人,郡国所奏相连的多达数百人,只有史弼一个人也没有检举。诏书前后严厉责斥州郡,剃发鞭打掾史。从事坐在客舍责问史弼:“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切。
       青州所属,济南、乐安、齐国、东莱、平原、北海六郡,其中五郡有党人,近国甘陵,也有南北部之分,平原有什么理由说独无党人呢?”史弼说:“先王界正天下,画界分境,水土不同,风俗各异。它郡自有,平原自无,哪里能相比拟?如果按上司的意旨,诬陷好人,刑讯逼供,滥施刑罚,放肆胡为,那平原郡的人,户户都是党人。我平原相只有死罢了,是我所不能做的。”从事大怒,马上把郡里的僚属逮捕投入监狱,同时把史弼上奏朝廷。遇上党禁缓解,史弼用工资赎罪得免,他所全活的有千多人。史弼为政,对那些豪强恶霸,狠狠打击,而对于小民百姓,如果犯了罪,就宽容他们,赦免他们。史弼升河东太守,奉权宜诏书,当举孝廉,史弼知道不少权贵会拉关系,走后门,于是预先命令断绝来往书信。中常侍侯览果然派诸生送信说人情,并且要求借盐税,好多日子不被接待。送信的人于是说有别的事情谒史弼,因此把侯览的信送给了他。
       史弼大怒说“:太守身当重任,应当选士报国,你是什么人,这样欺诈无体统!”命令左右的人把他带出去,打了几百大板,府丞、掾史十几个人都在公廷劝谏他,史弼不理。交安邑监狱,当天就拷问杀了。侯览大为怨恨,就假造紧急的诏书下到司隶,诬蔑史弼诽谤朝廷,用囚车载送朝廷。吏人没有一人敢于接近他的。只有前孝廉裴瑜送到崤渑之间,在道路旁边大声喊说:“明府摧折暴虐的臣子,选举有德的人才报效国家,如果这样犯了罪,可以垂名竹帛,希望你不要害怕。”史弼说“:‘谁说茶味苦,它像荠一样甜呢。’昔人割颈,九死无恨。”及下廷尉诏狱,平原吏人奔走朝廷申诉。又前孝廉魏勋,毁坏自己的形貌,变换自己的服装,假作家僮,看护史弼。史弼受了诬陷,当弃市。魏勋与同郡人把郡里的寺邸卖了,向侯览行贿,得以减死罪一等,送左校劳动改造,当时人有对此事讥议说:“平原行贿以免君之罪,岂不是愚蠢。”陶丘洪说:“从前文王被纣拘于..里,闵夭、散宜生怀金送纣,纣免了文王的罪。史弼遭了祸患,正义之士因此献宝,这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讥议的人就无话可说了。
       史弼刑满归里,托病闭门不外出。多次被公卿推荐,议郎何休又称赞史弼有治国的才能,应当任以宰相之职,征召任为议郎。侯览一班人嫉恶他。光和中,出为彭城相,因病卒。裴瑜位至尚书。
       史官评论说:刚烈的性格,很少能优容宽松;仁柔的人,因为重感情,大多缺少贞固正直之气。吴季英看到别人有什么不幸,说话怅然有所失的样子,完全像个儒者;而心怀愤嫉,激昂慷慨,摧折权势邪恶,又何等勇猛啊!仁以爱物,义以退身,真是个有道德的人呀!俗语说:“救活千人,子孙必封官受爵。”史弼是个严吏,全活平原受牵连的所谓党人千余人,而他的后代子孙衰替,这也不可作为定论啊。
       ◆卢植传,卢植字子干,涿郡涿县人。身长八尺二寸,声音如钟。
       年轻时与郑玄同学于马融,通古今之学,喜欢精研,不爱雕章琢句。马融属外戚豪家,讲席的前面,罗列女倡歌舞,卢植跟马融学习几年,眼睛珠子也没有转一转,马融因此敬重他。学完归家,闭门教学。性格刚毅有大节,经常怀抱立功立业之志,不好辞赋,能够一次饮酒一石。当时,皇后父亲大将军窦武拥立灵帝,刚刚秉持国家的机要政务,朝廷议论想加卢植的封爵。卢植虽然是个布衣,认为窦武平日有好的名誉,于是写信规劝他说“:我曾经听说寡妇有不忧纬少的事,漆室女倚柱悲吟,她们所忧伤的不是个人自己的事,都是为国而忧,忧深思远,这是君子爱国的高尚感情。读书人要有正直的朋友,在于互相规诫,使自己不致陷于不义。《书》说‘要向老百姓商量。’《诗》咏‘:要问事于采薪的人。’我卢植读先王的书很久了,岂敢吝惜我不明事理的话吗?现在您对于汉朝来说,正如周公旦、召公..在周朝,建立圣主,关系天下,舆论认为您的功劳,以此为重。天下注目而视您,倾着耳朵在听您的,说根据从前的事实,会有景风之福。
       按《春秋》的大义,王后无子,要选择亲属中的年长者以为王子;年龄相同,那就选择道德修养好的;道德修养相同,那就决定于占卦。现在同宗继后,披图案牒,按秩序建立,有什么功劳?难道可以叨天功以为己力吗?应当辞去大赏,保全名声。又近来世祚不强,还向外求嗣,可以说是危险了。而四方不安宁,盗贼乘机而起,恒岳、勃碣、盗贼特别多,可能要发生楚人威胁子比,周卿尹士立王子朝夺王子猛位的变乱。应当依照古礼,安置诸子的官位,征召王侯的爱子,宗室的贤才,在外推崇训道大义,在内止息贪求权利的思想,挑选贤能之士,随时任用封爵,这是强干弱枝的办法啊。”窦武都不能用。
       州郡多次召命,卢植都不就。建宁中,征召为博士,才开始出来做官。
