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简体版
清史稿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作者:民国 · 赵尔巽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登极仪授受仪太后垂帘仪亲政仪大朝仪常朝仪(御门听政附)
       太上皇帝三大节朝贺仪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大节朝贺仪
       大宴仪上尊号徽号仪(尊封太妃太嫔仪附)册立中宫仪(册纪嫔仪附)
       册皇太子仪(太子千秋节附)册诸王仪(册公主附)
       二曰嘉礼。属於天子者,曰朝会、燕飨、册命、经筵诸典。行於庶人者,曰乡饮酒礼。而婚嫁之礼,则上与下同也。周官“以嘉礼亲万民”,体国经野,罔不繇此。兹举其大者,附以仪之同者,著於篇。
       登极仪清初太祖创业,建元天命,正月朔即位,贝勒、群臣集殿前,按翼序立。皇帝御殿,皆跪。八大臣出班,跪进上尊号表,侍臣受,跪御前宣读。帝降座,焚香告天,率贝勒、群臣行礼,三跪九叩,毕,复座,贝勒等各率旗属庆贺。太宗践阼亦如之。
       天聪十年,改元崇德,建国号曰大清。前期誓戒三日,筑坛,备卤簿。届日,帝率群臣诣天坛祗告。礼成,奉御宝官先行,帝自中阶登坛升座,贝勒等三跪九叩。毕,众跪,贝勒分左右列。奉宝官跪献,帝受宝,转授内院官,群臣行礼如初。毕,皆跪,宣读官奉满、蒙、汉三体表文立坛东,以次毕读,群臣行礼讫,复位,奏乐,驾还宫。翼日帝御殿,群臣表贺,三跪九叩,次执事官行礼如前仪。於是赐宴,颁赦诏。八年,世祖嗣服,遣官告坛、庙如初礼,唯不设卤簿,不作乐,不赐宴。
       顺治元年十月朔,定鼎燕京,先期太常官除坛壝,司礼监设座案。届日,遣官告庙、社,备大驾卤簿,帝御祭服,出大清门,诣南郊,告天地。礼成,导入天坛东幄次易礼服。御座,群臣跪,礼部尚书引大学士一人升自东阶,正中北面跪,学士一人自案上奉宝授大学士,祗受,致辞云:“皇帝君临万国,诸王文武群臣不胜欢忭。”讫,转授学士,学士跪受,陈於案,复位。群臣礼毕,驾还宫。鸿胪寺官设御案皇极门中,檐东设表案,王、贝勒等序立内金水桥北,文武官序立桥南,俱东西乡。乐作,帝御座则止。鸣鞭。执事官阶上行礼毕,就位。王率群臣进表,行礼毕,鸣鞭,驾还宫。越九日甲子,颁诏如制。
       圣祖缵业,分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衰服诣几筵行三跪九叩礼,祗告受命。御侧殿易礼服,诣太皇太后、皇太后两宫,各行三跪九叩礼。遂乘舆出乾清门,御中和殿,内大臣等执事官行礼。复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行礼如仪。不宣读,不作乐,不设宴。王公入,赐茶毕,还宫。反丧服,就苫次,颁诏。世宗承大统,一如前仪,惟罢赐茶。高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
       授受仪古内禅仪。初高宗享国日久,尝谕年至八十六岁即归政。逮乾隆六十年,诏曰:“自古帝王内禅,非其时怠荒,即其时多故,仓猝授受,礼无可采。今国家全盛,其详议典礼以闻。”於是诹吉定储位,以明年为嗣皇帝元年。礼臣上仪注。先期遣官祭告庙、社,届日所司设御座太和殿。左右几二,正中宝案,稍南东西肆;东楹诏案,西楹表案,南北肆;黄案居丹陛中。槛内敷嗣皇帝拜褥。殿前陈卤簿,门外步辇。午门外五辂、驯象、仗马、黄盖、云盘,檐下设中和韶乐,门外丹陛大乐。内阁学士奉传位诏陈东案,礼部官陈贺表西案,大学士等诣乾清门请宝陈左几,大学士二人分立两檐下,王公百官序立。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使臣列班末。钦天监官诣乾清门报时,嗣皇帝朝服出毓庆宫,时后扈内大臣二人率侍卫二十人集乾清门外,导引礼部长官二人立门阶下,前引大臣十人立殿后阶下。太上皇帝礼服乘舆出,嗣皇帝从诸臣前引后扈。午门鸣钟鼓,至殿后降舆。太上皇帝御中和殿升座,嗣皇帝殿内西乡立,鸿胪寺官引执事大臣按班,不赞,行九叩礼。侍班者趋出,就外朝位,中和韶乐作,奏元平章。太上皇帝御太和殿,嗣皇帝侍立如初。乐止,阶下鸣鞭三,丹陛大乐作,奏庆平章。嗣皇帝诣拜位立,王公立丹陛上,百官及陪臣立丹墀下,鸣赞官赞“跪”,嗣皇帝率群臣跪。赞“宣表”,宣表官入,奉表至檐下正中跪,大学士二人左右跪,展表,乐止。宣讫,还奉原案,退。赞“兴”,嗣皇帝退立左旁,西乡,大学士二人导近御前跪。左大学士请宝,跪奉太上皇帝,太上皇帝亲授嗣皇帝,嗣皇帝跪受,右大学士跪接,陈右几。嗣皇帝诣拜位,乐作,赞“跪,叩,兴”,率群臣行九叩礼。赞“退”,乐止,礼成。鸣鞭如初。中和韶乐作,奏和平章。太上皇帝还宫。内监豫设乐悬,太上皇帝御内殿,公主,福晋,暨皇孙、皇曾元孙未锡爵者,行礼庆贺。
       嗣皇帝易礼服,祗俟保和殿暖阁,内阁学士豫奉传位诏及御宝陈太和殿中案,礼部官奉登极贺表陈东案,扈引者集保和殿外。钦天监报时,嗣皇帝御中和殿,执事者按班行礼,不赞。礼毕,嗣皇帝御太和殿登极。作乐,止乐,宣表,行礼,悉准前式。礼毕,退,复位。大学士进,奉诏,出中门,授礼部尚书。尚书跪受,兴,奉置黄案,行三叩礼。复奉诏陈云盘,仪制司一人跪受,兴,自中道出。礼成,俱退,嗣皇帝还宫。大学士等诣乾清门送宝,礼部恭镌诏书颁行。
       垂帘仪咸丰十一年,文宗崩,穆宗幼冲嗣位。御史董元醇奏请皇太后暂权朝政,称旨,命王大臣等议垂帘仪制。议上,懿旨犹谓“垂帘非所乐为,唯以时事多艰,王大臣等不能无所禀承,姑允所请”云。於是仲冬月朔,帝奉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听政,王公大臣集殿门外,行礼如仪。凡召见内外臣工,两宫皇太后、皇帝同御养心殿,太后前垂帘。或召某臣进见,议政王、御前大臣番颁之。引见外官,则御养心殿前殿,议政王、御前大臣率侍卫等按班分立,太后前垂帘设案,进各员衔名,豫拟谕旨,分别录注。皇帝前设案,各长官依例进绿头签,议政王等奉陈案上,引见如常仪。皇太后简单内某名钤印,已,授王大臣传旨。其臣工请安摺,并具三分以进。各省、各路军事摺报,凡应降谕旨者,议政王等请旨缮拟后,次日呈阅颁行。唯撰拟文句,仍本帝意,宣示臣工,宜书曰“朕”。
