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清史稿(繁體版)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作者:民國 · 趙爾巽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外蒙古
       外蒙古喀爾喀:古北狄地。唐、虞,山戎。夏,獯鬻。周,玁狁。秦、漢曰匈奴。漢初冒頓並有漠南,旋復北徙。後漢仍為北匈奴地。元魏曰蠕蠕,後入突厥。唐初入回紇。貞觀四年來朝,以其地為瀚海、燕然、金微、幽陵、龜林、盧山六都督府,又置皋蘭、高闕、雞田、榆溪、雞鹿、蹛林、寘顏等七州,皆隸燕然都護府。其後並有九姓諸部,盡得匈奴故地。五代至宋,回紇漸衰,與室韋嫗厥律諸部散居其地,覊屬於遼。金大安初,蒙古始盛。元太宗七年,建都和林,初立元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世祖遷都大興,於和林置都元帥府。大德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林總管府。皇慶元年,改和林路為和寧路。順帝太子阿裕錫哩達賴汗依王保保於此,明兵破之,順帝孫特古斯特穆爾汗遁於土喇河。七傳至本雅失里,又為明所敗。後諸部共立託克託布哈之子號小王子。又數傳,徙幕東方,其留漠北部落曰喀爾喀。清崇德三年,遣使朝貢。康熙二十八年,厄魯特噶爾丹興兵攻破喀爾喀,七旗舉族款塞內附,安置喀倫邊內,噶爾丹遂并其地。三十五年,聖祖親征,噶爾丹竄死,朔漠平。喀爾喀諸部復還舊牧,為部三:一曰土謝圖汗,一曰車臣汗,一曰札薩克圖汗。又善巴自為一部,曰賽音諾顏。共部四,為旗八十有六。東至黑龍江呼倫貝爾城,南至瀚海,西至阿爾台山,北至俄羅斯。廣五千里,袤三千里。北極高四十二度至五十一度三十分。京師偏東三度至偏西二十六度。人約七十萬口。
       土謝圖汗部:駐土拉河。直大同邊外漠北。至京師二千八百餘里。南界瀚海,西界翁金河,北界楚庫河,東南界蘇尼特、四子部落諸部,西北界唐努烏梁海。所部佐領積三十七旗,以分設賽音諾顏部,析二十一旗隸之,後增四旗,凡二十旗。乾隆四十六年,詔世襲。北極高四十五度三十三分。京師偏西十一度二十四分。土謝圖汗本旗其汗為噶爾丹所破,來降。康熙三十年,許仍舊號世襲。佐領一。牧地在杭愛山東、喀里雅爾山南,跨鄂爾坤、喀魯哈二河。西:杭愛山,在鄂爾坤河源之北,其山最高大,山脈自西北阿爾泰山來,東趨,踰鄂爾坤、杜喇諸水,為大興安、肯特諸山。又自山西庫庫嶺北折,環繞色楞格河上流諸水發源之處。杭愛譯言「橐駝」也,山形似之。當即古之燕然山。有鄂爾坤河,自附牧賽音諾顏之額魯特旗界,東北經章鄂山東麓,又經西爾哈阿濟爾罕山西麓,又東北出山,折而西北流,有濟爾瑪台河自南來會。喀魯哈河,源出翁金河北土喇、鄂爾坤二河間平地,西北流,轉東北,入土喇河。鄂爾坤河又東北經吉拉哈吉圖布拉克地南,有西拉索博太河,北自布龍山南支阜,合三水南流來注之,又東北經喀里雅拉山西南麓,中有大洲。又北流,有伊奔河,自西北布龍山東南支阜,合三水來注之。又東北循山,會哈拉河、衣魯河。又正北流,至布龍山東北支阜,入色楞格河。右翼左旗土謝圖汗之從子,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傳至乾隆二十一年,其孫累以功晉和碩親王,世襲。佐領七有半。牧地跨色楞格河、土喇河之合流,南至達什爾嶺,北至罕台山。色楞格河自賽音諾顏部東北入,有厄赫河自西北大山東南流,合翁佳河諸水來會,水勢始盛。稍東,有市呼圖河自南合三水來注之。又東北,受北來一水。又東北,有一河自西南沙昆沙拉之北,東北流,合東南一水,北來注之。又東,受西南一小水,又東逕布龍山北麓。山脈西南自巴顏濟魯克山、賽堪山綿亙而東北,為厄魯墨得依山。又東為西拉克山、布昆沙拉山,又東北為此山蜿蜒至兩河合處,為色楞格、鄂爾坤界。色楞格河自山北麓,又東北,鄂爾坤河自南合土喇諸河,東北流來會。土喇河東南來,納喀魯哈河,東北折而北流,又合鄂爾坤河,當西十度北極出地四十九度處。東有布噶勒台河。中右旗土謝圖汗之弟,康熙二十五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多羅貝勒。雍正元年,晉其子郡王,世襲。佐領三。牧地當土喇河曲處。東北:達什隆山。土喇河循都蘭喀拉折而西北流,曲曲四百餘里,有喀魯哈河自西南來會。左翼中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年封多羅郡王,兼札薩克,世襲。佐領十四。牧地當阿爾泰軍臺所經。北緯四十四度二十分。西經七度五十分。東北有札爾噶山。中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年封多羅郡王。乾隆二十二年,改為札薩克固山貝子,世襲。佐領四。牧地在肯特山西南;當土喇河源。西北:哈麻爾嶺。西南:達什隆山。東北:肯特山,山高大,為漠北羣山東至大海之祖。山西阜曰即龍嶺,又西曰特勒爾濟嶺。凡諸嶺以南,水皆流入克魯倫河,以北,水皆流入敖嫩河。敖嫩河源在克魯倫河源西北小肯特山;土人呼為阿即格肯特山,山南為喀爾喀地,山北為俄邊。嶺北麓水即楚庫河源,北流入色楞格河者。嶺南幹山西南麓水,即土喇河源,西南流,折而西北,會鄂爾坤河入色楞格河者。此嶺為漠北一大分水嶺也。自小肯特山東北行,為大興安山,包絡黑龍江諸水之北而東入海。一支折而南,分為二幹:一東南,為大肯特山起頂,又東南為必爾喀嶺諸山,為北黑龍、南喀魯倫諸水之界,綿亙千餘里,至會合處;一西南為圖拉源山,又南為噶拉泰嶺,折而西南為興安嶺,為東克魯倫、西土喇諸水,又西南而西北,至土喇會鄂爾坤河處。自此而西北,羣山皆以阿爾泰山為祖。若論漠北大分水之處,一東至東海,一北至北海,則莫高肯特山矣。汗山,在興安嶺北、土喇河南岸,元祕史謂之不兒罕山。天山,在圖拉河之西,約出長城三千里。山不甚高,藩名汗河嶺。汗山之北為庫倫,即苦另山,山甚峻。土喇河即圖拉河,發源敖嫩河源之西南數十里許、特勒爾濟嶺之西,曰土喇色欽。色欽,蒙古語「河源」也。西南流,與北源喀拉圖魯河會。西南流,哈溪河自西北合東來喀拉鄂模水、西北來空烏魯河,東南流來會。又南,噶爾泰河自東南大山西流來會。又西南,逕啟拉薩山西。又西南,阿拉克他河自北來注之。又西,特勒爾濟河合東占河二水,東南流,會奎羅河。左翼後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二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乾隆十九年封輔國公,尋晉貝子、貝勒、郡王。五十七年降鎮國公,世襲。佐領四。牧地當阿爾泰軍臺所經。翁金河至是瀦於胡爾哈鄂倫諾爾。諾爾直漠南河套八百里許,舊作呼拉喀五郎鄂模,周二十餘里。諾爾東北有哈喇哈達山、徹徹山、上凱山,皆沙海中孤嶼也。翁金水,源西十三度三分,極四十六度九分。諾爾西九度四分,極四十五度二分。自西北而東南,行大漠中,近千里也。中右末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五十八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乾隆二十四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跨土喇河。西北:達什隆山。土喇河自中旗汗山北麓,會色勒弼河,又西至色勒弼嶺南,曲曲西南,至杜蘭喀喇山之北,山南即大漠。西十度,極四十七度五分。南經寧夏九度,經套北陰山六度。河隨山折,西北流入中右旗境,南岸即度蘭支阜,緜亙北岸,即色勒弼嶺支阜,又北行為查木勒山。左翼左中末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五十年封札薩克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喀魯哈河源。喀魯哈河流出平地,在翁金河之北二百里,鄂爾坤河北折之東四百里。西十二度,極四十六度七分。有二泉,西北流而合,又西北,有一水西南自科洛爾昆山東北流來會。山在額爾德尼昭之東南。又北流,逕昆庫勒山,西折,東北經科克內山西。又北流,折而東北,曲曲數百里,與土喇河會。水口東即查木勒山西麓也。水源流長七百餘里。右翼右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乾隆二十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東至錫伯格圖,南至諾昆陀羅海,西至烏遜珠爾東山,北至齊克達噶圖嶺。左翼前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乾隆三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三。牧地跨喀魯哈河。西北:烏噶勒札山。右翼右末旗土謝圖汗裔。雍正九年,以功授札薩克一等台吉。十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哈拉河源。東:恰克圖山。南:烏里雅呼嶺。北:諾不圖布拉克山。東南:達喇勒濟山。西南:哈瑪爾嶺。