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清史稿
卷二百九十 列传七十七
作者:民国 · 赵尔巽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杨名时 黄叔琳(子登贤) 方苞 王兰生(留保) 胡煦 魏廷珍(任兰枝) 蔡世远 沈近思 雷鋐
       杨名时,字宾实,江南江阴人。康熙三十年进士,改庶吉士。李光地为考官,深器之,从受经学。散馆,授检讨。四十一年,督顺天学政,用光地荐也。寻迁侍读。四十二年,上西巡,肥乡武生李正朝病狂,冲突仪仗。光地时为直隶巡抚,请罪正朝,因劾名时。上斥名时督学,有意弃富录贫,不问学业文字,但不受贿嘱,从宽恕宥。四十四年,任满,命河工效力。旋连遭父母丧,以忧归。五十一年,服除,候补。五十三年,命直南书房。名时不投牒吏部,因不得补官,上特命充陕西考官。五十六年,授直隶巡道。时沿明制,直隶不设两司,以巡道任按察使事。政剧,吏为奸,名时革宿弊殆尽。五十八年,迁贵州布政使。
       五十九年,擢云南巡抚。师征西藏,留驻云南,名时为营馆舍,明约束,无敢叫嚣。名时疏言:“云南兵粮岁需十四万九千馀石,俱就近支放。兵多米少,诸州县例四年折徵一次,请改每年给本色三季,折色一季。”部议如所请行。雍正元年,名时奏请安,世宗谕曰:“尔向日居官有声。兹当加勉,莫移初志。”寻疏言:“云南巡抚一切规礼,臣一无所取。惟盐规五万二千两,除留充恤灶、修井诸用,馀四万六千两。累年供应在藏官兵军需赏赉,拨补银厂缺课,及公私所用,皆取於此。藏兵撤后,请仍留臣署若干,馀悉充公用。”上谕曰:“督抚羡馀,岂可限以规则?取所当取,用所当用,全在尔等揆情度理而行,无烦章奏也。”名时迭疏请调剂盐井,改行社仓,皆下部议行。云南自乱后田赋淆乱,往往户绝田去而丁未除,至有一人当数十丁者,累代相仍,名曰“子孙丁”。名时疏请照直隶例,将通省丁额摊入田粮完纳。云南旧例,地方应办事,皆取诸民间,谓之“公件”。胥役科敛,指一派十,重为民累。名时议核实州县需款,酌定数目徵收,不得再有加派。檄行所属诸州县,核数开报。
       三年,擢兵部尚书,改授云贵总督,仍管巡抚事。时上令诸督抚常事疏题,要事摺奏。名时泄密摺,上令悉用题本,名时乞遇事仍得摺奏,许之。四年,转吏部尚书,仍以总督管巡抚。名时具题本,误将密谕载入,上严责,命解任,以朱纲代为巡抚。未至,仍令名时暂署。俄,纲上官,劾名时在任七载,徇隐废弛,库帑仓穀,借欠亏空。上命名时自陈,纲代名时奏谢罪,上责其巧诈,谕总督鄂尔泰严讯。名时自承沽名邀誉,断不敢巧诈。谳上,部议以名时始终掩护,朦胧引咎,无人臣事君礼,坐挟诈欺公,当斩。上命宽免,复遣侍郎黄炳会纲按治。炳等欲刑讯,鄂尔泰持不可,乃坐名时得盐规八万,除捐补银厂缺课,应追五万八千馀两。上令名时留云南待后命。
       高宗即位,召诣京师。乾隆元年,名时至,赐礼部尚书衔,兼领国子监祭酒,兼直上书房、南书房。名时以前在云南令诸州县核实需款定数徵收,去公件之弊,事未竟而去,奏请下督抚勘定。总督尹继善、巡抚张允随奏请以额编条粮重轻,与原定公件多寡,两相比并,就中摊减,下部议行。视未定议前取诸民者去十之七,云南民困以苏。
       苗疆用兵久,名时疏言:“御夷之道,贵在羁縻,未有怨毒猜嫌而能长久宁贴者。贵州境内多与苗疆相接,生苗在南,汉人在北,而熟苗居中,受雇直为汉人佣,相安已久。生苗所居深山密箐,有熟苗为之限,常声内地兵威以慑之,故亦罔敢窥伺。自议开拓苗疆,生苗界上常屯官兵,干戈相寻,而生苗始不安其所。至熟苗无事则供力役,用兵则为乡导,军民待之若奴隶,生苗疾之若寇仇。官兵胜,则生苗乘间抄杀以泄忿;官兵败,又或屠戮以冒功。由是熟苗怨恨,反结生苗为乱。如台拱本在化外,有司迎合要功,辄谓苗民献地。上官不察,竟议驻师。遂使生苗煽乱,屡陷官兵,蹂躏内地;间有就抚熟苗,又为武臣残杀,卖其妻女。是以贼志益坚,人怀必死。为今日计,惟有弃苗疆而不取,撤重兵还驻内地,要害筑城,俾民有可依,兵有可守。来则御之,去则舍之。明悬赏格,有能擒首恶及率众归顺者,给与土官世袭,分管其地。更加意抚绥熟苗,使勿为生苗所劫掠,官兵所侵陵,庶有俯首向化之日。不然,臣恐兵端不能遽息也。”二年,卒,赠太子太傅,赐祭葬,谥文定。
       黄叔琳,字昆圃,顺天大兴县人。康熙三十年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丁父忧,服除,起原官,迁鸿胪寺少卿。五迁刑部侍郎。雍正元年,调吏部。命偕两淮盐政谢赐履赴湖广,与总督杨宗仁议盐价,革除陋规,从所请。疏言:“各省支拨兵粮,布政使、粮道为政,先期请讬,方拨近营。否则拨远汛,加运费,民既重累输輓,兵亦苦待饷。请敕督抚察兵数,先拨本州县卫、所,不敷,於附近州县拨运。”下部议行。旋授浙江巡抚。时御史钱廷献请濬浙江东西湖,蓄水灌田,命叔琳会总督满保勘议。叔琳等奏言:“西湖居会城西,周三十馀里,南北山泉入湖处,旧皆设闸以阻浮沙,水得畅流;又有东湖为之停蓄,湖水分出上下塘河,农田资以灌溉。自闸废土淤,民占为田,筑埂围荡,栽荷蓄鱼。请照旧址清釐,去埂建闸,濬城内河道,并疏治上塘河各支港,及自会城至江南吴江界运河港汊坝堰。”部议从之。
       叔琳疏荐人才,有廷臣尝言於上者,上疑叔琳请讬先容,谕戒郑重。会有言叔琳赴湖广时,得盐商赇,俾充总商,及为巡抚,庇海宁陈氏仆;其弟御史叔璥巡视台湾,过杭州,仆閧於市,叔琳皆以罪商,有死者,商为罢市。上命解叔琳任,遣侍郎李周望与将军安泰分案按治。安泰等奏叔琳以陈氏仆与商争殴,逮商杖毙,事实,无与叔璥事,亦未尝罢市。周望等奏叔琳贷金盐商,非行贿,上命毋穷究。三年,命赴海塘效力。