       同治十三年,德宗入继文宗,王公大臣复请两宫皇太后垂帘,悉准同治初成式。光绪六年,慈安皇太后薨,慈禧皇太后始专垂帘,制十三年归政,德宗以时艰尚棘,凡召见、引见,仍升座训政,设纱屏以障焉。
       亲政仪同治十二年正月,两宫皇太后归政,穆宗行亲政典礼,先期遣告天、地、庙、社,届日陈皇太后仪驾、皇帝法驾卤簿,设表案慈宁宫门,槛内敷皇帝拜褥,太和殿内东旁设诏案,东次表案,丹陛中案各一。午门外设龙亭、香亭,内阁学士奉皇帝庆贺表文纳诸椟,捧出。大学士从至永康左门外,大学士接椟,至慈宁门,升东阶,陈案上,退。内侍举案入,庋慈宁宫宝座东,内阁学士奉诏陈殿中黄案,礼部官奉王公百官贺表陈东次黄案。凡将军、提、镇贺表置龙亭内。鸿胪寺官引和硕亲王以下,入八分公以上暨蒙古王公等集隆宗门外,不入八分公以下二品大臣以上集长信门外,三品以下集午门外。钦天监报时,帝御礼服乘舆出隆宗门,至永康左门外降,王以下随行,至慈宁门,帝升东阶,及门左,西乡立。日讲官四人在西阶,东乡立。前引大臣率侍卫在仪驾末,分左右立。皇太后出御慈宁宫,中和乐作,奏豫平章,升座,乐止。帝就拜位,丹陛乐作,奏益平章。王公大臣侍卫等循次乡上立,赞“拜跪”,帝率群臣三跪九拜。时西楹下置御史二,鸣赞官二。仪驾末及午门外御史、礼部官、鸣赞官各二,藉以侍仪。永康左门及诸门内外并置鸣赞官,接续外传。午门外各官随同行礼,鸣赞官赞“礼成”,帝复位。王大臣各复位立,皇太后还宫,礼部尚书奏“礼成”,然后帝还宫。俄复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出就外朝立,帝御太和殿,乐作,升座,乐止,鸣鞭三,王公百官行礼。其宣表、颁诏并如前制。光绪十三年德宗亲政仿此。
       大朝仪天命元年,始行元旦庆贺,制朝仪。天聪六年,行新定朝仪,此班朝所繇始,崇德改元,定元旦进表笺及圣节庆贺仪。顺治八年,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康熙八年,定正朝会乐章,三大节并设。大朝行礼致庆,王以下各官、外藩王子、使臣咸列班次,所司陈卤簿、乐悬如制。太和殿东具黄案。质明,王、贝勒、贝子集太和门,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午门外。礼部奉表置亭内,校尉舁行至午门外陈两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鸿胪卿引王、贝勒等立丹陛。鸣赞官引群臣暨进表官入两掖门,序立丹墀。朝鲜、蒙古诸臣自西掖门入,立西班末。纠仪御史立西檐下东乡者二人,丹陛、丹墀东西相乡者各四人,东西班末八人,鸣赞官立殿檐者四人,陛、墀皆如之。丹陛南阶三级,銮仪卫官六人司鸣鞭。钦天监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执事官行礼毕,趋外朝视事。驾出,前导、后扈如仪。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御太和殿,乐止。内大臣分立前后,侍卫又次其后护守之。起居注官四人立西旁金柱后,大学士,学士,讲、读学士,正、少詹事立东檐下。御史、副佥都御史立西檐下,銮仪卫官赞“鸣鞭”,鸣赞官赞“排班”,王公百官就拜位立跪。宣表官奉表出,至殿下正中北乡跪,大学士二人展表,宣表官宣讫,置原案,丹陛乐作,群臣皆三跪九叩。退,就立原次。鸿胪寺官引朝鲜等使臣,理藩院官引蒙古使臣就拜次,三跪九叩,丹陛乐作,礼毕,乐止,退立如初。赐坐,群臣暨外臣皆就立处一跪三叩,序坐。赐茶毕,复鸣鞭三,中和乐作,驾还宫。乐止,群臣退。
       初制,外官元日朝觐,集保和殿前行礼,康熙二十六年后罢。乾隆六年,定行在圣节朝贺行礼。二十四年,定大朝百官班次,设立红漆木牌。五十四年,增置都察院长官二人,科、道三十六人,分立品级山旁整朝序。又高宗初年,文三品、武二品以上赐茶,馀惟记注官、外国使臣与焉。嘉庆二年罢赐茶。令甲,元旦、万寿节午时设宴,冬至节次日受贺。万寿节先谒太庙,次诣皇太后宫行礼,毕,受贺。直省文武官值三大节,俱设香案,朝服望阙行礼,满、蒙、汉军分两翼,汉官分文东武西。
       常朝仪太祖丙辰建元后,益勤国政,五日一视朝,焚香告天,宣读古来嘉言懿行及成败兴废所由,训诫臣民,然未垂为定制也。崇德初,始定仪注,设大驾卤簿,王以下各官朝服,俟帝出宫,乐作。御殿,升座,乐止。赐坐,诸臣各依班次,一叩就座。部、院官出班奏事毕,驾还宫。顺治九年,给事中魏象枢言:“故事有朔、望朝,有早朝、晚朝、内朝、外朝,今纵不能如往制,请一月三朝,以副厉精图治至意。”杨簧亦言:“旧例百官每月十一朝,似太繁数,今每日入朝奏事,较十一朝不为少,应定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行朝参礼。”自是遂定逢五视朝制。寻定见朝、辞朝、谢恩各官,俱常朝日行礼。帝御太和殿,引见毕,赐坐赐茶,悉准常仪。如是日不御殿,各官行礼午门外。外藩来朝暨贡使,亦常朝日行礼,如速返,则不拘朝期,即赴午门行礼,外官应速赴任者亦然。
       又定常朝御殿,王公入殿中旁坐如次。康熙八年,定公、侯、伯以下各官为六班,按次列坐,后复改为九班。九年,谕都察院纠察王大臣失仪。二十年,置常朝纠仪御史及司员。雍正二年,遣侍卫四人监察朝班,定视朝日天未明,鸿胪寺官二人引左右翼官入西掖门依班坐。鼓严,起立听赞,自仗南引进,整齐班列,行礼如仪。乾隆初,敕大小各官依内廷官例,黎明坐班。十六年,谕部院大臣董率庶僚,常朝按期赴班,毋旷阙。
       光绪九年,更定朝制,凡新除授各官,鸿胪寺列衔名交内阁,届日礼部尚书、鸿胪卿请驾御殿,导各官谢恩行礼,王公百官侍卤簿后。不御殿,文武官则坐班午门外。其时刻,春冬以辰正,夏秋以卯正,遇雨雪及国忌则免。坐班日,鸿胪寺官按翼定位,王公集太和门外,东西各二班,百官集午门外,东西各九班,纠仪御史吏、礼司员各四人,分列班首末,并西面北上。届时吏、礼司员受职名,纠仪官环班稽察,复位坐。有间,以次出。
