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繁体版
清史稿(繁體版)
卷九十 志六十五 禮九
作者:民國 · 趙爾巽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親征 凱旋 命將出征 奏凱 受降 獻俘受俘大閱會閱曁京師訓練附 秋獮 日食救護
       三曰軍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周官制六軍,司九伐,權屬司馬。而大軍旅、大田役,其禮則宗伯掌之。是因治兵、振旅、茇舍、大閱之教,而寓蒐、苗、獮、狩之儀,以為社、礿、祊、烝之祭。如是,則講武為有名,而殺獸為有禮。有清武功燀赫,凡師征、受成、講肄、行圍諸禮節,厥制綦備。爰溯古誼,分錄事要,著之於篇。古者日食救護,太僕贊鼓,亦屬夏官,今亦類附云。
       親征
       天命三年,太祖頒訓練兵法書,躬統步騎征明,謁堂子,書七恨告天,是親征所由始。
       崇德初元,太宗伐朝鮮,前期誓天、告廟,頒行軍律令,分兵為左右翼。至日,駕出撫近門,陳鹵簿,吹螺奏樂。祗謁堂子,三跪九拜。外建八纛,致祭如初。禮畢啟行。
       康熙三十五年,討噶爾丹,躬率六師出中道。前三日,祭告郊、廟、太歲,屆期遣祭道路、礮、火諸神。帝御征衣佩刀,乘騎出宮,內大臣等翊衞。午門鳴鐘鼓,軍士鳴角螺,祭堂子、纛神如儀。導迎樂作,奏祐平章。駕出都門,詣陳兵所,聲礮二。旗軍繼發,王公百官跽送。軍士整伍,以次扈蹕。每舍周視地勢,御營建正中,各營環向,繚以幔城,南設旌門。遠斥堠,嚴刁斗。置巡警二十一所,內大臣等率親軍宿衞。外設網城,東、西、南三門。巡警八所,護軍統領率羽林軍徼循。禁語譁,稽出入。又外布幕為重營,設四門,重各置十人嚴守。其從征各官,列幕重營外。大軍分翼牧馬,禁越次。駕駐行營,諸軍皆止。從官奏事如常。夜漏初下,嚴更鼓,斷行人,內外禁旅番巡。五漏交,御營鳴鐘,前營角聲起。初嚴,外營蓐食治裝;再嚴,前軍拔營;三嚴,左右軍、後軍發輜重,從征官俟旌門外。辨色,舉礮警蹕。六師所過,守土官迎本境,大吏則出境以迎,外藩王公暨所部紳耆跪接,悉同時巡儀。軍行,隨時遣祭風、雨、山、川諸神,軍中堠望。聖祖躬巡,整軍伍,御旌門,簡閱將士,至西巴臺,使者奉敕諭噶爾丹。敵望見大軍,棄甲走,帝率前軍長驅拖諾,分遣將軍進躡,迺還。
       噶爾丹未悛,是歲秋,駕巡北邊,聲出塞試鷹,減從。十月,抵白塔,駐南關,蒙古王以下貢獻駱驛。帝賜戰勝兵士食,引近御坐遍賚之。次日,益徹御膳犒軍。踰月,至呼坦和碩,渡河,降者踵至。噶爾丹就撫,迺班師。明年,帝三駕北征,啟行如初禮,至橫城止。令守土大臣臨河迎蹕。時哈密俘噶爾丹子送軍所,額魯特部多納款者,噶爾丹仰藥死,駕自黃河汎舟還。
       凱旋
       崇德二年,太宗征服朝鮮。班師日,其君臣出城十里外送駕,三跪九拜如禮。歸則遣大臣二人送之。啟蹕,即軍前祭纛。守土官道迎,俟駕過,隨軍次承命,遙坐賜酒。將至盛京二十里,會鄭親王等齎奉賀表,遂先除道,張黃幄,俟駕至,伏迎道左。帝入幄坐,王等跪進表,大學士受之。宣讀畢,王等三跪九拜,迺大宴,宴罷啟行。至盛京,禮謁堂子,還宮。
       康熙三十五年,聖祖征噶爾丹,破之,還蹕拖諾,捷入,焚香謝天。入行營,大學士等進賀表,王公百官畢賀。留牧蒙古王等迎駕行禮,喀爾喀札薩克等集營東門請瞻覲,皆稽首呼萬歲。賜茶及宴,賚銀物有差。沿途迎獻羅拜者,繈至輻湊。至清河,皇子、王公暨羣臣跪迎郊外五里,八旗軍校、近畿士民亦焚香懸綵,扶攜俛伏。命前驅毋警蹕,環集至數百萬人,歡聲雷動。帝謁堂子如儀。