哈拉河源出土喇河北與汗山相對之色勒弼嶺。北有那林河、布勒哈太二河,阿達海河、松納拉河均來會。又北,通勒河。東北至阿即格肯特山西麓,合三源,西南流,又折西北,有一河自東北合數水來注之。又西逕陀羅什山北、哈達圖爾山南,納博羅河、查克都勒河,西北折,逕都拉遜那拉酥查克丹地之東,大松林也。又北逕喀里雅喇山東麓,又北入鄂爾坤河。源委六百餘里。中左旗土謝圖汗裔。初授一等台吉。乾隆三年,晉輔國公、貝子品級。二十三年授札薩克。後遂以功品級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東至察奇爾哈喇,南至善達勒,西至阿爾噶稜,北至阿魯哈朗。左翼右末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六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五。牧地當阿爾泰軍臺之東。達庫倫之驛於是分道。左翼末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當阿爾泰軍臺之東。左翼中左旗土謝圖汗裔。雍正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罔替。佐領一。牧地當阿爾泰軍臺之西。中次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五十八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左翼中旗之東。右翼右末次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五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跨鄂爾坤河、色楞格河。東:薩爾金河。西:塔里雅那台河。北:札勒圖爾河。東北:桑喀勒圖河。東南:札克圖勒河。右翼左後旗土謝圖汗裔。雍正八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土喇河、喀魯哈河之合流。南:達什隆山。西:珠格楞嶺。中左翼末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三年授車稜札布一等台吉,兼札薩克,世襲。佐領四。牧地當鄂爾坤河、色楞格河之合流。鄂爾坤河自東南向西流入色楞格河。色楞格河自西南來,環繞山北,東北流,過俄羅斯之楚庫柏興,又北流入柏海兒湖。東:烏雅勒噶河。西:薩爾金河。北:察罕烏蘇河。東北:博拉河。右翼左末旗土謝圖汗裔。康熙三十年封札薩克輔國公,後降一等台吉兼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哈拉河、伊遜河東南哈台山北二百里。有哈拉河南流,受南來揆河,折西北,逕右翼右末旗東北。左得博羅河、查克杜兒河,又北注鄂爾坤河。土喇河北岸諸山,有色爾畢谷口三處,及松吉納山嶺三處,皆自各山發源,流入土喇、鄂爾坤。又東北,衣魯河,自東南合三水來注之。又正北流至布龍山支阜,與色楞格河會。東北:敏吉河。西北:札克都勒河。 以上統盟於汗阿林。滿語「山」。在庫倫南。
       賽音諾顏部:直甘肅涼州邊外西套之北。至京師三千餘里。格埒森札之孫圖蒙肯護持黃教,唐古特達賴喇嘛賢之,授賽音諾顏號。康熙中,其孫善巴來歸,旋以善巴從弟策凌從征有功,始自為一部。乾隆中,以善巴曾孫諾爾布札布襲賽音諾顏號,世襲與三汗同。所部東界博羅布爾哈蘇多歡,南界齊齊爾里克,西界庫勒薩雅孛郭圖額金嶺,北界齊老圖河。轄旗二十二。北極高四十五度四十四分。京師偏西十二度五十分。賽音諾顏本旗初,信順額爾克岱青諾顏善巴率屬來歸。康熙三十五年封和碩親王。乾隆三十一年,許仍其賽音諾顏舊號,世襲。佐領四有半。牧地當鄂爾坤河源,在北緯四十七度、西經十四度五十分處。西北:庫爾布拉克灰圖山。鄂爾坤河出旗境,二水合東流,北納一水,入土謝圖汗部。西:塔楚河,源出都蘭喀喇山東南大幹南麓,二水南流而合,會東北來三水,折流逕塔奇驛,西南至阿勒察圖山。中左末旗善巴再從弟策凌,康熙六十年授札薩克。雍正元年封多羅郡王。九年,晉和碩親王,世襲。佐領四。牧地當塔米爾、哈綏、齊老圖三河源。北:伊克沙巴爾山。東北:綽嚨山。西北:鞥克嶺。西南:庫克嶺。塔米爾河亦曰他米勒,有南北兩源。南源出杭愛山北麓,在鄂爾坤河之西者曰阿索郭特河,西北流,合三澗而東北流,有西北來二水皆會,又東北,始曰塔米爾河,又北而會阿索郭特河,皆杭愛以北水也。又東北,會東南來一水,其東即蘇巴勒干山。又東北受朝木多河、齊齊爾里克河,並會諸小水,東北與北源合。北源出枯庫嶺東麓,在杭愛山西北,有二澗,東北流而合,又東北合三澗水,並納諸小水,始曰塔米爾河,北岸連山,即哈瑞河諸源也。又東流,受四水,瀦為台魯勒倭黑池,廣數十里,中有一山。又東流,有察罕烏倫河,自西北來會,其南岸即布拉干北山也。又東北百數十里,而南源自西南來會,又東折北,會鄂爾坤河。此水兩源,俱五百餘里始合入鄂爾坤。自杭愛山以北、枯庫嶺以東,諸泉皆會焉。喀綏河亦曰哈瑞河,即古和林河,出杭愛西南榦山,在齊老圖源之南,流數百里,合北來伊遜都蘭喀喇地山南二水,又東北,有一河合二水自南來會,始曰喀綏河。又東北,有朱薩蘭河自西合二水東流來會,又東北,會瑚伊努河,入色楞格河。河源流都長九百里。齊老圖河即石河,源出杭愛西界山下之額爾哲伊圖察罕泊,泊周六十里,在鄂勒白稽山之南榦大山下,西北經隔山之桑錦達賚泊。自泊東北流出,逕烏爾圖烏雅山南麓,稍東,會西北來一水,又東,會西南來二水,始曰齊老圖河。右翼右後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鎮國公。雍正二年封固山貝子。乾隆二十一年,晉多羅貝勒。尋以功晉郡王,世襲。佐領二。牧地當拜塔里克河源。北:札克額沁山。拜塔里克舊作貝德勒克,源出枯庫嶺南麓,其北麓隔山即塔米爾河源也。三水南流,合而西南,有查克河自北山合五水南流三百餘里來會,逕庫倫伯勒齊爾之地。又南有察罕帖睦爾河,東北自索阿都依嶺合二水西南流來會。又南出兩山間,西南流平地中百數十里,西彌河自南合一水北流來會,又西南瀦為察罕泊。源流八百餘里。中右旗親王策凌次子。雍正十年封輔國公。乾隆二十年封多羅貝勒。二十一年,晉郡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推河源。北:庫克嶺。推河亦曰頹河,舊作拖衣河,源出杭愛山尾南麓,西南流,會三小水,又西南,有烏可克河,西北自烏可克嶺合三水東南流來會。嶺在杭愛山西南,嶺南水入推河,嶺北水為塔米爾河南源。推河又南,有雅馬圖河自東北合三水西流來會,即鄂爾吉圖都蘭喀喇山西水也。又南受庫塞楞圖河。稍南,有一水自東合二澗來會,又南逕兩山間,額勒屯圖河自東合三水來會,皆都蘭喀喇山西南麓水也。又南出山,曲曲流平地中百八十里,逕博濟和碩驛東,又南折西流,瀦為鄂洛克泊,形東西長四十里。西十五度五分,極四十五度六分。源流五百餘里。此水東三百里為塔楚河。中前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鎮國公。雍正元年,晉固山貝子。乾隆二十年,晉貝勒,世襲。佐領一。牧地跨濟爾瑪台河、鄂爾坤河、翁金河。濟爾瑪台河出右翼中右旗,東流,逕額魯特旗入土謝圖汗部界。鄂爾坤河自與姑洛河會,東南流兩山間,折而東北,入額魯特旗境。北岸山即杭愛東南支阜,南岸即西自都蘭喀喇綿亙而東之杭亦哈馬勒山。隔山而南即翁金河也。翁金河出右翼左末旗,二水合東流,逕右翼中左旗、中前旗,北合二水,亦入土謝圖汗部界。中左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二十五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多羅郡王,後降貝勒,世襲。佐領三。牧地有特爾克河、伊第爾河,合於齊老圖河,為色楞格河。伊第爾舊作厄得勒,亦作依得爾。色楞格河南源有四,稍北者曰厄得勒河,源出喀爾喀西界鄂勒伯稽山,共合七水,行四百餘里,而齊老圖河合諸源水自西南來會。又東北,受南來一水,疑即特爾克河也。又東北,循山麓流百餘里,而烏里雅蘇台河自西南來會。又東北三十里,而阿濟勒克河自南來會,始曰色楞格河。中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一年授一等台吉兼札薩克。雍正二年封輔國公。乾隆二年,晉鎮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哈綏河至是合於色楞格河。右翼中左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四十六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後晉輔國公,世襲。佐領四。牧地當翁金河源。南:阿哈爾山。翁金河亦作翁吉,又作甕金,兩源出鄂爾吉圖都蘭喀喇山東行大榦山中。其西隔山即塔楚河源也。其北隔山即鄂爾坤河,東南流出平地合焉。又東南,會西南來一水,又東,會北來一水,又東南,逕杭亦哈馬勒山前,受二水。又東南,曲曲流八百餘里,於大漠瀦為呼拉喀烏浪諾爾,周二十餘里。