       御门听政仪,清初定制,每日听政,必御正门,九卿科道齐集启奏,率以为常。雍正初,始定御门典礼,凡部院所进本有未经奉旨者,摺本下内阁,积若干,传旨某日御门办事。是日,乾清门正中设御榻、黼扆、本案一。黎明,部院奏事大臣暨陪奏官属毕集庭内。帝升座,侍卫左右立,记注官升西阶,部院官升东阶,各就列跪,尚书前,侍郎后,陪奏官又后。尚书一人奉本匣折旋而进,诣本案前,跪陈於案,兴,少退,趋东楹,转入班首。跪,口奏某事,毕,兴,少退,率属循阶左降。其奏事次序,户、礼、兵、工四部轮班首上,三法司直第三班,吏部直第六班,宗人府则列部院前,翰詹科道及九卿会奏则居部院后,各依班进奏如初。至吏部奏事,兼带领各部番直司员八人,引见毕,始退。内阁侍读学士二人升东阶,诣案前跪,举本匣,兴,退。翰詹科道暨侍卫俱退。时钦派读本满学士一人,奉摺本匣升东阶,折旋而退,大学士从,依班次跪。记注官少进东乡立,奉匣学士诣案前跪启匣,取摺本依次启奏,帝降旨宣答。大学士等承旨讫,兴,自东阶降,记注官自西阶降。驾还宫。奏事时,令翰林官记注,自顺治二年始。
       先是奏事春夏以卯正,秋冬以辰初。康熙二十一年,命展御门晷刻,春夏改辰初,秋冬辰正。越二年,御史卫执蒲请以五日或二三日为期,圣祖谕:“政治务在精勤,始终不宜有间。”二十五年,置科道各二人侍班,列起居注官上。二十七年,省起居注官,其侍班翰林,令启奏摺本时即退。雍正初,复设起居注官,增二人。又令编检四人侍班,列科道上。乾隆二年,命修撰、编、检依科道例,悬数珠,肃朝仪。嘉庆十八年,谕宣本承旨时,御前大臣及侍卫毋退,著为令。
       太上皇帝三大节朝贺仪嘉庆元年,高宗传位仁宗,尊为太上皇帝,定朝贺仪。届日陈法驾、卤簿、乐悬如授受仪,太和殿设三案,表亭舁至午门,庆贺表文陈东案,笔砚陈西案。质明,王公百官朝服,外国使臣服本国服,集阙下。皇帝礼服,俟保和殿暖阁。太上皇帝乘舆出,至太和殿北阶降,中和韶乐作,奏元平章,御殿升座,乐止。帝殿内西乡立,鸣鞭三,赞“排班”,丹陛大乐作,奏庆平章。帝就拜位,北乡,时鸿胪官分引群臣暨外使肃班立,赞“进”,赞“跪,叩,兴”。帝率群臣行三跪九叩礼。毕,帝旋位立,众退,复班次,乐止。鸣鞭,中和韶乐作,奏和平章。太上皇帝还宫,乐止。帝御殿,群臣进表行礼如仪。
       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三大节朝贺仪顺治八年,定元旦慈宁宫阶下设皇太后仪杖、乐器,皇太后御宫,乐作。升座,乐止。帝率内大臣、侍卫诣宫行三跪九叩礼。毕,公主、福晋以下,都统、子、尚书命妇以上,行六肃三跪三叩礼。作乐如初,大设筵宴。冬至、圣寿节同,唯冬至罢宴。康熙八年,定元日太皇太后、皇太后仪驾、中和韶乐、丹陛大乐全设。帝率王公大臣、侍卫暨都统、子、尚书以上官,先朝太皇太后宫,次诣皇太后宫,行礼如仪。毕,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行礼亦如之。二十一年,谕京、外进表官集午门外行礼。寻置纠仪御史,分列宫门外、午门外仪驾末,严监视。
       乾隆十二年,定庆贺皇太后许二品命妇入班,寻谕世爵朝贺增入男爵。嘉庆二十五年,谕值皇太后三大节,将军、督、抚、提、镇具表庆贺,罢递黄摺祝文。道光元年元旦,大学士先进皇帝庆贺表文,帝始率群臣诣宫行礼。同治元年,皇太后、皇帝同御慈宁宫受贺,明年,改御养心殿。王、公、二品以上官,集慈宁门外,三品以下集午门外,朝鲜使臣列西班末,按班行礼,不赞。冬至、圣寿节同。唯遇大庆年,俟皇太后升殿后,增用宣表例。光绪二年,皇太后圣寿,皇帝亲进表文,馀仪同。
       皇后向无受群臣贺仪,顺治间,定元旦庆贺,仪仗全设。皇后诣皇太后宫行礼毕,还宫,自公主及命妇俱诣皇后宫朝贺。冬至、千秋节同。康熙时,定皇后先诣太皇太后宫,次皇太后宫行礼,还宫升座,自公主迄镇国将军夫人,公、侯迄尚书命妇,咸朝服行礼。雍正六年,始令皇后千秋节王公百官咸蟒袍补服,后准此行。摄六宫事皇贵妃千秋节,仪同皇后。
       大宴仪凡国家例宴,礼部主办,光禄寺供置,精膳司部署之。建元定鼎宴,崇德初,太宗改元建号,设宴笃恭殿。顺治元年,定鼎燕京,设筵宴、设宝座皇极门正中,帝升座,赐百官坐,赐茶、进酒,俱一跪一叩。宴毕谢恩如初礼。是日赐宴,有内监数辈先行拜舞,谕:“朝贺大典,内监不得沿明制入班行礼。”裁抑宦官自此举始。
       元日宴,崇德初,定制,设宴崇政殿,王、贝勒、贝子、公等各进筵食牲酒,外藩王、贝勒亦如之。顺治十年,令亲王、世子、郡王暨外藩王、贝勒各进牲酒,不足,光禄寺益之,御筵则尚膳监供备。康熙十三年罢,越数岁复故。二十三年,改燔炙为肴羹,去银器,王以下进肴羹筵席有差。
       雍正四年,定元旦宴仪,是日巳刻,内外王、公、台吉等朝服集太和门,文武各官集午门。设御筵宝座前,内大臣、内务府大臣、礼部、理藩院长官视设席。丹陛上张黄幔,陈金器其下,卤簿后张青幔,设诸席。鸿胪寺官引百官入,理藩院官引外藩王公入。帝御太和殿,升座,中和韶乐作,王大臣就殿内,文三品、武二品以上官就丹陛上,馀就青幔下,俱一叩,坐。赐茶,丹陛大乐作,王以下就坐次跪,复一叩。帝饮茶毕,侍卫授王大臣茶,光禄官授群臣茶,复就坐次一叩。饮毕,又一叩,乐止。展席幂,掌仪司官分执壶、爵、金卮,大乐作,群臣起。掌仪司官举壶实酒於爵,进爵大臣趋跪,则皆跪。掌仪司官授大臣爵,大臣升自中陛,至御前跪进酒。兴,自右陛降,复位,一叩,群臣皆叩。大臣兴,复自右陛升,跪受爵,复位,跪。掌仪司官受虚爵退,举卮实酒,承旨赐进爵大臣酒。王以下起立,掌仪司官立授卮,大臣跪受爵,一叩,饮毕,俟受爵者退,复一叩,兴,就坐位,群臣皆坐。乐止,帝进馔。中和清乐作,分给各筵食品,酒各一卮,如授茶仪。乐止,蒙古乐歌进。毕,满舞大臣进,满舞上寿。对舞更进,乐歌和之。瓦尔喀氏舞起,蒙古乐歌和之,队舞更进。每退俱一叩。杂戏毕陈。讫,群臣三叩。大乐作,鸣鞭,韶乐作,驾还宫。
