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新唐书
苗晋卿传
作者:北宋 · 欧阳修 宋祁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苗晋卿的字叫元辅,潞州壶关县人,世代都以儒学出名。他考中了进士,被封为怀州修武县县尉,多次升官后任吏部郎中、中书舍人、知吏部选事。入选的人扯皮要好官,纷纷到他面前言辞激烈、态度傲慢地要求,他和他们谈话,从早到晚没有生气的神色。一段时间以后,升任吏部侍郎,因总是宽大放纵,手下官吏因此干坏事。当时天下太平,参加科举的常有一万人,李林甫任吏部尚书,一心掌管国家大政,将科举选官的事交给苗晋卿和宗遥,只是每年任命另一名官员一起参加评卷和录取,考察才能和实际。
       天宝二年(743),决定录取的共六十四人,分为甲、乙、丙三等,定张..为第一名。张..是御史中丞张倚的儿子,张倚新近被皇帝宠幸,苗晋卿想讨好他。张..本来没有学识,因此批评的人议论纷纷。安禄山借机会报告了这事,皇帝为此驾临花萼楼考核实情,录取的人能通过考核的只有十分之一二。张..拿着卷纸一整天,没有落笔,人们称他“交白卷”。皇帝非常生气,贬张倚为淮阳郡太守、宗遥为武当郡太守、苗晋卿为安康郡太守。
       第二年,他调任魏郡太守,随即任河北采访使。三年之后,政令教化很突出。
       有次入京报账,请求回壶关看望,老远看见城门就下马步行,部下劝阻,他认为:“看见官府的门就应下马,何况是故乡呢?”当地太守迎接犒劳他,让属下县令巡行劝酒,酒斟了,他必定站着喝干,主人敬酒,他从西边台阶下堂跪拜后才喝,当时人赞扬他的恭敬。后调任河东郡太守,兼任河东采访使。又调任抚风郡太守,封高平县男爵。后升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又调进京城任宪部尚书,兼任左丞。安禄山反叛了,窦廷芝放弃陕郡不守卫,杨国忠本来忌妒他有声望,就上奏说“:东边是叛军进军的方向,不是重臣不能守住。”任命他为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苗晋卿拜见皇帝时,用年迈来推辞,违背了皇帝的心意,就让他退休回家了。皇帝逃到蜀地,大臣多被叛军抓获,苗晋卿从小路逃往金州。
       唐肃宗到了扶风,把他召到驻地,任命为左相。收复京城后,又封为韩国公,食实封五百户,调任侍中。后来他请求退休,被免职任太子太傅。不久,又任命为侍中。唐玄宗去世了,唐肃宗病重,下诏命苗晋卿代理冢宰,他坚决推辞说:“故世皇帝有遗诏,要皇帝三天后上朝听政,考察祖宗惯例,没有冢宰的说法,按照先帝遗诏就应由皇帝听朝。希望皇上顺应民心,改变决定,造福天下。”皇帝不听从。几天后,唐代宗登基,又下诏命他代理冢宰,他坚决辞谢才免除了。当时他年纪大,脚病重,请求隔一天去一次政事堂,皇帝优待他,准许他进宰相官署时不行趋礼,驾临小延英殿召他谈话。宰相在小延英殿召见,从苗晋卿开始。吐蕃进犯京城,苗晋卿因病躺在家中,敌人把他抬到官署里威逼他,他闭口不肯说话,敌人不敢加害于他。皇帝回京后,任命他为太保,罢免了他的知政事职。
       永泰初年他去世了,享年八十一岁,赠官为太师,命京兆少尹办理丧事,拟赐谥号叫懿献。元载没任高官时,曾受苗晋卿提拔,元载当时任宰相,因此示意有关部门改谥号为文贞。
       苗晋卿宽大仁厚,所到之处都以仁惠教化被人称道。魏郡人在他活着时为他建祠庙,树碑赞美他。他两次执政,共任宰相七年,小心谨慎,不过分计较是非得失,因此能保住宠信和名声。他办事干练、通晓制度,各部门的文书,他过目不忘,评论的人把他比作汉代的胡广。
       唐肃宗想任命李辅国为常侍,他上奏说:“常侍与皇帝关系亲近密切,不是贤才不能任此职,怎能任命这类人呢?”就罢免了他。朝中想判陈希烈等人为死罪,苗晋卿说“:皇上抓到张通儒、安守忠、孙孝哲等人后,怎么加重处罚呢?”皇帝不听。
       不久史思明又反叛了,用这来胁迫叛军。
       他曾自己写了父亲的碑文,有喜鹊到碑上做窝。叛军攻进上党,焚烧、抢劫一空,苗家墓地单单没有损坏。大历七年(772),将他供到唐肃宗庙里接受祭祀。