右翼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雍正十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二。牧地墨特河至是合於拜塔里克河。北:札木圖嶺。東北:庫首庫爾嶺。墨特河疑即察罕帖睦爾河也,東北自索阿都依嶺合二水西南流來會。南有綳察罕諾爾,廣二十餘里。其北三十里有濟爾哈朗圖池,廣十里許。又東北有伊洛河,北自山麓克庫池南流,逕哈拉圖科山西麓,又南數十里涸。哈拉圖科山南有鄂洛克池,山東百里即推河也。右翼前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三十五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胡努伊河至是合於哈綏河。胡努伊舊作呼納衣,又作庫諾衣,源自西南山中,東北四百里,逕賽坎山北麓,又東北入哈綏河。賽坎山甚高大,即巴顏濟魯克山之北行正榦,又折而東北,為厄勒黑圖諸山。中後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五十一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乾隆元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有布爾噶蘇台河合於札布噶河。布爾噶蘇台河出旗北馬喇噶山,山脈自阿爾泰頂南行,分一榦東行,為烏蘇郭瑪山。又東連峰相接,東南數百里,為伯勒奇那克科克伊山。又東為昂奇山。又東北行為馬喇噶山。此水源即馬喇噶山東北將折東南之南麓也。出山南流,會東來二水、西北來一水。又南有烏海河,西北自昂奇山兩源合東南流來會。又南與西喇河會。二源既合,西南流,逕巴顏山北麓,曰札布噶河。又有烏里雅蘇台河,出旗境,西流八百餘里,納蘇布拉河來會。北有布音圖河源。左翼左旗賽音諾顏之裔。乾隆三十一年封札薩克輔國公,世襲。佐領二。牧地當札布噶河源。札布噶舊作查巴哈,又作札布堪,源有二,最東者曰西喇河,出庫倫伯勒齊爾西北大山,凡四水,南流并為二支,又西南百餘里合焉。又西南受北來一水,又南受東來之西喇河,又西受北來一水。又西南,布爾噶蘇台河自北來會,即西源也,出北馬喇噶山南麓,南流會二水,又南有烏海河,兩源合東南流來會,又南流與西喇河會。二源既合,逕巴顏山北麓,曰札布噶河。又南入札薩克圖汗旗南界。左翼中旗賽音諾顏之裔。初授一等台吉。乾隆二十二年,晉貝子品級,授札薩克。後降襲公品級,世襲。佐領一。牧地跨哈綏河。左翼右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三。牧地在哈魯特山。左翼左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五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跨塔米爾河、胡努伊河。右翼中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五十一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拜塔里克河東支至是瀦於察罕諾爾,其西支在青素珠克圖諾們罕游牧諾爾,當西十度、北極出地四十五度七分,庫倫伯勒齊爾地南界,形如瓜,周百里,東西長,諾爾東有呼里圖克白爾池,廣十餘里。又東為西彌河源。又東為一小河,又東為綳察罕諾爾。右翼左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六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跨翁金河。東有圖魯根山。右末旗賽音諾顏之裔。乾隆三年授一等台吉。四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伊第爾河源。南:雪山。西北:索郭圖嶺。伊第爾河出鄂勒白稽山,即杭愛山頂之西南大榦也。隔山西即桑錦達賚泊,西十六度九分,北極出地四十九度。兩水自山麓東流而合,又東,會七水,名伊第爾河。又東北會齊老圖河,以入於色楞格河。右翼中右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五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無。牧地當濟爾瑪台河源。濟爾瑪台舊作朱勒馬台,亦作朱爾馬台,源出額黑鐵木兒山南麓,東南流,繞布庫鐵木兒山足三面,東北流,曲曲二百餘里,瀦為池,曰察罕鄂模,廣數十里。又東北流,有布勒哈爾台河,南自達爾湖喀喇巴冷孫地之池水東北流來會。又東北入鄂爾坤河。右翼後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一年授一等台吉兼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哈綏河北岸、色楞格河南岸。中後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四十八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跨齊老圖河。中右翼末旗賽音諾顏之裔。康熙三十五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無。牧地當塔米爾河南岸。東北:烏爾圖特莫爾河。附額魯特部本旗準噶爾之裔。康熙三十六年來降。四十四年封札薩克輔國公。雍正元年,晉固山貝子,世襲。佐領一。牧地跨濟爾瑪台河、鄂爾坤河。西:察汗山。東南:博勒克山。鄂爾坤河自中前旗境折而東北,逕西爾哈阿濟爾罕山西麓之額爾德尼昭,即大喇嘛寺也。河逕其西及章鄂山之東麓。山亦高大,即杭愛之東支阜,唐時回鶻牙帳西之烏德鞬山也。又東北出山,折而西北流三百餘里,濟爾瑪台河自西南來會。額魯特前旗噶爾丹同祖弟丹津之孫,號丹津阿喇布坦,康熙四十一年來降,封多羅郡王。四十二年授札薩克。乾隆十三年,降固山貝子,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塔米爾河北岸,隸賽音諾顏部。東南有溫奎諾爾。以上統盟於齊齊爾里克。
       車臣汗部:駐克魯倫翁都爾多博,直古北口邊外漠北。至京師三千五百里。格埒森札之孫謨羅貝瑪號車臣汗。東界額爾德尼陀羅海,南界塔爾滾柴達木,西界察罕齊老圖,北界溫都爾罕。轄旗二十三。北極高四十五度三十四分。京師偏西五度三十四分。車臣汗本旗故車臣汗阿喇布坦之子,康熙二十七年,率衆十餘萬戶來降,仍其故號。雍正六年,賜印文曰格根車臣汗,世襲。佐領二。牧地跨喀魯倫河。東:烏蘭溫都爾山。南:阿爾圖山。西:塔奇勒噶圖山。北:哈喇莽鼐山。東北:色勒格圖山。東南:鄂爾楚克山。西南:庫特肯額里雅山。喀魯倫河自右翼中前旗境拖諾山南麓,稍折東北流數十里,又東北逕克勒和碩山北麓,入左翼右旗境。左翼中旗烏默客之叔,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多羅郡王。乾隆二十年,晉和碩親王,世襲。佐領二。牧地在科勒蘇河之東,跨喀魯倫河。東:卜固尼和碩山。西有特克瑪爾圖山。西北:圖木斯泰山。科勒蘇河出西南大山,兩源,東北合二水,北入敖嫩河。東北:喀魯倫河,入旗南界,有固爾班博爾龍山,三峰並峙,在南岸沙中,至庫魯諾爾南,入中左旗境。中右旗烏默客之叔,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固山貝子。三十五年,晉多羅郡王,世襲。佐領四。牧地喀爾喀河至是瀦於貝爾諾爾。喀爾喀河在齊齊哈爾城西,源出摩克託里山,西北流入於貝爾諾爾。又北流出,曰鄂爾順河,入呼倫諾爾。貝爾諾爾舊作布伊爾湖,亦作布育里鄂模,元之捕魚兒海子也。明藍玉破脫古思帖木兒處。東北有沙喇勒濟河。右翼中旗烏默客之族叔,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多羅貝勒,世襲。佐領八。牧地在喀魯倫河之南烏純地。西:伊克噶札爾阿齊圖山。中末旗烏默客之族,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固山貝子,世襲。佐領三。牧地在喀魯倫河之南博羅布達。北:庫特肯額里雅山。東北:伊克阿爾圖山。西北:額爾克納克山。東南:鄂斯奇山。中左旗烏默客之族,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固山貝子,世襲。佐領二有半。牧地在喀魯倫河之布色鄂埒客。東:和爾蓋山。北:伯爾克山。中後旗烏默客之族,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固山貝子,後降輔國公,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跨敖嫩河。南:色勒格圖山。北:達喇特河。東北:莽阿泰河。敖嫩河自大肯特山北麓會北來一水,又東有一河,西北合二水,東南流來會。稍東南,啟查魯河西南自大肯特山折向東南支阜,東北流來會,折東北流,又折東,巴拉喀河合二水自西南畢爾喀嶺東北流來會。又東南流,呼瑪拉堪河自南大山合兩源北流來會。又東北流,有一河合兩源西北自大興安山東南流來會。