       明年,朔漠平,班師亦如之。還宮後,遣祭郊、社、宗廟,遍羣神,謁陵寢,御殿受賀。直省官咸進表文,頒詔如制。帝自勒銘鑱石,並建碑太學云。
       命將出征
       崇德初元,太宗命睿王多爾袞等出師征明,躬自臨送,祭堂子、纛神,如親征儀。遂至演武場,諭誡將士。順治元年,命英王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征流寇,賜敕印。其儀,午門外具鹵簿,陛上張黃幄,設御座。陳敕印簷東案,王公百官會集。帝升座,大將軍率出征官詣拜位跪,內院大臣奉宣滿、蒙、漢三體敕書,授大將軍敕印,畢,啟行。
       十三年,定出師前一日,午門前例頒衣馬弓刀,並傳集出征各官,面授方略。賜筵宴。行日,咸戎服俟午門外,頒敕印如初禮。
       康熙十三年,命將分出湖廣、四川。禮畢,駕出長安右門送行。出征王率各官行至陳兵所,禮部設祖帳,光祿寺備茶酒,內大臣等奉引謝恩。首途,如故。或帝不親送,則令親王、內大臣往。噶爾丹之役,先自歸化驛召費揚古為撫遠大將軍,至日賞讌,聖祖御太和門,大臣隅坐,其出征運糧大臣分坐金水橋北左右。作樂陳百戲,命大將軍進御前,親賜卮酒。跪受叩飲訖,都統、副都統繼進,則令侍衞授酒。參領以下十人一列,跪飲階上而已。復命大臣等遍視衆軍飲讌畢,賜與讌者御用蟒幣,餘賜幣,兵賜布。同謝恩出,大學士始以敕印授大將軍。
       雍正七年,定命將前一日告廟。行日告奉先殿,並遣官。若先出師疆埸,即軍前命為大將軍者,則命正、副使齎敕印往。大將軍率屬俟教場,廳事設黃案,陳敕印。大將軍跪,宣敕文正使授敕,宣印文副使授印,大將軍以次祗受,轉授左右從官,行三跪九叩禮。禮成,奉入大營。
       乾隆十四年,定命將儀三:一曰授敕印,經略大將軍出師,皇帝臨軒頒給。二曰祓社,凡出師前期,告奉先殿,禮堂子,祭纛。三曰祖道,經略啟行,皇帝親餞賜酒,命大臣送郊外,具祖帳暨讌,儀並詳前。徂征儀二:一曰整旅,經略前隊列御賜軍械,次令箭,次敕印,次標旗,大隊軍旅殿。令箭、標旗數皆十二。二曰守土官相見,經略過境,將軍、督、撫蟒服出郭迎候,文自司道、武自總兵以下,跽道右及廳事。經略正坐,將軍、督、撫側坐,文司道、武提督以下,行庭參禮。啟行候送如前儀。若頒敕印不御殿,即除鹵簿、樂懸,百官無職事者不會集。
       三十四年,命大學士傅恆經略雲南軍務,高宗不升殿,不禮堂子,不祭纛,不親送。內閣學士奉敕印至太和殿,經略等先俟陛階,大學士二人立殿外。屆時經略升陛,印官從大學士入奉敕印出,經略跪受。禮畢,奉敕印官前,經略後,及階下,置敕印綵亭內,前張黃蓋,列御仗,從征侍衞前引,餘俱後隨,至經略第止。敕印陳廳案上。屆日肅隊行。
       奏凱
       天聰初元,朝鮮奏捷,班師。車駕出城,頓武靖營野次。設行幄御營一里外,率諸貝勒踰行幄數武,立馬以待凱旋。既至,遂依次排列,立纛、拜天,入覲,帝出位迎之。諸貝勒行跪拜禮,賜筵宴。崇德元年,征明凱旋,太宗率羣臣出城十里迎勞,王、貝勒等依次成列,建纛鳴螺,帝率同拜天,三跪九叩。畢,升座。王、貝勒進獻捷表,大學士接受,奉御前讀訖,跪叩如儀。頒旨行抱見禮。於是王、貝勒進御前一跪三叩,賜坐、設宴同。
       順治二年,南京平,豫王班師還。世祖赴南苑迎勞,樹十餘大纛,如初禮。十三年,定制出征王大臣凱旋,遣王公一人偕大臣郊勞。
       康熙元年,定凱旋次日,帝御殿。禮成。免將軍等行禮,筵宴免桌席,止宰牲。
       二十一年,大將軍貝子章泰等自雲南奏凱,駕至盧溝橋迎勞駐蹕,有司治具,翼日駕蒞至,齊衆拜天,以為故事。乾隆十四年,定奏凱功成,祭告天地、廟社、陵寢,釋奠先師,勒碑太學,命儒臣輯平定方略垂奕礻冀。經略大將軍師旋,將入城,遣廷臣郊勞,帝臨軒,經略率有功諸臣謝恩,繳印敕,儀同受敕。宴禮既畢,兵部覈敘勛績,頒爵賞有差。
