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宋史
赵昌言传
作者:元 · 脱脱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其父赵睿又,曾任使府从事,太宗任开封尹时,先任他为雍丘、太康二县令,后来官至安、申观察判官。
       昌言年轻时有远大志向,赵逢、高锡、寇准都称赞他。太平兴国三年(978),考中进士,文思非常敏捷,在考场中有声望,成为贡部的首荐。廷试那天,太宗见他辞气俊辩,又看到他父亲的名字,对身边的人说:“这人曾经任东畿宰,我的生日,他必定献上百韵诗歌祝寿,善于训导儿子,也可喜啊。”提拔录在甲科,授任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授任右拾遗、直史馆,赐给绯鱼袋。选任为荆湖转运副使,升为右补阙,正好朝廷减少副职,改任知青州。入朝任职方员外郎,主持制诰,参预修撰《文苑英华》。雍熙初年(984),加任屯田郎中。第二年,与别的大臣共同主持贡举,不久出京任知天雄军。
       当时曹彬、崔彦进、米信在歧沟失败,昌言派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求诛杀曹彬等人。皇帝下诏表扬答复,召入京任御史中丞。太宗在金明池举行宴会,特地召他参加。检察官侍从皇上宴会,从昌言开始。
       朝廷在河朔用兵,枢密副使张宏因循沉默守位而已,昌言常分条上奏边事,太宗就任命昌言为左谏议大夫,代替张宏任枢密副使,升为工部侍郎。当时盐铁副使陈象舆与昌言友善,知制诰胡旦、度支副使董俨都与昌言是同年进士,右正言梁颢曾经在大名幕府中。四人日夜在昌言家聚会。京城人说:“陈三更,董半夜。”有个受雇抄写东西的翟颍,为人险诞,与胡旦亲近,胡旦替他写大言自负的文章,让他呈给皇帝,替他改姓名为马周,以为是唐朝马周复出。他的言论多诋毁时政,自荐为大臣,列举数十人都是公辅人才,希望昌言作为内应。陈王任开封尹,侦知此事告诉皇上,诏令捕捉翟颍押在监狱里,审讯后,得到全部实情。昌言因罪被贬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翟颍被杖打背部,在脸上刺字,流放到海岛,禁锢终身。
       当初,太宗对待昌言有厚爱,即将用他为相。赵普以勋旧大臣重新入朝,厌恶昌言的刚愎自用,于是任命吕蒙正为宰相。几个月后,正遇翟颍一案,赵普认为昌言树立朋党,多次劝太宗诛杀他,太宗特地宽恕了他。淳化二年,起用昌言任知蔡州,过了一年,召入朝授任右谏议大夫。有人建议放松茶盐之禁,以减少漕运。任命昌言为江淮、两浙处置茶盐使,昌言极力陈说不便,太宗不听,催促昌言赴任。昌言仍固执己见,朝廷就以户部副使雷有终代替他,最终因无利而罢。
       昌言重任知天雄军,赐钱二百万。大河贯穿府境,豪民依赖茭草获利,诱使奸人在堤上秘密挖草成洞,每年河水决口。昌言知道这一情况。一天,堤吏告急,昌言命令直接取豪家积聚的干草以供使用,从此没有敢谋取奸利的人。所属澶州河水决口,流入御河,河水涨溢出堤淹了府城,昌言征派府兵背土增固堤防,人数不满一千,于是搜集禁卒佐役,都迟延不进。昌言怒道:“府城即将被淹,百姓即将溺死,你们平日拿国家厚禄,打算坐视不救吗?敢不服从命令者斩。”这些人害怕得双腿发抖前去工地,不过十天府城得以保全。太宗下手诏褒奖他,召入朝授任给事中、参知政事,让他乘马快速入京,立即到中书省。