       乾隆元年,授山东按察使。疏言:“旧例州县命案,印官公出,由邻封相验。嗣广西巡抚金鉷奏请改委佐杂,夤缘贿嘱,难成信谳。”又言:“审案旧有定限,逾限议处。嗣河东总督田文镜题定分立解府、州、司、院限期,虽意在清釐,適启通融挪改之弊,请皆仍旧为便。”从之。二年,迁布政使。四年,丁母忧。服除,授詹事。以在山东误揭属吏讳盗,夺官。叔琳登第甫二十,十六年,重遇登第岁,命给侍郎衔。二十一年,卒,年八十三。
       叔琳富藏书,与方苞友。苞治诸经,叔琳皆与商榷。
       子登贤,字筠盟。乾隆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左副都御史,督山东学政。康熙间,叔琳来督学,立三贤祠,祀胡瑗、孙复、石介,以式诸士。后六十年,登贤继之,训士遴才,皆循叔琳训。四十九年,卒。
       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父仲舒,寄籍上元,善为诗,苞其次子也。笃学修内行,治古文,自为诸生,已有声於时。康熙三十八年,举人。四十五年,会试中式,将应殿试,闻母病,归侍。五十年,副都御史赵申乔劾编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遗录有悖逆语,辞连苞族祖孝标。名世与苞同县,亦工为古文,苞为序其集,并逮下狱。五十二年,狱成,名世坐斩。孝标已前死,戍其子登峄等。苞及诸与是狱有干连者,皆免罪入旗。圣祖夙知苞文学,大学士李光地亦荐苞,乃召苞直南书房。未几,改直蒙养斋,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命充武英殿修书总裁。世宗即位,赦苞及其族人入旗者归原籍。
       雍正二年,苞乞归里葬母。三年,还京师,入直如故。居数年,特授左中允。三迁内阁学士。苞以足疾辞,上命专领修书,不必诣内阁治事。寻命教习庶吉士,充一统志总裁、皇清文颖副总裁。乾隆元年,充三礼义疏副总裁。命再直南书房,擢礼部侍郎,仍以足疾辞,上留之,命免随班行走。复命教习庶吉士,坚请解侍郎任,许之,仍以原衔食俸。苞初蒙圣祖恩宥,奋欲以学术见诸政事。光地及左都御史徐元梦雅重苞。苞见朝政得失,有所论列,既,命专事编辑,终圣祖朝,未尝授以官。世宗赦出旗,召入对,慰谕之,并曰:“先帝执法,朕原情。汝老学,当知此义。”乃特除清要,驯致通显。
       苞屡上疏言事,尝论:“常平仓穀例定存七粜三。南省卑湿,存粜多寡,应因地制宜,不必囿成例。年饥米贵,有司请於大吏,定值开粜,未奉檄不敢擅。自后各州县遇穀贵,应即令定值开粜,仍详报大吏。穀存仓有鼠耗,盘量有折减,移动有运费,粜籴守局有人工食用。春粜值有馀,即留充诸费。廉能之吏,遇秋籴值贱,得穀较多,应令详明别贮,备歉岁发赈。”下部议行。又言民生日匮,请禁烧酒,禁种烟草,禁米穀出洋,并议令佐贰官督民树畜,士绅相度濬水道。又请矫积习,兴人才,谓:“上当以时延见廷臣,别邪正,示好恶。内九卿、外督抚,深信其忠诚无私意者,命各举所知。先试以事,破瞻徇,绳赃私,厚俸而久任著声绩者,赐金帛,进爵秩。尤以六部各有其职,必慎简卿贰,使训厉其僚属,以时进退之,则中材咸自矜奋。”乾隆初,疏谓:“救荒宜豫。夏末秋初,水旱丰歉,十已见八九。旧例报灾必待八九月后,灾民朝不待夕,上奏得旨,动经旬月。请自后遇水旱,五六月即以实奏报。”并言:“古者城必有池,周设司险、掌固二官,恃沟树以守,请饬及时修举。通川可开支河,沮洳可兴大圩,及诸塘堰宜创宜修,若镇集宜开沟渠、筑垣堡者,皆造册具报,待岁歉兴作,以工代赈。”下部议,以五六月报灾虑浮冒,不可行;沟树塘堰诸事,令各督抚筹议。
       高宗命苞选录有明及本朝诸大家时艺,加以批评,示学子准绳,书成,命为钦定四书文。苞欲仿朱子学校贡举议立科目程式,及充教习庶吉士,奏请改定馆课及散馆则例,议格不行。苞老多病,上怜之,屡命御医往视。
       苞以事忤河道总督高斌,高斌疏发苞请讬私书,上稍不直苞。苞与尚书魏廷珍善,廷珍守护泰陵,苞居其第。上召苞入对,苞请起廷珍。居无何,上召廷珍为左都御史,命未下,苞移居城外。或以讦苞,谓苞漏奏对语,以是示意。庶吉士散馆,已奏闻定试期,吴乔龄后至,复补请与试。或又以讦苞,谓苞移居乔龄宅,受请讬。上乃降旨诘责,削侍郎衔,仍命修三礼义疏。苞年已将八十,病日深,大学士等代奏,赐侍讲衔,许还里。十四年,卒,年八十二。苞既罢,祭酒缺员,上曰:“此官可使方苞为之。”旁无应者。
       苞为学宗程、朱,尤究心春秋、三礼,笃於伦纪。既家居,建宗祠,定祭礼,设义田。其为文,自唐、宋诸大家上通太史公书,务以扶道教、裨风化为任。尤严於义法,为古文正宗,号“桐城派”。
       苞兄舟,字百川,诸生,与苞同负文誉。尝语苞,当兄弟同葬,不得以妻祔。苞病革,命从舟遗言;并以弟林早卒未视敛,敛袒右臂以自罚。
       王兰生,字振声,直隶交河人。少颖异。李光地督顺天学政,补县学生,及为直隶巡抚,录入保阳书院肄业,教以治经,并通乐律、历算、音韵之学。光地入为大学士,荐兰生直内廷,编纂律吕正义、音韵阐微诸书。康熙五十二年,赐举人,以父忧归。服除,仍直内廷。六十年,应会试,未第。上以兰生内直久,精熟性理,学问亦优,赐进士,殿试二甲一名,改庶吉士。雍正元年,散馆授编修。三年,署国子监司业。四年,真除,督浙江学政。五年,迁侍讲。六年,转侍读。时查嗣庭、汪景祺以诽谤得罪,停浙江士子乡会试。兰生奏言:“诸生当立品奉公,如有潜通胥役,欺隐钱粮,察出黜惩。臣按考所至,严加晓谕,并令地方官开报,必使输粮乃得入试。”上深嘉之,命浙江士子准照旧乡会试。七年,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九年,迁内阁学士,仍留学政。十年,命再留任三年。寻充江南乡试考官,调陕西学政。十三年,以所举士得罪,左授少詹事。高宗即位,召入都,复授内阁学士。乾隆元年,迁刑部侍郎,兼署礼部侍郎。二年春二月,上奉世宗葬泰陵,兰生扈行。次良乡,发,病遽作,卒於肩舆中。赉白金五百,治丧涿州,待家人奔赴,赐祭葬如例。