大興安山,土人曰阿母巴興安,甚高大,自此綿亙而東,直抵黑龍江入海處。山之南為喀爾喀界,山之北為俄界。又南,北合科勒蘇河。左翼前旗烏默客之族,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鎮國公,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當索岳爾濟山北,濱喀爾喀河。索岳爾濟山袤延數百里,其西麓臨大漠,東北與齊齊哈爾城相近。喀爾喀河有數源,最東者出阿魯特拉奇嶺西麓,有池廣數十里,西南流,南源合三水來會。又西南流,有一河自北合三源來會。又西分為二支,一南流,有阿母巴哈爾渾河合三水自南來會。又西,合北支西流,伊蘭塞罕河自北大山西南流來會。又一河自西北合三源南流注之。又西南,受哈爾渾河。又西,噶爾查布魯克圖河自東南合噶爾圖思台及噶爾巴哈尼二河北流注之。又西會和爾和河,折西北,逕喀勒河朔之北,其北岸有小山,受東北來之呼魯思太河,折而西流,曰喀爾喀河。西南流,分支渠,匯為貝爾諾爾。右翼中右旗烏默客之族,康熙五十年授一等台吉。五十一年授札薩克。雍正二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在達爾漢徹根。東:依札噶爾山。南:巴噶額里彥山。西:鄂羅克依山。西北:依爾蓋山。左翼後旗烏默客之族祖,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二有半。牧地在察漢布爾噶蘇台。東有鄂爾布勒山。西有布哈山。北:烏蘭溫都山。西南:布勒格圖山。左翼後末旗烏默客族,康熙五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在烏爾圖。西:鄂爾布勒山。右翼後旗烏默客族,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三。牧地在巴顏濟魯克。西:阿克索那山。南:烏尼格特山。中末右旗烏默客族,雍正十三年授一等台吉。乾隆十四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東至特克什烏蘇,南至多木達哲爾克特山,西至鄂爾和山,北至庫登圖山。東北:託克台山。西北:阿爾圖山。東南:布哈山。西南:烏斯奇山。右翼中左旗烏默客族,康熙五十二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在騰格里克。東南:庫里彥山。北:僧庫爾河。右翼前旗烏默客族,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在喀喇莽鼐。西北:色布素勒山。東:薩喇克河。右翼左旗烏默客之叔,康熙四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半。牧地在額爾得墨。東:鄂博克圖山。北:得勒山。西南:鄂爾楚克山。中末次旗烏默客族,康熙三十四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在白爾格庫爾濟圖。東:哈爾噶朗圖山。南:圖木斯圖山。西北:得勒山。左翼右旗烏默客之叔,康熙四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跨喀魯倫河。東:特格里木圖山。西:哈噶勒噶山。北:瑪勒胡爾山。東北:圖木斯圖山。西南:託克特依山。喀魯倫河自喀勒和朔北麓,又東北會塔爾河,舊名他拉即兒即河,自畢爾喀嶺西南麓,合二源東南流沙土中,隱見不常。又東北數十里,逕厄窩得哈爾哈小山西北麓,即北岸厄莫勒山之西南麓也。折東流,至東南麓,兩岸沙漠,又東北入左翼中旗境。中右後旗烏默客族,康熙三十六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半。牧地在肯特山東,當喀魯倫、敖嫩二河源。東:得勒格爾罕山。南:巴顏烏蘭山。西北:罕台山。西:塔尼特河。東北:塔喇塔河。有喀魯倫河,即臚朐河,北史之怯綠憐河也。源出肯特山東南支峰西南麓。兩源西流而合,又西,有一河,東北亦自肯特山南麓西南來注之。又西南流,逕肯特山頂之南,受北來衣魯河。又西南,受西北即龍河。又西南,至布塞山東南麓,受撒內河,東自畢爾喀嶺西麓西流合東南一水來會。又東南,有一河,北自忒勒兒吉嶺東南流來會。又西南,白勒肯河自土喇色欽東麓東南流來會。又西南,至噶拉太嶺之東,循兩山間,折而東南流,逕巴顏烏蘭山西麓,入右翼中前旗境。又東經車臣汗旗、左翼右旗、左翼中旗、中左旗、左翼左旗、中左前旗、中前旗境,凡二千數百里,東北入枯倫湖。敖嫩河乃黑龍江上源,亦名俄儂河,元之斡難河也,自肯特山西忒勒爾吉嶺西北小肯特山東麓,折東南流,納東北一水,經忒勒爾吉嶺北麓,有一水自嶺西北東流來會,亦敖嫩一源也,又東入中後旗境。左翼左旗烏默客叔,康熙三十五年授一等台吉。四十年授札薩克,世襲罔替。佐領一有半。牧地跨喀魯倫河。南:巴彥罕山。西:鄂喇霍圖山。喀魯倫河自庫魯鄂模南稍東,逕西拉得克西博格山之陰,又東百里,中有沙洲曰朮爾呼朮,東北流,入旗境必拉城南。隔河而南,有乾諸可客蒲山,綿亙東北百里許,即塔本陀羅海也。又東逕杜勒鄂模南,入中左前旗境。中左前旗烏默客裔,康熙三十六年,授貢楚克一等台吉兼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跨喀魯倫河。喀魯倫河自杜勒鄂模南入旗境。又東,河心有沙洲,南岸為塔本陀羅海之北麓。折東南流,又東入中前旗境。中前旗烏默客裔,康熙二十八年授濟農及札薩克。三十年封固山貝子。乾隆二十二年,降一等台吉兼札薩克,世襲。佐領五。牧地跨喀魯倫河。東:札爾噶山。北:鄂克託木山。喀魯倫河自塔本陀羅海北麓,折東南流,又東逕南岸小山北麓,折東北至南岸大山東北麓,東南流,折向正北,又東北流,中有沙洲,其東南岸外,則杜勒鄂模也。又東北,曲曲注阿勒坦厄莫爾山東北,瀦為枯倫湖,在黑龍江齊齊哈爾城西千三百餘里也。湖自西南而東北,長徑二百餘里,東西闊百餘里,周可五六百里。枯倫今作呼爾,即古之具倫泊也。右翼中前旗烏默客裔,初授二等台吉。乾隆十九年晉一等台吉。二十年,封輔國公兼札薩克,後降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喀魯倫河曲處。東:庫里葉山。北:巴顏烏蘭山,綿亙東南二百里許。喀魯倫河自噶拉太嶺之東,西南至兩山間,循山麓東南流,逕巴顏烏蘭山西麓,至南岸山盡處,稍折東流,有僧庫爾河南流沙中來注之。喀魯倫河又東南,自沙地經拖諾山南麓,入車臣汗旗境。以上統盟於巴爾和屯。即巴拉斯城。
       札薩克圖汗部:駐杭愛山陽,直甘肅、寧夏邊外漠北。至京師四千餘里。東界翁錦錫爾哈勒珠特,西界喀喇烏蘇額埒克諾爾,南界阿爾察喀喇託輝,北界特斯河,接唐努烏梁海。本元裔,號札薩克圖汗。康熙二十七年,沙喇兵敗,為噶爾丹所戕。其弟策旺札布率族來歸,封和碩親王,詔仍襲汗號。轄旗十九。北極高四十三度三十五分。京師偏西十九度九分。札薩克圖汗兼管右翼左旗策旺札布,以從征退縮削爵。雍正四年,詔其族格埒克延丕勒襲汗號,兼郡王爵,領右翼左旗札薩克事,世襲。佐領三。牧地有博格爾諾爾。東南:札布噶河,自賽音諾顏部左翼左旗界西南流,逕巴顏山北麓尼魯班禪喇嘛遊牧,折西流,席喇烏蘇河南自阿爾洪山水所匯之大泊來會。又西北流,烏里雅蘇台河東來入之。博格爾諾爾,舊作白格爾察罕鄂模,在庫克西勒克山之南、都忒嶺之東。又有都魯泊。中左翼左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三十五年封多羅貝勒兼札薩克。乾隆二十二年,以功晉郡王品級。四十六年,詔以貝勒世襲。佐領二。牧地當特斯河源。東:庫蘭阿濟爾噶山。北:伯爾克山。東北:巴彥集魯克山。特斯河源出阿爾泰東北大幹之唐努山西南麓,西南流山中,受南北來四水,又西南入烏梁海境。曲曲西瀦為烏布薩泊。泊在阿爾泰頂之東南麓六十里。左翼中旗札薩克圖汗之族。雍正五年授札薩克二等台吉。乾隆二十一年晉一等台吉。二十三年封輔國公,復晉鎮國公,世襲。佐領一。右翼後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與左翼中旗同遊牧。牧地當札布噶河西岸。左翼右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二十九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多羅貝勒。雍正十二年降鎮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在都爾根諾爾之南。諾爾在科布多城西、伊克阿拉克泊之西南,北與喀喇諾爾相聯,形如葫蘆,亦札布噶河之支流所匯也。左翼前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授一等台吉。五十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二。左翼後末旗札薩克圖汗之族。雍正四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與左翼前旗同遊牧。牧地在奇勒稽思諾爾之東,一作柯爾奇思諾爾,在阿爾泰頂東南,去兩旗札薩克駐處八百里。東南:札布噶河、空歸河。