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二十四史白话版
白话周书
于谨传
作者:唐 · 令狐德棻等
本书全文检索: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经典古籍15000余本txt格式   正统道藏、续道藏(txt)   白话二十四史txt下载  
二十五史简体txt下载   二十五史繁體txt下载  
       于谨字思敬,是河南洛阳人,小名巨弥。
       曾祖于婆,任魏国怀荒阵将。
       祖父于安定,任平凉郡守、高平郡将。
       父于提,任陇西郡守,封荏平县伯。
       保定二年(562),由于于谨功勋卓著,追赠于提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
       于谨性格深沉,有才识器量,多少读过些经史,特别喜欢《孙子兵书》。
       他隐居乡里,没有当官的意思。
       有人劝说他,于谨回答说:“州郡之职,从前就被人们看不到眼里;三公之位,必须等待时运来到。
       我在郡邑悠闲自得,不过是打发光阴罢了。”太宰元穆见到他,赞叹道:“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啊!”后来,破六汗拔陵首次扰乱北部边境,请蠕蠕为后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军征讨。
       元纂早就听说于谨的名望,任命他为铠曹参军事,随军北伐。
       蠕蠕听说大军逼近,逃出塞外。
       元纂命令于谨率领二千骑兵追击,直到郁对原,前后十七战,使蠕蠕全部投降。
       后来率领轻装骑兵出塞侦察贼军动静,恰好有数千铁勒骑兵突然冲到,于谨知道众寡不敌,倘若撤退必然全军覆没,于是将部下骑兵分散,隐匿在草木丛生之处,又派人登上山顶指挥,好像调度各路兵马一样。
       贼人望见,虽然怀疑有埋伏,但仗恃人多,并不害怕,仍然向前推进,逼近于谨。
       于谨平时所乘骏马,一匹是紫色的,一匹身黄而嘴黑,贼人早已识得。
       于谨派两个人各乘一匹,冲阵而出。
       贼军以为是于谨,都争先恐后地追赶。
       于谨于是率领余下的军队发动攻击,那些追赶的贼骑急忙逃走,于谨乘机入塞。
       正光四年(523),行台广阳王元深训练军队,准备北伐,推荐于谨担任长流参军,对他特别优待,所有计谋都与于谨商议,元深又让他的儿子佛陀拜见于谨,待于谨达到这种地步。
       于是与广阳王击败贼酋斛律野谷禄等人。
       时当魏末动乱,盗贼纷起,于谨从容地对广阳王说:“从正光年间以来,四海动荡,国家荒残,农商凋敝。
       如今殿下奉行仁义,为诛灭群盗而远赴边关,可是盗贼之多犹如蚁聚,假若一味用兵,恐非上策。
       于谨愿意仰承大王的威望谋略,前去向他们说明道理,必定不用军队,而可以达到平定的目的。”广阳王表示赞同。
       于谨通晓数国语言,于是独自骑着马进入贼人营地,向他们表示恩惠和信诺。
       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人率领三万余户一块诚心归附,相继南迁。
       广阳王想和于谨到折敷岭迎接他们。
       于谨说:“破六汗拔陵兵马不少,听说乜列河等人归附,必然前来阻截。
       如果他们先占据险要之处,我军就很难取胜。
       如今拿乜列河等人为诱饵,他们必然争来抢掠,然后我们设下伏兵,以逸待劳,就很容易打败他们。”广阳王同意他的计谋。
       破六汗拔陵果然前来截击,在折敷岭上击败乜列河,俘获其全部部众。
       于谨伏兵冲出,将破六汗拔陵打得大败,又将乜列河的部众全部夺回。
       魏帝对此表示嘉许,任命于谨为积射将军。
       孝昌元年(525),又跟随广阳王征讨鲜于修礼。
       军队停扎在白牛逻,恰逢章武王被鲜于修礼害死,于是将军队停在中山。
       侍中元晏向灵太后扬言:“广阳王身为宗室,受令出征,如今竟徘徊不进,图谋非份之想。
       又有于谨智谋才略非凡,是主谋之人。
       当今战乱之时,恐怕已经不是陛下的忠臣了。”灵太后采纳了他的意见。