       冬至宴,顺治间制定如元旦仪,后往往停罢。元会宴,凡元正朝会,岁有常经,遇万寿正庆,或十年国庆,特行宴礼。乾隆三十五年、五十五年,圣制元会作歌,宴仪如前。惟行酒后,庆隆舞进,司章歌作,司舞饰面具,乘禺马,进扬烈舞。司弦筝阮节抃者,以次奏技。喜起舞,大臣入,行三叩礼,循歌声按队起舞,歌阕,笳吹进,番部合奏进,内府官引朝鲜俳,回部、金川番童陈百戏,为稍异耳。
       千秋宴,为康熙五十二年创典,设畅春园。凡直省现官、致仕汉员暨士庶等,年六十五以上至九十者咸与。遣子孙、宗室执爵授饮,分给食品,谕毋起立,以示优崇。乾隆五十年,设宴乾清宫,自王、公讫内、外文、武大臣暨致仕大臣、官员、绅士、兵卒、耆农、工商与夫外藩王、公、台吉,回部、番部土官、土舍,朝鲜陪臣,齿逾六十者,凡三千馀人。其大臣七十以上,馀九十以上者,子孙得扶掖入宴。年最高者,如百五岁司业衔郭锺岳等,得随一品大臣同趋黼座,亲与赐觞。宴罢,颁赏珍物有差。嘉庆初元再举,设宴皇极殿,与宴者三千五十六人,邀赏者五千人。上自榑槐,下逮袀袯,以至蒙、回、番部、朝鲜、安南、暹罗、廓尔喀陪价,略其年甲,咸集丹墀,诚盛典也。
       大婚宴,顺治八年,大婚礼成,设宴如元旦仪。并进皇太后筵席牲酒,嗣后仿此。
       耕耤宴,顺治十一年举行,命曰“劳酒”。
       凯旋宴,自崇德七年始。顺治十三年定制,凡凯旋陛见获赐宴。乾隆中,定金川,宴瀛台;定回部,宴丰泽园;及平两金川,锡宴紫光阁。其时所俘番童有习锅庄及甲斯鲁者,番神傩戏,亦命陈宴次,后以为常。道光八年,回疆奠定,锡宴正大光明殿,是日大将奉觞上寿,帝亲赐酒,命侍卫颁从征大臣酒,馀如常仪。
       宗室宴,乾隆十一年,设宴瀛台,赐宗室王公,遵旨长幼列坐,行家人礼,并引至淑清院流杯亭游览,赐酒果。四十八年,设宴乾清宫,命皇子、王、公等暨三、四品顶戴宗室千三百有八人入宴。其因事未与宴者咸与赏,都凡二千人。嘉庆九年,设筵惇叙殿,略同瀛台宴。
       外藩宴,岁除日设保和殿,赐蒙古王、公等,凡就位、进茶、馔爵、行酒、乐舞、谢恩,并如元会仪。其来朝进贡,送亲入觐,或御赐恩宴,或宴礼部,取旨供备。至诸国朝贡,如朝鲜、安南、琉球、荷兰遣使来京,亦有例宴。乾隆间,缅甸使臣陪宴万树园,以其国乐器五种合奏。厥后凡遇筵宴,备陈准部、回部、安南、缅甸、廓尔喀乐。
       又顺治中,定制乡试宴顺天府,会试及进士传胪宴礼部。馀如临雍、经筵、修书、初举日讲、临幸翰林院、缮写神牌,亦赐宴如例。衍圣公、正一真人来朝,纂实录、会典皆於礼部设宴云。
       上尊号徽号仪清初太祖、太宗建元,群臣皆上尊号,其礼即登极仪也。康熙中,臣民合辞拟上尊号。至六旬圣寿,复籥请。圣祖谕言无裨治道,皆不允行。迄高宗敉定边陲,王大臣犹以上尊号请,亦未俞纳。惟新君践阼,奉母后为皇太后、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则上尊号。国家行大庆,则上徽号,或二字、或四字,递进以致推崇。
       顺治八年,上孝庄皇后尊号,其徽号曰“昭圣慈寿”。先期祭告,帝躬上奏书。届期太和殿陈皇帝法驾,慈宁宫陈皇太后仪驾,供设咸备。王公集太和门,大臣集右翼门,各官集午门,分翼立。帝升殿,中和韶乐作,奏海上蟠桃章,帝阅册、宝毕,执事官分置亭内,銮仪校舁行,前册亭,后宝亭。帝率群臣从驾至慈宁门,入宫立陛东,礼部侍郎、内阁学士奉册、宝入,大学士奉宣读册、宝文入,侍立左旁,帝就拜位,王公百官依班位序立。皇太后御宫,中和韶乐作,奏豫平章,升座,乐止。赞“跪”,帝率群臣跪。奏“进册”,大学士右旁跪进,兴,退,帝受册,恭献,大学士左旁跪接,兴,陈中案。奏“进宝”,如前仪。赞“宣册”,宣册官至案前北面跪,启函宣读讫,仍纳之,兴,退。赞“宣宝”同,仍置原案。女官四人举案陈宫阶上。丹陛大乐作,奏益平章,帝率群臣三跪九叩。午门外各官承传随班行礼。礼成,皇太后起座,中和韶乐作,奏履平章,还宫。皇后率六宫、公主以下诣宫庆贺。翼日,帝御太和殿,王公百官上表庆贺,颁诏如制。是岁大婚礼成,加上徽号礼亦如之。
       康熙初元,加上徽号,时以谅阴,不奏书,不行礼,不朝贺。凡大婚、亲政、册立皇后、武功告成、皇太后大庆、上徽号并如常仪。
       乾隆四十一年,金川平,上徽号,皇太后谕帝春秋高,不宜过劳,令豫陈册宝,至时行礼,罢宣读表文,后仿此。
       道光九年,平回疆,上皇太后徽号,缅甸国王遣使进金叶贺表,缅王进表自此始。
       尊封太妃进册宝如前仪,唯内监举案陈太妃座前,帝行礼,太妃起避立座旁。次日御殿受贺同。若遣官将事,礼部尚书朝服诣内阁,册宝舁出,偕大学士送之,至宫门外,内监入献太妃、太嫔,受讫,礼成。册宝初制用金,康、乾时兼用嘉玉,道光后专以玉为之。凡尊封皇贵妃、贵太嫔,并用册宝,太妃用册印,太嫔用册。
       册立中宫仪崇德初元,孝端文皇后以嫡妃正位中宫,始行册立礼。是日设黄幄清宁宫前,幄内陈黄案,其东册宝案。王公百官集崇政殿,皇帝御殿阅册宝。正、副使二人持节,执事官举册宝至黄幄前,皇后出迎。使者奉册宝陈案上,西乡立,宣读册文,具满、蒙、汉三体,以次授右女官,女官跪接献皇后,后以次跪受,转授左女官,亦跪接,陈黄案。次宣宝、受宝亦如之。使者出,复命,皇后率公主、福晋、命妇至崇政殿御前六肃三跪三叩。毕,还宫升座,妃率公主等行礼,王公百官上表庆贺,赐宴如常仪。
       康熙十六年,册立孝昭仁皇后,前期补行纳采、大徵如大婚礼。亲诣奉先殿告祭,天地、太庙后殿则遣官祭告。至日设节案太和殿中,东西肆;左右各设案一,南北肆。帝御殿阅册宝,王公百官序立,正、副使立丹陛上,北乡,宣制官立殿中门左。宣制曰:“某年月日,册立妃某氏为皇后,命卿等持节行礼。”於是正、副使持节前行,校尉舁册宝亭出协和门,至景运门,以册宝节授内监,奉至宫门,皇后迎受。行礼毕,内监出,还节使者,使者复命,帝率群臣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宫行礼。翼日,皇后礼服诣两宫及帝座前行礼。
       乾隆二年,册立孝贤纯皇后,如常仪。命颁诏,著为家法。
       嘉庆元年,立孝淑睿皇后,册命日,会太上皇帝千秋宴讫还宫,帝、后诣前行礼。帝御殿,正、副使持节,礼成,先诣太上皇宫门前复命,馀如常仪。