       熹平四年(175),九江蛮反叛,四府选举卢植才兼文武,任为九江太守。蛮寇老老实实归服。因病辞官。作《尚书章句》、《三体解诂》。这时设立太学《石经》,以校正《五经》文字,卢植于是上书说“:我年少时从通儒先南郡太守马融学古学,稍微知道现在的《礼记》重复杂乱的地方不少。我以前认为《周礼》诸经论义乖僻,贸然为之作注解,家贫无法缮写,希望能偕同书生二人,同去东观,靠公家的财力与粮食,专心研究,整理《尚书》章句,考《礼记》的所失,庶几审定圣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接近事实,流俗压抑,降在小学。中兴以来,通儒达士如班固、贾逵、郑兴父子,都悦礼乐而敦诗书。现在《毛诗》、《左氏》、《周礼》各有传记,与《春秋》互相发明,应当置博士,为立学官,以勉后来,推广圣人的思想。”值南蛮反叛,因卢植曾经在九江对老百姓有恩信,任命他为庐江太守。卢植深明为政所应该做的事,不扰民,以清静为本,弘扬大体罢了。一年多,再征召任议郎,与谏议大夫马日石单、议郎蔡邕、杨彪、韩说等在东观,校正其中的《五经》记传,补续《汉记》。皇上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调为侍中,升尚书。
       光和元年(178),发生日蚀,卢植上密奏劝谏说“:我听说《五行传》‘:日晦暗而月亮现出来,是月行速在日前,叫做月兆。这是君舒缓则臣下骄慢的反映。’就是说君政舒缓,所以日食色暗。《春秋传》曰‘天子避正寝’,是说回避一下日食的时间。日食只一会儿就过去了,近来日食自巳时过午时,既食以后,还云雾掩蔽。近年地震,彗星孛星互见。我听说汉以火德,教化在宽明。接近女色、相信陷害忠良的话,都是应该着重反对的,因为火怕水的原因啊!查今年的变异,都是阳失其道,被阴侵扰,消除御防灾凶,应当有办法啊。谨略陈八事:一用良,二原禁,三御疠,四备寇,五修礼,六遵尧,七御下,八散利。用良,应当使州郡严格挑选贤良之士,按才任用,责任选举。原禁,所有党锢,绝大多数是没有罪的,可以赦免宽恕,平反冤假错案。御疠,宋后因王甫、程阿陷害,忧愤而死,他的父亲兄弟都以无罪被诛死,尸体抛弃,不准收葬,疫疠的发生,都由于此。应当下令收拾,以安游魂。备寇,侯王之家,赋税减削,因为穷困就想为乱,一定要发生非常变故,应当使他们生活供给充足,防止祸患的发生。修礼,应当征召有道德的人,如郑玄一流,讲述《洪范》天地的大法,排除收服灾咎。遵尧,现在郡守刺史,一月调动几次,应当按照考绩,升进其明者,黜退其幽者,以分别其能者不能者,即使不能九年考功,三岁考绩也行。御下,请客送礼,拉人情,搞关系,一律禁绝,推贤举能的事,责成主管部门办好。散利,作天子的,按理不应有私人积蓄,应当弘扬大事,除去细微末节。”皇帝没有采纳。
       中平元年(184),黄巾贼起,四府推举卢植任为北中郎将,持朝廷节,护乌桓中郎将宗员为副,率领北军五校士,调天下诸郡兵征讨黄巾。连续几个战役,把贼帅张角打败,斩获万余人。张角等逃到广宗,卢植筑围凿壕沟,造作云梯,广宗城快攻破了,皇帝派小黄门左丰到军队里观看贼的形势,有人劝卢植给左丰送钱物,卢植不肯。左丰回到朝廷里对皇上说“:广宗贼好破呢,卢中郎坚固营垒,停止进攻,等待天诛。”皇帝听说,大怒,派囚车把卢植召回,减死罪一等。车骑将军皇甫嵩讨平黄巾贼之后,盛赞卢植指挥军队的谋略,皇甫嵩完全依靠卢植的规划计谋,因而获得成功。这年,卢植又被任为尚书。皇帝逝世,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宦官,于是召并州牧董卓,吓唬太后。
       卢植知道董卓凶恶不易控制,一定要发生后患,坚决反对,何进不听他的。董卓到达京师,果然践蹋朝廷,不把朝廷放在眼里。大会百官于朝堂,想废帝另立。百官没有人出来吭一声,卢植独抗议不赞同。董卓发怒,解散了大会,准备诛杀卢植,语在《董卓传》。卢植素来与蔡邕友好,蔡邕以前被谪徙朔方,卢植独上书为他申诉。蔡邕这时为董卓亲近,因此去为卢植说情。又议郎彭伯谏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的一位大儒,众望所归,现在先把他杀了,天下都会为之震惊恐惧。”董卓才没有杀害他,只把卢植的官撤了而已。卢植因年老多病请求回家,怕不免遭到董卓的暗害,于是诈从頧辕道出。董卓果然派人追他,到怀,没有追上。卢植就隐居上谷,不与世人来往。冀州牧袁绍请他作军师。
       初平三年(192)逝世。临死,命令他儿子把他殓葬于土穴中,不用棺椁,仅以单帛附体而已。所著碑、诔、表、记共六篇。建安中,曹操去北方讨伐柳城,经过涿郡,告守令说:“已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问为儒者所宗仰,是知识分子的楷模,国家的栋梁。从前周武王入殷,封商容的闾里;郑国子产逝世,仲尼为之流泪。我到此州,喜其流风余韵。《春秋》的大义,贤者的后代,应当待以殊礼。应急派遣丞掾打扫坟墓,存问其子孙,并进行祭奠,来表彰他的德行。”卢植的儿子卢毓,也有名于时。史官评论说:风霜可以识别草木之性,国家危乱时,贞良的大节可以显现出来。卢公的一片忠心,是昭然若揭的。蜂蜇起于怀中,雷霆震于身际,虽然勇猛有力如孟贲、夏育、荆轲、专诸之流,也没有不犹豫失去常态的。当卢植抽白刃严阁之下,追帝河津一带,冒着戈刃,赴戕折,置死生于不顾,什么也不考虑。君子对于忠义,不管在仓卒紧急的情况下,或者是在极为艰难困顿的环境中,都是始终如一,毫不动摇的。
