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宋史
吴芉传
作者:元 · 脱脱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吴瞞字唐卿,吴..的弟弟。年少时爱好骑马射箭,随从吴..征战,立功升官到..门宣赞舍人。绍兴元年(1131),箭瞞关之战时,隔断没立与乌鲁折合的部队,使他们不能会合,金兵北逃,吴瞞立功最多,朝廷破格提升他为和尚原兵马统制,于是吴..驻兵河池,吴瞞专门守卫和尚原。等到兀..大举入侵,吴..兄弟拼死守卫。金兵阵势集中分散三十多次,吴瞞随机应变,到神坌发起伏兵,金军大败,兀..中流矢负伤逃遁。张俊秉承朝廷命令任命吴瞞为泾原路马步军副都总管,晋升为康州团练使。
       绍兴三年(1133),升为荣州防御使、知秦州,管辖阶、文州。这年,吴..在祖溪岭失利,当时吴瞞还在和尚原,吴..命令吴瞞放弃和尚原在仙人关列营扎寨,以防止金军深入。绍兴四年(1134),兀..、撒离喝果然率十万大军到仙人关下,吴瞞从武、阶路率兵增援。先写信送给吴..,说杀金平地势开阔,前面的防线分散漫长,必须在后面险隘地区建立第二道防线,然后才能够战胜敌人。吴..采纳这一意见,急忙修筑第二道防线。吴瞞在敌人的包围中接连转战,同吴..会合于仙人关。敌人果然极力进攻第二道防线,众将中有人请求另选险要地形守御,吴瞞激奋地说:“两军刚刚交锋而退走,这是不战而败,我估计敌人不久就要撤走,诸君只管忍耐。”擂鼓换旗,连日血战。金军大败,兀..、撒离喝两人从此之后数年期间不敢窥视四川。
       捷报传告朝廷,升任定国军承宣使、熙河兰廓路经略安抚使、知熙州。绍兴六年(1136),朝廷新设行营两护军,吴瞞任左护军统制。绍兴九年(1139),升任都统制,不久又任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吴..去世后,朝廷授予吴瞞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当时金朝废黜刘豫,归还河南、陕西地区。楼火召出使陕西,以可以便宜行事的身份打算任命三位将领分区守卫陕西,以郭浩为..延路首领,杨政为熙河路首领,吴瞞为秦凤路首领,准备把川口各军全部移驻到陕西。吴瞞说“:金朝反复无常难以信任,恐怕会发生变故。现在我移居陕西,蜀口一带空虚,敌人如果从南山截击我陕右的军队,直捣川口,我不战而自败。应当暂且依托山险为营寨,控制要害地区,等到看见敌人真实情况精疲力尽时,再逐渐图谋进据陕西地区。”楼火召采纳了他的意见,命令吴瞞和杨政两军屯驻内地保卫四川,郭浩一军屯驻延安以守卫陕西。
       不久胡世将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权任宣抚司事务,来到河池,吴瞞会见他说“:金军大部队屯驻于河中府,中间只隔着大庆一座桥梁,骑兵奔驰而来,不用五天时间就能到达川口。我军远在陕西,紧急之时不能集结,关口险隘没有修缮,粮运道路断绝,这正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吴瞞的家庭亲族固然不足怜悯,但对于国家大事却不可不虑!”