西南:伊克阿拉克池水所匯也,周百數十里,西南相聯一泊曰愛拉克諾爾,南與喀喇諾爾相直。右翼右末旗札薩克圖汗之族。雍正二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二。牧地當德勒格爾河西岸、桑錦達賚之東。德勒格爾河一作哈喇台爾河,源出唐努山南、錫巴里喀倫北,東北流,當阿哈里喀倫之北,有一小水西北來入之。折東南流,與德勒格爾河會。又東南流,託爾和里克河北自博爾圖斯喀倫,兩源並導,百里而合,又南,德勒格爾河自西來會。又南流,布克綏河自西北來會。又南入齊老圖河。中左翼右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初授二等台吉。乾隆二十一年封輔國公並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桑錦達賚之南。桑錦達賚泊在旗境及中左翼左旗之間。西南有色楞格河。右翼右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封固山貝子,後降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在烏喇特界內庫埒謨多。左翼後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三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三十六年晉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在伊克敖拉里克察罕郭勒。北:烏蘭泊。中右翼末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四十三年授一等台吉。五十三年授札薩克。雍正二年封輔國公,世襲。佐領一。牧地當濟爾哈河,至是瀦於察罕諾爾。所部察罕諾爾有二,一在左翼右旗之西,其南為齊齊克泊,接科布多界;一即此,濟爾哈河所瀦也。右翼後末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三十六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在奇齊格訥洪果爾阿齊喇克。中右翼左旗札薩克圖汗之族。乾隆二十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在左翼左旗西南。右翼前旗札薩克圖汗之族。康熙二十八年授札薩克。三十年授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有半。牧地在阿爾察圖、和岳爾敖拉、雅蘇圖、鄂和多爾、納默格爾諸界。左翼左旗札薩克圖汗之族。乾隆二十一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在奇勒稽思諾爾、愛拉克諾爾之南,跨空歸河。空歸河又名空陰河,舊作空格依河,出昂奇山南麓,合三水西南流,入札布噶河。中右翼末次旗羅卜藏台吉之孫。康熙四十八年授札薩克一等台吉,世襲。佐領一。牧地有特們諾爾、委袞諾爾,兩諾爾水皆發源烏里雅蘇台軍營城北大山,東北流,瀦為兩大泊,委袞在北,特們在南,中隔一嶺,南北相望,形擬蝌蚪也。中左翼末旗羅卜藏台吉之裔。雍正十二年授二等台吉。乾隆二十二年授一等台吉兼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德勒格爾河東岸。附輝特一旗額魯特部輝特族人羅卜藏,為噶爾丹所虐,來歸。乾隆二十年授其孫一等台吉。三十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一。牧地當濟爾哈河東岸。濟爾哈河自旗南界合三源東北流,至札薩克圖汗部中右翼末旗界,瀦為察罕諾爾。以上統盟於札克畢賴色欽畢都爾諾爾。
       喀爾喀四部八十六旗,統稱外札薩克。自雍正中用兵準噶爾,即於烏里雅蘇台築城駐兵,城以木為之,中實以土,高丈六尺,厚一丈,在烏里雅蘇台河北岸。光緒七年,收還伊犂,改訂條約,許俄人在烏里雅蘇台通商,俟商務興旺,再設領事。定邊副將軍治之。總統四部兵,內蒙古各部兵統於各部札薩克。蓋內札薩克多從龍功臣,而游牧之地悉附近盛京、直隸、山西、陝西一帶,與外札薩克之後來歸附遠在漠北者有別。兼理札薩克圖汗、賽音諾顏兩部事。又設庫倫辦事大臣,庫倫在土喇河上游西岸,人三萬口,喇嘛教徒甚衆。其胡土克圖殿宇嚴莊,蒙民每夏從諸部來頂禮者,道路不絕。理俄羅斯邊事。康熙六十年與俄立約,定為陸路通商埠,各遣官監視。乾隆二年,並停京師貿易,統歸恰克圖辦理,總其權於庫倫大臣。互市處在恰克圖南買賣城,有路南通庫倫,北達上烏丁斯克,與新修鐵路接。有俄國領事署。貿易茶最盛。車臣汗、土謝圖汗兩部事亦歸監理。
       杜爾伯特部十六旗:至京師六千餘里。元臣孛罕之裔,姓綽羅斯。六傳至額森,即乜先,生二子。長伯羅納哈勒,為杜爾伯特部祖;次額斯墨特達爾諾顏,為準噶爾部祖。杜爾伯特本分牧額爾齊斯河。乾隆十八年,為準噶爾所逼,率族來歸,編所部佐領左翼旗十一,特固斯庫魯克達賴汗旗、中旗、中左旗、中前旗、中後旗、中上旗、中下旗、中前左旗、中前右旗、中後左旗、中後右旗。右翼旗三,前旗、前右旗、中右旗。附輝特旗二。下前旗俱在科布多河,下後旗俱在烏布薩泊南、杜東輝西。授札薩克,世襲。設科布多參贊大臣以轄之。同游牧科布多金山之東烏蘭固木地。東至薩拉陀羅海、納林蘇穆河,南至哈喇諾爾、齊爾噶圖山,西至索果克河,北至阿斯哈圖河。北極高四十九度十分至二十分。京師偏西二十四度至二十七度二十分。科布多一作和卜多,其水源名索果克河,蓋即索和克薩里也。東流,南合瑚爾噶泊、輝美泊、和通泊水,東北流,西合噶斯河,折而東南流,逕輝特下前旗、杜爾伯特右翼旗,南合塔爾巴泊、託爾博泊水,北合烏里雅蘇圖河、根德克圖泊、戴舒爾泊水,遂名科布多河。東南流,經科布多城西,布彥圖河出阿爾泰烏梁海旗西北流來會。又東流入阿勒克泊。納林蘇穆河,發源特斯河南沙地,西南流,與古薩爾泊水會,西北入烏布薩泊。烏布薩泊在左翼旗北,西與北接唐努烏梁海界。喀喇奇拉河、古薩爾泊水,俱出左翼界,北流,薩克里哈拉河亦出左翼界,東流,俱瀦於烏布薩泊。又東,特斯河、和賴河,東北特里河,北伊爾河、博爾河、札爾河、齊塔齊河,西有哈拉莽鼐山水,俱流入烏布薩泊。南:哈喇泊水、札布噶河,自札薩克圖汗部西北流,東納空歸河,又西北會奇勒稽思泊、愛拉克泊水,西流,南合都爾根泊、哈喇泊水,逕明阿特旗,匯於阿拉克泊。
       明阿特部一旗:系出於烏梁海。後為札薩克圖汗部中左翼左旗之屬。乾隆三十年,撤出設一旗,隸科布多大臣轄。牧地在科布多城西。東界起塔拉布拉克至齊爾噶圖山、科布多河止,南界起齊爾噶圖山至茂垓止,北界起茂垓至塔拉布拉克止,俱與杜爾伯特連界。北極高四十八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二十六度二十分。
       阿爾泰烏梁海七旗:東界起都嚕淖爾至哈叨烏里雅蘇台止,與額魯特連界;南界起烏蘭波木、烏龍古河至巴噶諾爾止,與塔爾巴哈台所屬土爾扈特連界;西界起碑爾素克託羅垓至巴爾哈斯淖爾止,與喀倫連界;北界起巴爾哈斯淖爾至哈竇里達巴止,與喀倫連界。曰左翼副都統旗、散秩大臣旗各一,總管旗二;右翼散秩大臣旗一,總管旗二。北極高四十九度二十分。京師偏西二十九度十分。哈屯河二源,東曰喀喇河,西曰噶老圖河,俱出阿爾泰烏梁海旗北境阿爾泰山北麓,二源合為納爾噶河,東北流,鄂依滿河入之。又東北流,札爾滿河入之。折東流,達爾欽圖河自西南來匯。又東北流,始曰哈屯河。又東北流,逕阿爾泰諾爾烏梁海旗,西納烏賴河、僧瑪爾達河,東納喀達林河。又北流,會亨吉河,入唐努烏梁海界。阿爾泰河亦自科布多西北流來會,又西北入俄羅斯界。西南:華額爾齊斯河,源出阿爾泰山。
       阿爾泰諾爾烏梁海部二旗:在索果克喀倫外。東界起哈勒巴哈雅山至布古素山、博羅布爾噶蘇河止,南界起博羅布爾噶蘇至託申圖山、習伯圖山、達爾欽圖河止,西界起達爾欽圖河至阿爾占山、巴勒塔爾罕山、呼巴圖嚕山止,北界起呼巴圖嚕山至阿爾泰諾爾、伯勒山、楚勒坤諾爾、哈勒巴哈雅山止。北極高五十三度。京師偏西二十五度四十分。旗東北有阿爾泰泊,綽爾齊河、沙爾河、巴什庫斯河、阿斯巴圖河,合北流瀦焉。東納格吉河,西納巴哈齊里河、伊克齊里河、郭爾達爾河,北流為阿爾泰河,又西北入唐努烏梁海界,會哈屯河。
       博東齊旗、布圖庫旗:均杜爾伯特族。乾隆二十一年來歸,編置佐領。同牧於呼倫貝爾。隸呼倫貝爾都統轄,黑龍江將軍節制。
       新土爾扈特部二旗:在科布多城西南。至京師七千餘里。元為乃蠻國,太祖滅之。後為和林行省所屬地。明屬衞拉特。初,始祖翁罕裔舍稜為準噶爾台吉。七傳至貝果鄂爾勒克。其長子卓立甘鄂爾勒克,即徙牧俄國一支之祖。數傳至渥巴錫,來款,賜牧新疆,號舊土爾扈特。其次子衞袞察布察一支,依準噶爾,傳至舍稜,為準噶爾台吉。大軍征準噶爾,舍稜奔俄。乾隆三十六年來歸,編佐領,設札薩克,賜牧,號新土爾扈特。二旗:曰新左旗,曰新右旗。自為一盟,曰青色特啟勒圖。隸科布多大臣兼轄。光緒三十二年,劃隸阿爾泰辦事大臣。牧地當金山南、烏隆古之東。東至奔巴圖、捫楚克烏蘭、布勒幹和碩,南至胡圖斯山、烏龍古河,西至清依勒河、昌罕阿璊、那彥鄂博,北至綽和爾淖爾、那郭幹諾爾之中山。北極高四十六度。京師偏西二十七度二十分。拜塔克,地以山名,其山至哈布塔克西、青吉斯河南岸。由拜塔克西南行,至奇臺界,唐時以沙陀部為沙陀州,此其故壤也。烏隆古河二源,東曰布爾干河,西曰青吉斯河。布爾干河出新和碩特旗北,合喀喇圖泊水,南流,經札哈沁旗東南流。青吉斯河出旗境北,合哈泊水,西南流,合哈弼察克河。又東南,與布爾干河合,為烏隆古河。折西流,逕阿爾泰烏梁海旗,瀦為赫薩爾巴什泊。