       诏令在尚书省门外立榜,招募能捉拿于谨的人,许以重赏。
       于谨听说了这件事,对广阳王说:“如今女主临朝,听信谗言,如果不明白殿下的清白之心,恐怕大祸很快就要临头。
       请允许我到京城投案,请官府治罪,披露真心,可免掉自己的灾祸。”广阳王同意了。
       于谨就跑到榜下说:“我知道这个人。”众人一块盘问他。
       于谨说:“这个人就是我。”官府上报,灵太后召见于谨,非常气忿。
       于谨详细表述广阳王的忠诚,又陈述了停军的情况。
       灵太后的气消了一些,放了他。
       不久加授别将。
       二年(526),梁国将领曹义宗据守穰城,多次侵犯边界。
       于是命令于谨和行台尚书辛纂率军讨伐。
       双方相持多年,打了几十次仗。
       于谨升任都督、宣威将军、冗从仆射。
       孝庄帝即位后,任命为镇远将军,不久转官直寝。
       又随太宰元天穆讨伐葛荣,平定邢杲,任征虏将军。
       跟从尔朱天光击败万俟丑奴,封石城县伯,食邑五百户。
       普泰元年(531),被任命为征北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骑常侍。
       又随尔朱天光平定宿勤明达,讨伐夏州贼首贺遂有伐等,将其荡平,被授以大将军职。
       跟从尔朱天光在韩陵山与齐神武作战,尔朱天光失利,于谨入函谷关。
       贺拔岳上表求让于谨留下镇守,授卫将军、咸阳郡守。
       太祖驾临夏州,任命于谨为防城大都督,兼任夏州长史。
       贺拔岳被害后,太祖前去平凉。
       于谨对太祖说:“魏国气数将尽,奸臣专权,群盗并起,百姓苦不堪言。
       您姿仪绝世,胸怀雄才大略,远近四方都仰慕您。
       希望您早作打算,以符合众人之心。”太祖问道:“凭什么这样说?”于谨答道:“函谷关以西之地,为秦、汉旧都所在,古称天府,将士骁勇,土地肥沃,西有巴蜀的富饶,北有羊马的便利。
       如今假若占据要害之地,招集英雄,训练军队,鼓励农桑,足以静观时局之变化。
       况且天子在洛阳,群敌环伺,如果陈述您的恳切之情,权衡形势的利害关系,请求在关西建都,天子一定会嘉许而西迁。
       然后挟持天子而命令诸侯,奉天子之命以讨伐暴乱,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就霸业,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太祖十分高兴。
       恰好有敕令追任命于谨为阁内大都督,于谨乘机进呈迁都关中的计策,被魏帝采纳。
       不久,齐神武进逼洛阳,于谨随从魏帝西迁。
       后跟从太祖征讨潼关,攻破回洛城,授为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北雍州刺史,晋爵蓝田县公,食邑一千户。
       大统元年(535),升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这一年,夏阳人王游浪占据杨氏壁,聚众谋反,于谨将其活捉。
       同年,大军东征,于谨担任先锋。
       东魏将领高叔礼据守盘豆险地,屡攻不下,于谨攻克盘豆,俘获士卒一千人。
       又乘胜攻克弘农,活捉东魏陕州刺史李徽伯。
       齐神武兵至沙苑,于谨随从太祖,与诸将合力作战,击败齐神武,晋爵常山郡公,食邑增加一千户。
       又参与河桥之战,被任命为大丞相府长史,兼大行台尚书。
       稽胡主将、夏州刺史刘平反叛,于谨率军将其讨平。
       授大都督及恒、并、燕、肆、云五州诸军事、大将军、恒州刺史,入朝为太子太师。
       九年(543),又随着太祖东征,于谨另外攻克柏谷坞。
       在邙山之战中,大军失利,于谨率领部下假意投降,站在路的左边。
       齐神武乘胜追击败军,对于谨没有戒备。
       追击的骑兵过完时,于谨从后面发起攻击,敌人大惊失色。
       独孤信又集合士兵在后面奋勇进击,齐神武的军队乱了阵脚,大军于是得以保全。
       十二年(546),授尚书左仆射,兼任司农卿。
       等到侯景归附,请求派兵援助,太祖命令李弼率兵策应。