当时朝廷依赖讲和忘记战备,打算放弃仙人关。于是胡世将拒绝接受朝廷命令上奏说“:应当对外坚持讲和欢好,内部加强防御守备,今天部署军队,应使陕西、四川互相连接,近日士兵宫贺仔侦察了解到撒离喝曾密谋说:‘要进入四川并不难,只要放弃陕西不顾,三五年宋军必来占据,陕西山川道路我已全部了解,一旦出兵必然夺取四川。’敌情像这样,万一果然如此,那我就应该做破坏敌人谋略的准备,仙人关不宜急忙放弃,鱼关仓也应该屯积粮饷。”于是吴瞞只派一名小校率三队士兵奔赴秦州,留下大军守备阶、成州山寨,告诫众将不得撤除守备。不久胡世将被任命为真正的宣抚使,置宣抚司于河池。
       绍兴十年(1140),金人毁弃盟约,朝廷诏令吴瞞指挥陕西各路兵马。撒离喝渡河进入长安,直扑凤翔,陕右各军被阻隔在敌人后方,远近都十分震惊恐慌。当时杨政在巩州,郭浩在..延,只有吴瞞随从胡世将在河池。胡世将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对策,只有泾原将田晟和杨政一同赶至,参谋官孙渥说河池不能守御,想退保仙人原,吴瞞严厉地斥责他说:“懦弱的言论沮丧我军士气,应该斩首!吴瞞请求用全家百口性命做保击破敌军。”胡世将激励他,并指着自己所居的军帐说“:世将立誓死于此地!”于是派遣孙渥到泾原,命令田晟率三千人迎战。吴瞞又派遣姚仲在石壁寨抵御敌人,将金军击败。诏令他指挥陕西各路军队。
       吴瞞写信给金将约战,金将鹘眼郎君率领三千名骑兵攻击吴瞞的军队,吴瞞派李师颜率精锐骑兵将敌军击退。鹘眼郎君败入扶风,吴瞞又攻拔扶风,俘虏金军三位将领及一百一十七人。撒离喝十分恼怒,自率军在百通坊同宋军交战,排开二十里的阵势。吴瞞派姚仲极力苦战击败撒离喝军队,朝廷授予吴瞞为镇西军节度使,升任侍卫步军都虞候。绍兴十一年(1141),吴瞞同金统军胡盏在剡家湾大战,击败胡盏,收复秦州及陕右各州郡。
       当初,胡盏同习不祝会合军队五万人屯驻在刘家圈,吴瞞请求进攻他们。胡世将询问进攻的计策,吴瞞说:“有一种新近创立的叠阵法:再次战斗,将长枪手部署在前面,坐下而不能站起;其次是强大的弓箭,再次是强劲的弩,士兵屈膝跪立等待;最后是神臂弓。敌军前来进攻大约至一百步以内,就先用神臂弓箭击;到七十步内,用强弓齐射;就这样依次击敌。凡是布列阵势,用拒马木做屏障,其间用铁钩互相连接,等到毁坏之后就用新的替代。替代之时击鼓为号。骑兵分两翼布列在前面掩护,阵势布成后骑兵后撤,称之为‘叠阵’。”众将开始时还私下议论说“:我军不会被歼灭在此地吧?”吴瞞回答说“:这是古代约束部伍的法令,古代军法上有记载,诸君不知道罢了。得车战的遗意,古兵法之奇,无出于此者,将士心情安定就能持久,敌军即使士气旺盛,也不能抵挡。”等到同胡盏和习不祝相遇时,便使用这种战法。
       胡盏和习不祝精通军事,占据险阻自固,前面面临峻岭,后面控制腊家城,以为宋军必然不敢轻易冒犯。战斗的前一天,吴瞞召会众将询问攻敌的方法,姚仲说“:同敌人在山上交战就能胜利,在山下交战就会失败。”吴瞞认为他说得对,于是告知敌军请求决战,敌军讥笑他。吴瞞半夜时分派遣姚仲和王彦衔枚登上山岭,约定两人登上山岭后发火为号。两将到达山岭后,四周寂静听不到声音,军队布列完毕之后,万把火炬一齐点燃,金军惊骇地说:“我们的事情失败了。”习不祝善长谋画,胡盏善于攻战,两人意见不合。吴瞞先派兵挑战,胡盏果然出兵同吴瞞部鏖战。吴瞞用叠阵法轮番休息作战,自己身披一层薄薄的皮衣立马指挥部队,士卒都殊死搏斗,金军大败。投降的达到一万人,胡盏败退入保腊家城,吴瞞挥军将腊家城包围并发起进攻。腊家城就要攻破时,朝廷用快信诏令吴瞞班师,胡世将长叹停止攻城。次年,宋朝竟将和尚原割让给金朝。撤回戍兵割让土地,都是秦桧主持的。