       册封妃、嫔,亦自崇德初元始,四妃同日受封,届时命使持节册封如礼。妃等率公主、福晋、命妇诣帝前六肃三跪三叩,后前亦如之,妃前则行四肃二跪二叩,妃等相对各二肃一跪一叩。康熙时,贵妃、七嫔与中宫同日封,诸嫔有册无宝。乾隆十三年,定皇妃摄六宫事,体制宜崇,祭告如册中宫仪。次日朝皇太后,拜跪甬路左旁。道光三年,谕嗣后封嫔罢祭告,即与妃同日受封亦然,著为令。
       册立皇太子仪康熙十四年,立嫡子允礽为皇太子,先期祭告,玉帛香版,皆皇帝躬视。届日御殿传制,与册立中宫同。正使授册,副使授宝。行礼毕,正、副使复命。帝率皇太子祭告奉先殿,皇太子拜褥敷槛外,并诣帝、后宫行礼。翼日,帝御殿受贺、颁诏如常仪。王公进笺皇太子前致庆,皇太子诣武英殿与亲、郡王等行礼。外省文武官并笺贺如仪。
       遇太子千秋节,太子先诣奉先殿致祭,随诣皇帝前行礼,还毓庆宫,旋御惇本殿受贺。王公百官二跪六叩,毕,还宫,群臣退。
       厥后允礽废立,迄晚年储位未定。五十年后,大学士王掞七上密疏,请建国本,六十年,复申前请,触圣怒。至乾、嘉后,始明宣不立储贰谕旨,开国固未尝有也。
       册封诸王仪崇德元年,定册封日,王、贝勒序立崇政殿前,内院官奉制册、印陈於案,俟旨授封。诸王等皆跪,宣册官、奉册官并立案东,次第宣毕,奉册、印授诸王等。王等祗受,转授从官,复位。礼毕,随奉册官赴清宁宫,诣帝、后前行礼,三跪九叩。遂出大清门,诸王等互贺,俱二跪六叩。还邸,福晋、夫人各行庆贺。府僚致贺诸王,二跪六叩,贝勒僚属一跪三叩。
       康熙十二年定制,凡册封,简正、副使二人,前一日,殿堂上设节案,香案,册宝案,堂前仪卫、乐悬备陈。届期,正、副使诣太和殿奉节出,校尉舁册宝亭赴王府,王率府僚跪迎门外。正、副使奉册宝节分陈各案,立节案东,王立案西。行礼毕,王诣香案前跪,听宣制册,使者授册宝,王祗受,复位,行礼如初。使者奉节复命,王率府僚跪送,迎送俱用乐。封亲王曰宝,郡王曰印,贝勒有制册无印。行礼谢恩并同。初制,封亲王世子用金册,郡王镀金银册,贝勒授诰命,旋改用纸制册。咸丰十年,谕册封亲王用银质镀金,以恭亲王奕王爵世袭,仍制金册。
       册封公主,封使至,公主率侍女迎仪门右,使者奉制册入,陈门前黄案上,移置堂前幄内。公主升西阶,六肃三跪三叩,宣讫,授侍女,公主跪受,行礼如初。使者复命,仍送仪门外。是日帝升殿,公主至御前,次入后宫,并六肃三跪三叩。又次诣诸妃前,各四肃二跪二叩,还府,府属庆贺,馀如封亲王仪。凡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同辈者封长公主,长者封大长公主,并给金册云。

本书目录

卷一 本纪一 太祖本纪
卷二 本纪二 太宗本纪一
卷三 本纪三 太宗本纪二
卷四 本纪四 世祖本纪一
卷五 本纪五 世祖本纪二
卷六 本纪六 圣祖本纪一
卷七 本纪七 圣祖本纪二
卷八 本纪八 圣祖本纪三
卷九 本纪九 世宗本纪
卷十 本纪十 高宗本纪一
卷十一 本纪十一 高宗本纪二
卷十二 本纪十二 高宗本纪三
卷十三 本纪十三 高宗本纪四
卷十四 本纪十四 高宗本纪五
卷十五 本纪十五 高宗本纪六
卷十六 本纪十六 仁宗本纪
卷十七 本纪十七 宣宗本纪一
卷十八 本纪十八 宣宗本纪二
卷十九 本纪十九 宣宗本纪三
卷二十 本纪二十 文宗本纪
卷二十一 本纪二十一 穆宗本纪一
卷二十二 本纪二十二 穆宗本纪二
卷二十三 本纪二十三 德宗本纪一
卷二十四 本纪二十四 德宗本纪二
卷二十五 本纪二十五 宣统皇帝本纪
卷二十六 志一 天文一
卷二十七 志二 天文二
卷二十八 志三 天文三
卷二十九 志四 天文四
卷三十 志五
卷三十一 志六
卷三十二 志七
卷三十三 志八
卷三十四 志九
卷三十五 志十
卷三十六 志十一 天文十一
卷三十七 志十二 天文十二
卷三十八 志十三 天文十三
卷三十九 志十四 天文十四
卷四十 志十五 灾异一
卷四十一 志十六 灾异二
卷四十二 志十七 灾异三
卷四十三 志十八 灾异四
卷四十四 志十九 灾异五
卷四十五 志二十 时宪一
卷四十六 志二十一 时宪二
卷四十七 志二十二 时宪三
卷四十八 志二十三 时宪四
卷四十九 志二十四 时宪五
卷五十 志二十五 时宪六
卷五十一 志二十六 时宪七
卷五十二 志二十七 时宪八
卷五十三 志二十八 时宪九
卷五十四 志二十九 地理一
卷五十五 志三十 地理二
卷五十六 志三十一 地理三
卷五十七 志三十二 地理四
卷五十八 志三十三 地理五
卷五十九 志三十四 地理六
卷六十 志三十五 地理七
卷六十一 志三十六 地理八
卷六十二 志三十七 地理九
卷六十三 志三十八 地理十
卷六十四 志三十九 地理十一
卷六十五 志四十 地理十二
卷六十六 志四十一 地理十三
卷六十七 志四十二 地理十四
卷六十八 志四十三 地理十五
卷六十九 志四十四 地理十六
卷七十 志四十五 地理十七
卷七十一 志四十六 地理十八
卷七十二 志四十七 地理十九
卷七十三 志四十八 地理二十
卷七十四 志四十九 地理二十一
卷七十五 志五十 地理二十二
卷七十六 志五十一 地理二十三
卷七十七 志五十二 地理二十四
卷七十八 志五十三 地理二十五
卷七十九 志五十四 地理二十六
卷八十 志五十五 地理二十七
卷八十一 志五十六 地理二十八
卷八十二 志五十七 礼一(吉礼一)
卷八十三 志五十八 礼二(吉礼二)
卷八十四 志五十九 礼三(吉礼三)
卷八十五 志六十 礼四(吉礼四)
卷八十六 志六十一 礼五(吉礼五)
卷八十七 志六十二 礼六(吉礼六)
卷八十八 志六十三 礼七(嘉礼一)
卷八十九 志六十四 礼八(嘉礼二)
卷九十 志六十五 礼九(军礼)
卷九十一 志六十六 礼十(宾礼)
卷九十二 志六十七 礼十一(凶礼一)
卷九十三 志六十八 礼十二(凶礼二)
卷九十四 志六十九 乐一
卷九十五 志七十 乐二
卷九十六 志七十一 乐三
卷九十七 志七十二 乐四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 乐五
卷九十九 志七十四 乐六
卷一百 志七十五 乐七
卷一百一 志七十六 乐八
卷一百二 志七十七 舆服一
卷一百三 志七十八 舆服二
卷一百四 志七十九 舆服三
卷一百五 志八十 舆服四(卤簿附)