       当时京城接连下雨,昌言建议把厩马分给外郡养牧。有人认为秋天防敌,不可缺马。昌言说:“边塞积有大水,敌人一定不来。”太宗听从了。不久,王小波、李顺在四川构乱,朝廷打算派遣大臣前去抚慰。昌言却请求发兵讨伐,不使叛乱滋延,朝廷议论未决。正好嘉州、眉州接连失陷,才命令王继恩等人分路进讨。昌言主持祭祀太庙,宿在太庙中,皇帝趁机在滋福殿召见他,又谋划用兵之计,于是派使者督促继恩作战。继恩统率无术,余敌未灭,握兵留在成都,军队没有斗志,郡县又有重新失陷的。太宗心里非常厌恶战争,召来昌言对他说:“西川本来是一个国家,太祖平定到今天已三十年了。”昌言知道太宗的心意,就上前谋划攻取之策。太宗高兴,任命昌言为川峡五十二州招安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昌言恳切谢绝,诏令不允许,赐给他精铠、良马,白金五千两,另外赐给手令几幅,都是讨贼的方略。自继恩以下,都受他节制。出发后,有人奏说昌言没有后代,鼻折山根,很有反相,不宜派去率兵入蜀。十天后,召宰相到北苑门说:“前几天命令昌言入蜀,我考虑后有所不便。况且四川乱贼是小丑,昌言是大臣,不宜前进。暂且命令他驻在凤翔,只派内侍卫绍钦拿着手令指挥军事,也可成功。”诏书追到,昌言已经到了凤州,留在公馆一百多天。叛乱平定后,改任户部侍郎,罢去参知政事。任知凤翔府,改任知澶州、知泾州、知延州。
       真宗即皇帝位,升任兵部侍郎、知陕州,上表请求回京,朝廷不允许。不久,改任知永兴军。咸平三年(1000),与吕蒙正、寇准一同被召回,以本官兼任御史中丞、知审官院。有人认为门资官不宜任地方官,昌言上疏,认为才与不才在乎人,岂能以寒进或世家限制,于是停止这个议论。加任工部尚书,仍兼中丞。
       从前,朝廷常派台吏巡察郡臣逾越法度者,昌言建议请按照旧例,令左右巡使分别兼任此事,正好知审刑院赵安仁、判大理寺韩国华判案不公被解除职务,昌言于是上言:“审刑官应当慎重选择,从今以后,有判刑不当者,应严加惩罚,授任远地做官职,如果有罪被审不立即引伏的,允许追捕。再者天下大辟罪审判完,都分款录写上报,交付刑部详复,用刑违背理法者都应弹劾。只有开封府从未上报案件,如果审判有失,只治原勘官员的罪,知府、判官、推官、检法官都未受责罚,怎么辨明枉屈,为全国表率呢?希望从今以后按外州常例执行。”朝廷采纳这一意见。正好孟州百姓常德方告临津尉以行贿登第,事情交付御史审讯,才得知是知举王钦若受贿,昌言禀告皇上。钦若上诉自辩,诏令邢籨复审,昌言因故意歪曲事实,被夺去官职,贬为安远军行军司马,改到武胜军。
       景德初年(1004),授任刑部侍郎。请求兼任三馆职务,任命为判尚书都省。真宗到澶渊,因为盟津居险要之地,增加驻屯部队,任命他为知河阳。历任知天雄军府。境内有小盗,昌言传榜告示:“能告发盗贼者给赏,牙使立即升职。”枢密使王继英认为对付小盗不应擅自悬赏,于是诏令昌言改变榜文,有劳者等候朝旨。不久,改任知镇州,升为户部侍郎。大中祥符二年(1009),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吏部尚书,赐谥号为“景肃”。录用他的儿子庆嗣为国子监丞,给他俸禄让他守丧满期。侄孙允明为同学究出身。