       兰生为学原本程、朱,光地授以乐律,与共校朱子琴律图说,刻本多谬误,以意详正,遂可推据。既入直,圣祖授以律管、风琴诸解,本明道程子说,以人之中声定黄钟之管,积黍以验之,展转生十二律,皆与古法相应;又至郊坛亲验乐器,推匏土丝竹诸音与黄钟相应之理,其说与管子、淮南子相合。音韵亦授自光地,谓邵子经世详等而略韵,顾炎武音学五书详韵而略等,兼取其长,以国书五字类为声韵之元以定韵,又用连音为纽均之法以定等,皆发前人所未及。圣祖深赏之,禁中夜读书,惟兰生侍左右,巡幸必以从,亟称其贤。
       留保,字松裔,完颜氏,满洲正白旗人。祖阿什坦,字金龙,顺治初,授内院六品他敕哈哈番,翻译大学、中庸、孝经、通鉴总论诸书;九年,成进士,授刑科给事中。留保,康熙五十三年举人。六十年,与兰生同赐进士,改庶吉士。雍正元年,散馆授检讨。累迁通政使。六年,广东巡抚杨文乾劾总督阿克敦侵蚀粤海关火耗,并令家人索暹罗米船规礼诸事,上命总督孔毓珣及文乾按治。寻文乾卒,改命留保及郎中喀尔吉善会毓珣按治。毓珣以上怒,将刑讯,留保争之,乃免。谳定,阿克敦罪当死,寻复起,语详阿克敦传。留保迁侍郎,历礼、吏、工三部。乾隆初,乞病,致仕。卒,年七十七。
       胡煦,字沧晓,河南光山人。初以举入官安阳教谕。治周易,有所撰述。康熙五十一年,成进士,散馆授检讨。圣祖闻煦通易理,召对乾清宫,问河、洛理数及卦爻中疑义。煦绘图进讲,圣祖赏之,曰:“真苦心读书人也。”五十三年,命直南书房。上方纂周易折中,大学士李光地为总裁,命煦分纂。寻命直蒙养斋,与修卜筮精蕴。五十七年,迁洗马,与修卜筮汇义。转鸿胪寺少卿。六十一年,迁光禄寺少卿,再迁鸿胪寺卿。雍正元年,擢内阁学士,命与刑部侍郎马晋泰如盛京按鞫私刨人葠,录囚百五十八人,论罪如律。煦还奏:“刨葠俱贫民,羁候按鞫,自春夏至九、十月,往往瘐毙。请归盛京刑部及将军、府尹,以时定谳。”上如所请,命嗣后停遣部院堂官按鞫。五年,擢兵部侍郎,兼署户部。时诸部院每於员外增置佐正员治事,煦协理副都御史,又协办礼部侍郎。八年,命直上书房,充明史总裁。九年,授礼部侍郎。旋以衰老夺官。十年,河东总督田文镜劾煦长子孟基本邱氏子,冒姓,以官卷得乡举,下部议黜。乾隆元年,煦诣阙召见,命还原衔,复孟基举人,赐其幼子季堂荫生。煦疾作,卒於京师,赉银五百治丧,赐祭葬。
       煦正直忠厚,所建白必归本於教化。尝奏:“请敕州县岁举孝子悌弟,督抚旌其门,免徭役,见长官如诸生。其有慈惠廉节,笃於交友,下逮仆婢,行有可称,皆得申请奖劝,庶化行俗美,人知自爱。”又请敕州县劝农桑,或别设农官以专其任。又言:“督抚於命、盗重案,每用‘自行招认’四字,援以定罪。夫民奸黠者抵死不服,愚懦者畏刑自诬。请嗣后必证据确然,然后付法司阅实。一有不当,旋即驳正,庶得慎刑之意。”他所陈奏,如广言路,裕积储,汰浮粮,省冗官,平权量,多切於世务。乾隆间,高宗诏求遗书,徵煦著述。时季堂官江苏按察使,以煦著周易函书进。五十九年,特命追谥,谥文良。季堂自有传。
       魏廷珍,字君璧,直隶景州人。李光地督学,招入幕阅卷,旋以举人荐直内廷,与王兰生、梅瑴成校乐律渊源。五十二年,成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五十四年,迁侍讲,直南书房。五十六年,转侍读。五十九年,转擢詹事,复迁内阁学士。六十一年,命领两淮盐政。
       雍正元年,授偏沅巡抚。世宗谕曰:“尔清正和平,但不肯任劳怨。今为巡抚,宜刚果严厉,不宜因循退缩。”二年,以辰谿诸生黄先文故杀人,谳斗杀拟绞,遇赦请免;会同民谭子寿等因奸毙三命,拟斩候,皆失出;又以拨绿旗兵饷未具题:部议降调。上谕:“廷珍学问操守胜人,乃料理刑名钱穀,非过则不及。”召回京,授盛京工部侍郎。三年,授安徽巡抚,又以按治泾县吏王时瑞等假印徵赋,宽徇,为部驳,上戒其毋姑息。廷珍疏言:“清釐钱粮,官吏侵蚀,往往匿民欠中,不易清察。请视民欠多少,多限一年,少限半年,分别详察。官吏侵蚀,循例责偿,如实欠在民,督徵催解,州县有逋赋,继任受代,许以时察报。”诏如所请行。嗣以清察限促,敕部更定。广东总督孔毓珣入对,言道经宿州灵壁,积潦妨稼,上责廷珍怠玩,令出俸疏濬。廷珍乞内补,上不许。八年,调湖北。九年,召回京,授礼部尚书。十年,授漕运总督,署两江总督。十二年,授兵部尚书。十三年,仍调礼部。
       高宗即位,命以尚书衔守护泰陵。乾隆三年,授左都御史。四年,迁工部尚书。五年,以老病乞休。上以:“廷珍在世宗朝服官中外,不克举其职,屡奉申诫,今以老病乞休,似此因循懈怠、持禄保身之习,断不可长。”命夺官。时方苦旱,太常寺卿陶正靖谢上入对,上问:“今苦旱,用人行政或有阙失,宜直言。”正靖因奏:“廷珍负清望,无大过。近日放还,天语峻厉,非所以优老臣。”上霁颜听之。后数日,上以语礼部尚书任兰枝,兰枝言正靖其门生也。上知兰枝与廷珍为同年进士,因不怿,谕:“朝臣师友门生援引标榜,其端不可开。”命兰枝书上谕戒正靖,兰枝书上谕,言:“上问正靖,知为兰枝门生。”上诘兰枝,兰枝对“年老耳聋,一时误听。”上愈怒,责兰枝诈伪,对称“老”,以旧臣自居,下吏议,兰枝、正靖皆夺官。上命留兰枝,正靖降调。
       十三年,上东巡,过景州,廷珍迎谒,命还原衔,赐以诗,有句曰:“皇祖栽培士,於今賸几人?”并书“林泉耆硕”榜赉之。十六年,又赐诗,予其子锡麟荫生。二十一年,复东巡,廷珍迎谒,年已将九十,又赐诗,予锡麟员外郎衔。寻卒,赐祭葬,谥文简。
       任兰枝,字香谷,江苏溧阳人。康熙五十二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雍正元年,命直南书房。累迁内阁学士。五年,与安南定界,偕左副都御史杭奕禄赍诏宣谕,语详杭奕禄传。使还,迁兵部侍郎。命如江西按南昌总兵陈玉章侵饷。调吏部。高宗即位,命充世宗实录总裁。擢礼部尚书,历户、兵、工部,复调礼部。十年,以老致仕。十一年,卒。