       厥後定邊將軍兆惠等、定西將軍阿桂等奏凱,高宗均駐蹕黃新莊行宮,築臺郊勞,百官咸會。設黃幄正中,南嚮,兩翼青幕各八,東西嚮。臺在幄南,其上建左右纛,中設帝拜褥。東西下馬紅柱各一。帝御龍袞詣臺,鳴螺,奏鐃歌樂。將軍暨從征大臣、將士皆擐甲冑,跪紅柱外俟駕。帝就拜位立,將軍暨羣臣班分東西,鴻臚官贊「跪」,則皆跪。贊「叩,興」。帝拜天,三跪九叩,將軍等如之。畢,帝御幄升座,王公百官立東班幕下。禮成,帝出幄乘騎,凱歌作,奏鬯皇威章,駕還行宮。餘依康熙間故事。
       咸豐五年,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平高唐亂。還朝日,文宗御養心殿,行抱見禮,慰勞備至。先是出師頒參贊大臣關防,賜訥庫尼素光刀,至是同時獻納。
       受降
       崇德二年春,朝鮮王服罪請降。迺築壇漢江東岸,設黃幄,駕出營,樂作。濟江登壇,鹵簿具。朝鮮王率陪臣步行來朝,遣官出迎一里外。引入,帝率同拜天,升座。國王等伏地請罪,贊「行三跪九拜禮」。賜坐,位列親王上,諸子列貝勒子。錫筵宴,還其俘,並賜王以下貂服。
       六年,蒙古貝勒等投誠,朝見已,命較射,選力士角觝,賜宴俾盡歡,殊典也。所貢方物悉卻之。
       乾隆十四年,議制凡軍前受降,飛章入告。報可。迺大書露布示中外,築壇大營左,南嚮。壇南百步外樹表,建大旗,書「奉詔納降」字。降者立其下,經略大將軍戎服出,鼓吹聲礮,參贊大臣等騎從。將至壇,降者北面匍伏,經略登壇正坐。參贊僉坐,諸將旁立,餘皆肅班行。降者膝行詣壇下,俛首乞命,經略宣上德意,量加賞賚。營門鼓吹殷然,降者泥首謝,興,退。
       獻俘受俘
       清初太祖、太宗以武功征服邊陲,俘虜甚衆,其時獻受猶無定制也。雍正二年,討平青海,俘至京,始定諏吉先獻廟、社。俘白組繫頸,行及太廟街門外北嚮立,承祭官朝服至,俘伏,儀同時饗。至社稷街亦如之。承祭官入壇致祭,儀同春、秋祈報。監俘者以俘出。翼日,帝御午門樓受俘,正中設御座,檐下張黃蓋,鹵簿陳闕門南北,仗馬次之。輦輅陳金水橋南,馴象次之。王公百官咸集,解俘將校立金鼓外,俘後隨。班位既序,帝御龍袞,乘輿出宮,至太和門,大樂鐃吹,金鼓振作。登樓升座,贊「進俘」,丹陛大樂作,奏慶平章。鴻臚寺官引將校入,北面立,贊「行禮」,俘入匍伏。兵部官跪奏,平定某地所獲俘囚,謹獻闕下,請旨。制曰:「所獻俘交刑部」。刑部長官跪領旨訖,械繫出。丹陛大樂作,王公百官行禮如常儀。若恩赦不誅,則宣旨釋縛,俘叩首,將校引出。是日賜將校宴兵部,次日賜冠履銀幣有差。凡平定疆宇,受俘儀並同。
       乾隆時,版圖日廓。二十年,剿平準噶爾,獲達瓦齊暨青海羅卜藏丹津,先後檻入。一歲中兩行斯典。越五年,底定回疆,討平攢拉促浸,皆遞舉盛儀。先後六歲,凱歌四奏,時論稱極盛云。
       大閱
       天聰七年,太宗率貝勒等督厲衆軍,練習行陣,是為大閱之始。
       順治十三年,定三歲一舉,著為令。尋幸南苑,命內大臣等擐甲冑,閱騎射,並演圍獵示羣臣。
       康熙十二年,閱兵南苑,聖祖擐甲,登晾鷹臺,御黃幄,內大臣、都統等各束部曲,王、貝勒等各率旗屬,並自西而東。既成列,槍鳴號發,自東結陣馳以西,按翼分植。閱畢,命樹侯臺上,親發五矢,皆中的,復騎而射,一發即中。釋甲賜宴,迺還。厥後行閱,或盧溝橋,或玉泉山,或多倫諾爾,地無一定,時亦不以三年限也。
       三十四年,復幸南苑行閱,分八旗為三隊,帝率皇子擐甲,內大臣等扈從,後建龍纛三,上三旗侍衞隨行。遍閱驍騎、護軍、前鋒、火器諸營。立馬軍前,角螺鳴,伐鼓,行陣舁鹿角進。甲士麾紅旗,槍礮齊發。鳴金止,再伐鼓,發槍礮如初。如是者九。初進率五丈,再進亦如之。至十進,槍礮環發無間。開鹿角成八門,首隊出,二隊、三隊從。既成列,門闔,角鳴,呼譟進。兩翼隊皆雁綴進,鳴金收軍。立本陣,結隊徐旋,首隊殿。罷閱,還行宮,申敕明賞罰。未閱前,賜軍士食,既閱,賜酒。