卷一百六 志八十一 选举一
卷一百七 志八十二 选举二
卷一百八 志八十三 选举三
卷一百九 志八十四 选举四
卷一百十 志八十五 选举五
卷一百十一 志八十六 选举六
卷一百十二 志八十七 选举七
卷一百十三 志八十八 选举八
卷一百十四 志八十九 职官一
卷一百十五 志九十 职官二
卷一百十六 志九十一 职官三(外官)
卷一百十七 志九十二 职官四(武职藩部土司各官)
卷一百十八 志九十三 职官五(内务府)
卷一百十九 志九十四 职官六(新官制)
卷一百二十 志九十五 食货一
卷一百二十一 志九十六 食货二
卷一百二十二 志九十七 食货三
卷一百二十三 志九十八 食货四
卷一百二十四 志九十九 食货五
卷一百二十五 志一百 食货六
卷一百二十六 志一百一 河渠一
卷一百二十七 志一百二 河渠二
卷一百二十八 志一百三 河渠三
卷一百二十九 志一百四 河渠四
卷一百三十 志一百五 兵一
卷一百三十一 志一百六 兵二
卷一百三十二 志一百七 兵三
卷一百三十三 志一百八 兵四
卷一百三十四 志一百九 兵五
卷一百三十五 志一百十 兵六
卷一百三十六 志一百十一 兵七
卷一百三十七 志一百十二 兵八
卷一百三十八 志一百十三 兵九
卷一百三十九 志一百十四 兵十
卷一百四十 志一百十五 兵十一
卷一百四十一 志一百十六 兵十二
卷一百四十二 志一百十七 刑法一
卷一百四十三 志一百十八 刑法二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 刑法三
卷一百四十五 志一百二十 艺文一
卷一百四十六 志一百二十一 艺文二
卷一百四十七 志一百二十二
卷一百四十八 志一百二十三 艺文四
卷一百四十九 志一百二十四 交通一
卷一百五十 志一百二十五 交通二
卷一百五十一 志一百二十六 交通三
卷一百五十二 志一百二十七 交通四
卷一百五十三 志一百二十八 邦交一
卷一百五十四 志一百二十九 邦交二
卷一百五十五 志一百三十 邦交三
卷一百五十六 志一百三十一 邦交四
卷一百五十七 志一百三十二 邦交五
卷一百五十八 志一百三十三 邦交六
卷一百五十九 志一百三十四 邦交七
卷一百六十 志一百三十五 邦交八
卷一百六十一 表一 皇子世表一
卷一百六十二 表二 皇子世表二
卷一百六十三 表三 皇子世表三
卷一百六十四 表四 皇子世表四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 皇子世表五
卷一百六十六 表六 公主表
卷一百六十七 表七 外戚表
卷一百六十八 表八 诸臣封爵世表一
卷一百六十九 表九
卷一百七十 表十
卷一百七十一 表十一
卷一百七十二 表十二
卷一百七十三 表十三
卷一百七十四 表十四
卷一百七十五 表十五
卷一百七十六 表十六
卷一百七十七 表十七 军机大臣年表二
卷一百七十八 表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一上
卷一百七十九 表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一下
卷一百八十 表二十 部院大臣年表二上
卷一百八十一 表二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二下
卷一百八十二 表二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三上
卷一百八十三 表二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三下
卷一百八十四 表二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四上
卷一百八十五 表二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四下
卷一百八十六 表二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五上
卷一百八十七 表二十七 部院大臣年表五下
卷一百八十八 表二十八 部院大臣年表六上
卷一百八十九 表二十九 部院大臣年表六下
卷一百九十 表三十 部院大臣年表七上
卷一百九十一 表三十一 部院大臣年表七下
卷一百九十二 表三十二 部院大臣年表八上
卷一百九十三 表三十三 部院大臣年表八下
卷一百九十四 表三十四 部院大臣年表九上
卷一百九十五 表三十五 部院大臣年表九下
卷一百九十六 表三十六 部院大臣年表十
卷一百九十七 表三十七 疆臣年表一(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一百九十八 表三十八 疆臣年表二(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一百九十九 表三十九 疆臣年表三(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二百 表四十 疆臣年表四(各省总督 河督漕督附)
卷二百一 表四十一 疆臣年表五(各省巡抚)
卷二百二 表四十二 疆臣年表六(各省巡抚)
卷二百三 表四十三 疆臣年表七(各省巡抚)
卷二百四 表四十四 疆臣年表八(各省巡抚)
卷二百五 表四十五 疆臣年表九(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六 表四十六 疆臣年表十(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七 表四十七 疆臣年表十一(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八 表四十八 疆臣年表十二(各边将军都统大臣)
卷二百九 表四十九 藩部世表一
卷二百一十 表五十
卷二百十一 表五十一
卷二百十二 表五十二 交聘年表一(中国遣驻使)
卷二百十三 表五十三 交聘年表二(各国遣驻使)
卷二百十四 列传一 后妃
卷二百十五 列传二 诸王一
卷二百十六 列传三 诸王二
卷二百十七 列传四 诸王三
卷二百十八 列传五 诸王四