       昌言喜欢提拔后进,在荆湖掌管漕运时,李沆任潭州通判,昌言认为他有宰相之才,上表禀告朝廷。王旦主管岳州平江,昌言一见他,识其志向远大,把女儿嫁给他,后来两人都是贤明宰相。王禹翶从小官升为词职,也是昌言推荐的。
       昌言好权强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到各地以威断闻名,虽然多次遭受贬斥,从未稍稍抑损自己的威断。但是刚愎故纵,对僚吏态度傲慢,当时舆论因此看不起他。庆嗣官至太子洗马。

本书目录

《宋史》简介
太祖纪
太宗纪
真宗纪
仁宗纪
英宗纪
神宗纪
哲宗纪
徽宗纪
钦宗纪
高宗纪
孝宗纪
光宗纪
宁宗纪
理宗纪
度宗纪
瀛国公纪(附二王纪)
太祖母昭宪杜太后传
章献明肃刘皇后传
仁宗郭皇后传
慈圣光献曹皇后传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
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传
哲宗昭慈圣献孟皇后传
宪圣慈烈吴皇后传
光宗慈懿李皇后传
恭圣仁烈杨皇后传
理宗谢皇后传
度宗全皇后传
燕王德昭传
汉王元佐传
昭成太子元僖传
益王君页传
庄文太子砱传
镇王竑传
子崧传
士砫传
范质传
王溥传
石守信传
王审琦传
慕容延钊传
李继勋传
王全斌传
赵普传
李崇矩传
王仁赡传
李处耘传
曹彬传
潘美传
张美传
郭守文传
袁继忠传
崔彦进传
曹翰传
党进传
李汉琼传
米信传
田重进传
刘温叟传
窦仪传
吕余庆传
刘熙古传
石熙载传
李穆传
薛居正传
沈伦传
卢多逊传
李日方传
吕蒙正传
张齐贤传
钱若水传
苏易简传
辛仲甫传
王沔传
温仲舒传
赵昌言传
李惟清传
柴禹锡传
陶谷传
扈蒙传
杨业传
杨延昭传
李汉超传
郭进传
姚内斌传
王继勋传
翟守素传
樊知古传
索湘传
何蒙传
马知节传
雷德骧传
王继忠传
呼延赞传
寇准传
李沆传
王旦传
向敏中传
王钦若传
丁谓传
夏竦传
陈尧佐传
宋庠传
宋祁传
陈执中传
贾昌朝传
王益柔传
陈彭年传
高琼传
曹利用传
杨崇勋传
狄青传
郭逵传
宋绶传
宋敏求传
王博文传
丁度传
明镐传
王则传
王尧臣传
孙扌卞传
田锡传
王禹翶传
张咏传
掌禹锡传
王洙传
尹洙传
孙甫传
谢绛传
梁颢传
彭乘传
司马池传
陈希亮传
姚仲孙传
陈从易传
贾黯传
滕宗谅传
李防传
陈贯传
范祥传
田京传
梁鼎传
王济传
杨亿传
晁迥传
刘筠传
孙何传
戚纶传
张去华传
卢斌传
杨允恭传
李迪传
王曾传
张知白传
杜衍传
庞籍传
章得象传
韩琦传
曾公亮传
陈升之传
吴充传
王硄传
富弼传
文彦博传
范仲淹传
范纯仁传
韩亿传
韩绛传
韩维传
韩缜传
包拯传
吴奎传
赵扌卞传
唐介传
邵亢传
钱惟演传
钱易传
张方平传
王拱辰传
胡宿传
欧阳修传
刘分攵传
刘奉世传
曾巩传
曾肇传
蔡襄传
余靖传
郑獬传
吕诲传
郑侠传
李允则传
王安石传
王安礼传
王安国传
蒲宗孟传
蔡挺传
王韶传
王厚传
薛向传
李定传
王广渊传
沈括传
李师中传
陆诜传
徐禧传
李稷传
种世衡传
种谔传
种师道传
司马光传
吕公著传
范镇传
范祖禹传