       新和碩特部一旗:在科布多城南。至京師七千餘里。和碩特台吉巴雅爾拉瑚之族蒙袞。乾隆三十七年來歸,附新土爾扈特貝子旗。後為所虐,移牧杜爾伯特近處。嘉慶元年,給札薩克印,隸科布多大臣兼轄。光緒三十二年,劃隸阿爾泰辦事大臣。牧地當金山東南哈弼察克,西臨青吉斯河。東至和託昂鄂博,西至捫楚克烏蘭,北至奔巴圖、哈弼察克河。北極高四十七度。京師偏西二十七度。哈弼察克一作哈布塔克,地以山名,在鎮西府西北四百里。北六十里即布拉干郭勒河南山北之地,饒水草,宜畜牧。
       札哈沁部一旗:初為準噶爾宰桑。乾隆十九年,大軍獲之。其隨來之札哈沁,即令統轄。四十年,設一旗。嘉慶五年,增設一旗。隸科布多大臣。牧地在科布多城南。東界起德杜庫庫圖勒至巴爾嚕克止,與喀爾喀連界;南界起昂吉爾圖至哈布塔克山止,與巴爾庫勒連界;西界起和託昂鄂博至布爾干河東岸止,與阿爾泰烏梁海連界;北界起惠圖僧庫爾至土古里克止,與喀爾喀屯田兵官廠連界;東北界由土古里克起至德杜庫庫圖勒止,與喀爾喀連界。北極高四十六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二十六度十分。
       科布多額魯特部一旗:本台吉達木拜屬,有罪削爵,以其衆屬科布多大臣轄。東界起齊爾噶朗圖至布古圖和碩止,南界起布古圖和碩至哈叨烏里雅蘇台止,東南均與喀爾喀屯田兵連界,西界起哈叨烏里雅蘇台至都嚕諾爾止,北界起都嚕諾爾至習集克圖河止,西北均與阿爾泰烏梁海連界。北極高四十八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二十七度三十分。以上並隸科布多大臣定邊左副將軍轄。
       阿拉善額魯特部一旗:在河套以西,袤延七百餘里。至京師五千里。本漢北地郡西境,及武威、張掖二郡北境地。晉為前涼、後涼、北涼所有。唐屬河西節度使。廣德初,陷於西番。宋景德中,陷於西夏。元屬甘肅行中書省。明末為額魯特蒙古所據。元太祖弟哈布圖哈薩爾之裔,世駐牧河西套。後為噶爾丹所滅,其酋逃竄近邊。康熙二十五年,上書求給牧地,詔於寧夏、甘州邊外畫疆給之。東至寧夏府邊外界;南至涼州、甘州二府邊外界,西至古爾鼐接額濟納土爾扈特界,北踰戈壁接札薩克圖汗部界。三十六年,編佐領,授札薩克,封多羅貝勒,駐定遠城。雍正二年,晉郡王。乾隆三十年,晉和碩親王,世襲。佐領八。牧地當賀蘭山西、龍頭山北。北極高三十八度至四十二度。京師偏西十度至十八度。城北有吉蘭泰鹽池,名曰「吉鹽」,歸阿拉善王管轄。自為部,不設盟。賀蘭山在旗東,土人名阿拉善山。山有樹木,青白如駮馬,北人呼駮為「賀蘭」。其山與河東望雲山形勢相接,邐迤向北,經靈武西北,逕保靜西,又北逕懷遠西,又北逕定遠,又東北抵河。抵河之處名乞伏山,在黃河西,從首至尾像月形,南北約長五百餘里,邊城之鉅防也。山之東,山口自北而南曰寧靖、鎮北,至獨樹,凡十九口。又南接邊城曰青羊溝、乾溝,至小關兒,凡十九口。又南則石空寺堡及勝金關也。西山口自北而南曰歸德、紅兒,至黃峽,凡十三口。又南,山勢迤邐而西,其南曰山嘴口、金塔口、杏樹口、赤木口,東接邊城曰大佛寺口、三岔溝口。其西曰靖湖埻,至崇慶,凡六口,鎮北口、寧安口、向陽埻口、殺虎埻口。龍首山一名龍頭山,俗呼為甘峻山,在旗西南,與山丹接界,蒙名阿喇克鄂拉,綿亙廣遠,東大山之脈絡也。距山丹城三里。山盡處為寧遠堡。山南為內地,蒙古俱於山北游牧。旗南有松陝水,自古浪縣北流,逕縣東,又東北至土門堡流出邊。又東北至旗界,瀦為澤。漢志:「蒼松縣南山,松陝水所出,北至揟次入海。」一統志:「按陝音峽,松陝水即今古浪河,邊外積水處總曰海。」有谷水,即三岔河,自河州府城東,東北流,逕鎮番東北出邊,土人呼為郭河,至旗界入白亭海子。地形志:「武威郡襄城縣有武始澤。」水經注:「馬城河又東北逕武威縣故城,東屆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一水又東流入瀦野。」有水磨川,一名雲川,自永昌城西,東北流,逕新城堡北、水磨堡西,又東流逕永昌城北、寧遠堡西,北流出邊。經旗界,瀦為大澤,蒙古名沙喇鄂模。有休屠澤,即古瀦野。漢志:「武威縣,休屠澤在東北,古文以為瀦野澤。」水經注:「武威北有休屠澤,俗謂之西海,其東有瀦野澤,俗謂之東海,通謂之瀦野。」有魚海,即白亭海,一名小闊端海子,五澗谷水流入此海。有沙喇鄂模,在休屠澤西。水磨川自寧遠堡北出邊,注入其中,方廣三四十里。有昌寧湖,直永昌東北、寧遠堡北四十里,東至鎮番界,多水草楊木。明季青把都游牧於此。有長草湖,在寧羅山北。有伯顏湖,直平番東北邊外。有雙泉,直永昌西北,亦名雙井。有馬跑泉,直永昌北。有高泉、平泉、赤諾泉。有三井,直鎮番西北,有亂井兒。有青鹽池、鴛鴦白鹽池、小白鹽池,皆在鎮番西北邊外。有紅鹽池,在山丹城北,池產紅鹽,其根可作器。定遠城北有鹽池,所謂吉蘭泰池也。
       額濟納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在阿拉善旗之西,當甘肅甘州府及肅州邊外。袤延八百里。至京師五千五百餘里。本漢居延縣地,張掖郡都尉治此。後漢安帝時,改置張掖居延屬國,別領居延一城。獻帝建安末,立為西海郡。魏、晉因之。永嘉以後,地屬前涼、後涼、北涼、西涼,相繼割據。元魏為涼州所轄地。隋、唐為甘州、肅州北境。大曆中,陷於吐蕃。宋景德中,地屬西夏,曰威福軍。元,亦集乃路,屬甘肅行中書省。明,甘州、肅州二衞邊外地。元臣翁罕裔。明季為準噶爾所偪,徙居俄境之額濟拉河。額濟拉即窩爾吉譯音之變。土爾扈特居俄久,常遣使入貢。康熙四十二年,其汗阿玉奇之嫂攜其子阿喇布珠爾入藏禮佛,準噶爾阻其歸路,乃款塞乞內屬,賜牧色爾騰。旋定牧額濟納河。雍正七年,封多羅貝勒。乾隆十八年,授札薩克,世襲。佐領一。以來歸在先,故亦稱舊土爾扈特。不設盟長。牧地跨昆都倫河。東至古爾鼐,南至毛目縣丞民地,西至大戈壁,北至阿濟山。北極高四十一度。京師偏西十七度。旗境有掃林山。明馮勝拔肅州,進至掃林山亦集乃路,即此。別篤山今曰畢道山。明紀,洪武五年,副將軍傅友德下額濟納路,次別篤山,即此。東:旗杆山。北:阿濟山。自哈密北踰天山,至巴里坤池,又北渡大砂磧幾三四百里,有阿吉山,亦曰阿濟山。山脈自西北阿爾泰山南來,蜿蜒東趨,橫帶瀚海中,起伏不斷,為喀爾喀西路之南境,其長殆三四千里。東南:合黎山,即禹貢弱水所經也。水經云,「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注以為即合黎山。史記正義,山在張掖縣西北二百里。行都司志云在高台所北十里、鎮夷所東北三十里,與黑山相接。黑山在鎮夷所東北,屹立沙漠中,一名紫塞。其山口東南至肅州百四十里。東北有狼心山,在金塔寺堡北,南去鎮夷所城五百里,為往來要路。又有孤仁山,在金塔寺堡東北三百五十里,凡往來哈密北山者,必聚於此。南有毛目城。額濟納河在西套額魯特西界。又弱水源出山丹西南,自與張掖河合,其下通名為張掖河。又討來河發源肅州西南番界中,有三派,最西曰討來河,其西又有哈土巴爾呼河,北流百餘里,與討來河合,又東北百餘里,南有巴哈、額濟納二河,合流而北,與討來河會為一,又東北流入邊,繞州南至州東北,合西來之水,又東北出邊,過金塔寺,折北轉東,與張掖河合,又北入居延海。昆都倫河自甘肅肅州北流,經旗境,分二道,匯為澤,俱曰居延海。旗東有澤曰大苦水,南直甘肅張掖縣邊外。大苦水之東有二澤,曰騙馬湖,東南有澤曰沙棗湖,亦曰沙棗泉,在肅州東北金塔寺北,沙棗湖之東,直山丹縣邊外,有澤曰豐盈大泉。以上諸澤,皆瀦於沙。又東有昌寧湖、魚海、白海,其上源皆在甘州府、涼州府界。
       南路舊土爾扈特部四旗:在喀喇沙爾城北,當天山之南,珠勒都斯。至京師八千六百餘里。本古西戎地。漢及魏、晉為烏孫國地。北魏,高車國地。周,突厥地。隋,西突厥地。唐,鷹娑都督府地。宋屬西州回鶻。明為回部所據。乾隆二十三年,回疆平,入版圖。三十六年,元臣翁罕裔渥巴錫挈所部內附,遂以其地賜之,是為南路舊土爾扈特,與中路和碩特同游牧,編置佐領。設旗四:曰南路汗旗,曰中旗,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隸伊犂將軍轄。牧地有珠勒都斯河,東踰天山,至博爾圖嶺,南至扣克納克嶺,西至天山,北至喀倫。北極高四十二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三十度四十分。天山一名祁連,一名雪山,一名白山,又曰折羅漫山。自葉爾羌西南蜿蜒而來,曰蔥嶺,至闢勒玉山分脈。其東南一支,繞和闐而東行,其西北一支,繞英吉沙爾、喀什噶爾之西,又北行,達布魯特境,東行繞烏什之北,又逕阿克蘇之北,又逕庫車、喀喇沙爾、吐魯番之北,綿亙七八千里,而至哈密東北百餘里,為北天山,又百餘里截然而止,則在巴里坤之東,名鹽池山,伏入地中矣。此山為南路回疆、西路伊犂之分界。山陽為自哈密至葉爾羌南路,山北則由巴里坤至伊犂北路也。鹽池山之南,沙磧漫野,即希爾哈戈壁,所謂「千里瀚海」也。其山伏地千餘里,至嘉峪關外沙州之東,突兀起頂,東行名祁連山,所謂南天山也。再東行至洞素達巴罕過脈,東北行至巴圖爾達巴罕,北分一支,至八寶山,形如蓮華,尊成嶽體,乃西寧、涼州、甘州、肅州四郡之鎮山也。又自鎮素達巴罕東行,至野馬川之東,景陽嶺自南而北,東分一支結涼州諸山,西分一支與察罕鄂博過脈,西行至祁連達巴罕,過脈向北,分一支結甘州諸山。珠勒都斯山,在喀喇沙爾城北珠勒都斯之地,北連雪山,回環千餘里,水草豐茂。博爾圖嶺亦名博羅圖塔克,在闢展西南,當喀喇沙爾東北境,其山與阿勒癸山南北相接,形如鎖鑰,西通準部,南界回疆,天山南路一大關隘也。山多積雪,博羅圖河發源北麓,入北谷口西行,通珠勒都斯,出西南谷口,西南行,即喀喇沙爾境。扣克納克嶺亦名庫克納克達巴罕,在愛呼木什嶺西五十里,額什克巴什河發源南麓。山脈自天山正幹之額什克巴什山分支,東行六十里至此。