       雍正七年,世宗幸南苑,閱車騎營兵,諭曰:「此第訓練一端耳,遇敵決勝,在相機度勢,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豈區區陣伍間遂足以制敵耶?」是日操演,各依方位、旗色為陣式。後北征,屢以車戰勝。
       乾隆二年,大閱,幸南苑,御帳殿。軍隊既齊,步軍整列進。以十丈為率,餘儀同。令甲,大閱日,行宮外陳鹵簿,駕出,作鐃歌大樂,奏壯軍容章。及還,作清樂,奏鬯皇威章。凡操時鳴礮三,駕出及還同。即日賜各旗饌筵、羊豕、薪炭。迄嘉慶間,皆如故事行。
       會閱為康熙三十年創典,時喀爾喀新附,聖祖思訓以法度,特命會閱上都七溪,迺集其部衆,並四十九旗藩王、台吉,豫屯百里外。駕出都,上三旗兵從,下五旗兵自獨石來會。布營設哨,三旗護軍為一營,居中。八旗前鋒為二營,五旗護軍為十營,火器營兵為四營,環御營而屯。前鋒為四哨,護軍為二十四哨,各設廬帳,繞營而居。蒙古、喀爾喀諸屯徙近五十里,禁入哨。釐賞九等,序坐七列。網城設宸幄,正中御床,左右行帳各二,儀仗、樂懸具。依次置宴。蒙古王等居左,喀爾喀居右,順序習舞,衆技畢陳。迺命喀爾喀汗、濟農、諾顏等進御前,賜卮酒,餘令侍衞分送。禮成。翼日各營就列,陳巨礮,帝擐甲,閱畢宣敕,去其汗號,以王、貝勒、貝子、公名爵分錫之。台吉分四等,比四十九旗,依等賜賚,恩禮有加,餘如儀。
       京營訓練,歲以春、秋季月合操四次,春貫甲,秋常服,營陣規制如大閱。仲春、孟秋則按旗登城習鳴螺。兵部遣官稽閱,歲為常制。護軍驍騎營一歲三校騎射,前鋒護軍營三歲一較騎射,內大臣、本旗都統等臨視之。至直省講武,則以督、撫、提、鎮為閫帥,歲季秋霜降日,校閱演武場。先期立軍幕,屆日黎明,將士擐甲列陣,中建大纛,閫帥率將士行禮。軍門鼓吹,節鉞前導,遍閱行陣,還登將臺。升帳,中軍上行陣圖式,請令合操。遂麾旗,聲礮三、鳴角、擊鼓。軍中聞鼓聲前進,鳴金則止。行陣發槍如京營制。閱畢,試材官將士騎射,申明賞罰,犒勞軍士。
       漕河訓練同八旗。水師操防,出洋信候,各省不同。歲春、秋季月或夏季,遇潮平風正,則乘戰艦列陣,張颿馭風,鳴角聲礮,具如軍律。綠營水師同。
       秋獮
       清自太祖奮跡東陲,率臣下講武校獵習兵,太宗踵行之。世祖統一區夏,數幸南苑,令禁旅行圍,始立大狩扈從例。
       康熙初元,定車駕行圍駐所置護軍統領、營總各一人,率將校先往度地勢,武備院設行營,建帳殿。繚以黃髹木城,立旌門,覆以黃幕。其外為網城,宿衞屯置,不越其所。十年,罷木城,改黃幔。康熙二十年,幸塞外,獵南山。尋出山海關,次烏拉,皆御弓矢校獵。越二年六月,幸古北口外行圍,木蘭蒐獵始此。
       木蘭在承德府北四百里,屬翁牛特。先是藩王進獻為蒐獵所,周千三百餘里,林木蔥鬱,水草䓲茂,羣獸聚以孳畜焉。至是舉行秋獮典,間有冬令再出者。三十三年,設虎槍營,分隸上三旗,置總統、總領。大狩行田,遇有猛獸,列槍以從。並命各省駐防兵歲番獵以為常。六十一年,復幸塞外行圍,賞蒙古王公等衣物,定為恆制。
       雍正八年,令八旗人習步圍,旗各行圍二三次。
       乾隆初元,置綜理行營王公大臣一人,凡啟行、校獵、駐蹕、守衞諸事皆屬之。六年,御史叢洞奏請暫停行圍。諭曰:「古者蒐苗獮狩,因田獵講武事。皇祖行圍,既裨戎伍,復舉政綱。至按歷蒙藩,曲加恩意,尤為懷遠宏略。且時方用兵,數有徵發,行圍偶輟,旋即興舉。況今承平日久,人習宴安,弓馬漸不如舊,豈可不加振厲?是秋木蘭行圍,所過州縣,寬免額賦十之三,永為例。」圍場凡六十餘所,每歲大獮,或十八九圍,或二十圍,踰年一易。設圍所在,必豫戒期,首某所,逕某所,訖某所收圍,並編定其處。屆日官兵赴場布列,祗俟御蹕臨圍。自放圍處作重圍,令虎槍營士卒及諸部射生手專射自圍內逸出諸獸。