       ◆赵岐传,赵岐字邠卿,京兆郡长陵县人。开始名赵嘉,生于御史台,因此字台卿,后来避难,自己改名字,表示不忘记本土。
       赵岐年轻时通经术,多才多艺,娶扶风马融哥哥的女儿为妻。马融是外戚豪家,赵岐鄙视他们,不与马融见面。仕州郡,廉正疾恶,为人所畏。三十多岁时,患重病,卧床七年,自己考虑活不了,于是做了遗嘱告诉他哥哥的儿子说“:大丈夫生在世上,隐居没有许由的操守,做官没有伊尹、吕尚的功勋,老天爷又不予我年寿,还说什么呢!可立一圆石于墓前,刻碑说:‘汉有隐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啊!奈何’!”后来病好了。
       永兴二年(154),征召为司空掾,建议二千石应该去官,为父母亲行服,朝廷采纳了。后来被大将军梁冀所征,向梁冀建议损益求贤的策谋,梁冀没有采纳。推举治理繁剧,任为皮氏长。适值河东太守刘..离郡,中常侍左..的哥哥左胜代替了刘..,赵岐疾恶宦官,并且以与他共事可耻,当天就西归。京兆尹延笃再以他为功曹。起先,中常侍唐衡的哥哥唐王玄为京兆虎牙都尉,郡里人认为唐王玄任虎牙都尉,不是由于有德,都轻视他,侮慢他。赵岐及从兄赵袭又多次贬低他,唐王玄恨极了。
       延熹元年(158),唐王玄为京兆尹,赵岐害怕大祸来临,于是与侄儿赵戬逃跑了。唐王玄果然逮捕赵岐家属宗亲,陷害他们犯了重法,统统杀掉。赵岐于是逃难四方,历经江、淮、海、岱,隐匿姓名,卖饼北海市中。这时安丘孙嵩,二十余岁,在市里闲游看见赵岐,以为不是平常人,停下车子叫赵岐上车,赵岐吓得面色如土,孙嵩于是把车上的帷子放下,命令驾车的人把行人赶开。悄悄地问赵岐:“看你这个人,不是卖饼的,又问你忽然面色都变了,不是有重大的仇怨,就是一个亡命之徒呢。我北海孙宾石,全家百口,能够帮助你。”赵岐平素听到过孙嵩的名声,就将实际的情况告诉了孙嵩,一同到了孙家。孙嵩先告诉他母亲说“:出行,得了一个好友。”再把赵岐迎到上堂,招待他极为欢洽。把赵岐藏在复壁中几年,赵岐作《厄屯歌》二十三章。
       后来诸唐氏死灭,朝廷大赦,赵岐才得出来。三府听说赵岐回来了,同时征召。
       九年(166),才应司徒胡广之命。值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推举赵岐,升为并州刺史。赵岐想上奏守御边疆的策略,还没有来得及,因党事免官,撰成《御寇论》。灵帝初,又遭党锢十余年。中平元年(184),四方兵起,诏选前刺史、二千石中有文武才用的,征召赵岐任命为议郎。车骑将军张温西征关中,请补赵岐为长史,驻守安定。大将军何进举赵岐为敦煌太守,走到襄武,赵岐与新任命的各郡太守好几个人,都被贼边章等人所执。贼想胁迫赵岐为帅,赵岐用诈词得免,辗转回到长安。献帝西都,再任为议郎,升为太仆。李莈专政,使太傅马日石单安抚慰劳天下,赵岐为副。马日石单行到洛阳,别遣赵岐宣扬国家的命令,所到郡县,老百姓都高兴地说“:今天竟见到使者车骑。”这时袁绍、曹操与公孙瓒争夺冀州,袁绍和曹操听说赵岐到达,都亲自率兵在数百里外欢迎他,赵岐宣扬天子的恩德和应当撤兵安人的道理,又写信给公孙瓒,说明利害得失。袁绍等各带兵回去,都与赵岐约在洛阳相会,奉迎皇上。赵岐南到陈留,得了重病,经历二年,约会的没有到。
       兴平元年(194),诏书征召赵岐,正好帝要还洛阳,先打发卫将军董承修理宫室。赵岐对董承说“:现在海内四分五裂,只有荆州境域阔大,地方形势也好,西通巴蜀,南当交阝止,年谷丰收,军队户口还完整。我赵岐虽然迫于李莈的命令,但志在报效国家,想自己乘牛车往南说刘表,可以使他带兵来保卫朝廷,与将军同心同力,共同辅助王室。这是安上救百姓的办法。”董承就上表派赵岐使荆州,督办租粮。赵岐到,刘表就派兵去洛阳帮助修理宫室,军械粮草的运输,前后络绎不绝。这时孙嵩也在刘表那里作客,刘表不以礼待他,赵岐于是向刘表称述孙嵩德行非凡,因共上为青州刺史。赵岐因年老有病,就留在荆州。曹操这时为司空,举赵岐代自己为司空。光禄勋桓典、少府孔融上书推荐赵岐,于是任命赵岐为太常。年九十余岁,建安六年(201)卒。
       赵岐先自己做了土冢圹,绘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画自己的像居主位,都作赞词。令他的儿子说:“我死的那天,墓中聚沙为床,用白衣布簟,散发其上,用单被盖着,当天就下圹,下放好了,就掩埋。”赵岐述作很多,著有《孟子章句》、《三辅决录》,流传于世。

本书目录

《后汉书》简介
后汉书卷一上 光武帝纪第一上
后汉书卷一下 光武帝纪第一下
后汉书 卷二 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后汉书卷三 肃宗孝章帝纪第三
后汉书卷四 孝和孝殇帝纪第四
后汉书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
后汉书卷六 孝顺孝冲孝质帝纪第六
后汉书卷七 孝桓帝纪第七
后汉书卷八 孝灵帝纪第八
