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新唐书
杜牧传
作者:北宋 · 欧阳修 宋祁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杜牧字牧之,很会写文章。考中进士,又选中贤良方正能言极谏科。沈传师上表举荐他任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任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提拔为监察御史,写信称病在东都设立分衙门。因弟弟杜耾病重辞官职。又任宣州团练判官,封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当时,刘从谏守卫泽潞,何进滔占据魏博,很是骄横,不遵守国家法律。杜牧追溯长庆年间以来的历史,认为责任在于朝廷处置没有谋略,又失去崤山以东地区。封疆大吏和强大藩镇,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能私自世袭,朝廷不能轻率任命。这都是国家大计,遗憾的是杜牧不当权,没有资格谈国家大计,实在有罪,所以写《罪言》,内容是:百姓被战祸害苦了。战乱起源于崤山以东,泛滥到全国。不取得崤山以东,武器不能放下。崤山以东地区,大禹划分天下为九个州时叫冀州,舜因为禹划得太大,又从冀州分出幽州和并州。估量它的自然条件和资源,让它与河南相等,一般还要强十分之一二。所以它的人民沉雄勇猛,多才体壮,重许诺守信用,能吃苦耐劳。魏、晋以降,工匠织机精巧多杂,五花八门层出不穷,习俗越变越坏,人的素质越来越差。只有崤山以东地区督促种植五谷。以尚武为本,他方不能动摇而保持自己的本色。出产健壮的马匹,即使是下等的马也能一天跑二百里路,所以这里的士兵可以抵挡天下士兵的进攻。冀州凭借这些有利条件依仗强大遵守朝廷法律,希冀它一定衰败,但破败了又希冀它强大。并州,是说力量足以吞并。幽州,是说它幽深阴森惨烈,弥漫杀气。圣人因此给它们命名。
       黄帝时代蚩尤凭借它发动战争,自此以后,帝王大多占据这个地区。周朝衰落,齐国称霸,不可一世,晋国强大,经常奴役诸侯。到秦国集中精锐军队对付三晋,经过六代人的征战才占领韩国,因此折断了天下的脊梁;又攻占赵国,趁势扫平其他诸侯国。韩信连结齐国占有它,所以蒯通明了,汉、楚之争谁胜谁败关键是韩信站在谁一边。东汉光武帝刘秀在上谷起义兵,在高阝成就帝业。魏武帝曹操官渡之战获胜,三分天下占有二分,晋朝发生内乱,胡人侵占河北,以南朝宋武帝刘裕号称英雄,进兵四川,夺得关中,攻占河南全部土地,占有天下十分之八的土地,但没有一兵一卒渡过黄河图谋消灭河北的胡人政权。到高齐荒淫放荡,宇文氏取代他,隋文帝依仗它消灭了江南陈朝,五百年间,天下才统一为一家。隋文帝不能匹敌宋武帝,是刘宋没有攻占崤山以东,隋朝占有崤山以东,所以隋朝成就了帝业,刘宋只能建霸业。
       从这来说,崤山以东,帝王不占有它就不能成就帝业,霸主不占有它就不能成为霸主,奸诈的野心家占有它,足以招致天下不得安宁。
       天宝末年,河北安禄山叛乱,出入成皋、函谷关、潼关之间,如入无人之境。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率军五十万,不能越过邺城。从那以后,一百多座城,朝廷用尽天下的力量,也没有攻占到尺寸土地。
       人们视它们是像回鹘、吐蕃一样的藩国,按理不能图谋攻占。国家因而挖河、修固屏障防守,阻断交通要冲。齐、鲁等地、梁、蔡等州也中其流毒,因而也作乱成为叛贼。以河北为后盾向河南扩展,河南又巩固了河北,互相勾结,互相呼应,横行无忌,没有五年间不打仗的。百姓日益困乏,四方夷族一天天猖獗,天子因此逃亡陕州、逃亡汉中,惊惶焦虑七十多年,气运遭逢孝武,穿旧衣服,每天吃一次肉,不游猎不奏乐,从地位低微的人中选拔将相,共十三年,才能攻取河南、山西的全部土地,实行改革,欺诈之徒不能敌。只有崤山以东不归服朝廷,也曾两次进攻,都没有取得胜利。难道是上天不让百姓过安泰日子吗?难道是人主观上奋斗不够吗?为什么这样的艰难啊?
       现在天子圣明,超过了古代,立志使国家达到太平安定。如果想全国百姓无难无灾,那关键是解除战祸。但不收复崤山以东地区,战祸就不能解除。现在上策没有比得上使自己一方太平强盛的。为什么呢?在贞元年间,崤山以东有燕、赵、魏三地叛乱,河南有齐、蔡二地叛乱,梁、徐、陈、汝、白马津、盟津、襄、邓、安、黄、寿春都派重兵防守,十多处的兵力才足以保护自己的治所,实在是不能留下一人派其他用场,就使我方势力减弱了,经常看着那些叛乱的家伙而奈何他们不得。借这个时机,蜀也反叛,吴也反叛,其他没有反叛的,有时服从朝廷,有时归附叛贼,不能保住信义。从元和初年到现在二十九年间,平定了蜀,收复了吴,收复了蔡,收复了齐,收复了郡县二百多座城,没有收复的,只崤山以东一百多座城了。土地人口,钱粮物资,铠甲武器,比较往年难道不是绰绰有余吗?