本书目录

《新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文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文德长孙皇后传
徐贤妃传
王皇后传
韦皇后传
上官昭容传
杨贵妃传
张皇后传
懿安郭太后传
江夏王李道宗传
河间王李孝恭传
庐江王李瑗传
淮安王李神通传
胶东王李道彦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常山王李承乾传
濮王李泰传
庶人李佑传
嗣曹王李皋传
永王李聑传
太平公主传
安乐公主传
薛举传
李轨传
高开道传
萧铣传
辅公礻石传
沈法兴传
李子通传
梁师都传
刘文静传
裴寂传
屈突通传
张公谨传
秦琼传
唐俭传
段志玄传
刘弘基传
程知节传
丘和传
丘行恭传
温大雅传
温彦博传
温廷筠传
李嗣真传
杜伏威传
王雄诞传
苑君璋传
罗艺传
王君廓传
侯君集传
张亮传
薛万均传
高俭传
窦威传
窦轨传
房玄龄传
杜如晦传
魏征传
王聀传
李纲传
李大亮传
李迥秀传
封伦传
裴矩传
宇文士及传
阎立德传
阎立本传
萧聁传
令狐德棻传
李延寿传
张玄素传
于志宁传
张行成传
张易之、张昌宗传
长孙无忌传
上官仪传
陈子昂传
刘仁轨传
裴行俭传
裴光庭传
娄师德传
祝钦明传
冯盎传
苏定方传
薛仁贵传
程务挺传
唐休聇传
王聈传
柳泽传
徐有功传
徐商传
狄仁杰传
郝处俊传
王纟林传
韦思谦传
裴炎传
张廷聀传
韩思复传
李渤传
裴聎传
白居易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张柬之传
刘幽求传
崔日用传
王琚传
王毛仲传
陈玄礼传
李峤传
姚崇传
宋聇传
苏瑰传
苏耮传
张说传
张九龄传
裴耀卿传
齐聕传
严挺之传
崔隐甫传
李勉传
李石传
吴兢传
韦述传
张守聀传
宇文融传
韦坚传
杨慎矜传
哥舒翰传
高仙芝传
封常清传
李光弼传
郭子仪传
李嗣业传
房琯传
李泌传
苗晋卿传
裴冕传
裴遵庆传
崔光远传
邓景山传
崔讳甫传
崔植传
崔統传
元结传
来調传
崔宁传
元载传
杨炎传
鲁炅传
辛云京传
辛京杲传
刘晏传
第五琦传
常衮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李晟传
李愿传
李宪传
李听传
王亻必传
浑蠨传
浑镐传
浑钅岁传
杨朝晟传
戴休颜传
阳惠元传
阳..传
李元谅传
李观传
杜希全传
邢君牙传
陆贽传
韦正贯传
刘辟传
张忄音传
柳公绰传
柳仲郢传
柳公权传
权德舆传
杜佑传
杜忄宗传
杜忄舀传
杜牧传
杜耾传
王叔文传
杜黄裳传
乌重胤传
石洪传
李珙传
王沛传
王逢传
曹华传
刘沔传
石雄传
于季友传
王智兴传
王晏平传
王宰传
李逢吉传
杨嗣复传
窦群传
刘栖楚传
张又新传
杨虞卿传
张宿传
柏耆传
孟郊传
张籍传
皇甫湜传
卢仝传
贾岛传
刘义传
钱徽传
高钅弋传
冯宿传
李翱传
刘艹贲传
王涯传
贾饣束传
舒元舆传
王瑶传
李绅传
李珏传
郑綮传
韩亻屋传
路岩传
郑畋传
王徽传
张浚传
王处存传
王重荣传
杨行密传
颜杲卿传
张巡传
许远传
南霁云传
雷万春传
司空图传
王绩传
吴筠传
张志和传
陆羽传
陆龟蒙传
柳氵中传
杜审言传
宋之问传
李邕传
王翰传
李白传
张旭传
郑虔传
萧颖士传
皇甫冉传
李华传
孟浩然传
卢纶传
李商隐传
李淳风传
袁天纲传
叶法善传
严善思传
张果传
武士彟传
武三思传
韦温传
高力士传
仇士良传
李辅国传
王守澄传
田令孜传
索元礼传
来俊臣传
周兴传
田悦传
李宝臣传
李怀仙传
朱滔传
李师道传
刘玄佐传
突厥传
吐蕃传
回纥传
沙陀传
契丹传
奚传
高丽传
百济传
新罗传
日本传
党项传
东女传
高昌传
吐谷浑传
龟兹传
于阗传
天竺传
波斯传
大食传
南诏传
扶南传
真腊传
诃陵传
瞻博传
室利佛逝传
骠传
南平獠传
西原蛮传
李义府传
李林甫传
卢杞传
崔胤传
仆固怀恩传
高骈传
李希烈传
黄巢传
董昌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