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清史稿
卷三百三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三
作者:民国 · 赵尔巽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叶士宽(陈梦说) 介锡周 方浩 金溶 张维寅 顾光旭 沈善富 方昂 唐侍陛(张冲之)
       叶士宽,字映庭,江苏吴县人。康熙五十九年举人,授山西定襄知县。求民隐,涤烦苛,不假胥吏,事办而民不扰。雍正八年,擢沁州知州,署潞安知府。除无名诸税,复四门集以便商民。历署平阳、太原,治行为山西最。十二年,举卓异,擢浙江绍兴知府。有惰民格杀士人,众譁,将罢试,士宽方勘三江闸,驰归,数言谕解之。风潮陷海塘,躬任堵筑,三月而工完。乾隆初,调金华。东阳饥民求赈者以万计,士宽曰:“按册施赈,是赈册非赈民也。”乃召饥者前注名於册,而斥二人,众乃定。二人者:一妇人,曾以讼至官,服华服,至是易敝衣乞赈,士宽识之,令褫其敝衣,内华服如故;一男子,容甚泽,令饮痈荚汁,呕出酒肉。众惊服,冒赈者潜散去。在金华三年,多善政,郡人为立生祠。擢杭嘉湖道,调金衢严道。衢州地高,西安、龙游诸县,素筑坝蓄水溉田?木商入山者,私开坝,水日涸,士宽严禁之,民皆称便。八年,调宁绍台道。绍兴大水,萧山、诸暨民多挟众诣县求食,巡抚恶之,不欲赈。士宽曰:“某来时,民饥几欲死。何忍坐视其悉填沟壑耶?”继以泣请,乃得上闻给赈。士宽以待饥而赈常不及,议濬绍兴之鉴湖、宁波之广德湖,会去官,未果。著浙东水利书,冀后有行之者。父忧归,遂不出。
       陈梦说,字晓岩,山西绛县人。乾隆十三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谳决,执法不阿上官;兼提牢,役不能为奸。累迁礼部郎中。出为浙江宁绍台道。台州素犷悍,宁海梅村民拒捕,提督将以兵往,旁村皆惊窜。梦说轻骑临县,县令已缧系窜者数十人,尽释之,曰:“吾来捕梅姓数人而已。”获诛拒捕者,而释其少子一人。台人感之,谣其事为存孤记。修鄞县钱湖徬。值上南巡,召见,素知其在刑部有能名,赐绮貂。寻以失察属吏不职罣议,仍以道员用。授督粮道,却餽金,漕政肃然。时讹言妖人翦发,萧山捕僧了凡等四人,诬服,梦说平反之。后或言事由浙见,解京讯治无验,抵妄捕者罪,以梦说轻比,降秩。修馀杭南湖堤。署嘉兴、严州、处州、湖州诸府,复原官。梦说官浙十二年,所至有声。寻乞归。
       介锡周,字鼎卜,山西解州人。康熙六十年进士。雍正初,授贵州毕节知县。乌蒙土司叛,督运军粮,遇逆苗,徒役欲弃粮走,锡周厉声曰:“失粮法当死,犯苗亦死。死法毋宁死贼!”策马径前,千夫拥粮而进,逆苗眙愕,鸟兽散。迁平远知州。乌蒙倮夷复叛,川、滇苗、倮应之。锡周先往抚大定苗,平远得无患。十三年,擢大定知府。古州苗乱,陷黄平、清平,驿路俱梗。塘兵妄报土酋安国贤通古州苗,剋期犯贵阳。大吏发川兵将至,国贤辖地九百里,众惶骇。锡周甫莅郡,立召国贤至,谕以祸福。国贤伏地陈无交通古州状,锡周曰:“汝率众苗就抚,我以百口保汝不死,且止川兵。”时丹江亦被围,乃请以川兵往援,丹江围解而大定安堵。
       南笼民王祖先素无籍。以书符惑众,播为逆词。又粤西侬人王阿耳为寨长王文甲所执,窜入苗寨,诬文甲将纠合册亨诸寨叛。二狱同时起,株连千馀人,南笼狱不能容。滇、粤错壤,寨苗多逃。锡周奉檄往会鞫,蔽罪悉当,释文甲及系累者,逃亡并归,边境以靖。摄贵东道,筦粮运。时军兴,岁餽饷金二百四十馀万两、米八十馀万石,调马三千、夫五千,麕集镇远,漫无纪,夫縻廪食,马累里户;复於上游南笼诸府役民夫加运九站,下游铜仁诸府则增雇调二千人助役。锡周画三策:以马设台站,运凯里、丹江诸路;夫按期日运台拱诸路,楚、粤米皆由水运;分清江及古州、都江两路,輓输迅速,粮乃集。上游之加运,下游之调夫,皆止之,省帑数十万,民间亦减劳费之累。补贵西道,调粮道。兵米折色,不收馀羡,兵民交颂之。乾隆中,擢按察使。
       锡周在黔中久,吏治、风土、民苗疾苦皆熟习,莅之以诚,慎刑狱,兴教化。性素耿介,不谐於时,以老乞休。上念其劳勚,召入觐,授太仆寺少卿。阅三年,告归。
       方浩,字孟亭,安徽桐城人。雍正八年进士,授山西太原知县。尝知隰、平定二州。隰民有茹素号为大乘教者,浩召至庭,啖以酒肉,人莫知其故。其后逮捕大乘教人连数郡,而隰民独免。平定旱,奸民煽譁呶求粜,捕渠魁一人置之法,馀悉不问。迁潞安知府。会上西巡,取道泽、潞,吏平道,及道旁民田。浩以銮舆未出而民废耕作,非上爱民之意,令耕如平时。民得收穫,而事亦治。擢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兼摄九江府事。岁旱,米商未至,他郡县乏食,大吏檄运仓粮往济。浩以郡民咸待食,而移粟他往,恐生事,请独输九江仓,而属县停运,违大吏意。未几,安仁以阻运成大狱,大吏以此重浩。旋调吉南赣道。奸民据险为乱,驰诣捕缉。比大吏至,谋主已就擒,其敏捷如此。坐事罢,循例复职。方需次吏部,以疾卒。
       金溶,字广蕴,顺天大兴人。雍正八年进士,以刑部员外郎擢山东道监察御史。高宗即位,诏求直言,溶上疏言安民五事:一曰开垦之地缓其升科;二曰带徵之项宜加豁免;三曰关税正额之外免报盈馀;四曰州县殿最首重民事,不以办差为能;五曰巡狩之地崇尚朴素,不以纷华取媚。当是时,上命翰詹科道各进经史摺子,溶又上疏曰:“头会箕敛以裕囊椟者,匹夫之富也;轻徭薄税使四海咸宁者,天子之富也。易卦:损下益上,上益矣而反名损;损上益下,上损矣而反名益。盖谓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圣人制卦之意可深长思也。”乾隆九年,湖广总督孙嘉淦因徇巡抚许容夺职,命修顺义城。溶上疏论曰:“赏罚者,人主御世之大权。臣工有罪,有罚钅爰一例,因其素非廉吏,使天下晓然知所得者终不能为子孙计留也。孙嘉淦操守不苟,久在圣明洞鉴之中,而罚令出赀效力,恐天下督抚闻之,谓以嘉淦之操守,尚不免於议罚,或一不得当,而罚即相随,势必隳廉隅预为受罚之地。是罚行而贪风起,不可不慎也。臣为嘉淦所取士,不敢避师生之嫌而隐默不言。”奏上,部议夺职。
       未几,特起为福建漳州知府。漳俗强悍,胥吏千馀交结大吏家奴,势力出长官上。有吴成者,设局诱博,擒治之,民称快。华葑村距县治二百里,康熙时尝议设县丞,以不便於胥吏,格不行。溶复以请,布政使文不下府而直行县,溶大怒,严讯县胥,得其交通状,乃详请治罪而设官。其父老叹曰:“微金公,吾侪奔驰道路死矣!”十三年春,闽省旱,斗米千钱,大府檄溶平粜。溶劝富家出粜,给印纸令商人赴籴;又请宽台湾米入内地之禁;民情帖然。其他脩文庙乐器,增书院膏火,皆次第举行。迁台湾道。补陕西盐驿道。署布、按两司事。调浙江粮道,与巡抚陈学鹏牴牾,学鹏论溶迂缓不任事,原品休致。卒,年七十三。
       张维寅,字子畏,直隶南皮人。乾隆元年进士,授户部江南司主事。江南赋役甲天下,支销留解,端绪毛栉。维寅综覈精密,猾吏不能欺。迁吏部员外郎,考选监察御史,补掌贵州道。劾奏闽督诱人受赇而坐之罪,失政体,上是之,为通行饬戒。简云南迤东道,至,改补驿盐。滇盐无成法,维寅一一调之,使井官、煎户、运夫、铺商无偏累,滇人称便。岁节缩归公银七千两。以前官累,左迁知府。於时东川官设牛马站,通百色,铜往盐返,谓可省费。既奏行,而路险阻,车摧折,牛马多死,铜盐耗失。维寅奉勘得实,以事不可已,请夷路用车,险雇夫役,赀出炉息,无溢费,且不扰民,从之,获济。署鹤庆、永北,补临安,调首郡,兼楚雄。值地震为灾,躬勘鹤庆、剑川、浪穹、丽江、昌门赈,活灾氓每数万计。迁督粮道,整顿铜厂,代偿前官亏帑,待罪得脱。调浙江盐道,未数月,调福建汀漳龙道。闽俗獷悍,痛惩以法,擒巨猾,散夥党,健讼斗狠之风为息。察冤决疑,人称神明。举卓异,入觐,上奖慰甚至。复之官,病卒。