       这又足以使自己认为自己太平强盛起来了。但是,法令制度等级规章,果真能使自安自强吗?搜选提拔贤才,贬斥奸恶的小人,果真能合乎自安自强的要求吗?
       防卫边塞、守卫重镇、武器车辆马匹,果真达到了自安自强的需求吗?百姓土地、粮草布帛、财物赋税,果真达到了自安自强的条件了吗?如果不能实现自己方面的安定和强大,这实际上是助长叛贼作乱。河北土地方圆三千里,叛乱已扎根七十年,天下又有暗中支持它的人,那怎么能马上就收复呢?所以说上策不如朝廷自安自强,中策没有比攻取魏州好。魏州对于崤山以东地区最为重要,对河南也最为重要。魏州在崤山以东,因为它是赵州的屏障。朝廷既不能超过魏州去攻取赵州,更不能超过赵州去攻取燕地。这就是燕赵常常依重魏州的原因,魏州常掌握着燕赵的命运。所以魏州在崤山以东的战略地位最为重要。黎阳距离白马津三十里,新乡距盟津一百五十里,城垒相望,早晨出发晚上交战,白马津、盟津只要叛军攻破一个,就能在几天内,冲进成皋。所以魏州对河南来说也是战略要地。元和年间,发动天下的士兵,扫平齐蔡一带叛乱,一下子五年没有崤山以东的骚扰,是因为收复了魏州。昔日平定沧州,一下子三年没有崤山以东的威胁,也是因为能攻占了魏州。
       长庆初年,朝廷平定赵州,一天之内,五路诸侯大军溃败四散,因为失去了魏州;昔日平定赵州,像长庆初年一样失败了,也是因为失去了魏州。所以魏州是崤山以东、河南的关键所在,不是因为魏州强大,而是地理位置使它这样重要呀。所以说攻取魏州是中策。最下策是轻率作战。不考虑地理环境,不分析攻守态势就是轻率作战。兵多粮足,迫使百姓打仗,防守就有利;兵少粮缺,百姓不用强迫自愿作战,进攻就有利。所以我方常因进攻而失败,敌方常被防守困扰。崤山以东的叛乱延续将近五个朝代了,后世的百姓所见的行动,所听到的语言,没有不是叛军一方的,认为事情理当如此,沉迷已入骨髓了。没有人认为这是错的。以至于有被围攻形势危急粮食吃尽而吃死人肉还坚持作战的。这已经成为习俗了,哪能与他们打一两仗就可决定胜负呢?十多年来,曾三次发动收复赵州的战役,都是在赵州粮尽快要攻下时前功尽弃。郗士良战败,赵州又振作起来;杜叔良战败,赵州又振作起来;李听战败,赵州又振作起来。所以不考虑地理环境,不分析攻守态势,轻率作战,是最下策。
       连续提拔为左补阙、史馆修撰,改任膳部员外郎。宰相李德裕,认为他是奇才。会昌年间,黠戛斯打败回鹘军,回鹘族部落溃退进大沙漠南部。杜牧劝说李德裕不如趁机攻取,认为:“两汉进攻匈奴,常在秋冬两季,当时匈奴军强弓胶牢可用,母马没怀胎哺乳,与它交战,所以败多胜少。现在如果在盛夏征调幽州并州的精锐骑兵和酒泉的士兵,出其不意,可一举全歼!”李德裕认为这策略很好。
       碰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进军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坚守壁垒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逵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用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宣州、润州二千弓弩手,顺绛州进兵,不要几个月,一定会捣毁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函以东供给,节度使平常时日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山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兵贵神速,没有看到使用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知道的”。不久昭义镇的泽州、潞州平定,大致是按杜牧的策略用兵的。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回朝任司勋员外郎,常兼史馆的职务。改任吏部员外郎,又请求任湖州刺史。过了一年,回朝任考功员外郎、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拘小节,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交情好。他博古通今,善于分析历史上兴衰的经验教训,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也很粗直,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出将入相,但杜牧一直官运不亨通,仕途不顺利,不能振作自己,心里很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