       绍兴十二年(1142),吴瞞入朝觐见高宗,被高宗拜为检校少师,阶、成、岷、凤四州经略使,赐给汉中田地五十顷。绍兴十四年(1144),朝廷议论将利州路分为东西两路,以吴瞞任西路安抚使,治所兴州,将阶、成、西和、凤、文、龙、兴七州划归他管辖。当时朝廷正坚决同金讲和,而吴瞞治理军队经营武备,常常如同敌军就要到来。绍兴十七年(1147),朝廷移吴瞞为奉国军节度使,改行营右护军为御前诸军都统制,吴瞞依旧任安抚使。绍兴二十一年(1151),朝廷因为吴瞞守卫边境安全宁静,拜他为少保。绍兴二十六年(1156)吴瞞领受兴州驻答刂御前诸军都统制职位事务,改判兴州。南宋自渡江以后从没有节度使兼任都统制职务的先例,当时吴瞞已是开府仪同三司,因此改任此职。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背叛盟约,朝廷拜吴瞞为四川宣抚使。秋天,完颜亮渡过淮河,派合喜任西元帅,以兵控制大散关,派遣游骑进攻黄牛堡。吴瞞乘坐肩舆上杀金平,将军队驻扎在青野原,增调内地州郡兵分道前进,授给进取的方法谋略。制置使王刚中前来会见吴瞞商计对策,吴瞞不久即将檄文传告契丹、西夏及山东、河北,声讨金朝的罪行。不久,朝廷任命他兼任陕西、河东招讨使。吴瞞因病返回兴州,总领王之望快信报告当朝执政,说吴瞞多病,突然发生紧急情况,四川形势必然危险。请求让吴瞞的侄儿京襄守将吴拱回到四川,以协助西线军事。共上报五封书信而朝廷没有回答。当时吴瞞病情已十分严重,又带病来到仙人关。
       绍兴三十二年(1162),吴瞞派遣姚仲攻取巩州,王彦屯驻商、虢、陕、华等州,惠逢攻取熙河。有的久攻不下,有的得而复失,最终没有成功。金军占据大散关六十多天,双方对峙不分胜负。姚仲舍弃巩州转攻德顺已超过四十天,吴瞞以知夔州李师彦取代他,派遣自己的儿子吴挺指挥兵马。吴挺与敌人在瓦亭交战,击败敌人。吴瞞亲自率军至城下,守卫城墙的敌兵听说高呼“相公来了”,互相观望议论嗟叹,不忍发箭。吴瞞按视巡察各部,预先修治黄河战场工事,斩杀不服从命令的士兵,先用数百名骑兵引诱敌人。敌军鼓声一响,精锐士兵倾城跃出突击吴瞞的部队。吴瞞军由于事先修筑了工事,无不以一当十。到暮色降临时,吴瞞忽然高声传呼:“某将没有极力作战”,士兵更加奋然搏斗,敌军大败,逃入城中。第二天黎明,吴瞞再次派出军队,敌人坚壁不动。恰逢天刮大风电闪雷鸣,金军拔营退走,共八天时间攻克德顺城。吴瞞进入城中,集市照常营业,父老百姓拥住他的坐骑欢迎叩拜的连绵不断。吴瞞不久返回河池。