       蔡世远,字闻之,福建漳浦人。父璧,拔贡生,官罗源训导,有学行,巡抚张伯行延主鼇峰书院,招世远入使院校订先儒遗书。
       世远,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大学士李光地以宋五子之书倡后进,得世远,深器之。四十九年,乞假省亲。五十年,遭父丧,服除,赴京师。以假逾期,於例当休致,世远不欲以父丧自列。会上命纂性理精义,光地充总裁,荐世远分修,书成,世远不欲以编辑叙劳,辞归。巡抚吕犹龙延主鼇峰书院,以正学教士。居久之,雍正元年,特召授编修,直上书房,侍诸皇子读。寻迁侍讲。四年,迁右庶子,再迁侍讲学士。五年,迁少詹事,再迁内阁学士。六年,迁礼部侍郎。
       七年,上将设福建观风整俗使,谘世远,命与同籍京朝官议之。佥谓:“福建自海疆平定后,泉、漳将吏因功骤擢通显,子弟骄悍,无所懔畏。皇上饬官方,兴民俗,上年学政程元章奏以泉、漳风俗未醇,责成巡道整饬,自此益加儆戒。但人有贤愚,士或鄙劣薄行,民又多因怒互争,未必洗心涤虑。应请设观风整俗使,防范化导,於风俗人心有益。”得旨允行。八年,福建总督高其倬劾世远长子长汉违例私给船照,上以疏示世远。世远奏言:“臣子长汉现在京邸。此所给照,不知何人所为。但有臣官衔图书,非臣族姓,即臣戚属,请敕鞫治。”部议坐失察,降调。十年,特旨复原职。十二年,卒。
       世远侍诸皇子读,讲四子、五经及宋五子书,必引而近之,发言处事,所宜设诚而致行者;於诸史及他载籍,则即兴亡治乱,君子小人消长,心迹异同,反覆陈列。十馀年来,寒暑无或间。十三年,高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文勤。所著二希堂集,御制序弁首。“二希”者,谓功业不敢望诸葛武侯,庶几范希文;道德不敢望朱子,庶几真希元。上制怀旧诗,称为闻之蔡先生。六十年,上将归政,释奠於先师,礼成,推恩旧学,加赠太傅。
       子长沄,诸生。乾隆三年,以学行兼优荐,发江南以知县用。历甘泉、石埭、句容、无锡诸县。两江总督德沛称其廉明,再迁江宁知府。调庐州、松江诸府,迁四川按察使。二十七年,特擢兵部侍郎。逾年,卒。上屡念世远旧劳,推恩其诸子,观澜、长汭及孙本崇皆赐举人。
       沈近思,字位山,浙江钱塘人。康熙三十九年进士。四十五年,授河南临颍知县。颍水经许州东入临颍,许州孔家口下距临颍境仅百馀步,堤屡圮,水入临颍,害禾稼。近思请筑堤,临颍任夫十之七,士民争输穀。日役千三百人,人穀二升,二十日而堤成。水至不为患,岁大熟。近思立紫阳书院,教士以正学。县西葛冈村俗最恶,近思为置塾,课村童,立书程簿,躬教督之。化行於其乡,俗日驯。五十二年,巡抚鹿祐荐卓异,迁广西南宁同知。病,告归。
       五十九年,以浙江巡抚朱轼荐,敕部调取引见,命监督本裕仓。浙江福建总督满保奏请以知府拣发福建,檄署台湾知府。近思议析置数县,道镇弹压,府治驻兵三千,分布营汛,收材勇入行伍,严加操练,以渐移充内地各标。流民至者,必审籍贯、稽家口,方授以田土,否则悉驱过洋。议未即行,雍正元年,召授吏部文选司郎中,赐第,赉帑金四百。寻授太仆寺卿,仍兼领文选司事。二年,超授吏部侍郎,命与尚书阿尔松阿如河南按治诸生王逊等纠众罢考,论如律。
       四年,充江南乡试考官。例以乡试录进呈,上嘉近思命题正大,策问发挥性理,谕奖之。时侍郎查嗣庭、举人汪景祺以诽谤获罪,停浙江人乡会试。近思疏言:“浙省乃有如嗣庭、景祺者,越水增羞,吴山蒙耻!”因条列整饬风俗,约束士子,凡十事。上曰:“浙省有近思,不为习俗所移,足为越水、吴山洗其羞耻!”所陈委曲详尽,下巡抚李卫、观风整俗使王国栋,如议施行。五年,擢左都御史,仍兼领吏部事。卒,命平郡王福彭往奠,加礼部尚书、太子少傅。以其子方幼,令吏部遣司官为治丧,赐祭葬,谥端恪。
       近思少孤贫,为僧灵隐寺。世宗通佛理,尝以问近思,近思对曰:“臣少年潦倒时,尝逃於此。幸得通籍,方留心经世事以报国家。亦知皇上圣明天纵,早悟大乘,然万几为重,臣原皇上为尧、舜,不原皇上为释迦。即有所记,安敢妄言以分睿虑?”上为改容。及耗羡归公议起,上意在必行,近思独争之,言:“耗羡归公,即为正项,今日正项之外加正项,他日必至耗羡之外加耗羡。臣尝为县令,故知其必不可行。”上一再诘之,近思陈对侃侃,虽终不用其言,亦不以为忤也。
       子玉琏,世宗命地方官加意抚养成立。乾隆中,授广西桂林同知。
       雷鋐,字贯一,福建宁化人。为诸生,究心性理。庶吉士蔡世远主鼇峰书院,从问学。雍正元年,举於乡。世远时为侍郎,荐授国子监学正。十一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乞假归。十三年,高宗即位,召来京,命直上书房。乾隆元年,散馆,以病未入试,特授编修。二年,大考二等一名,赐笔、墨、砚、葛纱。同直编修余栋以忧归,端慧皇太子丧,入临,上欲留之。鋐疏言:“侍学之臣,当明大义,笃人伦。使栋讲书至‘宰我问三年丧’,何以出诸口?”杨名时亦诤之,事遂寝。四年,迁谕德。寻以父忧归。九年,召来京,仍直上书房,赏额外谕德食俸。
       十年,三迁通政使。上以言事者多沽直名,自规便利,诏训饬。鋐疏言:“皇上裁成激劝,俾以古纯臣为法,意至深厚。然台谏所得者名,政事所得者实。论臣子之分,不惟不可计利,并不可好名;而在朝廷乐闻谠言,不必疑其好名,并不必疑其计利。孔子称舜大知曰隐恶扬善,则知当时进言者不皆有善无恶,惟舜隐之扬之,所以嘉言罔攸伏,成执两用中之治。”得旨嘉奖。十四年,乞假省母。十五年,还京,命督浙江学政。十六年,上南巡,赐以诗,谓:“浙江近福建,为汝便养母也。”寻调江苏。十八年,擢左副都御史,仍留督学。复调浙江。杭州、嘉兴灾,致书巡抚周人骥议蠲赈。人骥以时已隆冬,例不得补报,难之。鋐遂疏闻,上命蠲赈。二十一年,乞养母归。二十二年,上南巡,鋐迎谒,上书榜赐其母。二十四年,丁母忧。二十五年,鋐未终丧,卒,年六十四。