       于谨劝告说:“侯景从小就通晓用兵的权谋,很难猜度他的真实用意。
       不如暂且给他高官厚禄,观察他的动静。
       如果立即派兵出援,实在不妥当。”太祖不听。
       不久,重新兼任大行台尚书、丞相府长史,率兵镇守潼关,加授华州刺史,赠送禾巨鬯酒一尊,配有灌酒的玉瓒。
       很快又被任命为司空,食邑增加四百户。
       十五年,升任柱国大将军。
       齐氏称帝,太祖出兵征讨,任命于谨为后军大都督,另外封他的一个儿子为盐亭县侯,食邑一千户。
       魏恭帝元年(554),任雍州刺史。
       当初,梁元帝平定侯景之后,在江陵继位,与齐氏秘密互通使者,图谋侵略。
       其兄之子岳阳王萧鮞当时任雍州刺史,由于梁元帝杀了他的哥哥萧誉,二人结下怨仇。
       萧鮞依托襄阳前来归附,请求派遣军队。
       于是命令于谨率兵征讨,太祖在青泥谷为于谨饯行。
       长孙俭问于谨道:“如果替萧绎考虑,他将怎样行动?”于谨答道:“陈兵汉水、沔水,一举渡过长江,占据丹阳,这是上策;迁移外城居民,退守内城,加固城防,等待援军,这是中策;假若难以迁移,据守外城,这是下策。”长孙俭问:“你估计萧绎一定用哪一种策略?”于谨答:“必定用下策。”长孙俭说:“他放弃上策而用下策,这是为什么?”于谨答道:“萧氏据守长江以南,已有数十年历史。
       恰值中原多有动乱,没有顾着向外扩张。
       又因为我朝还有齐氏为祸,一定认为我不敢分散兵力。
       况且萧绎软弱,缺乏谋略,性疑忌而少有决断。
       愚民很难考虑到根本大计,都是眷恋家园,不愿迁移,要求据守外城,因此必用下策。”于谨命令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等人率领精锐骑兵首先占据长江渡口,切断对方的退路。
       梁人在城外竖起木栅栏,长宽达六十里。
       不久,于谨军至,率领全军将其包围。
       梁主多次派兵在城南出战,每次都被于谨击败。
       过了十六天,外城陷落。
       梁主退保内城。
       次日,梁主率领太子以下臣僚,两手反绑于身后,出城投降,不久全部被杀。
       俘虏男女十余万人,没收其仓库珍宝。
       得到宋朝的浑天仪、梁朝的日晷铜表、魏朝的相风乌、铜蟠螭趺、直径四尺周七尺的大块玉石,以及各种车辇和仪仗器物,全部上交,军队没有私下扣留。
       立萧鮞为梁国君主,整顿军队凯旋。
       太祖亲自来到于谨府第,在宴会上言谈极尽欢洽。
       赏给于谨奴婢一千人,还有梁国的宝物和金石丝竹乐器一部,另封新野郡公,食邑二千户。
       于谨坚决辞让,太祖不许。
       又命令司乐创作《常山公平梁歌》十首,让乐师演唱。
       于谨自己由于长期担任重任,地位和声望都很高,既然已经建立功名,就想过优闲的生活,把自己原来所乘骏马和所穿盔甲上交。
       太祖明白他的用意,就说:“强敌未平,你怎么能独善其身呢?”不接受他上交的骏马和盔甲。
       六官建立后,任命于谨为大司徒。
       太祖驾崩后,孝闵帝年纪还小,中山公宇文护虽然接受遗命,可是名望地位向来不高,公卿们都图谋专权,互不服气。
       宇文护很担忧这件事,悄悄拜访于谨。
       于谨说:“我一直承蒙丞相的另眼看待,情份之深,超过骨肉。
       今日之事,必须以性命相争。
       倘若在大庭广众之下形成决定,您一定不要谦让。”第二天,公卿们举行会议。
       于谨说:“当初皇族几临覆灭,人人争夺帝位。
       丞相志在扶正补救,亲历战阵,才使得国运中兴,百姓安宁。
       如今天降大祸,先帝驾崩。
       继位者年纪虽幼,而中山公与其有叔侄之亲,又受先帝遗命,所有军国大事,必须由中山公裁决。”言词振奋,神色激厉,众人无不惶恐。
       宇文护说:“这是我家的事,我虽然一向平庸愚昧,也万万不敢推辞。”于谨与太祖同辈,宇文护平时对他特别恭敬。
       这时,于谨快步而前,说道:“您若统理军国大事,我们这些人就有依靠了。”对宇文护再行跪拜之礼。
       其他人迫于于谨所为,也只得再行跪拜,此事就这样决定下来。
       孝闵帝登基后,封于谨为燕国公,食邑万户,升任太傅、大宗伯,与李弼、侯莫陈崇等人参议朝政。