       当初杜牧梦中有人告诉他说“:你名字应该叫华。”又梦中写道“皎皎白驹”四字,又写道:“过隙也。”不久,蒸饭时饭甑破裂,杜牧说:“不吉祥。”因此自己写了墓志,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了。
       杜牧在诗歌方面的特点是情致豪迈,当时人们号称为“小杜”,以与杜甫区别。

本书目录

《新唐书》简介
高祖本纪
太宗本纪
高宗本纪
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
中宗本纪
睿宗本纪
玄宗本纪
肃宗本纪
代宗本纪
德宗本纪
顺宗本纪
宪宗本纪
穆宗本纪
敬宗本纪
文宗本纪
武宗本纪
宣宗本纪
懿宗本纪
僖宗本纪
昭宗本纪
哀帝本纪
文德长孙皇后传
徐贤妃传
王皇后传
韦皇后传
上官昭容传
杨贵妃传
张皇后传
懿安郭太后传
江夏王李道宗传
河间王李孝恭传
庐江王李瑗传
淮安王李神通传
胶东王李道彦传
隐太子李建成传
巢王李元吉传
常山王李承乾传
濮王李泰传
庶人李佑传
嗣曹王李皋传
永王李聑传
太平公主传
安乐公主传
薛举传
李轨传
高开道传
萧铣传
辅公礻石传
沈法兴传
李子通传
梁师都传
刘文静传
裴寂传
屈突通传
张公谨传
秦琼传
唐俭传
段志玄传
刘弘基传
程知节传
丘和传
丘行恭传
温大雅传
温彦博传
温廷筠传
李嗣真传
杜伏威传
王雄诞传
苑君璋传
罗艺传
王君廓传
侯君集传
张亮传
薛万均传
高俭传
窦威传
窦轨传
房玄龄传
杜如晦传
魏征传
王聀传
李纲传
李大亮传
李迥秀传
封伦传
裴矩传
宇文士及传
阎立德传
阎立本传
萧聁传
令狐德棻传
李延寿传
张玄素传
于志宁传
张行成传
张易之、张昌宗传
长孙无忌传
上官仪传
陈子昂传
刘仁轨传
裴行俭传
裴光庭传
娄师德传
祝钦明传
冯盎传
苏定方传
薛仁贵传
程务挺传
唐休聇传
王聈传
柳泽传
徐有功传
徐商传
狄仁杰传
郝处俊传
王纟林传
韦思谦传
裴炎传
张廷聀传
韩思复传
李渤传
裴聎传
白居易传
桓彦范传
敬晖传
张柬之传
刘幽求传
崔日用传
王琚传
王毛仲传
陈玄礼传
李峤传
姚崇传
宋聇传
苏瑰传
苏耮传
张说传
张九龄传
裴耀卿传
齐聕传
严挺之传
崔隐甫传
李勉传
李石传
吴兢传
韦述传
张守聀传
宇文融传
韦坚传
杨慎矜传
哥舒翰传
高仙芝传
封常清传
李光弼传
郭子仪传
李嗣业传
房琯传
李泌传
苗晋卿传
裴冕传
裴遵庆传
崔光远传
邓景山传
崔讳甫传
崔植传
崔統传
元结传
来調传
崔宁传
元载传
杨炎传
鲁炅传
辛云京传
辛京杲传
刘晏传
第五琦传
常衮传
段秀实传
颜真卿传
李晟传
李愿传
李宪传
李听传
王亻必传
浑蠨传
浑镐传
浑钅岁传
杨朝晟传
戴休颜传
阳惠元传
阳..传
李元谅传
李观传
杜希全传
邢君牙传
陆贽传
韦正贯传
刘辟传
张忄音传
柳公绰传
柳仲郢传
柳公权传
权德舆传
杜佑传
杜忄宗传
杜忄舀传
杜牧传
杜耾传
王叔文传
杜黄裳传
乌重胤传
石洪传
李珙传
王沛传
王逢传
曹华传
刘沔传
石雄传
于季友传
王智兴传
王晏平传
王宰传
李逢吉传
杨嗣复传
窦群传
刘栖楚传
张又新传
杨虞卿传
张宿传
柏耆传
孟郊传
张籍传
皇甫湜传
卢仝传
贾岛传
刘义传
钱徽传
高钅弋传
冯宿传
李翱传
刘艹贲传
王涯传
贾饣束传
舒元舆传
王瑶传
李绅传
李珏传
郑綮传
韩亻屋传
路岩传
郑畋传
王徽传
张浚传
王处存传
王重荣传
杨行密传
颜杲卿传
张巡传
许远传
南霁云传
雷万春传
司空图传
王绩传
吴筠传
张志和传
陆羽传
陆龟蒙传
柳氵中传
杜审言传
宋之问传
李邕传
王翰传
李白传
张旭传
郑虔传
萧颖士传
皇甫冉传
李华传
孟浩然传
卢纶传
李商隐传
李淳风传
袁天纲传
叶法善传
严善思传
张果传
武士彟传
武三思传
韦温传
高力士传
仇士良传
李辅国传
王守澄传
田令孜传
索元礼传
来俊臣传
周兴传
田悦传
李宝臣传
李怀仙传
朱滔传
李师道传
刘玄佐传
突厥传
吐蕃传
回纥传
沙陀传
契丹传
奚传
高丽传
百济传
新罗传
日本传
党项传
东女传
高昌传
吐谷浑传
龟兹传
于阗传
天竺传
波斯传
大食传
南诏传
扶南传
真腊传
诃陵传
瞻博传
室利佛逝传
骠传
南平獠传
西原蛮传
李义府传
李林甫传
卢杞传
崔胤传
仆固怀恩传
高骈传
李希烈传
黄巢传
董昌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