       四月,原州被金军包围,吴瞞命令姚仲率领德顺的兵力前往救援,吴瞞亲自前往凤翔视察军队。众将虽然极力苦战,敌人进攻更加急迫,增加兵力达到七万人。五月,姚仲同敌人在原州的北岭展开激战,姚仲遭到失败。当初,姚仲从德州到原州,自九龙泉登上北岭,命令各军小心戒备慢慢行进。以卢士敏部为前锋,所部六千军士分为四阵,姚志部为后卫。随着地形便利排列阵势,同敌人鏖战数十个回合。恰逢辎重车队随行扰乱了阵形,敌军冲击,姚仲军于是溃败,丧失将领三十多人。开始,吴瞞出兵时,王之望曾经说:“这次行动士兵的斗志士气,已不如前时候旺盛锐利,姚仲今年以来数次发生意外,不能委派他担任重要职位。”等到姚仲至原州,吴瞞也写信给姚仲,说原州之围不能立即解除,暂且还回德顺。书信未到而姚仲已经失败,吴瞞也无功而返。不久解除姚仲兵权,准备把他处死,因有人劝说作罢,把他囚禁在河池监狱之中。
       孝宗即位以后,赐给吴瞞书信,命令他兼任陕西、河东路宣抚招讨使。吴瞞估计金军必然再次争夺德顺,急忙奔赴德顺城下,而完颜悉烈等率领十多万大军果然前来进攻。金万户豁豁又领精兵从凤翔随即赶到。吴瞞在东山修筑堡垒守卫,金兵极力争夺,被杀伤大半,而最终没能攻克城堡。当时议论者认为大军驻扎在外,距离川口遥远,恐怕敌人袭击,打算放弃三路。于是诏令吴瞞退兵。敌人乘机在后面尾追,吴瞞将士伤亡甚多,三路又被敌人占有。朝廷拜吴瞞为少傅。隆兴二年(1164)冬天,金军入侵岷州,吴瞞率兵至祁山,金军听说这一消息,退兵,派遣使者前来通告说“:两国已经修好讲和了。”恰逢诏令到达,于是双方都解兵而退。
       沈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同吴瞞议论不合,兵部侍郎胡铨上书,其中有不少话语涉及到吴瞞。吴瞞拒绝诏令请求到朝廷,孝宗亲自写信准许他前来。还没到一半路程,吴瞞请求罢免宣抚使和退休,都没被允许。乾道元年(1165)吴瞞来到京城,孝宗派遣宦官前往慰问,并在便殿召见他,准许他到德寿宫朝见高宗。高宗接见吴瞞,叹息说:“我与你,是老君老臣了,可以数次前来见我。”吴瞞叩首感谢。高宗和孝宗派往慰劳吴瞞的使者前后相继,又命皇太子前去看望。朝廷拜吴瞞为太傅,封为新安郡王。过了数天,诏令吴瞞仍任宣抚使,改判兴元府。等到返回四川时,高宗和孝宗设宴饯行十分荣宠。吴瞞到德寿宫向高宗辞行,凄然泪下。高宗也为分别怅然难过,解下所佩带的刀剑赐给吴瞞说“:以后思念我,看到它就可以了。”
       吴瞞到达汉中,修复褒城旧坝,灌溉田地数千顷,民众感到十分便利。乾道三年(1167),吴瞞去世,终年六十六岁。朝廷赠太师官衔,追封他为信王。孝宗震惊哀悼,停止两天上朝视事,加倍赠送财物给家属置办丧礼。高宗也赐给白银一千两。当初,吴瞞病重,招呼幕僚草拟遗书,命令在书中直接写着:“希望陛下不放弃四川,不要轻易出兵。”而没有言语说到自己的家事,人人称赞他的忠诚。
       吴瞞刚强勇敢,喜爱大节,忽略小节,阅读史书通晓大义。代替兄长吴..为将后,守卫四川二十多年,俨然为方面重臣,威名仅次于吴..。高宗曾询问战胜敌人的方法,吴瞞回答说:“先派老弱出战,然后用精锐继后跟进。”高宗说:“这是孙膑三驷的方法,一败而两胜。”
       曾经著作《兵法》两篇,大概意思是说“:金军有四种长处,我军有四种短处,应当避开我的短处,抑制敌人的长处。金军的四项长处一是骑兵强大,二是士兵坚韧,三是身穿重甲,四是善长弓矢。我集中汉和少数民族所长,兼收并用,用分队抑制敌人骑兵;用轮番休战抑制敌人坚韧;抑制敌人重甲,就用强弩劲弓;抑制敌人弓矢,就用远克近,以强制弱。布列阵势的方法,就是用步兵作为阵心、左右两翼,将骑兵布列在左右两肋,拒马木布列在两肋之间,至于临时增加减少的不同,就在于随机应变。”了解军事的人认为有可取之处。