       中路和碩特部三旗:至京師八千六百餘里。舊為四衞拉特之一。牧青海、伊犂諸境,後徙俄羅斯。乾隆三十六年,從土爾扈特汗渥巴錫來歸,詔附南路土爾扈特部同游牧珠勒都斯,編置佐領。設旗三:曰中路中旗,曰中路右旗,曰中路左旗。授札薩克,世襲。歸伊犂將軍轄。牧地在南路舊土爾扈特部之西。東至烏沙克塔爾,南至開都河,西至小珠勒都斯,北至察汗通格山。北極高四十二度五十分。京師偏西三十一度十分。察汗通格山在烏沙克塔勒西,西南距喀喇沙爾城百九十五里,地有廢城,城西有泉,委折而南,經烏沙克塔勒城東,分導灌田,自闢展西入納林奇喇塔克、博羅圖塔克谷口,循博羅圖郭勒,踰塔什海,至其地,為喀喇沙爾東北境。開都河俗名通天河,源出大雪山,經喀喇沙爾西門外,水勢甚寬。東南流,上源曰珠勒都斯河,出布古爾東北山,數水合西南流,西納達賴克河。折東流,歧為二,復合,南北納十餘水而東,北納瑪爾什河,經庫勒爾北,折東南流,注塔里木河。一統志載葉爾欽有塔里母河,下流與西北來之海多河合。海多河即開都河,塔里母河即塔里木河也。小珠勒都斯河出自阿爾泰陰克遜之北源處,極四十三度十分,西三十一度三十分,即和碩特牧地也。
       北路舊土爾扈特部三旗:在塔爾巴哈台城東,當金山之西南霍博克薩里。至京師九千七百餘里。本漢時匈奴西境、烏孫北境。北魏,蠕蠕地。後周時入於突厥。唐,西突厥地。明時為衞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準部平,入版圖。三十六年,元臣翁罕裔袞札布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北路舊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旗三:曰北路旗,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隸塔爾巴哈台大臣轄,伊犂將軍節制。牧地東至噶札爾巴什諾爾,西至察漢鄂博,南至戈壁,北至額爾齊斯河。北極高四十六度三十分。京師偏西二十九度十分。有薩里山,即賽兒山。東:噶札爾巴什諾爾,即赫薩爾巴什泊,在哈莽奈山北,凡金山東南烏龍古河、布爾干河、青吉斯河皆匯焉。廣七十里,袤三十里,餘波入於沙磧。泊以東即新土爾扈特牧地。北有額爾齊斯河,一源為華額爾齊斯河,一源為喀喇額爾齊斯河,均出阿爾泰山,二河合為額爾齊斯河。西北流,納蘇布圖河,罕達海圖河、奇喇河,與克木齊克河、固爾圖河、博喇河、哈布河、喀喇哈布河、訥恰庫河、塔爾巴哈台河。又西北,瀦為宰桑諾爾。俄儂河、果莫孫河匯其東南,納林河、哈流圖河匯其東北,阿布達爾摩多河匯其西。復從諾爾西北溢為額爾齊斯河,科爾沁河入之。又西北布崑河,又北烏柯爾烏蘇,又東北流,納林河、莫依璘河、布克克圖爾瑪河皆入之。又東北流,經塔爾巴哈台北境、科布多西北境,入俄羅斯界。
       東路舊土爾扈特部二旗:在庫爾喀喇烏蘇城西南,當天山之北,濟爾噶朗。至京師九千五百餘里。本漢時烏孫國地。北魏為蠕蠕地。後周時入於突厥。唐為西突厥地。後為嗢鹿州都督府地。明時為衞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準部平,入版圖。元臣翁罕裔納札爾瑪穆特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東路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旗二:曰右旗,曰左旗。授札薩克,世襲。統隸伊犂將軍節制。牧地跨濟爾噶朗河。東至奎屯河,南至南山,西至庫爾喀喇烏蘇屯田,北至戈壁。北極高四十四度二十分。京師偏西三十一度二十分。濟爾噶朗河三源,發庫爾喀喇烏蘇南山,名古爾班恰克圖水。山中產金,置濟爾噶朗金廠。古爾班恰克圖水北流,逕土爾扈特喇嘛寺,又西北流,逕布爾哈齊軍臺西,為濟爾噶朗河,又曰多木達喀喇烏蘇,言於三喀喇烏蘇居中也。布爾哈齊莊南五里許,沙阜湧泉,勢甚湍急,北逕莊東,為布爾哈齊水,西北流,入於濟爾噶朗河。濟爾噶朗河又西北流,入庫爾喀喇烏蘇河。濟爾噶朗廠西南有山曰額布圖嶺,發泉,東北流為額布圖河,又曰固爾班喀喇烏蘇,其水自東北折而西北流,入庫爾喀喇烏蘇河,又西入喀喇塔拉額西柯諾爾。東:奎屯河,在庫爾喀喇烏蘇城東南,源出額林哈畢爾噶山。山產金,置廠。奎屯河北流出山,疏西流渠一,曰樹窩子商戶渠。又北流,逕庫爾喀喇烏蘇城東。又北流,東西各引渠一,東曰河沿子商戶渠,西曰民戶渠。戶屯之北為兵屯河,逕兵屯東,折而西北流,逕軍臺西,為庫爾喀喇烏蘇河。
       西路舊土爾扈特部一旗:在伊犂城東,當天山之北,晶河東岸。至京師一萬餘里。本漢時烏孫國地。北魏時為悅般國。尋為蠕蠕所併。後周時入於突厥。唐初西突厥地,後為嗢鹿州都督府地。元,阿勒穆爾地。明時為衞拉特地。舊為準噶爾各鄂拓克及各台吉游牧處。乾隆二十年,準部平,入版圖。元臣翁罕裔羅卜藏諾顏來歸,遂以其地賜之,是為西路舊土爾扈特部,編置佐領。設西路旗一,授札薩克,世襲。隸伊犂將軍節制。牧地東至精河屯田,南至哈什山陰,西至託霍木圖臺,北至喀喇塔拉額西柯諾爾。北極高四十四度四十分。京師偏西三十二度五十分。哈什山在慶綏城西南,山之陽即伊犂哈什河源所出,合十餘水,西流來會,曰伊犂河。有晶河,舊作精河,源出安阜城南山,其山即伊犂哈什河北岸山陰也。山有峽口,曰登努勒台。新唐書地理志云,黑水守捉又七十里有東林守捉,又七十里有西林守捉。又經黃草泊、大漠小磧,渡石漆河,踰車嶺,至弓月城。過思渾川、蟄失密城,渡伊麗河,蓋即由登努勒台至伊犂矣。石漆河或晶河之舊稱,河三源並出,為古爾班晶河,準語晶,謂「蒸籠」也。河濱沙土,濕暖如蒸,故名。西北流出山,經西路一旗土爾扈特游牧一百科樹之西,北距安阜城九十里。又西北流,導西流渠一。又西北流,導東流渠一。又西北流,逕晶河舊城西。又北流,入喀喇塔拉額西柯諾爾。喀喇塔拉額西柯諾爾即鹽海子也,在精河城北。庫爾喀喇烏蘇河出庫爾喀喇烏蘇城南山中,三水合北流,逕城東及北,合南來一水;又西北,濟爾噶朗河自其南注之。又西,敦穆達河亦自其南注之,合流瀦焉,曰鹽海子。
       唐努烏梁海部:本明時兀良哈部族。至京師八千餘里。清初來附,屬烏里雅蘇台定邊副將軍轄。共二十五佐領。二佐領在德勒格爾河東岸;二佐領在庫蘇古爾泊東北;四佐領當貝克穆河折西流處;四佐領當噶哈爾河源;三佐領當謨和爾阿拉河源;十佐領在西北,跨阿爾泰河、阿穆哈河。又附札薩克圖汗部所屬烏梁海五佐領,賽音諾顏部所屬烏梁海十三佐領,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門徒所屬烏梁海三佐領。東南至土謝圖汗及賽音諾顏部、札薩克圖汗部,西南至科布多,北至俄羅斯。北極五十五度四十分。京師偏西二十四度二十分。南:唐努山,延亙千餘里。又有穆遜山。西北:敖蘭烏納瑚山、鄂爾噶漢山,與唐努山相接。阿努河、察罕米哈河、阿穆哈河,皆出其北麓。北:塔爾噶克山,其南為額爾齊克山。有克穆河,即劍河,元史謙河,亦即此水。河出穆遜山西北之託羅斯嶺南麓,曰華克穆河,南流,經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門徒所屬烏梁海三佐領之西。又南流,陶託泊水自東來匯。陶託泊水出穆遜山西麓,兩源並發,合流曰烏魯河,西流瀦為陶託泊。和金哈河匯其北,有二水匯其南。復從泊西北流出,入於華克穆河。華克穆河折西流,逕札薩克圖汗部所屬烏梁海一佐領之西北,又西流,布斯河出章哈山北麓自南來匯。又西,多集瑪河自北來會。又西流,哈爾吉河自南來匯。又西流,有札噶泊,周數十里,當唐努山北,近吉里克卡倫隔山之東,瀦為泊。其水東北流,哈拉穆楞河自東南來匯。又東北流,南入於華克穆河。又折而北流,經札薩克圖汗部所屬烏梁海一佐領境,納東來一小水,又北流,會貝克穆河。自發源至此,一千一百餘里。貝克穆河源出託羅斯嶺南麓,在華克穆河源之西,水南流瀦為伯魯克泊。復南流,博爾魯克河自南來匯。折西流,阿薩斯河亦出託羅斯嶺,瀦為圖集泊,從泊流出,自北來會。又西流,庫克穆河自南來匯。又西流,哈彥薩拉克穆出託羅斯嶺西麓,瀦為特爾里克泊,復從泊中流出,與北來之伯集克穆合,入於貝克穆河。克穆齊克河出唐努山北麓,其南隔山即烏布薩泊也。克穆齊克河東北流,巴爾魯克河自南合一水來匯。又東北,阿克河自西來匯。又東流,北納一小水,南納集爾噶瑚河。又東流,北納一小水,南納札達克河,東入大克穆河。大克穆河西流,謨什克河、巴拉克河皆自南來入之。又西流,烏蘭烏蘇河自北來入之。又西流,謨和爾阿拉河、額錫穆河、察漢河、拉爾河、特穆爾烏蘇河、札庫爾河合三水,皆來匯。圖蘭河出塔爾噶克山西南麓,南流,合鄂克河,入於大克穆河。察漢米哈河發源鄂爾噶漢山北麓,北流,逕敖蘭烏納瑚山西,西北流入阿努河。阿穆哈河亦發源鄂爾噶漢山西北麓,北流,逕烏梁海十佐領之東,折而東北流,入阿努河。特里泊出唐努山北麓,西北流為泊,又西北流,入於華克穆河。額赫河即厄赫河,上源為庫蘇古爾泊,在唐努山烏梁海東南境。伊克杭哈河、納林杭哈河、哈拉錫爾河、納林和羅河俱出穆遜山南麓,南流瀦焉。復自泊東南流出,曰額赫河,南北合數水。庫克陀羅蓋河、達爾沁圖河、鄂依拉噶河、阿勒渾博勒爾河俱出卡倫外,東南流來會。又東逕札薩克圖汗部、賽音諾顏部境,又東南入土謝圖汗部界,北納努拉河、布科倭河,東南會色楞格河。有德勒格爾河,出唐努山東南,東流踰卡倫,東南流,西納伊克河,羅河、託爾和里克河,出德勒格爾河源東,皆東南流,入札薩克圖汗部界。哈屯河自科布多北流入界。阿爾泰河亦自科布多西北流來會,又西北入俄界。蘇特泊在鄂爾噶漢山南。以上隸伊犂將軍節制。