       顾光旭,字晴沙,江苏无锡人。乾隆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晋员外郎,主盐筴,两淮解银,辄挂欠百之十五。光旭谓:“各省库平皆部较颁,何独两淮历久如是?是银库多索也。”白於长官除免之。擢御史。二十四年,直隶、山东大水。次年春,疏曰:“上年两省灾,截漕发帑加赈。近见流民扶老携幼入京,春来尤甚。五城米厂饭厂人倍增,询之,近京数百里,毁屋伐树,卖男鬻女,老弱踣顿,不可胜计。耳目所及如此,其外可知。伏思救荒无奇策,惟督抚及有司亲民之官实心实力方克有济。各州县未尝不施赈,或委任佐贰,或假手胥吏,或设厂远离村镇,穷民奔走待食,或得或不得。良法美意,一入俗吏之手,沾实惠者十不及五。一二贤有司抚循周至,则他境流民闻风毕集,转难措手。此督抚不能真实爱民,下亦以应付塞责,一切皆属具文。请敕下随地抚绥,毋致流移失所。疏导积水,以工代赈,借给牛种,以资耕作。有流民有矿土,尉即重治督抚州县之罪。来京饥民,已领厂赈。一年之计,在於东作。无力自回者给赀遣送,其本籍无倚赖者归大兴、宛平安辑,勿令栖流无著。又每遇水旱,司、道、府亲勘,先以供应烦州县,所委佐贰,亦滋扰累,请严参重处。”奏入,上善之。命赴京畿察勘,疏消文安、大城积水。乐亭民拥閧县门,抚定之,驰章请加赈。历宝坻、滦州,卢龙,两月竣事。迁给事中。
       寻出为甘肃宁夏知府,调平凉。三十五年,大旱,请赈,初为上官所格。光旭亲察灾户,亟发银米,煮粥以赈,邻县饥者率就之。时灾黎鬻妻子,道殣相望,光旭巡视山僻,赋诗曰:“轮蹄鸟道羊肠路,沟壑鸠形鹄面人。”又曰:“产破妻孥贱,肠枯草木甘。”诵者感动。自夏至次年三月始雨。平凉、隆德、固原、静宁各设粥厂二,饥民日增。虑入夏疫作,给每口两月粮,遣使归耕。时已擢凉庄道,总督文绶任以河东赈事,一切钱粮听支取,知府以下听调遣。分八路比户清勘,刊发三连票备考覈。发奸摘伏,官吏惕息。竟事无中饱,民获更生。
       三十七年,金川用兵,文绶调四川总督,疏请光旭随往,司三路餽饷,署按察使。蜀民失业无赖者,多习拳勇,嗜饮博,浸至劫杀,号为啯噜子,至是益众。严捕治之,改悔者发为运丁,颇收其用。以秋审失出,罢职,留治粮饷。四十年,金川平,驻西路卧龙关经理凯旋兵十馀万,帖然无扰。事竣,乞病归,年未五十。
       里居遇灾,助赈一如在官时。主东林书院数十年,聚生徒讲论道义,继其乡顾宪成、高攀龙之绪。著响泉集。
       沈善富,字既堂,江苏高邮人。乾隆十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典江西、山西乡试。撰制诰,办院事,纂修国史、续文献通考,勤於其职。出为安徽太平知府,在官十有六年,尤尽心灾赈。三十四年,大水,坐浴盆经行村落,得赈者五十万口。当涂官圩决,密劝富家出粜,禁转掠,使各村自保。有告某家不粜者,笞之,曰;“汝奉何明令使富家出粟耶?”民乃定。三十六年,泗州水,大吏檄善富往赈之,釐户口之弊,民受其惠。值大疫,设局施药施瘗,绝荤祈禳。前后课属县种柳数百万株,官路成阴。埋暴十馀万棺。时传妖人割发,搜捕令下,诸郡骚然,独太平不妄捕一人。兄弟讼,察其词出一手,杖主讼者。兄弟悔悟如初。师弟互讦阴事,取案前文卷盈尺火之。曰:“尔词必有稿,可上控郡守焚案,不汝靳。”两造皆泣,讼乃息。贵池有争地讼於部者,视旧牍,得成化二十一年闰四月官契,念愚民安知闰,检明史七卿表,得是年闰四月文,据以定谳。
       四十六年,擢河东盐运使。盐池受淡水,歉产,商运蒙古盐多劳费。及盐产复盛,弊多商困。善富曰:“盐池自古为利,不当废革。若听民自贩,必致蒙盐内侵。商人之力,不患寡,患不均。其弊有三:奸商弃瘠据肥,一也;费浮地远,伙攫其利,二也;佥代之期,贫富倒置,三也。”乃总三省引地为三等均之。复以道路远近顺配为五十六路,阄分签掣之,於是赂绝弊清。后乾隆末废商运,蒙盐果内侵,至嘉庆十一年,仍复旧制,皆如所预计。所至兴学爱士,人文蔚起。以母老乞终养,居乡多善举。著味镫斋诗文集。
       方昂,字坳堂,山东历城人。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累晋郎中。会秋谳更新例,凡金刃杀人,概为情实。昂分别其轻重,固争不得,后高宗特旨改正。坐是为同僚所忌,淹滞十年。又数上书与长官争,长官愠之,卒重其人。以荐出为江西饶州知府。安南阮光平入觐,驿传所经,多饰供帐。昂曰:“国家以威德服四夷,非讠夸以靡丽。”戒所属勿与。擢江苏苏松道,已受代将行,营弁缉盐,波及良善,众汹汹不平。营弁以民变告,且徵兵,昂曰:“新守与民未习,民勿信。”自出晓谕,捕倡首者置法,申请上官褫营弁职,事即定。至任,有尼之者,遂谢病去官。
       病痊,复出署松太道。闽,广洋盗窜入吴淞,总督、巡抚、提督会师於宝山。昂建议曰:“衢山与大小羊山,江、浙之分界,港汊丛杂,盗船随处可寄椗。一得风潮之便,倏忽出没,猝不及防。当其乘风而来,迎击之时,彼顺而我逆;及其趁潮而退,追击之,则我后而彼先:是使盗常凭胜势也。请於要隘多设伏,俟其至,则纵使过,而蹑其后;遇其退,则扼不使前,以待后队之追剿。盗虽黠,无能为也。”从其议,盗果大摧。补江宁盐巡道。缉讼师,剔衙蠹,戢强暴,弭盗贼,尤以砥砺风俗为先,屏绝酬酢。同官闻其风采,咸重之。嘉庆三年,擢贵州按察使,八阅月,迁江宁布政使。未久,以病乞归。
       昂刚劲勤职。其归也,上曰:“此人可惜!”寻卒。
       唐侍陛,字赞宸,江苏江都人,巡抚绥祖孙。乾隆中,以荫生授南河山盱通判。历任宿虹、铜沛、里河、外河同知。以治河绩考最,擢湖北郧阳知府,母忧去官。四十七年,服阕,会河决青龙冈,屡筑屡圮,大学士阿桂督治,以侍陛习河事,疏调赴工。阿桂方与总河议改河之策,决计於侍陛,侍陛曰:“今全河下注,非土埽所能当;欲逆挽归正道,难矣。但於南岸上游百里外开引河,则不与急流争,其全势易掣。以逸待劳,此上策也。”於是定计开兰阳引河,至商丘归正河,以侍陛总其事。工成,被诏嘉奖。
       擢开归道。时新引河堤初成,溜逼甚险,复於仪封十六堡增开引河。夏汛水至,果分为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由仪封旧城之南达所增引河。又於毛家寨增筑月堤,睢汛七堡建挑水坝,水势乃畅下,无溃决。五十三年,署彰卫怀道。测河势将有变,请於铜瓦厢大堤后增筑撑堤,总河兰锡第以无故兴大工难之,固请乃可。次年夏,铜瓦工内塌,势岌岌。总河李奉翰新至,视河、曰:“奈何?”侍陛曰:“待其塌多,必大决。今当於堤之下口新筑撑堤内掘开数丈,使水回溜而入。入必淤,淤则大堤撑堤合为一。河直注之力已杀,堤乃可保。”从之,堤合险平。锡第曰:“君之出奇制胜者,在前之预筑撑堤也。”
       侍陛前官铜沛时,亦用放淤平险之法;又在宿虹时,夏家马路黄、运交逼,里河淤浅,水将没堤,效黄河清水龙法,疏其淤而堤安;於徐州城外增筑石工,石矶嘴增烂石,城乃无患。卫河水弱,漕艘不利,掘地引沁挟济以助卫。其应变弭患多类此。尝论治河之道曰:“河行挟沙,治法宜激之使怒而直以畅其势,曲以杀其威。无废工而不可偪,无争土而不可让。守此岸则虑彼岸,治上游则虑下游。”世以为名言。寻补山东运河道,调兖沂曹济道。以失察,左迁。遂乞病归。
       侍陛历官皆有声,有功於河、淮者为多。先是南汝光道张冲之以治河著。