       王刚中曾谈论刘钅奇的长处,吴瞞说:“刘钅奇有宽宏的气度,但却没有英雄的气概,天下人都随声附和同声赞誉他,恐怕不能抵挡叛逆完颜亮,吴瞞私下为此忧虑。”王刚中不以为然,刘钅奇果然无功,因忧愤而逝。吴瞞选拔众将都以功劳做标准,有推荐人才的,吴瞞说“:执掌军队的官员如不经过尝试,难以了解他的才能。如果因小小优点而提升他任将,那么投机取巧的人得志,而长期戍边的士兵和久经战阵的老将的心就涣散懈怠了。”

本书目录

《宋史》简介
太祖纪
太宗纪
真宗纪
仁宗纪
英宗纪
神宗纪
哲宗纪
徽宗纪
钦宗纪
高宗纪
孝宗纪
光宗纪
宁宗纪
理宗纪
度宗纪
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仁宗郭皇后传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
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
理宗谢皇后传
度宗全皇后传
燕王德昭传
汉王元佐传
昭成太子元僖传
益王君页传
庄文太子砱传
镇王竑传
子崧传
士砫传
范质传
王溥传
石守信传
王审琦传
慕容延钊传
李继勋传
王全斌传
赵普传
李崇矩传
王仁赡传
李处耘传
曹彬传
潘美传
张美传
郭守文传
袁继忠传
崔彦进传
曹翰传
党进传
李汉琼传
米信传
田重进传
刘温叟传
窦仪传
吕余庆传
刘熙古传
石熙载传
李穆传
薛居正传
沈伦传
卢多逊传
李日方传
吕蒙正传
张齐贤传
钱若水传
苏易简传
辛仲甫传
王沔传
温仲舒传
赵昌言传
李惟清传
柴禹锡传
陶谷传
扈蒙传
杨业传
杨延昭传
李汉超传
郭进传
姚内斌传
王继勋传
翟守素传
樊知古传
索湘传
何蒙传
马知节传
雷德骧传
王继忠传
呼延赞传
寇准传
李沆传
王旦传
向敏中传
王钦若传
丁谓传
夏竦传
陈尧佐传
宋庠传
宋祁传
陈执中传
贾昌朝传
王益柔传
陈彭年传
高琼传
曹利用传
杨崇勋传
狄青传
郭逵传
宋绶传
宋敏求传
王博文传
丁度传
明镐传
王则传
王尧臣传
孙扌卞传
田锡传
王禹翶传
张咏传
掌禹锡传
王洙传
尹洙传
孙甫传
谢绛传
梁颢传
彭乘传
司马池传
陈希亮传
姚仲孙传
陈从易传
贾黯传
滕宗谅传
李防传
陈贯传
范祥传
田京传
梁鼎传
王济传
杨亿传
晁迥传
刘筠传
孙何传
戚纶传
张去华传
卢斌传
杨允恭传
李迪传
王曾传
张知白传
杜衍传
庞籍传
章得象传
韩琦传
曾公亮传
陈升之传
吴充传
王硄传
富弼传
文彦博传
范仲淹传
范纯仁传
韩亿传
韩绛传
韩维传
韩缜传
包拯传
吴奎传
赵扌卞传
唐介传
邵亢传
钱惟演传
钱易传
张方平传
王拱辰传
胡宿传
欧阳修传
刘分攵传
刘奉世传
曾巩传
曾肇传
蔡襄传
余靖传
郑獬传
吕诲传
郑侠传
李允则传
王安石传
王安礼传
王安国传
蒲宗孟传
蔡挺传
王韶传
王厚传
薛向传
李定传
王广渊传
沈括传
李师中传
陆诜传
徐禧传
李稷传
种世衡传
种谔传
种师道传
司马光传
吕公著传
范镇传
范祖禹传
苏轼传
吕大防传
刘挚传
王存传
孙固传
梁焘传
王岩叟传
孙觉传
李常传
孔文仲传
鲜于亻先传
王觌传