       贺兰祥征讨吐谷浑的时候,于谨只是担任主帅之名,并未亲自出征,但是向贺兰祥传授了作战方略。
       保定二年(562),由于年老,于谨上表乞求退休,诏令不许。
       三年(563)四月,诏令授于谨以三老之位。
       于谨上表一再推辞,诏令不许。
       又赐延年杖。
       高祖亲临太学,侍奉于谨用餐,并请教治国之要。
       于谨答道:“治国之本,在于忠诚,讲信用。
       所以古人讲可以没有食物,可以放弃武力,但不可失去信用。
       国家的兴亡,无不是由此而引起。
       希望陛下牢守忠信,不要失掉它。”晋公宇文护东征时,于谨已经年老有病,宇文护因为于谨是宿将旧臣,还请他同行,向他请教作战方略。
       军队回来后,赐给他钟磬一套。
       天和二年(567),又赏赐他可以坐乘的小车一辆。
       不久任命他为雍州牧。
       三年,在任上逝世,终年七十六岁。
       高祖亲临葬礼,诏令谯王宇文俭监护丧事,赏赐杂色丝织品千段,粟麦五千斛,赠授本来官职,加授使持节、太师、雍恒等二十州诸军事、雍州刺史,谥号“文”。
       安葬的时候,凡王公以下臣僚,都护送灵柩到城外。
       附祭于太祖庙庭。
       于谨富于智谋,善于侍奉皇上。
       他名望地位虽高,但愈来愈谦退。
       每次上朝往来,只有两三个骑马的随从。
       朝廷凡有军国大事,大多要与于谨商量决定。
       于谨也竭尽智慧才能,辅佐谐和皇室。
       所以在功臣之中特别受重用,始终如一,没有人说他的坏话。
       他常常教训儿子们务必要保持恬静谦退之心。
       加上于谨年事已高,极受礼遇,子孙很多,都担任了显要官职,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
       儿子于萛嗣其爵位。

本书目录

《周书》简介
文帝纪
孝闵帝纪
明帝纪
武帝纪
宣帝纪
静帝纪
阿史那皇后传
李皇后传
杨皇后传
朱皇后传
陈皇后传
元皇后传
尉迟皇后传
司马皇后传
宇文导传
晋荡公宇文护传
叱罗协传
冯迁传
齐炀王宇文宪传
宋献公宇文震传
卫剌王宇文直传
赵僭王宇文招传
贺拔胜传
贺拔岳传
侯莫陈悦传
寇洛传
李弼传
李鉽传
于谨传
于萛传
赵贵传
独孤信传
侯莫陈崇传
梁御传
若干惠传
怡峰传
刘亮传
王德传
王罴传
王思政传
达奚震传
侯莫陈顺传
宇文贵传
杨忠传
王雄传
王盟传
贺兰祥传
尉迟纲传
叱列伏龟传
阎庆传
尉迟迥传
王谦传
司马消难传
周惠达传
杨宽传
柳庆传
柳带韦传
苏绰传
卢辩传
李贤传
李远传
长孙俭传
赫连达传
韩果传
蔡佑传
常善传
田弘传
梁台传
宇文测传
宇文深传
史宁传
陆腾传
贺若敦传
权景宣传
郭贤传
王勇传
耿豪传
窦炽传
于翼传
李穆传
韦孝宽传
韦夐传
申徽传
陆通传
陆逞传
柳敏传
卢柔传
郑孝穆传
崔谦传
崔猷传
裴侠传
薛端传
郑伟传
令狐整传
寇俊传
韩褒传
郭彦传
裴文举传
苏亮传
柳箈传
吕思礼传
李昶传
元伟传
辛庆之传
辛昂传
杜杲传
尉迟运传
王轨传
宇文神举传
宇文孝伯传
颜之仪传
乐运传
王褒传
庾信传
萧[扌为]传
萧世怡传
萧圆肃传
萧大圜传
刘..传
柳霞传
李延孙传
韦佑传
韩雄传
陈忻传
魏玄传
李迁哲传
卢光传
沈重传
樊深传
熊安生传
乐逊传
冀俊传
姚僧垣传
姚最传
黎景熙传
赵文深传
褚该传
强练传
萧鮞传
萧岿传
萧琮传
二十四史简体版txt格式下载
二十四史白话版txt格式下载
文学100    中医资源网    中医文档网    心典资源站   
本站二十四史书籍均为网上普遍流行的作品,为便于大家教学、科研以及学习爱好等用途,本站将其搜集整理,以方便大家使用,
本站不可能一一鉴别其是否为公共版权或其版权归属,如果您认为本站某部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本站将表示非常抱歉!请您马上联系本站,本站一经核实,立即删除。
由于资料来源于网络,且数量众多,本站不可能进行校对,在严谨的场合下使用时,一定要核对正规出版物。
电子邮箱:my24shi@126.com  沪ICP备11008129-15
Copyright @2022 24史 All Rights Reserved.