       冲之,字道渊,顺天宛平人。雍正初,以诸生举孝廉方正,授工部主事。遇事奋厉,於总理果亲王前持议无避忌。各行省奏追亏帑积数千万,牍冗无实,请分别覈免之。寻以事被谪。乾隆初,复原官,改刑部。累迁户部郎中。治事平恕。二十六年,擢河南南汝光道。是年秋,河决杨桥,大学士刘统勋、兆惠奉命往塞之,调冲之襄河事。时徵■秸,价腾至一茎两钱,既大集,河员犹以多备请,官吏在事者群附和之。冲之曰:“计工需料若干万,今已赢矣。灾民搜括脂髓来供用,忍复乘以为利耶?”亟白使臣,请及时楗塞,期以某日合龙,当有馀料若干万,力持其议。卒听冲之减徵秫稭六千万、麻六百万,即责冲之董其役,果如期合龙,仍有馀料,殚数给还,以纾民力。巡抚胡宝瑔喜曰:“吾为国家得一良总河矣!”在官三年,治罗山狱,活诬服者四人;修城工务覈实,有司不得缘为蠹;民德之。以商城狱坐徇庇,夺职,效力军台。逾年放归。
       论曰:诸道本以佐布政、按察二使分领郡、县;乾隆中,罢参政、参议、副使、佥事,道始为专官。士宽等皆觥觥能举其职,侍陛尤以治河著。观其所设施,益於国,泽於民,虽古循吏,不是过也。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纪一 太祖本纪
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
卷三 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
卷四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
卷五 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
卷六 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
卷七 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
卷八 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
卷九 本纪九 世宗本纪
卷十 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
卷十一 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
卷十二 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
卷十三 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
卷十四 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
卷十五 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
卷十六 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
卷十七 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
卷十八 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
卷十九 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
卷二十 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
卷二十一 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
卷二十二 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
卷二十三 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
卷二十四 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
卷二十五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卷二十六 志一 天文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天文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天文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天文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灾异一
卷四十一 志十六 灾异二
卷四十二 志十七 灾异三
卷四十三 志十八 灾异四
卷四十四 志十九 灾异五
卷四十五 志二十 时宪一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时宪二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时宪三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时宪五
卷五十 志二十五 时宪六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时宪七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时宪八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时宪九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地理二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卷八十五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卷九十 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乐一
卷九十五 志七十 乐二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乐三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乐四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乐五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乐六
卷一百 志七十五 乐七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乐八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舆服一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舆服二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舆服三