刘安世传
彭汝砺传
吕陶传
孙谔传
赵挺之传
郑居中传
侯蒙传
李邦彦传
王安中传
耿南仲传
何栗传
孙傅传
张叔夜传
聂昌传
张根传
任谅传
周常传
李纲传
宗泽传
赵鼎传
张浚传
朱胜非传
吕颐浩传
李光传
许翰传
许景衡传
张所传
陈禾传
韩世忠传
岳飞传
刘钅奇传
吴玠传
吴芉传
杨存中传
张宪传
杨再兴传
牛皋传
张俊传
刘光世传
曲端传
刘子羽传
吕祉传
王伦传
汤思退传
王之望传
王庶传
洪皓传
洪适传
洪遵传
洪迈传
胡铨传
赵开传
李邴传
张致远传
吕本中传
陈规传
陈桷传
刘一止传
胡松年传
何铸传
范如圭传
张阐传
赵逵传
李弥逊传
陈俊卿传
虞允文传
汪澈传
叶颙传
周葵传
施师点传
刘珙传
王刚中传
范成大传
汪应辰传
王十朋传
杜莘老传
李焘传
袁枢传
李椿传
张孝祥传
周必大传
留正传
赵汝愚传
彭龟年传
詹体仁传
林栗传
京镗传
楼钥传
陆游传
方信孺传
王淮传
赵雄传
吴猎传
项安世传
刘光祖传
李壁传
李蘩传
仇胒传
高登传
王信传
汪大猷传
辛弃疾传
刘宰传
刘火龠传
柴中行传
李孟传传
毕再遇传
安丙传
杨巨源传
赵方传
李宗勉传
刘黻传
洪咨夔传
许奕传
陈居仁传
杜范传
杨简传
吴昌裔传
汪纲传
高斯得传
曹彦约传
欧阳守道传
孟珙传
赵汝谈传
赵必愿传
史弥远传
郑清之传
危稹传
余玠传
乔行简传
赵葵传
谢方叔传
陈宜中传
文天祥传
姚希得传
李庭芝传
陈仲微传
梁成大传
李知孝传
徐鹿卿传
洪天锡传
谢枋得传
陈靖传
吴遵路传
程师孟传
周敦颐传
程颢传
程颐传
张载传
邵雍传
谢良佐传
尹火享传
杨时传
李侗传
朱熹传
张木式传
黄干传
陈淳传
邢艪传
王昭素传
李之才传
孙复传
胡瑗传
邵伯温传
洪兴祖传
杨万里传
吕祖谦传
蔡元定传
陆九渊传
陈傅良传
朱震传
胡安国传
陈亮传
郑樵传
真德秀传
魏了翁传
徐梦莘传
李心传传
王应麟传
黄震传
宋白传
梁周翰传
柳开传
穆修传
石延年传
苏舜钦传
梅尧臣传
苏洵传
文同传
黄庭坚传
晁补之传
秦观传
张耒传
陈师道传
刘恕传
李格非传
米芾传
周邦彦传
陈与义传
汪藻传
熊克传
康保裔传
李若水传
杨震传
李涓传
向子韶传
杨邦艱传
曾艵传
李彦仙传
赵立传
王忠植传
崔纵传
吴安国传
滕茂实传
张顺传
张贵传
范天顺传
李芾传
尹艷传
姜才传
张世杰传
陆秀夫传
张珏传
翟进传
林空斋传
薛庆传
姚兴传
陈东传
欧阳澈传
马伸传
吕祖俭传
吕祖泰传
华岳传
李艸传
戚同文传
陈抟传
种放传
林逋传
谯定传
刘勉之传
郭雍传
韩显符传
刘翰传
柴通玄传
庞安时传
钱乙传
魏汉津传
王老志传
王仔昔传
王继勋传
张尧佐传
王贻永传
李遵勖传
高遵裕传
吴益传
窦神宝传
蓝继宗传
李宪传
王中正传
童贯传(附方腊传)
梁师成传
杨戬传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关礼传
董宋臣传
王黼传
朱面力传
蔡确传
吴处厚传
吕惠卿传
章惇传
曾布传
蔡京传
蔡卞传
蔡攸传
赵良嗣传
张觉传
郭药师传
黄潜善传
汪伯彦传
秦桧传
万俟禼传
韩芃胄传
丁大全传
贾似道传
张邦昌传
刘豫传
吴曦传
李全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