后汉书卷九 孝献帝纪第九
后汉书卷十上 皇后纪第十上
后汉书卷十下 皇后纪第十下
后汉书卷十一 刘玄刘盆子列传第一
后汉书卷十二 王刘张李彭卢列传第二
后汉书卷十三 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后汉书卷十四 宗室四王三侯列传第四
后汉书卷十五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后汉书卷十六 邓寇列传第六
后汉书卷十七 冯岑贾列传第七
后汉书卷十八 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后汉书卷十九 耿弇列传第九
后汉书卷二十 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
后汉书卷二十一 任李万邳刘耿列传第十一
后汉书卷二十二 朱景王杜马刘傅坚马列传第十二
后汉书卷二十三 窦融列传第十三
后汉书卷二十四 马援列传第十四
后汉书卷二十五 卓鲁魏刘列传第十五
后汉书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
后汉书卷二十七 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后汉书卷二十八上 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后汉书卷二十九 申屠刚鲍永郅惲列传第十九
后汉书卷三十上 苏竟杨厚列传第二十上
后汉书卷三十下 郎顗襄楷列传第二十下
后汉书卷三十一 郭杜孔张廉王苏羊贾陆列传第二十一
后汉书卷三十二 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
后汉书卷三十三 朱冯虞郑周列传第二十三
后汉书卷三十四 梁统列传第二十四
后汉书卷三十五 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后汉书卷三十六 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后汉书卷三十七 桓荣丁鸿列传第二十七
后汉书卷三十八 张法滕冯度杨列传第二十八
后汉书卷三十九 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第二十九
后汉书卷四十上 班彪列传第三十上
后汉书卷四十下 班彪列传第三十下
后汉书卷四十一 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后汉书卷四十二 光武十王列传第三十二
后汉书卷四十三 朱乐何列传第三十三
后汉书卷四十四 邓张徐张胡列传第三十四
后汉书卷四十五 袁张韩周列传第三十五
后汉书卷卷四十六 郭陈列传第三十六
后汉书卷四十七 班梁列传第三十七
后汉书卷四十八 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第三十八
后汉书卷四十九 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后汉书卷五十 孝明八王列传第四十
后汉书卷五十一 李陈庞陈桥列传第四十一
后汉书卷五十二 崔骃列传第四十二
后汉书卷五十三 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第四十三
后汉书卷五十四 杨震列传第四十四
后汉书卷五十五 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
后汉书卷五十六 张王种陈列传第四十六
后汉书卷五十七 杜栾刘李刘谢列传第四十七
后汉书卷五十八 虞傅盖臧列传第四十八
后汉书卷五十九 张衡列传第四十九
后汉书卷六十上 马融列传第五十上
后汉书卷六十下 蔡邕列传第五十下
后汉书卷六十一 左周黄列传第五十一
后汉书卷六十二 荀韩钟陈列传第五十二
后汉书卷六十三 李杜列传第五十三
后汉书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
后汉书卷六十五 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
后汉书卷六十六 陈王列传第五十六
后汉书卷六十七 党锢列传第五十七
后汉书卷六十八 郭符许列传第五十八
后汉书卷六十九 窦何列传第五十九
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后汉书卷七十一 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后汉书卷七十二 董卓列传第六十二
后汉书卷七十三 刘虞公孙瓒陶谦列传第六十三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上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 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下
后汉书卷七十五 刘焉袁术吕布列传第六十五
后汉书卷七十六 循吏列传第六十六
后汉书卷七十七 酷吏列传第六十七
后汉书卷七十八 宦者列传第六十八
后汉书卷七十九上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 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下
后汉书卷八十上 文苑列传第七十上
后汉书卷八十下 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后汉书卷八十一 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 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下
后汉书卷八十三 逸民列传第七十三
后汉书卷八十四 列女传第七十四
后汉书卷八十五 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后汉书卷八十六 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
后汉书卷八十七 西羌传第七十七
后汉书卷八十八 西域传第七十八
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
后汉书卷九十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
后汉书 志第一 律历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 律历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三 律历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四 礼仪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五 礼仪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六 礼仪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七 祭祀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八 祭祀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九 祭祀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 天文上(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一 天文中(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二 天文下(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三 五行一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四 五行二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五 五行三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六 五行四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七 五行五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八 五行六 (原文)
后汉书 志第十九 郡国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 郡国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四 百官一(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五 百官二(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六 百官三(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七 百官四(原文)
后汉书 志第二十八 百官五(原文)
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上(原文)
后汉书志第三十舆服下(原文)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