卷一百五 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选举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选举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选举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选举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选举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选举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选举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选举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职官一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职官二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食货一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食货二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食货三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食货四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食货五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食货六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河渠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河渠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河渠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河渠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兵一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兵二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兵三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兵四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兵五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兵六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兵七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兵八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兵九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兵十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皇子世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皇子世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皇子世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皇子世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皇子世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公主表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外戚表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二百 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后妃
卷二百十五 列传二 诸王一
卷二百十六 列传三 诸王二
卷二百十七 列传四 诸王三
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 诸王四
卷二百十九 列传六 诸王五
卷二百二十 列传七 诸王六
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八 诸王七
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传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传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传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传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传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传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传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传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传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传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八十六
卷三百 列传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传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传九十
卷三百四 列传九十一
卷三百五 列传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传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传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传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传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传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传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传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传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二
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传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传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传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传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传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传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传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传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传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
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
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
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八 儒林二
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
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
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
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
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
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
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
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
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
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
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
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
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
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
卷五百 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
卷五百一 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
卷五百二 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
卷五百三 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
卷五百四 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
卷五百五 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
卷五百六 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
卷五百七 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
卷五百八 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
卷五百九 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
卷五百十 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
卷五百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
卷五百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
卷五百十三 列传三百 土司二
卷五百十四 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
卷五百十五 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
卷五百十六 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
卷五百十七 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
卷五百十八 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
卷五百十九 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
卷五百二十 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
卷五百二十一 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
卷五百二十二 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
卷五百二十三 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
卷五百二十四 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
卷五百二十五 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
卷五百二十六 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
卷百二十七 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
卷五百二十八 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
卷五百二十九 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清史稿》发刊缀言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