       高宗每行獵,自舊藩四十九旗暨喀爾喀、青海諸部分班從圍,綏輯備至。洎平西域,遠藩如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安集延,布哈爾,朝謁踵集,唯恐後時。土爾扈特亦皆挈部衆越數萬里來庭。帝嘗御布固圖昌阿撫慰之,旋賜名曰「伊緜」,國語會極歸極也。
       二十年,更定網城植連帳百七十五,設旌門三,分樹軍纛曰金龍。去網城連帳外十許丈為外城,植連帳二百五十四,設旌門四,分樹軍纛曰飛虎。去外連帳六十丈,周圍警蹕,立帳房四十,各建旗幟,八旗護軍專司之。其規制詳密如此。
       凡秋獮,先期各駐防長官選材官赴京肄習。年例,蒙藩選千二百五十人為虞卒,謂之「圍牆」,以供合圍役。
       屆期,帝戎服乘騎出宮,扈引如巡幸儀。既駐行營,禁兵士踐禾稼、擾吏民,訶止夜行,違者論如律。統圍大臣蒞場所,按旗整隊,中建黃纛為中軍,兩翼斜行建紅、白二纛為表,兩翼末國語曰烏圖哩,各建藍纛為表,皆受中軍節度。管圍大臣以王公大臣領之,蒙古王、公、台吉為副。兩烏圖哩則各以巴圖魯侍衞三人率領馳行,蟬聯環帀,自遠而近。蓋圍制有二,馳入山林,圍而不合曰行圍,國語曰阿達密。合圍者,則於五鼓前,管圍大臣率從獵各士旅往視山川大小遠近,紆道出場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齊至看城,是為合圍,國語曰烏圖哩阿察密。看城者,即黃幔城也。圍既合,烏圖哩處虞卒脫帽以鞭擎之,高聲傳呼「瑪爾噶」,蒙語謂帽也。聲傳遞至中軍,凡三次,中軍知圍合,迺擁纛徐行。
       日出前,帝自行營乘騎先至看城少憩,俟藍纛至,駕出,御櫜鞬,入中軍周覽圍內形勢。凡疾徐進止,口敕指麾。獸突圍,發矢殪之。御前大臣、侍衞皆射其逸圍外者,從官追射。或遇猛獸,虎槍官兵從之。或值場內獸過多,則開一面使逸,仍禁圍外諸人逐射。獲獸已,比其類以獻。駕還行宮,謂之散圍。頒所獲於扈從者,大獮禮成,宴賚有差。
       哨鹿者,凡鹿始鳴,恆在白露後,效其聲呼之,可引至。厥制與常日不同。侍衞等分隊為三,約出營十餘里,俟旨停第三隊。又四五里,停第二隊。又二三里,將至哨鹿所,則停第一隊。時扈從諸臣止十餘騎而已。帝命鎗獲鹿,羣引領俟旨,而三隊以次至御前。高宗蒐獵木蘭時,親御名駿,命侍衞等導入深山中。望見鹿羣,命一侍衞舉假鹿頭作呦呦聲,引牝鹿至,亟發矢殪之,取其血以飲。不唯益壯,亦以習勞也。嘉慶時秋獮倣此。
       日食救護
       順治元年,定制,遇日食,京朝文武百官俱赴禮部救護。康熙十四年,改由欽天監推算時刻分秒,禮部會同驗準,行知各省官司。
       其儀,凡遇日食,八旗滿、蒙、漢軍都統、副都統率屬在所部警備,行救護禮。順天府則飭役赴部潔淨堂署,內外設香案,露臺上鑪檠具,後布百官拜席。鑾儀衞官陳金鼓儀門兩旁,樂部署史奉鼓俟臺下,俱嚮日。欽天監官報日初虧,鳴贊贊「齊班」。百官素服,分五列,每班以禮部長官一人領之。贊「進」,贊「跪,叩,興」。樂作,俱三跪九叩,興。班首詣案前三上香,復位。贊「跪」,則皆跪。贊「伐鼓」,署史奉鼓進,跪左旁,班首擊鼓三聲,金鼓齊鳴,更番上香,祗跪候復圓。鼓止,百官易吉服,行禮如初。畢,俱退。是日禮部祠祭司官、欽天監博士各二人,赴觀象臺測驗。嚮日設香案,初虧復圓,行禮如儀。