卷二百十九 列传六 诸王五
卷二百二十 列传七 诸王六
卷二百二十一 列传八 诸王七
卷二百二十二 列传九
卷二百二十三 列传十
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十一
卷二百二十五 列传十二
卷二百二十六 列传十三
卷二百二十七 列传十四
卷二百二十八 列传十五
卷二百二十九 列传十六
卷二百三十 列传十七
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十八
卷二百三十二 列传十九
卷二百三十三 列传二十
卷二百三十四 列传二十一
卷二百三十五 列传二十二
卷二百三十六 列传二十三
卷二百三十七 列传二十四
卷二百三十八 列传二十五
卷二百三十九 列传二十六
卷二百四十 列传二十七
卷二百四十一 列传二十八
卷二百四十二 列传二十九
卷二百四十三 列传三十
卷二百四十四 列传三十一
卷二百四十五 列传三十二
卷二百四十六 列传三十三
卷二百四十七 列传三十四
卷二百四十八 列传三十五
卷二百四十九 列传三十六
卷二百五十 列传三十七
卷二百五十一 列传三十八
卷二百五十二 列传三十九
卷二百五十三 列传四十
卷二百五十四 列传四十一
卷二百五十五 列传四十二
卷二百五十六 列传四十三
卷二百五十七 列传四十四
卷二百五十八 列传四十五
卷二百五十九 列传四十六
卷二百六十 列传四十七
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四十八
卷二百六十二 列传四十九
卷二百六十三 列传五十
卷二百六十四 列传五十一
卷二百六十五 列传五十二
卷二百六十六 列传五十三
卷二百六十七 列传五十四
卷二百六十八 列传五十五
卷二百六十九 列传五十六
卷二百七十 列传五十七
卷二百七十一 列传五十八
卷二百七十二 列传五十九
卷二百七十三 列传六十
卷二百七十四 列传六十一
卷二百七十五 列传六十二
卷二百七十六 列传六十三
卷二百七十七 列传六十四
卷二百七十八 列传六十五
卷二百七十九 列传六十六
卷二百八十 列传六十七
卷二百八十一 列传六十八
卷二百八十二 列传六十九
卷二百八十三 列传七十
卷二百八十四 列传七十一
卷二百八十五 列传七十二
卷二百八十六 列传七十三
卷二百八十七 列传七十四
卷二百八十八 列传七十五
卷二百八十九 列传七十六
卷二百九十 列传七十七
卷二百九十一 列传七十八
卷二百九十二 列传七十九
卷二百九十三 列传八十
卷二百九十四 列传八十一
卷二百九十五 列传八十二
卷二百九十六 列传八十三
卷二百九十七 列传八十四
卷二百九十八 列传八十五
卷二百九十九 列传八十六
卷三百 列传八十七
卷三百一 列传八十八
卷三百二 列传八十九
卷三百三 列传九十
卷三百四 列传九十一
卷三百五 列传九十二
卷三百六 列传九十三
卷三百七 列传九十四
卷三百八 列传九十五
卷三百九 列传九十六
卷三百十 列传九十七
卷三百十一 列传九十八
卷三百十二 列传九十九
卷三百十三 列传一百
卷三百十四 列传一百一
卷三百十五 列传一百二
卷三百十六 列传一百三
卷三百十七 列传一百四
卷三百十八 列传一百五
卷三百十九 列传一百六
卷三百二十 列传一百七
卷三百二十一 列传一百八
卷三百二十二 列传一百九
卷三百二十三 列传一百十
卷三百二十四 列传一百十一
卷三百二十五 列传一百十二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十三
卷三百二十七 列传一百十四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十五
卷三百二十九 列传一百十六
卷三百三十 列传一百十七
卷三百三十一 列传一百十八
卷三百三十二 列传一百十九
卷三百三十三 列传一百二十
卷三百三十四 列传一百二十一
卷三百三十五 列传一百二十二
卷三百三十六 列传一百二十三
卷三百三十七 列传一百二十四
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五
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
卷三百四十 列传一百二十七
卷三百四十一 列传一百二十八
卷三百四十二 列传一百二十九
卷三百四十三 列传一百三十
卷三百四十四 列传一百三十一
卷三百四十五 列传一百三十二
卷三百四十六 列传一百三十三
卷三百四十七 列传一百三十四
卷三百四十八 列传一百三十五
卷三百四十九 列传一百三十六
卷三百五十 列传一百三十七
卷三百五十一 列传一百三十八
卷三百五十二 列传一百三十九
卷三百五十三 列传一百四十
卷三百五十四 列传一百四十一
卷三百五十五 列传一百四十二
卷三百五十六 列传一百四十三
卷三百五十七 列传一百四十四
卷三百五十八 列传一百四十五
卷三百五十九 列传一百四十六
卷三百六十 列传一百四十七
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八
卷三百六十二 列传一百四十九
卷三百六十三 列传一百五十
卷三百六十四 列传一百五十一
卷三百六十五 列传一百五十二
卷三百六十六 列传一百五十三
卷三百六十七 列传一百五十四
卷三百六十八 列传一百五十五
卷三百六十九 列传一百五十六
卷三百七十 列传一百五十七
卷三百七十一 列传一百五十八
卷三百七十二 列传一百五十九
卷三百七十三 列传一百六十
卷三百七十四 列传一百六十一
卷三百七十五 列传一百六十二
卷三百七十六 列传一百六十三
卷三百七十七 列传一百六十四
卷三百七十八 列传一百六十五
卷三百七十九 列传一百六十六
卷三百八十 列传一百六十七
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八
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六十九
卷三百八十三 列传一百七十
卷三百八十四 列传一百七十一
卷三百八十五 列传一百七十二
卷三百八十六 列传一百七十三