苏轼传
吕大防传
刘挚传
王存传
孙固传
梁焘传
王岩叟传
孙觉传
李常传
孔文仲传
鲜于亻先传
王觌传
刘安世传
彭汝砺传
吕陶传
孙谔传
赵挺之传
郑居中传
侯蒙传
李邦彦传
王安中传
耿南仲传
何栗传
孙傅传
张叔夜传
聂昌传
张根传
任谅传
周常传
李纲传
宗泽传
赵鼎传
张浚传
朱胜非传
吕颐浩传
李光传
许翰传
许景衡传
张所传
陈禾传
韩世忠传
岳飞传
刘钅奇传
吴玠传
吴芉传
杨存中传
张宪传
杨再兴传
牛皋传
张俊传
刘光世传
曲端传
刘子羽传
吕祉传
王伦传
汤思退传
王之望传
王庶传
洪皓传
洪适传
洪遵传
洪迈传
胡铨传
赵开传
李邴传
张致远传
吕本中传
陈规传
陈桷传
刘一止传
胡松年传
何铸传
范如圭传
张阐传
赵逵传
李弥逊传
陈俊卿传
虞允文传
汪澈传
叶颙传
周葵传
施师点传
刘珙传
王刚中传
范成大传
汪应辰传
王十朋传
杜莘老传
李焘传
袁枢传
李椿传
张孝祥传
周必大传
留正传
赵汝愚传
彭龟年传
詹体仁传
林栗传
京镗传
楼钥传
陆游传
方信孺传
王淮传
赵雄传
吴猎传
项安世传
刘光祖传
李壁传
李蘩传
仇胒传
高登传
王信传
汪大猷传
辛弃疾传
刘宰传
刘火龠传
柴中行传
李孟传传
毕再遇传
安丙传
杨巨源传
赵方传
李宗勉传
刘黻传
洪咨夔传
许奕传
陈居仁传
杜范传
杨简传
吴昌裔传
汪纲传
高斯得传
曹彦约传
欧阳守道传
孟珙传
赵汝谈传
赵必愿传
史弥远传
郑清之传
危稹传
余玠传
乔行简传
赵葵传
谢方叔传
陈宜中传
文天祥传
姚希得传
李庭芝传
陈仲微传
梁成大传
李知孝传
徐鹿卿传
洪天锡传
谢枋得传
陈靖传
吴遵路传
程师孟传
周敦颐传
程颢传
程颐传
张载传
邵雍传
谢良佐传
尹火享传
杨时传
李侗传
朱熹传
张木式传
黄干传
陈淳传
邢艪传
王昭素传
李之才传
孙复传
胡瑗传
邵伯温传
洪兴祖传
杨万里传
吕祖谦传
蔡元定传
陆九渊传
陈傅良传
朱震传
胡安国传
陈亮传
郑樵传
真德秀传
魏了翁传
徐梦莘传
李心传传
王应麟传
黄震传
宋白传
梁周翰传
柳开传
穆修传
石延年传
苏舜钦传
梅尧臣传
苏洵传
文同传
黄庭坚传
晁补之传
秦观传
张耒传
陈师道传
刘恕传
李格非传
米芾传
周邦彦传
陈与义传
汪藻传
熊克传
康保裔传
李若水传
杨震传
李涓传
向子韶传
杨邦艱传
曾艵传
李彦仙传
赵立传
王忠植传
崔纵传
吴安国传
滕茂实传
张顺传
张贵传
范天顺传
李芾传
尹艷传
姜才传
张世杰传
陆秀夫传
张珏传
翟进传
林空斋传
薛庆传
姚兴传
陈东传
欧阳澈传
马伸传
吕祖俭传
吕祖泰传
华岳传
李艸传
戚同文传
陈抟传
种放传
林逋传
谯定传
刘勉之传
郭雍传
韩显符传
刘翰传
柴通玄传
庞安时传
钱乙传
魏汉津传
王老志传
王仔昔传
王继勋传
张尧佐传
王贻永传
李遵勖传
高遵裕传
吴益传
窦神宝传
蓝继宗传
李宪传
王中正传
童贯传(附方腊传)
梁师成传
杨戬传
蓝王圭传(附康履传)
关礼传
董宋臣传
王黼传
朱面力传
蔡确传
吴处厚传
吕惠卿传
章惇传
曾布传
蔡京传
蔡卞传
蔡攸传
赵良嗣传
张觉传
郭药师传
黄潜善传
汪伯彦传
秦桧传
万俟禼传
韩芃胄传
丁大全传
贾似道传
张邦昌传
刘豫传
吴曦传
李全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