       若月食,則在中軍都督府救護,尋改太常寺,如救日儀。直省遇日、月食,各按欽天監推定時刻分秒,隨地救護。省會行之督、撫署,府、廳、州、縣行之各公署,並以教職糾儀,學弟子員贊引,陰陽官報時。至領班行禮,則以督撫及正官一人主之。上香、伐鼓、祗跪,與京師救護同。

本书目录

關於清史稿
卷一 本紀一 太祖
卷二 本紀二 太宗一
卷三 本紀三 太宗二
卷四 本紀四 世祖一
卷五 本紀五 世祖本紀二
卷六 本紀六 聖祖本紀一
卷七 本紀七 聖祖本紀二
卷八 本紀八 聖祖本紀三
卷九 本紀九 世宗本紀
卷十 本紀十 高宗本紀一
卷十一 本紀十一 高宗本紀二
卷十二 本紀十二 高宗本紀三
卷十三 本紀十三 高宗本紀四
卷十四 本紀十四 高宗本紀五
卷十五 本紀十五 高宗本紀六
卷十六 本紀十六 仁宗本紀
卷十七 本紀十七 宣宗本紀一
卷十八 本紀十八 宣宗本紀二
卷十九 本紀十九 宣宗本紀三
卷二十 本紀二十 文宗本紀
卷二十一 本紀二十一 穆宗本紀一
卷二十二 本紀二十二 穆宗本紀二
卷二十三 本紀二十三 德宗本紀一
卷二十四 本紀二十四 德宗本紀二
卷二十五 本紀二十五 宣統皇帝本紀
卷二十六 志第一 天文一
卷二十七 志第二 天文二
卷二十八 志第三 天文三
卷二十九 志第四 天文四
卷三十 志第五 天文五
卷三十一 志第六 天文六
卷三十二 志第七 天文七
卷三十三 志第八 天文八
卷三十四 志第九 天文九
卷三十五 志第十 天文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災異一
卷四十一 志十六 災異二
卷四十二 志十七 災異三
卷四十三 志十八 災異四
卷四十四 志十九 災異五
卷四十五 志二十 時憲一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時憲二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時憲三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時憲四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時憲五
卷五十 志二十五 時憲六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時憲七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時憲八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時憲九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地理二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卷第六十二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禮一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禮二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禮三
卷八十五 志六十 禮四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禮五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禮六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禮七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禮八
卷九十 志六十五 禮九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禮十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禮十一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禮十二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樂一
卷九十五 志七十 樂二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樂三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樂四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樂五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樂六
卷一百 志七十五 樂七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樂八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輿服一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輿服二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輿服三
卷一百○五 志八十 輿服四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選舉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選舉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選舉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選舉四
卷一百一十 志八十五 選舉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選舉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選舉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選舉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職官一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職官二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職官三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職官四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職官五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職官六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食貨一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