卷三百八十七 列传一百七十四
卷三百八十八 列传一百七十五
卷三百八十九 列传一百七十六
卷三百九十 列传一百七十七
卷三百九十一 列传一百七十八
卷三百九十二 列传一百七十九
卷三百九十三 列传一百八十
卷三百九十四 列传一百八十一
卷三百九十五 列传一百八十二
卷三百九十六 列传一百八十三
卷三百九十七 列传一百八十四
卷三百九十八 列传一百八十五
卷三百九十九 列传一百八十六
卷四百 列传一百八十七
卷四百一 列传一百八十八
卷四百二 列传一百八十九
卷四百三 列传一百九十
卷四百四 列传一百九十一
卷四百五 列传一百九十二
卷四百六 列传一百九十三
卷四百七 列传一百九十四
卷四百八 列传一百九十五
卷四百九 列传一百九十六
卷四百十 列传一百九十七
卷四百十一 列传一百九十八
卷四百十二 列传一百九十九
卷四百十三 列传二百
卷四百十四 列传二百一
卷四百十五 列传二百二
卷四百十六 列传二百三
卷四百十七 列传二百四
卷四百十八 列传二百五
卷四百十九 列传二百六
卷四百二十 列传二百七
卷四百二十一 列传二百八
卷四百二十二 列传二百九
卷四百二十三 列传二百十
卷四百二十四 列传二百十一
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十二
卷四百二十六 列传二百十三
卷四百二十七 列传二百十四
卷四百二十八 列传二百十五
卷四百二十九 列传二百十六
卷四百三十 列传二百十七
卷四百三十一 列传二百十八
卷四百三十二 列传二百十九
卷四百三十三 列传二百二十
卷四百三十四 列传二百二十一
卷四百三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二
卷四百三十六 列传二百二十三
卷四百三十七 列传二百二十四
卷四百三十八 列传二百二十五
卷四百三十九 列传二百二十六
卷四百四十 列传二百二十七
卷四百四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八
卷四百四十二 列传二百二十九
卷四百四十三 列传二百三十
卷四百四十四 列传二百三十一
卷四百四十五 列传二百三十二
卷四百四十六 列传二百三十三
卷四百四十七 列传二百三十四
卷四百四十八 列传二百三十五
卷四百四十九 列传二百三十六
卷四百五十 列传二百三十七
卷四百五十一 列传二百三十八
卷四百五十二 列传二百三十九
卷四百五十三 列传二百四十
卷四百五十四 列传二百四十一
卷四百五十五 列传二百四十二
卷四百五十六 列传二百四十三
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
卷四百五十八 列传二百四十五
卷四百五十九 列传二百四十六
卷四百六十 列传二百四十七
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四十八
卷四百六十二 列传二百四十九
卷四百六十三 列传二百五十
卷四百六十四 列传二百五十一
卷四百六十五 列传二百五十二
卷四百六十六 列传二百五十三
卷四百六十七 列传二百五十四
卷四百六十八 列传二百五十五
卷四百六十九 列传二百五十六
卷四百七十 列传二百五十七
卷四百七十一 列传二百五十八
卷四百七十二 列传二百五十九
卷四百七十三 列传二百六十
卷四百七十四 列传二百六十一
卷四百七十五 列传二百六十二
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三 循吏一
卷四百七十七 列传二百六十四 循吏二
卷四百七十八 列传二百六十五 循吏三
卷四百七十九 列传二百六十六 循吏四
卷四百八十 列传二百六十七 儒林一
卷四百八十一 列传二百六十八 儒林二
卷四百八十二 列传二百六十九 儒林三
卷四百八十三 列传二百七十 儒林四
卷四百八十四 列传二百七十一 文苑一
卷四百八十五 列传二百七十二 文苑二
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 文苑三
卷四百八十七 列传二百七十四 忠义一
卷四百八十八 列传二百七十五 忠义二
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六 忠义三
卷四百九十 列传二百七十七 忠义四
卷四百九十一 列传二百七十八 忠义五
卷四百九十二 列传二百七十九 忠义六
卷四百九十三 列传二百八十 忠义七
卷四百九十四 列传二百八十一 忠义八
卷四百九十五 列传二百八十二 忠义九
卷四百九十六 列传二百八十三 忠义十
卷四百九十七 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
卷四百九十八 列传二百八十五 孝义二
卷四百九十九 列传二百八十六 孝义三
卷五百 列传二百八十七 遗逸一
卷五百一 列传二百八十八 遗逸二
卷五百二 列传二百八十九 艺术一
卷五百三 列传二百九十 艺术二
卷五百四 列传二百九十一 艺术三
卷五百五 列传二百九十二 艺术四
卷五百六 列传二百九十三 畴人一
卷五百七 列传二百九十四 畴人二
卷五百八 列传二百九十五 列女一
卷五百九 列传二百九十六 列女二
卷五百十 列传二百九十七 列女三
卷五百十一 列传二百九十八 列女四
卷五百十二 列传二百九十九 土司一
卷五百十三 列传三百 土司二
卷五百十四 列传三百一 土司三
卷五百十五 列传三百二 土司四
卷五百十六 列传三百三 土司五
卷五百十七 列传三百四 土司六
卷五百十八 列传三百五 藩部一
卷五百十九 列传三百六 藩部二
卷五百二十 列传三百七 藩部三
卷五百二十一 列传三百八 藩部四
卷五百二十二 列传三百九 藩部五
卷五百二十三 列传三百十 藩部六
卷五百二十四 列传三百十一 藩部七
卷五百二十五 列传三百十二 藩部八
卷五百二十六 列传三百十三 属国一
卷百二十七 列传三百十四 属国二
卷五百二十八 列传三百十五 属国三
卷五百二十九 列传三百十六 属国四
《清史稿》发刊缀言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