       鋐和易诚笃,论学宗程、朱。督学政,以小学及陆陇其年谱教士。与方苞友,为文简约冲夷得体要。
       论曰:圣祖以朱子之学倡天下,命大学士李光地参订性理诸书,承学之士,闻而兴起。苞与光地谊在师友间,名时、兰生、廷珍、世远皆出光地门。煦亦佐光地修书,得受裁成於圣祖。叔琳,苞友,鋐又出世远门,渊源有自。独近思未与光地等游,而学术亦无异,雍正初,与世远、苞先后蒙特擢。寿考作人,成一时之盛,圣祖之泽远矣。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纪一 太祖本纪
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
卷三 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
卷四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
卷五 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
卷六 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
卷七 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
卷八 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
卷九 本纪九 世宗本纪
卷十 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
卷十一 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
卷十二 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
卷十三 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
卷十四 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
卷十五 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
卷十六 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
卷十七 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
卷十八 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
卷十九 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
卷二十 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
卷二十一 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
卷二十二 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
卷二十三 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
卷二十四 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
卷二十五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卷二十六 志一 天文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天文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天文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天文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灾异一
卷四十一 志十六 灾异二
卷四十二 志十七 灾异三
卷四十三 志十八 灾异四
卷四十四 志十九 灾异五
卷四十五 志二十 时宪一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时宪二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时宪三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时宪五
卷五十 志二十五 时宪六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时宪七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时宪八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时宪九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地理二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卷八十五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卷九十 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乐一