本书目录

關於清史稿
卷一 本紀一 太祖
卷二 本紀二 太宗一
卷三 本紀三 太宗二
卷四 本紀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五 世祖本紀二
卷六 本紀六 聖祖本紀一
卷七 本紀七 聖祖本紀二
卷八 本紀八 聖祖本紀三
卷九 本紀九 世宗本紀
卷十 本紀十 高宗本紀一
卷十一 本紀十一 高宗本紀二
卷十二 本紀十二 高宗本紀三
卷十三 本紀十三 高宗本紀四
卷十四 本紀十四 高宗本紀五
卷十五 本紀十五 高宗本紀六
卷十六 本紀十六 仁宗本紀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宣宗本紀一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宣宗本紀二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宣宗本紀三
卷二十 本紀二十 文宗本紀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穆宗本紀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穆宗本紀二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德宗本紀一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德宗本紀二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宣統皇帝本紀
卷二十六 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七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八 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九 志第四 天文四
卷三十 志第五 天文五
卷三十一 志第六 天文六
卷三十二 志第七 天文七
卷三十三 志第八 天文八
卷三十四 志第九 天文九
卷三十五 志第十 天文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災異一
卷四十一 志十六 災異二
卷四十二 志十七 災異三
卷四十三 志十八 災異四
卷四十四 志十九 災異五
卷四十五 志二十 時憲一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時憲二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時憲三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時憲四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時憲五
卷五十 志二十五 時憲六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時憲七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時憲八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時憲九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地理二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卷第六十二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禮一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禮二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禮三
卷八十五 志六十 禮四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禮五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禮六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禮七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禮八
卷九十 志六十五 禮九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禮十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禮十一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禮十二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樂一
卷九十五 志七十 樂二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樂三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樂四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樂五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樂六
卷一百 志七十五 樂七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樂八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輿服一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輿服二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輿服三
卷一百○五 志八十 輿服四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選舉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選舉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選舉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選舉四
卷一百一十 志八十五 選舉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選舉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選舉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選舉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職官一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職官二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職官三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職官四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職官五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職官六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食貨一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