卷九十五 志七十 乐二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乐三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乐四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乐五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乐六
卷一百 志七十五 乐七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乐八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舆服一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舆服二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舆服三
卷一百五 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选举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选举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选举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选举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选举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选举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选举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选举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职官一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职官二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食货一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食货二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食货三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食货四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食货五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食货六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河渠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河渠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河渠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河渠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兵一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兵二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兵三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兵四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兵五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兵六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兵七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兵八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兵九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兵十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皇子世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皇子世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皇子世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皇子世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皇子世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公主表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外戚表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二百 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后妃
卷二百十五 列传二 诸王一
卷二百十六 列传三 诸王二
卷二百十七 列传四 诸王三
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 诸王四
卷二百十九 列传六 诸王五
卷二百二十 列传七 诸王六
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八 诸王七
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传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传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传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传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传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传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传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传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传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传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八十六
卷三百 列传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传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传九十
卷三百四 列传九十一
卷三百五 列传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传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传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传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传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传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传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传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传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二
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传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传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传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传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传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传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传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传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传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
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
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
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八 儒林二
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
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
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
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
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
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
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
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
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
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
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
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
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
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
卷五百 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
卷五百一 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
卷五百二 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
卷五百三 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
卷五百四 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
卷五百五 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
卷五百六 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
卷五百七 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
卷五百八 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
卷五百九 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
卷五百十 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
卷五百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
卷五百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
卷五百十三 列传三百 土司二
卷五百十四 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
卷五百十五 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
卷五百十六 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
卷五百十七 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
卷五百十八 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
卷五百十九 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
卷五百二十 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
卷五百二十一 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
卷五百二十二 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
卷五百二十三 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
卷五百二十四 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
卷五百二十五 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
卷五百二十六 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
卷百二十七 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
卷五百二十八 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
卷五百二十九 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清史稿》发刊缀言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